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作品的欣赏

艺术作品的欣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作品的欣赏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

美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的艺术作品,但是在同一幅美术作品的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性,也构成了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在人们看到美术作品时,欣赏活动已经开始,人们往往会借助于自身的想象力,对一幅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受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人生经历、年龄阶段、性别等的不同,每个人对相同的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也不同。美术作品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情感,而这种影响主要源自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意义。美术作品是创作者通过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美术形式便是美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美术作品简单的分为两部分,即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基础,内容是作品的内涵,所以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美术作品中具象事物,还要体会到美术作品形式中所体现的审美内涵,以真正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1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分析

人们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是一个从视觉接触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是欣赏者首先接触到的,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人们才能进一步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意义。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分析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首先,在人们接触美术作品之前,第一眼是对美术作品外观的审视,这是观赏者对美术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美术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的观赏者对美术作品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反应,是由于对美术作品的外观观察的不同而导致的。在爱德华 凯西在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论》的前言中写到在人在观察事物的知觉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二个阶段是想象阶段,在这一段,人们会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具体为可辨的实体和事件,是人对作品的初步理解。在美术作品的欣赏阶段,人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第一审美感受主要是受美术作品的外观形状、颜色以及构图引起的,这些视觉性的元素符号会在每一个欣赏者的头脑中再现,对于一些比较具象的美术作品这一过程进行会比较自然,欣赏者会由创作者所创作的具体事物直接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由于这些具象事物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对于这类美术作品的欣赏,每个欣赏者在心理上产生的欣赏差异性相对较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美术作品,则需要欣赏者调动更多的感官,甚至动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各种抽象元素所要表达内涵,由此使得不同的欣赏者之间欣赏的差异性增加。

其次,欣赏者在观看美术作品表面形式的基础上,会进一步透过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诸多元素,想象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具体心境,这时的联想活动往往会与欣赏者自身的经历和心境相结合,由此造成欣赏上的差异性。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也会对同一副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对于不同的人,这种心理感知过程,都是需要欣赏者融入美术作品中,切身的感受整幅画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梵高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他所创作的名作《向日葵》在它生存的年代只能卖到400法郎,但是1987年在伦敦拍卖时就已经达到3900万美元,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向日葵》的美术价值,在这幅作品中,画面以黄色作为主色调,图片中的花、罐子以及背景灯都是以黄色为主,而黄色作为饱和度最高的一种颜色,往往会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智慧、成熟、阳光、激情等的想象;此外,画面上的绿色也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和生命力。人们在欣赏梵高的油画《向日葵》时,在欣赏者去用心观察这幅作品时,欣赏者一般会被作品中鲜亮的颜色和色调所吸引,对于很多人大都是被画面上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作品展现出的生命力所打动,并由此产生较为感性的理解,想象创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然而,这一阶段的美术欣赏,大都是欣赏者沿着创作者的经历和以及创作作品的背景进行分析产生的,不同的人由于文化知识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对于创作者的思想有认同有反对,这就使得他们对同一副作品会有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最后,在经过对美术作品内涵进行情感感知之后,某些知识水平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人,还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意义,对美术作品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相比较前两种欣赏层次,这一欣赏过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欣赏,它需要欣赏者具有更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欣赏者往往比较了解创作者的创作经历,对于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在与美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上,更多的联系自身的情感经历,从专业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第二次创作,让美术作品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对于很多世界知名的美术作品,都有很多美术爱好者、专家、学者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分析。比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作品中,绘画者大都讲究意境,作品中虽然有大量的写实,但是创作者往往采取借喻、暗喻、隐喻、含蓄、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使得很多人在研究中国传统美术作品时,不仅要有较高的美术专业功底,而且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便难以真正理解一幅作品的真正含义,更谈不上对这些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在欣赏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时,对于作者在绘画中所画的诸如“一叶扁舟”“垂钓渔翁”等形象,有些人只觉得这是一幅简单的渔夫钓鱼图;有些人则会想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而有些人则注意到创作者在绘画作品中的大片留白,并因此想象出作品中所渲染和传达出的寒意萧瑟气氛,想象到创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并进一步把自身的经历以及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享受。在这一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而且结合了自己对马远所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经历,这些因素都对欣赏者的欣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很多人由于在知识或者情感感知上的不足,可能就不会对这幅作品产生过多的联想。

2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差异性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其实也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的展现过程,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性别、经历等都会对其欣赏美术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简要分析导致人们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产生的因素。

首先,欣赏者的心理定向作用会对其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初级阶段产生重要影响。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处理和对待任何事物时,都会不经意的渗入自己的主观看法,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一样,人们会习惯性的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带入到美术作品中,并且在无意中选择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视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这种欣赏重点的不同,会导致欣赏差异性的产生。此外,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经历也使得每个人对待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加之,不同的人在美术作品欣赏时的欣赏和关注重点往往不同,这些差异性,都使得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的增加。然而这种欣赏的差异性,也使得美术作品的内涵不断的被世人所挖掘,而也正是因为人们对相同美术作品的欣赏存在很大的不同,使得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评价更难。比如,在现阶段大多数的绘画以晚餐为主题的作品中,创作者往往会以晚餐来表现家庭的和睦,亲人之间气氛的融洽。但是在文艺复兴巨将达 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绘画者选用的是以棕褐色为主的色调,画面气氛严肃而庄重,当然这种创作风格与达芬奇自身的创作视角以及他的个人经历相关,但是,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这幅画创作背景的人来说,往往不会对该作品产生正确的评价,相反,对于了解创作者的专业人士而言,往往会对这幅画的主色、构图给出较高的专业评价。所以如果仅仅把以晚餐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定义为幸福,将会对这幅作品产生负面的评价。为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个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到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评价,美术作品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我们无需为每幅作品指定一个严格的定义,只需要在尊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让人们各自欣赏,各自发表看法。

其次,美术作品的类型也会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人们对于抽象画的欣赏产生的差异性幅度往往要超过对具象画的欣赏,因为相比具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需要欣赏者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美术素养以及文化内涵,而具象作品中大都是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对欣赏者来说只会在欣赏的层次上产生差异。此外,人们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往往会倾向于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或者生活习惯角度对作品的含义加以引申,这就使得一幅作品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形象,也会被人们诠释的多种多样。比如,在达芬奇著名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对于绘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同专业层次的人的解释千差万别,有的人认为这种微笑是女性最标准的微笑,是一种迷人的微笑;而有的人则认为人物的微笑中掺杂有一定的邪恶。但是,不管何种评价,无论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还是带有严重的主观因素的评价,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应该理解的是美术作品的类型以及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只有对创作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人们才能从美术作品中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这个例子则向我们说明了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会对作品的欣赏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美术作品的欣赏差异性受到欣赏者主观能动意识的影响。对于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即使对于同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对同一幅作品产生不同的评价。而这种变化与人的主观意识相关,人们从接触美术作品开始,原有的文化、知识以及经历等都会对其下一步的欣赏产生影响,不管创作者的意图如何,欣赏者都会沿着自己的思维对作品加以理解,进行再次创作,使得美术作品在自己的不断理解中具体化。欣赏者从初步接触美术作品,到理解和掌握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再到深入理解和研究美术作品时,进行对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这期间他自身的文化专业素养、知识水平等都在对其欣赏作品发生影响。比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在美术作品中保留大面积的留白,如果欣赏者不能把作者的留白意象与作品的主体相联系,就无法理解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想要表达内心情感。以徐悲鸿的《马》为例,在这幅作品中所展示的突出形象是几匹栩栩如生的马,但是除此之外,画面上还有大面积的留白部分,在这些留白处,创作者没有过多的细节描述,但是却让欣赏者头脑中想象出骏马奔腾的场景,当然,不同的人会想象出不同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会有不同程度的发挥,进而导致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性。列宁曾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虽然不同的人在欣赏美术的作品时会出现不同的感受,但是人们还应该带着好奇欣赏去欣赏美术作品,体验美术作品中的美感,获得健康的审美体验。

3结语

美术作品欣赏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通常也是人们欣赏差异性的展现过程,与此同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也体现了欣赏者所具有的文化和人文素养。在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欣赏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差异性受到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美术作品的类型以及欣赏者的亲身经历等的影响。但是,对于一幅美术作品而言,也正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让更多的人着迷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研究。为此,我们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一方面应该尊重美术创作者的原作,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作品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美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参考文献:

[1] 任志红.浅谈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J].学周刊,2012(34).

[2] 任衣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教学[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 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1995(02).

[4] 许敏.浅析美术创作中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08(Z2).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欣赏 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都是人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活动。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培养艺术精神,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一、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欣赏不同于科学认识,“它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审美需要驱动下、审美意识调控下,调动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对艺术作品进行观照、体验和悟解活动,遵循的也是一种情感逻辑,是更突出情感和理解。”审美能力是艺术修养的组成因素之一,通过艺术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体会作品中的艺术美,二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通感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有很大的联系。审美情趣在于对艺术欣赏的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低俗的作品则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欣赏时,除了要多听多看多比较之外,还需注意质量,也就是要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如果整天沉浸在普通的流行歌曲中,欣赏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更谈不上艺术修养的提高了。在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客观因素,已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原型,它集中了生活形象中的精粹,愈是优秀的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愈鲜明。因此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快速提高。例如影片《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值得欣赏,如《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让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沉浸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之中。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观照和体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艺术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在欣赏时,就会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但是如何感受呢?这就涉及到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所谓共鸣,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两种振动的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种振动,也会带着靠近它的另外一种振动起来。这种现象就是共鸣。艺术欣赏的共鸣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感染而激发出的情感变化。创作者和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借助于艺术作品相共鸣,创作者的心底最深处的一种震动,一直传达到鉴赏者的心底最深处。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与创作者建立心灵沟通,通感创作者的思想情绪,从而触动欣赏者的情绪、思想、精神、情调。读者得通过了作品,而体验作者心里的内容,唤起读者“心中的琴弦”的反响,即读者对于作品发生情绪、思想、精神、情调的活动,而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梁》便是采用纯红色作为全片主色调,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闪耀流淌,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体现了色彩的造型美和抒情写意功能。

二、培养艺术精神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欣赏;教学;探讨;小学;美术;教育

1引言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力具有非常独到的作用。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领会能力最快的阶段,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美术教育成为整个小学教育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而所谓的欣赏教学,则是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绘画、雕塑、建筑、剪纸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细化的鉴赏和探究性教学,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对于艺术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发展。

2小学美术教育中欣赏教学的表现特点

2.1欣赏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的运用是在联系日常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开展的,小学美术教师会把正在进行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同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一些事物进行某些特征的联系,使学生通过联系实物来对艺术作品进行比较鉴赏,从而能够更加细致地把握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建筑方面的艺术品展示时,对于某些部分的建筑风格及其特点讲解时,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一些建筑加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能够获得真真切切的感官体验,对两者进行比较理解,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2.2欣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主观体验展开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欣赏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主观感受,是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艺术佳作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往往会把小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然后由小组代表来分别阐述对于这件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这件作品作要表达的思想的不同见解,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的交流讨论为课堂的主教学,教师在一旁进行必要的辅指导,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艺术作品,给与学生多角度艺术审美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多角度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从不同角角度去看待事物,以获得不同的理解。

2.3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欣赏教学具有局部性,重视细节的鉴赏

由于身心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只能从作品的局部进行,缺乏全局意识。在此之下,教师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学时,通常会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某一个部分或者从某一个角度来进行欣赏和鉴定,以便把学生的视线固定在艺术作品的某一个点上,更好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在这样的欣赏教学中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某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来加深对于这件作品的记忆与情感体验。例如,在小学美术《风筝》这幅绘画作品的欣赏教学中,小学生的关注点大多在L筝的艳丽花纹上,学生对于这幅绘画作品的理解与感知就是从风筝的花纹进行的,他们的视线都集中在了花纹上,而不是整幅画作。

3小学美术教育中欣赏教学的具体实践

3.1在欣赏教学中融入深度问题,加强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艺术作品会长生不同的思考与领悟,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些思维过程来间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美术教师在引领小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要适当地加入一些问题来刺激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具体思考来形成对于艺术作品,对问题本身以及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些见解,这样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多多关注一些表达环保主题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环保问题,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思考氛围。另外,教师可以把所展示的艺术作品的某些突出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接触过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这种比较问题思维的意识,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3.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欣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发展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欣赏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给予一定的兴趣关注和自觉主动性,在整堂美术课中,教学的主题是围绕学生对于所展示的艺术作品的主观体验来进行的,如果学生对于美术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者所展示的艺术作品缺乏兴趣和好奇心,那么这堂课将不会顺利进行,甚至可能会中断。因此,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掌握美术课堂的主动权,自主地进行欣赏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与审美能力将会大大提高,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在小学美术《凝固的音乐――建筑》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实物图片,让学生对建筑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尝试有学生来引领课堂的步调,让学生自主地对不同的建筑作品进行分组鉴赏,了解建筑物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意义,促进学生审美的厚度与深度。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鉴赏并非一般的欣赏活动,而是围绕艺术作品开展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等一系列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与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共同构成完整艺术体系。[1]对于学生来讲,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与自身的创造力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对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的欣赏和感知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才能产生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感知力。高職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需要认识到学生将逐步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应当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促使学生积累经验和阅历,实现创造力的发挥。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艺术鉴赏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作品的强大感染力,加强艺术活动交流,在生活中获得丰富感受,保持活跃的思维,继而充分激发创造意识,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从而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产生学习兴趣。在各种影视、音乐艺术活动中,学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实现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得以获得更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借助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释放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在遭遇困难时保持良好心态和强大精神动力,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学生也能持续从音乐、美术等艺术欣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三)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需要注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组织、参与艺术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能力,展现较好的综合素质,顺利走上职业道路。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完成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求学生具备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由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组成,所以需要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2]开设艺术鉴赏课程,使学生掌握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知识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欣赏、鉴别和评价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学会思考和感受,从而健全人格。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勇气,引导学生从事艺术创造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单一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尽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大多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为学生设置的艺术鉴赏课程主要包含《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和《舞蹈鉴赏》。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学习。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各种形式艺术各有其特点,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在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不能简单地相互替代。对于学生来讲,单一进行某门课程学习容易引发审美疲劳,不利于审美再创造活动。从课程内容安排情况来看,教学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近代经典中外艺术作品,着重进行作品体裁、历史背景和具体内涵等基本知识点的介绍。这些内容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落后

从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延续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进行艺术作品的播放,然后侃侃而谈介绍作品相关知识。在该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各种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更像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作品欣赏活动中。有些教师将艺术鉴赏课程当成是专业课程,偏重于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使得课堂气氛相对严肃,无法接受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严重抑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收看网络上的各种综艺娱乐节目,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利用微信、QQ与同学、朋友讨论新闻八卦,却难以静下心来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三)活动缺乏创新

从本质上来讲,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活动需要将艺术欣赏、艺术评判和艺术创造等活动组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活动加强主体审美感受和理解,促使主体产生艺术创作需求。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活动大都是简单的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观赏类活动,与生活联系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交流和个性化需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学生的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入学前较少真正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一味要求学生凭借自身感受进行艺术欣赏较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会导致学生将艺术鉴赏看成是听歌、看图等活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生获得的艺术体验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无法产生艺术创作的欲望,更难以达到艺术鉴赏的培养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一)丰富艺术鉴赏课程内容

艺术作品不同于物质产品。不同艺术门类具有一定共性,即遵循美学规律,通过形象塑造反映生活,带有作者审美体会,并向欣赏者传递情感。[3]与此同时,不同门类艺术也具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例如,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包含音色、旋律、音符、节奏等基本要素,能够通过听觉感官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审美方面带有音乐的协调性、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时间上的统一性。[4]在情感传递方面,音乐需要借助乐器或嗓音进行情感表达。绘画则为空间艺术,以笔、纸、颜料等为载体,包含线条、色彩等基本要素,通过视觉感官给人带来造型上的审美感受,在审美方面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在情感表达上,绘画作品需要借助构图、造型等进行情感氛围营造。在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培养时,还应使学生获得各种感官体会,掌握不同学科审美特征,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从这一角度来看,必须对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即要完成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鉴赏课程的开设,介绍不同艺术门类作品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鉴赏方法进行艺术作品欣赏,促使学生对艺术魅力产生更深体会。

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到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围绕固定主题进行各种艺术作品的展示,促使学生加强对各种艺术门类的比较,加强对不同艺术形式审美特征的把握。例如,教师可以“莲花”为主题,通过播放舞剧《莲花》,指导学生在欣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了解敦煌彩塑的故事,欣赏敦煌壁画与彩塑。通过对音乐、美术、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塑造“莲花”纯洁形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和熟悉不同艺术门类的技术知识和规律,加深对不同艺术语言的美学特点理解,进而从不同角度加深體会作品的深刻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同时展现多种艺术形式。例如电影作品就是以音响和画面为媒介,利用银幕在多维时空中完成视听形象塑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综合性艺术。[5]从电影作品的画面中,学生可以欣赏到美术艺术。从电影作品的插曲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电影作品的舞蹈表现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舞蹈的节奏和韵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对各种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从中吸取精华,继而提升审美知觉力、敏锐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等,为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艺术鉴赏课程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的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艺术欣赏活动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艺术鉴赏方面基础的不同以及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要实现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帮助学生获得艺术感受,促使学生顺利理解相关艺术作品。例如,在对马奈创作的绘画作品《吹笛少年》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表现当时法国艺术氛围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透过作品传递出的自负感和才气。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作品情境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作品。

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作品魅力。针对各种舞蹈作品、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例如,在欣赏“中国剪纸艺术”的专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搜集不同的剪纸作品,然后制作成PPT以加强作品的直观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欣赏作品,掌握不同剪纸作品的形象特点,感受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师可以直观形式展现作品背后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历史故事等,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文化内涵的认识,促使学生逐步融入到作品营造的意境中,产生对艺术作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强烈体会,继而得到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6]

此外,为强化艺术鉴赏教学的互动效果,满足学生的沟通交流需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在专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现相同主题的不同艺术作品。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作品,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作品欣赏。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艺术欣赏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完成分工,通过团队合作了解作品历史背景等,加强对作品深刻内涵的挖掘,继而更好地欣赏作品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同时也能实现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视野,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它能够在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艺术鉴赏活动形式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审美经验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拓宽艺术眼光和获得丰富阅历,才能不断提高鉴赏能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具体艺术鉴赏活动中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创新高职院校艺术鉴赏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真正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首先,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社团,促使学生加深对各门艺术的了解。例如,在音乐艺术鉴赏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建立歌剧欣赏和民族音乐等各种社团,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不同形式的音乐。另外,组织歌手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实现自我价值,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只有频繁接触音乐后,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实现对音乐节拍、音高、调式等元素的辨别,敏锐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体味不同乐曲的情绪变化,领略音乐作品的深刻含义。

其次,组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例如在影视艺术欣赏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布置“调查大众喜欢的电影”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人来了解影视作品能够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开展该类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欣赏特点进行艺术主题的设计,如爱情片、动作片等,做好活动计划,使学生能够对活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使活动得到有序开展。参与该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看和多感受来加强对影视艺术功能、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理解,逐步掌握作品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作品的欣赏范文第5篇

关于俗与雅,有很多种解释。俗是一种普遍的东西,是一种不论年龄,性别,文化等的区别而都能够被人所理解和领会的一种物质。楚国有个人将歌辞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种,阳春白雪中属和者只有数十人,而下里巴人属和者可达数千人。依照宋玉的理解属和者人多的就是俗,属和者人少的就是高雅了,有种曲高和寡的意思。但是我们作为陶瓷艺术创作者,不应该片面地追求一种单纯的雅或者是单纯的俗,因为我们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作品是要展现给大家观看的,其中包括一些陶瓷艺术的专家们,同时也包括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们,同时得到这两类人群喜爱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因为他达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一讲到俗,我们很快的就会联想到民间艺术,因为民间艺术是一种大众的文化,是一种纯天然,无加工的描摹,作品较为写实,构图中规中矩,画面简单,呈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的,乡味较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通俗的美,创作这样陶瓷艺术作品的人大多都是来自民间的一些陶瓷艺术家,他们不像一些艺术大师们科班出身,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这些民间的艺术家们大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陶瓷艺术训练的,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递和自己的想象。因为他们大多来自民间,但他们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作品深受大众的欢迎,因为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与大多数的人们一致。这些作品是一种纯粹的供大众欣赏的作品,他们大多迎合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这就是比较俗的陶瓷艺术。陶瓷艺术作品的俗和雅是受陶瓷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而改变的,也正是如此,陶瓷艺术中的大雅与大俗都是必须要存在的。随着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转化,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会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想要创作出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想创作出一件雅致的陶瓷艺术作品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陶瓷艺术源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是一种陶瓷艺术家们经过加工之后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们的思想和文化修养及艺术的境界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勇于创新,思维活跃,敢于借鉴姐妹艺术的精华,主观能动性强,这样的特性促使他们对于陶瓷艺术的进步是迫切的,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先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前进的脚步似乎太快了,与现实的距离拉的越来越大了,因此他们需要受众们的眼光也能跟上,来不断地喜欢他们的作品,适应他们的创新。或许他们的思维过于超前让普通的人一时难以接受和欣赏,但是慢慢地随着时间和观赏的次数在不断的增多,也许人们就会渐渐地领略他们创作的意图和意义,其创作的主旨也就会被人们所接受。正是有了这些敢于创新,敢于表现的陶瓷艺术家们的创作,才有了一批又一批高雅的陶瓷艺术作品出来,他们是敢吃第一个螃蟹的人,在这些艺术家们的带领下,陶瓷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我认为,陶瓷艺术中最高的境界,不是雅也不是俗,因为雅好像能够接受的人不多,而俗似乎接受的人群又过于多了些,因此,陶瓷艺术创作中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两者兼有,也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只有这样,陶瓷艺术作品才能在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说起来好象很简单,其实真的想把握好雅与俗的尺寸,确实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它是一个中间的位置,稍有不注意,也许就会偏向另一方,这就需要艺术家要有比较强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市场的眼光。同时需要兼顾市场与大众的口味。其实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都明白,艺术的作用就是教育和欣赏,陶瓷艺术比较偏向于欣赏。因此陶瓷艺术家们应该明白,群众喜欢的作品不一定就是俗气的东西,也不能因为别人欣赏不了自己的作品就产生不正确的想法,这都需要我们能有个正确的拿捏,把握好雅和俗的度。创作陶瓷艺术作品的初衷就是给人们欣赏的,只要艺术作品能够得到大众的肯定,使大家能够从中获取美感,这件作品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陶瓷艺术创作者们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对陶瓷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以及新颖的创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基础。因此对于陶瓷艺术创作者们来讲,当前我们需要肩负的责任很重,我们需要用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创意来创作出更多更好雅俗共赏的陶瓷艺术精品出来。

陈菊荣1979年生,江西南昌人,又名陈尹璟。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于山水、花鸟、人物,现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本科。师从于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冯唐新先生学习绘画,后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中国陶瓷设计大师许国胜的指导,作品风格以清秀淡雅为主,突出了现代陶瓷艺术风格。作品曾多次获奖,广为收藏家、陶瓷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电话:1351798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