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心理咨询;认知
【作者简介】叶慧文(1971—),女,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效,除了受咨询机构和咨询师的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学生本身对心理咨询认知水平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心理咨询需要来访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作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应当有独到之处。因此,充分把握咨询对象(直接的和潜在的)的心理行为特点,尤其是把握咨询对象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趋向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构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的重要基础。
一、调查的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从南昌市的大学中随机抽取了4所大学的大学生共491人进行调查。在选择时尽可能注意到不同院校和文理科学生的比例。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453份,占全体被试的92.3% 。被试年龄在17~25岁之间,其中男生271人, 占59.8%;女生182人, 占40.2%。文科学生196人,占43.3%;理工类学生257人,占56.7%。
(二)调查方法
自编《心理咨询认知调查表》,用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内容的看法(调查结果见表1)
卡方检验显示,在“人际矛盾”(X2=14.760,P=.000)和“重大的生活变故”(X2=8.979,P=.003)两个选项上文、理科表现出的专业差别显著。
(二)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2)
对于“别人会怎样看待你去看心理门诊?”的回答,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倾向于“认为可能心理不正常”(X2=4.266,P=.030);理科生则比文科生更多地选择了“和从前一样对待”(X2=6.141,P=.013)。
当发现他人去看心理门诊时,文科生选择“认为可能心理不正常”的比率要高于理科生(X2=5.550,P=.018)。
对于亲友去看心理门诊的态度,女生比男生(X2=7.008,P=.008)、文科生比理科生(X2=8.143,P=.004)选择“认为可能心理不正常”的比率更高。
对于“如果你发现周围有人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你会怎么办?芽” 回答较多的是:“自己给他提出改变现状的建议”(68.0%)、“开导他”(67、8%)、“建议他去看心理门诊”(56.5%)。文科生更倾向于这三个选项的选择。这三个选项X2检验的结果依次是:X2=6.107,P=.013;X2=5.137,P=.023;X2=7.416,P=.006。表现出显著的专业差异。
当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出现时,大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首先是自我调节(84.5%),其次找朋友倾诉(72.2%),再次是去看心理门诊(40.8%)。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在“找朋友倾诉”,二者差异显著(X2=11.164,P=.001)。
(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调查结果见表3、4)
调查表明,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尝试自己去处理心理问题(X2=6.238,P=.013),也较男生更多地选择“书籍”作为了解心理咨询的渠道,存在性别差异(X2=5.409,P=.020)。
(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要求
调查结果见表5。
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看重“积极乐观”这一品质(X2=10.05,P=.002),文科生比理科生选择该项的比率也更高(X2=6.962,P=.008)。
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女生比男生更为强调“洞察力”这一能力(X2=11.339,P=.001),文科生更加期望心理咨询人员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一点是专业差异显著(X2=5.111,P=.024)。
大学生们认为,心理咨询员应有广博的知识面,甚至有15.9%的同学选择了该题的全部选项。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咨询人员对“社会学”知识的了解(X2=6.773,P=.009),文科生较理科生要求咨询人员有更多的“医学”知识背景(X2=7.135,P=.008)。
调查结果还显示,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喜欢医生类型的心理咨询师(X2=7.263,P=.007)。
三、结果讨论
调查表明,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是认同的,评价也较为积极,但误区也不少。表现在:首先,不少同学依然把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片面理解为心理异常的个体,因而产生出对求咨行为的畏惧心理,进而导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性。当心理问题出现时,大学生更愿意依靠自己或朋友去解决问题,选择咨询的比率不高。其次,对心理咨询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得不够深刻。很多同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给人指点迷津,期望心理咨询人员能像医生一样,确诊开药,药到病除,由此导致对咨询效果的评价欠公正。第三,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内容的了解不够全面,适应性和障碍性问题多,发展性问题少。第四,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求过高,求咨也不够及时,许多人总是要等到问题相当严重时才去进行心理咨询,而且急于求成。这些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心理健康尤其是心理咨询的知识的宣传、普及的力度不够。二是历史文化背景。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研究,尽快建立起符合我们自身哲学观和价值观的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和技术方法。第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加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第三,教给大学生一些心理调控方法,为其进行心理自我调适提供方便。第四,加快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致力于发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尤其是要更多关注网络咨询。第五,开辟多种教育形式,如刊物、网络、广播、热线等,为同学提供大量的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0).
【2】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9).
这一个月的心理咨询实习,我有不少的收获:
一、通过网络咨询实践,学习进行摄入性谈话,搜集咨询者的基本资料,对咨询者的问题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梳理问题脉络;咨询中最关键的是对咨询者的共情,这是建立有效、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将对咨询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咨询者,以使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二、通过案例讨论,大家表达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咨询员对咨询者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咨询者问题的关键点;我从中发现自己看法的偏狭,开阔自己的思路,提升了咨询知识水平:咨询的焦点要转入咨询者身上,引导其进行思考;咨询员要有精神分析的眼光,人文主义的心态,认知行为的方式,家庭治疗的形式;
三、通过角色扮演,我以咨询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在情感之中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纷纷问题;一方面,通过“空椅”对话,我宣泄了积压在心中许久的负性情感;另一方面,督导与咨询成员们给予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令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思维、行为模式,探寻自己身上的长处,挖掘自身潜能。
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我们对咨询员的坐姿,表情,询问的语气,共情的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实际训练。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短暂,我在一些方面上存在着不足:在网络咨询中,与咨询者的共情不足,过早的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没有以一个中立态度对待咨询的问题;自信心不足,角色扮演中不敢担当咨询员的角色,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在共情训练中,自己表露的是焦虑,担忧的情感,没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实习期间,由于自己还忙于其它事务,无法静下来认真于心理咨询,没有自己的个案与大家共同讨论。
在红枫的实习,可以说是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总的来说,收获是较多的。
此次实习中,有幸得到刘凤琴老师的督导,每当在咨询中遇到困惑时,刘老师总能耐心地指导我们,给予我们启发;刘老师有多年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对心理咨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心理咨询方法,直观明白,不是僵化的理论,更令人易于理解和消化。刘老师开朗、乐观个性,亲热、包容的态度,敢于挑战困难的作风,令人留下深化印象。
关键词: 高校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模式 工作效能
自上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出现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至今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各高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加大队伍建设,落实经费,努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各地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实效性不强。很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并不受“宠”,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甚至成了应景和摆设。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心理咨询模式,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心理问题学生实行分类咨询管理
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管理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为健康心理和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障碍,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可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分为五大类。
1.第一大类为心理发展咨询:针对绝大多数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择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等。
2.第二大类为情绪障碍咨询:主要针对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烦恼、忧虑、困惑等提供帮助。
3.第三大类为心理疾病咨询:主要针对有神经症症状的学生,帮助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来访者挖掘病源、指导对策、解除危机。
4.第四大类为心理危机干预: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5.第五大类为精神障碍学生的筛查、诊断和转诊。
二、促进心理咨询师分级、分类的专业化发展
国家新标准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分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合理配备各个级别的心理咨询师,实行心理咨询的督导制度。
高校心理咨询师坚持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专科心理咨询师选拔、培训、考核和监督机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病人看病,只知道去内、外科,一个大夫可以从头看到脚,而现在病人看病,都会选择治疗某一种病的专家。因此,“万金油式”的医生几乎不复存在了,而现在“万金油式”的心理咨询师还满地都是。心理咨询领域同样需要各类专业型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不同类别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师队伍同样面临着分工和专业化发展问题。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率先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构建发展机制、制定激励政策,使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的特长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如:发展咨询师、情绪障碍咨询师、焦虑症心理治疗师、抑郁症心理治疗师、强迫症心理治疗师、神经衰弱心理治疗师等,并通过学习培训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内稳步提升,使学生有选择地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心理咨询有咨询目标,有进入,有,有收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咨询单元。但许多咨询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将每次咨询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整个咨询环节中的一环,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完整的咨询整体。这就要求能够对每次的咨询作评估总结,以提高下一次的咨询实效。咨询效果评定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进行。
1.主观评价,即来访者自我改善的主观感觉或对现实世界看法发生改变的情况。比如,求助者认为自己现在不再害怕原来害怕的事物了,原来无法接受的现实现在开始接受和正视了,对自我的满意度也上升了,等等。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比如,开始正常上学、上班,与他人交往状况得到改善,工作、学习效率提高,等等。
3.行为评价,即亲人、朋友、师长和其他了解治疗前后情况的人对患者行为改善的认可。
4.量表评估,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某些心理症状量表如SCL-90、SAS、16-PF等的分数得到改善。在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中,量表是最客观且科学的。
5.咨询师的评定,根据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认知等方面有进步,自我评价更乐观,积极面对困难,等等。
通过以上评价对每次咨询进行评分,提出下一步的咨询措施。
四、强化心理咨询后续干预措施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75-04
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运动实践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虽然历史短暂,但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依据国外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具体运动实践,深入运动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8]。由于运动员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运动员,主要目标是解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运动员心理素质超常发展,为创造最佳运动成绩服务,因此,它虽然属于心理咨询范畴,但是又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咨询。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只有在深入总结以往运动员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思考,才能丰富和发展符合运动员心理咨询特点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出更加深邃的研究思路,获得更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1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涵义
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9]。前者是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和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各种神经症、早期精神病、严重的情绪危机及其他精神疾患。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各种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是以运动员心理状况及其特征为依据,以服务于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创造最佳运动成绩为目标,以心理咨询的内在规律为根本,以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而构建起来的在理论与操作上具有典型特征的结构体系。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确立,是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运动员心理咨询应以障碍性咨询为主还是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是一般的发展性咨询还是超常的发展性咨询?由于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不同,由此而导致的咨询模式及其理论、咨询人员和对象、咨询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也必将最终影响到心理咨询在竞技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进而影响到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前景,势必对竞技运动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ogers认为,人类具有了解其自身存在和建设性地改变自身行为的巨大潜力,具有自我实现的基本行为倾向,这是与生俱来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这种潜力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针对咨询对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是使咨询对象在与咨询工作者建立真诚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中,重新正确地体验自身的矛盾和冲突,认识自己,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使生活态度和希望发生建设性的改变。人格心理学家E. Erickson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然而也是一种转机;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则不利。并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反之,消极解决则会缩小这种可能性。[10]E. Eric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个人心理的成长,重视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及冲突解决对个体成长的意义,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其组织编写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指出,“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的模式,即心理咨询目的在于努力帮助咨询对象消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发展性咨询模式看来,咨询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咨询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11]我国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也指出,“从世界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看,心理咨询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12]这些理论为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性模式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
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性模式,是运动员心理咨询发展的必然结果。运动员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的过程,主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运动员改善认知、作出决策和改变行为来实现这种帮助,使运动员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超常的心理技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具备的竞技能力,或形成更强的竞技能力。具体而言,运动员心理咨询的作用首先是激励运动员调整解决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结构。只有在信念和动力结构方面树立起运动员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培养其健康的人格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其次,帮助运动员纠正对自身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恰当认知,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三,为运动员实现更高的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最后,通过心理教育,指导运动员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强调对运动员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与理性选择的重要作用;强调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改造。”[13]
从目前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对象来看,主要是那些在应对日常训练、比赛、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产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变动而需要帮助的心理正常的运动员。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内容,是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态,既有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诸如躯体化、焦虑、多疑、敏感、强迫、敌对、偏执等[14-17];也有因为训练和比赛而形成的专业性的消极心理状态,诸如缺乏信心、比赛情绪失调、厌烦训练、赛前紧张、怯场、想赢怕输等[18]。
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产生,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来自竞技运动的竞争性而导致的心理压力。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竞技运动水平越来越高,竞争的残酷性越来越大,奖金数目越来越高,比赛结果胜负难卜,运动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运动员大多数很小就离开父母、家庭,生活在半封闭且狭窄的社会环境中,在竞争激烈的训练和比赛环境中成长。面对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面对领导的要求、教练员的意见、舆论的评价、观众的期待、家人的嘱托,运动员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是他们的同龄人所难以体验和承受的。内部原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主要是由于长期大运动量训练而导致的伤病、疲劳等。心理方面主要是由于对训练、比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片面的、不恰当的、错误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困扰、疑惑、迷茫、焦虑、自卑等。
由此可见,运动员大多数是因为适应性的、发展性的消极心理状态而要求咨询,这是主流。因此,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应是发展性咨询模式,而不是障碍性模式或医学模式。
2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直接目标――学会调适
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运动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运动员的行为。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不当的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规范要求;“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心理活动,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心理活动的内部和谐。即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心理工作,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减少消极心理状态的发生比率,同时对那些尚未演变成为严重心理障碍的问题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和防治,使运动员能够合理应对训练、比赛、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和行为。
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大小在于体力、技术、战术、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运动员无论使用体力,还是运用技术和战术,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下完成的,心理因素影响着运动员体力、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影响着运动成绩的发挥。并且,随着体育比赛成绩日趋接近人类体力和技术的极限,从而使心理因素在决定比赛成绩时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因此,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受到了高度重视,已经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运动员提高认知水平,减缓或消除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态,消除心理疲劳、促进伤病的心理康复,增强自信心,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促进运动员人格的完善,增进心理健康发展,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提高运动水平,延续运动生涯。
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大多属于一般性的、暂时性的心理问题,而不是病理性的心理、行为改变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当然,如果运动员的一般消极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期积累,最后也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影响运动训练、比赛,甚至被迫中断运动生涯。这里有一点必须明确,并不是说在运动员中就没有障碍性心理问题。事实上,运动员中也存在少数的心理障碍患者。Weinberg,RS等认为[19],需要进行解决行为及心理失调的运动员约占10%左右。石岩等发现[20],有一定比例的运动员具有神经症症状,并且,患有心理障碍的运动员一般并不寻求治疗,多以结束运动生涯的形式来处理。因此,对有心理障碍的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使得一些障碍在发生初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把一些原本可能演变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简化变成小问题,消除其心理障碍,使其重返训练场和竞技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运动员心理咨询在以发展性咨询为主的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不可忽视对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乃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预防。
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治疗最多只能在心理障碍出现之后,帮助减轻或解除由于这种心理障碍所造成的痛苦。要想从根本杜绝或者至少是减少各种消极心理状态的发生比率,最好的办法预防,向他们传授一些心理自我调适的理论及技巧,指导他们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增强对注意、情绪、思维及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在训练、比赛和生活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有活力的”、“健全的”、“统一的”人格,从而对外来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妥善化解各种内、外冲突,保持心态平衡。
因此,“积极适应”要将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预防与心理技能训练结为一体,同时也不忽视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心理技能训练有助于消极心理状态的预防和解决,适应也会有助于心理技能水平的提高。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并形成优势互补,为竞技水平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3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注重发展
如果运动员仅仅具备常人所具有的正常的心理能力,那么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不仅要有超常的体能和高超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超常的运动心理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心理负荷的高压之下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因此,促进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提高与超常发展,是适应当代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
发展是指心理品质随着个体的成长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运动员心理咨询的意义不仅是解决运动员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这一特定时期的一般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运动员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使运动员能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认知与情感;指导运动员作出选择、决策,制定行为计划;鼓励运动员通过自己探索,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与资源、特长与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确立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评价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其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教育,最终能掌握自身命运,做主宰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人。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咨询具有以下重要特征:[21]着重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人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在制定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人格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这些尤其表现在运动员心理咨询中,即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与运动训练、竞赛的环境与要求。
运动员发展性心理咨询侧重于运动员的心理发展任务,强调促进运动员的心理成长,排除正常发展过程中的障碍,重点放在积极的与发展的侧面;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咨询目标,将心理咨询与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特别重视帮助运动员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对运动员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强调导前性、预防性;既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也经常采用集体辅导、小组咨询的方式,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而障碍性心理咨询侧重于运动员心理障碍层面的矫治,以消除或减缓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为目标;关注当前的心理障碍和引起障碍的情境因素;重点解决已经构成心理障碍的问题,更多的是补救性工作;多采用个别咨询方式,强调一对一解决咨询对象的具体障碍问题,主要使用矫正、治疗性的方法。
由此可见,运动员心理咨询在咨询目标上,强调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消极心理状态的消除与心理障碍的处理上;在咨询的基本观点上,体现人本主义潜能论;在咨询手段上,以适应性干预为主、反应性干预为辅,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教育,预防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发生;在咨询对象上,应该是全体运动员,而不是个别有问题的运动员。
当然,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发展。发展性心理咨询是基础性工作,障碍性心理咨询是补救性措施,两者都是运动员心理咨询内容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是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促进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提高,是在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超常发展,运动员心理咨询不仅仅能够挖掘人的潜能,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潜能,是向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战有力武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才能提高竞技运动的水平。
4结语
运动员发展性心理咨询标志着运动员的心理咨询迈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障碍、重矫正的咨询模式转向为重发展、重预防的咨询模式,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运动员心理咨询,并为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积极的角度看,运动员心理咨询不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别运动员,更重要的是以运动员身心整体为保健对象,使运动员的心理、行为与人格完善,促进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运动员心理咨询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直接目标,即预防和治疗运动员各种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另一个是终级目标,即帮助运动员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完善。
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选择,积极地推进、自觉地运用这一模式,必将有助于我国运动心理咨询与世界接轨,有助于规范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促进运动员心理咨询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慧.优秀运动队心理科技服务――10年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4):13-19
[2]丁雪琴,刘慎年,姚家新,等.运动员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87-196
[3]张忠秋,王智,郭松,等.增强我国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比赛心理能力发挥的综合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6):91-96
[4]姒刚彦.运动心理学即时性临场支持模式探讨[J].体育科学,2003,23(6):97-101
[5][16]贝恩渤,邱宜均,李安民,等.对中国击剑队女子花剑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37-44
[6][17]许小冬.为部分中国优秀运动员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一般程序及基本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4):18-20
[7]马红宇,王斌.对皮艇高级运动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67-69
[8]周成林.备战1998年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赛心理攻关服务实施过程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2):84-87
[9]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20
[10]转引自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04-214
[11]Raymond J. Corsini. Encyclopedia Psychology [M]. New York : Wiler & Sons .Inc. 1984:301-302[1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88
[13]贝恩渤.高水平运动队中心理咨询者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行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36-138
[14]李可可,黄元讯,李再跃.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7(3):339-344
[15] 波,盛绍增.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8):59-61
[16]周毅刚,房淑珍,刘杰 等.女运动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134-137
[17]陈永珍,祝一虹,姜乾金.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52[18]刘英,田虹.对四川省射击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和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92-94
[19]Weinberg R S, Gould D.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2003, 244
1患者的心理问题
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视觉障碍、平衡失调等,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有的患者发生突然,症状严重,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患者症状轻,对生活和工作只受到困扰。但是95%的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感觉自己得了什么绝症,心情烦躁不稳定,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及时就诊。
1.1适应困难性焦虑感:表现为焦虑不安,心烦意乱,以自闭、不愿和医护人员说话为特征。
1.2患病性惊慌感:是患者对疾病突然发生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紧张害怕,精神不振等。
1.3接受治疗性不安:害怕扎针、害怕查体,烦躁的心情难以平静,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也极不配合,担心治疗效果,是否能治好。
1.4环境产生的心理困扰:看到病房的环境和自己平时的寝室大不相同,看到许多生面孔的人,出现胆怯,不想说话,难以休息睡眠等表现。
2开展心理咨询的目标
2.1初入院期通过门诊工作人员介绍入院,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眩晕不能行走者,帮忙扶患者到床上,保持床铺舒适、整洁。介绍病室概况,医护人员介绍自己的姓名,用亲切温和的眼神关注患者,纠正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例如,睡觉时枕头不能过高,保持8 cm左右高度,低头时问不能太长等,使患者快速适应病室环境。
2.2住院中期护理人员对患者热情和蔼,每次见面时问好、打招呼,主动交谈,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不良情绪,树立坚强意志,增加信心,使心理及行为达到最佳状态,顺利接受和配合治疗。
2.3住院后期除日常护理外,心理咨询在不断加深,使患者进入康复训练阶段,能主动按时去做牵引、按摩、理疗等治疗,并熟练掌握一或两套颈椎保健操。
3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3.1入院初期了解每位颈椎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休息、睡眠、生活、工作等情况,是否与颈椎病的发生有关。
3.2住院中期患者对颈椎病知识了解和认知的程度,对治疗方案接受程度、症状减轻程度的评价如何。
3.3住院后期恐惧、焦虑、烦躁的心情是否完全消除,对颈椎病的知识是否完全了解,对用科学的方法保护颈椎掌握如何。
4心理咨询的规模及形式
规模有: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形式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微信咨询、专题咨询、发放宣传资料。
5心理咨询的实施步骤
5.1收集信息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收集相关资料如病因、病情、家庭经济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等。引导患者诉说自己对颈椎病的看法与观点,关注心理活动动态,对患者诉说做出反应,并适时地给予安慰,了解患者焦虑、恐惧、烦躁情绪产生的原因。
5.2疏通引导为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即问题明确后对患者进行解释,以帮助患者转变观念,理顺不良心理状态的过程。根据目标内容,选择通俗形象化的语言与患者共同讨论焦虑、抑郁心理的形成原因,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作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真诚劝告,让患者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逐渐领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3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如消极暗示、犹豫不决、含糊其辞的解答,多用温和语言安慰、鼓励、支持、理解、积极暗示、果断明确的解答,利于达到护患共情的境界。护理人员合理运用关注微笑的目光、端庄文雅的体态、娴熟轻柔的操作、适当的接触沟通等技巧,以促进有效沟通。
5.4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患者人格,热情接待患者,正确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5.5创建新颖温馨的家庭式病房患者开始进入病房,环境陌生,难免紧张,病痛折磨,均可导致其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影响饮食摄入,使能量不足影响休息睡眠,导致心理性压抑。因此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式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病房设有床铺,家属休息椅、空调、电视、壁画、花卉、充满了温馨,悬挂张贴有关颈椎病的常见知识。
5.6实施以心理支持为中心的导乐服务内容①在初入院时,要一对一地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②提供持续的精神安慰。③指导患者休息或睡觉时正确姿势,有利对颈椎病的恢复。④患者能起床行走者,每天早晨集中在娱乐室做颈椎保健操,每次10min,每日1次。⑤向患者讲解颈椎病的发生原因、解剖知识、预防措施。⑥进行饮食指导。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⑧宣传有关颈椎病的知识,使患者无焦虑、无恐惧,在充满关怀、鼓励、温馨的氛围中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
6颈椎病患者心理咨询的临床价值
6.1消除紧张焦虑心理状态由于咨询工作的开展使患者心理上放松,同时提供家庭式环境,使患者有家庭温馨感,从而消除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6.2防止心理性抑郁症的发生由于患者长期心理因素不良可造成抑郁症和自闭症的发生,心理咨询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明确了颈椎病是可以治愈和预防的,从而消除了焦虑,增加对治疗的信心,配合并促进了颈椎病治疗的进展。
6.3减少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性治疗以往颈椎病患者知识缺乏,一旦进入病房,不管病情轻重只希望快速比痛、止眩晕、比恶心等症状,增加了颈椎病查体的难度。心理咨询中提供的有关知识可稳定患者的情绪,避免患者及家属的急躁心理,减少或消除颈椎病带来的不良情绪,能顺利配合医护人员查体,有利于尽早制定治疗、护理、理疗、康复训练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