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范文第1篇

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应弄清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层次。高考试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结构,如开头与结尾、铺垫与呼应、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我们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创作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解题时应当注意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词句的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加以分析。

例如:

(201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 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B11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B12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B13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B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B15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B16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由于题干指向是“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显然是考查环境描写(或意象)的作用,而且提供的选项都集中在表情达意和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上,所以关键要揣摩、辨析环境描写的特点(或大雪的特点),然后要遵循联系文章整体进行分析的原则,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从第④段“猛”“横飞”“急速而强劲”“不知置身何处”可知“寻人过程的艰难”;如此艰难,还是“继续往前走”,可知“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后文第B13段,“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主旨立显,这里的雪就有了铺垫作用。C项,联系下文看,应是“风雪”使“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而非描写大雪本身是在“渲染‘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答案:C。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题干指向是“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描写类别已经明确。动作描写的作用(表达效果)不外乎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答题只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好题干的几个关键点,即描写了什么样的动作,刻画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效果怎么样即可。

参考答案: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1分),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1分)和毫不犹豫(1分),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1分)。

3.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B14段画线句。(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题干有“紧扣‘蹒跚’一词”的指向,训练有素的学生的思维就会聚焦在这个点上,然后还是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答题。“蹒跚”的主语是“声音”,所以从手法上来说,显然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这是通感,如果答不出术语,说“化无形为有形”也可。再从内涵上来说,

“蹒跚”本来是形容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是老妇人的形象,与“苍老”相照应,那么写声音就是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老妇人就“形神合一”了,表现对“我”触动很大。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4.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探索文章思想感情是怎样流动和起伏变化的,其实就是探索文章的思路。这篇叙事性散文,文中有明晰的心理描写的句子,所以要找出“我”的情感变化并不难。刚开始的心理刻画在第⑥段,“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怒气鼓胀”;第一次转变是在第⑩、B11段,“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B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以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言行对“我”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1分),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1分)。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1分),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1分)。

5.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推断”即推测断定,它属于逻辑思维,要求依据已知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或判断,而“想象”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这道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从前文情节推动来看,文中的“我”已经由对此行意义的怀疑到完全放下了,所以不会再推门进去了;虽说进门不一定是兴师问罪,但毕竟会给对方带来尴尬,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放弃敲门,可以给自己一个平复情绪的时间。从情节的前后连贯性来看,前面提到一个小纸条,此处应该给予交代,比如撕掉。考虑到情节的完整性,应交代回到火车站。以上是对续写部分内容的分析,从叙事作品的表达风格的统一与协调性上考虑,这些内容都要通过精彩、细腻的描写来形象地表达出来。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表扬 语言评价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扬性语言,对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上来分析,表扬性的言语评价,是一种对学生的肯定,不仅鼓励学生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前进,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变相的进行指导,减少了学生出现错误的概率。所以,小学语文课堂的表扬性言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来评价,避免出现过于统一的现象。在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展开讨论。

一、教师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考虑到其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在表扬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个体的情况出发,不能总是运用单一的言语来表扬和评价,要适当的表现出差异性,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否则最终的结果不一定能够获得肯定。从目前的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来看,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项:

第一,教师言语表扬类型过于统一。小学生在不断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均不断的进步。教师的言语表扬统一集中在“很好”“不错”“你很棒”等简单的词汇方面,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获得评价的动力,而是转换为内心的自我思考,与教师的交流逐渐减少,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较大矛盾。第二,教师在言语表扬方面,并没有从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很多教师对学优生和学差生的评价并没有什么不同,且在评价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教师的言语表扬过程中,对学生的意见和见解,与学生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言语性的表扬未获得实际的效果,甚至在某些情况出现了反作用。所以,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必须要做好评价行为的改革,能够采取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信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的建议

小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进步而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评价,是一种教学过程的正常现象。但表扬性的言语评价,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肯定,还有指导、提出意见等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表扬性言语的评价行为,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情绪和具体的语文能力,避免产生反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建议:

第一,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恰当性地运用表扬性言语。小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并不低,很多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观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片面的按照自身思维来理解,造成了言语评价的失败。为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与学生进行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应用表扬性言语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到学生的变化。例如,针对学优生的表扬性言语评价,除了运用“不错”“很棒”等言语外,还要运用“其实还可以在……方面进一步改进”,“多了解以下内容”等等,要让学优生感受到现有成绩的同时,还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促使学生获得持续的成绩和能力提升。

第二,加大教师的情感投入。小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对表扬性言语的看中程度较高,教师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导致很多小学生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愿意接受表扬。为此,教师在应用表扬性言语评价时,必须要加大情感的投入。例如,在应用表扬性言语的过程中,除了肯定的语气外,还要赞美一下学生的个人能力。可将学生作为班级的“榜样”,评价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的某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肯定的,是符合表扬标准的,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三、关于表扬性言语的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恰当的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对学生进行鼓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提高教学反应能力,以充分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教师的表扬性言语评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促成部分。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表扬性言语评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学习,在充分锻炼自身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克服教学工作的不足,让表扬性言语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促进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展开讨论,从多数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表现来看,现阶段的表扬性言语评价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教师的表扬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对整体的教学均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今后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宝军.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的优化[J].科教文汇,2012,(12):97+114.

[2]于洋洋.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10):38-40.

[3]王小根,王丽丽,吴仁昌.基于层次分析的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07):87-93.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学行为;有效应用

一、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学行为的影响

掌握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学行为的影响,不仅是广大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将微课切实地应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并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笔者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如下分析和研究。

1.有利影响

第一,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微课通过视频的形式能够有效地满足小学生对画面比较感兴趣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求知欲望的激发。

第二,能够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就是说,相比传统的“一书、一笔、一板书”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的使用能够使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看动画等形式中度过。

第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语文是中国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如何让小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到语文知识单单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微课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使学生知识得到有效丰富的可能性,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能够图、文、声并茂,多方面地激发学生,也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拓展。

第四,有助于课程学习可重复性的提高。可以说,任何人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需要多遍的反复刺激和记忆才能完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如果对于同一问题让老师重复讲授,不仅容易产生倦怠的情绪,每一遍的讲授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而微课却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循环播放,可以说是帮助学生学习和复习重难点问题的重要手段。

2.不利影响

微课的应用能够给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的益处和积极影响,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微课同样如此,在微课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变得过于依赖电子产品,致使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所下降;其次,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局限在课堂之内,并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此外,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或者对微课的认识不够科学合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过度地应用微课,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学生的成绩有所下降。

二、利用微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微课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工作是有利有弊的,而如何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探究。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

1.坚持基本的微课制作和使用原则

基本原则的坚持是确保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微课程为原则。微课程之所以称之为微课,是因为其短小精悍,所以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微”原则,即选题简单,内容简洁,时间简短。二是课程内容难易适中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设计微课的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到本班大部分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之后做到因材施教。三是互动性原则,也就是说,为了有效地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提高其应用的有效性,比起让学生直接观看语文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先设置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让学生来观看微视频,就会变得更加有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整个学习效果也能够有所提高。四是科学使用原则,也就是说对于微课的应用既不能过分地使用,将整节课作为视频的展示课,也不能不用,纸上谈兵,而是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适当、适时地使用。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在掌握了微课使用的基本原则后,为了确保其能够真正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以确保在微课主题选择、内容制作、利用微课讲解知识等各个环节都有新的突破和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紧跟时代的潮流,明确新课改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总之,微课是新课程标准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简单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重难点问题,通过碎片化的训练和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高和成长。因此,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掌握微课的精髓和内涵以及利弊影响,将其有效地用到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去,进而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范文第4篇

行为导向教学 中职教学 模拟教学 项目教学 角色扮演

一、引言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中职语文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但是,实践表明,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有紧密联系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语文水平的影响。不管学生从事什么工作,学生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都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引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爱,是教学工作者所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行为导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以行为作为主导的职业技术教学策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文章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行为导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指出了行为导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教学实际工作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起来感觉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而行为导向则与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该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以前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中职学生毕业面临的关键是问题是就业,而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他们必须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而以前任课老师常常忽视这种情况,过分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行为导向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为导向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不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题,去应付考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融合。在行为导向模式的指导下,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能够巧妙的融合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通过情境来学习语文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他们交流与沟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对整个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的策略

行为导向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今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结合教学的实践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运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教学,向学生展示实际情形,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得到锻炼。具体来说,模拟教学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情境模拟。在行为导向教学的指示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课老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提高现场感和直观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与求职相关的一系列实体文书的时候,包括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等等,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以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招聘会,让学生运用相关文体来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运用技能,为他们今后走向招聘会做好准备。第二,设备模拟。设备模拟也是教学中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的运用该方法,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训练空乘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航空实训设备来进行训练,给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模拟乘务员的讲解和客舱服务员的日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学会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2.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它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达到相应的训练效果。例如,在学习合同文书的时候,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任课老师需要收集旅游行业的典型案例,让大家进行分析和探讨;而对于航空运输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与航空运输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供大家探讨分析。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实用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3.运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进行分工与合作,以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内进行,也可以在不同专业内进行。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同一专业内进行分班竞赛,以小组的形式各出一份刊物。并由特长不同的学生分别担任主编、撰稿人、编辑、美编,等等,通过大家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对于涉及不同专业的任务,需要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合力来共同完成。例如,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将其中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4.重视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模仿、变通、承担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可以采用以下形式。一方面,进行剧本改编和表演,让学生进行表演。例如,对于《威尼斯商人》《鸿门宴》等课文,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不仅对课文中的角色定位和人物情感有正确的了解,还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模拟特殊人物或角色来学习课文知识。例如,组织模拟法庭,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运用书本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辩论技巧、组织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这对学生的就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为导向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具体因素,以促进行为导向更好的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职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能仅仅运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注重多种方法的使用。但是,不管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实践技能得到提升,以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小晖.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势[J].小作家选刊,2011,(1).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范文第5篇

随着开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的视角也越来越开放了——我没有停留在“完成对整合的论证”上,我开始思考:这样做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一阶段以来,我一直在学习思考着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了这些理论对我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将作文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始思考“教学”的理论问题。在华东师大的图书管理,我找到了施良方、崔允漷两人合著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教学策略》一书,如获至宝一般。书中介绍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观点,使我受到了了很大的启示。

该书介绍说: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件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这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

第三,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

第四,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决定;

第五,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给与必要的支持。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大致地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是促进者,是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有一些言语到现在也没弄懂——“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在笔记中加了重号,但现在也没悟得其中的意思。不过,“情景”、“问题”、“计划”、“帮助”这些关键词,是我深入地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认识了研究性学习。同时,“非指导”一次,是我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作文,一定要教师来指导如何写吗?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隐隐约约地想到了“学习情境”的问题。任何学习,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来主动学习?

整合以后,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情境,同时,研究性学习又是一个标大的情境,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