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四报考公务员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问卷调查;spss,;择业考虑因素;博弈论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the college expansion plan and financial crisi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adopt the method ofquestionnaire and establish relevant data files by spss. It conclude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nsideration whe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their careers. Combined with hot issues of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 them by using the idea of the game theory and read employment policy provided by government.
Key words: questionnaire ; spss ; consideration ; game theory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高校的招生比例仍在扩大,双重影响下的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利用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变化,并联系社会上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公务员热”,“二线城市热”,“跳槽频繁”等问题,运用博弈论的思想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四学生,所有问卷全部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共发问卷34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5.29%。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为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0项因素,要求被调查者就其选取的相应因素进行打分。这10项因素是从社会调查报告实例中提取出来的,见参考文献[1]。问卷采用五级评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重要,2分为不重要,3分为一般,4分为重要,5分为非常重要。
数据统计方法:运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与分析:
建立有效数据文件:
首先在获取324份有效问卷后,开始建立spss数据文件。其次,根据问卷中提出的十项问题,逐个输入数据,直至输完324个个案,建立好数据样本。
统计结果和分析:
2.1统计结果
通过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统计结果:
描述统计量
从表中均值这一项,可以明显地看出90后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收入>员工福利 >工作是否稳定 >工作是否轻松 >一线城市 >单位的规模和名气 >工作的社会声望 >企业文化 >能否发挥专业特长> 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
2.2数据评估
根据spss输出表显示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2.2.1收入和员工福利成为了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
收入和员工福利的均值以4.88,4.76遥遥领先,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把经济待遇是否优厚看作择业的首要标准。在金融危机和高校扩招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更为突出的显示出务实性和功利性,往往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作为衡量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
2.2.2工作是否轻松,工作是否稳定被认为同等重要
2007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金融海啸,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外企的大量裁员,中小企业的相继破产,迫使人们开始追求稳定性高的职业。当代的大学生们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良好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更加注重享受物质生活,并且已经把工作是否轻松看做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2.2.3一线城市,单位的规模和名气,工作的社会声望成为了择业考虑的一般因素
现如今,一提到一线城市,我们自然地会联想到两个词汇: 人才和压力。大量的人才涌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使得一线城市承载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残酷的淘汰制度,拥堵的交通,高额的物价使得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对于一线城市,单位的规模和名气以及工作的社会声望的热衷程度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
2.2.4企业文化,是否与本专业有关,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成为了择业考虑中最不看重的因素。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报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当我们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兴趣和专业竟然成为了择业考虑因素中最不看重的因素。当大学生们越来越摒弃兴趣和专业,他们在工作中应当以什么立足呢?
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本文试图把当今社会争议颇多的就业热点问题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相联系,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对以下的现象予以解读,并且结合大学生,学校,政府三个方面给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3.1 公务员热
当今社会,报考公务员仿佛成为了就业的一种趋势。在报考公务员的行列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更是逐年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社会的动荡,促使人们把收入高,稳定性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职业”—公务员,作为了择业的最佳选择,这也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考虑因素不谋而合。但是公务员的职位是有限的,正是因为这种“热”使社会上出现了4128人报考一个职位的场面,这也造成了公务员极低的录取率。
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对于自我的认知性差,而盲目地投入到热门职业的竞争中,这样不仅增大了就业压力而且也可能错过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所以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理性地分析是否报考公务员。学校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就业指导,积极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深入的接触社会,引导学生们找准事业的方向。政府也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扩展就业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双向培养合同”,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3.2二线城市热
【关键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高度重视。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了600万, 2013年接近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更为糟糕。《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2012年就业率87.2%,排名倒数第一。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失业量较大,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河北省也是人才大省,2013年有35.5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形势不容乐观。旨在了解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走访和师生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河北省多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技能、就业取向、专业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课题组针对四所高等院校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并就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就业单位去向、就业区域、就业途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率
根据统计,到2012年低,2012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8.5%,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就业单位去向
根据统计,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15人,占8%。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35人,占19%;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16人,占8%;进入私营企业的41人,占22%;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的18人,占10%,个人创业的有18人,占10%,考研的有32人,占20%,从事其他职业的14人,占有7%。调查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型的特点,其中,考研和进入公司就职的较多,比例占50%。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不得不扩大范围,放弃本专业方向,进入就业门槛较低、要求不高的公司。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据统计,工作单位在大城市的有53人,占28%;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有102人,占54%;回家乡工作的有22人,占12%;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数据显示,从就业区域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居多,比例近五成多,其次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近三成。而回家乡和去偏远地区工作的人非常少,还不足两成。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愿意去经济条件好,生活质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及省内的地级市,而不愿意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
(四)就业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全面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和人际关系资源,来谋取就业机会。就业途径包括参加公务员考试、招聘会,考取研究生,学校推荐,通过网络自己投简历,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等等。
二、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向之解读
(一)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在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加强“修炼内功”成为必然趋势。专业、学历和社会实践经历成为求职中最重要的因素, 而大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上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在回答“哪些问题将成为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时,大约60%的同学选择了综合实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等),20%的同学选择了知识储备,1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关系。这一择业态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符合未来国际趋势。可见,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人才的竞争就是个人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二)理想职业规划
据调查,在我国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公务员(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高校教师等等。由此可见,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的职位受到人们的青睐,公务员和通过继续深造成为科研人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
公务员成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在问卷调查中,有两道题就能够证明这一观点。1:大学毕业,您打算如何就业?65%的同学选择考取公务员,15%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12%的同学愿意通过亲缘关系进入国企或公司,7%的同学愿意应聘私营企业。2:如果您毕业时没有考上公务员,您会怎样?67%的同学选择继续考公务员,30%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而只有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
(三)就业薪酬期望值
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约有40%的人会首先考虑工资待遇问题。关于薪酬的数额,不同学生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在回答“您心中理想的工资待遇”时,有18%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有45%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37%的同学选择5000元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毕业生对职位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四)就业区域的意愿选择
在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本省境内。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时,大概30%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地域问题。
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好、发展潜力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环境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工作。
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之不足
近几年,面临全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低,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下面仅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倾向单一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就是国家机关单位,成为法官、检察官,而现实情况是,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招考岗位数量日趋减少,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有的岗位录取比例达到几千比一的程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受就业倾向单一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梦想成为法官、检察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而最后,学生去企业或其他单位,都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2、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现今,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企业团体及高校都提供了很多创业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国家、社会鼓励创业,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瞻前顾后,担心失败,认为自己缺乏经验、资金和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抱着“铁饭碗”,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受过时观念束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的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就业观的影响,为了成为法官和检察官,为了通过公务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上,而忽视了自己司法实务知识的增长、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而忽视了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司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了准备公务员考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造成了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时间过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到毕业。
(二)学校方面
1.缺乏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部分院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和学校自身没有关系。在课程设置上,更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是,很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象牙塔内,没有考虑市场经济和实践对人才的需求,而只是闭门造车培养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培养的学生与司法实务部门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不强。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随着国家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法学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法学院(系),这就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
四、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几点建议
影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面而复杂的,既有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因素,又有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微观因素。为了使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面仅仅从大学生个人和学校的角度出发,谈几点建议。
(一)法学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1.理性面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要理性、冷静的看待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在我国,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受国家体制、政策方面的影响,更是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大学生不要惊慌和胆怯,要用理性、积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择业观。公务员虽是现在比较理想的一种职位,但不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法律行业是一个门槛高、口径宽的领域,除了做法官、检察官、律师之外,我们学生还有更多选择,可以从事公共治理、社会工作、经济管理以及自己创业等等。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问题。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基础功打扎实,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一门心思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转变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就需要转变过去的老观念,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传授市场急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大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制定客观、实际、理性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吴庆.2000 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26-31.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8-91.
[3]李发军,张宏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55-60.
作者简介
张庆林(1980―),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法、婚姻家庭法研究。
栗军(198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新进辅导员;不同年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23-02
近些年新加入辅导员队伍的是一批拥有硕士学位、专业多种多样的青年人,这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冷僻的文科类和理工类的硕士毕业生。这样的辅导员拥有工作积极性高、平易近人等一些优势,但同时他们因为专业的限制,往往考虑问题不太全面,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
辅导员的工作复杂多样,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几乎学校里所有的政策要求、规章制度都是由辅导员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同时,同学们的心愿、诉求等也是通过辅导员来进一步传达给上一级部门。因此,辅导员是大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人,这一角色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做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总体来说,辅导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担任辅导员工作期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次是督促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积极性,并督促学生好好学习。第三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问题是一类隐性的学生问题。据报道,大学生中有各类心理问题的学生超过总人数的20%,学生们往往会因为恋爱问题、学业问题、适应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等产生烦恼,时间久了有可能会发展为心理问题。辅导员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帮助[2]。
新进辅导员首先要做好的是准备工作,在没有见到同学们之前要认真看一下学生的具体情况。所带的学生是哪个年级的,之前的学习情况怎么样,他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如何,有没有特困生、单亲学生。认真看一遍他们的电子档案,在见学生之前想出对待这些学生的方法。辅导员的工作烦琐复杂,但是也可根据一些特点来有选择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工作就有其差异性。
一、低年级大学生
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是指大一大二的学生,这类学生入校不久,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海绵,具有非常大的吸收能力。低年级学生对跟老师的相处还比较期待,同时也比较好管理。新进辅导员如果接手的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对于刚刚走上辅导员岗位的老师来说,是一项看起来复杂,但实际心理上比较轻松的工作。
针对低年级学生中的大一新生,辅导员需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新生的入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适应性教育。大一的学生从中学升至大学,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会在很多方面存在困惑以及不适应。中学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都是走读的,而在大学就必须住校。住在集体宿舍,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反而注意不到。在家中时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往往会提供非常舒适甚至过分舒适的环境,在家里吃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被子可以不叠,为了学习乐器等艺术特长而制造出的噪音也可以忍受等。而大学宿舍要求严格,学生刚入校时,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受不了。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老师持续的关注,做好调查摸底,并经常举办一些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组织高年级的同学给新生现身说法,往往容易产生共情,也有利于学院的团结。有条件的也可以聘请专家给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促进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开展新的学习。
对于新入学的新生,首先应该对他们进行关爱的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心理等情况,让他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不要迷茫。其次要充分展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真心地信任老师,就要言必信,行必果。还要意识到规矩的重要性,如果大一的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在大二大三的散漫环境中就更难改善了。因此对待大一的学生,主要是一个“严”字,严而有爱,以严为主。第三,需要找到真正能够帮助辅导员的班干部,他们不一定要有非常强的能力,但他们的想法一定要跟辅导员老师的一致,能够踏踏实实地其他同学服务而不抱怨。毕竟比起有能力而没有品德的人,有品德而能力一般的人更值得信任。
针对大二的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就要有一些变化。经过了一个学年的磨砺,学生对于自己在学校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底线已经开始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什么事情属于小小不然,老师也不会很计较的。当然,因为跟老师相处的经验毕竟只有一年,所以对于老师的管教,他们还是比较容易听的进去的。接手大二学生的新进辅导员需要的仍是严格,并且是有原则的严格。只要是有理由、有规则的严格,同学们还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也是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的。新进辅导员如果能够对这些学生更加有耐心,开展工作时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班级已经成长起来的班干部多些倚重,对学生多些鼓励,多些夸赞,二年级的大学生还是能够跟辅导员建立良好的感情的。
二、高年级大学生
在大学中,一般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可以统称为高年级学生。新进辅导员如果一进高校就接手了高年级的学生,处理起工作来就会比较棘手,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三的学生课程开始减少,自主的时间开始增多。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面临的问题往往具有代表性。大三的学生相比大一大二的学生更加成熟、理智,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些浅显的规划,业余时间的增多也使他们更加愿意去参与一些实习或是兼职的工作,为自己以后进入社会增加一些砝码。而大四的学生开始面对一些比较急迫的问题,比如毕业、论文、找工作、考研还有恋爱等。学生在这个阶段会很忙,新进辅导员如果接手的是马上要步入社会的学生,就应该好好安抚他们的情绪,拉近彼此的关系,增进了解。临近毕业,学生面临的会是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时,辅导员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笔试面试的经验,可以适当地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报考公务员、事业编的网站,并及时跟同学们沟通交流[3]。
高年级的学生在学校中呆的时间已经很长,他们清楚地知道辅导员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已经在学校里呆了两年、三年的学生,对于刚刚毕业来学校工作的辅导员是会有轻视的态度的。这种情况下,如果辅导员对学生只是一味的严格,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毕竟学生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已经经历毕业并找到工作的辅导员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挑战也伴随着机遇,因为彼此的年龄相差不多,反而容易成为朋友。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考研的压力,如果新进辅导员能够在这些方面给他们一些辅导和建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总结
根据接手学生的年级的不同,新进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因为人生阅历较浅,往往对于老师还有很大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如果严格要求他们,是能够形成规矩和习惯的,无论是对于这些学生今后的生活,还是对于辅导员的管理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反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好好跟他们沟通,常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相比严厉地批评,更应该温和地指导、建议和鼓励。只有这样分年级地处理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度过辅导员的入校适应阶段。
参考文献:
[1]朱健.不同年级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侧重点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6):177-178.
[2]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46-148.
本次调研运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共设计了“有关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择业发展观、择业报酬观、择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等五大类别35个具体问题。为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真实性,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访谈部分主要采用与学工部、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学校历年的就业情况。本次调查共向校内13个学院28个专业的大四在校生发放问卷1624份,回收问卷1568份,其中有效问卷1532份,有效回收率为94.3%。被调查者中男生603名,女生929名,男女生比例接近2:3。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该校2009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择业区域以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为主
调查显示,有50.7%的毕业生生选择了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4 .6%和26.1%。有22.7%的选择了沿海开放城市,16.4%的选择了京津沪,只有5.7%的原意去边远农村地区,还有4.5%选择出国。通过数据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希望在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这与多年来认为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观点形成强烈反差。
(二)薪水期望值趋于理性,择业取向选择上力求稳定
调查结果显示,薪水期望值在1000至2000元这个阶段的为最多,占到受调查学生总数的59.7%;在2000至3000元的为27.2%,4000至000元的为9.4%,5000元以上的有3.7%。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薪水期望值在1000至2000元,说明该校学生对自己的求职起薪基本符合实际。在单位性质选择上,毕业生更多倾向于选择国有事业单位。调查中首选党政机关的学生占28.4%,20.8%的选择国有企业,选择三资企业的毕业生为17%,中小学校的为24.5%,其它依次为高等院校4.5%、科研单位4.3%,只有1.8%的毕业生选择乡镇私营企业。笔者认为这与之前呈现的薪酬期望值数据并不矛盾。虽然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基本趋于理性,但对工作性质的选择还受到传统择业价值观的影响。尤其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国有事业单位的岗位相对稳定及待遇高,吸引了大量毕业生。
(三)社会关系逐渐成为主要求职途径,求职信息获取以学校信息为主导
在调查中有37.8%的毕业生选择通过熟人介绍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就业,24.7%选择通过校内招聘会就业,14.5%选择学校推荐实现就业,其他分别为社会实践12.3%、社会招聘会8.4%、有关部门分配2.3%。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对就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各种社会关系仍是当前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求职信息获取”一栏中,有36.7%的毕业生选择了学校信息,17.4%的毕业生选择通过洽谈会和招聘会获得就业信息,其他依次为熟人介绍16.3%、刊物信息15.8%、媒介介绍11.6%、毛遂自荐1.3%、其他0.9%。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希望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学校组织的洽谈会、招聘会实现就业。
(四)专业对口态度淡化,求职就业仍是主流
有27.9%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不重要,27.5%认为不太重要,24.9%认为一般重要,认为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分别占13.5%和6.2%。这些数据显示,多数毕业生已经对工作的性质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持平淡的态度,说明该校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采取了更加灵活开放的宽口径择业观。在“毕业去向”一栏中,有51.9%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27.1%的选择考研,其它依次为:报考公务员11.8%、自主创业5.2%、出国留学4%。调查结果显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求职就业仍是主流,这说明该校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打算有比较理性的思考,对未来的发展有考虑、有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正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说明师范类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并且创业意识淡薄。
(五)更加注重用人单位信息和求职培训,择业决策自主化趋势明显
在“最需要的就业指导项目”一栏中,毕业生对选项的关注度依次为:用人单位信息43%、求职技巧培训28.5%、就业体验12.3%,其余两项为个人素质拓展11.8%和就业心理咨询4.4%。从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信息、求职技巧培训最为看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切实巩固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在校生的求职技巧培训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中,有41.5%的毕业生自己决定就业意向,受父母影响的占20%,老师影响占19%,同学影响占8.4%,社会媒体7.3%。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较有主见、有规划,对自身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不易受他人因素干扰。但教师在学生择业中的影响力比预期的要偏低,应引起校方重视。
(六)希望在自主创业方面得到更多支持
在“自主创业希望得到的支持”一栏中,首选资金支持的最多,占到了36.9%,其它分别为:政府政策支持30.9%、技术支持29.6%、其他2.6%。数据表明,在自主创业政策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资金的短缺和创业技巧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将会给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主管部门应时刻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尽快构建适应学校特色和社会需要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就业指导要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使其能够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引导他们调整期望值,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把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抓紧抓好。要不失时机地把新时期的就业理念和求职技巧传授给学生。面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冲击,要加强对毕业生择业心理的教育,同时开设相应的健康心理教育课程,疏导毕业生求职受挫后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树立起择业的信心并培养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使其勇于参与市场竞争,把握就业主动权。
其次,就业指导应采用个性化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在校生不仅存在着专业类别、年级层次的差异,而且在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社会背景、兴趣爱好方面也迥然不同,因此,就业指导部门应采用“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就业指导手段。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宜采用讲座、报告会等集体传授方式;对于学生个体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笔者认为,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性强、见效快,也更加实在。但实现个性化咨询需要学校对就业指导机构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员、场地等支持,更急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和责任感强的就业指导队伍。
其三,就业指导的范围应覆盖学生和家长两个群体。通过调查显示,家长的意见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还有较大的影响力,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有必要对在校生家长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可以采用向其发放电子邮件、信件、电话交流等有效方式,让他们充分了解学校的就业现状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学校、学生、政府部门的相互协作,更需要学生家长们的密切配合。
其四,加强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工作是由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完成的,辅导员对在校学生的个性、能力、家庭背景较为熟悉,在具体工作中充当着重要角色”。[1]但是我国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大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信息学方面的知识,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完善对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二)切实提高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被调查的师范大学是四川地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老牌院校,多年来在“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在四川基础教育战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大的办学历史告诉我们:教师教育的品牌优势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信誉是师范院校在就业领域处于龙头地位的先决条件。尽管该校近年来新开设了一批比较热门的非师范类专业,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又缺乏相应的办学经验,与其它理工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强势专业相比,很难在短期内崭露头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笔者认为,尽管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师范院校的就业优势仍然在教师教育领域。这就要求学校要摆正心态,丢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学科建设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力而为”的原则,在立足教师教育领域的基础上,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师范院校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已是刻不容缓。“要让师范生从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内容上,建立起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2]加强对学生师德师风的塑造。“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师范生基本技能培养的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诸如讲课比赛、模拟应聘、新课程标准探讨、热点问题演讲、课件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毕业生们拥有全面过硬的从事基础教育的基本功”。[3]尤其要把用人单位看中的试讲、说课、三笔字、普通话流利程度、英语、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落实到院系。
其次,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办出特色。高师院校要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专业建设,在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走向和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与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严重脱节的专业要采取明智的策略,适度削减招生规模,减少相关院系的资金投入,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再次,要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应体现时代性、前沿性、个性化和适应性的特点。要不失时机地推动课程改革,建立精品课程,提高课程质量和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要相匹配。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基础教育人才。
(三)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网络化时代事物瞬息万变,谁能在第一时间内得知就业信息,就有可能抢占宝贵的就业先机。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好这一“无形市场”,帮助毕业生广泛收集、整理、筛选各类就业信息,力争把最有用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毕业生。
首先,加强校园就业网络建设,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有效统筹学校和院系两级就业信息网络。加快实现与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各地用人单位以及行业、企业网站的合作,充分发挥网络作用,不断丰富就业网络内容,提高就业网络层次,扩充就业网络功能,实现信息共享,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
其次,要加大力度积极培养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要精心准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活跃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接待用人单位来访时,要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广泛搜集需求信息,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建立一批相对稳固的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通过与中小学共同研究教育课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活动,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以及优势专业,积极向其推荐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邀请其来开展讲座,与在校生交流经验,加强与其所在单位的联系,想尽一切办法推荐在校毕业生。
(四)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迅速扩大,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创出历史性新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由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到创造工作岗位的转变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国家也出台了各项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保障。但在目前条件下,师范生由于受自身专业限制、校园创业文化缺失和传统教育背景的束缚,自主创业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创业的魄力和相应的创业技巧。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在校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带入课堂,聘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给学生们传授创业本领和创业经验。把创业活动带入校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大赛、青年创业论坛等活动,激发毕业生创业意识。“将创业奖励纳入学校常规的奖励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制定详细的基金使用制度,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给予经济鼓励和支持。”[4]
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倡议,由市政府牵头,通过就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商税务和劳动保障部门与高校间密切配合协作,建立本地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区,在周末、寒暑假期间向在校生开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教育和实践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让创业者在基地放开手脚,大胆进行创业实践;通过一对一帮扶、走向成功企业家、创业模拟锻炼等活动,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一批既懂知识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高师院校毕业生是教育战线上宝贵的人才资源,师范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部门应本着“服务、高效、扎实、耐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首先,加强宏观预测,科学制定师范生招生计划。由于单个学校对整个社会师资需求变化信息的掌握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根据充分的市场信息决定专业调整是困难的,加之师范生培养的周期较长,预测四年后人才的需求情况也不容易做到。因此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可以在各省成立基础教育师资需求预测机构,逐年向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本地区师资预测报告,让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国范围内的师资需求状况有一个动态的了解,从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师范生招生计划。
其次,改革人事制度,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以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规范、合理的师范生就业市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师范生就业政策上要进一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毕业生跨地区跨省就业。要想方设法打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中小学校选聘高师毕业生的自和透明度,招聘的专业、人数、标准要公开。同时要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师范学校层次和布局,优化师资结构,切实解决好去基层、西部、边远农村地区支教的大学生的工资待遇和编制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谈金融危机下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2]陈代明,赵琪.大学生就业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