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第1篇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学艺术作品的模糊性语言影响了作品翻译的效果,同时也对广大读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和交际障碍,使文学作品的意识能量和传播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价值认同。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模糊语言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既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叙事能力的地域化转移,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引导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地完成阅读。从实践来看,文学作品的外译受到模糊性语言的语法体系边缘控制,难以在翻译作品中还原文学作品语言的精妙,但也更加增强了模糊性语言的不可取代性。

从文学作品来看待语言模糊性的翻译,其实是要从语言的本质上去美化语言的艺术能力,在叙事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张力,凸显作者对言语的驾驭能力,更为主要的是模糊性语言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对语言叙述的歧义给予规范和控制,促进外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精神、心理以及知识体系的完全接受。以下,笔者就语言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翻译策略提出一些必要的思考。

一、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和地位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过程,更是语言艺术在叙事过程中的生活化状态,生态型的语言叙事脱离不开模糊性语言,生活化的语言彰显了语言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应用的广阔空间,同时也完善了在文学写作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深度融汇,所以,我们在观察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翻译时,必然要以传统的文本能力泛化到翻译的策略上来,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衔接,另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模糊性语言来体现文学作品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兼容了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能力的再造。通过观察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我们首先来审视一下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应用、地位和现状。

(一)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范畴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比较早,起初在古典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载体的年代,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应用就形成了一定的派性,而且随着语言叙事能力的演进和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识在各国文化生活中的渗透,英语、法语和德语在近代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并随着欧盟文化、美洲文化以及各个区域性的文化体系的建设,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的应用不仅彰显了区域文化对文学作品语言上的功能再造,同时也通过区域语言的叙事能力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能力体系。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学创作中,模糊性语言的应用脱离了文学作品的鼻祖——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范畴,形成了区域性的语言能力,所需要的语言支撑一方面是区域性的官方语言,另外一方面是以区域性的平民用语为主。相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来看,模糊性语言的应用从语言的类别来看,以修辞和形容居多。特别是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模糊性语言既能反映传统文化的积淀,又能通过语言的艺术魅力展现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生命意识和强烈的主体意识;还有就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我国的诗歌语言的朦胧性和修辞性内化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内涵,在更大程度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文学语言的修为能力。

(二)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功能释放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是不可取代的,一方面模糊性语言具有乡土性,在文学的叙事模式中,模糊性语言对于弘扬文学的主题起到了内化和提升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模糊性语言的独特文化能力和区域性结构展现出了文学语言的多元互动。特别强调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模糊性语言的不规范性和不确定性,真实地展现了生活场景,让更多的作者丰富的抒放生活情结,让更多的读者在阅读行为中进行情感体验;其次,模糊性语言“有别于精确语言的作用和特点,它给人们带来感受和认识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它是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语言的两个基本属性的范畴,当某个符号和符号使用者所指的对象有不确定的关系时,语言就会表现出模糊性。如“高”、“低”等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就不容易给人清晰的印象,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说“刘翔很高”,也可以说“东方明珠电视塔很高”,但“刘翔”相对于“东方明珠电视塔”却是非常渺小的。第三,模糊性语言的量性标准,比如说“多少”和“长短(时间)”相对于具体量化的标准来说,模糊性语言的表达就比量化的词汇更加幽默或者更加生活化一些;第四,模糊性语言是对客观事物评价的外延,通常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形容“美丑”、“高矮”、“胖瘦”的时候,采用生活化的语言或者是贴近生活化的模糊语言,那么其释放出来的功能则有助于读者对事物本质的根本认知;第五,模糊性语言的约定成俗性,我们常说到的“估摸”、“大约”、“月头”和“黄昏”它是大众口中的俗语,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就能反映出作家的乡土气息和区域意识,更有助于文学作品在本土的认知和接受。

(三)文学艺术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多元化状态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是多元化的,它所呈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也是多方面的。“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把文本中的不确定性空白视为一种‘召唤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能力,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能创造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这是模糊性语言多元结构的一个侧面;其次是模糊性语言的边缘性,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模糊性语言的应用,它的边缘性一方面证实了作家的创作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针对事物的本质描写中辅助创作艺术结构的形成,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软化”的作用;再有,模糊性语言的文化承载能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意识的自觉载体,显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的印象,对于生活的感悟本身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淡化了文学语言的刚性,在忽略了语言的正统性的同时,文学创作也就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状态,诸如眼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其中的网络用语则更加深层次刻画了模糊语言的应用状态。

(四)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模糊性语言策略局限性

文学作品的外译是语言、文学使命、文学主题宣扬的主要途径。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由于受到模糊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收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汉语与外语的语法布置的不协调,会造成模糊性语言的词性不准确,定语、宾语和主语的所处位置不同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颠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作品良好的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其次,模糊性语言是汉语创作中的生活化用语,而在翻译过程中,生活化用语不仅没有准确的翻译词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同语法的修辞和结构安排都可能形成翻译过程中的“死角”;再有,模糊性语言没有量化的标准,随意性强,而翻译过程中外语对翻译基础语言的精确性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我们说的“一会儿”和英语的“for a while ”就存在着量化不协调的关系;再比如“黄昏”和“the evening”,根据语法的定义来看,两词之间的互译就存在明显的歧义。

二、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翻译中的多元化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所变现出来的多元化是具有一定原则的,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协调的关系。以下,笔者就模糊性语言的多元化原则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意识升华

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准确地传达文学作品的信息,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意识宣扬,而翻译过程中出现对语言的理解不力的现象则可能造成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意识升华的削弱。“文学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其模糊性特征表现为:用词的模糊,句意的模糊,主旨的模糊。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 ,其手法是对生活话语的陌生化,它是创造主体的一种深层无意识积淀的升华与再现。”[1]鉴于此,在翻译中,外译者是无法通过语言的本身去理解汉语对外语的影响和能力控制的,只能通过更加异化的模糊效果去美化语言的叙事,而不可能达到还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翻译的贡献,也在更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学作品的主体意识。

(二)沟通障碍

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文化沟通、人际沟通的重要体现。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分别属于两个语种的范畴,那么在语种的体系下,又分别属于语言能力的差异化属性,因此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沟通的障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模糊。语言哲学家们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无足轻重、制造交际障碍的因素,相反,它保证了交际的有效进行。”[2]既然如此,进行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针对性地翻译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模糊性语言的应用和互译,还要在多个范围内去构建语言体系的相互调整和控制。

(三)美学接受

文学服务于生活,文学的功能是宣扬美、传播美,成就美对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即使是悲剧的文学作品它所宣泄的主题思想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肯定和认同。语言的模糊性不是为了淡化这一主题,而是为了更加丰富这一主题。恰恰是人们对美的感悟不同和认识的差异,成就了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在刺激人们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模糊性语言以独特的方式传播美的价值体系也是文学作品外译的思想精髓。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描写运用模糊性语言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叙述目标感知能力渐弱的情况下,对于文学作品的意识宣传要从不同读者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顾虑到读者的知识层面、读者的心理感受能力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仅要构建语言的选择范围体系,还要关注读者可能产生的心理感受并加以补充。这样才能促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加传达美的感受,同时宣扬文学作品本身的主题。

(四)信息传达

定语、宾语、量词在翻译中的精确性不能满足读者在阅读外文作品过程中的阅读需求,继而也就不可能满足文学作品的信息传达。模糊性语言的应用就是要立足这个层面去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机械地运用来增强沟通的难度。语言概念在信息传达的概念中要把丢弃的东西重新补全,才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语言把模糊性变成清晰性,所以理解语言要模糊性理解,才能还原模糊性的真实。传统的理解和文学作品外译中语言是被大概那样指定的东西,而不是一丝不苟的东西,语言在人类对意识保持固定时,仅是模糊的刻痕,而不要理解为清晰的刻痕。在信息传达的范畴语言是一种指令的东西,是模糊性的指令,而不是清晰性的指令,更不能偏执语言本身。就像语言是为了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为了看夜空里的星星。这样的信息传达也就比较明确而且有指向,从而更加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识。

三、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外译的翻译策略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3]但是反过来看,模糊性语言是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必需元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讲究策略,更要注重语言与叙事之间的逻辑关系。顾名思义,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达手段,面对两种不同的语种,译者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对两种语言能进行成功沟通的信息传达能力和知识储备,其次需要译者遵循两个语种之间语言叙事的规律和逻辑,如何实现文本的信息转换和信息传达不单单是照搬,而是需要在语言的修为能力上有所提升,最终促进文学作品有目标的交流和弘扬。因此,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中可以采用三种策略,即:以精确对模糊,以模糊对模糊和以模糊对精确。

(一)以精确对模糊

模糊性是各种自然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就决定了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单词在一种语言中是精确的,那么在这种条件反射下,另外一种语言中的相对应的词则是模糊的,那么我们就能采用以精确对应模糊。例如“they locked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was stolen.” 把这句话翻译就要灵活,不是“马被盗走后锁起马棚”,而是可以借用“亡羊补牢”。换言之,对事物的整体概括而进行翻译的首要条件就要把握事物的规律和逻辑关系,要切实联系到作家的写作意图和信息传达的驱动因素,而不能单纯去从语法上去进行提炼和概括。在这样的翻译文本中,译者必须要应用以精确应对模糊,有意识地运用与之关联的模糊思维形式去翻译。

(二)以模糊应对模糊

在翻译模糊性语言时,在另一种语言中会存在相对应的模糊词。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以模糊对模糊的翻译策略来应对。以下选自王佐良所译《思考与试笔》 中的一句:

“complaint is the largest tribute heaven receives, and the sincerest part of our devotion.”

“怨言是上天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将文中的模糊词“largest”和“sincerest” 译作 “最大”and “最真诚”恐怕是再适切也不过的了。根据惯例来讲,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以模糊对模糊的策略最常用、最省力。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模糊词与其邻词缺乏清晰的边缘,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用目标语中的另一种表达来翻译源语言中的模糊词。

两者的模糊性首先是加深了文学作品在两种语言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其次是两种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再角色互换的层面诱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加快阅读的速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以模糊应对精确

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需要用外语的模糊性语言来应对汉语的精确语言。因为两种语言的精确性所表达的效果都不尽相同,为了使信息传达更加生动,而且相互形成对等,那么模糊应对精确则需要在理解了作家的创作语境和创作心理下进行互译。

本文指出文学翻译应当恰当地再现原文的模糊性,一方面要注重模糊性语言的审美观念和语言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模糊性语言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如何,针对模糊性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重作家的创作环境、创作感受以及作家的乡土语言和对目标语言的认知体系构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跨文化的差异观念和思想价值的对等也是翻译作品所必须注意的原则。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第2篇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从语言角度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听讲,主动听讲,主动思考,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调。

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堂导入。例如,在新课开始之初,老师可以说,“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大家有没有完成呢?老师今天带来了神秘的礼物要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同学!”学生们为了得到神秘的奖品必定会积极进行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认真听取别人的演讲,这在不自觉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争取良好表现的心理,从而为课堂教学的下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讲解启发诱导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经常采取的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陈述句进行讲解,学生知识被动的识记。然而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启发诱导式的语言艺术,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运用发散性提问、疏导性提问等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课堂评价客观精准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而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点评关系到是否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要注意采用肯定性的、鼓励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在维护自尊心的同时,既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又能建立起奋发学习的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识字数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现象,此时,教师的评语应该简明精准,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优点的同时,又要侧面强调他学要注意的地方。

四、体态语言相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堂注意力和稳定性可能还不够强,如果只采用语言说话教学方式的话无疑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除了注意语言运用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体态语言。所谓的体态语言,是指说话过程中的动作手势、眼神交流等。这些无声的体态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表达某种意义,加强表达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向他们投去热情信任的眼光;在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向他们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第3篇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和艺术性

(一)因人设问,统筹全局

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充分掌握各个同学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以此因人设问,提高提问的针对性。如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语法的提问,而对于英语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基础性知识点作为提问重点。同时,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大局,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二)趣味提问,活跃气氛

在英语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积极有效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提问,事半功倍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尤其注重技巧性。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过程中,需要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并重点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对于授课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复提问,以起到巩固的作用。如在外研社版本的英语教材中,初中英语的难点是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该部分内容引入提问范围内。

(四)积极引导,共同学习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即教师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也是如此,教师要秉承引导原则,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方面,教师引导式的提问有利于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畏难的情绪,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在进行口语练习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对话,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也能与学生共同进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展示提问的艺术性。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 文学语言 语言规范 变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82-01

一、文学语言

文学艺术中的主要因素就是语言,语言的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文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细分可以属于艺术语言。作为文学语言,必须严格按照语言的基本规范来表达,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发展趋势,这时就需要我们对文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变异、创新。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之一就是语言,语言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的综合文化载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符号体系。在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语言规范已经逐渐在慢慢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作者要想对文学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就必须遵守语言文化规范。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1.语汇、语言规范

文学语言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其中的语汇语言规范严格,但是这些特点都必须通过作家灵活的思维来体现。传统的文学语言规范,经常束缚了语言的快速稳定发展,正是这种谋求变化的思维,促使了文学作品的逐渐完美发展。著名文学作家张政共曾经说过,文学作品语言必须遵循其基础规范,只有具有科学和严谨性的思维,才会产生优秀的文学思维作品。

2.具有审美价值

文学语言的适当变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文学语言的整体技术水平,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文学的创作目的。作家通过特定的文学语言,将人们的生活、生产进行再现,从而可以为文学创造出一定的审美价值。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会习惯性的把世界化为自己的作品内容,同时将自己从世界分离开。作家通过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世界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写玄幻的一些内容对世界进行再创造。作家眼中的外观世界通常是鲜艳多彩的,纵然时间的变化万千,也抵挡不住作家严谨而又理智的思维。文学作家对于日常活动的认知非常清晰,尽管意识参杂的东西较多,但是仍然抵挡不住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1.语言材料超常运用

文学语言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变异,文学的一些创作实践中表明,文学表达语言会产生一定的,异化审美价值和归化的文学表达效果。变异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语言表达环境下,对于具有束缚性的语言材料进行恰当的变异,并且使内容不会出现较大的分歧。作为文学语言,必须严格按照语言的基本规范来表达,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发展趋势,这时就需要我们对文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变异创新。文学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具有鲜明的艺术表达效果,当代作家应该打破传统的艺术表达风格,将词语进行超常的运用发挥。

2.词语超常搭配

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那些都是词语超常搭配的典型案例。这一案例充分的表达了,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传统的表达风格,而是独具一格的语言的变换。如果我们将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混合放置,也许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组合方式,其中所表达的意义也就大不相同。文学语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还可以活用作动词,充分赋予了文章幽默诙谐的风格。传统的文学语言规范,经常束缚了语言的快速稳定发展,正是这种谋求变化的思维,促使了文学作品的逐渐完美发展。

3.增强艺术效果

文学语言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增加文学表达的艺术效果,山成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飞雪,天地合一,都是语义的偏离。这一句词充分表现了当时唯美的一个画面,这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和魅力性,用几乎平淡的笔墨,勾勒出感情极其强烈的中心思想内容。文学的一些创作实践中表明,文学表达语言会产生一定的,异化审美价值和归化的文学表达效果。文学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具有鲜明的艺术表达效果,代作家应该打破传统的艺术表达风格,将词语进行超常的运用发挥。语言规范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语言的共通性,小部分的文学语言中还会具有一些中介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的来面对文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变异性,语言文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必须要促进文学语言的健康持久发展。文学的一些创作实践中表明,文学表达语言会产生一定的,异化审美价值和归化的文学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越民,李双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意识[J].山东语文教学,2008

[2]王佐良,郭建中.语文中的文化比较[A].北京中国对文学出版公司,2000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语言;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90-02

一、英语文学语言概述

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和造型的艺术,或者称为语言艺术。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高尔基在《论文学》就曾谈到: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饰容有赖铅黛,同样文学要借助语言才能塑造鲜明的形象,烘托各类气氛,表达作品主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也就是艺术的语言,从这个意义看,文学语言属于美学的范畴,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往往深藏不露,单纯的看是无意义的。所以,应当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作家的风格和作品语境才能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英语文学的主要特点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由纯描写性研究转向以解释为目的研究,由侧重英语本身特点的孤立研究转为侧重语言普遍性的比较研究,由侧重语言形式的研究转为形式和语义并重的研究,由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的习得、功能和应用的研究,由对英语的语音、词汇、词法、历史、方言等传统领域的研究发展到英语的各个方面及相关领域的全面研究。目前英语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学的其他主要分支学科,如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篇章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也主要基于对英语的研究。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涉及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语言特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作家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形象,描绘事物,展现场景,用精炼含蓄的笔触表现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面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 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 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二)含蓄性和音乐性

在The Lord Of The Rings 中,托尔金以优美的诗歌贯穿全局。他为不同的人物写作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诗,其内容有讲述故事抒情和描写景致的,还有些是寓言文字上大都流畅易懂琅琅上口象是民谣或山歌。诗如其人,诗随其境,精灵的诗华美飘逸,战士的诗豪迈沉重。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会几首诗,这些华丽而优美的诗篇自然运用到了形象、象征和各种修辞手段。以具体表现抽象,以有形表现无形,以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让我们接触到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世界。请看下例:

Out of doubt, out of dark to the day's rising.

I came singing in the sun, sword unsheathing.

To hope's end I rode and to heart's breaking:

Now for wrath, now for ruin and a red nightfall!

这简短的四行诗句,通过三个动作的描写:singing in the sun 阳光下一路歌唱、sword unsheathing宝剑出鞘和rode策马前,进形象地描绘了冈多王子伊奥莫尔在即将战败孤立无援的情形下,依然决心拼死一战的昂扬神态,表达了他宁可失去生命也要摒弃黑暗奔向光明的坚定决心,这是通过动态动作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如果说上面的诗句却是表现形态声音的话,那么下面的诗句着重描写静的。请看下例:

When winter first begins to bite

and stones crack in the frosty night,

when pools are black and trees are bare,

'tis evil in the Wild to fare.

严冬、霜夜、开裂的岩石、乌黑的池水和凋谢的花木这些具有消极意向的景物,都将人引入一幅荒凉黑暗的图画中,最后一句才点明主旨:邪恶正在悄然扩散。这种描法与我国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颇为相似。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通过对枯藤老树等九种景物的简洁描写,衬托出孤寂旅人的思乡情怀和无限愁绪。这是以景喻情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进而体会到作品意图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这正是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三、结论

英语文学是英国国家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的结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文学,对于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特点与价值观,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拓展,对各英语国家文学思潮、理论、流派的研究,对英语文学的各种体载及其表现手法的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林莉兰.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