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文字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75-01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干什么?各种流派的教学,让教师眼花缭乱,“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教师都是“流行风”的追逐者。于是乎,语文教学或“沉浸”于内容,或“沉醉”于“人文”,或“沉迷”于文学,语文课要么在课文的内容上兜圈子,要么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语文教学演变为内容至上的“教课文”,异化为“情感至尊”的煽情课,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反倒到冷落一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作了清晰的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如何努力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走出“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华丽转身呢?值得我们探讨。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语言的习得”。阅读教学重在课文内容理解,耗时于回答和分析,循着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不断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指向于内容理解而非文本语言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首先就应该在认识上转变,要切实转变这种内容之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学观,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将“课文”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
一、“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内容。
1、“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具体说就是,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选择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等等。
2、“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悟,甚至进行文学活动的审美性运用。小学生只要求比较准确、通顺即可,不必强求生动,更不必一定要讲修辞。
3、“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能,增强学习力,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是根本。
“运用”体现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服务学习及生活。因为学习、理解、欣赏、评析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当然,对“运用”应作宽泛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分析概括、组织表达、欣赏评价都应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从“运用”的理解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课标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描述中都提到了“运用”:“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表达,是一种运用;阅读,同样是运用。
三、体现“实践”和“综合”性。
A. 接济/人才济济 流量/量体裁衣
靡费/靡靡之音
B. 劈柴/劈头盖脸 曲牌/曲径通幽
遂心/半身不遂
C. 轻佻/登高眺远 轶闻/卷帙浩繁
窠臼/既往不咎
D. 扉页/斐然成章 筵席/垂涎三尺
妊娠/莘莘学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袁部长说,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由于是针对随父母跨省份学习的孩子,所以需要各个地区具体出台实施办法,而在本省份内流动学习的学生不存在这个问题。
B. 由于第三方为营利机构,单纯依靠市场化运营可能会产生涨价、超载、司机不负责以及校客混运的问题发生。
C. 针对家长们对放宽小学入学年龄的诉求,教育部门官员表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执行“年满6周岁入学”的规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D. 2月9日芜湖市公布通知称,对新房、二手房全免契税,且购房面积在90平米以下的均给予特定补贴。
3. 阅读下面一段资料,除了交通拥堵外,“城市病”还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6个字。
19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贫民窟比比皆是;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就业竞争激烈,工人处境艰难;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20世纪中叶,拉美地区在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后,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出现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发展速度的“过度城市化”情况。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省钱、方便”,是民工骑摩托车回家的主要理由。乘客车从浙江回一趟湖南老家就要好几百元,来回一次就要花掉半个月的工资。长途骑行固然省钱,但其中的安全隐患也令人担忧。在46省道上,摩托车队在众多货车之间蜿蜒穿行,着实让人捏把汗。不少民工为求早日返家,往往疲劳驾驶,造成安全隐患。
请你以家人或有关部门的口吻对骑车农民工说一段话。至少包含一种修辞,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考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6-01
高考语文题目的命制并不是毫无章法的,它不会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作为高考的“试验田”,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是所有题型中变化最大的一道,但同时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道题目的命制也必须符合我国的教育政策和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考点。
一、正确使用字、词的考点分析
1、字音、字形类和标点类试题的考点分析
字音、字形题主要是针对于当时在时期大部分青年由于某些原因而荒废学业,国民整体文化水平下降,连最基本的字音、字形都出现了问题,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的背景下命制的。另一方面,也为了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因此在1978年之初便在高考语文中设置了字音、字形题,每题3分,放在整张试卷的开头,以引起广大考生对字音、字形的重视。这两道题一直沿用至2007年,在“宁海卷”中第一次被取消。同时,在全国新课标(实验)卷中,这两道题都已被取消。字形题被放在作文中考查,错一字扣1分,不重复计分,最高扣5分。但在很多自主命题的省份和使用传统全国卷的省份中,这道题仍旧是被列为考查的对象。
字音、字形题所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在教材中出现的、学生应该掌握但又很容易混淆的词语或成语。字音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易错读音的辨析能力:形声字、多音字、形近字、难读字的误读。字形题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辨认音同形近字;音近形近字;音同形异;音近形异字。
2、正确使用词语类试题考点分析
正确使用成语这道题属于高考语文中比较传统的一道题,在近10年的试卷中各个自主命题的省份和全国卷几乎都有涉及。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第二小题,分值为3分。纵观历年高考试卷,考查范围一般是一下三种情况:实词的辨析、虚词的辨析,特别是关联词的用法、熟语(包括成语)的使用。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考查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表达方面的能力。在题干中,大多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词语本身的含义之外,也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句子的语言环境来正确辨析其使用恰当与否。
二、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分析
1、辨析病句考点分析
辨析病句同词语(包括熟语)的考查一样,属于高考语文的“常青树”。题干要求考生选出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因此,也同样是注重对考生结合语境使用的能力的考查。主要考点涉及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语料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当下热点题材。同样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3分。
2、修改病句考点分析
修改病句这个考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辨析句子的语病,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改正这些语病。所以,这种类型的考题的难度比辨析病句的难度要大,所以在近几年的考题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在某些自主命题的省份考题中仍有考查。
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考点分析
1、扩展语句考点分析
扩展语句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等手段,使语句更加充实丰富,目的是为了将句子说得具体、生动、形象、精确。扩展语句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如丰富的词汇、多彩的语句,而且要有多维的表达、敏锐的语感,要具有综合运用多种语文知识、采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的能力。
扩展语句题型包含有以下几种考试类型:(1)附加成分,修饰限制;(2)根据要求,描写渲染;(3)瞻前顾后,填补空白;(4)多用手法,增强意蕴。
2、压缩语段考点分析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此考点的考查方式较多,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给概念下定义等。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在命题上,压缩语段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项能力,也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查的一项重点。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历来被成为是高考语文的“试验田”,具有常考常新的特点。不仅题目的形式层出不穷,愈来愈新颖,考查的内容跨度也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同样也要有运用知识去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 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预习成为新课学习的基础
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堂课前,布置学生读课文,自学字词,搜集整理与课文、作者有关的资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不仅对生字的音、形、义能够准确把握,识字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也得到有效训练。比如说,“头”的“”字在预习中能把音读准,“妻子”的“子”在课文中读轻音,表示配偶,若读成第三声的话,就是代表妻子和孩子,显然不符合文本内容;“休养”是休息、疗养的意思,区别于另一个表示人的综合素质的“修养”;通过查找高尔基的资料,了解高尔基生平的伟大贡献等。所以,重视预习检查,可以有效落实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视阅读积累,聚焦文字运用
玩味字词,品语言之精准 在教学中,学生们在交流“通过‘栽花’这件小事,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情?”学生能抓住“探望”一词,这不是普通地看望,多指远道而来看望,儿子从苏联赶到意大利看望他,那时,还没有飞机,坐火车、坐轮船少说也得几天几夜,路途遥远却隔不断父子间的亲情。看似一个平常的词语,却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捕捉、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字词,去感悟其表达的韵味,以便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咀嚼句子,悟语言之精美 高尔基的儿子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文中说“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头那么高”,笔者先引导学生比较这句话和“高尔基的儿子10岁”的区别,学生从“只有……还……”体悟到,儿子年龄小、个头小、力气小,学生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情。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的表情达意,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赏析段落,探谋篇之巧妙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课文第四小节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了高尔基院子里鲜花绽放的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情感就流淌在一景一物中。笔者让学生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的景语,从这段美景中感受到隐含其中的愉快的情感,感悟作者谋篇之巧妙,学习景物描写的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训练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推敲篇章,寻文本之特色 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笔者确定不同的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写信教子”的内容,笔者在解读教材时就联系家书这一文体特点,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学会阅读家书的方法,感受伟人家书情切理深的特点。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拓展高尔基给儿子的其他信件,让学生在其他信中进一步体会名人家书“小事蕴情、家书蕴理”的写作特点,掌握名人书信的写作方法,从而积淀了一定的表达技巧。
重视读写结合,训练文字运用
于文本空白处训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的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能读懂,却没有深悟,文中描写儿子的语段很少,一两句话而已,即栽花语段。课文主要从这一句话体现儿子对父亲的爱:“来到父亲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这是儿子对父亲的“给”。要真正体会这里“给”的全心全意和极不容易,光靠文字的简单叙述肯定是不够的。10岁,还没有头那么高,也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那么,儿子是怎么埋头苦干的呢?在苦干的同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文章没有描绘,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这里,挖掘文本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高尔基的儿子辛苦的劳动画面以及内心的想法等,捕捉此处语言,将其价值挖掘出来,设计想象表达“虽然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心里一直在想……”这样的教学,以语言为抓手,落实到表达训练,实现了文本教学的优化。
于文本延伸处训练 学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让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能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深入理解父亲的心愿的基础上表达对父亲关爱的感激和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在书信活动中,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强了语言积累,发展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学中读写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他们也能体验到创作乐趣。
结束语
很多时候老师认为有读有写就是读写结合,其实读写结合这么多年为什么大部分时候操作起来收效甚微,原因就是读写的结合点不清楚,学生不是在写由读而学来的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写读后感、读后想之类的感想,但这种写考查的是学生原有的水平,而不是考查学生学习这节课,考查这篇课文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收获。
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为例谈一谈我认识理解的读写结合,确定读写结合训练点是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切入点。而如何确定读写结合训练点时是读写结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诗。诗如文题,犹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剪影,文字优美,颇有意境。
第二首《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这一片段讲点很多:
1.讲景:垂柳――拟人;山溪――比喻镜子和绿玉带;说明溪水清澈、碧绿、平静。
2.讲色:红蜻蜓,绿溪水,对比的色彩中呈现 “万绿丛中一点红”。
3.讲静:“立”突出了静,静静的钓竿上的红蜻蜓,都屏息凝视,生怕打扰大家钓鱼,吓跑鱼儿。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
4.讲动:“碎”使原有的寂静被打破了,鱼儿挣扎,孩子欢笑,溪水动了,人影碎了,一个“碎”字传神地写出了由静到动的画面。
5.讲情:快乐,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在这节课讲完后,第一次我让学生学习格式的仿写,要求学生想象自己的童年生活,用小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三句话分别按照《溪边》这首诗的格式 “景―人―情”来描写。学生写了、练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后我陷入深深地思考,“景―人―情”这样的结构很多诗歌里都有运用,但作为这一课,不同于其他诗歌文本,从这一课学到的独特的文字运用的解读密码是什么呢?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反复读这三小节诗,找这三首诗之间的联系,渐渐发现,三首小诗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三个场景,展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内容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在表达的语言方面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字面上对人物事件的介绍都很含蓄,将人物的形象隐藏在句子中,在含蓄的表达中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街头》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写地点,却让我们知道了环境喧闹;没有直接写人物,却让我们读出了一个专注读书的孩子;没有直接写时间,却让我们揣摩出了时间的悄然流逝,没有直接写情感,却让我们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这就是含蓄,多么巧妙的语言呀,“言有尽而意无穷”。
《江上》这首诗前一句读出了一群孩子水中嬉戏的群像,后一句就仿佛一个活泼的孩子个体浮现在眼前。同样是含蓄的语言,同样让读者从文字的描写中读出了形象。
这是不是就是这首组诗的解读密码呢?我换了一种思路,重新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环节。考虑到学生的运用水平,我设计了一个梯度,做了如下设计:
“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串串欢快的笑声,寥寥几笔就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让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含蓄美。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幅幅水墨画,记得我们学过的三年级课文《金色的草地》吧,请你试着改写一首小诗,写出放风筝的乐趣,但不直接出现我和弟弟这两个人物。”
课文内容: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学生开始了写作,现摘录两首:
草地(一)
金黄的地毯,
洁白的蒲公英。
贴在脸上抓痒,
飞在空中舞蹈。
呼――呼――
草地上飞舞着花絮和笑声。
草地(二)
金黄的地毯,
洁白的蒲公英。
飞舞,降落,
奔跑,打滚。
漂白一双双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