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管理与艺术

教育管理与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与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管理与艺术

教育管理与艺术范文第1篇

音乐教学教育管理影响启示先贤有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与仕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对于一名高中音乐教师而言,反映在教学层面是教学相长,不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革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乃至名师。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主要表现为音乐教学有利于教育管理艺术化,教育管理又通过对老师个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的艺术熏陶效果更深刻和广阔。两者的交互影响,推动了音乐教师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收获教学成果的同时亦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艺术化的抱负,从而让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平台思考高中的美育教育。

一、音乐教学推动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发展,使教育管理更具有美学价值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调动各种因素开展音乐美育教育,进而又影响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学理念更新,而这个过程恰恰值得教育管理工作借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与教学结合得越紧密,就越能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将音乐教学中美学教育加诸在教育管理过程,既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美育作用,又能反映出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动态进程。教育管理工作事务性繁多,各种突况和有关部门的教学检查也时有发生,使得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可以借鉴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加以改进,将美育功能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使事务性工作按一定的原则如轻重缓急有序化管理,将各种突况预案逐一落实,并把教育管理责任目标明确到管理者个人,那么教育管理工作就呈现出有序化美学艺术管理的状态。各施其职又相互联系,犹如音乐中每一个音符律动所承担的功能一般,有机连接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而失之其一则韵味全无。

音乐教学经验的转化,直接消化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心得,作用于教育管理工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即音乐教师走向更高舞台的必经之路,也是音乐教师由优转变为仕的过程。音乐教学是音乐老师成长的立足之本,立足教学才能可能得到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与信任,才有可能进入到教育管理者行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所作为。所以,音乐教学的经验尤为宝贵,在教育管理艺术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美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使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更有艺术美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音乐教学固然能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更强烈的审美意义,赋予了教育管理更多的美育元素,但实际上教育管理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更深更广的影响。

二、教育管理促使音乐教师的个体成熟,使音乐教学与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教育管理工作虽然压缩了音乐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往往会造成影响音乐教学的负面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工作能使音乐教师跳出音乐学科的范围,更深刻地认识高中教育,从而摸索出高中教育的规律。这就使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学,进而推动音乐教学的方法得到完善,授课语言日益凝练风趣,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学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交互式影响带来的提高,能使音乐教师个体迅速成长起来,能更深邃地思考个人的价值与教师岗位的结合,思考教育管理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从而成熟起来找到自己在教育职业上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学习与思考的沉淀,又作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使音乐教学所承载的美育功能落到实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

教育管理不仅促使音乐教师个体越来越成熟,还增强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受到学生认可,但教学管理过程往往被人诟病,这主要是源自音乐教育重专业而轻教学管理。而教育管理特别是行政工作能够增强音乐教师的管理能力,使教学管理更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这包含了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师个体的管理能力训练,又是音乐教师个体自觉成熟并接受教育管理影响的结果。因此,从教育管理上来看,管理目标对象成为管理者本身,即是教育管理的成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也是教育管理使音乐教师获得成就感的表现之一。所以,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更不可小视。

三、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给教育工作者特别高中教师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一方面,音乐教学是教育管理艺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能有效的补充、完善语文美学、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打破学科间的樊篱,打通了一条通过美育教育将语文、美术、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研究之路,更好地推动了高中基础学科的融合,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给更多的音乐教师有了梦想启航的机会。将教育管理和行政工作的大局观和开阔视野带到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会发生惊人的化学反应。这必然促使音乐教师需要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两方面的影响,会给高中教育者带来较大的冲击,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将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而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将多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融会贯通并找到高中教育的本质,让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获得教育的快乐,进而实现高中教育的目的。这种启示,使高中教师获得了除高考成绩之外所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仅是来自于教育、教学本身。不仅如此,这种启示更能让教育管理者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使广大优秀教师认清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不仅有利于和谐同事关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总之,音乐教学作为通过艺术熏陶的作用,不仅要培养高中生优雅的素养与气质,更应该承担起美育教育的功能。而音乐教师也通过音乐教学的实践,将教学经验作用于教育管理中,深刻认识高中教育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从而更好为教育管理服务,将管理艺术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自觉吸收教育管理的养分,使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从而找到将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欣.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教育管理与艺术范文第2篇

艺术生更多注重感性,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艺术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榜样示范的引导作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因此,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榜样示范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在高校艺术生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教育管理模式

据统计,人们工作、学习的好坏并非全由智力因素所决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积极性的高低,而积极性的高低是由动机所推动,动机是由人们需要所引起的,所以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动力。人们的需要不外乎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无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应用激励原理,实施榜样示范的带头作用。管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绩效=能力*激励。激励政策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外在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之心。榜样示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采取鼓励、表扬等正面手段,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信任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关系和谐,同舟共济,从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达到不断前进的目的。

三、榜样示范的内容要求

1.先进、真实、具有代表性。榜样是人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教育者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就必须使人们有模仿的自信心。榜样最好就生活在学生的身边,在宣扬榜样的同时,不要一味的拔高,要让学生觉得榜样与自己的距离很近,榜样能做到的,我也一样能够做到。

2.身边事,具有广泛的民主性。选树典型时,要到学生中广泛听取意见,让学生推举、评判和总结。这样竖立起来的榜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戴和信服,真正做到“墙内开花,墙里墙外都飘香”。

教育管理与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无疑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即高等教育应当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本。

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就在于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气息来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上的陶冶和提升,通过教师的人格示范、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师对学生真心的爱来培养健全人格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由此,以人为本观念的贯彻落实,首先需要在教育管理当中落实和贯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功利计算日益精密化和教育评价指标日益理性化,如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依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以人为本”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大学管理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拥有深厚人文精神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重温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借鉴他的合理做法,对我们今天改进大学教育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他始终认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一切跟教育相关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能够超越这一根本目的。为此,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方法的使用,每一个决策的执行都应该体现和蕴涵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管理思想既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必然结果,也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途径。

首先,对教育培养人、塑造人这一本质的自觉认识是其教育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在广义上说,就是精神上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对受教育者来说,还是对教育者来说,都是这样。”[1]35他认为,教育本质上是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各种精神影响,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长期复杂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反复性的特点,而且学校内部存在着影响学生发展的多种因素、多个方向的教育力量,家庭、社会也会对学生的品质发生影响,这就迫切需要教育管理者通过管理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方向一致的综合教育影响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基于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用教育思想引导“从校长到守门人”的全体教师员工,形成一股方向一致的教育力量来影响、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16。

其次,管理育人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全面、和谐发展,指的就是“创造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1]101-12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才会是最有效的,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合理地布置各项教育任务,恰当地分配教育资源,整合各种不同的教育力量,使学校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培养任务和途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最后,制度本身蕴涵着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使通过教育管理育人成为必要和可能。任何一种制度和规范的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念和文化在支撑着,因此,什么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且会对制度当中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仅考虑到管理教师员工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为此,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应当自觉地把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根本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了制度中和管理中蕴涵了育人的因素,他常常说:“我的使命,就是要使教师们在教育和教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上保持一致的观点、信念,即从教育教学的思想上加以引导,同时淡化行政上的领导。”[2]27-35

二、教育管理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途径

(一)对教师员工进行教育思想的引导,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全体教师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赖于每一位教师的关注和努力。学校领导的首要职责就是让全体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蕴含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股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苏霍姆林斯一直致力于对教师员工教育思想的引导,“使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2]112他的具体管理方法有三个方面。

1.校领导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成为其他教师的表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校长首先要成为一个好教师,精通教育学和掌握育人的技巧。”要成为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教育学和掌握育人的技巧,就非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进行探索不可。因此在担任中学校长的十几年里,他不仅肩负领导职务,还亲自授课,参加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他不是简单地完成一个普通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在不断探索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他随身携带着一个观察记录本,把自己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记录下来并仔细分析总结,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深入实际的教育研究。他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既保证了他教育思想的有效推行,也鼓舞和激励了其他教师,全校形成了一个自觉关心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2.定期举办教务会和报告会,形成全校教育合力。形成全校统一的教育思理念仅仅依靠校长的榜样作用是不够的,还应有长期有效的机制和行动来磨合和强化。苏氏每月定期召开两次教育教学讨论会和报告会,为教师交流教育思想理念提供主要途径。

教育讨论会引导了每一位教师关注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达到了师员工思想和交流教育经验,以及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的目的。 “当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是许多教师在影响他,而且使他们每个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的力量注给他的情况下,教师集体才会成为一种教育力量。”[1]132-136

3.对教师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每位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教育领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整个校园才会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为此,对教师的个别指导就成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任务。具体指导方法有两个:

一是随堂听课。学校领导每天至少听其他教师两堂课。在听课的基础上与教师一道分析教学过程,提出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说:“我不止一次地不得不为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丝微笑或者一瞥发怒的眼神跟他进行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三个钟头的谈话。我只有成功地说服了教师,而且他也开始用实际工作证明他已心悦诚服的时候,我才认为完成了作为领导者的使命。”[2]28

二是关注教师的读书情况及其对待科学的态度,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了意义。”[1]252为此,苏氏身先垂范,博览群书。他还热心地帮助其他教师读书,一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建设学校图书馆,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给每位教师留下足够的读书时间。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环境熏陶中渗透教育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周围的人际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者应当通过管理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实践中,他成功地优化了环境的影响作用,具体做法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优化校内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班集体关系和谐以及校园环境的“人文化”,使校园成为对学生“有所诱导,有所启示”的育人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教育。他一再强调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2)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学习、团结共进的良好人际关系。

(3)培养校园“人文化”环境,使静态的、“物”的校园变为动态的、“情感化”的德育环境。

2.合理整合社会力量,搭建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桥梁

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为此,学校不应当封闭式地进行教学和管理,而应当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为此,他把社会纳入自己的教育体系,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力量,并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教会学生识别、抵制不良现象,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免疫力。

他认为让学生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是学校的职责,“从意识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要把社会生活的博大世界、祖国的世界,为它的独立、荣誉和强大而斗争的世界展现在人的面前。”[1]161一方面,发挥社会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他经常开展有一定教育目的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邀请模范人物来校讲学传授经验,并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支援周边社区的建设。另外一方面,教会学生识别、抵制不良现象,在与不良现象的斗争中发展道德品质。

三、关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思考

当前,在理性化和功利主义影响深远的现代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受到科层制、标准化的深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偏离以人为本的轨道,走向功利化、实用化的歧途。如何一方面顺应现代社会理性化、标准化对教育管理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学习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推进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避免科层制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我国现存的教育管理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学校组织分工明确、学校内部的纪律和制度严格、等级鲜明、理性化程度高、追求行政效率等特点[3]120-123。这种管理思想固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其一系列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学校领导忙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忙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有效地在教育思想上进行有效引导;教师之间关系冷漠、上下级关系带有官僚主义气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等缺陷。最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是造成管理和教育的脱节,管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学校管理者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实践当中破除对效率和功利目的的过分崇拜,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行为:能否将行政管理的体制简单地照搬到学校管理中来?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样的教育管理是否有违“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说,高校和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在于:教育是一种细致的育人活动,需要有教育者以高尚的人格和心灵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影响和品格的熏陶。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学校管理者权衡行政效率和人格、心灵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和评判标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追求教师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增多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包括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健全,而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健全更加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真诚的心灵交流。因此,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建立一种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多地充满爱、更多地渗透教育的因素。

(二)探索有效途径,在教育管理中渗透教育因素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网络环境的出现,社会分化日益深化和细化,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宽,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和多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单凭教学很难起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拓宽教育的途径,运用综合、系统的教育方法来增强教育效果,其中教育管理中渗透教育因素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苏氏以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了:学校的管理本身蕴涵着育人的因素和可能,而且必然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自觉地把管理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做到管理育人。具体来说,需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提高学校领导运用管理载体进行教育的自觉性,在对教职员工、对教育教学的管理等方面都自觉地融入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第二,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教育意识,使其更主动地承担起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示范的职责;第三,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现代社会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对人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定型、自制力差,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虚拟环境等多种环境形成了对大学生的包围圈,日益消解、弱化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力,构成了对大学教育的挑战。为此,教育管理者必须探索优化环境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利用学校管理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和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一种宽松、人性、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二是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学校应当通过各种管理机制,取得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协作,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力量。如和家庭商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计划,创办家长学校,统一家长的教育思想。三是趋利避害,通过学校管理适当地整合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利用管理的力量,把消极的社会影响因素限制在学校门外,以避免不利影;通过适当的途径,教育学生如何识别、抵制不良现象,在斗争中发展学生道德品质。

总之,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达到高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义高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教育管理与艺术范文第4篇

1.1情感丰富细腻

艺术类大学生自我表现欲较为强烈,喜好张扬。这些学生无论衣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都与普通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衣着奇异、行为不羁,有的甚至思想非常激进;在思维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往往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善于感性思维,且思维活跃。目前受到社会上各种利益的诱惑,有些艺术类大学生盲目的追求物质利益,比较现实,缺乏远大的理想,有的学生甚至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差。

1.2纪律观念淡薄

当今的艺术类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因此,在行为与艺术方面都崇尚自由。他们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且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有的学生穿着比较随意,不修边幅,甚至给人以“邋遢”的感觉;很多艺术类学生纪律观念都较差,他们上课随意迟到和早退,甚至旷课。很少替别人考虑,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很多时候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1.3对文化课积极性不高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文化课的分类普遍偏低,很多学生都是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不好,而转学艺术的。因此,这些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都比较用心,学习专业课时的态度都比较端正、认真。但对英语课、政治课以及其它文化课学习都缺乏积极性,课堂纪律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缺课、逃课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提高,进而影响到这些学生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和创作能力,直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过低。

1.4抗挫折能力不强

对于90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什么是吃苦、什么是挫折似乎离他们很远。因此,目前的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有些学生虽然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却缺少为理想及目标坚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做什么事都是一时的兴趣和热情,都无法坚持到底,总是半途而废;艺术类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所表现的惰性也非常明显,他们的自律性较差,一遇到挫折就会灰心丧气,甚至消极萎靡,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2.1正确认识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现代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该正确认识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尊重这类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艺术创作与其它领域不同,它需要创作者具有非理性的思维与抽象的思想,通常情况下鲜明独特的个性及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艺术能力的成长。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关注并正视艺术类大学生的某些行为、思想。教育管理者应该尽量去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长处及优势,积极为这一群体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使艺术类大学生既能充分展示其个性,又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教育管理者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既鲜明又健康。

2.2全面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关键性作用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专业教师这三支学生工作阶段的教育及引导作用,这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首先应该建立起一支作风踏实,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及理论知识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可以说是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坚力量。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应该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积极促进艺术类大学生与其它学生群体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加强学生党支部及团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吸收一些专业能力强、思想政治觉悟高的艺术类学生加入到学生干部队伍中。使这些学生的权威性及号召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得以体现;另外,还要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校园艺术风尚。

2.3积极开展思想道德评价工作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现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及评价工作。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要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并尽量营造出宽松、自由以及民主的教学氛围,为艺术类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彰显个性的平台。高校应该更加广泛的开展思想道德评价工作,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及时调整。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氛围,不断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能力。

2.4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新时代的艺术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思想品质。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工作。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以及一些喜闻乐见的方法,对学生的知识领域及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拓展,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结论

教育管理与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艺术生;教育管理

目前,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在发展的道路上许多独立类院校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成为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资料显示:艺术类学生难管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共同话题。如何解决艺术类学生管理已成为高校当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艺术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进入大学后,根据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因而艺术类学生在对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轻视甚至不去上公共课程。同时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富有创造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反感,往往以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选择的理念为中心,很少关心时事。家庭条件优越使艺术类学生表现出自负感。这些因素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二) 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队伍总体素质不齐,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只局限于教学知识领域

目前各大院校辅导员队伍来自不同的高校、不同专业,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各学院的辅导员数量配备不齐,超带现象较严重。辅导员所带学生专业与自身所学专业不一致,对所带学生专业不懂的现象存在,对于学生专业上出现的问题难以用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甚至给予错误引导,不具备专业化、职业化辅导的能力。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配备上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全,分工不明确造成辅导员不能把时间投入到学生身上,对管理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专业的不一性,使得辅导员在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不能贴近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很难开展针对性的辅导。

(三)艺术类学生自我观念突出,集体意识淡薄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较,独立意识和表现自我意识更强,多以自我为中心。艺术类学生多以小组或单一上课为主要形式,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专业而定,体现他们的专业性,也突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在个性化发展过中形成我行我素、不注意自我约束等缺点,造成集体意识淡薄、团队意识淡漠。

(四)艺术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差,学校管理经受考验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眼中艺术就是激情,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他们对外界事物更加敏感,情绪更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具有活力的群体。同时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艺术生具有发散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在高中时期,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上较为散漫,缺少自我约束的自制力,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致于上大学后,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夜不归寝,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如此下去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会产生严重影响,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

二、提高高校艺术生学生管理的对策

(一) 注重艺术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环境造就人的性格,对人的性格形成时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性,艺术生更是充满个性化的群体,他们攀比的心理严重。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如定时给艺术生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讨论,建立网上思想道德论坛,与别的学院学生进行交流联谊等,用这些精神熏陶艺术生们的心灵。

(二)辅导员加强对艺术学生的沟通与辅导

加强沟通,建个人情感档案。作为辅导员要充满人文关怀,多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说艺术生不好管,是因为不了解,若了解他们的思想,就能按他们的性格去引导,去教育,去感化。注重心理辅导,辅导员工作是复杂的,对艺术生更是要多一份的耐心和细心,他们是一群特别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家庭大多条件很好,个性强,所以要学生会运用好的方法。

(三)增强艺术实践内涵,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抓住艺术生的特长及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艺术、娱乐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这些校园活动中,体会到学习之外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努力,将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Z(#张晓波.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02)

[2] 于影,王猛.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沧桑.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