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审美文化

艺术审美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审美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审美文化

艺术审美文化范文第1篇

    1.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

    任何一幅作品都是画家根据生活中的题材提炼加工而成,都是艺术家在认识生活、选择生活和集中生活后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也可以说它是画家对生活的感悟与认知。它从正面或者侧面去再现生活的本质,从而去唤醒人们的觉醒。从这一点上说,它来源于生活。东方绘画如此,西方绘画亦如此。比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面以唐太宗和他的女佣为创作题材,表现了唐太宗的深邃和从容,充分反映盛唐时期的繁荣经济。又如,英国古典主义画家塔得玛醉心于古希腊罗马的妇女生活题材,追求画面的视觉美感,并以自己的眼光去体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妇女生活。在其代表作《阿姆菲萨的妇女》中,作者以离奇的场景,描绘了数十个性格、气质、神态各不相同的女性美感。凡?高的《第一步》虽为临摹米勒的作品,却体现了凡?高自己的风格,画面多用蓝、黄和绿色等生活中的色彩,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充满亲情。生活是基础,是绘画艺术的载体,没有这个基础一切绘画艺术形式都如空中楼阁一般,无论它的色彩多么斑斓丰富,点线面的构成多么符合形式美法则,整个作品的印象是空洞无物的。没有生活这种客观存在,也就没有思维抽象产生,一幅作品缺少思维抽象,其价值也随之消失。

    2.绘画艺术超越生活

    艺术真正的特征,是“发现与创造”。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绝不仅仅等于生活,绘画的取材来自物质世界,但它毕竟又是经过艺术家的头脑进行人为处理了的形态。实际生活总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使得艺术的出现成为必要,艺术是以完美而不失个性的方式来提供与实际生活相对立的存在,它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对于实际生活的否定。一种疏远性、异在性和对抗性,而这一切恰恰表明了艺术对于实际生活的超越本性。大卫的名作《马拉之死》,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从形式上说,绘画艺术对于实际生活来说是相对自律的,它以声音、色彩、线条、形体、语言的特殊组合方式和运动方式构成了新的维度,一种不同于实际生活之维的审美之维,使得绘画艺术对实际生活相互疏离,相互异在,并形成了某种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绘画艺术美的集中性把生活中原本分散的美集中起来,经过典型化的处理,使绘画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可以也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因而也就更带普遍性,这就使艺术美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能震撼人的心灵,催人奋进。绘画艺术美的完美性把生活美的事物往往和不美的事物共处于一体,这种美与不美共处于一体的现象,就显得现实美较为复杂、粗糙,不如艺术美那样纯粹、精致。绘画艺术美的永久性使得这种美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流芳百世。

艺术审美文化范文第2篇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文明,水晶文化便应运而生。人类与水晶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依存关系。从西方世界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哪个民族的历史故事或是哪个国家持有的宗教信仰,水晶石的存在方式在其间均充当重要的灵性媒介角色。人类从几时开始喜爱水晶并开发利用了这种资源?这还要追溯到距今20万年前的史前人类文明历史时期。

一、水晶资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古代审美文化产生的影响

大西洋水域曾有过一片陆地,史称亚特兰蒂斯王国,这里曾孕育过史前的人类文明。传说他们的势力波及全球并拥有超级智慧与动力能源,能源力量来自一块数十吨重的祖母绿石英石,其形状为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柱状水晶体。现代科学证明,祖母绿石英石所含的化学成分铍元素,乃是用于核反应和合金的制造技术。传说亚特兰蒂斯人利用水晶光能所释放的能量发动战争,由于能源力量膨胀导致以水晶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内部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全球洪水灾难,这个帝国也消失在大西洋中。这个神秘国度水晶能量之谜随着上世纪初的考古发现,其中的奥秘也渐渐在世人面前浮出了水面。

或许是受到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影响,宝石文化在古老的东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古老的埃及王国在宝石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埃及人热衷使用紫水晶、红玛瑙等宝石装扮自己,宝石工匠在为客户制作宝石饰品时,不会受到像雕刻家那种依宗教传统规范造型所限制的影响,他们拥有雕刻与驾驭宝石特点的技巧,并将此能力施展在珍贵的水晶石的雕刻制作方面,工匠们通过虔诚的雕刻与打磨宝石,将自己的宇宙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移情至晶莹的宝石世界。古埃及人所佩戴的宝石,通常作为个人终身选定的心爱、熟稔之物品,往往将精神、咒语寄予其上,死后这些宝石均随主人归入坟墓,因此那些珍贵的宝石雕刻制品得以流传至今,绝大部分来自于墓葬考古发现,其中1940年出土的《阿蒙内莫普的手镯》,最能够代表古代埃及宝石工匠的高超制作技艺。这件塔尼斯出土的第21王朝的金手镯镶嵌有青金石、玛瑙和绿长石,首饰设计得实用、巧妙,手镯上雕刻了具有象征性的代表死后再生和具有生命力的蜣螂形象,在蜣螂的前部,镶嵌有太阳盘,一旁的形似“申”字的环状象形符号,表达了死者对宇宙间的无穷力量所拥有的渴望。宝石雕刻在希腊古典时期得到全面的发展,宝石工匠已经能够以相当纯熟的技艺,利用转轮在玛瑙、红玉髓、碧玉之类的硬石表面雕刻各类写实性质的极为传神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切割工艺以阴刻的方式进行,宝石的整体外观仍沿用了埃及圣甲虫(即蜣螂)形式,直至公元四至五世纪,仍保持甲虫形宝石外观,只是形状更趋于简化。现今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宝石雕刻作品中,可以欣赏到那个时期大师级艺术家的艺术杰作。

由此可鉴,古代人类对于水晶宝石的喜爱远不止停留在对物质表面的视觉享受层面,更深层的内涵在于他们对于宝石的认知程度远超于现代人类的科学认知维度。古代人类比现代人更深谙水晶石中所承载的宇宙奥秘,并试图将灵魂移植其中,以期达到与晶体共同进入永恒的目的。这种移情于物的观念从普遍奉行唯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当代人的视角分析,看似唯心,但对于与亚特兰蒂斯逝去的文明相对接近的古老人类来说,这种宝石情结是可以被接受的。文化的最高级成就体现在科学与心灵的有机结合,这二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因此当人类被迫与那充满无限美好的自然力分离之时,便不自觉地为自己打造一条通向理想世界的媒介之途,用以承载那失去的生命价值,水晶艺术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的物质媒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水晶通过它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充满魅力的折光效能,吸引、整合人类共同的审美取向,将人们的心灵映像如计算机存储般记录下来,这种隐藏在晶石内的数据信息,只有透过心灵感应方能解读出来。

二、自然界水晶石的生成过程与物质特性

在一些人的眼中,水晶是具有承载永恒信息和宇宙生命能量的物质,这种认识要从水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从矿物学角度来分析。

水晶是由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而生成,由无限微小的物理元素构成的宝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数以亿年的生成过程。那些经过高温熔融的岩石,在高温熔岩作用后期,氟、氯、碳酸气体以及水蒸气等共同作用下,使酸性岩浆生长成一种花岗岩,这种具有巨大结晶体的岩石,成为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黄晶、水晶、电气石、石英矿物的主要来源。还有一些水晶石英晶体,大部分是通过火山岩石经机械侵蚀和自然风化与沉积作用共同作用下结晶而成,如白水晶、紫水晶、黄水晶、乳石英、烟水晶、蔷薇石英等贵重的半宝石,它们属于硅酸盐矿物,由氧和硅元素构成,结构十分坚韧。

水晶色彩品种丰富,不同种类的水晶能散发出如清透、丝绢、油脂、荧光等不同效果的光泽,水晶品种呈现出来的色泽源自不同的矿物杂质,不同的颜色决定了水晶的不同振动及折射频率。水晶颜色的产生是由矿物对不同波长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无色透明的水晶石,会使透过它的光线发生偏折,透过它来看别的物体,会因折光而产生奇幻的效果。水晶的颜色好坏直接决定了水晶石的市场价值与品质。

水晶石被广泛运用于家居装饰、手表制作、珠宝首饰等生活领域。现代科学家发现,因为水晶的分子结构空间的排列的固定特点,其拥有记忆与存储的功效,具有天然电荷的物理特性,能将所处环境中的某种讯息以某种波段的振动频率使其扩大化,将讯息再次发射出来。由于水晶具有某种强吸纳人体所释放的情绪能量场的性能,自古以来它就被披上了占卜魔幻道具的外衣。今天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人们开始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合理开发并利用水晶资源。每一种颜色的水晶所释放的色调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为宇宙光线的承载实体,水晶将自然界中的某些神秘能量反映在人类小宇宙的感官世界中,运用色与光产生的频率,调节人体的身体内在机能,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三、当代水晶雕刻艺术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与意境追求

1.水晶雕刻的原料选择

自古水晶雕刻设计加工始终是一门要求很严格的制作行业。地球上的矿产资源中,有两百多种矿石可以被用于装饰和雕刻,其中常见的可用于宝石加工制作的材料却只有二十多种,普及型的水晶制品绝大多数属于半宝石级别,非石英系的半宝石有青金石、黄晶、电气石等,石英系的宝石有白水晶、紫晶、玛瑙、发晶等。优质高档的水晶原石,具有很好的保值、升值前景,极具投资收藏价值,面对当今水晶市场原料大幅涨价,竞争愈加激烈的现状,如何提高作品的创意设计水平,增加水晶雕刻品的附加值,将成为水晶艺术市场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2.水晶雕刻材料的设计、切割与制作

雕琢打磨过的水晶与粗糙的原石相比,会制造出更强大和迷人的反射效应,将原石雕刻成符合人文审美情趣的生动造型,将最大化提升水晶石的能量存储功效,在审美享受和利用功能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因此雕刻前期的精心设计,决定了一块水晶原石的命运,设计规律若符合水晶内在特性,所雕刻的宝石将身价倍增;倘若违背水晶形成规律,不负责任地随意切割打磨,水晶原有的生命能量将会逐渐消亡,失去本来所拥有的内在价值。因此保持发扬水晶原有特性,展现水晶本质魅力,才是水晶雕刻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水晶雕刻的全过程要经过审料、构思、画稿、画稿上石、开胚、打胚、反复调整、细致刻画打磨、搭配底座等若干道工序。当雕刻师面对一块上好的原石,首先要审料,而后才能遵循因材施艺、去脏遮绺等设计构思进行创作。水晶的硬度高,极易断脆的特点使得雕刻风险性加大,一旦出现差错很难修复,所以在雕刻过程中,对细节部分的打磨刻画要手眼灵活,恰到好处;视其匠心,让其观者能感受到作者做到了细心、倾心、用心。

3.水晶雕刻作品中的意境与内涵之美

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是水晶文化审美取向的关键构成要素,水晶石的外观形态若缺失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便丧失了其作为高雅观赏品的艺术价值,也失去了人们藉以表达心灵寄托的存在价值。因此历世历代的宝石雕刻家在创作水晶雕刻的过程中,常把美学、文学、心理学和思想性、趣味性、文化性、观赏性等诸多人文理念移情于原石创作之中,以至于作品一旦完成,水晶拥有者就可以无障碍地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发水晶石深处的意境与内涵之美,是水晶雕刻家创作的方向,也是雕刻家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艺术家用心打磨一块珍贵的水晶石,目的不是为了展示技艺,而是为了将水晶生命本身所承载的宇宙之光焕发出来,并在心灵深处与之对话,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艺术审美文化范文第3篇

>> 形与意之间 意与形 形与意 意合与形合 浅谈紫砂艺术的形与意 浅论紫砂艺术的形与意 数字书“意”与形的研究 汉语的得“意”忘“形”与英语的重“形”轻“意” 浅淡中国画的形与意 传统建筑现代表达之“形”与“意”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谈汉英翻译中的意合与形合 古诗英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 谈太极拳的意与形 民生题材艺术作品与它的“形”与“意” 关于形合与意合的思考 汉英语言意合与形合现象探索 浅析汉语“意合”、英语“形合”比较与翻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5]陈龙海.东方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64-69.

[16]吴杰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徐清泉.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提升与隐逸文化的贡献[J].故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57-61.

[1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0]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2.

[22]华海镜,金荷仙.书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3):94-97.

[23]邵晓舟.浅谈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中的“取景在借”观点[J].艺术百家,2004.(05):134-137.

[24]易中天.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OL]..

艺术审美文化范文第4篇

剪纸艺术凝聚着我国劳动农民的智慧及创造力,受民族、生活习惯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剪纸艺术风格及表现特点也存在各异,如北方剪纸的艺术特点体现为纯朴、豪放、粗犷等,能鲜明体现地方的人物体征;而南方剪纸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为工整、明快、柔美、巧妙等,具有较强的工艺性、装饰性。我国剪纸基本特点主要是写实和变形的相统一,是作者基于自然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传统审美观及主观情感创作而成。意象造型中物象的表现必须要做到活灵活现,并结合作者的主观情感进行优化,以使意象造型更加鲜明、形象、生动。

二、文化精神

(一)祈祥纳福,应节之兆

剪纸艺术中很多有吉祥的寓意隐喻或吉语的谐音,通过托物寄意的手法,能唤起人民情感上的共鸣。其中,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点。(1)形象表达。用比喻手法将动物、花草等比作一种吉语或愿望,通过鱼、桃子来体现人民对幸福生活、年年有余及健康长寿等愿望的追求,另外还有将鸳鸯比作夫妻、牡丹比作富贵、麒麟比作早生贵子及竹、兰、菊、梅比作四季等;(2)谐音表达。通过用寓意的谐音或吉语组成动物花卉图案,体现人民对美好愿望的憧憬,如图1中莲花与鲤鱼,可体现出“连年有余”的愿景;或鸡羊比作“吉祥”、玉如意和海棠比作“金玉满堂”等;(3)文字表达。通过将我国特有的汉字书法结合剪纸艺术,直接表达人们的祝愿幸福、吉祥、安康的愿景。如图2中的大福字及四个“花开富贵”的字样直接、形象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花开富贵等愿景的追求。另外,还有新婚嫁娶中的“囍”、喜花中的“寿”字等,均是将文字与花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将文字与自然景观组成的吉祥图案,不仅主题鲜明、造型美观,且能充分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想象力。

(二)婚姻爱情

在剪纸艺术中,还有很多内容反映出人类婚姻及繁衍的内容,如以鱼、莲为主的剪纸艺术作品“鱼吻莲”、“娃娃坐莲”及“莲笙贵子”等内容,都是体现古代人民以鱼比作男、以莲比作女、以笙比作生的精神文化寓意。

(三)民间故事、传说的体现

在剪纸艺术中,还有一些内容的取材主要来源于人民所熟悉的故事及传说,以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神笔马良”、“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些传统民间故事、传说通过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四)民间传统习俗与文化的体现

剪纸艺术作为符合我国民间习俗、文化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其能体现出我国民间的生活背景及文化背景。如我国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将新剪的窗花、字体张贴在窗户、墙壁、粮仓等;又如正月十五元宵节贴灯花,以体现人丁(灯)兴旺的愿景;五月端午一葫芦贴在门口,以体现灭害消灾的愿望;七月七日乞巧节,剪“牛郎织女”,渴求美满姻缘;八月十五中秋节,剪“兔儿爷捣蒜”、“嫦娥奔月”等,则象征着合家团圆、幸福美满等。可见剪纸艺术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达着我国民间的生活气息,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完整、丰富的内在精神,通过将这些题材与内容相结合的剪纸艺术,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在剪纸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及延伸。

三、剪纸艺术的审美内涵

剪纸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以其外在形式烘托格调、气氛等表现情感,以起到潜移默化影响与感染人的作用。通过结合人们对美好的愿望、理想进行创作,不仅有鲜明的形象图案,还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及审美内涵。这些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也是百姓生活中经常见到、听到的事物,都是围绕着祈福求祥、花好月圆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展开创作的,既有鲜明的,又有深刻的寓意和审美内涵。

(一)审美情感的体现

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在剪纸艺术中提炼了大量的文化符号样式,如“鸡”可作为阳性及生命的象征,金鸡报晓,则意味着光明来临,万物复苏;由如“鱼”,“鱼”的寓意、内涵比较丰富,由于鱼的繁殖能力比较强,在剪纸中可寓意出“多子多福”的内涵;另外,在我国春节墙纸中的,“鱼”可体现出“年年有余”的内涵。如“八仙庆寿”“百蝶贺寿”等剪纸内容,则寓意着多寿多福的内涵。通过丰富的图形、文字结合,从而反映出人民的情感生活,同时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艺术还蕴藏着我国劳动农民的美好情感,人们通过剪纸艺术,无论是作者,还是欣赏者,都能从中体会出文化内涵。

(二)意境美的表现

剪纸艺术的意境美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与自然共存的内涵。在创作题材上,根据人的审美感受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以对自然界及人最富有表现价值的方面体现出来。在材料运用上,作者以朴素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并结合人民美好愿景在材料中体现出来;(2)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原则。这种审美观念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是实用与审美的相统一,通过形式各异的剪纸,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美善相兼的寓意及内涵。而且,剪纸艺术不仅体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及动机,还能体现出剪纸在生活中的实用性,通过以美丽的图案、文字等有机结合,从而构成我国民间丰富的视觉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3)浓郁的写意内涵美。民间剪纸艺术通过将形式表象的感官渲染及符号,寓意传达的生动融合,使剪纸不仅具有较强的客观实用价值,且可寓神情于物象中,不仅构成了生动、形象、优美的写意意境,还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另外,部分优秀的剪纸艺术还能将画面以外的诗意、意境融合在一体,不仅有着丰富的视觉意境,还能体现出音韵意境的内涵;(4)整体韵律美的内涵。在民间剪纸艺术中,应具备强烈的整体韵律美。在形象上,要求剪纸在外在形式的多样统一,要求剪纸的形象生动悦目及和谐统一。在色彩上,应以单色强调画面的整体感及画面,并在材料上将自然质朴的视觉质感和色彩、形态等有机组合,从而构成了整体和谐。如图5,无论是外观上、色彩上,还是整体结构上,通过“百雀争鸣”的手法展现出强烈的视觉质感及整体韵律美。

四、结束语

艺术审美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风格;衍生设计

日本与中国有着难舍难分的文化历史渊源。中国悠久历史沉淀出的风格逐渐影响并传播到日本甚至是南亚地区,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随着丝绸和香料、染色手工艺商路贸易开通之后才口耳相传到更远的西方国家。到了20世纪,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日本禅宗文化简洁而不多余的设计意境,不断地深入探索,日本人往往以禅宗为背景,多少年来在自然的变迁、火山、地震的影响下,更崇尚一种与自然同生的心理,谦卑而又有不确定性的忧患。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花期短暂,但花时渲染着整个日本,日本人只有在神社祭拜的状态下才会心无旁骛,这也代表着民族的一种慰藉。中国人对松树并不陌生,松树在中国象征着正直、高大,有不畏严寒的东方神韵。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国画中以松柏的品格来加以点缀。不同民族的美学呈现的是不同于内在活动的一种拓展与表达。中国和日本作为影响力最大的两个亚洲国家,对本民族的“宅”“食”“服”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如各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结构。

1“宅”

在亚洲,日本被明显的海洋气候包围,日本人喜爱甚至是崇尚轻薄、简约、素色,这也是日本的地域性给他们带来的历史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海洋以静为色。不同于日本的荫翳之语,中国领土辽阔,人们大部分生活在温带,自然而然使民族意识保持着自信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心悦宏伟,崇尚对称”。中国石窟宽厚而又博大,佛教艺术印证了中国发展所显示出的壮观与宏大。龙门石窟也是书法魏碑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象征。中国泥塑艺术“宅”的安详心理对建筑上的对称比例影响深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造坚固建筑以抵挡自然的侵蚀,往往是出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而日式的“宅”则是对自然的一种向往之情,日本因为自然灾害,延续着传统的和式建筑,用看上去没有那么坚固的木头和浆纸来抵御地震,以平矮保持平衡,使建筑的体型保持不变。现代文化往往相互影响,日本的建筑文化深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影响,随着禅宗的流入,标志性的日式禅宗建筑表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禅意,除了大量使用原木清晰的木材外,许多庭院将石块粗糙的肌理外露,日本人不喜用太光滑的材料。接受新鲜事物也是日本在现代设计中的一部分。去过丰岛美术馆的人一定被其空旷的外形所吸引,临海、伫岛,远看则像掉落在山坡的雨滴,天然和谐。具有代表性的“榻榻米”所代表的席地而坐,没有了混凝土、钢筋、玻璃这样的建筑,虚实结合,阳光与阴影的和谐,使人挣脱束缚,为人带来了享乐。

2“食”

我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我国地域辽阔,饮食文化包含了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菜肴。日本料理也代表着他们民族的“日式美食”。中国菜系的“满盘”,盘子多以圆盘为主,盛宴全席,日本料理则是既要照顾如何配色,还有在白盘中的“留白”,以便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之美。经过日本厨师不断地改良与加工,日本料理特色鲜明,他们在食物方面追求精致。日本的茶师与中国的不同,中国的茶道与佛教结合,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佛学观念以此来招待宾客。在制作上,中国大多数茶叶多用炒制杀青,泡出来的茶香突出。日本茶叶多为蒸汽杀青,再阳光下晒干或者手工焙干。中国人注重饮茶本身、茶叶的地域环境以及品质等级。同样是饮茶,日本人偏向学习一种礼仪的独立“茶道”行为艺术,繁复的方式使得最后喝茶的环节尤为珍贵。日本的茶师品茶参禅,“茶禅一体”,与之相配合则是陶茶具,陶艺器皿的流行与日本的茶道相连。中国饮茶的人注重对茶的理解与享受。中国人偏爱瓷,瓷器多以青碧色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日本人制作陶器的同时认为陶质地厚重,颜色朴素,造型粗糙,陶器可以与料理同时出现。日本整体文化的“和风”表现了日本的风格倾向。

3“服”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服装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演变,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不同天然毛皮的衣料、天然饰品,中国服装样式数不胜数,汉服配合着中国茶道、礼乐的整体审美意识。和服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服装标志,日式服装受唐朝服装的影响更深,制作一套和服需要花费数月之久,和服的“友禅染”是日本独有的染布技术。中国的旗袍与日本的和服都是两国的服装国粹。中华民国初期女子寻求思想独立和女权解放,旗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改良,审美追求不断提升。中国的团扇流传到了日本并进行改造,又传到了中国。现在我们走在日本的街道上,仍然可以看见穿着和服的日本人。日本在艺术、文学、设计方面都有带动世界发展潮流的人物,服装也是与他人交流的一部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逐渐向往极简风格,喜欢用麻料或者丝绸追求与自然的“肌肤之亲”。其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在追求艺术的同时,给平常生活增添了艺术色彩。

4结语

世界各国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审美意识依附于现实社会生存,如影随形。设计师前瞻性的构思是设计创新的来源,是人类必须依赖的生命力与原动力。设计应保持各民族的个性,同时不失风格原貌。创新其实就是人们描述未来远景的一种方式,尽管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传统文化带给现代设计灵感。设计是属于时代的,这当然与本身的气质分不开。

参考文献:

[1]…伍斌.和风禅味[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赵忠.暧昧的日本人[M].九州出版社,2010.

[4]…曹瑞林.日式设计美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