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包装专业;人才培养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人类现代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应运而生[1]。包装产业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人的操作技能与经验曾发挥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包装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术升级与转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为了深入了解包装相关产业的转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传播工程学院会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针对四类包括包装印刷生产企业、包装设计公司、设备制造企业和终端品牌客户在内的28家大中型代表性企业开展了“人工智能时代包装人才需求的调研”。本文将结合这次调研结果,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包装专业人才培养转型。

一、包装相关企业用人现状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对于包装印刷生产企业,人员占比最大的是印刷生产人员和印后加工人员,这体现出目前我国包装印刷生产行业的现实情况,即印刷生产及印后加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都处于较落后的状态。但随着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印刷生产、印后加工、质检、仓储物流岗位将更多地被智能化设备所替代[3],因此这些岗位的人员需求度将逐年降低。对于包装设计公司,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策划及包装创意设计人员,且设计师岗位工作目前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较小。这也说明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岗位结构变化不大,因为设计岗位属于智力劳动型岗位,对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作为包装印刷企业服务商的设备制造企业,其主要人员岗位均集中在产品研发人员、产品生产人员及售后服务人员。在这次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中,设备制造商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品要满足智能化的需要,就必须掌握并应用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所以未来其产品研发岗位必定是设备制造企业的核心岗位,且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需求较旺盛。而对于最受毕业生就业喜欢的终端品牌客户其产品研发人员的比例远远高于前三类企业,产品研发人员一直是终端品牌客户关注的主要岗位,未来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除了上述固有岗位结构变化外,对于包装类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将催生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如IE工程师、智能设备操作员、云服务平台运维人员、智能化信息管理人员、智能化物流管理仓储人才、智能化服务平台的运营人员等,这些新岗位的出现为包装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包装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包装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在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两方面对包装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人才知识结构要求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从企业选择数量来看,人工智能时代,包装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按照占比排前的依次为“包装策划与营销知识”“包装结构设计”“智能包装技术”“包装造型设计”。在人工智能时代,包装专业人才需要跨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包装从业人员要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意识,根据包装产品的属性与特点,结合市场与消费者需求进行设计开发,并将功能、结构、装潢、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考虑,进行针对性、多样化包装设计。例如,包装设计已由单品包装转为系列化的包装设计,一套茶叶包装可扩充为茶叶包、茶叶盒、茶叶手提袋等多种包装产品。另外,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包装必定成为包装行业的主流趋势,因此,日常工作中,包装设计师在保留包装产品基本功能后,还应设法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行品牌推广的同时需增加感知、监控、定位、记录等相关信息的辅助包装设计功能,帮助客户对产品流通全程进行跟踪、监控,以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使客户安心放心使用产品[4]。与此同时,包装专业人才还应具备数据统计与分析、AR/VR/HTML5等新技术知识,可以帮助包装设计师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动态,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包装产品。

(二)专业能力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客户需求的提高、包装承载功能的丰富,包装相关企业对于包装专业人才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各调研对象对必备能力的选择,从选择的数量上来看,对于包装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对市场品牌的敏感度与审美”“包装造型与外观创意设计能力”“包装产品策划能力”和“包装结构设计能力”。这充分说明包装专业人才属于智慧型人才,需为客户提供品牌策划与设计方案。为此,首先要了解客户需求,对设计品牌的起源、特点及标志有一定认识,才能正确、清楚地进行需求定位;其次才是设计环节。而人工智能时代,包装专业人才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纸面上的设计图案,创新思维将成为当前包装策划设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包装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建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包装产业的融合对包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5]。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比其他教育类型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用性的教育,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高职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前面的调研数据可知,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要求,策划和设计都是最重要的两个点。包装策划指根据产品特色与生产条件并结合市场与消费需求,对产品的市场目标、包装方式与品牌定位进行整体方向性规划定位的决策活动。包装设计则是一个大设计概念,包含装潢设计、结构设计、造型设计、运输包装设计、工艺设计等[6]。目前包装人才培养方面各院校更多偏重于设计、技术方面,而忽视了策划。未来,整个行业对具有市场数据分析、文案写作、创新思维、市场营销的策划类人才将有更多的需求。包装人才,策划先行,包装专业需在策划类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

包装产业的融合性特点使得包装专业人才跨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行业将更需要能提供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复合型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将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背景调研数据显示,包装企业从业者往往身兼数职,需要同时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例如包装策划人员,一方面要有市场营销知识和品牌推广能力,对于客户消费心理有基本的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设计思维和设计技能,同时还应对各种包装材料、包装形式、包装工艺有深入了解。因此包装人才培养,不仅要具备包装设计、包装材料、包装工艺等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软件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2.具有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目前包装企业还面临设备操作智能化水平低、数据信息交互机制缺失、生产劳动强度大的局面。为了更快地推进包装企业的智能化,实现高质高效,包装企业现阶段更需要一批既懂包装专业知识,又精通大数据分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包装专业人才同样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客户喜好,同时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引入包装设计中,发展智能化包装。3.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动力,从前面的调研也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技术和创新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作为包装专业人才,需要通过策划、创意设计进行包装的创新以满足功能上的新要求和视觉上的新鲜感。没有创新思维,就像无本之木,没有办法实现包装在功能、形式、外观、材料等方面的创新。企业首先看重的就是创新思维,其次才是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发散思维,通过各种竞赛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包装之星”“世界之星”“全国包装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等科技竞赛,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参与设计专题讨论交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质量

四、结语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2.13【阿里云】阿里云扩建香港数据中心,海外业务规模增速超300%。点评:激流勇进

3.10【阿里】阿里云正式成为MariaDB基金会白金会员,为全球唯一入选云计算公司,后者为全球知名开源软件组织,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分支。点评:水电煤

3.29【阿里云】阿里云·云栖大会深圳峰会ET医疗大脑和ET工业大脑,及机器学习平台PAI2.0,并宣布今年将增70万辆YunOS互联网汽车。点评:水电煤

3.30【阿里云】阿里云整合优酷CDN和视频云业务,CDN业务降价35%,流量单价最低0.17元/GB。点评:加速度

4.14【阿里云】阿里云与Meraas集团在迪拜设立的云计算合资公司Yvolv将参与沙特数字化变革计划,通过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服务,输出中国自主研发飞天技术,预计投资额达75亿美元。点评:出海记

4.26【阿里云】阿里云将与江苏省政府合作,推出130300计划,以云计算、大数据扶植30家外包服务企业,再由受扶植企业助300家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升级。点评:

5.17【阿里云】阿里云联合联通沃云推混合云解决方案,打造共赢云生态,在杭州、上海、深圳试点。点评:序幕

5.27【趣拍云&阿里云】趣拍云已被阿里云收购,其业务并入阿里视频云产品线。点评:阿里范儿

6.10【阿里云】①阿里云天池平合厦门航空启动“智慧航空AI大赛”,解决恶劣天气航班快速恢复问题。②阿里云推出“闪电立方”,一次可传100T数据,24小时可完成PB级数据迁移。③阿里云将新增印度和印尼数据中心,加速全球化布局。点评:发力季

6.11【阿里云】阿里云联合近200家IoT产业链企业设首个IoT联盟。涵盖芯片、及智能家居等各种类型IoT产业链伙伴,包括苏宁、海尔、高通、美的等IoT知名产业链企业。点评:加速度

6.19【阿里云】阿里云大数据计算产品“MaxCompute”将于年内在欧洲市场开服,涵盖处理分析、机器学习等数据智能服务。点评:一城一局

8.1【阿里云】阿里云与无锡市高新区战略合作,将共同打造物联网特色小镇。点评:标准化

8.4【阿里&澳门政府】阿里与澳门政府签署协议,将通过阿里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澳门云计算中心建设、新型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云计算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点评:阿里式

8.10【阿里云】阿里云云服务器ECS企业级产品家族,已推出面向173种企业应用场景的19款实例。点评:

10.9【阿里云&荣之联】阿里云联合荣之联以1619万元中标云南国际现代物流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华为、数梦工场、腾讯云等未中标。点评:阿里式

10.30【阿里云】阿里云开放马来西亚大区服务,为当地提供本地化产品技术和市场服务,系继新加坡后阿里云在东南亚第二个开放服务大区。点评:东进运动

11.8【阿里云&联通】阿里云与联通合作平台“沃云Powered by Alibaba cloud”上线,由阿里云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浙江联通提供服务,为企业提供上云咨询。点评:阿里式

11.22【阿里云】阿里云在广东成立研发中心,拟招募1000名云计算和AI工程师。点评:最强大脑

12.18【阿里云】阿里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南通,总投资180亿元,占地450亩,将建设30万台服务器。点评:喊麦

12.20【唯医网&阿里云】骨科平台唯医网与阿里云合作,双方在云计算、大数据、骨科AI等领域进行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等的合作。点评:步步为营

12.23【阿里云&新华书店】阿里云与新华书店旗下新华互联达成战略合作,将联动新华书店打造云上文化消费电子商务平台(新华书店网上商城)。点评:一城一局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二)契合国家教育文件精神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的重点之一是我国“教育证书+特定专业资格证书”的试点计划将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中启动,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并培养对应的职业素养、爱国爱岗敬业情操,同时获取多种与被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水平证书。[2]该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应与对应专业迫切需要的产业发展人才相适应,提高了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之间的配比,并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有利于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

“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之间的有效链接。学历证书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基础,专业技能证书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选择就业时的“敲门砖”和企业选聘时的“标准尺”。[3]此外,“1+X”证书制度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全面培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证书制度的出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培训制度的改革和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为我国智能制造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储备条件。

二、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更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广西各大高职院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数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其衍生专业,如无人机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无法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对特定的工作、课程结构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理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既没有得到适当的分配,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灵活调整更新,学生所学技术仍停留在5年前甚至更久之前。最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内容仍然主要基于技术理论性培训,且较为宽泛,如电工证培训,放之四海而皆可用,并未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有不同之处。并且,这些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职业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指导,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存在未按照标准进行职业综合培养的现象。

(二)教师队伍有待完善

在广西区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太低,教师要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要么专业理论知识较弱。[4]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办学状况、教学研究成果的重大差异,虽然现广西教育厅已有“双师”称号的评定标准,但是现有的教师很多未能达到“双师”的评审条件,未能获得“双师”称号,因此导致“双导师”教学团队的不足。高职院校内的机电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未能更上时展的速度,还处于过时的阶段,教师的教学仍侧重基础技术教育,未能结合职业标准、政治思想、职业素养、创新和未来就业状况。此外,一些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培训只是一种形式,未能真正实现教师深入企业,与时俱进地学习机电新技术,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教学模式有待改革

近年来,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但专业技能培训实践类教学并未受到重视。理论课程课时多学分高,实践技能培训课程课时少学分少,不成体系,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少,对综合性的培养较匮乏,没有对应成绩综合评估办法,对学生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的核定和替换方案不灵活。随着现有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虽然及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课程,但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内容并没有跟上理论课程的步伐,一些院校在实际课程安排中实操课程未能紧跟理论课程,或者未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导致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多数教师未能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接触现有工程项目,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而没有提高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三、实施路径

(一)课程体系改革

就课程设置而言,高职院校应适当地调整机电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真实课堂环境,并提高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学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促进工程项目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与社会生产的现实紧密联系,进一步提高动手实操课程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并增加企业实践培训、跟岗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实际的需求,及时调整更新课程体系、特定职业工种的标准培训。[5]课程教材内容应积极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时俱进,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高专业知识实用性。同时,高职院校应与对接的企业制订双向培训计划和双重综合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的优化和整合,设立对应企业订单班,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机电专业市场需求、企业所需、学生特点而定。特别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提升思想政治建设、爱国爱岗精神的培养,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建设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结合企业机电类实际工程项目,依托项目设置贯穿三年专业课程的主线载体,围绕该工程项目拓展专业课程,让学生分阶段考取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展示他们所学知识,并使用他们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所学为所用。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场所,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使职业技能培训围绕职业标准进行。第三,引进双带头人制度,校企共建课程。第四,根据学生就业中的关键问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当代智能制造的“大国工匠”。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口腔医学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学徒制是推动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文件精神,2018年我校与深圳市家鸿口腔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进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采用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能满足现代口腔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专业背景与发展现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培养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销售及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促使口腔行业持续增长。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义齿加工企业2,771个,其中800家坐落华南区,每年口腔技术人才缺口巨大。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发展时间短,受到传统医学类专业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影响,一直沿用医学教育的模式,先基础再专业,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以行动体系为主的实践教学。加之对行业调研不够,教学内容依然是以传统工艺的教学为主,更新缓慢,随着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口腔医疗行业,传统的口腔工艺技术正在被逐步淘汰,拥有数字化口腔技术的从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受学生欢迎。但是以往教学数字化设计领域的课程没有开设,这种课程体系很难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就业岗位。根据调研很多高职校对该专业定位不清晰,导致学生所学与就业岗位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不高。[2]

2实践探索与成效

2.1构建校企交替“四段式”学徒培养方案

学院与合作企业根据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与校企学徒制培养计划方案,探索建立“双元育人、工学交替”的口腔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依据口腔产业链的就业岗位群,认真梳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形成了由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三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经过调研、研讨和分析,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解为固定修复体制作能力、活动修复体制作能力、全口义齿制作能力及口腔数字化CAD设计能力等四大核心职业能力,按照这个能力进阶规律,校企交替教学,在企业形成“识岗—摸岗—轮岗—顶岗”四段式学徒培养方案(见图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第一学年进行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在校内由专任教师完成,在此阶段需到企业进行识岗认知;第二学年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由校企共同完成,共同建立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大部分课程在校内仿真实训中心进行,小部分核心技能到企业进行摸岗训练学习;拓展能力培养课程在校内完成,部分课程由专任教师开展,部分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独立完成;第三学年主要进行拓展能力及顶岗能力培养,在此阶段有2个月学习在校内完成,7个月完全在企业完成,企业主要负责学生轮岗学习与顶岗学习,在轮岗学习后,根据学徒的个人意愿及企业考核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定岗岗位,开展为期6个月的真实岗位训练,在此期间,企业安排企业师傅对学徒进行一对一指导。

2.2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来承担对学生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和企业师傅。[3]与合作企业签订《产学研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有系统、有计划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学习;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内配备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时配备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与校企联系教师。校外企业教师进校试讲,根据学校要求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企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及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组织实施的能力。合作企业拥有自己的内训师培训团队,同时聘请德国、美国技术导师入驻公司为技术顾问。对学徒制订单班实习人员有系统的培训方案,形成四级人员负责架构,有严格的导师选拔制度。企业配备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包括校内授课兼职教师、识岗导师、摸岗导师、轮岗导师、定岗师傅(负责人)。

2.3建立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

设立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每年对本专业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回访毕业学生及用人单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与专业教师研讨行业动态、办学方向、社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学方案和标准讨论等,定期修订专业与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对教学过程全程监督,企业导师的授课内容也纳入学校教学综合管理的制度框架。对于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在校学习课程的教学质量评测与控制,按照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执行。在企研习课程的教学质量评测与反馈机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分别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教学质量考核,并适时进行意见反馈,保障在企研习课程的教学质量。

2.4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1)招生与招工:学校制定招生计划,做好招生宣传,先招生再招工(即学校先行招生,企业在学生入学半年后,选择有意愿的学生组成“家鸿班”学员,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学校负责制定学生自愿分流同意书和家长告知同意书,企业与“家鸿班”学员签订学员协议。对“家鸿班”学徒企业顶岗期间不低于2500.00/月/人。(2)学生教育管理:对于学徒管理,执行学校管理为主、企业管理为辅,学校全程管理、企业分段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学校方面,设立学生工作处、班级学业导师(校企双导师)、辅导员、实习带教老师等,依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指导等方面管理。在企研习期间,合作企业制定《校企学徒制培养计划方案》,确定学徒培养项目总负责人、助理、项目小组成员、培训师四级架构,负责学生岗前培训、定岗轮转、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学徒考核及培训流程监督跟踪等。

2.5形成学徒培养的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

学校成立试点工作委员会,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人事制度考核与评聘进行改革,将专任教师下企业学习作为考核合格必须要求,将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涵盖到职称评聘的业绩条件中,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及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学校为合作企业申报深圳市校外公共实训基地,获政府配套设备购买经费,采购设备用于企业内学徒顶岗学习。企业制定《校企学徒制培养计划方案》,构建四级框架,对导师的遴选及待遇做出明确说明,保障及激励企业导师及学徒。对学徒制定了相应的顶岗实习薪酬配套。

3存在问题与建议

3.1招生方式上难有突破

学徒制的招生一般有三种形式:先招生后招工,先招工后招生,招生招工一体化。目前我院采取先招生后招工方式,它的优点是不影响院校正常招生秩序,学生有充分选择权,可以在了解企业和今后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做出决定,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录取的学生,不能够完全符合企业的用工需要;二是合作企业今后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等与学生职业期待有差距,学生不愿选择合作企业。[4]如果采用先招工后招生或者招生招工一体化方式,这时企业的自主性就更高,学徒对企业的忠诚度更好,但是对于通过高考入校的普高毕业生,其生源的户籍与学籍情况就会成为制约的瓶颈。所以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如果从社会生源进行招生,尤其是已工作的员工会更有吸引力。盲目性的学徒培养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国际上,美国的学徒制在按照行业需求总体布局的框架下,直接将岗位空缺与学徒岗位设置捆绑,解决企业岗位招工困难的同时也缓解了失业或无业人员的就业、教育和技能提升问题。[5]在英国政府2015年推出的学位学徒制,其选择的学位学徒首先是有雇佣合同的企业雇员。[6]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立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

一、职业素养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概况。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以漂浮在水中的冰山为例,将职业素养具体分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两部分。具体而言,显性职业素养恰如露出水面的部分,主要由职业意识、道德品质、职业作风、责任态度几个方面构成,是鉴别技校优秀者和一般者的主要指标。隐形职业素养影响显性职业素养的养成,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形职业素养。美国一些学者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展开实践研究,关注情商培养与职业成功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整体情商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美国高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自身特点,综合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情商培养课程,主要有“独立设课”和“学科渗透”两种形态。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将情商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本科生中开设,奎尼匹克大学商学院将情商元素融入到本科《管理学》。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开始于2005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逐渐将研究视角投向大学生职业素养上。笔者主要以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文献(CSSCI)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从2005年至今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四百余篇,其中针对本科院校的占比83%左右,高职院校占比17%左右。2017年我国高职院达1346所,与本科院校1533所不相上下,但研究的文献数量与院校数量不成正比。2005年至今,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教育学学科为主,此外还涉及到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门类,这些论文对大学职业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各有侧重的状态。具体包括这几类研究:一是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二是以时代背景为研究视角,探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工匠精神、人工智能;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研究大学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从企业需求、面试等。这些论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探求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上分析论证影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包括研究规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规模的失衡,高职类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仅占17%左右,与高职院校的数量在大学总数中的占比不成正比。二是研究的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采用定性逻辑论证的方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采用科技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精确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加大定量方法在职业素养研究中的运用,使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更加具有实践的可能性。

二、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2018年12月,我们对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分为学生版、教师版和企业版,其中,291名毕业生有效参与了学生版问卷调查,40名教师有效参与了教师版问卷调查,25家企业有效参与了问卷调查。此外,我们还对5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调研访谈。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认知基本一致学生在“你认为你哪项职业素养较强”问卷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学习”能力。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水平排名前三的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创新”。从对企业调研结果看,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和团队合作等比较满意。2.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手段有待加强。在“你认为培养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是哪里?”的调查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职场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场所,远远超过了“学校”选项。从调查结果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和教师认为目前校内职业素养培育手段有一定的局限,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育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校内职业素养的培育手段还有待加强。3.社团活动等实践平台是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在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调查中,学生选择前三的为“社团活动”“班干部经历”和“职业拓展训练”。而教师在此项问题上,则呈现出与学生不同的选择,教师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培养途径是“实习实训”“社团”和“课程教学”。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都很注重实践平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对职业素养帮助更大,而教师更倾向于课堂教学。(二)存在的问题。1.课程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桥梁,担负着育人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学校是学生迈向社会最后的“淬炼场”,需要对学生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素养全方面进行塑造,课程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更多的学生把课程教学简单地视为知识技能的获得渠道,职业素质的养成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较差。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单一,过多注重技能知识目标的实现,轻视职业素养目标。同时,专业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掌握一个课堂的方向。教师未能很好树立职业素养渗透意识,细化课堂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以言传身教和课堂活动等方式,有目的地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2.欠缺职业拓展训练。调查表明,学生十分认可职业拓展训练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利用少量的职业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由于其量少且未成系统,并未能在全面系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发挥作用。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中间欠缺连贯两门课程的职业拓展训练,导致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存在断层。此外,丰富的职业素养课程,以选修课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培养学生情商、逆商的慕课、微课,整合学生的零碎时间系统提升职业素养。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产业的引领,校企之间联动密切顺畅才能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日常的企业走访结果看,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对校企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65.79%的企业表示愿意保持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的程度上看,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实训等部分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并未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成果。未来的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拓展合作的广度,还需在深度上不断探索新的形式。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队伍建设上全方位加深合作,企业应参与人才培育全过程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