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鉴赏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通识教育;书法;课程改革
1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通识类课程,并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系统、适量地引入网络通识课程,是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引进网络课程,首先是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网络课程可以将名校、名师、名课聚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络就能获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使得师资不再成为通识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其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提供了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丰富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配套教参书、作业、试题,多样化的选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随时随地学习、交流,不受时空限制的新颖学习模式,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可以说,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对于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课程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书法艺术鉴赏》课程设计的通识性和专业性有待改善;其二,忽略《书法艺术鉴赏》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已有知识体系不对称。如何突破现有困境,更合理有效地建设《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并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高校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整体设计应有别于专业书法专业院校的课程,通识课程教育需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但目前高校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对于拿学分的目的性、功利性过强,完全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也没兴趣。最终造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演变成学生上课只为获取学分的局面。
3《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解决的方法
3.1完善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上述现象,在《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设计时,应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针对非专业学生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在课程总体设计时应以兴趣目标为导向,增强学习兴趣,拓宽艺术视野;以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目标为拓展,打开创新思维;以提高感受书法美、表现书法美、鉴赏书法美的能力目标为主体,提升人文素养;从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为宗旨,形成“高品质”的综合素质。
3.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长期以来,《书法艺术鉴赏》欣赏课程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主性、互动性。因此,《书法艺术鉴赏》课堂翻转迫在眉睫。课堂教学应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分析,可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将《书法艺术鉴赏》通识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结合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引导,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学”“问”“答”,做课堂的“主人”。
3.3加强网络通识课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网络通识课程是将“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和“自主修学分系统”紧密结合的一站式学习体系。开设网络通识选修课程,对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课堂中,授课老师所使用的教学器材仍以放映器材为主,如幻灯片等。《书法艺术鉴赏》欣赏课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课程的特色性、专业性大打折扣,成为艺术教学建设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数字化、交互性、海量储存、无时空障碍等技术优势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因此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课堂服务,搭建网络与多媒体平台,利用高校的网络、微博、微信、App等载体,构建集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通过引入“名家名师”入课堂,丰富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资源,提升了通识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让广大学生能通过网络这种新型的教学平台与方式接受高水平教师的授课,学习到更多更权威的通识性知识。其次,通过网络授课与网络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度、自由度与选择性。再次,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引入了名师授课,配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答疑需求,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4结语
高校《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应从整体着眼,改善网络通识课《书法艺术鉴赏》教育的总体设计,使《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从“专业性”走向“通识化”。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增强可视性、互动性、拓展性等,着眼于《书法艺术鉴赏》重感知和体验的特点,打破传统照搬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适当开发微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方式,提供宽泛的教育,构建“跨学科性、开发性、整合性、关联性”于一体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化”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网络通识课程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建设网络通识课程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55.
一、西方现代艺术模块在课程中的意义
将西方现代艺术选入教材,包括多样性与系统性两方面的意义。
从多样性而言,西方现代艺术是世界艺术花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具有独特形式风格的美术作品。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学生们习惯用“漂亮”“优美”“精致”等标准来评判作品的美感。但是当面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品,如野兽主义绘画大师马蒂斯的《舞蹈》、蒙克的《呐喊》等作品时,传统的标准就不再适用。[1]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系统性学习,便能够增加学生的审美思维广度。
从系统性而言,在课程中设置西方现代艺术有助于学生把握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理解其与西方艺术传统的割裂与联系。其次,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有助于学生获得中西美术的比较性欣赏视角。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传统美术具有“写意”的特征,并且更加强调在美术作品中渗透艺术家的主体人格,而非再现对象。通过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能让学生对这些特性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西方现代艺术教学的呈现方式
为充分体现西方现代艺术模块的教学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与
审美。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呈现方式。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重在“启发”二字,与传统的“灌输”教学相反,它认为学生具有理解知识的基本心理结构,教师应从内部启发学生而非从外部灌输知识,从而激活相应的思维区域,逐步促进理解。
例如,在欣赏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美术作品时,可先让学生描述对画作的初步印象,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得出“色彩明艳”“充满动感”“情感浓烈”等结论。其次让学生观察作品的色泽、线条等形式因素。学生经观察,就能够发现凡高绘画中多使用低纯度与低明度的冷暖色彩对比,笔触多用小短线,而且线条自身的颜色富于变化。再次,由教师讲解以上绘画技法对于凡高画作独特美感的意义。最后,教师可结合凡高生平以及当时欧洲的普遍绘画风格讲解凡高画作风格的形成原因,让学生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本课例便显示出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引导认知的特点:教师由观摩艺术的基点入手,每一步都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每一步都意在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形成自主认知。教师最后结合创作背景讲解画作,为学生补充重要的外部信息,便能够产生升华感悟的作用。
2.比较式教学
比较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比较研究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比较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并有助于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结构。[2]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比较式教学,还有益于学生牢牢掌握“比较”这种思维工具,提升对各类型艺术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同主题的中西绘画比较式教学活动。例如,风景是中西绘画共同的常见表现对象,教师就可以将中国画中的风景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风景同堂比较,让学生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西方传统艺术作品与西方当代艺术作品。例如,教师可将《蒙娜丽莎》与凡高的《自画像》放在一起比较。二者同为西方绘画中的肖像画,但是艺术风格?s完全不同。在对二者的比较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西方当代艺术努力突破写实主义传统的特点,并从绘画技法方面了解造成二者区别的原因。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由学生自行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主动探究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与启发式教学不同,探究式教学将更多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方向、提供建议以及总结评价等作用。探究式教学具有结果与过程两方面的价值,经自主发现、建构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被主体记忆、吸收,在探究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毕加索艺术为对象设置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师可于课中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自主致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于课后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检索、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问题,当探究活动结束后,安排课程让学生基于探究结果交流讨论。探究式教学活动应当具有阶段性,由教师适时督导进度,并且提出改善建议。除艺术性外,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应当渗透人文性,体现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内在目标。[3]
从教学实践来看,中国大陆的数学教育取得了许多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一些经验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但是必须承认,在中国数学教育取得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有无法回避的隐忧。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较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同时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造成学生一边为了取得高分而被迫“恶补”数学,但是从心里却痛恨数学,一旦考入大学,便会丢弃数学。换句话说,他们仅仅把数学当成“敲门砖”,用完后即过河拆桥,没有把数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典型自学带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应用。这与我们的科学传统缺失有关,也与我们的不当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我们数学课程的过分抽象、缺少文化元素有相当的关系。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数学教育界已经关注此问题,并开始了探索数学文化的步伐。
通过调查研究和从现实出发,并借鉴其他中学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尝试在我校的初高中开设《人文数学欣赏》新课程,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作探讨。
1.数学课程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数学课是中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理解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思维价值,锻炼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理性思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其他课程学习及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虽然数学课程如此重要,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很难,有厌学的倾向,使一线教师进退两难,怎么办?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努力提升质量,借其他课程的力量和文化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强烈的学习动力。
2.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探究。面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左右徘徊的现实,许多教师和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方案,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切实解决问题,需要从源头分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生实际,研究学生接受能力,研究学生的实际想法[1]。
在近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与文化”系列课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关的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与学》、《数学通报》近年来发表了许多讨论的文章,几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院士相继出版了一些数学文化的书籍。其实,在一段时间内,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也积极开发一些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课例,尝试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从其中获得营养、提高数学修养,进而再进行一些理论构思上的完善,从实践到理论,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工作[2]。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发展中,高中的数学选修课和高校普遍开设数学文化课程(包括理科、文科和工科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相比之下,我们学校的数学课程显得比较单调,学生没有选择提升自己数学素质的余地,无法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和调节,拓展自己的视野[3]。所以变革是必须的。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数学文化中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美学因素能引人入胜、激荡人心。借鉴其他学校开设的《数学文化》课程和普通高校开设的《数学史与数学美学》等课程,以及在高校文科专业开设的《文科数学》课程,我们尝试在本校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4]。
二、开设人文数学课程的意义
1.借用人文教育力量,提高数学教学效能
数学教育要想取得高效益,就要走进学生心中,必须借用人文教育为工具,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形成对数学浓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者进行教育,目的是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熏陶,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生存能力,也应提升做人境界,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有尊严、有幸福感[5]。
数学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要素成分,而且始终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对一个人来说数学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也容易被忽略的是它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往往要靠人文教育来实现。单纯的数学知识和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而人文教育因素,就能调动学生心中柔软的情感,吸引他们探究数学,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2.数学课程包含许多人文因素,能让学生亲近
数学教育中包含不少人文因素,比如数学能培养真理精神、理性风格、审美情操、良好人格、辩证思维等,数学学科特点与课程价值,决定了其在人文教育中应该并且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明,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6]。
从某种角度衡量,数学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中国要提升实力,首先要有数学实力[7]。数学早已成为与自然科学(主要是理化生等学科)平行发展的独立科学体系,传统的“数理化”平分秋色的科学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数学的核心价值。近日,有学者提出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法体系中,除了大家通常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的两大类方法,必须承认特别重要的第三类方法——数学方法。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科学。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有科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当前许多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仍然是满堂讲,一个显然原因是相当的一批中小学教师都深受传统数学教学影响,采取“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中过于偏重于演绎论证的训练,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人格提升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理性精神的领悟,从而完全削弱了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导致数学教育的形式化、机械化、枯燥化,缺少人文美感和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另一原因是由于许多教师平时缺少读书,缺乏数学历史中的文化知识,以及忽视教学的评价体制等主客观原因,使教师不愿意在数学文化传递中多思考,极少考虑如何通过活生生的数学教育,使学生从内心理解和全身心地体验数学的价值,其中包括: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包含深刻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有助于高层次的技术交流和创新等[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故事一定能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数学游戏必然引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深层次的思考,数学审美活动肯定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王国,亲近数学,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动力。
3.数学的人文内涵能提升学生素质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与人文并未分离,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世纪的科学起源其核心是数学和哲学,数学与人文没有区分,因此数学内部天然地包含许多人文元素,数学是科学与文化沟通的纽带、是描述科学的语言、是大自然的记录密码,又是人文学科走向现代化的代表性工具、是社会发展无法取代的重要推动力。从根本上说,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始终高于现实生活。它促进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它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医药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方法和工具;数学为所有创新创造提供核心的思想、模型和方法。往往在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总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促进人类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对社会发展起着普遍、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发挥基础性价值[10]。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而益智的数学活动必然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悖论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数学历史轨迹能让学生陷入深思,数学问题解决能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潜能,数学广泛的应用价值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教育能提升人的素质。数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活技能;既有明确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许多地方[11]。
三、《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实践与课程简介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用数学课程中鲜活而生动的内容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用人文的力量打动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生产案例、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引领学生欣赏数学、认识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1.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尝试
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尝试通过分层次教学来让学生取得适合的教学进展,从而通过个性化的进步达到教学双方双赢的效果。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学生,我们获悉部分数学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对正常开设的数学课程兴趣很小,因为自己的基础不好而厌学,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对他们没有用,只要会加减乘除法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再学数学。现实的逼迫让我们走上教学探索的道路,从2007年开始我们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在广泛调研与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我们尝试进行数学课的改革。最早在几个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初中二年级班级进行尝试,每周拿出一节课时间专门开设“开心数学”,由师生共同搜集查找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资料,每节课由学生轮流几人上台讲解、表演,然后由教师点评,再补充相关知识——数学史、数学美学、数学民俗、数学文化、数学在生活中的事例等等[12]。
两年后,我们尝试在高一几个班级开设《人文数学课程》,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用美学因素调动学生情绪,用数学的应用价值推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曾经有几个假期,我们布置学生特别的数学作业——回家乡采集测量土地、面积与其他日常用品体积的方法、工具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带回来许多事例,活生生的素材让人大开眼界。
平时一有时间我们会有意识地深入其他人文学科的课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听听文科课程的涉及范围,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并且选取文科课的一些事例作为典型素材,尝试在数学课中借用,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形式的课不像是纯粹意义的数学课,而是综合许多人文知识与数学应用的“趣味课”。在传统观念看来,有些另类,但是学生却是格外地欢迎。我们还与人文课教师交流,把文科课的知识难点和实践走向了然于胸,尝试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加以解决,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巨大的价值,深刻地领会数学的实践本性。这些才是活生生的“问题解决”[13]。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我们几年来积累的素质加工成校本教材进行使用,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取舍再加工,修改充实后出版,作为校本教材正式使用。
2.《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与目的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一门公选课,它向学生们展示了数学丰富多彩的文化性一面。它不是平时数学课上的概念、公式、计算和题海,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数学,走进历史长河,去回溯数学家的足迹;追寻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从中体会数学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主要是以数学史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以趣味数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以数学应用为渠道传授数学精神,以数学美学为工具体会数学方法,以数学家及数学故事为途径感悟数学文化力量,以数学审美为动力进行数学欣赏,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与安排次序
主要课程资源包含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家与数学故事,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文化,以校本教材《数学乐读》、《数学物语》、《数学先知》、《数学神曲》等为蓝本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
初一年级主要讲解趣味数学、数学小故事和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初二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渗透数学方法,训练科学方法;初三年级主要讲解数学美学、数学问题,渗透数学精神,培养科学精神;高一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应用案例,渗透数学文化,培养科学观念;高二年级讲解数学哲学,进行数学美学欣赏与数学研究性学习,完成数学小论文课题。
(3)教学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家及数学故事、数学知识为载体,重点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
②直观性原则。涉及的数学知识不要过深,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使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都有收获。
③启发性原则。通过美学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案例剖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要有所涉及。
④趣味性原则。通过趣味知识让学生开阔眼界,纵横兼顾,每讲要穿插一定的古今中外的趣味数学名题,既是消闲娱乐,又是学习思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心智。
⑤以点带面原则。不要求系统性,只要求教学时要科学性、人文性、可接受性。论点集中,论据充分,并且有血有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
⑥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的原则。总之,选材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3.教学方法
(1)师生合作探究法
每讲基本上是互不相关的,可以独立成篇、集中地讲授一个内容,并且围绕这一内容展开其中的数学文化。从每一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是不系统的,但它们的总和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系统性。
(2)媒体整合展示法
论点集中,论据充分,并且有血有肉。选材合理生动,浅显易懂,语言幽默趣味,渗透思想方法。比如在第四讲中对于数学在哲学中的应用,学生感到不理解,因为他们对于哲学的理解不深刻,对历史上哲学与数学起源的早期没有经验,我们就从网上找到一些资源制作成为电子投影展示给学生看,从特定的年代背景来理解此时的科学与技术存在情况,使学生慢慢地用材料来体会数学的厚重。
(3)启发讨论法
对于有些内容,比如数学文化内容、数学与文化文明、文学的关系,相对来说难度较小,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每个学生都会从自己角度进行理解。这时我们就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程,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真的参与教学,进行个人活动和个性化理解。比如布置小论文,写读书笔记和感受。对有的内容注重平等的讨论交流,深入浅出,让师生共同研究,引导学生参与读书、实践、调查研究,共同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性、探究性问题,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陆广地.数学课程价值学生错觉纠正教学探究.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2012(2).
[2] 陆广地.对数学课改革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3] 课题组.江苏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标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洁民.数学与现代社会.学科教育,1999(1).
[5] 梁剑.现代数学思想推进社会发展的哲学意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
[6] 高宏.数学与社会进步之关系.现代技能开发,2002(12).
[7] 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译.数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张秀英.试论数学的作用与魅力——以经济学科为例.高等理科教育,2005(5).
[9] 易南轩.数学美拾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 谈祥柏.乐在其中的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 彭翕成.数学与文学.职教论坛,2002(4).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下,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除了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尚的人格品质之外,还需要他们能拥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美术鉴赏教学提高高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是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师亟需探讨的问题。文章将分析新时期下我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做一系列探讨。
一、高职院校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1)对美术鉴赏课不重视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明显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甚至以各种技能证书为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于漠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学分能够毕业,而教师的授课也仅仅只为了凑足课时的安排,因此,美术鉴赏的教学往往只限于理论知识,课堂的氛围过于单调枯燥,使学生无法提起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不同的美术作品除了本身所包含的艺术知识之外,还包含其他许多领域的知识,因此美术鉴赏教育除了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之外,也对他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新时期下,我国仍然有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设立仅限于专业课所需要的范围内,对于那些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接触美术鉴赏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就算是有一部分学生将美术鉴赏作为选修课,也仅仅是抱着好奇的心理。而就算是设有美术鉴赏课程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时的安排上也不能真正做到尽如人意。过少的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繁多的美术鉴赏,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使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越发的参差不齐。
2、美术鉴赏教师团队的不完善
高职院校中美术鉴赏教师团队的结构混乱,自身的美术鉴赏水平与教学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班毕业,这一类的教师大多是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的专业学生,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当时在教学经验方面却明显不足。第二类是美术技能教师兼职美术鉴赏教师,这一类的教师通常对美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方面都有比较详尽的了解,但往往美术绘画经验丰富,却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对美术作品的绘画背景,艺术家的绘画理念和美术作品之间不同的流派认知不足,因此对美术鉴赏的讲解通常只能停留在画作的表面,而对作品深层的内涵却知之甚少。第三类是外聘教师。这类教师大多来自于高等艺术学院,教学经验丰富且专业知识详尽,但教学的方式往往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学生。
二、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年龄段所具备的认知体系使得他们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并且通过美术鉴赏的教学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鲜明,且极富创造的激情,在艺术创作中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美术鉴赏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我国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思维有着很大的限制。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学生都经历过高中的学习,高考时学生人生中的一大关卡,因此,高中三年的的学习完全都是为了应付高考,就算是需要参加美术艺考的学生也学习与锻炼也仅仅停留于画作的表面,更不用说那些高考科目中没有艺术项目的文科和理科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美术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就造成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缺少相应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职院校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实施。
三、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探讨
美素鉴赏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还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同时还能给高职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的美术鉴赏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选择适用于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教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相互穿插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力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1、重视美术鉴赏教学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培养高职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的能力首先学校要重视美术鉴赏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美术见上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美术鉴赏教学课程的设置,让教师能为高职学生打造一个优良的美术鉴赏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美术鉴赏课程多美体设备的配置,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图像呈现作用,让美术作品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带去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美术视空间,让学生在宠魅艺术氛围的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
2、加强美术鉴赏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美术鉴赏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程度也需要做到不断地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加强美术鉴赏的师资团队建设,提高美术鉴赏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不仅要对美术作品能做到多角度的分析和深层内涵的探讨,还需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使自己在美术鉴赏方面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并且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使自己的美术鉴赏教学课堂更加具有生命力。
作者:田渊文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
在我国,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美术教学各有侧重点,中小学开设图画课,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美术鉴赏课作为一门艺术选修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社会的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任何高素质的人才都离不开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美好的品质,而美术鉴赏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美术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亟需研究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招生时,面对的是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学子。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实行扩招,而扩招之后许多问题也变得相当棘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比较鲜明,明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如下: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因此逻辑思维能力稍微不足,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却比较强,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另外,对艺术的鉴赏需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便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二是学生个性突出,勇于探索创新。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表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并且对新事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美术家往往会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寓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美术家勇于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在美术鉴赏教育课中,通过品鉴美术家的作品,透过作品可以看到美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对学生的品格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
2 高职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不注重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课程大多只设置在美术专业学生的课程中,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难有机会学习与美术相关的课程。专业外的学生选修美术鉴赏课并非出于一种学知识的态度,而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或者好奇心作祟。美术鉴赏课每学期的学时都比较少,通常在18个学时到36个学时之间,不同的学校学时也有所差异。但是,必须认清的是这点学时对于学习并掌握美术鉴赏课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其结果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差。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繁多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2.2 课程设置不均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育上,片面地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人文艺术课程的设置。学校不重视艺术课程,就会让教师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美术鉴赏课程完全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师教学只图完成任务,照本宣科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只是为学生讲解美术的发展史等“皮毛”,忽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不在意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吸收知识,一味地进行“填鸭”。同样,在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鉴赏课程的情况下,学生更加认识不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就会主动疏远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下,使得原本精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暗淡无色、枯燥无味,学生就更加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上课亦总是“听天书”。要知道,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饱含知识,不仅包括美术本身的知识,还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高品位。
2.3 教学模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仍遵循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中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师通过讲解或板书,将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讲课时完全是一个人在演“独角戏”,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更别谈提升学生的能力了。其次,教学方式过于教条化。美术鉴赏课程中,对于作品的鉴赏落入了固定的套路,教师通常都是对艺术家简介、生活背景、作品内容、表现形式进行讲解。这种鉴赏方式不够灵活,鉴赏的结果变得毫无新意,甚至缺少应有的情感和特色。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美术鉴赏课过于注重技术训练。许多教师把美术鉴赏课的侧重点放在画作技巧的训练上,而忽视了鉴赏的教学,使得美术只注重训练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最终对教学效果都是极其不利的。
3 分析高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