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哲学

美术教育哲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育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育哲学

美术教育哲学范文第1篇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美术教育哲学范文第2篇

摘 要:在课堂二语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来源,也是学生以目的语进行有意义交互的计划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而媒介语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教学辅助和沟通管道的作用。面对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媒介语使用的论争,本文试图通过一项针对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个案研究,考察学生媒介语输出与教师媒介语输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运用课堂实例,较为具体地分析不同的教学媒介语使用与习得者语言输出间的交互过程,及其对整个二语习得过程和结果产生的影响。从而在验证教学媒介语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检验部分关于其使用得失的观点,证明适度使用教学媒介语可以取得的效果,为媒介语在课堂的实际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 :教学媒介语 语言输入与输出 初级口语课堂 个案研究

一、引言

广义的教学媒介语,指的是一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周星、毛卫娟,2004)。按照这一定义,其可以分为“单用目的语”和“目的语与其他语言混用”两大类。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教学媒介语通常指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汉语初学者的学习而使用的一种师生双方都能够理解的辅助教学语言”(陈夏瑾,2013),并不包括目的语在内。它可以是学习者的母语,也可以是教学者与教学对象之间一种或几种通用的语言。本文所讨论的教学媒介语,遵照的即是后一种定义。

无论在“外语”还是“二语”环境,是否使用媒介语都是二语教学者首先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围绕教学中目的语与媒介语的论争最早体现在国外各教学法流派对母语使用量的规定——以要求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语法翻译法”与特征是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课堂教学和交流的“直接法”为“母语/目的语关系”连续统的两极,听说法、暗示法、自然法等多个流派分散其间。(Stern,1983)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外的多数研究都倾向于肯定媒介语或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王俊菊,2004)。近年来,国外语言教学界围绕媒介语的探讨已经进入更为全面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新阶段。Butzkamm(2009)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有效使用媒介语在教学(pedagogical)、交际(communicative)和认知(cognitive)等多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并将之分层次地运用于二语的各项教学中。

反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界,教学媒介语的使用在理论上却长期受到反对和压制。无论是专业教科书还是教学大纲,在论及教师语言时都要求“尽量运用目的语与学习者沟通,避免语言转换或夹杂学生母语或媒介语”(刘珣,2000)。“纯目的语原则”的支持者认为教师完全不使用媒介语,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汉语环境和文化环境”(郭锦桴,2006)。“促进汉语的有效记忆,帮助学生养成直接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梁宁辉,1998)。上述观点虽有可能造成教学上的麻烦和不便,但教学效果却是显著的。而在课堂上使用媒介语,不利于汉语环境的营造与语感的养成,学生会过度依赖教师用母语解释的教学方法(于天昱、李云霞,2006),更容易因为讲解中的翻译不当或母语的负迁移而造成偏误(张洋,2006)。同时,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现实可能性:汉语教材大都有英文注释,可以采用诸如实物、图片或解释态势语、夸张式教学法等代替媒介语讲解。(梁宁辉,1998)

学界还有另一种观点,主张可以且应该在汉语教学中适度使用媒介语,认为媒介语在复杂的解释和交流中将起到辅助作用;翻译练习可以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个语言点,也能帮助学生在意识中形成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双向对应系统,表现出流利的言语行为。(张洋,2006)

必须注意且引以为论争前提的是, 近年来开展的调查多次表明,尽管“目的语原则”对许多教师有着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在主观上并不认为“媒介语”和“ 目的语” 是完全互斥的。在课堂教学, 尤其是初级课堂中, 他们都会自觉地或不可避免地使用媒介语(Wang&Kirkpatrick,2012)。同时,学生也普遍认同媒介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必要性及作用。(萍,2007)

潘小菲(2013)在对两个平行汉语初级班进行课堂观察与录音转写后,分析了其间不同教师的英语使用量和使用情况,辅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教学媒介语使用的现实性、可接受性及合理性,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对“目的语原则”的内涵进行了扩充。

不过,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仍停留在对“教”和“学”两端的分别考察,尚未连接起“教-学”的有机整体。教师不仅是学生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来源,也是学生以目的语进行有意义交互的计划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从而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根据Krashen(1982)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有利于二语习得。Long(1983)的交互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交互活动”的重要性。由此我们认为,在不简单否定媒介语使用的基础上,应该将视野从单纯的教学论角度扩展到与之相关的整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显然,我们亟待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具体、科学地考察教师不同的媒介语使用情况对汉语习得者在与之进行互动以及同伴间互动时的语言输出,乃至于对整个二语习得过程和结果产生的影响,从而检验各种关于媒介语使用得失的观点,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汉语教学。

二、教师媒介语使用对汉语习得影响的个案研究

我们选择了教师媒介语使用最多、对学习者影响最直接的初级口语课堂进行个案研究。具体对象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平行的两个初级汉语班,标记为C1和C2。它们均由自2014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零基础学习汉语的欧美留学生组成,通用媒介语显然是英语。所有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40岁之间,C1班30岁以下的学生居多,C2班30岁以上的学生略多。两班每次出勤的学生均在20人左右。

我们分别进入两班每周一次、每次180分钟的口语课堂进行观察和记录,其中C1班4次,C2班3次,另外还进入它们各自的听力课堂观察了1次,随后对两个班较为完整和典型的一次口语课(C1:12月2日,C2:11月27日)录音进行转录和整理,其中包括教师讲解、提问和反馈、学生造句和简单对话,以及进行分组讨论、表演长对话等各个课堂环节。

此外,我们还在课间与课后对两位老师和每班随机选择的4名学生分别进行了约15分钟的访谈。其中C1班的4名学生国籍分别为德国、德国、美国和挪威,均是男生,C2班的4名学生国籍分别为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和美国,男女各2名,而两位老师均为具有3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

(一)媒介语和目的语在输入与输出中的数量对比

综合前人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成果和录音内容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教学媒介语的使用分为课堂用语、教授用语、师生交流用语和教师反馈用语等4个环节,对目的语(汉语)和媒介语(英语)的数量分别进行了统计。汉语的统计单位为“字”,英语的统计单位为“词”,所得目的语与媒介语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英语的“词”与汉语的“字”并不能完全对应,例如“English”是1个词,而对应“英语”则是2个汉字,这样会造成英汉语数量比例的部分失调,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以此为参考,观察两位老师媒介语使用的倾向。另外,鉴于汉英词汇的特点,如果将汉语的“字”与英语的“音节”对应来统计,媒介语的使用比例将略高于本表。)

由表1可知,两个班教师的课堂用语均为双语,而且目的语汉语的使用比例均高于媒介语英语,但在课堂用语的四个使用环节中,C1班老师的媒介语使用比例在25%~36%之间,而C2班老师的使用比例仅为0%~7%,前者远远高于后者,说明C1班老师更偏爱使用媒介语。

这一结果也与在教师访谈中,两位老师对各自关于媒介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的表述相一致。C1班的老师较为认同媒介语在课堂的使用,认为如果有必要,例如在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课文和语法点讲解过程中,不会刻意限制媒介语的使用量,在师生交互过程中也习惯同时用媒介语和目的语,重复指令和反馈等。而C2班的老师重视控制自己的媒介语使用量,尽可能地使用目的语,在各个教学环节也尽量保持稳定。同时可以看到,在两位老师语速比较接近的条件下,后者的话语输入数量受到了以上策略的影响。

而与之相对应,对学生在课堂上输出的目的语与媒介语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比较特别的是,在两个班各自进行的自由讨论中,我们随机在旁观察和记录了一组学生(3人)在期间的语言输出(约15分钟)。

从表2中可以看到,C1班学生在回答问题、展示对话、自由讨论等3个环节,目的语使用比例均高于媒介语;但在主动提问中,目的语使用比例则大大低于媒介语。而C2班学生在任何一个阶段,其目的语的使用比例均高于媒介语,而且每个阶段的目的语使用比例均或多或少地高于C1班,显示C2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目的语。其中,在回答问题和展示对话两个阶段,两班的情况较为相似;而在主动提问和自由讨论中,两班差异较大。

如果我们将学生汉语与英语输出的风格与上文显示的教师输入的风格之间作一个对比,可以看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的输出风格影响或制约了学生的输出风格,这种影响促使C2班学生在主动提问环节以压倒性的优势使用汉语而少用英语,呈现出与C1班截然相反的倾向,并在自由讨论环节也比C1班更频繁地使用了汉语。当然,这可能需要归因于包含学生当前学习情况、使用学习策略以及话题内容等在内的多种因素,但我们相信,教师在话语输入中的选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媒介语使用对语言输出的影响观察

以下从转录材料中选取不同班级、同一教学阶段的部分记录进行对比,借此进一步具体分析教师媒介语使用对学生语言输出的影响。分割线左边的语料来自C1班,右边的来自C2班。

1.复习旧词汇,引入新词汇

T1:你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吗?

习惯,What’s meaning?

S:Get used to.

T1:Get used to. 很好,习惯了对不对?

T2:上次我告诉你们了很多出来、出去。还有什么?回……?

S:回来。

T2:回来、回去。还有?(一边做手势)

S:上来、上去。

T:对。

同样是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汇,T1倾向于使用翻译法进行提问,并以学生是否已经形成汉英词汇连接的条件反射作为学生是否掌握的标准,检验过程较短。我们观察到学生若在老师提问后发现自己不能快速反应,通常会圈划或写下该词的英语释义。而T2通过唤起回忆和体态语进行提示,要求学生直接输出汉语词汇,检验过程较长,但为学生提供了语境,由此促进了汉语的输出。

2.课堂指令和活动情景创设

T1:两个人一组,Two people in a group.一个是男生,一个是女生。Choose one situation, make a dialogue.

T2:问同学三个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怎么问?S1,你以前做什么工作?

S:呃……以前我是老师。

T2:好,以前我是老师。一个问题。三个,记得三个。

T1通过英汉双语的使用,尤其是将学生没有学过的“创设”“情景”等词汇直接转换成英语,为学生详细讲解了活动的要求。而T2试图通过降低指令语的难度,同时进行示范来确保学生正确领会自己的意图。但我们观察到,后者学生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对学生来说并非很好的输入,对目的语的输出也缺乏促进作用。

3.讲解词汇和语法点

T1:搭讪是一种说话,一种talk,但它又和talk不一样,它是为了funny的。(停顿1秒)一个男的问一个不认识的女的要电话号码,想认识她,就是搭讪。

众人:Funny?Or fun?

T1:哦对不起,应该是fun。

T2:“漂亮”,和“帅”,你要知道不一样,不一样。我们说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会说什么?

S:美女。

T2:美女,对。但是说很帅的男的呢?想一想,是帅哥。所以美女用“漂亮”,帅哥用“帅”。

T1在讲解“搭讪”这一学生在对话中想要表达但超出教学要求的词时,采用了先用“talk”说明大致词义,再通过对比突出其词义特点的方法。而T2则是抛开翻译,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反推词义,让学生体会不同。学习者在前者获得的输入较多而在后者参与了比较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T1在讲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口误,但在之后继续解释的过程中得以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纠正了。这一方面说明教师使用媒介语时不经意的翻译不当确实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时,教学过程中要与其他讲解方式相结合,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已经拥有成熟认知能力的二语学习者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会轻易受到媒介语的干扰,产生偏误。

4.进行提示或反馈,诱导语言输出

T1:你在上海干什么?Do what?

S:我在上海学习,还在上海……

T1:在上海什么?Work in shanghai?

S:哦,工作在上海。

T1:不对,在哪儿,干什么。在上海工作。Say it again.

T2:S,你今天出去吗?

S:出去?不出去。

T2:好的,不出去。这是“出去”,这是一个。还有如果我在外边(走到教室门口),我可以说什么?

众人:出来。

T1使用媒介语的目的并不是请学生翻译,而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同时使用语码转换的方法引导目的语输出。T2则希望通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来达到类似目的,但一开始学生并没有明白教师的意图。相比之下,媒介语的使用令学生能快速反应并思考输出汉语,学生更敢于说,且输出结果也更完整,但也因为媒介语而产生了负迁移。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发现、纠正和进行强化。

(三)学习者对媒介语使用的效果反馈

围绕“对教师不同的媒介语使用风格的感受”问题,我们首先对8名学生进行了关于老师课堂教学的访谈,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C1班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较C2班的学生略高,尤其是更多的学生提到认为老师讲课的可懂性强、速度适中,并且采取了多样的讲解方法和手段帮助自己理解,显得很有经验。

有一名学生还具体谈到了一个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说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情况下成功达成自己的交际目的,感到很得意的例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与增加的媒介语地使用,从而提高了可懂性输入的数量、丰富了交际形式、支持初学者汉语系统的建立以及降低其使用汉语的难度和压力有关。

另外,关于“学生对媒介语使用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4。

表4显示的结果除再次验证学生对媒介语使用必要性的普遍承认之外,还提示我们,教师的媒介语使用策略可能对学生的相关看法产生了影响。

至此,我们从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数量、互动过程以及反馈这三方面,对课堂教学媒介语使用之于汉语习得的影响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察和分析。

三、结语

本研究从真实课堂的观察和记录出发,首先通过统计“教师课堂目的语和媒介语输入”与“学生中介语输出”这两端,发现了学生输出媒介语的比例与教师媒介语输入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4种课堂环节教师不同的媒介语使用特点对汉语学习者二语习得影响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从而一窥其间的影响过程。最后,通过访谈获得学生对在初级课堂使用媒介语之于二语习得作用的反馈,进一步证明适度使用课堂媒介语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意义。

当然,课堂中的话语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课堂话语的本质是动态的,教师的语码转换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且各种输入对学生语言输出乃至整个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是隐性的、混合的,更重要的是它还受到学习者水平、个性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强调媒介语使用必须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的阶段性等进行综合考量之外,关于如何真正做到比较适时、适度地使用媒介语,乃至提升教师话语的整体水平,还亟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夏瑾.浅谈零起点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3):84-85.

[2]郭锦桴.用汉语教汉语的理论基础及其原则[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1987.

[3]梁宁辉.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讨[J].汉语学习,1998,(3):40-43.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351.

[5]潘小斐.论英语在初级对美汉语教学中的使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6]萍.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问题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2):83-88.

[7]王俊菊.助跑器?绊脚石?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J].现代外语季刊,2004,(10):394-402.

[8]于天昱,李云霞.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06,(7):110-112.

[9]张洋.对外汉语教学中本族语的运用[J].语言文字应用,2006(S2):109-111.

[10]周星,毛卫娟.外语课堂教学媒介语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14-17.

[11]Butzkamm,Wolfgang & John A.W.Caldwell.The Bilingual Reform:A Paradigm Shift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Tübingen:NarrStudienbücher,2009.

[12]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13]Long,M.H.Input,interaction,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A ] . New York: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81.

[14]Wang,D.& Kirkpatrick,A.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Beijing: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ers’language beliefs[J].The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Education,2012:(3).

美术教育哲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容;糖尿病 ;围手术期 ;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b)-0191-03

糖尿病是种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常伴发各种并发症及合并症,当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可以使糖尿病原有病情加重。针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美容整形手术,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 ,减轻患者焦虑及其它并发症发生。为探讨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该院对 2010 年 1 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行合并糖尿病美容整形患者,并分为一般护理的对照组及护理干预实验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护理对象为该院2010年 1 月―2015年12月期间接受美容整形手术的36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其中,年龄18~65岁;男5例,女31例;重睑术18例,祛眼袋5例,内呲赘皮矫正2例,切眉4例,上睑下垂矫治1例,隆鼻2例,面部除皱1例,隆下颌1例,隆乳1例,腹部祛脂1例。

1.2 观察指标

①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得分越高的患者,表示其焦虑程度严重。②在手术护理前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

1.3 实验方法

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 18 例患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 0.05时,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咨询与护理 医学心理学家们指出:护理患者最好的良药是达到患者的心理平衡[1]。要做好护理工作,首先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对策。绝大多数要求美容整形手术者,往往存在焦虑、畏惧、害羞等情绪,而糖尿病患者要求整形美容手术时的心理会更加复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充分了解并理解要求美容整形手术者的不同心理,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辅导,耐心解释适宜的美容整形手术方式方法、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医师资质、技术水平及手术安全性。要取得受术者本人及家属的同意与合作,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特种材料使用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等。在整个心理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让人感到亲切易于听懂,消除美容整形者心理压力,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2.1.2 监测术前血糖并有效控制 术前应监测三餐前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 h血糖,以充分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变化规律。目前对围手术期糖尿病者血糖控制无统一标准及方法,一般将即时血糖控制在7.0~10.0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1.1 mmol/L(200 mg/dL)以下。当患者术前空腹血糖>10 mmol/L(180 mg/dL)、随机血糖>13.9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应延迟手术。

2.1.3 饮食护理指导 糖尿病饮食要合理饮食、计划进餐、定时定量,讲究饮食搭配、均衡营养、兼顾口味、色香搭配,在保证最低营养及能量基础上合理膳食,。每日饮食原则为,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碳水化合物占60%。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2]。

2.1.4 协助完善各项检验及其它辅助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电图、B超、胸透或胸片等各项辅助检查。以了解美容整形手术者全身主要脏器功能情况。

2.1.5 术前皮肤准备 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使美容整形手术切口难以愈合,并容易感染。因此手术前应该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整洁、完好,免受各种意外损伤。手术前一天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予以皮肤剃毛、皮肤碘伏消毒并包扎。头部手术要理发、洗头。注意整个皮肤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禁忌皮肤损伤。

2.2 手术中护理

2.2.1 术中血糖管理 对于门诊的小型美容整形手术,手术日可维持术前治疗方法,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大、中型美容整形手术,由于手术时间长、组织损伤大、液体丢失多,代谢消耗增加。故大、中型美容整形,手术期间应补充葡萄糖供,并将滴液速度控制在以5~10 g/h的速度(即5%或10%葡萄糖的静滴量,在每小时100 mL左右),同时给予短效胰岛素[葡萄糖(g)与胰岛素(U)两者比例为(2~4):1],使血糖控制在7~10 mmol/L。麻醉可使患者对低血糖的反应性降低,因此术中要严密监测血糖,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出汗、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3]。尤其要注意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要每半小时~1 h进行1次血糖监测,并控制术中血糖不低于6.1 mmol/L。如血糖< 1.7 mmol/L,持续时间长(>6 h)可引起不可逆脑损害[4]。

2.2.2 手术操作护理配合 术中的手术切口应保持与皮纹方向一致,对必须做横过皮纹切开时,可将做锯齿状切口。切口应尽可能选择在较隐蔽部位。术中要减少钳夹止血,尽量采用压迫止血。切口缝合一般用细针、细线分层缝合,各组织层之间要确切对合,减小死腔,避免张力缝合。对术中止血不满意或疑似术后可能有出血、积血者,均须置放引流条,必要时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2.2.3 手术结束 护士要协助医生做好局部包扎,加压包扎时,压力均匀、严密。皮片及皮瓣可采用缝线打包加压固定。部位不稳定的包扎,采用胶布、夹板或石膏等固定。局部包扎不能过紧,以免引起血运障碍。要防止夹板或石膏过紧,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血糖控制及监测 对于手术时间在1 h内的短小手术,而且术后不影响进食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7 mmol/L[5],餐后2 h血糖控制在

2.3.2 严密观察病情 因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者,术后应严密监护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查局部有无出血、渗血,辅料是否完整,观察局部引流量及颜色变化。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控制静脉点滴速度,防止因补液过量引起的肺水肿及心力衰竭。观察术后因血糖控制过低出现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无力或神志改变等低血糖反应。

2.3.3 预防肺部感染 糖尿病合并感染中,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尽可能取半卧位姿势,练习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排痰,加强锻炼。保持室内温度恒定,空气新鲜,病房内应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有吸烟史者,劝其戒烟。

2.3.4 防止泌尿系感染 尿管留置者,要每天用1/5 000呋喃西林500 mL膀胱冲洗1次,2次/d会阴冲洗清洁,尿袋更换1次/d,尿道口用碘伏消毒1次/d,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注意检查导尿管有无滑脱及尿液逆流入膀胱,术后尽早拔除导尿管。指导盆底肌肉训练,增强膀胱肌舒缩能力。患者每日饮水应>2 000 mL。

2.3.5 防止压疮发生 压疮部位常见患者足跟部、骶尾部,应使足跟悬空,避免受压,腰背部、骶尾部配合使用波浪型水垫,减轻压力。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改变,按摩受压部位。

美术教育哲学范文第4篇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的人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1]

美术欣赏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直观视觉感受和情感交流的传达过程。在美术展览馆里面这种感受更加深刻,然而在中国能够提供这种直观感受的机会只有在大一点的城市才能做到,对于一般的普通城市的中学和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让学生得到美术欣赏的机会并不多。在这些地方进行美术欣赏,他们依靠的是通过教材或者计算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媒介传递出来的图像来进行,然而美术欣赏并不是让学生看懂一些美术作品那么简单,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它与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生懂得美术欣赏可以对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在一般中学里面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呢?它与其他人文学科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知道美术欣赏课的价值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术与文学的关系,学习西方美术史我们发现,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样在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中文学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可以说文学与美术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妹”。中国绘画作品中,文学与艺术关系更加密切,由于元代以后文人绘画兴起,许多文学家就是画家。文人写诗、作画、甚至刻印,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诗书画印共存的局面。当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去理解美术作品与诗歌的关系。美术与历史的关系,美术的概念在历史上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解释,近代美术的概念包含古迹遗存、绘画、舞蹈、雕塑。“机械艺术”即手工技艺和机械技艺等,基本奠定了现代艺术概念种类所属方面的内涵。现代、后现代以来,美术进入到“开放的艺术”阶段。这一阶段,从美学形态上看,艺术除了原来的“美的艺术”之外,还增加了丑的艺术、荒诞的艺术、“反艺术的艺术”(如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等;此外从通用的艺术概念来看,现在又再一次把从近代以来“美的艺术”中划出去的工艺艺术(包括现代设计艺术)、建筑艺术等也包括了进来。

打开高中美术教材,美术作品内容丰富,包含了美术作品各种风格和各种门类。可以说,美术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美术欣赏课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它用图像化的方式便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对古代人生活的了解,当然对于高中生来说,欣赏美术作品时,理解美术与哲学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美术作品是比较直观的视觉心理感受,而哲学则是抽象的比较难于理解的思维过程,但是从美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美术与哲学是相互关系的统一体。在欣赏西方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西方哲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入的体会到艺术作品的内涵,同样道理,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我们须得了解中国哲学尤其老庄思想的内涵,才能读懂中国绘画的意境。也许有人会说,对于高中生你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他们的升学压力那么大那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欣赏艺术作品,还要读懂里面的哲学内涵,简直是天方夜谭了,但是笔者认为,尽管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一位老师、学生去理解美术与哲学的关系,但是有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我们相信只要学校重视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学生就肯定会取得一定的进步。其实高中美术课并非完全不能用哲学的方法去思维,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辩证唯物主义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辩证法里面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技法课中,素描作品中强调黑、白、灰的面积大小对比,色彩作品中强调色彩冷暖鲜灰的辩证统一,速写作品中强调线条的疏密、大小、长短的对应关系,这些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其实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绘画表现方式。

另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色彩的冷暖、颜色的鲜灰、线条的优雅与质朴,直线与曲线的对比都可以反映出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视觉偏爱。

美术教育哲学范文第5篇

参考文献:

[1]江应中.试论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06).

[2]王广旗.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其学说的人文精神及当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