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及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树立正确的古文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多样化教学方法,紧跟时展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存在厌恶感,看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文言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在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六出祁山,兴师北伐,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五丈原”等情节内容,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情感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上必须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古代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这一教学形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只要用心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学生不明白文意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即使将内容分析的再细致、再透彻,也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主旨,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甚至会使学生歪曲对原文内涵的把握。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要采用多样化诵读方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诵读方式,则会打击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感觉诵读文章枯燥乏味。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配乐诵读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播放优雅古典的乐曲,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此情此景中诵读古文,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闭上眼睛时,会仿佛感觉身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皆在眼前,心境也随之变得儒雅,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致远旷达,以及不争名利的可贵品质。为了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反复播放、反复诵读,让学生默默体会古文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
2、分角色诵读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以下角色:邹忌、妻、妾、客、齐王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文章的“三问三答”,并切身体会不同人物在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私、畏、有求”等不同情感。再如:《促织》、《画皮》、《黔之驴》等,由于这些文言文内容丰富、情节有趣、扣人心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质。
此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诵读、评价诵读、两人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师生对读、多人对读、竞赛诵读、接力诵读、模仿诵读、挑错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乐趣,并读出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教会学生翻译“六字法”:对、留、换、删、补、调。比如《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句话:“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可翻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就是采用了“对译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其次,初中文言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深入体会。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作为文中角色,对课文进行解说,从而深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下文,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如,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开始部分朗读一下,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文意,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划出来,然后在关键时刻停止朗读,让学生自己猜测接下来的文意,黔之驴到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效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精神品格,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
[2]李改青.如何把初中文言文教活探析[J].新课程(教研)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活体动物(小猪)的手术操作,既要求巩固已学过的外科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也要初步掌握剖腹术、肠切除和肠端端吻合术等一些常见手术的操作方法,同时强化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手术基本功。
2 实验准备
2.1 预习
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初步了解本次实验课的内容。指导教师课前做好准备,要按照规范操作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操作步骤和手法。
2.2 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提前30分钟到达外科实验室做准备工作,更换手术室准备的鞋、洗手衣,戴好口罩、帽子,方可进入实验室;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不能认为是动物手术而马虎行事;分工明确,手术时5~6人(手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麻醉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互相合作;手术完毕,清点器械,准确无误后清洗并擦干,交管理员,并将实验动物送回动物存放点。
2.3 动物准备及麻醉
先给动物(小猪)大腿肌注地西泮注射液10 mg,然后注射盐酸氯胺酮10 mg/kg,使小猪昏迷;擦涂肥皂水后剃净腹壁毛发,将动物仰卧,四肢固定于动物手术台上。
2.4 分工和职责
首先,手术者(指导教师)、第二助手、器械护士洗手、泡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然后,手术者站在手术动物的右侧,负责做手术(切开、分离、止血、结扎、缝合);第一助手(应先洗手、泡手)负责手术区皮肤的消毒,铺4块小无菌巾,再泡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手术时站在手术者的对侧,负责止血、擦血、暴露等,协助完成手术;第二助手根据手术的需要,可在手术者或第一助手的右侧,负责剪线、拉钩等工作,注意保持手术区的清洁;器械护士应安排好手术器械,站在第一助手的右侧,负责供给和清理器械和敷料,并在手术结束前核对数目。手术者和器械护士继续完成中单、大孔单的铺盖;麻醉师负责麻醉和观察麻醉情况,如发现变化,应设法抢救,并通知手术者;巡回护士负责准备和供应工作,打开手术包,协助手术人员穿好手术衣,随时供应需要的物品,清点、记录和核对手术器械、缝针和纱布。上述准备完毕后,指导教师提问手术目的及注意事项,叙述手术步骤,助手协助术者进行手术。
3 实验过程
3.1 剖腹术操作
用碘酒、酒精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布巾;做右上腹腹直肌切口长10厘米,切开皮肤、皮下,出血点用血管钳钳夹,结扎止血;切口两边垫好切口巾,固定,在腹直肌前鞘做一小切口,用剪刀向上、向下延剪开;沿腹直肌的肌纤维方向用刀柄分开腹直肌、腱处,用2把血管钳钳夹后切开,开结扎止血;用两把血管钳钳夹后鞘和腹膜,检查、确定没有内脏被钳夹后,用刀切开一小口,然后用剪刀剪开腹膜,剪开腹膜时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插入腹腔,保护内脏。
3.2 肠切除和肠端端吻合术操作
取出小肠袢一段(20厘米),确定拟切除肠段及其系膜上血管,用2把血管钳离断拟切除肠段上的血管干及分支,用丝线逐个结扎;根据肠壁血运,最后确定切断肠管的部位;在离血运障碍的肠管两侧1~1.5厘米处各夹上一把有齿直血管钳,再置2把肠钳钳于有齿直血管钳外侧的肠段上,以防止肠内容物流出;在肠管和钳的周围用湿纱垫保护,在2把直血管钳外侧切断肠管,移去切除肠段,用碘伏消毒肠断端;将肠钳靠近,并使两肠端系膜缘对系膜缘;于两侧肠端系膜及系膜对缘用丝线各作间断内翻缝合一针不剪线,作牵引用;接着进行吻合口后壁内层间断全层内翻缝合,每针间距0.3厘米,缝合时,粘膜层的进针和出针要尽量靠近切缘;转至前壁,以间断全层内翻缝合,缝合一周后,开放肠钳;吻合前、后壁浆肌层间断内翻缝合;检查吻合的缝合是否满意,并以拇指和食指试探吻合口的通畅情况,一般可通过指尖;修补肠系膜,在两侧肠系膜的边缘用丝线间断缝合,将肠袢纳入腹腔。
4 手术实验报告书写
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手术的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正确、简要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模拟临床医生书写的手术记录,使学生增强实验课的真实感,培养独立思考、分析综合和表达能力。
5 结论
选择动物(小猪)来进行实验教学,弥补了学生只能在录像上观看和难以进医院手术室参观手术的缺陷,增强了临床实验效果,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外科学有了系统、综合的认识。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始终强调切开、分离、止血、缝合、打结、剪线等基本技术要领[2],如打结时点线的动作,缝合时转腕的动作,剪线时靠、滑、斜、剪的动作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是贯穿整个手术过程的重点[3],教学过程中重视无菌技术的训练,在操作训练之前先洗手、穿衣、戴手套、消毒、铺单等,增加学生在这一环节的练习时间,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对违反无菌操作技术的行为,应立即指出并给予纠正,使学生在严格的无菌观念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手术基本操作技术。近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用小猪来开展外科动物实验教学是十分可行的,对提高外科教学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开炳,李东风.用猪开展外科模拟手术实验教学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5(21):96-97
【关键词】市场导向;大学生培养;就业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也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服务渠道,不仅要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不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把毕业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积极结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只有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大潮流,积极探索就业新渠道,率先在开设新兴专业、特色专业,才能立足市场需求、服务在校学生,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有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这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存在若干问题,高校也应该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培养社会化建设新型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高校目前就业现状
1.用人单位方面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不是过分关注毕业院校,就是对专业要求不符,这势必造成就业竞争加剧,同时还有可能出现能力过剩。
2. 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3.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方面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河南在地区 2009年至2013年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2012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4.人才分布差异
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5.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以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上过时了。
6.缺乏职场应聘经验
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50万的新高,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及竞争压力,建议大家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参加招聘会时,很多学生却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仅专业知识上缺乏,而且应聘技能上也欠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针对市场需求,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毕业生的素质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2.以市场为导向,拓宽就业渠道
作为高校,应该基于市场进行广调研、宽拓展的思路,从就业前景、新兴行业状况、人才需求空缺量现状等全方面、多角度进行调查,把握市场动态,寻求潜力专业,努力提升高校的专业设置力度,在原有的专业设置基础上,突出重点、提升亮点,打造高校的专业特色,这样才能赢合市场需求、开设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使每位就读的学子都能消除选择专业方面的种种顾虑,在大学里不仅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且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提升学生就业率。
3.开设特色专业,拓宽就业渠道
“订单式”培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学院直接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对口的实践基地,从而拓展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空间。高校应该将此作为教学改革和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资源共同体,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直接对接。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让广大毕业生满意就业企业的不同需求。
对待学生,要招的进,留得住,送得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即能就业,这是高校办学教学的根本宗旨。
4.因材施教
针对职场上男女性别差异,应该入校时就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性别及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便于就业时更好的择业。
5. 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毕业生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运用成语典故,就会使语言变得精辟、凝练,谈话富于感染力。如果一个人拙嘴笨舌地说“用一块石头打下了两只鸟”,那简直是一种难以卒听的话语,可如果这个人说出“一石二鸟”,则听者的感觉会大不相同,这就是成语的力量。值得一提的,包括成语在内的四字短语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非常受欢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皓首匹夫,苍髯老贼”骂死王朗,就是这种力量的外在体现方式之一。
认识了成语及其典故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中考中这几分的重要性了。但教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成语说难教也似乎不难教,说容易却又不那么容易。举例来说,“差强人意”在中考卷上的出现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多次强调其意义后,发现学生还是要用错或选错,究其原因,原来是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意思在考试时很容易因知识点繁多以及考试紧张的缘故而忘记。有一次偶尔的机会,又一次碰到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我想起新近看到的关于该成语的典故: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常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吏士。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典出《后汉书・吴汉传》)。
于是录其文言于黑板上,交代其前因后果,学习其文言意义,让学生真正追本溯源地学了一回成语,当时也无特别用意,只觉得学生脸上一脸的欣喜,见此笔者也只是一阵欣喜但却没有探究学生欢喜的原因。可一个月后的阶段性测试中考到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全班只有两个人选错,其余全部正确,超乎以往的正确率显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以往的正确率与之相比实在相差甚远。此时回顾当时学生脸上的欣喜,才觉悟到学生是因为真正理解了成语意义才高兴,是因为知道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典故而喜悦。
自此,我对成语教学与文言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为何不将成语和文言文结合起来呢?单纯的讲解成语原意、听写其意思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而纯粹的文言教学囿于其固有的特点而不能让学生提高兴趣,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教不就可以提高效率了吗?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开始认真实践这一教学思路。如课外文言文选取了《三国志・吕蒙传》中权谓吕蒙语段,我适时地让学生加深了解了“刮目相看”和“吴下阿蒙”两个成语的意思。再如,看到“国色天香”一语时,我及时的讲解了唐文宗和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典故,让学生知道“国色天香”原用于形容牡丹的色香皆佳,不同于一般花卉。当考到文言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我让学生了解了刘邦、韩信、萧何之间的一段故事,知道了成语“国士无双”的意思。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课难上,学生学习困难无兴趣,课堂常常出现冷场的状况。如何化解冷场的尴尬,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需要教师剖析冷场的缘由,寻求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课例描述
有教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课,具体教学环节安排如下:①导入:教师以“三人行,必有我师”蕴藏的道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导入课题;②背景介绍: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经历、《论语》的相关知识内容;③诵读环节:教师首先示范朗读一遍;学生自由读;教师检查几名学生的朗读效果;全班齐读;④教师以串讲法连串地讲解课文内容,逐一讲解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式。(以上四个环节均由教师“讲”,学生仅参加了“自读”和“齐读”。时间使用情况:教师18分钟,学生5分钟);⑤翻译环节: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请几名学生起来翻译十则语录,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回答不到位、或者干脆一言不发,课堂气氛沉闷,多次出现了冷场状况。当学生拒绝回答时,教师再提问下一名学生,但冷场状况继续出现,教师难以继续下一教学环节(剩下17分钟里,教师没有完成预设的翻译环节,也未采取措施处理冷场,后续的教学环节也未进行)。
二、课例评议
“冷场”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大忌。在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堂语文课教学可简单分为两块,第一块称为“‘教师’包讲,学生提前进入‘疲惫’”环节。导入、背景介绍、诵读、知识讲解都由教师包讲,学生能够尽早参与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文言文教学内容涉及古代思想意识形态、语言的固有习惯,常常让现代学生产生古今知识隔阂及遥远的距离感,容易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需要借助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尽早、尽快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课例中,课堂教学进行了近20分钟学生还未融入学习状态,因此形成学习疲惫状态也就不足为怪。第二块称为“课堂冷场,预设教学环节难以进行”环节。在余下的17分钟里,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参与配合教学,出现了多次冷场,而教师也未采取灵活应变措施处理窘境,后续教学环节也难以完成。笔者认为,出现冷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方式单一
课例中提到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法,其特征是以讲解为主,连串地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翻译。串讲法是一项利弊掺半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忙得不可开交,又耗时又费力,在课堂里多数时间只听到教师的声音;可学生却不领情,面对偶尔的提问,学生要么应付式的回答,要么敛声屏气,不予配合,出现常见的冷场。
(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我们知道,初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文本内容丰富可供挖掘的经典篇目,但文言文内含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现代学生来说,已是很陌生且有一定的隔阂。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设计未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等方面,把教学的时间和重点仅放在疏通文言字、词、句、翻译的基础上,忽略挖掘文言文反映的深层次内涵,学生则因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厌学。
因此,激活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冷场的“沸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准备”是预防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各种突发问题的必备工作。教师提前布置预习,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和困惑疑问记录下来,带着问题来听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事倍功半。为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可变换多种方式,如个人独立预习、同桌合作交流预习、小组合作任务分配预习等。课前预习学生需达到以下要求:①初步了解作者、题目及相关背景知识,除了课本,还可查阅参考书籍或网络等相关资料;②勾画生字词,借助注释落实读音,能够基本朗读;③勾画实词、虚词、重点句式,借助注释、资料,能够基本翻译;④认真记录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困难,有待于课堂交流解决;⑤教师坚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二)分析学情,预设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七年级是小学——初中的过渡学年,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年龄特征,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师提前预设该年龄段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能出现的教学“困难点”,对课堂上出现的“困难点”尽量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避免突发状况造成的手足无措。当然教师不可能预设所有的教学“困难点”,但提前预设能够帮助教师驾驭掌控课堂,从容应对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知识迁移。
(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人认为,给人一些鱼充饥,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但笔者认为重要的不是“怎样捕鱼”,而是要激发他“捕鱼的兴趣”。文言文是学生畏惧、讨厌却又不得不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巧妙激趣非常重要。①活动激趣法。安排小组竞赛,对《论语十则》的翻译以回答快、对计分,胜出小组有奖励;②对比激趣法。教学《行路难》,把小学教材中《赠汪伦》放在一起对比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己找出李白在不同时段创作的意图、风格,文体的特点,两篇诗歌的主旨等等;③音像激趣法。教学《岳阳楼记》,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上古典音乐朗读,名胜古迹图片展示,相关影视作品播放,创设情境激趣;④故事激趣法。教学《狼》,让学生自己准备,在课堂上把课文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灵活应变冷场,绽放智慧之花
教师往往无法完全避免课堂上出现的冷场情况,怎样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又能获得出乎预料的效果,这就要考验教师渊博的学识、智慧的思考、较强的组织能力、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充满个性的人格魅力。除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快慢有度,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偶况,教师还要随时准备灵活应变:①合作讨论法。课例中,教师提问学生翻译一则语录,但学生沉默不回答。教师可就这一翻译困难点,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难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动起来,强化师生、生生间合作,缓解课堂沉默气氛;②诵读法。课例中,学生不愿或者不会翻译教师指定的语录,教师可再安排学生多次诵读语录,以师示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读出人物语气和内涵的意蕴。诵读法能使学生进入积极兴奋的状态,活跃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③“踢皮球”。有学生在学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提问教师“臭”的读音是“chou”还是“xiu”。教师很难马上解答,可以采用“踢皮球”方法,向学生说明“这是一个可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把它作为课后小课题研究,讨论结果下次课上再和大家分享”。既轻松化解课堂突发状况的尴尬,又给自己和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④情境引导法。针对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情境化。《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具有音乐美、景物美和意境美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音频、动画播放、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处于冷场中的学生重新拉回课堂。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难,教师遇到冷场更是常事。教师需找准缘由,化解冷场的尴尬,寻找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邢培芝.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成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