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第2篇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较早开设的一门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教学传统,并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作家、语言学家等专业学者。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成倍的增长,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对汉语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需求减少,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在社会发展中通常难以有明显的体现,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如何改变当前的就业现状,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特点

如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其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在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一直维持在十三门左右,教育界普遍认定,汉语言文学是现代高校中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通常是作家、文学爱好者等专业性文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上的应用性不强,需求量较小。且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社会实践内容的不足,容易造成与社会缺乏联系,从而导致了近年来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通常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找到合适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加,“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未能得到改变。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我国正在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此外,汉语言文学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因此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便于更好地发挥语言本身的工具性,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发展[1]。

三、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方法

(一)加强对专业体制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各高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体制的改革,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科目进行及时的更新与扩充,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不断增加相关的应用教学内容,如注重对现实应用文的写作,让学生尝试给相关的报刊杂志写评论,加强对申论考试中各种演讲稿、感谢信、会议纪要等的写作锻炼,练习写各种如状、答辩状等的法律文书和诸如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的经济文书等,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不断适应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2]。

(二)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被动学习一直是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记录的被动教学模式,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以写作能力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的考核模式,变成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读书过程中多读原著、多查字典、多做笔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多制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发言,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向身边优秀的人的学习,多积累经典好句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内容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如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专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在毕业时能够拥有广泛的就业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存在社会综合能力差、专业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与新闻、文秘等相关专业相比,就业率通常较低。因此,在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就业因素,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其他相关专业如新闻、文秘、广告等的联系,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建立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从而不断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当前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改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也得到相应的提升[3]。

四、结语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方法;手段;素质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发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科体制是否构建完善与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学科的应用性,应用性也是衡量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其学科的性质与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应用性一直不甚明显。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尽快地增强其自身的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将其发展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对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究竟要怎么样的改革其教学体制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性问题提出了思考。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学专业。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积累下了丰厚的学科教学经验,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中占有比例最大,就业率也最高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了一个转型期。依照教育学理论而言,学科能否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学科体制健全与否、发展水平是高是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其学科特有的性质以及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一直不明显,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社会对其的认可率一直在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应用性指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为实践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依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就要了解这门学科。认识这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社科纵横,2010,(01)[2]宋玉朝,孙春青,汉语言文学,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第5篇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