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美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锲而不舍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告诉学生自由操的基本功训练是艰苦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循序渐进,决不可急功近利。
1.2 在进行自由操基本功训练时,要贯穿美的教育,寓教于“兴趣”,寓教于“享受”,切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1.3 自由操基本功训练时,要强化学生美的表现意识,把内在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1.4 在自由操基本功的举手投足训练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简单的、单一的手、脚、步伐、身韵动作中处处有美、有意念、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并让学生通过手、头、眼、身体、腿、脚的一举一动,去充分想象在空间运动时所能表现出的美感。
1.5 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课堂就是舞台,不单是在学习自由操基本功,同时也是在学习舞台表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牢固的表现自由操的美和创造自由操美的意识,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自由操动作规范与美感的培养训练并重
2.1 首先是规范自由操的节奏。人体在运动中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与幅度大小直接牵动人的情绪和情感,自由操节奏训练力求与整套操表演效果相吻合,如何把握音乐节奏和动作节奏,如何处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从中形成美的动作的视觉享受。
2.2 把握自由操风格。风格的把握是决定训练效果的核心,每教一套自由操,不是单一地教会一些动作,而同时要使学生们了解此套操的时代特征,动作的性能和内涵。把其味灌注到具体的每一个动作中。
2.3 训练成套操的意识。自由操的基本功训练、技能技巧和美感的培养与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善尽美地完成一套操的表演。教师在整个教学中都必须首先考虑培养学生完成整套操的意识,如在练习某个动作时,把此动作在整套操中的作用联系起来,把整套操动作的内涵从意识上掌握透彻。
3.自由操单个动作中的美感训练
自由操的单个动作是以动态反映情感艺术,它不仅可以将蕴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性善、人性美发掘出来,而且还可以用连绵不断的、有节奏的动作将人生的哲理和体验融解在人体文化的延伸上。
自由操教学中的单个动作技能技巧训练,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对于自由操美感的创造是不可缺少的。有的学生在做自由操动作时,举手投足或完成各种跳、转、翻等技能技巧时,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美,这一点除了体现学生自身很强的自由操意识外,与教师在基本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由操美感“意念”是分不开的。
4、自由操美感训练与“舞韵”、“乐感”的融合
自由操美感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舞蹈一样就是“韵”。所谓“韵”是指自由操动作在规范基础上的协调感觉。就是要掌握动作快慢的性质特点,用力的时间及火候,移动路线,脚步节奏,呼吸与动作起伏一致,头、眼、躯干及四肢配合协调,使每个动作及整套操流畅自如,钢健娇美。要达到“韵”的显示效果,必须有内在的感受。
当你把腿伸出去的时候,你的神经中枢很清楚地支配发力肌肉的力量、所到方位、支配感觉一直到神经末稍。同时其他部位配合好,使之完成完美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对其表面技术的琢磨,还是对其文化底蕴的深层探索,都必须独具匠心。
自由操的美感又可以理解为自由操的“乐感”。“乐感”还可以理解为自由操音乐的内涵(包括旋律与曲式结构),它是不可能在排练场上完成的。这要在课堂上设置适当的音乐教材去完成,但又不能等同于音乐院校课程的教材。教师除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在练习整套自由操时,引导学生怎样去掌握“乐感”。让学生从“听”与“想”、“听”与“动”中理解有关什么是“乐感”,如何掌握“乐感”去塑造自由操的形象。进而更好地感受自由操的“音律”、“韵律”和“美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动漫;审美;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课程体系的合理构成是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他属前卫、通俗、流行艺术范畴的艺术门类则因认知缺陷和学科建设的缺失而很少被提及。只有先弄清动漫艺术是否具备成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载体的合理因素,才能为动漫艺术进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充足的论据,并打消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心中的疑虑。
一、动漫艺术审美品格符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1]那么,动漫艺术教学能否实现以上目标呢?可能许多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分析动漫艺术审美品格就成为正本清源、化解争议的根本途径。作为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果单纯从娱乐性去理解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魅力,这无疑是对动漫艺术最大的不公。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著作《论艺术》中指出:“艺术的创造能够在人的心里唤起一度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2]从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活动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动漫艺术完全符合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要素,大众对于其娱乐化的浅显认知来源于动漫艺术广泛的群众接受度以及部分动漫作品基于商业利益而展现的低俗格调。然而,这并不妨碍动漫艺术自身的艺术地位以及我们对好的动漫作品的欣赏。动漫艺术被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它的娱乐性,而是其融汇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的综合技能,创造出了一种符合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所喜爱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主张“我不仅批判高级艺术那种疏远的深奥主义和总体性主张,而且尖锐地怀疑任何高级艺术产品和通俗文化产物之间本质的、不可逾越的区分。历史已向我们证实,一种文化的通俗娱乐(如古希腊甚至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可以变成随后时代的高级经典。实际上,甚至就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一件作品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取决于它被公众怎样理解和利用。”[3]同理,动漫艺术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其受众以及社会群体对它的选择和认知。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无视动漫艺术被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事实,而选择因动漫作品中的某些低俗存在而全盘否定或有意避讳的态度,那无疑是对动漫艺术的践踏和对学生教育的不负责任。负责任的艺术教育态度应该是去探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动漫艺术具有何种魔力,让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其喜爱之极”。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动漫审美分析,有助于艺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利用动漫艺术的积极因素,实现其艺术教育作用。
西方“移情说”美学代表人物利普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观点下去解释。这个观点总是由我们最接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4]“移情说”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探寻青少年的动漫审美乐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动漫《ONEPIECE》(又名《海贼王》)是日本漫画家尾田荣一郎的动漫作品。该作品在日本国内掀起了极大的热潮,受到儿童青少年群体甚至成年人的广泛喜爱。在我国,这部风靡十多年的动漫剧更成为伴随“90后”一代成长的主要作品。根据笔者授课班级的反馈情况,《海贼王》在“90后”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在讨论这部作品时充满欢快、热情甚至激动。他们更在文中写到这部作品如何教会了他们坚持,如何在他们失败时给了他们再出发的勇气,如何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部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成为青少年学生在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精神食粮,谁又能说它不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呢?《海贼王》的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可它渗透在情节中的勇气、坚持、友谊等品格力量是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学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移情”至海贼王的故事情节中,在被动漫作品感动的同时满足自己心底的情感需要。“一方面主体通过移情赋予对象以生命;另一方面主体又有从客体中观照自我情感的审美需求。”[5]动漫作品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形象而强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简单的说教要更加真切和充沛。《海贼王》那一个个也许算不上优美的人物形象,展现的却是对青少年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文关怀,谁又能说《海贼王》对青少年群体人文素养和审美品格的影响会小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呢?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将优秀动漫作品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使学生感受到与其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相对接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
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场是,读者(接受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在文本含义生成时扮演主动角色,并对作品的历史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6]一件艺术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并不被接受者从心底感受和认知,其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从此角度来看,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无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动漫大师,其作品被人们评价为“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7]。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等宏达的叙事主体,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将唯美的二维绘画艺术、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离奇的童话故事和温情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动画叙事手法。其作品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有着纯净心灵需求的成年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风之谷》中人类的暴行对于自然生灵残酷的伤害和最终自食其果的画面,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龙猫》中那憨态可掬的龙猫形象以及与小姐妹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温情更让人重温了童年时光;《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坚持和自我成长启发了无数少年在成长之路中自我探寻……从1984年创作成名作《风之谷》一路走来,宫崎骏用其动画人的坚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为广大观众创作出了一部部动画经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宫崎骏在创造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这一预言。他用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体味友情、亲情以及青涩的爱情,理解成长与坚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优美的画风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个个细节的美感存在和创想创意的魔幻之境。奥尔德里奇说:“将客观事物分成两种:物质对象和审美对象,同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着知觉的主体采取何种知觉方式(观察的方式还是领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体对它采取领悟的方式,那么该事物就将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反之,观察方式下对应的就是物质存在。”[8]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发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宫崎骏动画带给了人们太多感悟和赞叹,完全符合审美对象的特质。而且其作品广泛的接受度,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深入解读作品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在讨论将动漫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载体时,我们就不能不触及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即如何消解动漫作品中低俗存在对广大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动漫作品中的低俗存在造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动漫作品的极度反感,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创作内容低幼化成为中国动漫发展的唯一方向。反过来,中国缺乏适合广大青少年阶层的动漫作品,加剧了青少年对以日本为首的他国动漫作品的热爱,这阻碍了青少年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也滋长了低俗动漫通过非正规渠道的大量传播。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回避和阻碍并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阶层对于动漫的热爱,反而会因缺乏正确引导,使青少年因认知不足而接触到不良动漫作品,进而受到不良动漫作品思想的侵蚀。将动漫艺术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载体,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动漫作品所涉及的文学、美学、心理学、电影学、异国文化等意识形态,让学生透过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深入了解和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能帮助他们从浅层次的欣赏上升至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体悟。学生只有提升了对动漫作品的审美情趣,才会自动分辨和远离低俗动漫作品,从而形成动漫发展和传播形态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由于动漫艺术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艺术与审美认知的提升和发展,还将通过作品中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文学性等丰富内涵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优秀动漫艺术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优秀动漫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动漫艺术公共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A].2006-03-08.
[2]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6.
[3]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5.
[4]马奇.西方美学资料选编(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41.
[5]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J].江淮论坛,1994(4):26.
[6]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09.
[7]焦素娥,孙晗洁.宫崎骏动画艺术的人文情怀与诗意追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39.
[关键词] 动漫电影;暴力;美学
“暴力”和“美学”是原本无法牵扯在一起的两个词,随着社会文化和艺术的不断改变,“暴力美学”已经逐渐演化成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最初起源于美国,后来在日本开始成熟。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对于很多现代动漫电影里的暴力美学形式也就丝毫不觉得奇怪了。然而,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也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暴力的动漫作品过度宣扬了人的强力统治理念,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相当不利,由于暴力的动作效果与血腥的电影画面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从而越来越被动漫电影运用,导致了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备受冷落。此外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深深影响人们对待问题、处理事情的态度,激发了人们的暴力发泄欲望等。因此,暴力美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现代动漫电影中的体现,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在感官上得到强烈刺激的同时,应该明白娱乐终究是娱乐,这是一个和谐的时代,只有和平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一、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一)泛滥的暴力美学出现在现代动漫电影中,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动漫电影最大的观众就是广大的青少年,凭借着生动的卡通形象,绚丽的动画场景已经成为他们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随着暴力美学在现代动漫电影中的过度体现,一个个卡通英雄形象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的崇拜对象。由于现代动漫电影多展现的暴力美学,没有掌握好尺度,电影盲目强调了对于暴力攻击的崇尚和对血腥死亡的恐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比如说:一个孩子很容易对某一部动漫电影中的杀手形成强烈的崇拜之情,由于年幼的他们缺少对待处理事情成熟的态度和看法,他可能会以电影中的杀手形象为模型,企图塑造一个现实中的英雄,从而去效仿电影中的英雄做出一些缺乏理智的事情,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代动漫电影中所展现的暴力美学,虽然给很多青少年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但是由于其过度地宣扬暴力美学,这给青少年在对待事物的判断上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他们正确的成长方向。泛滥的暴力美学出现在现代动漫电影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毒害了很多青少年的思想,如果无法及时地正确引导现代动漫电影的发展,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暴力美学在动漫电影中的滋生,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很多变态的伤害。
(二)由于暴力美学形式的动漫电影十分卖座,导致其他类型电影的冷落
电影艺术本来就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形式应该各种各样,动漫电影也是一样。但是由于暴力美学的现代动漫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影迷的青睐,导致很多其他宣扬亲情爱情的电影已经受到了赞助商的冷落。现代动漫电影应该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已经被弱化,整个动漫电影的发展已经不平衡。本来应该百花齐放、艺术表现形式各异的现代动漫电影,因为暴力美学具有的强烈视觉感受以及过度对英雄主义和统治理念的渲染,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其他主张体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文艺动漫电影却开始被冷落,很多观众一味地去追求暴力的动漫电影带来的刺激,却忽略了电影本身对于人们的教化功能。由于观众对于那些文艺动漫电影的反应冷淡,却对那些杀戮枪战武打的暴力动漫电影情有独钟,从而使很多具有很大教育意义,能帮助人们正确判断事物态度,同时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文艺动画不再受到更多的关注。整个动漫电影市场出现了相当不平衡的局面。一部主打情感的催人泪下的文艺动漫和一部画面炫目的暴力动漫,很多观众会因为追求刺激,而选择后者。他们看完电影后沉浸在精彩的打斗场面中,并没有从电影里获取深刻的情感认识。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对于这种已经泛滥的体现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没有足够的限制措施,让它们胡乱滋生,严重影响了现代动漫电影产业的平衡。
(三)现代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已经弱化了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
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主要特点是展现攻击性力量,展开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因为一味地追求单纯的动作场面和精彩的画面效果,从而忽视了电影本来应该提供给人们的教育意义。现代动漫电影所表现的暴力美学,并没有确切的特征和内涵,所强调的就是一种宣泄。很多时候它所宣扬的人物的强力统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面否定了民主秩序和法制原则,与现念格格不入。很多电影观众对此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是对暴力内容的形式化处理,本身无法给出一定的道德评判,降低了动漫电影的社会功能。很多时候,由于过度追求暴力美学中的暴力,忽视了美学的存在,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观众在观看动漫电影时,审美态度会改变,会影响人们判断事物的是非价值。当一部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出现时,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能就会因为个人情感不自觉地采纳了另一个价值系统,而现实里面的社会道德价值系统则被隐匿,被替代,甚至会导致同情坏人等情形的发生。
二、现代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影响的解决方案及具体措施
(一)把握现代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尺度,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青少年这种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辨别能力相对低下,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所以一部过度宣扬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当一部暴力的动漫电影呈现在青少年面前的只是血腥刺激的打斗场面时,他们内心的强力统治欲望会被激发,会盲目崇拜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超级英雄,试图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塑造一个强大的自己,这很容易让他们的思想扭曲,并不能带给他们更多正确的情感思考。由于现代动漫电影的分级不是非常明确,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有过分暴力倾向的动漫电影。因此对于现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社会应该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对过于暴力的动漫电影,有关部门应该限制它们对青少年的开放,以减少它们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一个典型案例:河南平舆县杀害17名少年的黄勇,在犯罪被捕后供认,他很喜欢暴力的游戏和电影,其中就包括动漫电影,因为他自小就非常喜欢宣扬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他很容易产生一种与电影中角色互换的欲望,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一种变态的心理,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了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远离暴力动漫电影,社会应该加强监管机制,同时抑制暴力美学在动漫电影中的滋生。 (二)注重各类形式的动漫电影发展,维护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平衡
由于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影迷的青睐,一些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开始备受冷落。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的动漫电影市场,因为暴力形式的动漫电影的吃香,得到了更多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而那些以体现情感的文艺动漫却被很多观众遗忘。为了维护电影产业发展的平衡,我们应该在关注暴力美学动漫电影的同时,也把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上面来。比如说,《变形金刚3》一上映就得到了广大影迷的大力追捧,而以前上映的动漫电影《秦时明月》却得到了较少的关注度,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会加速动漫电影行业走入另一个误区。虽然电影是一种商业娱乐行为,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忽视艺术本该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任何形式的动漫电影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向观众传达出最有价值的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引发观众的共鸣,这不是一部以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能单方面体现出来的。现代动漫电影不仅需要暴力美学这种艺术形态的存在,同时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也应该在整个动漫电影产业里面有很重要的戏份,这才是一个平衡的体制,才能促进动漫电影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于其他形式电影的投资,鼓励情感类文艺动漫电影的发展。只有各式动漫电影的综合发展进步,才能带来动漫电影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抑制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任意滋生,还原电影的教化作用
许多动漫电影极力追捧暴力美学所带给观众的刺激感受,却忽视了动漫电影原本应该具有的教化作用。电影的本身应该是在带给观众娱乐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场面的宏大刺激,而丢掉了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社会道德教化作用,电影真正具有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虽然现在社会是处于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氛围中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扩大暴力美学在动漫电影中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商业行为,而忽视动漫电影这种艺术本身应该带给观众们的情感收获。比如说,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过度地关注了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混淆了道德原理,使许多观众的价值判断出现了不少偏差,甚至影响了他们判断事物是非的辨别力。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去抑制一些没有灵魂的暴力美学动漫电影,还原动漫电影本身的教化作用,同时这也是对动漫电影这一艺术的尊重。另外一方面,那些动漫电影的投资方和赞助商不能盲目地追求商业利益,一味地注重了观众的视觉享受,却没能引发他们对于事物正确的思考。一部动漫电影的优秀与否不能仅仅以靠票房的高低来断定,真正能决定一部动漫电影的优秀与否,应该取决于它是否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体验以外更加有价值的道德判断。只有我们的动漫电影在很好的艺术氛围下发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现代动漫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 语
总而言之,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在带给我们很多娱乐的同时,也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对不利,对于整个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忽视了很多电影本身具有的价值。整个社会,都应该在制作出更好的现代动漫电影的同时,正确地运用暴力美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同时也应该注重其他形式电影的同步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不能一味追求暴力美学在现代动漫电影中的体现,而丢失了电影本身的教化功能。把握现代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尺度,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各类形式的动漫电影发展,维护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平衡;抑制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任意滋生,还原电影的教化作用等措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因此,只有真正地将暴力美学正确地运用到现代动漫电影当中,它的社会教化功能才能最大化地体现。
[参考文献]
[1]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4).
[2] 郝建.叙事狂欢和怪笑的黑色――好莱坞怪才昆廷•塔兰蒂诺创作论[J].当代电影,2002(01).
【关键词】体育 教学 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与体育教学互相连结并有一定的重要交叉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培养美的意识,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手段和方法。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美学教育,就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特征及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渗透和引导对学生的美学教育。
1.结合体育教师教学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美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演示、优美动作以及学生的仿效得以表现,使教学美和体育美完整的结合,这是其他教学所不能及的。
1.1教师的形象美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教师自身形象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染。
1.2教师的示范美
教师应特别注意在上课中的示教:体育课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靠老师的讲解,还需要用形象的身体动作示范。教师在形象示范动作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教师的示范动作上并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这样的双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1.3教学过程美
体育教学中还包含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美。教师通过自身的优美动作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欣赏运动美中得到美的熏陶,接受新的动作。学生通过仿效来掌握这个新的动作,这一过程就是对优美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形成愉悦的感知体验,促进了动作的规范化,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2.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2.1引导学生体会成功美
体育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等特点是加强美学教育的有利因素.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成功美的感受,感受越强则参与性越高,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成功美的感受是体育教育教学中个可多得的手段之一。不管学生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对他们予以适当必要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美,他们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2引导学生参与竞技美
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竞技性,这一点在体育教学的竞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培养人的刻苦顽强、勇敢自信等意志品质。体育教学的竞技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比赛方面。它不仅是学生体力和智慧的角逐,而且也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较量,同时也是体育美的展示。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学生所表现的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以及诚实谦虚、友好协作等优良道德作风,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
2.3引导学生体会挫折美
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积极问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比如在过障碍的游戏课中,通过预设情景,让部分同学装扮成大灰狼藏在草丛中捕捉小动物,增设过障碍的困难。
2.4引导学生学会创作美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讨、孜孜求索的心态。通过形成一种自由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提供“气候”和“土壤”。
3.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是一门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协调、优美大方、富有青春朝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模仿性比较强,对新生事物容易接受,所以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应注重与人体美和精神美的教育。如青春期女生的女性特征日益明显,体型不断发生变化,这正是塑造正确姿势和健美体形,进行美学教育的好时期。根据女生喜爱优美富有韵律感的运动项目,可多设“健美操”与“健美舞”等项目。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下,要求学生各种跑、跳、扭摆、转动等大幅度的动作练习,其动作优美、活泼、简单易学,学生能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男生喜爱健壮美,欣赏田竞场上那一个个健美的身躯,羡慕篮球场上那在高空飞行的雄姿,渴望自己有一身发达的肌肉和魁梧身躯,这种对力量美和形体美的追求,激发他们自觉的有意识锻炼身体。针对这些特点安排一些强度大和对抗性强的项目,如投掷、田径、球类等,这些项目体现出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了体育的特殊美,应使这些美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适合自己生理特点的体育项目中领略到体育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
结 语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美学教育,寓美育于体育之中,这是丰富教学内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要挖掘其蕴藏的美学因素,除了讲解的语言、示范的动作外,组织教学的技巧也要讲求艺术性,做到形式多样活泼,使学生在融洽、欢乐、舒畅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从中欣赏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友谊、协作的美,参赛者竞争、奋进、拼搏的美,胜利者欢快和失败者悲壮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1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提出
在2022年冬奥会申办过程中,“冰雪进校园”设想就被提出。中国代表团在申奥陈述中强调,中国奥委会正在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并将持续实施“百万青年上冰雪”、“冰雪阳光运动”等推广项目。申奥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推行“校园冰雪计划”,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明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教学。就北京而言,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一2022年)》中,扩大青少年冰雪运动的覆盖面被列为重要任务,并单独制定了《北京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
“冰雪运动进校园”正是围绕“三亿人上冰雪”这一计划开展的。是以校园中的青少年为参与主体,培养冰雪运动的锻炼习质,让青少年更直观地感受体育魅力,激发梦想和热情,从而带动冰雪运动发展。此外,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工作关键是冬奥项目重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少年后备力量。冰雪进校园活动是夯实我国冬奥会项目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川通过政策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形成人数众多的青少年冰雪爱好者群体,为冬奥项目发掘和培养有天赋的人才,提高项目成绩,同时推动三亿人上冰雪。
1.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形式
在冬奥会的筹办背景下,北京作为实践校园冰雪的核心地区,自2016年9月开始在全市16个区的中小学全面普及与冰雪相关的活动。各中小学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冬奥主题活动、有区域特色的冰雪运动、在课程中增设冰雪教学内容、组建冰雪社团,带动青少年参与冰雪。羊坊店中心小学延续了多年的奥林匹克教育成果,开创了“冬奥少年体验先锋营”,自制器材带领学生体验冰雪项目。此外还有冰雪明星进校园,如黄城根小学邀清花样滑冰冠军为学生讲授冰雪及冬奥知识。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青少年接受校外冰雪运动机构的专业培训的形式。2016年12月,昌平区政府联合一如体育、太野极限两家俱乐部启动了青少年冰雪项目。由俱乐部的专业人士在校园中讲授滑雪项目技巧和常识,再通过实地体验,让学生掌握滑雪技能。这种形式中实现了政府与学校的结合,也发挥了社会组织的作用。
进校园的实质是“进”与“出”的结合。在校园内讲授理论知识,在冰场、雪场等地亲自体验冰雪。未来的实践中,或将有高校参与理论传播并提供学术支持。
2 奥林匹克教育的含义与价值
2.1 奥林匹克教育的含义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教育,古希腊平衡教育思想是古奥运产生的重要文化动因。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教育程度由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壮程度体现,因此追求健与美的身体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深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启迪,在复兴奥运会之初,便将教育功能定义为奥运会的核心价值。并且希望通过复兴古希腊体育教育思想,引起人们对体育的重视。顾拜旦为体育注人新的内涵,他认为体育要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和教育青年,而不仅是肢体运动。他尝试将体育融人到教育中,由此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困。
奥林匹克教育强调动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包含广泛的体育思想。奥林匹克精神、理念,体育哲学与美学,是对体育教育中“育”的补充。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奥林匹克教育不是严格的说教,而是将重点转向人的平衡发展、全面发展。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让青少年感受到美与尊严,体验到快乐,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品质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2.2 冬奥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
在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古希腊,人们非常看重体育,体育训练的目的不只是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而是培养健康的公民。体育教育渗透到教育领域,要求先于智育进行,身体健全是智力健全的基础。古希腊人眼中,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自由自在与无拘无束”。这些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对学生自由发展的顺应和尊重。西方体育在中国已经历百年发展,然而当前国人对体育,尤其学校体育的认识仍没有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固有观念。中国教育过分强调围绕应试进行的智育,对体育的理解存在严重偏见。功利、僵化的模式使学生从小被捆绑在“学习”的枷锁中,甚至背负着在此年龄不该有的负担和压力。许多人在学业的压迫中成长,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和追求。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再次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深人推广提供契机。以学生为本,促进其身心自由、和谐发展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出发点。在动态活动形式中,让学生学会参与、选择、竞争、尊重、友好,感受到体育为身心带来的解放,由此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自信与快乐,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价值。此外,与夏奥会不同,冬奥会对于气候和环境的特殊要求,能够使得体现着“坚持”、“拼搏”、“顽强”等品质的奥运精神更加深人人心,具有对青少年更深刻的励志作用。对绿色奥运理念的教育也由于同自然环境的结合而产生效果。
3 “冰雪进校园”与奥林匹克教育的结合意义
3.1 促进冬奥精神与理念的传播
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这一思想就是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以体育运动为途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这样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氛围,才能培养有视野和胸怀的世界公民,真正实现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冰雪进校园不仅讲授项目知识和技能,结合奥林匹克教育,能使奥运理念更深人人心。例如赛事举办地崇礼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亲自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能够使青少年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彰显冬奥和冰雪的魅力,这正是对绿色奥运理念的解读。
公众对奥林匹克价值的理解普遍缺失,认为奥运会与其他赛事无异。借助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冰雪进校园等政策,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从青少年开始了解冬奥,认识到奥运不只是运动会,更是丰富、有内涵,具有人文精神的。
3.2 对体育教育中“育”的补充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一个重要前提是与教育融为一体为更好实现教育目的,竞技运动要与文化结合。因此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本质区别,除了包含体育的内涵,还有对文化、美学、艺术、哲学等内容的传播。
在中国,人们对体育持有偏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一直以来,体育课都是过度注重“体”,强调技巧、动作的教授,没有在思想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在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中,体育是健与美、美与尊严的表达。奥林匹克教育的注人,能够拓宽青少年眼界,发挥体育中“育”的作用。
从项目特征和环境上看,冰雪运动是对青少年身心智的综合锻炼。参与冰雪的同时,通过奥林匹克教育树立“自我超越、竭尽全力”的观念,能够在体育之外的其他领域产生持久影响。同时,改变外界对体育的认知,促进整个社会在意识上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将体育发展为自觉行为。
3.3 拓展体育课形式
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这一话题已被热议多年,很多政策在引导学校、学生、家长重视体育锻炼。尽管如此,体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也一直没有被摆正。一方面,长期的忽视使得体育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正名;另一方面,由于备受考核标准的束缚,很多学生心目中体育的地位不高,不少学生上体育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达到测评标准,甚至为了考试突击训练,一旦体测结束,仍然不会主动参与锻炼。尤其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身体活动少,体育的课时本就不多,但一些学生仍对每周仅一两次的锻炼机会产生抵触情绪。传统以考核为主线的体育课形式,无法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终身锻炼的习惯。
结合冰雪进校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强调参与,融人体育精神与思想的教育,是对体育课内容的拓展。讲解冬奥项目,奥运文化、围绕奥林匹克主题设计体育课程,注重趣味性和丰富性,体现体育课的独特。不像其他理论课程一样,与考核过度捆绑,体育课要鼓励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和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会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不应是任何形式的强迫。并且与数理化等课程的应试目的不同,体育课是一种运动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它的作用会影响人一生,从这一角度讲,体育的重要性超过其他课程。
3.4 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古希腊对于合格公民的描述是:身体健壮,动作协调,态度从容,谈吐得体,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仁慈的光芒,具有整体与雕塑感「川在西方,没有体育习惯的人是被轻视的,被认为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在中国,体育的文化意识需要普及。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学生培养成机械、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对塑造其健全人格。在众多学利一中,体育最具备这种功能。在奥林匹克教育的参与、竞争、拼搏、进取等品质,能够促进身、心、智、德、才、思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青少年。教会他们深人理解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树立尊重优胜、不断超越、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
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助推剂,始终围绕青少年的健康、快乐和成长。在冰雪进校园的实践中不断融人,展现冬奥本身包容、开发、和谐的内涵。在项目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自信、选择和思考。理解奥林匹克哲学中的和谐、和平、尊严、友谊、自由,真正顺应青少年的天性和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冬奥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传播途径,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奥运精神与理念的传递、体育教育的补充、体育课程形式、青少年人格塑造等方面
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空间很大。以冬奥会、“冰雪运动进校园”为契机,进行深人的奥林匹克教育,不仅使我国青少年受益,也是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弘扬的需要。
外界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依然存有偏见。在众多学科、甚至公众意识中,很多人认为体育不是需求,事实上体育具有对人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各方面,不是单一的“体”。作为对体育教育的补充,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更够更好地实现体育的目的。
4.2 建议
探索新的结合形式,在“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奥林匹克教育的活动中以更加多元、趣味的方式讲解项目、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开展项目体验。让亲身参与的学生建立对于冰雪和冬奥的深刻印象。
注重体育教育中“育”的作用。通过“育”的培养改变人们对体育文化认识缺失的现状。体育的真正价值是无形的,需要有文化和内涵的注人,才能使体育具有说服力,使人们认识到体育的意义。
发挥多方力量,鼓励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参与“冰雪运动进校园”。政府进行政策引导,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带动企业的参与,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实践机会。同时,高校以学术支持形式进行宣讲和研究,将更多学术成果服务于冰雪及奥林匹克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北京申办冬奥将带动3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Z].2015
[2]搜狐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一2025年)》[Z].2016.11.
[3]中国学网.《北京市<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Z].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