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道岔精调;施工工艺

一、铁路轨道道岔精调概述

(一)工程概况。我部施工的锡二铁路段落为有缝道岔,区间无缝线路,管段内车站4座,总计铺设道岔21组,其中P60-12道岔11组,P50-12道岔5组,P50-9道岔5组。

(二)铁路轨道道岔精调的背景。轨道道岔精调主要是为了发现和解决轨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来提高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进行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高、平、顺”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轨道铺设和维修保养的时候经过不断的调整,因而就给调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在进行轨道道岔精调的过程中,由于道岔结构普遍复杂程度较高,相互之间的改变可能会给彼此造成影响,调整范围非常小,也是造成精调工作量较大的原因之一。

(三)铁路轨道道岔精调的意义。在对线路铺设完成之后就是进行轨道精调的环节,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线路和岔道的钢轨位置,借助更换扣件或者调节钢轨来实现对轨道轨向、轨距等的调整。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轨道位置的调整改善其平衡状态,提高轨道整体的质量。在进行精调的过程中又可以分为动态精调和静态精调,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描述。

二、轨道动态调整

(一)轨道检测工作。在检测工作开展前相关人员首先应全面了解检测指标包含的内容。对道岔区轨道检测波形图进行细致、全面地分析,严格按照轨道超限报告表中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轨道动力学检测报告的重点应放在对力学指标超限的有效分析以及轨道波形图中不平顺产生的原因,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案,以供检测人员参考。

(二)现场核对检查及调度工作。在对现场核对检查及调度的时候,需要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之后,根据条件进行调整。1、局部不平顺现象。轨道检测报告相关检测指标不合格;动力学检测指标超过可允许范围;动车行驶中有明显的晃动迹象,对波长>20m的不平顺区域可通过轨道小车的测量进行有效调整,而对于波长在20m以下的区域可借助传统测量工具像钢尺等进行测量,对存在误差部分进行改变。2、区段整体不平顺。轨道质量指数不达标;轨道检测几何尺寸与实际标准存在出入;绘制的轨道检测波形图中有多波区段;动车行驶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晃车现象,给乘客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轨道静态调整

在调整尺寸的允许范围内,通过轨道静态测量数据分析全面的反映轨道性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对轨道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的调整,使其精度能够满足火车行驶的条件。

(一)轨道精调前的准备。在进行测量的时候,需要配备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对轨道精调的相关数据、内容等能够充分的熟悉和了解。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轨道小车进入测量现场,并且针对轨道的数量和结构等配备相应的调整配件。要控制好轨距块凸台和弹条中部前端下缘、轨距块和轨底外侧边缘以及轨枕挡肩之间的间距,焊接缝隙的时候要确保轨道的平顺性.

(二)对轨道进行测量。在测量的时候需要使用满足精度要求的全站仪,要经过准确的校核。可以采用连续分站测量的方法对区间轨道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全站仪和小车之间5m以上的距离。道岔和两端线路搭接长度要控制在35m以上,轨道两端和道岔直股距离在150m以上,同时还要对30~150m中长波和300m长波进行重点测量。

(三)计算调整量。在调整量计算的过程中,要对调整的轨道区段进行精确的分析,明确其中的线型和精度区,重点把握好周期性的多波不平顺问题,控制好局部精度和各项控制指标。也可以借助相应的配套软件进行测量施工,制定较为完善的调整表格,要求施工作业人员按照表格的要求进行记录。1、轨向调整:施工人员首先确定强度与规格都符合要求的钢轨作为基准股,并根据工程所需对基准股钢轨进行有效调整,调整时要做到线型平整,无异常波动情况发生;2、轨距的有效调整:根据轨距精度要求适当调整钢轨,不同规格的轨距精度应满足相应的要求;3、高低调整:首先需选择一段强度与规格满足施工需求的钢轨作为基准股并结合施工相关特征对基准股钢轨高低进行有效调整,各个层面均应符合工程要求,对检测不达标的材料应禁止进入施工场地;4、水平调整:基准股钢轨固定到位后,施工人员对与其相对应方向的轨高低度进行调整,明确其水平精度范围,不同规格的精度要求应给出明确的界定。

四、提高铁路轨道道岔精调施工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测量精确性。测量仪器必须性能良好,测量误差小;测量人员须有一定的测量水平及能力;测量方法也应该与要求需要测量的数据相吻合;设备也应有相应的质量保证。

(二)加强对扣件的全过程管理。轨道在进行微调的时候,必须对钢轨、扣件等设备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达到标准,否则就会对测量的数据产生影响,测量出现误差,增加了精调工作难度。

五、结语

通过分析道岔精调工艺的相关环节内容,有助于提高施工工作人员对铁路无缝轨道道岔精调的认识程度,加深对给施工工艺的流程、控制要点等内容的理解,为确保为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第2篇

第一季度“三合一”场所排查整治情况的报告

 

晋江市“三合一”场所整治领导小组:

根据《晋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晋江市“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西园街道组织开展2021年第一季度生产经营场所排查整治行动。截止3月31日,共摸排“三合一”场所6家(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均已查封,并全部完成整改,特此报告。

 

 

附件:西园街道2021年第一季度“三合一”场所情况花名册

 

 

西园街道办事处

2021年4月14日

附件

 

 

 

 

 

 

 

 

 

 

西园街道2021年第一季度“三合一”场所情况花名册

序号

社区

企业名称

业主

联系方式

社区责任人

派出所责任人

责任领导

街道责任人

整改现状

存在隐患

1

赖厝社区

晋江市西园街道经济

(淑恋)饭店

梁双春

13850715626                 

王钰钧

陈腾飞

张天龙

林萍怡

新增已整改

 

2

车厝社区

王乌九木材加工厂

王乌九

13805950459                  

王添进

许先众

张良善

叶宏志

新增已整改

 

3

后间社区

晋江市西园通盛不锈钢门加工店     

张  梁

18059991968

赖世友

陈腾飞

张天龙

许育权

新增已整改

 

4

烧厝社区

晋江市西园金元宝纸制品加工厂   

庄天从

 13290885333

张燕红

柯伟杰

张天龙

朱金钟

新增已整改

 

5

砌田社区

西园雅彬物流

郭席坤

15059557252

赖  毅

陈腾飞

颜连江

朱华南

新增已整改

 

6

 砌田社区

晋江市西园豫鑫饭店

冯  杰

17750983828

赖  毅

陈腾飞

颜连江

朱华南

新增已整改

 

 

抄送:晋江市“三合一”整治办,街道党政领导成员、人大工委主任、人大工委副主任、企业党委专职副书记、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艺 茶道

前言: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王业强.漫谈“茶艺”与“茶道”,蚕桑茶叶通讯.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第4篇

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一般是针对饮茶的艺术而言的,从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饮茶的环境、饮茶的人际关系等。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泡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学习礼法等,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第二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煮茶、斗茶、工夫茶。现代的茶艺一般分为四大类:表演型茶艺、待客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养生型茶艺。根据所冲泡茶叶种类的不同,各种类型的茶艺在冲泡的技艺、流程、茶具、饮茶环境、品茗方式等是千变万化的。我国各民族大都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及饮茶习俗,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不同民族的各种类型的茶艺、茶道、茶礼等,充分地展示了茶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茶文化的基本作用

(一)茶文化可以提升个人品格的修养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茶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因此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融之感。团体商谈、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文化在提升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茶文化可以调解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茶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饮料,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能够应付人生挑战的良师益友。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有些东西来调节我们紧张的心态,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而人们进入茶楼或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在享受茶的冲泡艺术,在饮茶、品茶过程及茶叶自身的各种功效共同作用下,对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茶文化显然起着一种重要催化剂的作用。

(三)茶文化可以架起人际交往的桥梁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 文化 茶道 茶艺

一、引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制茶、喝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也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茶渐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常用饮品。茶是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至今已成为包含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的综合文化体系。茶文化已经变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羁绊。

二、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饮茶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在不知不觉间扎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中心。

(一)茶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饮茶的历史已有5千年以上,被称为茶的故乡。据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神陆羽的著作《茶经》记载,人们熟知茶要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神农氏尝百草,偶然发现了以茶解毒之法。

一般认为,茶的发祥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省到云南省之间的亚热带地区。茶最初是煎来做药用或茶粥这样的食物的,汉代著成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留下了关于饮茶的最早叙述。

茶在中国历史上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茶叶日渐衰微。进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中国茶又开始复兴,现今在一般家庭中也兴起了饮茶之风。而且不只是中国大陆,茶的栽培方法还传到了台湾,并在台湾培育出了优质茶叶。

(二)中国茶的种类

虽说中国茶的种类有1000种以上,但根据发酵的程度大体分为6种。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每种茶都以颜色命名,给人很美好的印象。

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茶的品种、饮茶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从地理上来看,长江以北的人们爱喝茉莉花茶,以南的人们则爱饮绿茶。另外,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喜好。这些各色的饮茶、煎茶方法象征着各地人民与茶的关联。

(三)与中国茶相关的文化内容

之所以说茶是风雅的爱好,是因为制茶的工艺中,包含着很多的学问。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加工就不必说,茶具、水以及冲泡的水温都必须要精心考虑。

1.茶具

茶的专用器具的制作是从唐代开始的。在《茶经》中记载,除了金银的茶具,最后还发展到青瓷、陶器、玻璃、金属等大约20种的茶具。

不同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同。乌龙茶要用玻璃杯,而功夫茶则要使用白瓷杯。

2.茶的作法

唐朝的茶以固体的“茶饼”为主,分为粗茶、散茶、抹茶和茶饼4种。宋代,新的制茶方法接连出现,茶的种类暴增。茶从固体的“茶饼”到“团茶”成为主流。元代出现了花茶。明朝时,各地的花茶贸易已经普及开来了。这时候的饮茶法,已从煎茶逐渐变成了泡茶。饮茶之处也从室内转到室外。

3.中国的茶艺

在中国,茶的泡制方法叫做“茶艺”。如今日本实行的中国茶艺就是在福建、广东发祥的“功夫茶”。功夫茶为了可以享受茶的香气,大多使用沸腾的水。但是,出来气泡的热水由于氧气不足而不适宜泡制茶叶。功夫茶是当今中国茶艺的主流。

泡茶的工序中作法和形式成为了中国茶艺的重心。据说客人们都被这种周到的招待和茶的香味所感动。

三、日本的茶道

在日本有很多诸如茶道、花道、弓道、剑道等的“道”。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茶道。

日本的茶道虽是产生于中国的,但传到日本之后,和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开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日本,茶道依然盛行。

(一)茶道的历史

把茶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平安时代作为遣唐使派到唐留学的僧侣们。当时的中国茶是类似于现在乌龙茶的半发酵茶。那时茶的颜色就是现在日本所说的茶色。当时的日本人很喜欢茶,把茶叶作为药服用,只泡制必要剂量的茶叶。

到了镰仓时期,名叫荣西(1145-1215)的日本禅师数度到中国留学,从南宋归国之际,把茶的种子作为消除僧侣困神的药物带回了日本。在日本,同禅一起发展起来。

室町时代,在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主张下,完成了“闲寂茶”,茶之汤也升华成了“道”。

安土桃山时代,受到了秀吉重用的千利休,将至今为止的游戏性质很强的茶之汤提高到了艺术的境界,也因为这个功绩而被尊为日本的茶圣。

(二)与茶道有关的文化内容

茶道的灵魂是“一期一会”。在这里的意思是,“同客人的相会,一生中可能仅有一次,主人为了这可能仅有一次的相会,妆点鲜花,备上好茶,用最真诚的心思对待客人。”客人作为被招待的一方,如果对于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谢”的话,自然就能实践茶的作法。用茶招待客人的过程是复杂的,特别是有种种的“行礼”。品完茶后,也要尽量保持茶碗干净的状态,用手指拭去喝茶的痕迹。

(三)茶道的思想

日本的茶道,并非区分味道的浓淡、鉴别茶品质的优劣,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饮茶形式,追求闲寂,加强和睦,陶冶情操。

日本的茶圣千利休大师将禅学调和到茶道中,提倡“和、敬、清、寂”,创造了今天的茶道。在与禅学结合的过程中茶道被不断地深化。“茶禅一味”已成为追求茶道的日本人的思想境界。

四、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历史背景

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文人阶层

中国最初饮茶的人,一般认为是神农氏。魏晋以来,天下大乱,文人中盛行“清淡”的风气。陶渊明和竹林七贤等文人们用茶平静心情,提高了清淡的氛围。就这样,茶成了文人生活的必需品。清淡的风习中产生了玄学。玄学是儒、佛、道三教的思想融合后的学说。这时候开始,热衷玄学的文人们开始喜欢茶,创作了描写茶事的诗文。

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中国的茶文化业已成熟。唐中,饮茶之风普及到全国。这与唐代的诗作繁荣息息相关。明清时期,茶人们将茶艺推到了最高境地。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人隐逸生活给茶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文人阶层有着很深的关系。

2.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社会阶层

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奈良时代,从中国传来的茶叶首先是在贵族和僧侣间作为药用的。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开始进行茶树的栽培,茶渗透到了武士中间,室町时代身份高的人相互之间用豪华的茶具开茶会。那个时代的茶道对于平民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战国时代,茶之汤被视作武士的乐趣。静静地点茶,可以安慰生于乱世的心灵。足利幕府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能阿弥、村田珠光的结合拉开了茶和权力相结合的幕布。丰臣时代由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完成了闲寂茶道,茶道成了上流阶级社交的手段。

也就是说茶道,即 “茶之汤”在日本的历史上,是由当权者和统治者形成的,是在武士阶层传播开来的。

(二)的影响

1.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茶文化

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是由儒、道、佛三教的精神形成的。儒家修茶的德,道家修茶的心灵,佛家修的是茶的性。三教一体化对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茶在儒教,成为了践行社会伦理,感化社会精神,明确社会礼教的工具。对于佛教的僧侣来说,茶支持着来世净土的信念,是到达彼岸的手段。茶在道教里也是享受自然,到达自然世界的桥梁。三个教在茶文化中用茶的品性调和人类。

2.禅和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主要反映的是禅宗的思想。日本文化、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也融入其中。荣西第二次去宋留学的时候学习了临济禅,在日本的禅寺把抹茶法发扬光大。而且可以说这是“茶与禅”的关系的开始。禅中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一切有形物的否定”。所以,禅既否定文化,又否定生命性、主体性的人类,甚至连佛祖都否定。但是,禅思想本来的目的并不是“否定”。这种否定是为了指向“真实的人类存在”的手段。所谓真实人类的存在是自己感觉“无相的自己”。这里就产生了与茶的关系。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也就是解放精神,真正地自由。在四张半席的空间里,把身份、地位全部舍弃,从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无限地解放自己。这些种种就是茶道和禅无法断绝的关系。

(三)思想体系

1.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饮茶时的道德,这便是所谓的“茶德”。中国自古就有茶道,但是没有受到宗教的影响。随后,中国的茶艺和儒教、佛教、道教的思想一体化,各阶层的人们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爱好选择不同形式和思想的茶艺,并将其展开。因此,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规则。二十世纪以后,茶文化受到热捧,为了理解中国的茶道精神,更多人认为有必要总结“茶德”。现今,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清”“敬”“和”“美”。

这其中,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是天和、地和、人和的意思,代表着宇宙万物的统一后,从中生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等。而且,中国人说的茶德(清、敬、和、美)是通过茶艺饮茶时,将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和中庸、协和的精神贯彻起来的品德。

2.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在日本学术界说明日本茶道思想的时候,常常使用“和敬清寂”、“一期一会”这两个概念。其中,“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此理念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千利休把“和敬清寂”当做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江户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在《茶汤一会集》中说到了“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指对于一生中仅此一次的邂逅,要珍惜对待。这是茶人在做茶事时候的心情。主人会对壁龛里装饰的挂轴、花以及茶碗等用心准备。另一方面,客人对主人的招待怀着感谢的心情。双方都可通过茶事感受生命的充实。

如果说“和敬清寂”表现出日本茶道的禅学思想;那么“一期一会”便可称为日本茶道的人文理念。

以上从历史背景、宗教影响和思想体系三个方面,试着探究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此外,在其他方面,两国的茶文化也有诸多不同。比如,中国的功夫茶看重的是赏茶色、品茶香,因此对于茶的品质和口感更加重视。而对于饮茶的方法、顺序等没有日本那么繁琐和精细。另一方面,日本的茶道,更加重视喝茶的时间、空间及同席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严谨的饮茶顺序和形式,来追求幽玄,加强和睦,陶冶情操。

五、结语

本文以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为依据,站在比较文化的立场,从历史背景、宗教思想和思想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进行了对照研究,试着探索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同,推动加深两者的联系。正如仓泽行洋氏(日本茶道学会会长)所说,“日本的茶道是中国茶道之子”,意思就是没有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就没有今天日本的茶道。另外,对于日本的茶道,仓泽氏说到“茶道生于中国,在日本开花、结果,是卓越的生活文化。茶道从单纯的饮茶习俗的领域脱离出来,成为了高度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证明了这一点。茶道传到日本后,与日本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了新的发展,终成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的综合文化体系。”也就是说,茶道文化是中日两国相互补充创建完成的。

可见,茶文化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那么,茶文化是怎样将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心理结合起来的?原因何在?这些问题还不是十分明了。因此,结合两国人民不同的文化心理,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进行更深的研究将成为我的下一个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仓泽行洋.艺道的哲学[M].东方出版社,1983.

[2] 川胜平太.茶的文化和文明[M].小学馆,1987.

[3] 芳贺四郎.闲寂的研究[M].淡交社,1978.

[4] 谷川厝.茶的美学[M].淡交社, 1984.

[5] 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 吉村亨.日本的茶[M].淡交社,1984.

[7] 久松真一.茶道的哲学[M].淡交社,1984.

[8] 棚桥簧峰.新版中国茶文化[M].紫翠会出版社,2004.

[9] 千宗室.<茶经>与我国茶道的历史意义[M].淡交社,1983

[10] 水宫秦彦.日华文化交流史[M].富山房,1987.

[11]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12]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7.

[13] 永岛福太郎.详说初期茶道史淡交社[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