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继续“―站式”服务
记者从主办方处了解到,本届展会将继续以中小型出口企业为主要服务目标,顺应欧洲采购习惯,借助Texworld这一成熟展会平台,通过整合跨国采购产业链,打造面向欧洲买家的“一站式”采购平台。
作为在欧洲举办的大型自办展,也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欧洲举办的唯一国家级大型纺织服装类展览会,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自办展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参展企业及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和深化专业观众的邀请工作,并将展商和观众的供需信息进行展前配对。此种“商贸速配”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很多企业通过展会找到或是扩大了自己的商贸渠道,从而坚定了开拓欧洲市场的信心。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淀,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巴黎)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积累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观众资源。据采购习惯的调查显示,对于欧洲很多中小买家而言,均要对供货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会实地考察下单。面对网上海量的供货商信息,他们也表示感觉无所适从。而所有参加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的展商,均可享受到法兰克福公司特有的PRODUCTPILOT系统和I-TEX系统服务,即利用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的网络平台,展商可以进行全年的展品信息。这些经过筛选的供货商信息,深受欧洲中小买家的欢迎和认可,从而有效增加企业的贸易达成率。
2009年,共有近两万名专业观众到展会现场参观。其中逾30%为服装批发/零售商,31名为商,约21%为欧洲服装制造商。据统计,到场观众中60%以上为公司或企业决策者,有效保证了参展企业的贸易成效。引导企业过寒冬
在欧洲经济逆势中,去年,为更有效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连接,CTAF与TEXWORLD同馆展出,总展出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汇聚来自中国北京、安徽省、广东省、湖南省、江苏省、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等省市的40家中国优秀企业,如顺美服装、朗迪服装、泛美服装、浙江中大集团、无锡苏服和无锡光明等。展品涵盖男女服装、休闲装、童装、服饰和各类面料。
中国参展商精心准备的丰富展品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希膳等国家的零售商,批发商,进出口商,商,制造商,百货商店以及设计师等专业观众到场进行贸易洽谈和采购。
通过对参展商进行问卷分析,超过80%的参展商对展览会的质量表示满意;78%的参展商对展览会的观众质量表示满意。建立、维护客户关系、开拓、了解市场、市场调研以及获取订单是企业参展的主要目的。生产中高档次的男装、拥有自主研发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对欧洲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良好把握的企业参展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与Texwor1d面料展同期同地举办,使得“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获得较高的起点,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链接,从而更充分发挥了专业贸易展览会窗口、平台和纽带的作用。这种立足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展理念,使得欧洲展已经成为引导和帮助企业主动适应欧洲市场,渡过经济寒冬的一个重要渠道。
推介会先行
2010年,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举办的推介会上,法兰克福法国公司总裁MichaelScherPe和法兰克福美国公司总裁David Audrain双双出席,并向与会嘉宾和到场的企业们介绍了目前欧洲和美国的服装采购趋势。他们认为,参加成熟的采购类展会是开拓海外市场非常便捷有效的手段。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CTAF IN TEXWORLD)和纽约国际服装采购展(APP)分别是巴黎和纽约商圈唯一定位于采购的大型服装展,是企业抓住市场机会,稳定和开拓欧美市场的首选平台。
据法国统计局(INSEE)公布的数据,法国制造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在内的经济综合景气指数3月份达到了91点,已经连续10个月维持好转趋势。同时,欧委会公布3月份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有轻微回升。
总体而言,欧洲2009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延续了快速复苏势头,加上美国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大幅提升,全球经济复苏力度可能好于预期。预计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将恢复性增长5%-10%。另外,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就业好转、欧美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恢复,可以预计中、高端服装需求将逐步复苏。这些因素的叠加将有利于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的稳定和回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出口企业更加需要利用成熟的展会建立和稳定客户关系。
市场预期良好
2009年全球消费市场的购买力仍深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表现相当疲弱,尤其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销市场的纺织服装业更无可避免地受到严峻冲击,出口跌幅显著。据中国海关统计,去年内地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仅为1838.87亿美元,较2008年减少9.8%。当中,进口168.15亿美元,按年减少9.3%;出口1670.72亿美元,按年减少9.8%。
进入2010年,在全球的救市行动令经济逐步回暖,以及国家对纺织服装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显现下,纺织品服装市场已经逐步走出低谷。据中国海关统计,内地纺织品服装出口继去年12月同比和环比双双扭负为正后,2010年首2个月,累计出口282.42亿美元,同比激增28.98%。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101.59亿美元,同比显著增长39.43%:服装累计出口180.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特别是2月份,纺织品及服装的同比涨幅更分别达到78.19%及96.25%。
【关键词】武汉服装企业 服装设计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都开始起步,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各自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以服务服装产业为使命,理当成为服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与服装行业各自为政、互相脱钩,出现职业教育中十分典型的“两张皮”现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服装产业的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装市场对服装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设计教学也就必须应对产业需求,推进自身教学的改革。近年来,轻工纺织业已被列为武汉市重点产业,“汉派”服装因此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武汉市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应当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全力配合这一战略布局,根据武汉市服装企业的需要开展教学改革,在与服装企业共进退中实现双赢。
一、我国服装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与实际需求脱节
我国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很大,一向重视灌输式教学,虽然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大力扭转,但其潜在的影响依然存在。服装设计教学亦然,教学只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强调教师“教”的一方面,不太关注学生“学”的一面,学生有没有学、学得怎样,游离在服装教学的视野之外。在教学内容上,更是存在脱离产业发展的问题,教学以教材为依据,没有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现状和服装流行趋势,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引,在教室里设计、绘图等,设计上偏重于绘画训练,把效果图等同于实际效果,至于设计出来的服饰穿在人身上怎样就沦为空想了。此外,在服饰款式上,也偏重于西服、直裙、衬衫等常用款式,对当前流行的款式不够了解,或者没有及时引入到教学中,造成学生进入服装企业后,还需要花大量时间掌握基本常识问题。
(二)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需要
作为为服装企业输送人才的服装教育,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队伍应当是既具理论素养,又有行业经验的双师型队伍。但现实情况是,现有的服装教学师资很多都是从毕业学校到就业基地,未经过一线服装企业的设计、制作、营销等实战熏陶,经历单薄、经验欠缺,对服装企业的需求不了解,也就不能期待教出来的学生能够有出色的表现。此外,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各个学校纷纷开办服装类专业,有的抢夺师资,造成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更分散,学校难以形成学科梯队,甚至有的不具备专业开办条件的学校也加入到这个行列,进一步加剧了教学质量的下滑。再者,服装行业是一个时尚行业,除去基本的蔽体、暖身功能,服装的魅力在于流行。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时尚意识,能够高度关注时尚事件,了解当前的流行款式,掌握时尚前沿。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在学校里对时尚圈缺乏足够关注和了解,且自身的审美品位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穿着打扮上不够讲究,有的亦缺乏时尚感。
二、武汉市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号称“九省通衢”。武汉有悠久的纺织服装工业史,且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有名的产棉基地。20世纪90年代,武汉服装产业更是辉煌一时,在全国颇为知名,与“京派”“海派”“粤派”并列为中国服装的四大派系。汉派服装曾一度占领了本地大部分市场并走向全国与国际市场,武汉服装企业曾经达到2000多家、年产值60多亿的峰值。但近年来,汉派服装逐渐陷入低谷,甚至出现“清退门”,即汉派服装在武汉的群光广场、王府井百货、大洋百货等标志性卖场中被大量清退,这一现象还引发了本土行业的震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佳。武汉服装企业在生产、销售上倾注精力多,但在管理、设计上下功夫较少。企业市场缺乏调查环节,生产较盲目,导致库存增加,资金流动不畅,于是动用价格战武器,伤敌一千也自损八百。同时,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产业链,不能共享资源、节约成本。汉派服装企业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约90%都集中在女装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从其中杀出重围。在此情况下,各企业又很容易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抄袭、仿版制样现象层出不穷,不能形成竞争优势。
(二)人才资源不足
许多汉派服装企业都有意无意地成了服装“加工厂”,即只重视生产环节,在研发与市场营销两端较弱。这一方面是企业对服装设计与市场营销缺乏重视,在这两块的投入少,设计师与营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上不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服装教育所培养人才在流行意识及设计能力上不足,他们在进入一线企业后,往往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发挥不了预想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有论者指出,“武汉拥有国内一流的高校服装设计产业优势,但武汉的设计优势并没有成为武汉服装产业和品牌的优势。”
(三)品牌效应较弱
汉派服装企业多从家庭工厂发展而来,很多没有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管理体制,也未探索出有效的品牌发展之路。武汉市的服装企业中,知名企业不是很多,也没有推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拳头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小。对于有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来说,仿冒、抄袭已经成为一种基因,这更加大了现有品牌企业的发展难度。
三、对接武汉服装企业需求改革高校服装设计教学
(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适应服装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教学,其教师队伍必须是双师型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有多种措施,一是与武汉服装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人员为学生兼职教学,或邀请他们来校举办讲座;二是让本校教师走出去,无论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进入学校不久的新教师,都通过轮换机制,让他们到武汉服装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尤其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推动教师深入服装制作一线企业中去。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建立工作室,让教师带领学生面向市场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得到锤炼,这种实践经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必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本校教师还是校外兼职教师,都应当有“着装意识”,重视自己的穿着与打扮品位,有意识对学生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开展校本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的设想和试验多要落实到教材建设上或通过教材建设来体现,教材建设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教学改革。鉴于现有教材强调普适性、通用性,有必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展校本教材建设。基于为本地服装企业发展服务的职责所在,武汉服装企业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与经典案例都应当在校本教材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人员不能浮于空想,必须深入汉派服装企业中进行全方位了解,甚至可以考虑邀请武汉服装企业中资深设计人士参与到实际教材编写工作中,或者为教材编写提供指导。此外,校本教材建设不仅要体现地方特色,也要怀有全国眼光乃至国际视野,把当今服装行业的设计前沿、流行趋势等收入教材之中,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根据使用情况与产业发展情况,随时进行教材更新,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三)联合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服装行业的发展随时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剧烈度与迅捷度是安于校园的学生难以想象的。而结合武汉服装企业近年来出现的发展瓶颈,我们也可以判断,很多服装企业自身也并没有完全掌握当今服装行业发展的种种动向,进而影响到他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导致某些决策出现失误,没有很好地把握发展时机。鉴于此,开展服装教学的高校与实际生产制作的服装企业完全有必要携手,以服装企业提供实际方便与适量经费的形式,让广大学生进入市场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可以得到明晰的现实认知,学校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收获丰富的一线信息,三方都获得实际收益。
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收集大量的当前服装行业发展的信息与资料,形成对服装款式的实际感知。其次,学生借此熟悉并了解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与设计师,而这种在自身实际调查中得来的知识,印象尤为深刻。此外,学生通过与市场的亲密接触,不仅能够了解当前服装市场上所流行的面料、设计风格与服装款式,还可以养成校园教学不能带来的市场感觉。最终,这种市场调研需要形成实际的调研报告,整理一份报告文本给服装企业,使服装企业能够掌握丰富的产业信息,有助于形成对当前市场的把握和判断而做出理性决策;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优秀学生,也可以为企业所物色,在其毕业以后吸收到企业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际市场调研情况,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乃至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可以以此意见和建议为参考,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变。
(四)联合企业开展实践教学
除了与学科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等,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应与武汉市服装企业对接,包括实践环节的衔接、实践环境的模拟、设施设备购买的同步等。在此条件下开展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接受某种“产业化”的训练,在毕业之前掌握武汉服装企业实际设计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就业时也就能够与企业形成无缝衔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对企业而言,这也节约了对各高校服装教育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的时间成本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
依据学习的不同阶段与课程的不同要求,相关高校可与武汉市服装企业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避免校外实习容易出现的琐碎化——学生到实习基地往往成为跑腿打杂的小工,不能接触到核心设计业务的实际流程,难以得到全面和深刻的实际工作训练,可以采取领取企业任务的方式进行。也即在不影响服装企业生产的情况下,以企业的具体生产订单为实践内容,根据企业标准和订单要求,分组开展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和指导,服装企业也配备相应的人员予以指导。整个流程完成以后,投入企业生产,如此做到“学员、教师、企业工程师”三结合,“教材、车间、产品”三结合,“理论、实验、实习”三结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一体化教学,变消耗实习为效益实习,不仅学生得到实际训练,还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形成共赢。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服装教育的高校实质上已经与服装企业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二者不再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而是唇齿相依、相互扶助。正如有论者言,“大量实践形成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企业是职业学校人才的入口,是决定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裁决者,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这决定了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高校服装教学要与服装企业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对于武汉市的相关高校同样如此,尤其是高校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守土之责”,武汉市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必须与武汉服装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武汉服装企业携手,努力使汉派服装建立新的格局,焕发出新光彩。
(注:本文为武汉市高校教研项目《为培养符合武汉服装企业优秀设计人才的高校服装工作室项目教学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52)
参考文献:
[1]毛立辉.遭遇“清退门”,武汉服装何去何从[J].纺织服装周刊,2010(5).
[2]罗仕红.服装设计教学中市场调研的作用与实施[J].企业家天地,2007(8).
[3]李爱英.“校企结合式”服装CAD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2(5).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5]陈培青.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05(2):38-39.
[关键词]江苏服装;品牌;品牌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41-03
1 江苏服装企业概况
江苏现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3674家,从业人员79.166万,年产量达34.5亿件,2009年1―12月江苏省纺织工业仍实现工业总产值8730亿元,完成销售收入8601亿元的成绩,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10.7%和11.7%;纺织服装业实现利润35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5%,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服装行业实现利润10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7%,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服装大类中的梭织服装以及梭织服装中的羽绒服、西服及西服套装和儿童服装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领先位置。
从最初的制造生产到自创品牌和多元化的品牌经营,江苏纺织服装业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两位数,拥有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多个、省名牌100多个,已成为江苏服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如果说,过去十年,“江苏制造”风靡国内外,那么,未来十年“江苏品牌”的崛起将是人们眼中主要的风景线,提升江苏制造、加快产业升级,走向江苏创造,打造国内领先品牌、力创世界名牌,是江苏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2 江苏服装企业品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是服装大省,但还不是服装品牌大省”,尽管目前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但放在国际大环境里来看,江苏的服装品牌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知名度,尚不能令人满意。据南京海关统计,2010年 1―7月,江苏口岸出口纺织服装累计 1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4%,但其中大部分还是以加工出口或贴牌为主。目前 江苏服装企业品牌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2.1 部分企业品牌意识薄弱,轻视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
国内大多数企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部分企业过去大都以外贸加工为主,品牌意识薄弱,经营观念落后、保守。这里的经营观念指是否真正认识到品牌产生附加值,设计创造经济效益。企业虽然由过去的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但管理者在抓销售时忽视产品开发,轻视设计创新,使得品牌难以形成一个独特的风格。品牌的运营、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企业应以长期推行品牌战略的核心为指导,并具备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实施体制。品牌与非品牌的区别不仅仅是质量上的胜出,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文化,中国目前服装的生产加工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中国服装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所缺少的是设计艺术和文化内涵,创造力对服装工业来说相当重要,创造力不仅仅体现在设计上,创造精神更是深含于企业理念和品牌内涵中,以及产品的销售过程中。
2.2 品牌核心价值模糊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的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是促使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终极追求,是市场战略活动的原点。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这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就要求更多的依赖情感性与自我表现型利益的品牌核心价值来参与同类品牌的竞争。将品牌核心价值偏重于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物质层面的功能性利益,或极端的将品牌核心价值理解为品牌给予目标受众传达物质层面的功能性价值都具有片面性。实际上,服装品牌的核心价值完全可能是情感性价值和自我表现型价值,它是一种审美体验,快乐感觉,表现财富、学识、修养、自我个性、生活品位与社会地位。江苏服装品牌核心价值定位模糊,缺乏灵魂。如“红豆”使人联想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红豆的定位不利于品牌的国际化。雅鹿的定位是“大众时尚品牌羽绒服专家”,定位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品牌的差异性。
2.3 设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弱,品牌文化落后
目前,江苏的服装业整体技术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在设计与品牌运作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名牌和具有名牌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少,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更少。服装出口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大规模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或简单的模仿、复制国外的产品,导致服装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扩张状态。产品研发是品牌的支持,各大国际知名品牌公司背后都有雄厚的设计和研发队伍,而包括江苏在内的本土服装品牌普遍设计和研发能力不够,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师,翻板、模仿现象严重,同时造成了产品的同质化。服装节期间举办的产业论坛上,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常务副所长陈国强介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只是将设计视作巨大生产机器上的附属功能,发展受到生产型成本控制的制约,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我国服装设计远远滞后于加工制造。这是中国服装出口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快发展一个设计型企业群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设计队伍,形成一个以创意设计为根本的设计产业。
2.4 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服装企业把无差异化营销战略作为主要战略。这种大的战略在当时看来是能够促进江苏服装业发展的,但同时也导致了现在江苏乃至全国服装业同质化的局面。产品、营销甚至品牌和形象都严重同质化。无差异化战略导致了竞争的趋同,即意味着这一产业中的所有竞争者在一个领域中相互模仿,这种竞争侵蚀了价格,也影响了利润。服装业同质化的主要表现:产品定位同质、目标市场同质、传播同质(如明星代言、展会狂砸、央视轰炸三部曲)。
2.5 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集中性低,出现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服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服装企业普遍缺少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在常规产品及标准化产品领域集中了极大的生产力,导致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使得一方面服装供量过剩、产品大量库存、市场竞争削价,另一方面消费者还买不到称心如意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牌服装能否与生活、生态环境相和谐,能否与身份、地位相适应,能否满足个性化需求,已成为国内外消费者选择品牌服装的重要因素。这方面江苏的服装企业还很欠缺经验,而这也正是本土服装品牌难抵国际品牌的原因所在。
3 江苏服装品牌的发展策略
3.1 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塑造品牌形象
现代企业的发展正向设计与市场营销结合的方向转变,企业需要吸收大量知识型人才,如优秀的艺术总监、设计师、现代企业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计算机网络人才等。因此,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是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同类相同档次产品之间技术含量的差异逐渐缩小,而企业形象的作用尤为重要,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确保品牌固定消费群体的稳定并吸引潜在消费者,塑造品牌形象,涉及诸多因素,譬如定位、设计、销售宣传、产品包装等都对品牌形象有很大的影响,这需要企业对此有相应的认识和行动准则,同时,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必备的,成功而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内部都应该有科学的管理,它是衡量企业对现有资源控制与掌握的水平,企业资源包括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多方面,一个资源丰富、管理科学的企业是创造世界名牌的必备条件。
3.2 深化品牌理念,打造品牌个性
所谓品牌理念,是指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它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本核心和精神实质,也是品牌整体运作的原动力。要解决对品牌理念的正确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全方面多层面的理论背景积累。关键是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在此平台上真正挖掘本企业有别于他企业的文化内涵,从而打造出独具企业个性的服装品牌,这也正是服装品牌得以发展的前提所在。品牌个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个性优势是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网络营销时代,品牌个性是市场定位的基础,企业必须以品牌个性取代产品个性来实现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在感性消费时代,沟通将取代促销,营销沟通成为营销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开发品牌个性是实现服装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现今的国内市场品牌竞争激烈,在品牌的竞争策略中,产品的定位是极为重要的,它涉及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群体的经济能力,设计师演绎的生活方式,表达的文化内涵都是不同的。如路易•威登的定位是对奢华生活有怀旧的贵族阶层,阿玛尼的定位是有内涵有才华的人穿的休闲服,GAP品牌追求的是一种休闲、无忧无虑的高雅。因此,建立品牌首先是定位企业和设计师面对什么消费群体,企业要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进行研究分析,选定目标顾客群,准确定位市场。GAP品牌在创立之初把产品定位于大众阶层,产品切合了时代的要求,产品风格与目标顾客群的生活方式十分契合,当品牌形象、产品风格得到消费者赞同认可时,企业的品牌也就赢得了忠实的目标消费群。
3.3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文化是品牌的底蕴,能使品牌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江苏服装品牌必须以本土文化作为品牌发展的基石,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流行。更进一步按照江苏的城市特性和市场特征,有效利用资源,建构极具文化内涵品牌特征的江苏服装品牌群。随着未来服装品牌消费中文化内涵的扩张,越来越决定了从文化角度塑造服装品牌风格是大势所趋。鉴于江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优势,这将成为江苏服装品牌塑造的未来核心所向。现代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简单的只是满足物质需求,更多的是通过好的品牌表现出自己的气质和文化素养,构造出自己的形象。因此,作为服装品牌经营者应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品牌是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晶,品牌文化建设如何可直接反映品牌的附加值水平。所以要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不断深入做强做细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服装企业塑造品牌、提升自身价值的有利策略。
3.4 以市场为中心迎合消费者需求,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品牌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消费者体验。品牌要真正做到不同凡响,就要建立一种与消费者的联系。如果品牌不仅与消费者建立了理性的关系,而且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联系,那么品牌创建就能取得成功。在产品功能、品质、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要靠附加的情感联系来区分不同的品牌,更多的时候,只要掌握了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情感需求,就能左右他们的消费。建立品牌个性正是这一情感的主要体现。建立品牌个性就是建立一种象征,它能代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的想法、追求和精神;取得消费者共鸣,产生一种认同感,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也就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了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增进品牌竞争力、忠诚度、美誉度,从而使得品牌得到发展、提升。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的同时要进行消费者的心理调查,制定合理的品牌文化传播方式以赢得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实际上在进行一种产品以外的心理交换。简而言之,就是花钱能够买到合乎心意的心理需求,这包括社会价值、满足尊重等。
3.5 加强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体作用
服装产品设计更注重人文精神,服装对于消费者不仅仅是用来遮体,更是一种欣赏、一种表现,因此消费者更为关注设计师。设计者的信念、观点、感受、品位、思想,反映在服装设计中,它也成为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因此,江苏服装企业要加强设计师的培养。近年来中国服装协会和服装设计师协会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赛事,旨在为我国培养服装设计师,在这当中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模特。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从而缩短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同国际的距离。因此,江苏服装品牌要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成功要素之一就是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设计风格,有自己的设计师队伍,才会有强的生命力。
设计师与企业合作是现今服装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企业是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设计师与企业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的服装企业几乎不需要设计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家开始认识到设计师对于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波司登集团首例高薪聘请名师后引得许多企业纷纷步其后尘。设计师与企业的融洽合作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创建,客观地说,企业注重的是市场效益,需要的是人才,好的企业要给设计师以充分的空间,同时设计师也应该具备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要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去理解双方的关系,LVMH时装集团执行副总裁Vivier强调说,我们需要优秀的、懂得如何顺应款式潮流,并且知道如何与公司的思想相融合的设计师。企业要重视对设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设计师的地位,客观地评价设计师的标准,一方面要支持设计师走出国门,另一方面要吸引有才华的外来设计师。现代服装企业是一种生产和营销相结合的企业,品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产品从设计开发到上市销售,要靠企业内各部门的共同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所以要求企业家和设计师在观念上、在工作中必须以求大同存小异来取得一致,相互理解,通力合作。
3.6 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水平
江苏服装产业集聚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形成化纤、棉纺织、毛纺织、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等10个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争取有更多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企业50强,培育数量更多的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提高纺织服装出口水平。到2012年,江苏纺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争取达3万美元/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高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精梳机比重提高到75%左右,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提高到90%左右,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优化企业管理。未来几年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工程建设,研究推广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到2012年,先进管理技术的企业应用面达到50%左右。
在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剧烈冲击下,服装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目前情况下,江苏服装产业整合的脚步应该加快。这不仅体现在集群各自的专业化特色打造上,也体现在构筑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以及对中小服装企业的积聚效应上。继续改善常熟古里,在虞山、梅李等特色名镇,影响集群发展的人才、管理、融资等问题,继续实施以升级制造、推进区域品牌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和对特色产业链的拉长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政策。
4 结 论
国内外服装市场的消费需求呈强劲的增长趋势,给国内外服装品牌的发展带来同等的发展机遇。虽然随着品牌竞争程度的加深,江苏服装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当中,但与国内外一流服装品牌的差距还相当明显。因此需要江苏省政府和行业协会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江苏服装自有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利用本土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和发展具有自己品牌个性的服装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服装品牌之林。
参考文献:
[1]杨光,赵一鸣.品牌核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267-312.
[2]陈春花.品牌战略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8(8):135-168.
[3]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第九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翟红华.我国服装品牌现状及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52-58.
【关键词】服装产业困境对策
一、我国服装产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性价比的特性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挑战。就服装产业而言,据《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是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达1711.7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为18.88%,为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但大而不强。
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边界条件——生产要素和企业数目的总量充足,但素质不高,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服装产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在这类市场上总量很大,因此,各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来换取市场,造成整个产业成了微利行业,甚至因其低价战略还会遭遇欧美等国以反倾销为名的“特保”措施及其他保护措施。
在高端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无能为力,出现较严重的市场缺失。在设计、流行趋势的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在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因此,中国服装业目前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会不断削弱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使产业既强不了也大不了。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原本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二、我国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
1、加强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企业转型。作为企业的出路,引入设计管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是企业升级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一个合格成熟的设计管理人员是很难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于理论的初步实践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同企业家一样是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社会培养,在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服装企业中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都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高等院校培育的服装专业人才只有通过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与实践和对自身有目的的培养,才能逐步磨炼成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学院应定期聘请一些服装企业家与经营家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中,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途径,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培养“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重视企业信息化投入与建设
目前大多数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
服装品牌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服装品牌企业提高营销管理能力,提高畅销产品的有效库存,降低滞销产品的积压库存,及时掌握市场销售信息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多变的能力。这就必须运用科学先进的智能化服装营销系统,使生产品牌营销活动中的发货配货、订货补货、调货退货以及物流、资金流等处于般佳组合状态,实现服装品牌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畅销产品智能预测,滞销产品智能预警和智能决策。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应注意企业信息化网络效应特点。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服装企业集群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已成为新时期服装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网络、形成集聚,才能产生“溢出效应”。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有被放置在企业供应链、企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环境当中来整体考虑,才能够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这一点对于广大的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尤其重要。3、提高服装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任何一种产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服装行业尤其如此。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牌子才能挺起来。一件成衣品质的产生和形成,包括了市场调查、款式设计、产品规格标准、工艺要求、辅料采购、缝纫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品质活动。以上各种职能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相互紧扣、互相影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
品质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内的各项品质活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并推动每个环节的上升,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建立正确的品质管理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小服装企业要决心实行有效的品质管理,一定要抛弃固有的品质管理观念,吸收新的知识。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找到种合适的管理工具,如“品质圈”、SQC(统计品质管理)、AQL(允许品质水平)及些电脑软件工具等,就可以将品质问题解决,但事实上,品质管理的成败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正确的观念,只要掌握全面的品质概念,才能真正在企业内解决品质问题。品质的提高,不仅只是让顾客满意,而且可以让工厂大幅度增加产品的利润。
4、政府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将加快,这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应当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处理对外经济事务,以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政府有责任在允许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运用世贸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殊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冲击给服装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鼓励服装企业的创新,政府可以出台制定加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各企业的新投资项目,给予减、缓、免的政策优惠,并在适当时候给予企业物质奖励。
三、结束语
进一步发挥服装协会的作用,更好地完善和进行自我约束。服装协会应致力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真正将服装产业链融合和调动起来。例如在组织面料和品牌推广方面,可以组织更多企业或企业家间的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产量至上的观点,把眼界放宽。创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要从单纯的对别人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服饰特点。
【参考文献】
[1]张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服装业发展战略选择[J].北方经济,2005(12).
[2]王秀芝:浅探“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