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 2008 年 10-12 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和劲松2 个社区中参加卫生部“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项目”的超重、肥胖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427名愿意接受健康管理的研究对象作为管理组,按照年龄、性别等相近的原则,选择 427 名不接受健康管理的居民作为对照组。对管理组实施为期1 年的健康管理。2009 年 12 月进行终末调查。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超重、肥胖[4]:以体质指数(BMI)为依据,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2)身体活动分级:以千步当量(相当于中速步行 1 000 步的活动量)为依据,将身体活动分为 3 个等级:平均每日累计各种活动(持续10 min以上)未达到6 000步者为身体活动不足,6 000~10 000 步者为身体活动中等,达到 10 000 步者为身体活动充分;(3)摄入达标率: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版)为依据,达到推荐摄入量标准的为摄入达标,过多或过少均为未达标,摄入达标率为摄入达标者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

1.2.2 调查内容 (1)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维持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项目统一设计的问卷《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管理信息用表》[4]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超重和肥胖情况、个人慢性病史、行为危险因素、膳食和身体活动情况等,基线调查和终末调查的问卷一致;(2)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计算 BMI。采用 HEM-7071 型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3)实验室检查: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 4 ml,采用奥林巴斯 AU2700 全自动生化仪及血糖、血脂试剂(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3 健康管理措施

1.3.1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社区医生利用“慢病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录入《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管理信息用表》、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建立一套个人健康档案。

1.3.2生成健康评估报告 “慢病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个人健康档案的分析与计算,生成健康评估报告,包括个人膳食评估与指导报告、个人身体活动水平评估与指导报告,由社区医生打印并反馈给研究对象,通过这些报告,研究对象可了解自己当前的的膳食、身体活动水平和体重状况。

1.3.2.1个人身体活动水平评估与指导报告 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平均每天用于工作、休闲和运动等活动的时间。报告主要包括 3 部分内容:(1)以“千步当量”为单位,将研究对象 1 d 中工作、出行、家务、锻炼等活动(只统计对健康有益的活动)换算成步数,以每天 10 000步为目标;(2) 分析研究对象每天各种活动的形式,归纳为身体活动、静态活动、睡眠和其他四大类,统计各类的活动时间;(3)根据研究对象提供的信息,对个体的身体活动水平作出评估。

1.3.2.2个人膳食评估与指导报告 系统利用收集到的个人膳食信息,计算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主要食物摄入量,并与平衡膳食相比较,提示研究对象如何调整自己的膳食结构,使之达到平衡。报告包括4 部分内容:(1)模拟个体的膳食结构图,与我国居民膳食宝塔相比较,评价膳食结构是否合理;(2)将个体摄入能量的营养素来源进行分析,评价膳食结构是否合理;(3)将个体每天各类食物实际的摄入量和个体化的平衡膳食所需的同类食物摄入量进行比较;(4)给出个体的膳食指导原则,对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者给出相应的膳食指导。

1.3.3 个体化的身体活动和膳食指导 体重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采用身体活动和膳食指导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强调以“周”为单位的总量控制原则,指导管理对象逐步实现保持膳食和身体活动平衡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能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只要研究对象在1 周内的膳食能量摄入和身体活动总体水平与目标吻合,就表明其基本成功执行了指导方案

1.3.3.1 一对一身体活动指导 通过社区医生和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充分沟通,按照研究对象当前的生活习惯、运动条件和健康状况,以“周”为单位,由研究对象选择喜欢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由“慢病管理信息系统”计算出此运动组合累计消耗的总能量,确定下周的运动方案。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执行情况进行“1周增加的身体活动”记录,定期反馈给社区医生。

1.3.3.2 一对一膳食指导 根据超重、肥胖居民当前的膳食摄入情况,结合身体活动指导方案中设定的增加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目标,从“慢病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供的9个(1 700~2 500 kcal)平衡膳食配方中,按照循序递减的原则,由社区医生和研究对象共同选择 1个膳食指导方案。研究对象填写《1 周膳食记录表》,记录每周膳食能量摄入情况,定期反馈给社区医生,以便社区医生进行随访和督导。

1.3.3.3 定期随访 由社区医生定期将研究对象反馈的“1周增加的身体活动”记录和《1 周膳食记录表》的内容录入“慢病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自动统计出实际的能量消耗和摄入的情况,并与推荐的身体活动和膳食方案对比,生成《体重监测记录表》。此外,社区医生测量研究对象的体重、WC,并录入《体重监测记录表》。通过《体重监测记录表》,社区医生可了解研究对象在指导方案下的执行情况和体重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方案。调查初期每周随访 1 次,1 个月后,改为每月随访 1 次。

1.3.4 开展群体干预 建立社区支持环境,如健康步道、健康食堂、食物模具展柜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设置电子屏幕,滚动播放超重、肥胖防治相关信息并制作宣传展板、横幅等;开通手机短信,每周定时发送超重、肥胖相关防治知识;每月聘请超重、肥胖方面相关专家进行知识讲座;组织合理膳食竞赛,超重、肥胖防治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等;制作和发放宣传折页、油壶、计步器等宣传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干预前后两组间差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比较,两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中男性 234 人,女性620 人,性别比为 1∶2.65;调查对象年龄为 25~70 岁,平均(57.2±8.2)岁。管理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目前是否工作等构成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干预前后 BMI、WC 和体重的变化 与各组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管理组和对照组 BMI、WC、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 BMI、WC、体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干预前后体力活动的变化 干预前后收集到 414名管理组和 416 名对照组成员的完整体力活动情况资料。与干预前各组比较,干预后管理组和对照组体力活动构成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干预前后膳食摄入的达标率 干预前后收集到412名管理组和 416 名对照组成员的完整膳食摄入资料。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管理组谷类、豆类、食盐和烹调油的摄入达标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种类食物摄入达标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对照组谷类的摄入达标率上升,奶类的摄入达标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类食物摄入达标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5干预前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管理组 SBP、DBP、TC 和 LDL-C 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FPG、TG 和 H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SBP、DBP、TC、TG、LDL-C 干预前后差值与管理组干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3讨论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血压; 高危人群; 强化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15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与后续冠心病等相关病种密切关系,堪称“隐形杀手”,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对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进行综合干预是减少其发病率、致残率甚至死亡率的主要方案[2],以早期预防、早治疗、早诊断为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选取2012年本辖区500例中老年高血压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本辖区500例中老年高血压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0例,女220例,年龄45~70岁,平均(51.0±5.6)岁,最高学历高中210例,初中250例,小学40例。研究对象中肥胖人数(BMI>30 kg/m2)3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250)和对照(n=25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营养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健康教育,治疗组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强化干预措施。具体方法:指导规范的饮食习惯,保证生理需求的前提下,三餐摄入比例适宜,禁高盐饮食,少饮酒,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定期开展主题宣传,如健康讲座、在社区人流集中地张贴与高血压、糖尿病疾病相关海报、举行健康知识比赛,以此来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成立晨跑锻炼队,身体不适的要求社区责任医生出具证明,并采用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他们的难度,学会相互鼓励,甚至可在小团队开展竞赛,对于优秀的人员一定奖励措施。

1.3 观察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和培训及追踪良好生活习惯的执行人数和高血压控制失败人数。测量血压时统一使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连续3次,取平均值为个体血压值。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是否知晓有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高血脂危害、吸烟酗酒危害等,高血压相关生活行为包括是否适度锻炼、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等,按照《中国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3],高血压诊断按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为高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人群的所有研究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3.5,P>0.05)。干预后,两组人群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6.9,P

3 讨论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由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等导致的肥胖常常是高血压的一大诱因[5],并且高血压的预防在年龄不大的时候预防,其后期效果更加明显,无疑也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除了基因方面的因素,由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可早期预防,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积极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实施综合强化干预措施对控制高血压发病率及后续心血管疾病发生有明显的临床意义。肥胖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的特性[6],摄人热量多而消耗能量少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肥胖使得机体代谢紊乱,心脏为维持良好运转必须加重负荷,从而使得动脉阻力增大,形成高血压。文献[7]报道,肥胖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这个说明积极控制体重不容忽视。

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和发动居民坚持每日有氧锻炼,以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自然年龄)次/min 内、运动后感觉良好为并发放健康锻炼和饮食方面的宣传小册子,以正反两方面实例告知使人们其重要性。组织居民做保健操、太极拳、跑步、球类等项目,以增加能量消耗从而抑制肥胖,对于已经肥胖的居民,除定期体检和前面所有项目外,还应教导家人多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协助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调整饮食结构,借助先进科学手段,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和发放一些良好饮食方面的通俗并且形象的膳食金字塔的短信和小宣传册,让其对高血压及其危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发放有刻度的油壶和容积为2 g的盐勺以及BMI尺,借助实物来解决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为目的,规范总摄取、三餐种类及数量,让所有人能够根据上面的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搭配,并定期记录。多食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制品;经常吃家禽类,少吃肥肉和偏油的食物,限制油脂的摄入。研究显示,干预人群中存在心理压力困扰的人较多[8],说明细致、扎实的心理疏导不可缺少。当然患者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变,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特别是稍微已经有了进步的对象,要鼓励其坚持,帮助人们建立和重塑健康信念模式, 这是难点也是重点,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了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进行综合强化干预的有效性,也显示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其发展,改善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分级管理、饮食和行为干预等。社区是最贴近劳动人口的,是大本营,政府部门应凸显出达到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恶化、致残的三级预防模式,并注意考核进行落实,当下,2015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驱启动,正式提供基层医务工作者医疗和人文能力的一剂强心剂。

总之,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把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当成一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高度重视,从自身做起,已经有高血压的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形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理想生活方式,对参与干预的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 规范其一、二、三级预防, 倡导“慢性病不出社区”的理念,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1):86.

[2]徐言俊.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6(32):4814-4815.

[3]王柳英.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7(31):3496-3497.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10,25(2):97-102.

[5]张维忠.肥胖、圆型糖尿病与高血压[J].中华内科杂志,2012,41(4):284-285.

[6]唐顺忠.社区干预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成本效益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3(15):814-815.

[7]高雷,颜骅.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疾病特点与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375-1379.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提高,由此引发医疗费用上涨,使国家和个人不堪重负。众所周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并发症很多,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又与肥胖有很大关系。高热量、高糖、高脂肪的膳食结构和缺乏体育锻炼是造成肥胖及其他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因此,解决饮食、运动的量化管理问题是有效控制慢病发病率、提高慢病管理质量的根本之所在。

为此,我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01年9月在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促健康工程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了“知己”促健康门诊,推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量化管理为基础的“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有效降低医疗费用,使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真正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不健康的饮食、不锻炼身体和吸烟三大因素。促健康服务模式紧紧抓住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缺乏和代谢紊乱现象,通过饮食、运动量化管理,使有效运动、能量平衡融入日常生活,从而阻断慢性病发展的自然进程。

实现能量平衡、有效运动的关键在于量化管理。量化饮食:即采用综合防治软件,根据被管理者的健康状况,掌握膳食、运动执行和能量平衡状况,制定饮食处方,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在整个服务中,行为方式错在哪里,错多少,如何改善,已经改善了多少,以及身体指标变化过程,服务双方都非常清楚。通过这种有效的监控,能很好的达到互动目的,真正的把健康指导方案变成健康行动。量化运动:运动量是根据年龄、性别、体重、病情和实际运动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的。知己能量监测仪能把实时监测的运动数据传输到软件中予以分析,各项运动指标是否达标就一目了然,能为制定个性的指导方案提供依据;使被管理者清楚自己每天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怎么改进,怎么运动。督促其克服惰性和盲目性,自觉按运动指导方案的要求完成。

2001年9月~2002年3月对92例病人进行了重点管理,其中糖尿病39例,合并高脂血症11例,合并冠心病5例;高血压28例,合并高脂血症4例;肥胖症19例,合并高脂血症4例;冠心病6例。我们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他们逐一进行个体化指导,开出适合每个人的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经过6个月的规范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2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肥胖病人的体重下降了1~8kg。糖尿病患者中38例血糖下降了1.0~6.0mmol/L,其中4例未服药,29例管理后减少服药量,5例正常服药,另1例是因为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血糖控制不理想。高脂血症19例经复查血脂全部下降,冠心病11例中7例心电图复查冠状动脉缺血情况明显好转,另4例心电图未变化。

“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使我们看到了从慢病防治入手,以效果显著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开创新局面,以慢病工作的创新带动医院工作全面发展的希望。

科学搭配一日三餐的饮食原则:一日要吃三餐主要是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实验证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5%;如改为每日两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则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75%。因此,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每日三餐还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两餐间隔的时间要适宜,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人的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顿食物在胃里还没有排空,就接着吃下顿食物,会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就会逐步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两餐的间隔以4~5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5~6小时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三餐中食物的选择:一日三餐究竟选择什么食物,怎么进行调配,采用什么方法来烹调,都是有讲究的,并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应该粗细搭配,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类、薯类和新鲜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g主食,那么早晚各应该吃150g,中午吃200g比较合适。

为把工作搞的更深入、更有特色,为更多的人参与这种管理模式,使更多的人受益,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筹建了促健康会员俱乐部,建筑面积约150cm2,购买了跑步机等健身器材。组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病人定期、定时进行康复活动,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个性化饮食、运动指导、心理疏导及合理用药指导。如糖尿病人:运动时间在晚餐后45分钟,不宜清晨空腹锻炼,采取慢跑、太极拳,不宜做剧烈运动,每日运动量300大卡;高血压病人:运动时间饭后1小时,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活动后最高心率控制在102~105次/分。选择太极拳,步行等节律较慢、运动量较小的活动,每日运动量280kcal。有明显心血管症状时不宜运动;肥胖病人:运动时间在饭后45分钟,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爬山、跳舞等,每日运动量450~500kcal,要用控制运动量的方法争取使每天的饮食摄入量与消耗量达到300kcal,以达到减重的最佳效果。通过管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青少年;疾病防治

中医"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体现了一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思想,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经过历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核心的且独具特色的中医疾病预防指导体系,对后世医者有深远的影响。目前,青少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并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疾病的防治上倾向于中医,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青少年疾病防治和体质调理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笔者将着重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并以青少年常见疾病为例来阐述其指导意义。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之前,针对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的诸多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减缓甚至避免疾病的发生。青少年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身免疫力较差,同时学习和工作压力大,身心受到较大的影响,是未病的易感易发人群[1]。青少年长期伏案、坐姿不正确以及缺乏运动、交流等易患肥胖、近视、心理障碍等疾患。2000年我国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7~18岁青少年由于严重的运动不足所导致的肥胖率大幅增加[2]。2010年全国第6次大规模多民族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显示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逐步上升并呈现低龄化[3]。有调查显示心理障碍发生率在当代青少年中已近30%,也常会有心理危机的存在[1]。休学、退学人数中精神疾病患者最多,人际交往障碍者占到50%以上[4]。另外,有文献报道称颈椎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5,6]。目前,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积极的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实践,发挥其在预防青少年肥胖症、近视、心里障碍及颈椎病等其他各类疾病的发挥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未病先防"就是要预防青少年易患的肥胖、近视、心理障碍及劲椎病等疾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治未病"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这些疾病的危害性,提高自身警惕性同时。要进行必要的"治未病"管理,如预防肥胖症要指导健康规律饮食及适当的锻炼运动;预防近视及颈椎病就要指导劳逸结合,指导正确的坐姿,指导眼保健操;预防心理疾病要指导适当的心理疏导、愉悦身心,指导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等。进而促使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做到预防未病,拥有强健的体魄。

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尽早的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及方法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展、传变,使其不至进一步加重。病邪侵入人体后,一般会经过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过程。前文提到的肥胖、近视、心理障碍及颈椎病等,若忽视病情,不采取治疗措施,会使病情加重,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如肥胖症不加以重视,会逐步发展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大量临床调查研究表明肥胖是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胆石症和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7]。青少年近视可能具有不可逆性,其中病理性近视还会不断发展,如不加以治疗,最终会导致失明。高度近视者视神经颞侧或周围环状脉络膜萎缩,黄斑变性,出血,富克斯(Fuchs)斑,容易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3]。患有心理障碍疾病的青少年如不进行干预治疗,会发展成为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犯罪。司丽华[8]对350例门诊青少年心理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初诊的青少年一般存在焦虑情绪。颈椎病可引起肢体麻木乏力、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引起晕厥、瘫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既病防变"强调对"已病"的及时治疗,以防止累及其它器官或产生更严重的临床症状。《金匮要略》中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讲的就是这个原则。做到"既病防变"关键是要让青少年群体充分认识到目前自身所患疾病的危害性,引起其高度重视,进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手段,这与"治未病"的宣传教育、知识普及是密不可分的。另外,要在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对已发疾病进行治疗指导。如对患有肥胖症的青少年要制定合理的控制膳食方案来限制热量的摄入,制定合理的运动锻炼方案来消耗脂肪,必要时需要到专业的减肥管理中心进行治疗,以便于体重得到更好的控制或者降低到合理水平;对于患有近视的青少年要指导其用眼卫生,指导其配合针灸、中药等长期综合治疗;对于患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要进行心理安慰,指导其合理发泄情绪,并积极与周围人群进行沟通,同时配合中西药对症治疗;另外,青少年颈椎病可采用牵引、理疗、按摩、针刺、艾灸、药物等疗法防止病情发展,缓解不适症状。

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的恢复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巩固治疗效果并防止疾病的复发。它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中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相关临床调查显示在中医 "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治疗肛裂,明显减少了青少年肛裂的发病率和复发率[9]。对于青少年易患的肥胖、近视、心理障碍以及颈椎病等的愈后调理与防止复发同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青少年的"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未雨绸缪,预防疾患逐渐成为"健康"的核心,弘扬中医"治未病"思想,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完善健康管理制度,使青少年自幼接受较好的健康素质教育,劳逸结合,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临床灵活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疾病进行剖析,在临床治疗以及判定疾病的发展、预后情况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代表了未来祖国医学研究的新领域,随着祖国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它的思想理论体系会不断丰富完善。希望中医"治未病"思想可以为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江鸿,林忠嗣.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青少年安全健康教育[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03:582-584.

[2] 祝恒琛. 未病学[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 29.

[3] 喻娟,张燕,宋碧英,姜姝,汪子钰,邓文容,邓小丽. 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4,04:86-87.

[4] 王育学. 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8.

[5] 顾千里, 潘子毅. 枕颌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3, 11( 1) : 44- 46.

[6] 佟彤. 青少年也要预防颈椎病[ J ]. 中华养生保健, 2001, 4: 37.

[7] 陈晓云. 肥胖测量方法的评估及治疗现状[J]. 医学综述,2003,04:234-236.

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72-02

【Abstract】Objective:In preschool children simple obesity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Methods: In 2011 June of 6 kindergartens in Daye Cit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to carry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press 1:1 to detection of obese children and healthy children.Results: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imple obesity were 5.7%. Research shows that, simple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children's eating habits and behavior (P

【Key words】Preschool children ; Simple obesity ; Influencing factors.

单纯性肥胖是指排除某些先天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神经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单纯有某种生活行为因素所造成的肥胖。儿童肥胖中的95%属于单纯性肥胖【1】。本研究随机抽取2011年6月大冶市6所幼儿园,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龄前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现况以及相关因素,旨在为控制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从而对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大冶市6所幼儿园560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性学龄前儿童310人,女性学龄前儿童 250人,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4.27+0.925岁。

1.2方法 采用统一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杠杆式体重计和身高计,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按照统一的方法,对调查的幼儿园儿童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根据WHO儿童肥胖判定标准 [2],筛选出身高标准体重超过20%以上的儿童进一步检查,逐个进行测量及填写调查表,并设立1:1配对检查,选取正常儿童作对照。配对条件:为同一幼儿园、同性别、同年龄(相差

1.3 数据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肥胖症的检出率

280例调查对象,其中男310人,占总人数的55% ,女250人,占总人数的45% ,其中最大年龄 6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为4.28岁;体重正常者498例,占总人数的88.9%,超重30例,占总人数的5.4%,肥胖32例,占总人数的5.7% ;其中女性儿童轻度肥胖人数10名,中度肥胖人数8名,超重12名;男性轻度肥胖人数为10名,中度肥胖为4名,超重18名;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的检出率为5.7%。结果见表1,表2。

2.2两组学龄前儿童父母的BMI的比较

肥胖组儿童父母的BMI大于正常标准人数为20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人,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两组儿童饮食习惯及运动量的比较

肥胖组儿童食欲好、主食量多、运动量少、睡前吃东西、喜食高热量食品为28人,而对照组为10人,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2.4两组儿童父母喂养习惯、观念的比较

本次调查实施中父母喂养观念主要包括:一岁以前的喂养方式、是否希望您的孩子每餐吃得越多越好、是否希望您的孩子吃更多的肉制食品、是否经常给您的孩子睡觉前吃东西、是否经常担心您的孩子会营养不够5个条目。结果表明:肥胖组儿童家长一岁以前相对滞后的喂养方式和希望孩子多吃人数为26人,而对照组为8人,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情况

小儿肥胖症在我国呈逐步增多的趋势,目前全国发生率为5%~8%;本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的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7%,与全国肥胖症发生率一致;研究结果还显示单纯性肥胖在男女之间的肥胖检出率并无性别差异(U=0.53 ,P>0.05),而在张宇红等学者对临海市9所城镇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调查研究中显示男童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女童。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可能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构成不同以及研究所采取的评判标准各异有关。此外本研究中,各年龄的学龄前儿童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有差异(X2=121.1,P

3.2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单纯性肥胖相关性

影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因素有肥胖家族史、儿童出生时体重、儿童饮食行为、生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家长对于肥胖的认知等因素;其中生活方式和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环境因素中的主要危险因素[3]。本研究结果显示:食欲好、主食量多、运动量少、睡前吃东西、喜食高热量食品等均为单纯性肥胖在学龄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上述观点一致。说明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单纯性肥胖存在相关性。

3.3父母喂养习惯、观念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的相关性

与学龄儿童相比,学龄前儿童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较弱,主要为家长决定,故家长的饮食习惯和营养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幼小儿童的食物需求。结果显示:一岁以前的喂养方式和是否希望孩子多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父母的BMI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性

儿童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约占33%,环境因素约占67%,其中基因决定个体肥胖发生的易感性。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父母肥胖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明显高于父母体重正常的儿童。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随父母的BMI的增加而增加,父母双方均超重导致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父母只有一方超重的儿童,肥胖具有家庭遗传特性。本次研究调查将父母的BMI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父母的BMI与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发生密切相关(P

3.5针对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早期预防的建议

小儿肥胖症的发生率在我国迅速增长。如何预防小儿肥胖症的发生和控制小儿肥胖症的发展,不仅是儿科医生的职责,而且是我们全体医务人员所面临的艰巨的任务。预防和治疗的方案应以努力使体重接近其理想状态,同时又不对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为原则。方法包括饮食的调整、活动量的改变、行为改变及父母参与随访等多方面,帮助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营养教育、身体段锻炼、激励教育、进食方式改变、生活态度的改变及自我管理等等。

肥胖的治疗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早期的预防是控制肥胖发展的关键。而学龄前期儿童行为和意识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重塑性,故在学龄前期进行肥胖干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本次研究提示,防治学龄前儿童肥胖应强调母乳喂养,养成良好的生活、进食和参加各种活动的习惯,降低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加大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人们对儿童肥胖症有正确的认识。

总之,要始终坚持以“运动处方”为基础,“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饮食疗法和健康教育”贯穿始终。以家庭为单位,以日常生活为控制场所,肥胖儿童、家长、学校、社会及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治疗方案,持之以恒,降低肥胖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Lobsitein T,Baur L,Uauy R.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crisis in pubilc health [J ].Obese Reew ,2004,25 (2):97-102.

[2] 陈芳芳,米杰.儿童肥胖的评价标准及流行现状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3(22):1837-1840.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中医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抗癌之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糖尿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