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4-03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与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2]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构建耦合多主体行为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3]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按照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不相适应。[4]另外,课程设置随意,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出发而是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甚至是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5]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一些课程的内容陈旧过时,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前沿,甚至存在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内容设置未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够,学生较难获得参与课题训练的机会。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校教师待遇不高等原因,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研究生任课教师出现短缺,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缺乏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因此,某些课程设置随意,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或者勉强开设的课程也只是对本科课程在横向层面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6]多数老师连续多年上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内容很少更新。
目前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方式相似,教师根据自身理解对知识进行重组后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而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居于辅助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对原始知识缺乏理解,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现阶段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科学研究”分离严重,导致研究生缺乏独立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机会不多,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据调查研究表明:超过25%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37%的研究生参与过1项科研项目,23.8%的研究生参与过2项科研项目,15.5%的研究生参与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7]因此,研究生无法体会课程学习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所带来的提升效应。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不足。目前的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授课,不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制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4.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组织活动与制度保障。与本科教学规范性、基础性相比,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和导师更为重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轻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8]在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环节外,基本没有其他环节的组织活动,如教学法活动、教学观摩评比、教学督导及教改项目研究等组织活动。由于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硬性规定科研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要求,忽视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激励制度、研究生课程审查考核制度、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度等。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构建
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管理部门、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构建耦合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耦合多主体的集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环节。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要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研究方法类、实践类、研讨类与系列讲座类等模块化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环节,要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建设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师生教学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环节,要做好教师的引进、评聘、培训等工作,建设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建设环节,要从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管理、政策、体制等)出发,制定质量标准、检查办法、管理制度等,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生参与课程建设环节。一方面,研究生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选课计划,可以跨方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拓宽课程学习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参与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课程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三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教学合作,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引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将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积极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四是管理部门参与课程建设环节。首先,要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9]培养单位应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规范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课程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设课;建立和完善灵活的选课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最后,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通过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建设。在严格控制学术水平标准的前提下,选拔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任课教师。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教师端正教风、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挂职锻炼与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支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依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团队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改进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则着重培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提高。[10]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专题讲座式、研究讨论式、案例剖析式等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察。
3.健全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一是课程审查机制。发挥学术组织和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的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根据培养需要按需、按标准设课。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师资力量、主要内容、选修要求等方面对新开设课程进行审查,达到预期标准的才能批准正式开设。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吸收在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审查工作,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评价监督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评价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还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三是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适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纳入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4.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政策扶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薪酬结构中的比重,并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投入,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4.
[2]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3]李占华,罗英姿.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204.
[5]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39-41.
[6]罗尧成,付莹莹.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7):35-37.
[7]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66-70.
[8]章丽萍,赵张耀,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38-41.
[9]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8-111.
[10]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9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cale Breeding Biogas Ecological Energy Engineering
JIA Wei-qia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Nanchang,Jiangxi 330063,China)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096-02
当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课程教学阶段和实践教学阶段。课程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研究生进行相关理论和科研方面的课程教学,既是对本科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相关的知识水平和科研素质,为以后研究生实践教学部分打下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基础。研究生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依据,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药学类研究生招生人数日益增多,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急切需要加强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1 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比较全面,但与之配套的教材却比较匮乏。以我院为例,我院自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药学类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29年。目前有6个硕士点,27门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中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药学和药理学六个硕士点设置课程,在一级学科内设置学位基础课平台,初步实现了按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形成了有利于本专业,乃至本专业所属一级学科或相关学科群的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但是在有无讲义、自编教材、教材出版及获奖情况的调查中发现,27门课程均有讲义,但只有4门课程有自编教材,而教材出版及获奖的仅有1门课程。
2 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存在课程与教材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组织结构存在缺位,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老化,而且内容相互重复等问题,这些将严重制约药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 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研究生教材匮乏
尽管各个高校都致力于发展建设研究生课程与教材,但是总体而言,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没有进行长期规划。在没有长期规划的情况下,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缺乏连续性、一贯性,在制度上、体制上、资金投入上缺乏应有的保障,多数研究生课程缺乏专门教材。在研究生培养的前一阶段,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如果没有教材,一方面,学生要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记笔记,对授课内容来不及思考;另一方面,学生所学内容仅仅限于课堂听讲和笔记,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也不可能将所有内容全部讲解,不可避免会影响教学效果[2]。
2.2 组织结构存在缺位,需要进行调整
目前课程与教材建设,大多院校由教务处具体安排组织课程与教材建设事宜。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充分体现课程与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由于教务处是负责本科教学的职能部门,因此使得高校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心始终在本科,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处于边缘化境地。有必要对这种组织体制进行调整。
2.3 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老化,而且内容相互重复
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应随各个学科的发展,及时将各学科新的理论和前沿成果充实到研究生课程内容中。但在一些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许多内容已经过时、老化,体现不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而且有些课程内容相互重复。
3 加强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建议
3.1 积极探索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新模式
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针对当前课程与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探索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经验,做好规划,增加投入,加强管理。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要与学校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要充分调动、发挥校院两级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在规划和实施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时,要精心选择课程,并把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在一起。
3.2 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相结合,提高课程与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和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体,在导师队伍建设中,特别要吸引一批高级人才、专家加入其中促进研究生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要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可以把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进展、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等充实到课程中去,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才能孕育建设出高质量的课程与教材。
3.3 做好规划工作,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认真做好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规划工作,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设立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专项资金,从体制、机制和资金投入上保障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
3.4 突出重点,鼓励多种形式参加教材建设
重点抓好研究生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工作,通过主编、参编以及自编教材的建设,争取形成具有药学类鲜明特色的公共、专业基础以及专业性较强的系列课程与教材。
通过强化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探索遴选合适教材,有利于学生较完整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而如何把握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尺度[3],如何充分反映相应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水平,加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步伐等等,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元.略论研究生教材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6): 47.
[2]陈银秀.中医院校研究生教材使用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4):74.
关键词:研究生 课程 国际化
为更好的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和迎接科技创新挑战,我国提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大学需要进行国际化发展,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储备人才,需要具备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所以在学习期间接收国际化的课程教育,将是他们未来承担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在世界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探索研究高校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的思路。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现状
根据统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只有三个学院具有部分固定的国际化研究生课程,分别是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外语学院。其他学院有部分邀请的国外专家授课,具有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具体情况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构造地质学专题》和《现代地球化学》固定由国外专家授课;能源学院的《渗流物理》由该学院有海外访学和任职的国内老师进行双语授课;外语学院由于长期聘请国外教师承担学校硕士博士英语部分教学,国外教师同时承担学校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部分专业课程,现有4名外教,开设有10门专业课程。其他部分学院(部)只有临时邀请国外专家授课的情况,没有开设固定的国际化的课程。
现有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远远没有达到全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要求。
二、国内外大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现状与经验
1.国内高校
国内高校根据各自特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式主要为以下:
建设模块化全英文授课课程或者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学生和国外留学生。
利用暑期学校,开设小学期精品英文授课。
开设少量的英语授课课程供短期课程进修生(半年、1年)选修。
设立聘请国际学者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项目,聘请国外教授授课。
设立本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的国内老师的全英文课程建设资助项目,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科研前沿和教学方法,回国后开设相关课程。
2.国外高校
日本高校的英语授课体系中,开展很多专业英语、国际环境研究等相关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做集中讲义,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开设有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教育项目。
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详细提出了课程国际化的规定: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至少了解一种异国文化,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扩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里与国际方面相关的或外语课程的数量比例很高,人文、社科等文科领域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主题有一半的比例涉及国际问题[2];耶鲁大学任职教师3000多名,由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教师组成[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国的高校基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课程国际化,具体为: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同时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规定学生参加部分国外学习课程或需要具备国外学习经历,安排教师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聘请外国学者授课,开展国际性的校际交流,扩招外国留学生等[4]。
德国部分高校也逐步开始建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项目,专业涉及到工商管理,国际市场,以及部分自然学科领域,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前往学习。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可利用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资源
从2007年每年派出约50名学生以国家公派留学方式在国外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科研合作交流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根据重点学科发展需要选留了10多名优秀学生担任教师。
依托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学校每年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出国访学,进行科研合作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
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名师讲堂项目,到目前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或者授课。有部分国外专家连续几年来学校讲授同一门课程,已经形成学校的固定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建立的可执行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共4个。项目中已有短期赴国外修课等内容,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使得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外合作大学选修部分课程。
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具备一些国际化资源,需要加强的就是如何合理整合这些资源,让其成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适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方案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学科中逐步开设1至2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采用研讨或者讲座的形式。
整合学校现有国际化的资源,不断提高本校教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教学的积极性,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制定针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访学经历的学校教师开设双语或者英语课程的政策。
改革研究生名师讲堂的方式,设立选课和学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给学生更多的参加国际化课程的选择。并选择部分课程录制视频,保留教学资源。
不断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双学位或者短期进修课程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中国外课程的延伸提供的更好的平台。
制定研究生课程教材的国际化措施,校内老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授课的教材国际化,以及整理国外专家来学校授课的教材。
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国际性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增加国外专家的授课比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生参加。
逐步建立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外学生,扩大学校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国外专家来学校学习和交流,从而形成国际化的氛围,能够更好的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提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还只是初步的建立英语教学或者双语教学方式,语言只是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媒介工具,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以及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将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更核心的内容,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方案需要学校统一部署,多个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以及各个学院的支持才能执行。
学校现有的研究生层面特别是在学校重点学科领域可执行的国外交流合作项目较少,所以在研究国内外研究生课程学分互认机制方面缺少成功案例,还需要在有更多国外交流项目开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研究和确定可行的学分互认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国际化资源,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开拓国际化环境。
六、结语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阔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科技人才。但同时只有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充分了解本校国际化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适合本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性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吸引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学校能够更好地形成国际化氛围,促进学校与国外大学的交流,通过授课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教师的科研合作,提升学校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谢作栩.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 1996.6
[2]许永旺、张良.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0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2
[4]梁卫格、常志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作者简介: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提出,高职声乐课程建设要通过对声乐课程的前期建设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设置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机制,突出课程的职业培养功能。
关键词 :课程建设 调研 创新实践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只有做好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建设,才能做好专业建设工作。高职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声乐的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传授。声乐课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音乐发展,能胜任社会音乐演出团体和教学岗位的人才。声乐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专业中,为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课程建设前期调研
1.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定位
音乐教育面向社会、艺术团体、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学校等相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声乐教育、演唱、文化创新、演出经济等岗位的专业人才。声乐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者要有较好的声乐基础和表演能力。声乐课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根据内蒙古地区艺术氛围和文化需求,应加大蒙古长调、草原歌曲的教学和实训,面向当地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向,促进专业目标的实现。
2.学习情况的调查
随着上世纪末我国高校大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逐年上涨。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以笔者学院艺术专业招生为例,音乐教育专业每年招收40~70人不等,录取的学生分数低,高中阶段接受正规艺术培养的人数少,基础知识差,技能不过关,质量处于中下等。这些学生入校后,跟不上专业老师讲授的课程,致使老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又不好,缺乏努力训练、苦练基本功的意志品质,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二、做好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声乐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演唱技巧,了解声乐知识随时间的发展而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历程,掌握不同流派唱法的特点,并掌握重点曲目的演唱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音乐语汇和声乐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和音乐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初级演唱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声乐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提高艺术审美意识,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国内经典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培养其尊重各国音乐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的精神,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针对本地区艺术市场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首先我们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工作。笔者学院处于内蒙古东部,是科尔沁文化发源地,有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和浓郁的科尔沁风土民情。当地的艺术文化市场,对民族音乐的推广十分普及。根据上述情况,在声乐课堂上,我们有意识地加大民族声乐内容,选取一些经典的民族曲目,如《嘎达梅林》《诺思吉雅》等。另外,蒙古长调、数来宝等艺术形式也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科尔沁民歌是我们大力推广的。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技能训练,多为学生争取上台演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表演能力。
四、改革评价机制
怎样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和教师工作的优劣,是一门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首先要确定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对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实践能力相综合的办法,既注重理论成绩、卷面分数,也注意平时上课及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要定好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对教师的评价,传统内容同样重要,如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完成工作量、上课不迟到、课堂效果好等,也要加入教师对本门课堂的创造性改进等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思想,结合教学目标,将这门课程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活力。对这一闪光点,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加以重视和加大力度推广,这样我们的课堂改革才有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
五、小结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础环节和重点内容,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创新实践,将高职声乐课程建设成充满活力、不断创新、永保生命
参考文献:
[1]赵国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1).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20-01
公共英语是一门除英语专业研究生外其他专业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现阶段,在高校趋于综合性培养目标的学科专业设置和金融危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北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问题
1985年,原吉林医学院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北华大学成立,由原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和吉林师范学院、吉林电气专科学校四所学校合并而成。作为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211人,分布在24个学院,横跨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工商管理、风景园林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数学、专门史、美术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国化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五十多个专业及学科。2015年10月,针对学校2014级的各个专业研究生,教师抽取其中的210名大学生进行了封闭式的问卷调查,最后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75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得到研究生对公共英语教学效果和其自身学习成果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公共英语近一年时间的学习,38.78%的研究生认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49.45%的研究生同意“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认为能够流畅自如表达自己想法”的研究生仅占16.94%;“能够独立撰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的英文摘要”的研究生占17.71%;超过一半(约50.97%)的研究生“听说能力仍旧是其薄弱环节”;仅有近四分之一(约27.1%)的研究生“提高了其英汉互译能力”。通过统计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结论,对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未能达到使大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而且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现阶段对有关英语的需求。目前,学校仍旧运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模式进行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分为“读写”“听说”两个部分,其中读写部分有80个学时,听说部分为20个学时,而在仅有的20个听说学时中,听的学时比例又明显多于说的学时比例。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研究生对于公共英语的学习时间仅有研一的必修课阶段,之后并没有安排其他时间进行公共英语学习。目前这种以阅读为主,并不重视听、写、说、译等能力的训练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今对英语能力有着更高要求的研究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语言的基础训练,对大学生来说是低级的重复,没有达到研究生阶段对专业英语的要求。
二、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
为达到提高大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将公共英语的学习学以致用的目的,学校设置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课程设置依据各课程能够完成的交际功能进行,而非不同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的不同方面。“设置研究生的公共英语课程保证两年学习时间不中断,研究生一年级进行英语必修课程学习,研究生二年级进行英语选修课学习”,近八成的研究生支持这样的课程设计。学校作为省属的综合性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科专业多样复杂,入学时每个研究生的英语水平不同,因此设置相关的英语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以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显得尤为必要。78.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专业英语选修课,如医学英语、财务英语、艺术英语、金融英语、体育英语、林业英语等”;另外有多数大学生支持进行不同专业英语文献的选读。依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的相关要求,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本专业常用词汇量,能够阅读本学科的英文文献资料,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达到15万~20万英文词(包含著作、期刊、教材、文摘等)外文文献资料的阅读量;能够英汉互译本专业各种资料,在借助词典的前提下做到译文通顺,并且理解无误;能够撰写英文的论文摘要,做到表达无重大语言错误并能够准确表达意愿;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每个大学生应该完成不少于10篇的英文文献综述及摘要等,这样的专业英语学习才能有益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除此之外,近六成的研究生希望开设较为实用的选修课,如有关报刊英语、高级论文写作和国际会议英语等。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开了语言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提升了英语课程的实用价值。
三、结束语
根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考虑本校对研究生公共英语进行教学的现状,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致力于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辜同清.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