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柏拉图音乐教育观念

柏拉图的音乐观念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后者认为音乐就是一个微观的宇宙,其音响和节奏体系是受数学法则支配的。在毕达哥拉斯的时代,只有纯音程才被认为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它们正好符合当时所认为的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因而成为四艺之一。柏拉图继承了前人关于宇宙和谐的观点,但他的观念并不局限于音乐艺术,而是扩展到社会人文领域,关注到人的和谐发展。在他看来,人需要构筑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以达到内部的整体和谐。一个人只有达到内部和谐,才会满足和宁静,才会幸福。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音乐。

出于净化灵魂的理想,柏拉图主张对诗歌的调式进行挑选。他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服务,而不仅仅是娱乐和享受。他对能够进入理想城邦的乐器做了限制,抵制多弦乐器和多调乐器,不允许代表的长笛进到城邦里来。还觉得只有质朴的音乐文艺教育才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对心智和伦理道德各方面进行快速的发展,是对未成年人向正确方向的指引。教育的使命在于使受教育者富有幸福必需的那种善的和智慧的生活,应当使灵魂看见善的理念。一个人只有精神上达到善的境界,才可能求真、求美。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因而可以培养接近善的理念的自觉性。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一思想: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而这也正是今天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源头。古希腊的音乐观体现在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理解上,音乐的各种属性调式、节奏、曲调、风格、音色以及表演方式等,都要服从于他所赋予音乐的社会功能,从而体现出其实践品格。柏拉图认为,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教学要用做游戏的方法,你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地了解到每个儿童的天性。 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音乐教育,不应该提倡将技术上的卓越( technical excellence) 作为学习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应当使每个人都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不应成为竞技的工具。在后来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教育先驱的教育思想中,以及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铃木镇一等音乐教育家所倡导的音乐教育体系中,都可以看到柏拉图这些思想的光辉。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向灵魂灌输节律与谐和,以发展良好的道德品格。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巩固国家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美和善是不可分离的。通过音乐教育,情操得到陶冶,品质得以优化,最终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音乐并非感官刺激的艺术,而是理性享受,音乐教育应当是理性的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理性精神出发,达到对美的爱。现代教育同样强调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体验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不同的是由于功利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往往异化为技术教育,这种对美的爱只在技术成熟以后才被提起。在古希腊,音乐、诗歌、舞蹈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因此音乐的教育实际上是综合的文艺教育,是人的教育,音乐是这一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造就人的性格、文雅和毅力,音乐教育是为着教化人、滋养人而存在的,在人的和谐发展中具有奠基作用,是通往真、善、美的必由之路,在整个教育链条中至关重要。

二音乐教育的当代语境

语境,即语言环境,狭义上指书面语上下文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即言语所处的具体场合或者社会环境。本文所述当代语境即指后者。语境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集合。认清语境,方可认清自身在社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音乐教育的语境既包括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也包括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现象。以下是笔者对当代音乐教育所处语境所做的剖析。

( 一) 人之失调

早在19 世纪,席勒就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将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开来,现代人在人性上是分裂的。我们处在一个崇尚物质和科技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对人性所造成的伤害也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高速的工业化建设使当代人性和谐的力量趋向分裂。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物质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非物质危机。环顾我们周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存竞争加剧、主体身份丧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与物质生产的进步背道而驰。国际化、信息化的步伐,显然没有与普通人的生活节奏协调一致。或许正是由于我们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掩盖了人的本性,人们的灵魂已经被形形的价值观裹挟,产生迷茫,已经无法转身看到柏拉图所说的那个身后的实在了。人们忙于追求时尚,以便跟上社会的快节奏。那种合乎自然人性的教育理想,仿佛是空中楼阁,一旦付诸实际中就失去了本来面目。

( 二) 娱乐化生态

与柏拉图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培育和谐、理性、节制的观念相反的是,现代人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带领下,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音像、数码设备的层出不穷,人们更多的是以娱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就音乐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讲,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音乐的消费者而不是音乐的积极参与者。尼尔波兹曼在其所著《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 现实社会( 书中指美国) 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音乐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左右。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生态得益于科技的力量。IT 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任何想听的音乐都变得唾手可得。学生所拥有的音乐比学校音乐课程所提供的多得多。社会音乐产品( 主要是流行音乐) 强化了年轻人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并且,这一现象已经延伸到学校音乐教育当中。音乐在道德情感方面的游移性,使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生态。

19 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制订了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斯宾塞看来,艺术( 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 只是为了闲暇时间休息和娱乐,音乐在教育中只充当敲敲边鼓的角色。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方向,也为后来文理偏科埋下了伏笔。同时代的英国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偏向的弊端,他针锋相对地指出: 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与单纯的人文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而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则警告说文化生活的娱乐化将会导致文化精神枯萎。事实却是,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波兹曼的告诫也开始随着电视等传媒的普及而显现出来。当音乐的娱乐功能得到过度发挥的时候,他对于人的理性精神的唤起就显得异常脆弱了。

( 三) 技术化、工具化

纵观古今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到斯宾塞的课程体系,是一条由综合人文素养培养向学科不断细分的道路。所谓科学,实际上是分科而学,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今天分科而教的局面。随着历史演进,文化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所取代,这一趋势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深入发展,但学科本位的倾向也带来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忽视。在音乐教学上,则表现为技术上的卓越成为音乐学科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而将健康人格的培养抛在了脑后。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不无痛心地说: 作为人格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分科教育的肢解之后,在21 世纪的网络时代,还有着进一步被撕碎的可能。与音乐教育外部生态的娱乐化相对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专业化确切地说,是技术化工具化。这一问题的最初表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考级热,大批的儿童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走上音乐学习之路。他们当中不乏有佼佼者,例如近几年在国际大赛获奖的青年演奏家和歌唱家,但更多的儿童在拿到期望中的考级证书之后就将音乐束之高阁了。技能培训式的音乐学习没有带来人生的完美,而是给了他们一个痛苦的童年。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强烈功利目标的驱使下,胡萝卜加大棒式的音乐教学早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美 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善于尊重不同文化身份和听取不同意见。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依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来获得某项与音乐有关的技能。对此,笔者在观摩某器乐教学大师班时,就感受颇深: 许多学员拥有很好的演奏技术,但是普遍缺乏音乐感,他们是按照音符来演奏,而不是按音乐来演奏的。虽然手指跑动很快,但感受不到音乐的活力与魅力。在一些现代作品音乐会上,这一点似乎更为明显。音乐毕竟是由人来听的,如果音乐创作仅仅满足于各种新潮技法,音乐又何以为音乐?

音乐变成了技术,音乐的教育变成了技术培训,这固然有一些历史原因,在培养学生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方面,我们的教学的确做得不够好。加上音乐学习者的一些非音乐目的,在很表层、很强烈的方面,这是对演奏、演唱技术的宣示而不是通过音乐对人文精神的张扬。除此之外,强调音乐教育的技术性,可能与音乐教育者试图证实自身在学校教育链条中的学科合理性也有一定关系,而这又与社会音乐考级不谋而合,因为这样能以某种可见的、可量化的数据体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提升音乐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结果是音乐与其他高考科目一样,也在为分数而努力。以分数为目的,很难造就健全的人。以技术为目标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因为这使音乐与心灵分离,更甚者,感性与理性不相容,从而偏离了它的本来目的。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文化生态的娱乐化以及功利性目标的干扰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学校音乐教学,它会使人们对音乐教育的本质认识发生偏差,教学目标变得模糊不清,教学行为走向混乱。

三音乐教育的人文回归

人类社会的发展,终归不能使人脱离自然的属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都应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也同样如此。工业社会产能的高度分化,导致人的道德与智慧、感性与理性的分离。工具化的音乐技能教育亦会将音乐教育拖入本末倒置的泥潭。今天的人们包裹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之中,科技的力量正在削弱我们作为人的意识。无论是娱乐至死的物种还是沦为知识和理性的奴隶,都不能使我们达到幸福的彼岸。正因为如此,音乐教育要拨开现代文明的迷雾,让音乐带我们返璞归真。音乐教育要回到人文教育的轨道,在促进人的人性回归与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人文,即人文学科和人文素养,前者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后者则是人文科学所应体现和塑造的人的精神及内在品质。音乐教育的人文回归,是指音乐教育要回归到以涵养人性、促进内在和谐和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人学轨道。这一观点是以柏拉图的身心即善且美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但又在此基础上略作阐发,使之既能汲取古人思想的有益养分,又可以契合当代语境下音乐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一) 美善合一

柏拉图的和谐理想,其实就是要整体发展。一个人只有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整个身心才会协调起来。柏拉图重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聪明人如果品格不好,会变成无用而有害的畸形人。可见,他是希望教育要促进灵魂与视力整体发展的。

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人格养成、身体健康应是教育始终不变的基本诉求。柏拉图将人的心智和体质的训练看作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他相信通过音乐的教育,可以使人性得到改造。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在音乐的环境中,人格才能得以完善。柏拉图通过音乐教育促进身心和谐的理论与孔子时代的乐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反映出东西方在人性塑造方面的一些共通性。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席勒的美育理论以及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等人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在致力于通过音乐教育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是希望艺术能够替代宗教的世俗救赎功能,从而使人内心平静与安宁,这种精神的自足也体现在柏拉图的和谐音乐教育思想当中。在当代,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和戴维埃利奥特( David J. Elliott) 都提出音乐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完整性。而加拿大音乐哲学家韦恩鲍曼则呼吁音乐教育不能失去其固有的伦理道德意义。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问题,终归还是做人的问题这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最终归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通过音乐对人的情感、人格、趣味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人格培养的学科本质。音乐教育的辅德功能按照这种将音乐的形式本体和精神内涵割裂开来的说法,自古就有,未来也不会例外。今天提倡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其实已经包括了音乐艺术在形式、韵律、情感、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和功用。音乐本身就是人的自然性情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好的音乐必然是引人向善的,本身不存在要不要道德说教的问题。音乐教育者或许可以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孰轻孰重。但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不要简单否定音乐对人的情感、品质的影响力和伦理教化作用,不把音乐简单地当作审美的对象。应该将音乐的形式本体与道德伦理意义看作是辩证的统一体,否则就会陷入审美与实践二元对立的歧途。

美、善本为一家。培养完整的人,首先要做到人格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的辩证统一,即: 美善合一。通过音乐的教育,不仅形成对艺术美的体验、鉴赏、创造能力,还可以激发爱的情怀、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二) 技艺相和

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技术训练是重要的一方面。音乐发展到今天,积累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技能的进步为音乐艺术表现力带来更多可能性。从艺术接受的角度讲,参与式学习可使学习者获得局内与局外的不同体验。音乐表演实践是体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最佳途径,演奏演唱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需要注意的是要处理好技能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在现实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音乐学习往往导致学习者认知与情感的分裂,从而忽略了音乐的内涵,忽略了整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音乐的学习,技能只是其中一部分,最终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以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音乐表演中,除了展示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表达艺术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气质。不论歌唱还是演奏,技术只是一方面,技术到达一定阶段、达到一定高度后,最终体现的还是人文修养。我们提倡音乐教育的生命性,就是要它自始至终都体现音乐的人性本质。让音乐闪耀人性的光彩,而不是训练一个技术工匠。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构建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的梦想, 他的诗教思想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一环。作为柏拉图的重要研究学者之一的耶戈尔曾言:“柏拉图《理想国》的终极兴趣在于研究人的心灵。”在古希腊人的文化意识中,“心灵既包含生命形态的意义,也包含人类本性与道德修养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诗教思想是后世诗学思想继承发展的的财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人的本性、内在道德、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的心灵塑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诗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城邦人的心灵塑造问题,即通过理想的诗乐来塑造健康、美好、理想的心灵,进而通过理想的心灵作为塑造理想的人的一种途径,进一步确立理想的城邦,成就理想的人。

融美于心,润物无声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提出的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身体的教育即体育,二是关于心灵的教育即艺术教育。柏拉图所倡导的诗乐教育,是融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它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健康的心灵,敏锐的美感,理性的精神和美善兼备的理想人格。

他认为好的故事能激发儿童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理,给儿童讲故事是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柏拉图希望诗乐如同一阵清幽境界吹来的清风,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一种对美的爱好。人善于模仿,要培养一种对于美的爱好,就要培养人对美的模仿。诗乐作为一种桥梁,连接着人对美的模仿。他自身就要模仿美,即神,因为神为善因,一切事物中只有神最美。当诗乐模仿神,人对这样的诗乐进行模仿时,就会培养起一种对于美的爱,灵魂也会逐渐转向善的方向飞升,人性不断向神性靠拢。这样就达到了关怀人的心灵。

治心为上,塑造审美心灵

诗乐艺术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尤其是作为蒙学的科目,旨在给幼小的心灵打好底色,具有“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的功能,柏拉图深知,人的心灵是可塑的,在塑造人心灵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更重要,因为“诗乐节奏与音调要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直接进入人心灵深处。如果听众所受的教育方式得当,那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是他也就因而美化” 心灵得以美化而孕育和培养出温文尔雅的品质和风度,否则,那就会走向反面。前者会培育出健康而优美的心灵,后者则会败坏坏人的趣味,腐化人的精神。也就是说诗乐教育可以达到“以美怡情”,通过诗乐教育来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另外,“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能够很敏捷的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的加以厌恶;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加以赞赏,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识别出粗制滥造的东西以及缺乏美的事物,因此会以正当的方式对其感到反感,也会赞赏美的东西,喜闻乐见美好的事物,并吸收美好的事物,滋养自己的心灵,以此培养心灵健康成长,使自己成为性格高尚之人。也就是说要以诗乐教育达到“以美储善”,培养人高尚的情操,使人的心灵趋向于善,走向人格的完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得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柏拉图那里,“他从理智还没有发达的幼年时期,对于美丑就有这样正确的好恶,到了理智发达之后,他就亲密地接近理智,把她当做一个老朋友看待。” 虽然此时他还年轻,理智不够发达,无法理解理性为何物,但对于美丑有着正确的好恶。当理性发达后,他会亲密接近理智。这些无不是以往的音乐教育在起重要作用。柏拉图将诗乐教育是以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进行教育,即“以美启真”,在启迪人智慧,增长人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为发展人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在《理想国》中,柏拉将把心灵之美、身体之美和谐一致看作是最美的境界, 使儿童们“融美于心灵”,让心灵美外化为现实。这实质上意味着让心灵美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即沿着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的轨道, 把理想国变成一个理想的审美王国。倘若,诗乐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背离了心灵和人的生命,这样的美育是失败的。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名副其实。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的教育、女子的教育、音乐文艺的教育、体育及军事的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从柏拉图这些名著中的思想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认识。

柏拉图是西方首先提出学前教育的人。柏拉图重视儿童的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及精选故事材料。

柏拉图认为游戏对政治有着影响,认为儿童的游戏与邦国的政治与法律是有关系的。如果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用同一种游戏方法,使儿童喜欢同一种玩具,那么国家的政治制度就会稳定、持久而坚持下去,就不会被破坏。因为,这样培养的儿童认为事物是不变的,构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变的,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样的游戏,并且经常变换游戏方法,那么游戏就会被破坏,儿童就会对不同的玩具感兴趣,产生好奇,即会喜新厌旧的。这样,每个儿童都有不一样的想法,都有不一样的兴趣,经常变化,求新,求变。那么,一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因为,改变游戏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就会对他们思想和心灵产生影响,让他们以为事物是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秩序也会变化,这样慢慢发展到以后,就会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如果每个儿童都这样,那么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危机了。所以,他坚持要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使用同样的游戏方法,安排同样的儿童文学内容。以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稳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可见,柏拉图很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戏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图形成这样的教育思想其实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常变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变的、可靠的。物质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图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变的。所以,他希望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变的,这样国家才会稳定,才会稳固,才会持久下去。那么这就需要统一的,同样的游戏内容,同样的文学教育内容。

柏拉图还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并且要精选故事材料。通过讲故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柏拉图认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给儿童讲的。比如希腊神话中,马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这些天神彼此阴谋陷害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神们的自相残杀,神门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认为这些故事会对儿童会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这些不好的印象会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不利于他们的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应该讲那些反映神门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诚的光辉的一面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陶冶儿童的心灵,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他甚至认为,通过精选出来的故事对儿童进行教育,远远胜过用双手去矫正他们的身体。而且还提出对那些编写故事的人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了的故事才可以讲给儿童。

我们说柏拉图《国家篇》等中的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国家的稳固;给儿童讲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精选那些反映神的光辉的、光明的品质与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纯正的思想与品质;另外,就是提倡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但是,他在游戏中过于强调一致性,统一性,而忽视变革,忽视求新,求变。这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应该注意到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的不同,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求新思维;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性的。把游戏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戏与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等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了培养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人,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固而严格育内容。无疑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歌唱教学

音乐课一直被认为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被看做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变得充满爱心。音乐能充分表达人们内心的活动,拨动人的心弦,激发人们的感情共鸣。音乐课通过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音乐形式的美、乐曲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它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学科。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志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感彩和思想倾向。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形象地感受美,理解音乐内涵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鲜明的形象和高尚的情感。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下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寻找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一、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风以化人”、“寓美于乐”、“寓教于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世界各国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从古希腊就开始重视审美教育并重视音乐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认为体育和音乐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平衡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柏拉图认为,在多种教育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就因而丑化”。这里,柏拉图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看待。

音乐教育广义地应该归结为审美教育,柏拉图说:“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说:“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因而应被列入青年人的教育之中。”他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沟通人类心灵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可替代的。”强调了音乐教育作用的重要性。总之,音乐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

二、设置悬念,升华联想,提高兴趣

音乐的表现,本不具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层次对同一音乐的理解、联想都会不一样。而对初中生而言,其天性好奇,对未知世界更为关注,面对音乐表现的事物更充满幻念,音乐老师为学生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通过联想,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使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的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得到情感的满足。

三、运用歌唱教学方法引导感悟美

歌唱审美是歌唱者通过美妙的声音和对作品感情的深刻表现,把美洒向人间。初中歌唱教学主要通过教学一些歌曲,让学生体会演唱的方法和情感的表现。

1.演唱方法——体会美

优美动听的声音源自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歌唱教学中,第一节课就从坐姿开始,挺胸,抬头,两肩放松,两眼平视前方下方两厘米;口腔打开,呈含水的状态或打哈欠状态,舌头平放在嘴里;呼吸要快吸慢呼,犹如闻花香。甜美、圆润的歌声源自这三者的紧密配合和协调统一。理论要用实践检验,开口音多,有利于口腔状态的巩固,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聆听、感受歌曲,再听老师范唱,注意观察老师夸张的演唱方法。反复说歌词以后慢慢引入节奏说,最后引入演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歌唱状态。唱时要避免喊唱,一定要轻声高位,时时强调打哈欠的几腔状态和声音的位置,中低音区多用口腔和胸腔共鸣,高音区多用头腔共鸣。在反复训练几次后,学生要掌握歌唱方法,但要进一步加深、巩固,以便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2.感情渗透——表现美

歌唱美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更要有对作品的情绪、情感的深刻把握,这样才能把音乐的美充分表现出来。如《摇篮曲》,旋律优美、曲调悠扬、附点音符较多,要求在演唱的时候用气声演唱,速度要慢,把附点音符唱准确,歌声要如微风拂面,情绪要抒情、婉转。演唱《青春舞曲》时,要分析新疆歌曲的特点:节奏明快、情绪活泼、富有舞蹈性,唱时要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充满激情地演唱,最好边跳新疆舞蹈边演唱,这样才能充分表现新疆歌曲的独特风格。

四、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与理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情况,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责任感。在这一训练环节中,教师应结合复习、检查及知识拓展工作。巧妙地将美的旋律融入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中,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从而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可通过指导法与示范法让学生学习体会,向学生展示歌唱中的姿势美,发声中的技巧美,吐字与咬字的形象美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再现。这样,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练习中感受美、体验美,在练习中体会不同的音乐的不同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艺术之美。

五、创设美的意境,达到预期的音乐教学效果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音乐教育 重视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LI Hui

(He'nan Industrial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Zhenzhou, Hen'an 450012)

AbstractThe music education has the unsubstitutive importance to the quality student,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carries on the cultural knowledge instruction, prominent professional skill raise to the student, should take student morality, 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US to work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akes the music education. This article Jan Xi the quality music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the corrective measure, caused the music education into campus culture a luminescent spot, caused us the student to become the social demand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the quality; the music education; take seriously

近年来,各地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由于各种纷繁复杂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并且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接受艺术教育的期望不高。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音乐教育。

1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往往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音乐教育也往往被忽略,虽然开设音乐鉴赏等课程,但往往都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但是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的技能培养,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产生最早的是音乐、舞蹈和绘画。从广阔的人文视野来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音乐本身就属于文化修养范畴。音乐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当前提出的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县级及其以下学校,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小没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够正规,认识五线谱的寥寥无几,更莫说高深的交响乐了,这对学生们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所以说,在高职院校中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2)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离不开音乐教育。人格的形成和塑造与教育息息相关,大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能进一步开发学生智能,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学生能从优秀的音乐作品里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优雅的音乐风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提升。

(3)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但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相对较弱。因为他们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缺乏抗击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失衡感和自卑感。但音乐能带领学生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延伸生命的动力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音乐不仅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创作才能的发挥,是不可取代的。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文学、数字、音乐。”可见音乐在人类智慧之旅的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形象思维运用和发展的过程,音乐作为声音而言是极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会听到音乐后产生很多音乐形象,这是音乐对大脑刺激产生的联想或想象,而且音乐形象的多维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5)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至关重要。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调节、调控学生的情绪、情感,最终达到和谐和谐,进而规范了学生的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2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师资力量不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一个高职院校只有一个音乐教师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甚至还不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师资力量十分短缺。

(2)教学资源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音乐教学,购买音乐教学资料及图书相对较少,教师可取悦的资料很少,为备课带来很大难度。而网上的资源又不尽安全可靠,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

(3)学生不够重视。部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有的学生认为是玩,有的干脆逃课,造成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偏低。

3 改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的途径

高职院校重视音乐教育,不但要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包括充足的专职音乐教师及良好的教学设施,而且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序开展。

(1)开设音乐课程。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要把音乐教育纳入学校高职教育的总体教学计划,开始音乐课,务必使每一名学生都接受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正规的音乐教育。

(2)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讲座。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关于歌唱、舞蹈等的专题知识讲座,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实施一些奖励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社会上专业的音乐团体到学校举办专场演出或者讲座等活动。

(3)定期举办各类音乐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于节庆教学,根据不同的节日比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举办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有音乐特长的学生重点培养,带领他们积极参加省市的比赛,他们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是音乐教师取得成绩的时候。

(4)大力发展音乐类社团。学生音乐社团是学校社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投入相应经费,积极倡导,大力发展。比如舞蹈类社团、相声小品类社团、歌唱类社团,可以召集一大部分爱好音乐的学生,是平时给类演出和比赛的生力军。

(5)做好宣传工作。可以在校园广播、校刊、学报、博客、网站上广泛宣传音乐知识,扩大音乐知识的传播途径。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憾。一个受过音乐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于心传于后人。”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重视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充分的、合理的、完整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6.12.

相关期刊更多

民族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作家协会

实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人与生物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