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第1篇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衢山镇委、镇政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1、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引进人才

近年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镇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一是积极配合“工业强镇”战略实施,重视引进企业管理技术人才。或抓住重大项目、高新科技项目落户衢山的契机积极吸附人才,如东邦船业自20*年落户以来,在现有141名员工中,中专(含高中)学历以上的有10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55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的有18人,其中技师1人,中高级工17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7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9人,这些人才的引进,为公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或鼓励、支持传统企业组团赴省内外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如东方汽配实业有限公司针对生产中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部分技术问题,从外地引进了专业性强、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有效缓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二是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服务功能,重视引进行政事业专业人才。如为充实基层党政工作力量,近三年来,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编制招聘等方式,镇机关引进本科学历人才7名,其中2名已被提拔到中层岗位。与此同时选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截止到20*年10月,已有12名大学生进入到我镇所属所有社区,分别担任社区副职或社区主任助理。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基层工作带来了活力,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发展。又如岱二医院为切实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通过与上海新华医院建立合作医疗关系引进柔性人才,这些著名专家常年在该院参加医疗工作,指导开展高难医疗技术项目,有效地促进了我镇医疗水平的提高。

2、以强化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为手段,培养人才

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我镇从实际出发,立足镇内,挖掘潜力,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一是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大力培养渔农村乡土人才,切实提升渔农民创业致富能力,我镇于20*年10月成立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订单式培训和定期固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电焊工、船舶电工、计算机、四小证等培训。依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部分渔农民掌握了各种实用技术,从业竞争力大幅提高,有很多人已成为社会新型人才。如吉博力公司的张信大在20*年全市技工大比武中获得了第一名。二是引导企业建立教育培训机制。镇党委、政府持续加强企业人才工作,在人才政策、机制和服务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引导企业为企业管理技能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在此基础上,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力度。或实施“名师带徒”工程,或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或组织企业人员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听专题讲座、外出参观考察,着力打造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三是提升行政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镇党委、政府也十分重视对镇机关干部职工及社区(村)干部的培养。目前我镇共有干部职工143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3%,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2名,一方面,他们通过自考、成人、电大等形式继续提高自身学历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同时注重在工作实践中放手压担子对他们加以锻炼;20*年共有28名社(村)干部参加了社(村)干部培训,选派了1名社区干部到外地挂职锻炼。20*年村级换届后,又分两批对60名新一届两套班子领导进行了培训学习。

3、以构建良好工作环境为基础,使用人才

为更好地使用人才,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镇采取多项措施,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一是强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近年来,衢山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地处偏远海岛,各类人才尤其是教育卫生系统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群众对此反响极为强烈。为加强优秀人才储备,充分调动基层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镇党委、政府于20*年特别针对教育(卫生)系统举办了衢山镇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18位优秀人才实行三年任期制,任期内可享受镇党委、政府发放的每人每月600元特殊津贴和一次性5000-10000元的重点项目补助。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舆论宣传,为优秀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我镇在人才使用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积极为各级各类人才营造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如镇党委根据岗位设置和行政职能的不同,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进行大幅调整,实行一般工作人员双向选择,调整中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特长和自身意愿,使他们能人尽其才,学尽其用,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镇党委还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活力,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镇党委、政府把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放在首位,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方面切实做好人事、职称评审、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改善居住、交通以及文化娱乐等条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分布和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聚集在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级职称有近80%分布在教育系统,由于体制问题,人才由机关事业单位向企业流动乏力,调整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余下的一些高层次人才则主要集中在东邦、美达等较大规模企业中,导致其他行业或部门的人才力量十分薄弱。另外,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同样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能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特殊专业领域所急需人才更是极为缺乏,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

2、培养人才的体制还不够健全。人才投入就是效益最大化的理念没有形成,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投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单位和部门在人才工作中还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对人才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特别是一些企业,只重视对设备、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的增值以及项目、资金的引进,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有的企业还因职工流动性大等原因,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人才。这些都直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层次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吸引、稳定人才的政策或环境还不够完善。人才工作受我镇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区域位置等方面条件的制约,未能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到我镇就业;有些部门或单位还存在着人才评价体系及分配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现象,使人才的贡献与其报酬不对等,人才的价值不能得到合理体现,从而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导致人才外流;人才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不健全,用人上的“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观念还未彻底破除,导致有限的人才资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人才的服务保障上也存在不足,使人才难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四种意识”,开发人才资源

一是“一把手工程”意识,要把人才开发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镇党委一把手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主抓引才引智工作,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各行业人才工作汇报,及时掌握人才动向,预测人才趋势,研究工作对策,强化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二是“人才标准多样化”意识,即突破以往以学历、职称作为人才标准的片面做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只要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能为我镇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都应纳入人才工作范畴,不拘一格地加以选拔和任用;三是“人才至上”意识,即要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切实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达到既用人之长也容人之短;四是“人才大开发”意识,采取“使用性开发”、“政策性开发”、“储备性开发”等多种方式,如:进行合理性岗位调整,建立乡土人才库,建立科技示范户,强化机关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等,以各种方式来推动全镇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大开发。特别对高层次人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行情,完善柔性引进的政策体系,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吸引优秀人才为我镇服务。

2、营造“四个环境”,实施人才服务

政府部门要充分整合各界资源,努力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优良环境。一是政策环境,在抓好原有各项制度和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要大胆吸收借鉴各地好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真正发挥政策对人才成长导向作用,以达到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社会环境,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广泛形成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三是服务环境,政府部门要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一切从有利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敢于打破常规,简化手续,强化服务,特别要从人才的婚姻状况、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于细微之处体现对人才的关怀,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和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有机统一;四是工作环境,要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通过健全人才市场体制、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手段,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创新“四项机制”,推动人才工作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第2篇

2007年以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日益受到国家重视。作为全国二十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天津市高新区认真贯彻副总理主持召开的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当前的困难与挑战,抓住产业调整、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新一轮产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天津市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作为天津市委、市政府2009年全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天津市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与软件人才培养相互促进,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适用型人才紧缺是当前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软件人才的适用性,降低企业软件人才培养成本,实现软件产业与教育的有效对接,是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此,高新区软件园定期对天津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以此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

2调研数据分析

截止到2009年2月底,高新区软件园组织对高新区内数十家软件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情况、实训情况,调查涉及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议等相关内容。

参加此次“软件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软件行业企业中既有服务外包型企业,也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企业;既有发展成熟期企业,也有起步期企业,范围涵盖面广泛,有着较典型的代表性。例如,大宇宙、南开创元、NTTDATA天津公司、英业达、长虹立川、津科电子、天地伟业、曙光计算机等。调查结果的主要分析如下。

2.1人才来源

目前,企业中本地人才供给解决比例平均为59.5%,其他来源主要是河北、山东、辽宁、陕西等北方地区。其中,大连、青岛、西安、合肥等软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较快,人才适用性较强的城市成为热点生源地区。

例如,青岛软件园实训中心与青岛市的院校合作,将大四学生的课程移植到实训中心完成,请软件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主管到实训中心参观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断修正教学内容。实训中心与当地及北京、上海的大型软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在该项目中,每名学生只需缴纳2000元左右的费用,多数学员进入实训中心2个月后即能签约就业。该实训中心成立不到两年,就已经在青岛的各高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NTT DATA天津公司2007年招聘的员工中,有27%来自青岛实训中心,2008年已经签约的实习生中,有近50%来自青岛实训中心。

2.2企业开发语言

以JAVA、C++、.NET语言为主;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SQL、Oracle、DB2、Access等;开发平台主要为Windows、Linux、Unix、嵌入式等。

2.3人才需求

受调查软件企业2008年人才需求调研数据显示,2008年,企业人才需求2916人,以本科学历为主,高、中、低端人才比例接近1∶2∶4。技术方向以JAVA为主,占60%;.NET比例为28%;其他方向比例为32%。人才需求的四个领域ITO、BPO、动漫、IC设计各占52%、20%、17.5%、10.5%。

企业数据显示,2009年,参加此次调查的企业预计招收新员工的总数接近2500人。

2.4外语要求

企业对招收新技术员工的外语能力要求是:英语4级以上,日语3级以上。如外语能力不足,企业以开设语言培训班来解决,平均课时接近200小时,外语教学以外聘师资为主。

2.5员工培训

(1) 新员工培训

在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企业普遍感觉生源的职业素质、应用技能、专业知识、外语、责任心、团队精神、表达沟通等方面存在缺陷。解决的途径以自行培养为主,有些企业与教育机构开展合作。87%的企业对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学习,培养周期一般为3~6个月,新员工平均培养成本已超过10000元/人(较去年统计的7125元/人,有30%的增加),技术开发课程及企业文化课程的师资均由企业项目主管担任。在人才需求少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承担相应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如果需要大规模招聘人员时,这个矛盾就非常突出了。

(2) 在职员工培训

在职一年以上员工的常年性培训一般以10~30天的集中短期内部培训为主。以外语、专业技术培训为主,其次是管理、业务培训。参加培训员工的比例占企业员工总数的80%以上,平均培训费用在3000~5000元/年。

2.6企业接受学生实训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训,其中37.5%的企业可有条件地接收学生实训。在软件开发企业中,学生实训安排到项目组,进行真实项目开发的很少;在动漫和BPO企业中,学生实训进入真实项目组的平均比例较高,达到了65%。多数企业都希望使用自主研发的实训平台,使学生能适应本企业的需要。

2.7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校企合作的调研数据表明,75%的企业与院校开展了合作,平均节约人才培养成本48%。校企合作中的不足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不稳定,院校给学生的压力太小(特别是考核与实训挂钩机制不明显),实习周期短使学生在企业不能承担更多的任务等。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所占比例为67.5%;40%的企业希望在院校中开设定向培养班,75%的企业希望与院校开展实训合作。通过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尤其是招收经过实训的学生,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降低非常明显。实训在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的同时,还拓宽了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就业。

例如,经过四年的合作,南开创元在天津工业大学开设了“创元班”,针对“创元”的人才需求,将技术课程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学生从大学一年级暑假开始到“创元”实习,大四全部课程在“创元”完成,四年为一个合作期,南开创元会优先录用合作中优秀的学生。

2.8校企合作资金投入

调查显示,目前高等学历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落差,大学毕业生要经过3~6个月的培训才能具备企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目前阶段,多数企业对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采取自行培养的方式,因此,在政府和高新区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方式上,多数企业普遍希望资金资助到企业。

在校企合作(包括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中,62.5%的企业愿意支付人才培养费用;37.5%的企业愿意支付一半的人才培养费用;37.5%的企业认为合作中双方都有投入,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同时也为院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渠道,所以合作中双方都不需要支付费用。

在南开创元与天津工业大学的合作中,天津工业大学将学费中的一部分支付给南开创元。长虹立川则是与培训机构(长城教育)开展合作,长城教育开办长虹立川就业班,合作中,长虹立川并不支付任何费用给长城教育,长虹立川参与招生初步考核、师资选拔、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选,参与教学过程,定期检查教学质量,培训结束后,长虹立川对学生进行考核,合格者签订就业合同。该合作培养周期为10个月,学生学费在11000~13000元/人之间,全部由学生个人承担。这个合作中,双方共同投入(长虹立川主要是人力投入),双方受益。

3 “天津市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设想

3.1软件园搭建实训平台

多数企业认为,目前自行培养人才成本过高、占用精力过多,希望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尽快建立并发挥作用,如大宇宙、英业达等,特别是对于众多规模小、人才需求量少的企业。一部分企业将人才培训作为主营业务之一,成为企业创收的组成部分,如南开创元、斯坦德等,但也面临场地设施等矛盾。

3.8政府投入

目前阶段,在政府和高新区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方式上,多数企业希望资金资助到企业,部分企业希望资助到培训机构和学生。

建议:整合各项扶植政策资源,由目前的政策资金直接扶植到企业,通过将支持资金按企业情况拨到基地的各企业定向专户、定向使用,逐步过渡到政策资金直接扶植到人才基地。最终实现企业能直接招收到合格的技术人才的目标。

3.9培训认证

企业普遍认为,目前社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其中,企业认为较为优秀的培训机构有:东软、青软、清华IT、中软、长城教育、北软教育等。

企业反映,目前的社会培训资质证书也是鱼龙混杂。多数企业希望人才具备的证书有:信息产业部证书、微软、SUN、思科、IBM等,也有部分企业认为培训资质证书并不重要。

建议: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有选择地与具有软件开发企业背景的培训机构合作,避免纯商业性的社会培训机构的介入。有二种合作方式可以选择:

(1) 与一家优秀培训机构全面合作,如中软、东软等,这种合作应是包括业务项目、投资、人员团队等诸方面的全面合作;

(2) 以基地自我发展为主线,将各培训机构的优势业务项目进行组态,形成基地独立、完整的业务体系。同时,考评向实际开发的工程评测转化。

同时,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应申请并获得信息产业部、微软、SUN、思科、IBM等培训资质证资质,形成基地内的资质平台,并与各合作方实现资质共享。

4结束语

软件人才供求结构的矛盾表现为软件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破解人才瓶颈难题成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随着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教育应积极向软件产业延伸,软件产业应积极向教育融合。依靠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营造与产业发展紧密合作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教育、科技和产业的长效联动机制,是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此形成产业链、技术链、学科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对接。

大力开展职业化、规模化实训是完成大学毕业生到软件工程师身份转变的最佳手段,是实现“端到端”人才育成体系的最佳举措。由政府主导并与知名国际机构合作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是保障大学生实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第3篇

1 引 言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1%,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并没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当前,各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中高职为主,本科专业较少,同时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专业教材缺乏、资金支持力度不大、招生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职业院校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望剖析出制约该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提高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实现国家在养老服务事业上的宏伟目标。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开设中职或五年制高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5所职业院校,其中本科学校1所,高职学校10所,中职学校4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公办学校12所。

2.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共设置了41个题,包括院校基本信息、招生、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情况、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校企合作、专业科研、就业等内容。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邀请了行业和学校专家给予指导,保证了科学性。测试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2份,回收率为95.6%,有效率为91.2%。

采用Word 2003、Excel 2003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来源及招生情况

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生,也有部分高中生和高校回流学生;各职业院校该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校招生不到30人,甚至个别学校招不到学生。

3.2 培养方向情况

在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上,学校主要以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为主,兼有社会工作者方向。

3.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各学校本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老年人的活动组织与策划》《人际沟通》等课程。而由于学校的不同专业优势,在开设课程上也会体现一些特色,比如有些学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家庭管家服务》《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

首先,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为护理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和爱心、耐心、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其次,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现代办公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康复技能、老年心理辅导等。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主要为生活照料、护理技术、养老事务管理,其次为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

3.4 专业教材情况

在教材选取上,各学校以普通教材为主,兼有校本教材和非本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以及其他讲义、视频等方式。教师对教材存在较大意见,例如教材数量少、教材内容与专业贴合性差、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内容不适合中职学生、教材内容与岗位脱节、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因此,目前急需开发本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开发并不多,只有少数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极少数学校参与了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

3.5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本专业教师多为相近专业(护理、康复、社会工作、管理等)教师,并聘任行业企业专家为兼任教师,年龄多在30~50岁,学历符合要求。大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在60%以上,只有少数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首先,专业教师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其次,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以及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能力。

各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参与专业建设和行业企业锻炼的方式,同时还重视课程开发交流和教育教学改革培训。

3.6 实验实训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实践课时比例的要求,各学校在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50%,大部分集中于50%~60%这个区间。

各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从调研数据来看,老年生活护理模拟实训室、老年模拟护理病房实训室、老年康复模拟实训室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实训室。根据市场要求和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一些学校特地开设了养老机构管理实训室、老年社会工作实训室、老龄产业经营实训室、老年健康教育实验实训室等。

在专业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毋庸置疑,各学校都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调研数据显示,各学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最少2家,多数为3~5家,主要提供岗位为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营养师、康复师等,主要实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料、老年人技术护理、老年人康复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等,实习形式中采用岗位轮换制,让实习生充分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最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多数学校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不低于8个月。

3.7 毕业生就业情况

调研发现,近3年各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当前老年服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只要学生愿意从事老年服务工作都能够顺利就业。少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对就业持观望的态度,这有可能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他们期望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待业。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多为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养老事务员等,还有少部分学生从事老年产品销售工作。

4 结 论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受到了国家及地方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学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但是,本专业面临着招生规模小、教材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的发展与成长。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加大支持力度,解决本专业发展瓶颈,为我国养老事业培养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国家养老事业的宏伟目标。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综合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长,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然人才市场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要切实有效的提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求学校能与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并确保学校和企业能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中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全面性。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针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校企间的充分合作中来对其进行优化。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实有效的促进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培养的质量得到充分有效的提升,就要求各高职院校能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构建如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构建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所谓多方联动具体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指的就是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且评价主体往往也与评价的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就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提下来看,其主体主要包含的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负责的是对学生教育培养的专业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以及学校教育培养的整体质量等进行评价,这往往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负责的是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定来对内部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最后,企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负责的是根据市场的实际人才需求来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2.针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多元化的内容体系

为切实有效的提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的全面性,在实际的评价中也应重视针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主要可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学习质量。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重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要求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且还求学生能具备较高的团队协作及组织能力;其次,教学质量。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教学质量也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能重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价;最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对教学的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其往往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践

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切实有效的将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到学校的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中,就要求重视以下几项工作的实践:

1.校企合作进行质量评价队伍的??建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要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充分有效的运用到实践的评价工作中,就要求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联动,共同为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的完善构建相应的质量评价队伍,进而确保从根本上提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全面性。这就要求学校能与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在学校相关评价人员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要求企业能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技能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监控并全面有效的对其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各单位还应重视对评价队伍人员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并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为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对培养质量评价的方式进行规范,进而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多元化评价内容在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所谓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使用主要指的是在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中要就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以及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并合理的进行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选择。比如,针对学生在学校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情况,在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就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而针对学生的实践工作情况,则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评价,其中企业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在岗位工作的适应情况,在岗位工作的学习情况等,而学校则针对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企业对学生实际工作情况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进而将二者之间的评价相结合来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将最终的结果作为学校学生培养质量培养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意识以及自身在工作中所具备的潜力等都因作为评价的依据。

人才培养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94-01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是校企的双赢之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很好的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高职教育的 “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合格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岗位针对性强,能最大程度上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能做到无缝衔接。对于学校来说,“订单式”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

二、高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来看,它意在加强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使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 “共赢”。但是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受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上就业市场处在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对人才层次的选择上也相应的水涨船高,因此,企业对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寻求“订单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 “订单式”培养,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主观意愿上达成一致是合作培养的基础。在“订单式”培养的三大主体中,企业和学生这两大主体中存在很大的变数,这个变数主要取决于“订单”产品的就业意愿及产品质量和接收“订单”产品的企业运营状况。人的“订单式”培养与商品的“订单式”生产不同,因为商品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供求双方只需要按照各自的要求行事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人在择业时的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整个合作过程和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了企业与学生的协议关系。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也对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 “订单式”培养的效果。对此,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机制的建立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给排水专业在“订单式”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详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

在确立 “订单式”培养项目时应了解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要了解社会上具有合作意愿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二是要了解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如果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将导致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稳步发展。

由于本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本专业实力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易引起企业关注,也较容易找到有“订单式”合作意愿的单位。因此,本专业首先以沈阳地区为主,周边地区为辅对相关的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尽量收集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信息,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在对比分析中确立稳定的合作伙伴。这些调研工作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通过调研分析我们看到,有“订单式”培养意向的单位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大型国企入职门槛较高,基本没有合作的意向。经过论证,我们从调研的单位中选定了10家左右发展事态较好,经营能力强,基本能够开展长期合作的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合作,每届选一个班作为培养对象。

第二,建立培养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时淘汰。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为了形成长效机制,必须保证“产品” 的质量过硬。培养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来确定,为了保证供需双方的基本利益,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方面“共赢”。如果仅从就业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满足企业要求的学生, 使学生时刻保持危机感,从而建立对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这从根本上避免了在培养 “订单”确立后,个别学生对自己放松要求现象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第三,建立培养方案的论证机制,充分兼顾学生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

在 “订单”关系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往往为迎合企业,满足企业的要求,容易形成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识面过窄,导致后续情况下的转岗困难,鉴于此,需要建立一种培养方案的论证机制,针对该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其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然后,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重点分析方案在满足合作企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其他岗位是否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

第四,建立长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该扬长避短参与学生的培养,学校主要进行理论教学,企业以实践教学的指导为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同时,教师队伍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尤其是“订单”合作方)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利用假期派老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真正的做到“双师型”,从而弥补企业对学生培训时人手的不足。使学生参加实习后能尽快的适应岗位角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