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设计与管理

艺术设计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设计与管理

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实验室 机房建设 管理方法

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是以“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艺术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设计实践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设计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是现代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室机房的建设规划

机房建设规划质量直接关系到上课学生的实践质量和机房维护人员的管理质量,所以在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机房的实用性和可控性。

1.根据发展需要,规划3~5年内计算机硬件配置及规模。

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设计类软件对硬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淘汰率也在不断加快,设计类机房计算机配置普遍高于其他类计算机,为了后期管理和维护方便,在计算机配置选择方面需要重点考虑。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开设上机实验课程的增多,使实验室机房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正常地完成上机实践课程,机房的计算机数量规模应视目前的上课班级人数及使用率合理规划配套设备数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机房的全面网络化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坚持以集团的方式为计算机机房提供系统的接入方案,同时注重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则,注意用专业化先进化的技术理念来进行网络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其实用性、先进性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扩展性。机房采用以整个局域网为核心以单个机房教室局域网为辅的集团方式,以集中管理和分开单独管理的两种方式便于教师管理,同时提供一个有账号登录的无线网络信号,以便教师自带笔记本电脑的网络接入,具有高安全和高可靠性,是现代机房首选的局域网建设方式。其优点在于:

(1)资源的充分共享。网络化的共享可以使每一个工作站之间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资源,满足教师的素材分发、学生的作业上传集中等教学实验要求。

(2)机房更直接更有效。机房以房间为单位的小型子局域网再接入整个机房的主局域网,方便了管理,对于上不同专业课程的学生可以分开加以管理、分课程下发不同资料,两个子局域网机房之间互不干扰。

二、实验室机房的管理

实验室机房管理是一门学问,实验室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如何使艺术设计类实验室机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实验室管理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1.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如何提高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使用率与电脑设备的无故障率一直是以一种矛盾体的方式存在的,要想管好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依据和保障,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管理要做到有章可循,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学生机房上机守则》、《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开放实验上机守则》、《实验教师守则》、《贵重设备使用管理办法》、《物品借用管理规定》、《物品损坏赔偿规定》等。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做好规范的上机登记,让学生参与到机房的管理中来,负责课后的座椅摆放及卫生工作等。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双师行师资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的增加对实验室机房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双师型实验室管理队伍是实验室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双师型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软件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专业的管理及硬件维护知识。专业机房管理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对一些硬件常见故障能够及时排除,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还要定期组织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展开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计算机管理和维护水平。学校还要组织及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研究中学习创新。

三、结语

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是艺术类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高校的公共上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既关系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又反映了高校在信息化平台上的建设水平。我们要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白汶灵.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孙娜蒙(1980- ),女,河北定州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安徽 蚌埠 23003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专家型教师培养及教育影响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FB09068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13-01

一、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

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多创建于2000年前后,该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沿袭了德国包豪斯设计院校的教学理念,培养的学生是以绘画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等为主的单一技术型与艺术型人才。从知识结构上看,整个教学体系是以设计与科学、工学知识等组成,基本没有开设设计管理类课程,并未把培养专业设计师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掌握设计营销语言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表明目前国内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本科教育并未确立设计管理教学体系,其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设计师与其他设计类院校并无区别,甚至在某些专业技能上面并无明显竞争优势。企业只能将其视为具备高级技术技能的产品开发人才,而不是产品开发项目的管理者。

财经类高校应结合自身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将艺术设计专业与其相结合,在学科体系上进行整合,在艺术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上形成差异性,逐步建立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开创自身的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艺术设计与设计管理的必然关系。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一种新产品从设计研发、制作、生产、销售到消费者使用,都要与一系列的人力、物力以及市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设计并不是单一层面的设计,它需要设计管理者对整个设计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协调各个部门提升设计效率,提高设计品质。设计管理是设计从提出到完成的有力保障,二者之间存在着依存与发展的必然联系。设计管理不仅规范了执行层面的设计流程,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设计项目的运作与实施,协调各个层面如决策层、管理层、设计执行人员、生产销售人员等规范化、制度化工作。

2.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设计业也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很多设计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存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等问题,这制约着国内设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大型工程项目投标中很难与国外设计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因而具有管理才能的综合素质设计师的培养迫在眉睫。国外发达国家都有一套自己的设计管理教学体制,国内设计管理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起步较晚,并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管理教育体系。财经类、工商管理类院校相对于其他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独到的优势,便于向学生传达一种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学理念,从而使艺术设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1.“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设计+管理”,而是艺术设计与经济管理学科的全方位交叉与整合。根据企业对设计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联合行业和社会力量,完善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所需的具有扎实的设计专业基础和管理才能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该培养模式应紧紧围绕综合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通识教育、艺术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教育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实行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采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三个层面实践教学体系,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树立适合本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以实现毕业生与市场发展的同步。

2.“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国内设计管理教育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在体制的设立和师资队伍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横跨设计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领域,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设计专业基础,同时又应是兼具管理和领导力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具有管理经验和设计经验的双重素养的教师是该培养模式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将管理学与设计学师资相融合,以合作的方式搭建设计管理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培养方式弥补设计学教师管理知识与经验的匮乏,以及管理学教师设计基础与技能的缺失。同时,由于该培养模式是以管理实践与设计实践为主的应用型学科,应及时吸纳具有实践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级设计管理人员补充到师资队伍之中。另外,该教学团队专业学科带头人设计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素养的培养。因此,有必要自上而下从学科带头人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师资培养模式,依次通过定期到企业实习、国内外相关领域进修等,逐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与管理素养,从根本上解决该培养模式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

四、“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1.艺术设计与管理的有机融合――设计的科学与艺术的管理。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培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学,它是建立在综合性知识构架基础上,打破了单一的设计与管理教学体系,以管理学为基础,根据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所构成的新型交叉立体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按部就班的固定课程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条块状分割的传统建制,使艺术设计与管理有机融合。借鉴国外设计管理教育先进教学理念,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采用先进科学的理论研讨与经典实用案例分析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与管理学科之间的课程设置衔接要密切,过渡要自然,紧紧围绕设计与管理的内在联系而展开,以实现设计的最大价值为出发点,使科学的设计环节用艺术化的管理方式得以体现。教学重点由技术和知识的传授,转向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启发,给学生提供一种观察环境,增强互动性和实验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思考。

2.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拟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管理与设计执行能力以及领导力方面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实际情景模拟体验更为重要,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管理素养至关重要。让学生处在真实的环境中,对实际设计项目进行模拟操作,对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换位思考,逐步培养学生从实际角度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设计从构思、提出、执行到完成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部门如设计部、企划部、市场部、人事部、财务部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企划能力、设计控制与设计执行等管理能力。

3.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基于课堂练习,社会实践环节严重不足。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非单纯的理论灌输,而是需要借助大量的设计实践与管理实践来实现设计管理的目的。目前国内设计管理教育的通病是难以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应大幅增加实践课时,将社会项目融入课堂,彻底打破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壁垒,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在参与实际项目过程中,将课堂上一些抽象的难以表述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逐步领会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行转化的,从而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五、小结

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教学案例与方法尚不完善,这就需要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敢于担当,积极探索与该模式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娜,贾乐宾.设计管理教育教学浅谈[J].艺术与设计,2012(7).

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设计管理设计设计师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以来,人们在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时,不能跳过和忽略的就是“包豪斯”,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代名词。人们不断研究其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广泛指导意义,表现在其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等,而后者才是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就的核心和根本。

包豪斯体系强调的是:

1.设计应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4.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如果说,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和从业人员都达到了以上几点的要求,或许今天也就不需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纵观国内的艺术设计行业,社会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没有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没有建立一套自己满意、社会满意、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着较大水平上的差异。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艺术设计教育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艺术教育过程中宝贵的指导思想。

二、设计和设计师

何谓设计?它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还同时肩负着把制造产业与尖端的软件产业一同吸纳进创造磁场的重任。”①而设计师,则是从事设计这一职业的人的一个统称。

设计师,是特殊的族群,与设计师们的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胸怀,改善环境的渴望,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提高大众对艺术、设计的品位,去帮助或改变这个社会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有些设计师们的世界是很“窄”的。

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弱点是一样的。有些知识分子大多缺乏一种大文化观,他们看问题多只是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地域的角度出发,这对于整件事情和整个层面来说,是相对狭隘的。而有些艺术设计师,将自己圈在一定的小文化背景里,其认识和境界或许就停留在较窄的层面。

设计师以及设计师的创作,应面向社会。对于社会,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并有责任感,在文化意识上发生作用,并把个人和现实文化联系起来。相应来说,艺术设计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艺术的能力,教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力、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推动的不是某一层面的技术载体,而是思想上的变化,这比教技法更重要。

三、设计和设计管理

管理需要设计,设计必须加以管理,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在设计的应用和行销上经常进行创新,其重要因素就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中所进行的管理,以提高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进行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进行管理。

设计管理,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1965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TheRoyalSocietyofArts,简称RSA)颁发“设计管理最高荣誉奖”。此奖目的在于借以“鼓励企业设计活动,经由广泛性、合理性、计划的步骤,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②。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设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Farry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并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③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不难看出,MichaelFarry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定义的。

设计管理,从企业层面的理解指的是企业领导从企业经营角度,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对设计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管理,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设计管理,企业的设计管理,在目前看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企业品牌形象CIS战略的运用,是最典型的设计管理的实例,也是目前企业运用的设计管理。

四、如何进行设计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去理解设计管理,其基本的内涵已渐渐走向统一。那么,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设计管理呢?相信这是很多人目前真正关心的,下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和从业经验谈一些理解。

第一,设计战略和策略管理。

设计战略和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情况、市场情况、产品情况等)作出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方法策略,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是设计的准则和方向性要求。它是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总体性规划。企业必须要制定自己的设计战略,并加以良好、有效地管理。

第二,是设计目标的管理。

设计必须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除战略性的目标要求外,企业的设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近期经营目标制定近期的设计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在说到设计师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一般较为感性,在目标的设定、执行等方面最好能有强有力的管理,使之切实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第三,设计程序管理。

设计,是一个讲究创意、思想的工作,但并不表示设计就不需要流程。设计的流程管理,是为了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确保设计的进度,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和任务。

第四,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

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是使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在生产阶段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集思广益”,即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另一个环节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即设计成果转入生产以后的管理对确保设计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设计部门应当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实施监督,才能使设计的效果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第五,知识产权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企业经营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设计工作者来说,首先要保证设计的创造性,避免出现模仿、类似甚至侵犯他人专利的现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在设计的某一阶段进行审查。设计完成后应及时申请专利,对设计专利权进行保护。

结语

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软件、技术和管理”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生变化,设计管理的定义和影响也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一种应对激烈竞争的最具潜力的工具,设计管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在目前以及将来,对设计管理的探讨和发展应当被我们关注和重视。

注释:

①(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279页.

②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页.

③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第10页.

参考文献:

[1]陈鸿俊编著.现代设计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陈屹,谢华编著.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

[5]刘瑞芬著.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现存问题

1.1管理理念错位

在一些煤矿企业,主要领导只注重产量,对井 下机电设备重视不足,没有真正把机电设备视为现 代化煤矿安全生产的保证放到一个关键的位置,仅 把机电设备管理当做一个辅助生产工作,管理制度 不够完善,具体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出 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一些煤矿企业单纯追求眼前产 量,管理理念落后,甚至抱着“什么时候坏,就什么 时候修,驴不死不下磨”的思想。正是因为企业对 设备检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才使机电 设备定期维护与检修工作不能落实,直到机电设备 出现异常或者故障后,才开始实施维修,导致影响 了正常的生产,也使设备的运行周期大大降低。

1.2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

在目前很多煤矿中,机电设备陈旧落后,有的 设备一买回来就不正常运转。安全配套措施跟不 上,与当前国家相关的煤矿安全规定要求相距较 远。由于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湿度高,空气灰 尘多,如果机电设备在矿井里实施存放、运输过程 中,不采取防锈、防尘、防潮等手段,则会加速设备 的腐蚀及损坏;再加上工作人员的认识不足,经常 会导致此类事情发生。在这些设备中,存在的隐患 较多,再加之对设备的检修不及时,检测技术落后, 发现设备隐患的技术能力不足,都会导致设备存在 较多的故障。

1.3操作者的素质不高

据相关数据表明,在机电设备事故的责任人 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一半以上。机电设备 操作人员文化的业务素质不高,操作过程中不能满 足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对于特种设备,操作人员 的掌握技术不够熟练,加上岗位变化频繁,也给安 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在通常情况下,煤矿的工作环 境差,不安全因素多,因此被人们视为又脏又累而 且有一定危险的工作,这就导致了有一定技术水平 的人员,不愿进入煤矿企业工作。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 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 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1970 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 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发展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企业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三、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