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人才培养

医学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人才培养

医学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与医学相关的学科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人类疾病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并且在高科技的带动下,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朝着“预防保健、综合治疗”的现代化医学服务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医师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时,必须中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影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医学教育本身的社会性

对于医学,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医学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中的人,而对于人类健康,除了受生物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影响外,还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医学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具备社会性的特点,医学不仅仅是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专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受医学教育本身社会性的影响,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临床知识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政治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法学教育等,这样才能培养出临床医学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良好的临床医学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医学的是一门对人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其本身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医学、临床都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及信息的激烈增长下,使得高等医学教育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不仅和自然、疾病有关系,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系,这也使得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从而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

强实践性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疾病,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的寿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医学人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学到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价值。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设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及临床教学基地,但是由于临床学习的学生比较多,而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比较少,从而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服务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要在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成“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及蕴含的教学内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遵守医学教育规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在新环境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应该适当的增加自然科学、医学综合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从而为全面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讲解知识,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获取,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临床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革临床教学体系,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或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在新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全面型、应用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教学,全方位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具体实践出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对国内教学科研探索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华贞,战海艳,邓卫红.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5-17.

[2]苏菁.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4):21-22.

[3]孙钰,郑葵阳,刘莹.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2):50-51.

医学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1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学工作者[4-5]。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识渊博。首先,创新型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身份所决定的。其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还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再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应该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进展,并做到融会贯通。惟有如此,创新型医学工作者才会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推陈出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6]。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临床研究或基础医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本校精简和浓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门类,构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基本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导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高2.1%,优良率提高6.9%,毕业考试平均成绩提高8.8%。

2.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相对割裂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反,近年兴起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则可以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横向及纵向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和疾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把握知识的能力[7-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较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较传统教学组具有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从2000年开始,本校历时8年构建了一个有1800门医学课程的医学信息库,开发了一个包括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平台,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首次通过信息化教学,广泛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现了老师导学和学生自学的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措施以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参加国家、军队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人次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课外科研和实验项目数增加了2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呼唤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下的教学以传统的大班教学和讲座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与此同时,部分院校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意综合运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通过把每一个知识点隐藏在问题的后面,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与老师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训练了逻辑推理能力,启发了创新思维[13]。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培训其创新性思维。所谓的创新性思维,指的是一种开创人类认识新领域和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有研究发现,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14]。在临床教学中,本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胸膜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一般的胸膜疾病,通过胸部CT、PET-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可查明大致病变部位,通过检查胸腔积液常规、胸腔积液生化、胸腔积液培养等检验方法则能进一步分析原因,而通过胸腔镜检查、胸膜活检等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但是,在经过系列的检查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胸膜疾病未得到明确诊断。而转换一下思维,有时则可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疑难胸膜病变的诊疗中,如把自发荧光技术与胸腔镜结合使用,利用荧光下恶性病变呈现红色而正常组织呈现绿色的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微小胸膜病变的检出率,最终在荧光引导下利用胸腔镜进行活检而明确病因[15]。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即从课程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之道,最终达到“授之以渔”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除此以外,笔者还开展了发现式教学法,即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将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教育研究过程,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研究和模拟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开展新教法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部分学生不但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且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2项。

2.3重视临床实践培养科研能力

创新思维始于实践,源于问题,创新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来。临床是临床医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也是科学问题的来源。陕西某大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早期接触临床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16]。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调查也表明,实行把临床课程的课堂放到医院中和加大床旁教学的比例等措施后,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早期接触科研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可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和不断自我完善,则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验证假设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17]。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试验表明,早期接触过科研的学生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好的动手能力[17]。本校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和需求,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本科学生累计发表科研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文章15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7.125。

2.4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学术视野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而医学教育国际化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而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从而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校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可以通过答辩等形式获取学术交流的资格,研究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公费留学和联合培养的途径实现留学海外的目标从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本校也通过多种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和实现教师的国际化。首先,本校立足自身,鼓励学校的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通过海外攻读博士后、访问、进修等形式开阔视野和提高医教研的能力。其次,通过聘请外籍老师任课、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当客座教授、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拔尖人才等途径使教师队伍进一步国际化,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增添助力。

3结语与展望

医学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1.1大赛的组织(1)前期宣传。大赛安排在每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参赛对象为三年制专科层次口腔医学专业二年级全体学生。所有班级均要组织参赛,不得弃权。在校园网和校园广播中宣传并在全校张贴海报,对大赛的组织实施、奖励办法、大赛题目等情况进行介绍,提高大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2)培训。遴选确定竞赛指导教师,安排培训课程表、进度表,每位竞赛指导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一对一培训,培训时间为8周。(3)初赛。利用4周时间组织初赛,根据大赛方案,分为6个小组同时进行。取初赛排名前60位的学生进入决赛。(4)决赛。初赛之后组织决赛,利用2周时间完成。赛前抽签决定分组及顺序,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比赛。大赛评委由口腔医学系临床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和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副高职称以上的口腔专家组成。比赛时,评委根据每位选手完成的作品打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根据比赛成绩,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胜奖20名,对获奖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1.2大赛试题特点及评分标准初赛和决赛均设计6套题,参赛学生在上场之前抽题。竞赛试题及评分标准依据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医学实验教程》为基本标准,参照全国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内容,由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口腔修复学3个教研室共同制订。

2口腔技能大赛的启示

2.1以赛促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口腔技能大赛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学开始启动,期末结束,时间跨度一个学期,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初赛,实现了竞赛参与对象的普遍性。广大学生为了参加竞赛,争取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正常上课之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紧训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苦练基本功,显著提高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初赛结果分析显示,所有参赛学生竞赛平均成绩(80±0.25)分。许多学生在参与竞赛、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体味了竞技赛场的严格性、挑战性和刺激性[5],锻炼了统筹、指挥、组织和协调能力,并且从获奖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之中,激发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对技能操作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竞赛的奖项设置范围广,不仅有综合奖还有单项奖,除了颁发证书还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2.2以赛促教,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口腔技能竞赛的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所有竞赛指导教师均经过严格选拔,要求竞赛指导教师不仅精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为此,我们对竞赛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标准、统一技能要求,组织他们对竞赛项目、操作内容、评分标准等反复研究、领会、学习,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保证了指导培训及竞赛活动的严谨、公平、公正。许多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取得好成绩,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竞赛指导教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间隙,认真分析竞赛要求,反复推敲每一步操作、每一个细节,牺牲大量休息时间,精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技能水平,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及时改正,弥补不足[6]。反过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这也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技能水平,进而使整个口腔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了勤奋拼搏、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7]。在竞赛过程中,口腔实验中心做了很多工作,如竞赛场地的选择、仪器设备和技能耗材的准备、比赛秩序表的制订、赛后的工作总结等,虽然工作很多很累,但实训中心的教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为竞赛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水平。2.3以赛促改,促进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口腔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为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设置、过程设计、评价标准和培训设计等都与实践教学计划相匹配,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腔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技能大赛,充分检验了口腔实训教学的质量,也带来一些教学反思,有力促进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每组安排的学生较多,不利于学生亲自操作,应尽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实训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规范实训操作,强化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考核,逐步强化对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竞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9]。口腔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4以赛促用,发挥了实训中心的教学培训功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0]。我校口腔医学实训基地2009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面积5000余平方米,拥有较为先进和完善的设备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余万元,一直发挥着教学、科研和社会培训等重要功能。口腔技能大赛的开展,发挥了实训中心的教学培训功能,让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技能风采、互相学习交流的开放平台。在整个竞赛过程中,400余名学生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临床实习、毕业后进入临床及参加国家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结语

医学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途径;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81-03

1 前 言

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创新不仅是人类的一种知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实践能力。创新的主体是人类,创新不是对过去事物的重复,而是对过去事物的改变,创造新的事物。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行为,世界中充斥着矛盾,人类需要通过创造新的物质形态来改造这些矛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及知识和科技的创新来为国家提供不竭的动力。国家的兴衰与发展与创新息息相关,如何屹立世界之巅的关键就是创新。各国的竞争伴随着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愈演愈烈,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开端,培养医学人才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1]。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创新医学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并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从事相关专业性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价值和财富的人。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医学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近年来,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彰显出来。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医学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初步对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型进行了探索,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20世纪初,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提出大学应当培养社会医学人才,他认为社会医学人才具有两个特点:①具有知识;②具有探索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英美等国家对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英美大学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世界一流学府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启发式的,利用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医学人才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如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依靠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是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途径上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日趋成熟的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创造性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发展模式。

2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根据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多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他们的特征和特质的考察,笔者总结了以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1)靠经验累积。从前辈累积的经验中学习是很多人的学习方法。学习到知识、技术等之后,再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断地积累,相当于变成自己的经验了。靠自己的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来使得自己成长,这是很多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缺少的成才方法。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但这不是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靠每一代人的努力才做到的。前一代传承给后一代经验和教训,新一代人踩在前一代人的脚印上,接着往前前进,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

(2)靠外界历练。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都经历了很多历练。外界的历练对他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的历练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件大事。可以是对身体的历练,也可能是对心理的历练。外界是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学术界。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都是在这个大熔炉之中,只有经过这些历练,并努力学习,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创新型的医学人才,进行创新,对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不管是什么人,生长在这个社会,就要不断地接受这个社会的磨炼,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创新型医学人才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

(3)靠模仿学习。模仿和学习已经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也是很多创新型医学人才在没有成才之前,做过的事情。也可以算是他们的成长规律之一。已经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他们的学习方法、实践经验对还未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毕竟,成才之路很漫长,会有很多障碍和困难,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这里就要学会选择性地吸收前辈成功者的经验,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这可以节省许多精力和时间。可以把这些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走的这条道路,他们对前辈充满敬意。

(4)靠教育和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同样必不可少的是正规的教育和培养。而且通过教育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针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特征的分析,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实践性的活动或课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当今的中国,在教育培养这种方式上,需要走的路还很远,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5)靠自身修炼。除了外界的磨炼,创新型医学人才自身的修炼也很重要,而且也很关键。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给你再好的环境和机会,都没有用。所以说,自身修炼也是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道路上不可少的。对照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努力地去修炼自己,主动地去找出差距在哪里,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创新型医学人才不一定就是具有高学历的,很多人都是靠自己后天的学习,靠自己后天的苦干,才被称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自身的修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每天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保持先进性,才能进行创新。

3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途径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思路是,培养具有综合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与技能的综合医学人才,他们能够通过拓宽自身的学习面来学习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结合创新型思维开展创新活动,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专业性知识。上文已经指出专业性知识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性。这里具体阐述一下原因。专业性知识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指相关专业的知识,还指一些基础学科,例如高数、物理、化学等。专业性知识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作用就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地基,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发展更加顺畅更加牢固。

(2)拓宽学习面。创新需要融合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手段,在学习专业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这些专业性知识相交叉的内容和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学习面可以为创新行为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3)融合创新型思维和意识。创新思维和意识是创新行为中最为重要的特征,需要后天的培养。对待事物不可仅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创新思维去看待和考虑问题。对待任何事情和问题,都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带着创新意识去生活和学习。

4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与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分析基本构成要素,从而探索创新医学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与途径。见下表。

运用层次分析法,把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分为许多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组成为有序的层次结构。通过比较和一定的运算,得出各个元素的权重,以及最终培养模式的确定。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无法直观表达出来,可以通过上述各元素来表达。即C=(C1,C2,…,Cn)。同时,每个元素Ci由相应的指标来运算,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与途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性、多指标的复合过程,在这个复合体系中,各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以此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通过分析可知,创新意识在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的过程中相较于其他要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知识结构、科研成果以及实践能力;而在创新意识中,创新实践指标所占权重最高,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所占权重相当。由上文可知,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综合性医学人才。对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元素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作用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专家模拟和运算。分析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元素重要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文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特征和特质出发,多方面研究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并结合实践归纳总结了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以期能够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及自我修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9(5):106-109.

[2]涂铭旌,唐英,张进.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一)[J].西华大学学报,2012,31(4):1-5.

医学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1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同院校根据各自的特色,在培养方式和目标上也各有不同。为系统了解不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以下列举5所医学院校(含中医和西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1)福建医科大学:培养具备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医学知识和心理评估、诊断能力,能在医疗、教育、司法等行业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与诊断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天津医科大学: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医疗、教学、管理、技术等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3)安徽医科大学: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心理专门人才。

(4)江西中医药大学:培养熟练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同时具备心理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医学心理学特色人才。

(5)湖南中医药大学: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训练,能较好地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能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管理与培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医学与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在4年时间内,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医学课程又要学习心理学课程,由于学生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对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也不扎实。医学和心理学是两个完整、成熟的专业体系,在4年时间里系统学习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医学院校现行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选取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平行开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破坏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及心理学系统教学的完整性,导致医学院校心理学毕业生既不能像五年制医学毕业生那样拥有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像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毕业生那样拥有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浅尝辄止式的教育模式最终导致学生能力不足、就业困难[2]。

2.2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实践问题

应用心理学专业最初只在师范类院校开设,受到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应用心理学专业与教育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在专业培养方面只考虑了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对心理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缺乏系统性培训[3]。在教学模式上,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属于素质教育专业,非职业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4]。而目前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面窄、数量有限且对其学历层次要求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压力剧增,社会急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然而高校这种教学科研型定位的培养思路显然不符合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建设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3.1确定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专业培养模式应有独特的发展空间。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不同,应突出医学特色和优势,为卫生事业服务。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占居重要地位。然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医疗工作人员大多认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的临床却很少实施现代医学模式的治疗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生物医疗模式。在这两者之间,正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发展空间[5],他们既有生物医学知识,又具备心理学理论,能够熟练地在现代医学诊治模式下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现代医学模式为基础,系统培养现代心理学人才,将心理学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作用。

(2)人才培养要解决应用性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了医学知识,但不能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不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学了心理学专业知识,又达不到师范类学生心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对自身发展出现了迷茫,甚至削弱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最后出现的问题是培养的学生对双学科知识掌握都不专业或者偏向某一科,无法体现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当前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会给专业发展及学生的职业前景带来隐患。

3.2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院校要办好应用心理学专业,就必须充分发掘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课程设置上,核心思想是要突出医学院校在医学类和生物学类课程方面的优势。由于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这种学科性质也应渗透在课程设置上。如在通识性课程中,可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医学类、生物学类课程。此外,医学院校还应结合自身师资特点,开设医学心理学等一些有别于传统心理学系开设的课程,而不能仅限于简单照搬师范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采取博尔德培养模式,它是目前西方比较成熟的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博尔德培养模式把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界定为科学家及实践者,即心理学工作者既要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又要能从事心理学实践工作。按照这种模式,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其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根据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在博尔德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传统的双基教育,即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