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通信导论

移动通信导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通信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通信导论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表演;技巧动作;内心情感;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40-03

杨丽萍用一曲《雀之灵》让中国观众记住了洁白的孔雀形象,也让世界记住了这位来自云南的原生态舞者。她将自己对孔雀形象的理解,将自己对生命的了解融入了手指、腕、臂、腰等技巧动作中,让人们感受到了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看到了一个高贵纯洁的艺术形象。当然,还有无数的艺术家用技巧和情感的合二为一为我们奉献了一个个经典的舞蹈作品,让我们在精美绝伦的舞蹈动作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震撼与可贵。这也让我们沉思,怎样才能实现舞蹈表演中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和统一?

一、关于舞蹈表演中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概述

1.技巧动作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人们欣赏舞蹈,欣赏的舞蹈整体的编排、舞台的布置,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舞蹈演员的表演。在舞蹈表演中,当舞蹈演员做出高难度劈叉动作、跳跃旋转动作或者超出观众想象的极限动作时,观众往往会凝神屏息,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大声叫好。这说明,舞蹈演员的技巧动起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作用。舞蹈表演的实践也证明,平淡无奇、没有张力的技巧动作往往会让观众感觉索然无味,而充满张力、技术含量高的动作往往能博得观众喝彩。而从舞蹈表演本身来说,舞蹈技巧也是其最为重要和精彩、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正是因为技巧动作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很多舞蹈演员为了持久地吸引观众注意力,不断地创新着技巧动作,不断地挑战高难度的技巧动作。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不是靠单一技巧动作就可以吸引观众的,必须要注意舞蹈动作的连续性和突出性,某一个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动作只是为把观众带向一个情绪的,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因此,要特别注意技巧动作整体的编排,要让技巧为舞蹈服务。

2.内心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首先,舞蹈和音乐艺术不同,它需要通过视觉来传递,观众通过肉眼观察才能看到舞蹈的形,才能看到舞蹈动作。而在这种特有的传递方式下,舞蹈演员自身的情绪、动作、甚至一个席位的表情都会被观众收入眼底,观众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情,可以感悟舞蹈本身所要表现的情感,可以感受到舞蹈中的主角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如果没有这种情绪的渲染,那么观众欣赏的就只是舞蹈的技巧动作,并不能从舞蹈中获得感性认知。而如果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充分表现出情感要素,把主角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把人物的涅通过舞蹈表现出来,那么就能够达到通过舞蹈传情的目的。这种情感的传达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触动观众神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灵魂的洗涤,进而会激发观众与舞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会实现艺术的共鸣。由此可见,内心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它是决定舞蹈表现力、决定舞蹈成败的关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当舞蹈以独特的感情形式表现和存在时,它才能够带给观众真正的视觉享受。

二、关于舞蹈表演中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技巧动作和内心情感都是舞蹈表演中的关键要素,二者缺一不可,缺失了任何一个部分,舞蹈对观众而言就会失去吸引力,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因此,在舞蹈表演中,必须要想方设法实现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是舞蹈艺术表现的需求。舞蹈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不是几个复杂的、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就能表现的,也不是只靠情感的渲染就能成功表现的。形象一点来说,只有技巧没有情感的舞蹈,就像只加了盐,没有加其他作料的食物,能吃但是很难让人吃得香;而只有感情没有技巧的舞蹈,则就像添加了无数作料,却唯独少了盐的食物,也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想充分地表现舞蹈这门艺术,必须要坚持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融合。既要让观众欣赏到高难度、精湛的技巧动作,也要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独有的精神色彩,只有实现二者的充分融合,于技巧中表情感,于情感中展现技巧,才能呈现出极具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的舞蹈作品。只有当舞蹈演员在表演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充分调动,并通过具体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才能让欣赏者感受到独特的肢体语言。可以说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传情。比如蒙古舞中雄鹰展翅的动作,鹰是蒙古草原的一种象征,雄鹰展翅是蒙古草原一个极普通的艺术形象,却又展示了蒙古人民勤勤恳恳、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就是说,是情感造就了动作的独一无二,是情感促使动作更具美感。

2.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是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需求。观众欣赏舞蹈多是基于内心需求,他们希望通过欣赏舞蹈达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如果舞蹈演员在表演中一味地追求技术动作的高、精、尖,一味地在动作中求新、求异,而忽略了内心情感的表达,那么在观众眼中,舞蹈和杂技也就没什么区别,舞蹈独有的魅力就很难展现,观众也就很难在舞蹈中获得感性认知,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舞蹈对观众来说,只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一时,不可能让观众久久回味。而如果舞蹈演员在表演中只追求情感的表达,想方设法向观众表达舞蹈中主人公的情感诉求,而忽略了手、臂、肚、腰等基本技巧动作的展现,那么在观众眼中,舞蹈还不如话剧精彩,舞蹈独特的舞台张力就无法体现,观众也很难被吸引。因此,观众对舞蹈的诉求决定了其必须坚持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实现舞蹈表演中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和谐统一的建议

实现舞蹈表演中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能够充分展示舞蹈的魅力,能够让舞蹈舞台表现出极大的张力,能够让舞蹈演员将所饰演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能极大地引发观众共鸣,可以达到一种空前的情感交流。因此,要注重技巧动作和内心情感的融合,使二者有效互补,共同为观众打造视觉盛宴。舞蹈角色的内心情感并不是靠舞蹈演员口述来实现的,不是要舞蹈演员通过描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实现二者的统一,指的是在技巧动作中,巧用面部表情、眼神、“气”等动作,来展现舞蹈动作的同时,将舞蹈角色内心的情感也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以下是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一些建议:

1.将舞蹈技巧动作和面部表情统一起来。一个人或高兴、或愤怒、或忧伤,面部表情最能表达这种情绪。因此,注重舞蹈演员面部表情的训练一直是舞蹈演员情感训练的重要内容,管理不好自己面部表情的舞者注定是失败的,面部表情僵硬的舞者,会让观众产生抗拒心理,会让观众丧失欣赏兴趣。因此,一个舞蹈演员必须善于管理自己的面部情绪,在舞蹈技巧动作的训练同时,也要注意训练自己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训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专项训练,坚持基本功训练和面部训练的统一。首先,训练舞蹈演员的肢体控制能力,让舞蹈演员可以轻松驾驭自己的肢体,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并让舞蹈演员渐渐找到肢体感觉,在训练中保持动作的优美,上下身保持协调,保证动作的准确到位;然后要让舞蹈演员掌握不同舞蹈的音乐风格。

以舞蹈作品《小小水兵》为例,该作品坚持朴素的舞蹈表现方式,通过对小小水兵这个形象的演绎,表达其深深的爱国情感。这个舞蹈之所以能够成为少儿舞蹈中的经典作品,在于其通过舞蹈演员欢快的跳跃和翘腿晃悠以及下后腰、仰卧在地等动作,表现了小小水兵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舞蹈演员沐浴在晨光下的微笑惬意的面部表情和注视大海时留恋、深情的面部表情,让观众在欣赏小小水兵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他们特有的朝气和活力,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感情。在训练时,不但要让舞蹈演员掌握下后腰等基本动作,还要训练他们的面部表情,让他们想象并通过面部配合表达出早晨起来看到了蓝天碧水时、呼吸到清晨海上新鲜的空气时惬意的享受。通过独特的“Z”技巧造型和小小水兵恰到好处的表情,极容易让观众认可小小水兵可爱充满朝气的形象。

同时,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和谐统一中的面部训练还要有针对性。要让舞者学会用头、用嘴巴、用眼睛演绎不同的面部表情。比如舞蹈人物愤怒时,不但肢体动作要硬,要有力度,舞蹈演员也要做出相应的或瞪圆眼睛或凶神恶煞的表情。而如果要表达惊吓的表情,舞蹈演员要适时张开嘴巴或者用手遮住眼睛;要表达害羞,则要面露微笑,用手轻掩半边脸庞;要表达悲伤的表情,就要保持嘴角弧度向下,或者让下嘴唇往外翻;要表达快乐的表情,则要然嘴角上扬,并咧开嘴,传达出正在大笑的感觉。

2.要注重技巧动作和眼神的和谐统一。我们常说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看清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眼神是反应内心情感的点睛因素,如果只是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比如嘴部的动作等来表现情感,无疑缺乏厚度和灵性。而有了眼神的装点和修饰,整个舞蹈就会变得有力起来,整个舞蹈的美感也就可以充分体现。在舞蹈中,我们把眼神定义为一种神韵,一个有神韵的舞蹈演员,才能将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才能让不同的舞曲、不同的舞蹈内涵展现给观众。以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为例,不论是维吾尔族舞蹈还是蒙古族舞蹈,通过舞蹈演员眼神的柔和美,就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情谊。同时,眼神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忧郁的眼神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舞蹈演员演绎的是一个处在情绪低落期的角色,明亮的眼神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舞蹈演员演绎的是一个开朗的角色,兴奋调皮的眼神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活泼的舞台形象。不同的眼神总能向观众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舞蹈作品和美术作品一样,都要具备传神的特性。

坚持技巧动作和眼神训练的和谐统一讲究的是舞蹈演员感受、身体、眼和气的协调,这是舞蹈的精髓所在。通过眼神发出信息,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舞蹈角色的内心情绪,同时,它能够让观众与舞蹈演员之间形成一种无声的交流。既要保持动作的干净,也要直接用眼神传递感情。

眉目可以传情,因此在舞蹈训练中,要坚持技巧动作和眼神训练的融合。首先,可以让舞蹈演员进行定眼训练。可以让舞蹈演员在压腿或者劈叉时,让他们的眼睛盯着一个设定好的目标,可以正视,也可以斜视。具体的做法是,在舞蹈演员身体3米左右的地方选择一个不明显的点,保证点的高度与舞蹈演员眼睛的相平。然后让舞蹈演员睁大眼睛,并保持双眼对标记点的正视,要注意他们眼神的集中,避免眼神涣散。为了保护舞者的眼睛,在定眼一段时间后,可以让舞蹈演员稍事休息,而后再进行反复的定眼训练。斜视训练和正视训练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要调整角度,舞蹈演员眼睛和注视的目标点之间保持二十五度左右的斜角。其次,对舞蹈演员进行转眼训练。所谓转眼,就是让舞蹈演员灵活地控制眼珠,让其在眼眶里可以随意来回转动。比如让舞蹈演员眼球由正前方开始,移到眼角处,并左右眼角来回运动,坚持反复练习;或者让舞蹈演员眼球由正前方开始,进行上下左右转动,注意在向上转动时,不要抬眉,避免带出其他情绪因素,影响内心情感的表达。同时,可以训练舞蹈演员眼球转动的快慢,让他们进行快速和慢速的交替反复训练。只有让舞蹈演员的身体技巧和神韵集合起来,才能让舞蹈体现出独有的魅力,才符合舞蹈的审美内涵,才能让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身心并用,让舞蹈显现出艺术魅力。

3.注重技巧动作和“气”的和谐统一。舞蹈演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喜怒哀乐,这是作为人的真实情感。但是舞蹈演员在表达中不能只表现自己的情感,而应该把自己的情感与舞蹈角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通过自身的演绎来表达和传递舞蹈中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舞传情的目的。而“气”是表达舞蹈角色内心情感的关键要素。通过气的用法的不同,比如呼吸的长短、呼吸的速度等,都可以反应舞台角色的性格特点,反应舞台角色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通过气、通过呼吸特点,可以让舞台角色内心的踌躇、对事物的冷漠、轻视或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比如如果舞蹈演员要表现一个劳动者,那么他在舞蹈表演中就要口鼻兼用,表现出劳动者较重的呼吸;如果其表演的是一个有高贵身份的角色,那么就不能用口出气而应该用鼻子呼吸。同时,在舞蹈表演中,如果需要表现出角色的英勇和无谓,那么舞蹈演员就要收腹挺胸,让气贯于胸。合理地用气能够让舞台人物的形象更突出,能给观众呈现更具舞台说服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象。

综上所述,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技巧和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舞蹈,不仅要包含完整流畅的技巧动作,还要蕴含感情,如果不注重技巧动作的运用,那么整个舞蹈就会变得平淡无奇,就很难有亮点,很难吸引观众,也很难呈现舞蹈的力量和形体美;而如果不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那么舞蹈就会变成简单的技巧动作的呈现,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将会缺失,舞蹈将会失去其生命,很难引起观众共鸣。因此,要加强舞蹈演员的训练,在技巧训练的同时,加强内心情感的表达训练,实现表演中二者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为观众奉献真正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吴迪.舞蹈中情感与动作的关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惠勇.如何加强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因素[J].大众文艺,2012(22).

〔3〕宋晓.浅谈舞蹈中的情感表达――增强舞蹈表情性,增加舞蹈艺术美[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第2篇

2006年在美国商用的云计算服务方兴未艾,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这股浪潮纷至沓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07年iphone一布,移动互联网兴起;2009年IOT被正式列为中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1],这一炮打响之后,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等都争先恐后的投入到物联网的研发中;2010年全球运营商建设4G网络,30亿台WIFI联网;2011年小米智能机;2013年我国整体产业规模达到5000 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传感器产业突破1200 亿元,RFID 产业突破300 亿元[2][3]。2014年google 32亿收购NEST,引爆智能家居,Apple iWatch,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为16.4亿,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达到5.19亿,占31.6%[4],物联网市场规模约6320亿元[2];2015年中国十三五提出“互联网+”、“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5.9亿,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将超过7000 亿元,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逐步成为发展重点[4];2016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403亿欧元[5],预计到2018年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达7亿,智能手机普及率将达到50%[4];英特尔CEO预测2020年500亿设备接入物联网[6],4万亿美元市场机会,250亿嵌入式智能系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物联网经历了普及、发展,即将迎来狂飙猛进的增长。面对亿万红利的物联网市场,高校教育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重视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物联网永远充斥着新的技术与模式,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必须面对错综复杂的跨平台交互式集成化开发环境、编译器的优化乃至可持续集成方案的制定。毫无疑问,物联网是知识密集型的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启蒙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是启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和新鲜血液。

1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特点

物联网是一个朝阳产业,其目标是实现“一网联天下,万物为一家”,这样华丽的梦想中承载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比如无线自主网的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路由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移动计算中的群智感知技术和物联网的安全技术等[7]。大一的新生对该领域的认知是未曾涂染的白纸,把这些技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真的是一头雾水。导论课程就是在开启专业课之前了解物联网的概念、架构、专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门启蒙课程;目的在于明确所开设专业课程及其之间的联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打下夯实基础。

1.2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产业火花四溅,相关新闻每天都在网络刷屏,比如李世石惨败阿法狗、微软小冰和苹果siri聊天机器人、Facebook的911报警机器人、微软研发“预知”技术、3D打印技术、iOS10增加独立智能家居管理应用、亚马逊推广无人机送货服务、胶囊传感器、Paper RFID、无人驾驶等,嫣然一幅“乱花渐欲迷人眼,春意春浓满人间”的景象。这些产品验证了物联网发展非常快,其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专业当前发展,导致教育和应用相脱节。专业知识基本融合了计算机、无线通信、微电子、互联网、传感器等学科方向[8]。教材内容基本呈现出现有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该领域公开可查的网络资源也很多,但因其错中复杂性、硬件平台相关性和软件平台交叉编译性,即便找到相关资料,也未必能找到切入点和突破点,反而会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物联网的前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的匮乏也严重影响着学科建设的发展。

2 物联网导论教学改革与思考

2.1 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物联网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体系处在前期“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严重缺乏系统掌握软件硬件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物联网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这对物联网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复合型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认知,积极主动参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充知识结构,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地到行业领域一线挂职锻炼,也可以参与到陵阳科技、华清远见、成都国嵌等公司提供的物联网专业师资培训班。投身到STM32单片机、CC2530或CC1310无线模块、EDA、ARM和SOPC等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中。通过挂职和培训,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了解物联网的研究热点和科技动态,以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搜集实践教学案例、使项目开发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2.2 解析专业知识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导论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物联网的分层架构来展开的,在层中讲述相关软硬件知识和技术。对新生而言,有很多专业术语闻所未闻,比如RFID、OFDM、TDMA、CDMA、扩频通信、CSMA/CA、云计算等。为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术语扫盲,可以介绍一些通俗易懂的基础读物给学生,比如《大话通信》、《大话无线通信》、《实战无线通信应知应会》、《大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3G技术问答》、《大话移动通信》、《大话TD-SCDMA》、《大话物联网》、《大话云计算》等。这些科普读物内容涉及物联网的方方面面,这些书中采取比喻、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角度由浅入深地为学者剖析专业术语、原理、应用和商业模式,通过大量实例和漫画插图来帮助学者理解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术语,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深入学习物联网技术的大门[9]。这样一来,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课时受限,对导论课程只安排了理论课时,没有相应的实验课。针对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在期末之前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学生观察试验箱结构,教师采用多媒体讲解试验箱用户硬件手册,实际的硬件和PCB电路原理图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记住一些常用的接口,比如RS232串口、485电路、USB接口(HOST、OTG和DEVICE)、MIPI接口、TV接口、HDMI接口、SPI接口、I2C接口、摄像头CAMERA接口和SD卡等。这些接口生活中也常用,只是关注度不高。物联网接口外观形象有了,那么他们是如何运行的?由此激发学生进军物联网领域开发的冲动、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2.3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智能设备的普及利用、WAP的广泛应用,我们不受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享受到internet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云盘和图片资源等网络资源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最新的相关参考资料及技术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领域知识。教师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去思考,创造师生讨论互动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社交网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线社交网站,比如微信、QQ、微博和Facebook等,这些产品学生都玩过,讨论的氛围很容易带动起来; 在讲解大数据云计算章节的时候,可以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进行分析对比,也可以介绍百度云盘、360云盘、腾讯微盘、115网盘和华为网盘等云计算的产品,让学生领略到云上的日子,“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催生了“云查杀”、“云安全”、“云搜索”、“云资讯”等新名词。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线基站 蜂窝 网络质量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055-01

0 绪论

由于“两化融合”的推进、城乡建设的发展、用户需求的提升,以致移动通信基站需要经常性调整布局、增加基站、优化配置,近几年各城市纷纷将移动基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本文主要讨论移动基站选址的主要技术要求。

1 基站选址技术要求

无线网络基站选址对无线网络的质量和发展影响重大,在选址时应全面考虑各方因素,包括网络结构要求、业务量和业务分布要求、网络覆盖要求、无线传播环境要求、干扰规避要求等等,而网络结构则作为技术上首要因素来考虑。

1.1 网络结构要求

标准基站站址分布呈标准蜂窝网络结构[1]。实际选点过程中,一般要求基站站址分布与要求蜂窝结构的偏差应小于站间距的1/4,在密集覆盖区域尽量小于站间距的1/8。对于密集市区,楼房密集,高层建筑众多,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具体站点位置不能简单根据是否满足偏离要求来判定,这个纠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址;对于高速公路、农村及开阔地,站址受地形起伏、业务分布等因素影响,更需因地制宜进行选取。

1.2 业务分布要求

基站站址在满足网络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应靠近业务热点区域,与业务分布应基本一致,基站扇区方向应指向业务热点区域,以便更好吸收话务,满足业务需求。

站址选择要满足中长期网络发展需求,还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发展动态。

1.3 网络覆盖要求

基站站址选址应满足网络的覆盖要求,选址应按照密集市区市区高速公路郊区乡镇的优先级进行,并注意在密集市区和市区进行成片覆盖,注重大客户区等重要区域,对重要旅游区也应适当考虑。

1.4 无线传播环境要求

基站选址中站址选择高度要求符合覆盖要求,要求基站天线主瓣方向100米范围内无明显阻挡。建议候选站的建筑物高度、天线挂高要求如下表所示(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1.5 干扰规避要求

基站站址应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干扰因素,保证必要的空间隔离[2],比如避开雷击区、大功率无线电台、雷达站以及其它移动通信系统等干扰,确保基站能够正常工作。

为规避干扰,一般情况下应避免扇区天线与无线电台或雷达站天线相对。当站点可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共址时,保证必要的空间隔离;在避免天线相对的前提下,水平隔离要大于5米。

对于情况1,由于用户众多,因信号越界,导致相邻区域的大量用户经常处于漫游状态,将会导致用户满意度的下降。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基站选址和边界协调,对无线信号的传播的有效控制,力求减少边界漫游区域或者尽量把边界漫游区域落在空旷无人居住的区域。

对于情况2,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边界区域本地用户较少,基本上为交通干道上的路过用户,用户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能否得到完善的覆盖,因此对于此类情况,需要通过合理的基站选址和边界协调,在确保信号不过度越界的同时,保证相邻地区的边界区域有充分的重叠覆盖区域,为用户提供连续覆盖。

2 基站选址实施建议

无线网络建设不是孤立的,需要依托于城市建设、市政发展等相关配套的发展,外部因素的发展会带来无线环境变化以及业务需求变化,使建网初期所规划的站点偏离所期望规划预期,如站点新建时所期待的覆盖范围已经随着高楼的新建等原因发生了变化。因此,运营商必须将无线网络的建设及优化与市政规划结合,而市政府作为监管和指导部门,也要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进行监管、指导,并在合理的范畴内提供相关支持,从而减少投资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电磁污染,有效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标,彭木根.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第4篇

>> 从《物联网导论》的教学实践到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 从物联网构成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 关于商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 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研究 浅谈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研究 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浅谈物联网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业物联网教学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 关于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探讨 面向物流工程专业的“物联网概论”实验系统建设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定位的思考 浅谈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自动抄表与控制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石油输油泵远程测量与控制系统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年度课题申报指南[DB/OL].[2010-05-01].http:///tztg/201005/W020100512591012346402.doc.

[4]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25-29.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S/OL].[2010-04-21].http:///edoas/website18/33/info1268120766807633.htm.

[6]屈伟平.物联网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11):44-47.

[7]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R].http://itu.int/osg/spu/publications/internetofthings/,2005.

[9]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Roadmap for the Future[R].EpoSS.2008.http://iot-visitthefuture.eu/

fileadmin/documents/researchforeurope/270808_IoT_in_2020_Workshop_Report_V1-1.pdf.

[10]孙棣华.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R].全国“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技术”高级研修班,2012-10-16.

[1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30-33.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系统设计;模拟训练;信令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2008-02

Simulation Training System's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

ZHOU Hua, CUI Ping

(Institute of Command Automation,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a simulation training system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its components based on windows platform. Then the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system design; simulate training; signal design

1 概述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军的信息化建设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卫星通信以其独有的特点受到军队各级用户的青睐,各种战略卫星通信系统和战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在部队得到广泛使用。在各种终端大量配发部队的时,相关的训练却存在大量实际问题:

1)卫星通信设备结构复杂,开关、旋钮、表头及指示灯种类和数量较多,操作程序繁琐,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2)卫星通信设备的造价较高,维修费用大,操作失误造成装备的损坏时有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由于卫星通信网资源有限,专网专用,实际操作训练需要经过各个部门协调,组织难度大;

4)不同的网络不同的设备操作差异也很大,每次配发新装备都需要重新培训,相关人员退伍或者转业都需要培训新操作员。

基于以上的原因,开发一套成本低、功能强、适合部队教学训练的卫星通信模拟训练系统对部队的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组成

卫星通信网模拟训练系统由卫星通信网管理中心(网控中心)、模拟网控中心、仿真测试平台、评估监控服务器,以及仿真训练终端组成,如图1所示。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管理信息传输系统(局域网或广域网)相连。

其中:

地球站仿真终端:主要的用户接口,通过3D交互技术,使用户得到类似于操作真实设备的操作体验,从而达到训练效果。包括设备仿真与环境仿真。

模拟网控中心:由于保密的原因,仿真终端不能用真实卫星网信令与网控中心直接交互,模拟网控中心通过开关切换,当不与网控中心互连时,负责网控功能的模拟;当与网控连接时,负责网控中心及仿真训练终端双方信令的转换;

联网训练考核平台:是实现远程组织卫星通信训练和考核的平台,提供用户管理、实时监控和记录重放功能。通过该平台,能够组织不同地域的用户参加联网训练,实现对更多卫星通信业务的训练;也能够组织训练效果检验,实时监控并记录各参训人员的操作流程。

网控中心:卫星通信网的核心部分,实现对卫星通信网专业网络内部的综合管理,对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地球站进行管理和控制。在模拟训练系统中,与仿真训练终端仿真的地球站实现正常的交互。

2.2 系统结构设计

2.2.1 地球站仿真终端软件结构

地球站仿真终端采用三层结构的设计实现其功能,如图2所示,自下而上分别是网络层、仿真层和应用层。网络层的任务是实现地球站仿真终端与联网训练考核平台、模拟网控中心及其他地球站仿真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仿真层实现自然环境仿真和虚拟设备仿真;应用层主要是图形化界面显示和接受用户操作。

2.2.2 联网训练考核平台软件结构

联网训练考核平台采用三层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自下而上分别为I/O层、核心层和应用层。其中I/O层负责平台与网络和文件系统的交互;核心层实现平台的实时监控和记录存档功能;应用层为训练组织人员提供图形化的操作配置界面。

图3 联网训练考核平台软件结构

2.2.3 模拟网控中心软件结构

模拟网控中心结构如图4所示,采用三层结构设计,自下而上分别为应用层、功能层和网络层。其中网络层负责平台与网络和文件系统的交互;功能层实现网控业务仿真及信令转换功能;应用层为训练组织人员提供图形化的操作配置界面。

3 仿真终端的实现

仿真终端包括对卫星设备的仿真及天气地形的仿真,在Windows XP系统上,基于DirectX 3D技术实现,效果如图5所示。

4 通信信令的实现

在仿真终端与模拟网控中心之间,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XML的信令,并实现了与卫星网专用信令之间的互换,XML信令的基本格式如下:

5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卫星通信网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卫星通信网的通信特点及系统的设计要点着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诗其,吴延勇,卓永宁.卫星通信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徐振东.仿真应用中的高级结构综述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仿真,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