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与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斯堪的那维亚;景观设计;布兰德特;索伦森;安德松
CombinationofAestheticQualityandSocialQuality
——TheLandscapeDesigninDanmark
LINQing
Abstract:Searchingforthecombinationofsocialqualityandaestheticquality,Danishlandscapearchitectsconstructedtheircharacteristiclandscapewithsimpleandclearlanguage,andbecameoneofthemostinfluentialgroupsinthefieldoflandscapearchitectureinEuropeinthepostwaryears.Thisarticleintroducestheideasandworksofthreewell-knownDanishlandscapearchitects,G.N.Brandt,C.T.SrensenandS.I.Andersson.
Keywords:Scandinavia;landscapedesign;GudmundNyelandBrandt;CarlTheodorSrensen;Sven-IngvarAndersson
丹麦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由40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南部毗连德国,北与挪威和瑞典隔海相望。属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包括北欧的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和冰岛五个国家),要想更好地了解丹麦的景观设计,应该首先了解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设计,因为这些国家的现代设计有着相似的特点,都追求朴实、实用和美观,其风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均地处高纬度地区,有些地方接近北极圈,那里有着漫长的冬季和冬季漫长的夜晚,特殊的气候条件使人与建筑、室内、产品包括环境的关系显得特别密切,设计非常重视人情味,建筑、景观常采用砖、木等本土材料,从传统中吸收设计语言,再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现代主义。
斯堪的那维亚的自然景观非常平和,这里柔缓的地表变化、整体的植物群落、平静的湖泊、缓缓弯曲的海岸塑造了人民平和的心态。斯堪的那维亚人民对自然有着强烈的热爱,景观设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
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多是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人民享有平均的、良好的生活水准。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的接近,使工人阶级的地位明显上升。因此,不同于法国等一些国家,那里艺术的发展在经济和道德上依赖于大城市里的上层阶级。在斯堪的那维亚国家,这种发展依靠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上层。建筑、景观、工业产品没有机会向奢侈品方向发展,功能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现代运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需求的鼓励,受到普遍的欢迎。为普通人提供普通的、但却是精良的设计是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各个设计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设计上,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从来没有试图以纪念碑式的形式或是以绚丽的外表与邻国竞争,他们总是把对舒适和使用的追求放在首位,总是试图改进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盼望着新事物的出现。设计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所以多数设计作品在使用了数十年后,仍然非常实用,并且充满魅力。斯堪的那维亚的景观设计也是本土的,是贴近于日常生活的。可以说,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然而在实用的同时,斯堪的那维亚的景观并不缺少浪漫,设计师常常采用自然或有机的形式,以简洁、柔和的风格,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园林景观。
斯堪的那维亚的景观设计师几十年来较少地受到外部环境流行风格的影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以功能化的、朴素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尊敬。丹麦的布兰德特(GudmundNyelandBrandt1878~1945)、索伦森(CarlTheodorSrensen1893~1979)和安德松(Sven-IngvarAndersson1927~)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常以简洁而清晰的手法,构筑特点鲜明的景观,追求社会品质与美学品质的融合,成为二战后对欧洲景观设计最有影响的团体之一。
社会品质与美学品质的融合
1布兰德特
布兰德特精通植物,善用野生植物和花卉,他的柔和的园林形式体现了丹麦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蒂伏里(Tivoli)花园中,他设计了一系列并排的卵形种植池,池中绿地上点缀着数十个木盆喷泉。在大的环境中他借鉴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园林设计师杰基尔女士(GertrudeJekyll1843~1932)和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Lutyens1869~1944)的思想,用精细的植物种植软化几何式的建筑和场地(见图1及彩页)。布兰德特倡导用生态原则进行设计,他认为自己更是一位园艺家,而不是设计师,他的设计常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混合的形式(见彩页)。
安德松认为设计最基本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空间,使人们能够很好地使用它。如果设计师幸运的话,人们对这个空间的利用会超出他原来的预想。在巴黎德方斯凯旋门环境设计中,安德森在宽阔的场地上,用一条白色的大理石铺装步行道,斜向嵌入宽阔的场地中,旨在丰富广场的视觉效果。这条铺装带无意中成为溜冰爱好者训练的场所,他们将障碍沿线布置,使这里成为溜冰训练的课堂(见彩页)。
在丹麦,安德松获得了“将诗引入花园”的美誉。
布兰德特、索伦森和安德松三人代表了不同的时代,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了解丹麦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他们都曾在位于哥本哈根的皇家美术学院(theRoyalAcademyofFineArts)的建筑学院任教,通过教学、著作和设计,他们影响了丹麦几代景观设计师。
参考文献:
[1]Bosselmann,Peter.LandscapeArchitectureasArt:C.Th.Srensen,AHumanist.LandscapeJournal,1998(1).
[2]Brown,Jane.TheModernGarden.ThamesandHudson,2000.
[3]Cerver,FranciscoAsensio.CitySquaresandPlazas.NewYory,1997.
[4]Ogrin,Dusan.TheWorldHeritageofGardens.ThamesandHudson,1993.
一、汉字作为民族载体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美。
汉字从创造之初就具有了其内在的价值与美学,最早的文字形式是一种表意的图形符号,其功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了传播信息和宗教目的。《说文解字》六法论: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这“六法论”总结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形成特点。汉字的形态、内容是一个系统庞大的体系,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稳定的民族传统使用惯性和民族使用内涵。当代的字体设计不能忽略其根源和原始信息的文化内涵,舍本逐末的做法不适合汉字字体的创意创新设计。所以设计汉字首先要遵循的是忠实性和识别性,忠实于汉字的思想内涵,忠实于汉字的民族习惯和民族认同,包括历史的使用习惯现在的使用习惯,避免过分和胡乱的变形、变化而丧失其本身的内在美,以及对其内涵意义的曲解与误导。忠实于它的内在美,并能够识别它的美,才能体现出对汉字文化体系的科研意义、贡献意义。
二、传统美学思想对汉字字体设计创新的影响。
我国有很多重要的文学艺术、美学思想,作为记录的工具,汉字文字的书写造型无形中就会受到它的影响。如:书法艺术中谈到的“筋”“骨”“气”“情”“意”“韵” 等对于书写书法艺术的审美做出了独特的评判国画的美学理论、绘画原理等,都值得学习和参照。如:宗炳《画山水序》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味象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审美概念;又如:刘熙载强调的“阐”“扩”的创新方法,阐前人所以发,扩前人所未发。又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入我神者,古化为我。”“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典雅、精神,兼之斯善。”刘熙载还崇尚个性的“自得”,“文莫过于深邃自得”,“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又“睹影知竿”,“时大为”等美学思想,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创新审美观念;又如:司空图的“含蓄”“洗练”,“离形得似”“超像入神”“体素储洁”;李渔的“结构第一”;苏式的“自出新意”“妙在笔外”“技道两进”“贵自然”等。这些美学思想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都有很好的启示。作为字体的视觉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的游戏上,或者是技巧的熟练中。或许从这些美学思想中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方法、审美追求,获得更多的笔墨。从事汉字的字体设计研究,关注美学思想、关注客观规律,关注艺术本身,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我们的工作或许更有价值和意义。当然,我们也不难感受一些优秀设计师的字体设计作品十分美妙,体现出了其重要的美学观念和人文思想。
三、汉字字体设计“创新”观念的情态美。
现代社会在设计对象的创新上往往会遇到诸多的因素。如:传统和现代观念的结合问题,内在与外显观念的统一问题,通用与个性观念的平衡问题,形式与功能,突破与完整……视觉美丑等这些观念的存在、结合,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这样的矛盾观念,设计中而又真实存在,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具体思考和情态。字体设计离不开这样的要求审视,因为一项好的设计是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内涵,至于走多远那是设计师的思考深度。我们不可能静止的看待设计问题,在专业的学习中也深刻感到这样的一种必要性,如何在矛盾的状态观念中做到平衡,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汉字的设计和创新反映的是设计者的情态、苦思和真实的情感。
四、汉字字体设计的功能、形式美。
从功能上来说字体设计是基于视觉传播和视觉审美,实用性是它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设计字体在传播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字体设计基本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开发性字体设计;另一方面是商业创意性字体设计。开发性字体设计是对字体的书体形式进行开发设计,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便于排版、印刷,当然也可以艺术探索与追求;商业创意性字体设计是针对商业活动做的字体科研设计,便于商业的诉求传播。设计字体的形式美包括:识别美,结构美,风格美,应用美。1、识别美是设计字体的最基本美,设计后不能识别的字体我们只能说它是不"美"的,因为它不能够达到传达的目的,没有体现文化或商业的传播诉求,与受众不能形成有效沟通,或许你的形式变化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看起来很漂亮,也只能供来欣赏罢了,只是个视觉的游戏;2、结构美是字体的结构形式美,字体的形式变化美。字体设计的结构内涵包括笔画、笔形、间架结构的塑造,笔画的组合搭配、穿插争让,韵律和秩序,要符合艺术的规律和视觉的规律,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种字体的形式美。3、风格美是字体的创新设计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是汉字艺术的品味和艺术高度。例如,印刷字体黑体、宋体、书法体,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色,黑体稳重简洁,宋体秀丽装饰,书法体人文含蓄。当然设计字体的形式可以是抽象的美,也可以是形象的美,还可以是抽象与形象结合的美,甚至还可以是很具象的形象或者是空间形象,只要协调一致都能形成一种独特艺术风格,就是好的设计。这也有利于塑造它的同一性,增强它的传播和识别;4、应用美是强调设计字体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及应用的载体形式,设计字体的音、形、意的完美结合,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和它的载体环境融为一体,是文字的编排形成的整体个性和美学。
五、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美评判——意境美。
【关键词】美学;艺术;公路;桥梁;应用
1、引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道路、桥梁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石油是工业运转的血液,那么道路和桥梁是国家建设的血管,经济建设需要物资的支持,物资需要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来进行运输,但是在内陆,公路和铁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公路和桥梁建设不能单单只考虑结构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还要考虑它的外形是否美观。国家提倡和谐社会,和谐就要有好的生活环境,美观的公路线形曲线和富有美感的桥梁外观设计,可以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美学艺术在公路与桥梁设计中的应用就应运而生了。
2、美学综述
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心理判断,也是一种美感,它强调的是个体的愉悦或主体升华心理体验过程及结果。艺术也是一种美,它是美学的一部分。
2.1中国美学史
在中国古代,人们尊崇以用为美、以无害为美、以仁为美等。孔夫子以“尽善尽美”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在古籍中,《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虽然在那个时期没有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主体间性和价值论的基础上表达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即和谐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史源自西方。王国维开端,、朱光潜等继之。解放后又转向苏联美学,强调美的客观性和反映论。在这期间共发生了4次划时代的美学争论。第一次美学争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主题是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形成4派美学,分别是客观自然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和主客观统一派;第二次美学争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个时期“美学热”开始兴起;第三次美学争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讨论的主题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第四次美学争论才刚刚发生不久,争论的主题是“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论争,实质上是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之争。
2.2西方美学史
在西方古代美学中,起源最早的是古希腊美学,在当时,柏拉图就认为美是理念的光辉,艺术模仿现实,而现实却是理念的影子;到了中世纪,对美的定义又发生了变化,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属性”。
到了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尘埃落定”,终于定格在了主体间性上,终结了主体性。而审美就成为了超越现实存在的一种自由生存方式。
3、美学艺术在公路上的应用
公路呈带状结构,从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它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运输功能。公路线形设计不光讲究其固有的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公路与沿线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尽可能减少道路沿线的建设性破坏,提高公路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及绿色环保价值,兼顾到司机、乘客及沿线居民心理上的舒适,行车上的安全,生态的平衡及和谐一致,创造一个优美的交通环境[1]。
公路设计内容一般包括:线路选择,断面设计,结构层设计,排水设计等等,并比较各个方案之间的造价,经济社会效益等,从中择选最优方案。其中线形设计时,应尽可能地使线形与周边地物相吻合,尽可能避开城镇和村庄等多余的人工构造物,依山傍水,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要充分利用,例如:当地有名的景点、高大建筑、湖泊、河流、山川、有代表性的地物景观等。可以让车上的乘客欣赏公路两旁的景观特色,也可以使司机在旅途驾驶中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视觉疲劳感。
从而可知,道路景观美学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道路景观还包括道路绿化,因为在道路施工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工地原有地貌及附近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无法继续协调,所以道路绿化就必不可少了。故在公路即将建成之时,必须采取妥善的补救措施,尽最大努力恢复工程破坏,改善周边环境,做好保土、保水工作,恢复周边景观,以达到美化的目的。良好的绿化设计将会为公路带来景观的时空变化,为公路赋予“生命”的含义[2]。
4、美学艺术在桥梁上的应用
我们所说的桥梁,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具体包括(1)桥跨结构、(2)支座系统、(3)桥墩、桥台(4)承台(5)挖井或桩基。五小部件是指直接与桥梁服务功能有关的部件,过去称为桥面构造。它包括(1)桥面铺装、(2)防排水系统、(3)栏杆、(4)伸缩缝、(5)灯光照明。
过去桥梁设计师们只考虑其实用性,恰恰忽略了其观赏价值,而桥梁建设的可观赏性和它的实用价值同等重要。美学在桥梁上的应用,通常表现在其复合景观美学之上。桥梁景观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而生,三者就称之为复合景观[5]。桥梁的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力求与自然环境整体和谐;桥梁的造型应力求结构简单,线条流畅;桥梁本身的造型需比例适当,匀称和谐[6]。
如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州,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横跨金门海峡,与周围景色交相呼应,壮观之至。金门大桥桥身的颜色为国际橘,因建筑师艾尔文・莫罗认为此色既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又可使大桥在金门海峡常见的大雾中显得更醒目。因其新颖的结构和超凡脱俗的外观,金门大桥被国际桥梁工程界广泛认为是美的典范,更被美国建筑工程师协会评为现代的世界奇迹之一,它是世界上最美、最上镜的大桥之一,是全世界桥梁设计师们争相模仿的典范。
5、结语
现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道路和桥梁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同时人们对其美学艺术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路桥的美学审美观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新时期的路桥美学艺术设计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理念,不断推动世界路桥建设的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分麦,岳建新.高速公路建设与美学及绿色环保[J].山西交通科技,2003(5):5-11.
[2]关宁锋.公路建设绿化美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3):350-351.
[3]John Qrmsbee Simands.Landscape Architecture[J].Mc Graw2Hill Book Company,1983(3):10211.
[4]刘翠萍.商丘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7,33(4)342-343.
[5]陈步春.城市桥梁美学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2012(17):120-121.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30-01
一、艺术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又称为教学结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在传统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脱胎转型过来的,一直沿用美术教育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积累型的教学模式。
与网络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艺术设计具有如下的特点、优点、缺点: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属于知识积累型,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占据了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传统设计教育是一种经验式的,它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还具有许多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它注重感性设计和理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它对徒手能力的训练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它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对整个教学进度的把握。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也存在很多缺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单项灌输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不利于学生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
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优点、缺点:
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的学习资源不仅来源于教师的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Internet(互联网)上获得资源。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取得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
第二,扩大化的信息交流。网络学习中的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陆(Telnet)、文件传输(FTP)、讨论组(Usenet)、电子公告(BBS)、视频会议(Conference)等双向的信息交流。
第三,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自由的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
第四,综合化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这些方法中的一两个,也可以综合采用几种。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同样存在有缺点:忽视知识内容的教学,知识的可靠性、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课堂模拟情境的创设有一定局限性。片面强调发现学习方法,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21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将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由于未来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育的目标将发生本质的转变,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成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一种必须。
加大、加快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看到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 1%来自味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能看得见,听得见,又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有关资料证明,人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内容的20%,看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70%。也就是说如果能听到、看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象艺术之后,理解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意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能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进入教师创设“‘意术’(意象艺术)魅力大家谈”的讨论。根据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课题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围绕“意象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哪一种更有表现力?”为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引导自主学习并参与课堂主题性讨论,既检验学生的学习实效,也有利于生成课堂教学。)
2.比较与研究。选择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两幅作品进行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委拉斯凯兹笔下“教皇”形象那幅凶狠与狡诈的面貌和性格被真实地刻画出来,而培根以委拉斯凯兹的“教皇”为蓝本,两片血淋淋的大肉片被置于肖像左右两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阴险恐怖的教皇形象。这幅画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更为强烈。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形象上反复对比、研究两幅作品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常用夸张与变形)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的形象。
3.分析与理解。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探究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意图。选出有代表性作品作为赏析重点:A、蒙克的《呐喊》主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成长历程,艺术家的论述,美术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判断。B、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主要从人体的肢解,打破、重组,画家责任与唤醒无知方面进行感受、体验。C、凡高的《星月夜》主要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创作激情,色彩表现方面进行想象和评价。D、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主要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艺术观,创新方面来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不求形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笔墨只是画家寄情之物。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相关作品资料谈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再做小结。指出意象艺术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越“怪异”。在赏析凡高作品时教师介绍了凡高选择别人没有画过的向日葵作为自己主攻的项目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多角度地从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理解作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意象艺术的“怪异”现象与艺术家观念的关系。而教师介绍凡高确定自己主攻方向的事例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4.三分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要完成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知识梳理。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决,或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提出来与教师交流。三分钟质疑创设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能将自己的疑惑问题提出来要求教师解答;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联想与体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就存在着意象艺术美的形象,只是我们不经意去发现它。比如说;毕加索从废弃物中挑选出自行车把和椅座,将两者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件《牛头》的装饰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生活中的意象美的种种形象……
之后,教师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资料,以及天空漂浮云彩的影像。接着,朗诵一段散文“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或图像资料为素材,运用形象思维创作一幅简单的意象艺术作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二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三是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