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财务共享,是指依托信息技术,通过不同企业、不同地点的财务业务有效整合,将财务管理从纷繁、琐碎、重复的会计事务中剥离出来,以期实现财务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一种管理手段。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建立起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开始在国外企业间运用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面临转型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引领财务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近年来,中兴、海尔、万科等企业纷纷开始尝试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步由分散式、标准式或者集中式的信息化系统转变为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即将大量重复的、有规律可循的、标准化的会计处理和交易业务,放到一个专门的服务组织中进行独立、集中的业务处理。这将极大地缩短会计人员日常的会计核算时间,并使其工作转向企业决策、投资管理、风险和内控等方面。这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从传统的财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财务会计工作向管理会计角色转变。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全面的统筹分析,对商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和普通的核算型会计相差甚远,管理会计人才的工作很难被机器所取代,管理会计的优势逐步凸显。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目前,有80%的会计人员要将精力放在应对会计记账、核算、审核等日常的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中,真正用于企业经营决策上的时间不足20%。而且,会计人才偏重于会计核算能力,高端会计人才相对不足,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更为匮乏。我国会计人员队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管理会计成为行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究其原因,与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无相关。我国主要从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职培训三个层面进行会计人才培养,均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一)学历教育以财务会计课程教育为主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强化财务会计,注重会计核算能力培养。随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不断推进,企业财务部门的结构、人员能力需求必定发生转变,企业更倾向于既掌握会计核算技术又有着较强财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管理会计师。截至2017年3月,仅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六所国内知名高校正式获得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课程认证,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开发。管理会计相关研究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培养出的管理会计人才达不到合格标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中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解答考试题的技巧上,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融会贯通。
(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欠缺管理会计内容
根据会计职业从事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目前我国设置了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然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尚在建设完善中,缺乏考核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具体标准,管理会计知识并不是我国各项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重点。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然而各项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从会计基础及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财务会计的内容上予以考核,不论是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应用,抑或是管理会计的综合知识、咨询服务知识,均无法得以体现。对于要求较高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涉及管理会计知识的部分也相对不足,不能完整地体现管理会计人才的胜任能力,无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以满足企业的迫切需要。
(三)企业缺乏对会计人员的转型规划
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会发生流程再创造、财务重分类、会计再分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分离。会计人员的手工核算量减少,优秀的会计人员将从基础的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更多支持经营决策的分析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数量可削减1/3至2/3,会计人才的价值和竞争力的标准将面临重新洗牌,会计人员必然面临分流或者转型。目前提出的向传统的管理岗、财务专家型或“业务财务人员”和“销售财务人员”等综合型人才发展转型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亟待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划。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项变革,具备管理会计能力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管理会计人才的严重缺失,国家自2010年起相继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管理会计培训,并向国外学习管理会计先进经验。2016年,财政部相继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2017年,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并力争在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将管理会计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各界协同创新合作,在学习、培训、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壮大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一)高校开发课程培养体系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为了满足当前的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推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实现教育与实践要求的匹配对接,需要参照国内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多维性创新思考,研究并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本科阶段,根据学校特点,适当开发管理会计相应课程,加大管理会计课程比重,打下管理会计基础,深化管理会计认识,鼓励学生进行管理类学科的学习辅修,成为跨学科专业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可以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方向的研究,加强管理会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实践管理会计提供理论基础。对于会计硕士(MPAcc),则可以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方向的具体案例学习和实践学习,使其成为管理会计储备人才。
(二)改革职业资格考试内容
一方面,考虑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在我国已运行多年,相对比较成熟,应改革现行考试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相应增加管理会计知识考核重点。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一般的会计人员需要对成本会计等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中间层次的会计人员至少需要了解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以应对日常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高层次会计人员则应加强对战略管理决策能力等管理会计综合能力的考核。注册会计师应发挥其独立性,准确把握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通过不同层次的考试重点,实现人才分流,培养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合格会计人才,尽快达到培养一批具备管理会计能力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进行专门研究,借鉴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等国外管理会计考试制度,发展我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选拔奠定科学基础,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企业推动财务会计人员转型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首先,企业要将管理会计培训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内,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结合自身需求,组织专题探讨,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与专业的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外训,促进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其次,开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人员转型理论研究,推动传统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开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大部分会计人员需要向业务前端转型,企业应设置对应的管理会计岗位,全面促进会计人员转型。
(四)探索校企合作、政企合作、企企合作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必须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培训机会,以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为企业提供大量潜在的管理会计人才,帮助企业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双赢。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利用政府影响力,创建管理会计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与行业间其他企业交流合作,学习先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该模式为企业带来的便利,培养适合企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需要不断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相关知识体系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参加国外管理会计实习培训,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管理会计先进工作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可行的方法。宣传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踊跃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开展国际间管理会计合作,有助于实现“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7,(12).
关键词:客户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1 概述
客户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对培养对象进行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部分高校在2010年才开设了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学科,在实践教学中还欠缺经验,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慢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水平是目前的大体现状。对于中高职院校来讲,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专业人才需求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要相关学者设计出更加优越的人才培养方案,更需要对设计和实施适应客户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2 我国客户信息服务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客户信息服务企业较多分布在沿海或者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其中大多数企业并不是以客户服务中心为唯一主营项目,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客户信息服务人才市场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客户信息服务人才需求量较大,企业更重视人才的专业性、技能性和稳定性。随着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比例加重,企业服务外包业务量增大,人才需求数量上升较快。但是随着企业日益认识到客服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企业的影响,对于客服人员的能力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吸收专业性人才。目前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员工的稳定性,各企业中客户信息服务人员的流动率居高不下。
二是供求关系存在一定的矛盾。大中型知名企业对于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有学历的限制,甚至还有工作经验与专业的限制。而小型企业又因企业知名度不高、待遇较低等问题缺乏人才引进渠道。在企业中中职学生基本只能胜任客服中心的基本岗位,发展较慢,而企业对于员工心理素质、抗压应变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要求都比较集中,这也是矛盾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大部分企业愿意同职业院校合作,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人才。国内也有多家呼叫中心领域的产业研究机构和人才培训机构一直潜心研发提高呼叫中心人才培养质量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华唐教育集团等。综合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最受欢迎且通过实践考验收效显著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模式。
3 客户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通过对客户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现状的总结,培养方式通常是两种,一种是职业院校自行培养,毕业后学生自由就业;另一种是校企合作培养,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定向去企业工作,不愿去对应企业的少部分学生可自由就业。就两种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来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比较明显,下面就以该模式作以详细介绍。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职业院校一般会按照“立足产业、服务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思路,探索全方位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吸引企业入驻,促进产教结合,增强办学活力。该专业实训性强,为培养学生的高技能,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机位充足,满足学生实训及企业用工的需要。对学生的培养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施校内和校外、学习和实习、学中做和做中学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和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要求,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全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融“教、学、做”于一体,工学结合,每个学习情境的内容均严格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进行了开发设计,形成极具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通过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具体培养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1 走岗见习阶段
①校内学习。主要学习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和企业的见习、教学实训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企业学习。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到联通、移动企业等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观摩现场设备的运行,明确呼叫中心作用,了解呼叫系统操作的流程及环节。
3.2 入岗实训阶段
①校内学习。着重强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在学校的实训中心进行学习。
②企业学习。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聘请专业人员利用商/教两用的实训平台,讲解具体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示范监督学生用生动具体的语言,促进订单迅速完成,在该阶段,均采用理论学习在前,实践在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客户沟通能力。
3.3 顶岗实习阶段
①校内学习。在继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强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如《电话营销》、《呼叫中心基层管理》、《业务执行能力》、《呼叫中心班组长管理》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学习一些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②企业学习。此时学生已经能够符合上岗要求可以实习上岗,在实习过程中不断熟练系统操作,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工作中的服务技巧,学会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发状况。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人才。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投资72.7亿元,在五年内全省形成以龙嘉机场为主、以原有及将要新建的九个支线机场为辅(一主九辅)覆盖全省的网络格局。通过对吉林省内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航空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很少。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综上所述,航空企业每年需要专业服务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接受过专业职业教育,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而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航空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社会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航空服务专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航空运输销售等企业单位,培养在航空服务第一线从事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航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了解旅客和货主的心理领域,灵活运用服务、公关沟通技巧,使用规范的岗位服务用语。了解社交礼仪知识,达到航空服务各个岗位对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要求。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并拥有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专业操作技能。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英语运用,能与旅客和货主进行交流沟通,并能阅读日常工作中的英文业务文件。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翼式”即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人才培养的“双翼”,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现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如航空港旅客服务、客舱服务、机上急救、航空服务礼仪、安全检查等都是理实一体化课程,边理论,边实践。通过“龙翔实训中心”功能性实训场所,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以航空服务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走出教室,在模拟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开展技能训练。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基地+企业+师生员工”的专业实训培养方式。营造航空企业文化氛围,引进企业服务理念、服务品牌和高端服务要求,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尽量做到职场化,在实训室墙壁悬挂职业道德名言名句、航空服务文明用语、服务忌语、行为礼仪守则、操作规程等宣传牌,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实现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方面,充分利用航空企业资源,按照“合作共建”的原则,我们开展了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海南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的合作,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使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其航空服务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双方立足于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举办由航空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蓝天之梦”航空专业技能大赛。以巩固航空服务专业知识、提高礼仪素养及专业技能为宗旨,以利于引起学生对学用结合的高度重视。通过竞赛加强与航空企业的联系与协作,定期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校企良性互动,为毕业生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职业素养培养上,以学生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体能素质与内心修养提升为最终目标。礼仪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也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修养教育,这是我们“双翼”中的一翼,职业素养要靠礼仪和艺术来完善。“2+1工学结合”即在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两年,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与航空企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关联,拉近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距离,缩短学生和员工间的差距,培养技能型可持续学习的实用型人才;在航空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感受真实的航空企业环境,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服务操作流程,按照员工标准完成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校企携手,企业自始至终深度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技能型、实用型航空专业服务人才。
(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组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按照“双翼式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共同制定职业标准,进行项目驱动,通过两年时间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三门,充分发挥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理念的体现、课程呈现的方式、课程实施的模式、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
(三)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传统药学教育———以药物为中心的传授体系
在传统的药学教育课程中,教育重心放在单纯的知识、技术教育上,是以药物为中心的传授体系,大多数课程属于化学类课程,主要讲授药物研发的原理和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培养大量的制药工业研究人才,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中国药学年鉴》2009年的统计,我国药学(包括中药学)毕业生就业去向,进入医药企业的有50%,主要从事药物生产和研发工作;进入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约为18%;进入机关的有1%;继续升学的有11%;而仅7%的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从事药学服务工作,进入医药企业的毕业生中从事药学服务工作的人也是凤毛麟角[1]。可见,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员为主。
2.药学服务型人才严重紧缺
如今,随着人们医药保健需求的日益旺盛,掌握药物应用知识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正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同时,在国家近年来颁布的各类规划中,对药学服务型人才的规模又有诸多要求,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药师配备数量原则上不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照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仅医疗机构就需要药师约61万名;同样,按照《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每家药品零售企业配备1名药师的标准,到2020年我国药品零售企业需要药师约39万名。共需要药师100余万名,对比目前不到40万名药师的实际数量,药学人才培养和药师队伍建设工作显得任重道远[1]。
3.药学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不合理
通过前面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现行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矛盾,主要原因还是目前我国的药学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不合理。传统的药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化学药物,服务范围过窄。在传统药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存在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如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技能缺乏,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价能力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对药物的研制、生产和营销,忽视对广大患者的人文关怀;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2]。因此造成药学工作者在真正面对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时困难重重。显然,以往这种单纯的学术型的药学教育已不再适合如今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和美国药学教育借鉴
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
2009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随后又陆续发出通知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着重强调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问题。这一举措反映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即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决定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并于同年5月印发专业学位设置方案[3]。由此可见,药学作为最早设置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之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也可见一斑。
2.美国药学教育借鉴
国际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长学制和职业化教育,旨在培养值得信赖的药师。美国先进的药学教育理念历来被各国所称道,其教育体系也被各国所效仿。美国的药学教育采用科学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并存的教育模式,共设置了3种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学位:理学硕士(M.S.)、哲学博士(Ph.D.)和药学博士(Pharm.D.),其中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属于学术性学位范畴,而药学博士就属于专业学位中的第一专业学位类型[4]。学术性学位获得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要报考药剂师执照并从事药剂师的执业工作则必须获得Pharm.D.,因此专业学位Pharm.D.成为了药剂师的上岗学位。可见,美国的药学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明晰地形成了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术路线和以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为主的应用路线,并以执业资格的准入加以约束,以保证专业学位培养的应用性人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5]。见图1(图略)。
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思考
1.发展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患者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患者总数的11%~26%[6]。药物性瘾癖、药物性畸形、药物性失明、休克、肾损害、细胞变异等严重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而如果有药师参与到治疗方案中,则会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在一项有关临床药师参与癫手术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调查中发现,临床药师介入后使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下降23.2%,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47.2%,术后癫控制率可以提高43.2%,治疗费用大幅降低。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预防用药合格率普遍提升25%~60%[7]。可见,在药师的介入下,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许多国家,药师占人口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众健康保障水平,特别是公众药学保健水平的指标之一。表1是部分国家药师人数及人口比,显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8]。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意识到药师特别是临床药师培养的重要性,并首先在部分医院和高校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国内临床药师已从调查临床用药和分析处方开始,逐步参与临床的药物治疗,如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师下临床等工作。而部分学校也探索性地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但培养标准不甚统一,有独立的临床药学专业,也有临床医学下设的临床药学方向,以及药学专业下设的临床药学方向。学制从4年到7年不等,授予学位存在医学学士、理学学士、医学硕士、理学硕士等多种形式。尽管临床药学专业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及指南,仍为我国的临床药师需求缓解了部分压力,但每年仅约500人的毕业生规模仍远远达不到全国临床药师约3万人的数量缺口[9]。笔者以为,应当建立统一的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以培养高层次的药师为主。在学制上应该采取长学制,如6~7年的本硕连读,方能满足药学、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目前我国还没有药学专业博士的培养类型,因此建议可授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p#分页标题#e#
2.药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为职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以培养药师为目的,即培养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一名优秀的药学服务型人才,除了拥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才能更容易说服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因此,建议在课程设置中构成以药物治疗学为核心的几大模块:生物医学、药学科学、临床科学以及社会/行为/管理科学。生物医学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细胞生物学等课程;药学科学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等,另可根据情况开设毒理学、药物遗传学等课程;临床科学如特殊族群药学服务、药品资讯及文献评估、药物计量学、患者评估、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社会科学类包括药事管理学、药物经济学、人际交流与沟通、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另外还应有约1年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医院从事药学服务相关工作。对于知识、实践技能、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以及药学实践的始终。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传授方法,而采用更为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如美国药学院经过长期的教学计划修正后,形成了一些比较切实有效的实用教学法: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②开发性的讨论;③案例教学;④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包括:模拟患者、患者-服务者的关系、治疗决策过程、药物相关问题鉴别及保健计划设计;⑤整合实验;⑥结构式实践经验;⑦学员复述,学院审查等[10]。通过分析市场对药学人才类型需求的转变,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会适时地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对服务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真正地使药学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
3.建立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综述
据民政部近日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位居全国第三。然而江苏省的养老服务类人才的供给却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需求水平,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呈现流失严重,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较差的总体状况,因此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江苏养老服务产业人才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江苏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单一
江苏省目前开办养老专业的高校有8所,在数量上领先于其他省市。但是多层次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水平提升,然而江苏省除了高校有养老服务专业的培训,并没有其他相关培训机构。
2.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高层次学历进修途径匮乏
本科及以上学校对养老服务类专业不够重视,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100多所院校中仅有四所本科院校,均在江苏省外,同时养老仅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而不是专业名。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内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最高学历进修只能到达大专,没有其他途径提升。
3.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尚待专业化
目前江苏省高校师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及丰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然而本科以上没有养老服务专业,所以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必然不是该专业的学术背景,同时社会工作人员也没有学历进修途径,因此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尚需加强。另外由于养老相关杂志数量较少,对养老类专业的教师职称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4.养老服务人才市场紧缺与少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相矛盾
目前社会上急需养老服务人才,但是各个高校却面临着该专业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场景,有的学校甚至由于招生困难而撤销了该专业。这种矛盾局面主要是由于养老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低下而造成的,这种社会观念古来就有,想要扭转局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急需政府出面进行引导。
三、对策与建议
1.架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学历教育方面,江苏省教育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从中职一直持续到硕士学位多层次培训体系。在继续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大鼓励应用性本科设置相关本科类专业,并开设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养老服务研究方向。
非学历教育方面,教育部门应该鼓励现有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职业人才的培训课程,并支持有条件的涉老服务机构对外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规范非学历教育机构培训方向。
2.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首先,通过构架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具有更高的专业对口性。其次,教育部门还需要为任职教师提升职称创造很好的环境。目前我国的教师职称体系的评定重科研,重文章,所以政府需要鼓励高水平养老服务类杂志的创办,同时科研部门也要加大对养老类科研项目的政策及资金倾斜,从而让养老专业教师有更大的专业提升空间。
3.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将老人留在身边随时照顾已然成为大家默认的一种养老方式。如今专家研究指出了其弊端,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方式,然而并不被现有的社会接受,从而衍生出的养老服务人员自然也不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认可度。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人员工作强度高,相比收入却是微薄,不仅如此,一线的养老服务人员还要面对社会中关于其是否真心服务老人的质疑。
以上的就是造成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想要彻底改变该现象,本课题组认为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养老服务就业的财政补助
政府可从资金上支持养老服务专业的学员和培训机构,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及留下来就业,以此来加快地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昆山民政局慈善总会就专门设定有“养老专用人才服务专项资金”,每年额度30万,专门给予昆山就业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然后就在他毗邻的苏州市,则是全省对养老服务财政支持力度最小的城市。所以每年从昆山登云学院毕业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都留在了昆山就业,少有人问津苏州。在有资金倾斜力度的基础上,社会人士就会跟随政府的导向,改变他们认为养老服务是个低端无前途职业的影响。
(2)加大养老服务专业的宣传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对养老服务专业进行宣传,告诉大家养老服务专业的优势及将来的发展前途,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不再排斥养老服务专业,并能对其作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3)提高职业资格证的水平
正如前文介绍养老服务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很少,另外名称的拟定方面也有待商榷,比如“养老护理员”更名为“养老护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增加和考核水平的提升对养老服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加大涉老服务机构中高层的理念教育
涉老服务机构的中高层领导能否正视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并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是让所有专业工作人员安定工作的重要因素,降低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失率必然能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社会定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产业调查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15-2020).中国报告网.
[2]吴玉韶,党俊武,主编.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
[4]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3).教育部汇编,2013.4.
[5]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4).教育部汇编,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