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更好地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IT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与市场相协调、与高校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IT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天津部分毕业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IT;需求;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调研的重大意义

有数据表明,我国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9年将达到600万人。如何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千家万户。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更好地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IT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与市场相协调、与高校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IT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调研的基本情况

2.1调研对象、方法

多层次、多角度选取调研对象保证了调研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搜集具有普遍性的数据,涉及大学生求职意向、目标期望、就业服务、生涯发展等内容;访谈提纲包括毕业生、高校院(系)和用人单位两个部分――与毕业生进行网络联系或谈心方式,院(系)访谈主要采取座谈方式进行,对企业访谈则采取个别了解普遍需求、专业需要等,保证调研的点、面结合。

调研的结果如下:

(1) 我们联合天津香农有限公司,在天津各高校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5份。其中南开大学73份、天津大学29份、天津师范大学33份、中国民航学院25份、天津工程师范学院15份。

(2) 对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名学生进行了2次问卷调查。

(3) 与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座谈。

(4) 面向企业开展访谈活动,包括天津香农有限公司、北京软通动力有限公司、斯坦德、天津方卫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豪峰动漫游戏公司等。

2.2调查结果

企业针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情况(2008.5)

问题1、你觉得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如何?

A、很难34.8% B、有些难度47.6%

C、容易 15.4% D、很容易2.2%

分析: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困难,天津师范大学在这点上尤其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尤其是文科类的本科毕业生。

问题2、你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困难?

A、没有问题,很容易找到工作18.4%

B、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58.4%

C、困难很大,可以先就业后择业18%

D、不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5.2%

分析: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但同时可以欣慰地看到,虽然大学生认为目前的整体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都有不断努力的思想准备。

问题3、你就业时重视用人单位的哪些方面?

A、高工资、高待遇18%

B、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17.4%

C、工作比较稳定20.4%

D、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3.2%

E、综合考虑以上因素20.8%

分析:天津大学与中国民航学院学生更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其他院校学生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天津师范大学更为重视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

问题4、你求职的薪水要求是多少?

A、1000以下 无 B、1000―2000元25.8%

C、2000―3000元40% D、3000元以上34.2%

分析:2008上半年,1500―2000元是大部分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底线(除去某些热门专业,他们的底线可能会大大高出这个水平)。因为尤其对于外地学生来说,租房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所以过低的薪金水平可能会对他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问题5、你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

A、没有想过39.4%

B、想过,但感觉不具备条件53.2%

C、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6.2%

D、决定毕业后就自主创业1.2%

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时机不成熟,所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还比较困难;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会借助一些外部力量创业。

问题6、就业中你首选哪类工作单位?

A、国家机关19.2%

B、外资或合资企业37.2%

C、私营民营企业2%

D、国有企业18.2%

E、医疗、教育等事业单位17%

F、自主创业3.8%

G、其他无

分析:外资或合资企业因为具有薪金水平高、管理规范、积累个人经验等优势,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问题7、你是否会选择去规模小但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A、是64.2% B、否35.8%

分析:大学生较为关注公司的发展潜力。

问题8、你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哪些方面最重要?

A、学习成绩5.4%

B、学历背景(包括毕业学校以及双修等)14.4%

C、专业21%

D、办事能力38.8%

E、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证书10%

F、性格与公司要求是否符合9.4%

G、其他1.6%

分析:每个学校的学生都认为办事能力很重要,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越来越多的公司更为重视实际能力。

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原因分析

3.1择业观念落后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一是“铁饭碗”观念,部分毕业生仍抱着老观念不放,求稳定、为保险;二是精英就业观念,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层次一直较高,而就业形势的变化让大学生不适应,仍抱着狭隘的“精英”就业观;三是学生及家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择业范围限定在公、检、法和党、政机关等部门,区域上圈定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就业拥堵,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寄托在子女身上,也希望他们找到轻松、体面、待遇好的工作。

3.2结构性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要实现从劳动力资源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但是,高校设置专业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并不是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专业设置和结构比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

3.3实践能力差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教育思想、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现行的大学教育普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死记硬背的多、灵活运用的少,教材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而不受企业欢迎。

3.4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影响大学生就业

用人单位的期望值随着毕业生供大于求而水涨船高,出现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同时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4天津IT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是学校最大的“顾客”,是学生培养的参与伙伴,也是办学中重要的受益者。因此,校企合作又被人们称之为“企业眼中的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也是企业,人才培养特色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企业需求驱动、企业价值导向和企业介入。

4.1与IT相关用人单位合作,积极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可以就合作培养、建立毕业实习基地、就业实训等方面,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桥梁,达到各取所需、双赢的局面。“量身定做”毕业生。

4.2进一步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陈旧,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参加专业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低,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而企业也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拿出相当一段时间培养学生。

因此,积极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企业不仅可以在相应院(系)设定企业奖学金,达到宣传企业、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还可以与各校院(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现订单培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式培养培训。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2)“校企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比较深入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五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课题、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培养学生的模块分解,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培训放在校内,把与企业接轨的技能培训放在工厂。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循环的学习,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不断提高,企业也可在培训当中选取适合在企业发展的人才。

(4)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4.3积极与企业建立校外就业实习基地

各院(系)应结合专业优势和特点,利用高校科研服务功能,打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毕业生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通过这样的环节,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要技能,进行有目的的锻炼,企业针对需要培养和检验毕业生,达到“三赢”。

4.4与人才交流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联手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铺就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

我校与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联合服务毕业生10项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全程性、宽领域、多层面、高质量的优质服务。这10项服务涉及提供就业岗位、提供相关政策的指导、档案保管、户口落户、创业相关服务、提供实践机会、进行职业培训、开展职业测评等内容。通过这样的就业工作,真正实现服务功能。

4.5积极做好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

学校各院(系)不仅要就毕业生情况、就业服务等方面及时征求企业的意见,还应定期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学生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及时改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还可以针对社会需要培养学生,不断完善学校的各方面工作。

总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联系企业进一步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岚. 谈高职院校“外语+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 曹瑞明. 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1,(12).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一流教师队伍 英语拔尖人才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许德华(1967-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吉林 白城 1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英语拔尖人才环境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79-02

目前,高等教育已趋于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已趋于饱和化,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前移到了高校之间、专业之间。对于普通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来说,就业竞争就是院校与院校之间的专业竞争,专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普通高师院校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现有人才的培养目标达到拔尖人才的水平,而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一、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一流的教师。要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对于普通高师院校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有学者对武汉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关于高校教师形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要求与实际差距最大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是师德修养。重点院校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之相比,普通高师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会更多。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在普通高师院校中,由于扩招,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专业学习与教学理论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功底不扎实,教学理论薄弱,教学观念多年不变;同时,教科研意识淡薄,即使搞科研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够明确;教师主动学习、完善自我的意识不强;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一些高校只顾花大价钱引进人才,但忽视了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结果往往是“请来女婿,气走儿子”,没能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使人才在高校之间频繁地无序流动,给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高校培训经费的问题,各校的培训体制不健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经费及时间上的支持,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好多年,除了学历深造以外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以外形式的学习,出国深造更是寥寥无几,这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在教师结构建设上,学历层次虽然逐年在提高,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更富有活力,然而有研究表明,学历程度和学生满意度是不成正比的。鉴于以上种种情况,英语专业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确是摆在普通高师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大课题。

二、一流英语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达到效果的能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确保教师课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准备的完善以及运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对教材的准备程度。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如能结合集体备课会大大提高课堂效果的。集体备课是教师们对课程再度学习、研究与设计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当教学被视为一种合力的效应时,集体备课备受人们青睐,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有利于群体智慧的生成和创造新的教学。英语备课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优化英语集体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可解决教师在个体备课中遇到的理解上的偏差问题以及某些习惯上的发音错误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一流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持续提高,教师还要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动机和行为, 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由学会到会学和乐学。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方式很多,可派教师等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及教育科研研讨会等,还可聘请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作报告。这样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丰富了,教师会自觉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业务素质。教师的教科研活动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学校、学生和教师,教师为解决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研究,这会有力地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参加教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教师加深认识现代教育本质观、价值观以及学生观,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教科研活动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科研活动能使教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与教科研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您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对于高校来说,没有科研,就无学术水平可言,高校就无活力,在国内外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必须吸引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活动,使教师能够体验到科研成功的喜悦,正确认识科研工作对教学、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到“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各院校都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改进和提高课件的质量,增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率,使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课程都能够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但是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娴熟,多媒体技术和语音实验室的功能还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教育中处于有利位置。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客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才能使多媒体技术成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技术平台。

(四)协调好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

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术会议、听课、访学、留学。(1)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的培训活动。参加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据调查显示,在专业知识提高方面,63%的教师认为校外培训优于校内培训,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2)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外语界的学术会议,能增强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时代感,了解国内外外语界同仁们的教学和科研状况,接触和了解到本专业前沿知识。(3)组织教师到同类院校或重点院校去听课或访学活动。通过听名师的课、有特色的课等,教师会慢慢积累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水到渠成。国内的访学活动是借鉴国外访问学者制度,依据我国国情设立的以高校教师为主体、以开展科学研究为主,同时,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的职后继续教育形式,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这种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培养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就地培养或交流培养。(4)依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引进一批在学术上具有一定造诣的高水平人才和有效利用外教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增进校际、国际交流和搭建语音语调标准化的平台,促进一流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海外兼职教授队伍和一流的外籍全职专任教师队伍。还可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使他们成为英语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从而为提高一流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办法,有利于推动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达到一流的教师水平。

2.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与时俱进。英语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每天都要面对新的挑战。英语教学的环境、内容、方法、要求,甚至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外部环境因素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形成终身学习、终身进取和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意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各高师院校应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和科研上的竞赛活动给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提高的动力,这是加强教师人力资源建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使教师始终保持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英语教师也要不断进取,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以及对多种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从而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一流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事关普通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普通高师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点,无论定位是什么,其中拔尖人才的培养都是其在竞争中求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而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所以一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普通高校发展的必然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和师德修养结合起来,把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和高师院校的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建立更科学的可持续性的教师发展模式,使师资队伍的建设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关桓达.大学教师形象期望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2]蒋华林.全球化背景下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J].大学:学术版,2011(1).

[3]郭玉玲.简论学校教育科研的作用与意义[J].教学与管理,2002(11).

[4]陈鹏.国内访问学者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1).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已经引发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项目、R&D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突发性短缺,在短期内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力度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通过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与交融日趋明显的情况下,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基本功扎实;能力结构合理;独立批判力;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特点。下面以社会或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界定的杰出人才特指创新人才。

    (一)高校正加快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并初见成效

    1.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高校的创新活动,大多数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各高校都在强化实验室所具有的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在过去5年中,依托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占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65%左右,数量从2000年的87个增加到2006年的120个 (资料来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网:chinalab.gov.cn/labsite/Site/index.aspx)。截至2005年底,科技部共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个,其中分布在高校的有34个,占23.0% (资料来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网:cnerc.gov.cn/bulletin_01.aspx)。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依托地方高校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达117个,占总数的33.2%,依托地方高校建立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5个,占总数的26.3%(资料来源:edu.cn/xin_wen_gong_gao_1114/20070328/t20070328_225246.shtml)。

    通过承担高水平基础研究、竞争性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实验室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2005年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8人,分别占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总人数的28.1%和12.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12人,占全国总数(1500人)的34.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81人,占全国总数(1248人)的30.5%,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7人,占全国总数(829人)的23.8%。2005年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和硕士人数分别是2002年的1.40倍、2.14倍和2.02倍 (资料来源:chinalab.gov.cn/labsite/Site/index.aspx,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2005年度报告。)。

    2.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方兴未艾。团队协作已成为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也是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看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不容乐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团队并不多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随着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等政府创新支持项目的实施,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2004-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共对94所高校的244个科技团队实施了为期2年的资助计划。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对139个创新研究群体实施了资助计划,其中分布于高校的有73个,占52.5%。以北京大学为例,至2005年北京大学有10个科技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至2007年有14个科技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当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大了对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资助力度。例如,2004-2007年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238名学术带头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人,占49.2%,45-54岁的有112人,占47.1%; 2000-2006年进入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138名学术带头人中,45岁以下的有72人,占52.2%,45-54岁的有54人,占39.1%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相关公示信息统计。)。总体看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已经成为主导力量。

    (二)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30万人,占全国研发人数的1/3。“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单位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承担“973”计划项目89项,占立项总数的57.05%;承担“863”各类项目占总项目数近40%。以2002年为例,高校承担各类课题12.1万项,发表的论文约占全国论文总数的70%,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在2006年度的国家三大技术奖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过了50%。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中,高校获奖15项,占51.7%,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1项,高校获奖25项,占6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4项,高校获奖106项,占57.6%,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1项(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2006》统计整理。)。

    高校教师是顶尖创新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1952-2005年产生的“两院院士”中,有1033名院士曾就读于国内113所高校(中国科学院院士4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36人)。其中26所高校为国家培育10名以上两院院士,共计796人,占总数的77.1%。全国共有141所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当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总人数合计为872人。其中“985工程”高校有36所共646人,“211工程”高校有44所共142人,合计占总数的90.37%(资料来源:中国校友会·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2005/12)。)。2003年,1332位“两院院士”中,在高校任教的共514人,约占院士总数的40%,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0人(占总数712人的39.33%);中国工程院院士234人(占总数620人的37.74%)。先后有2002位高校教师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有711位教师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13位高校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占到总数855人的60%(资料来源:引自张亚群,“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现代高教信息》,2006年第9期。。由此可见,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依托众多科研项目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二、资源性投入不合理及教育理念滞后制约高校培养创新人才

    (一)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合理

    高校教育科研经费增长幅度大致与招生人数的增长幅度相当(见图1),但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悄然削减。此外,近年来大量的教育经费用于高校基础建设,实际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不容乐观。

    科研经费的投入也相对薄弱。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R&D经费支出2450亿元,其中高等学校支出242.3亿元,仅占总量的9.89%;政府投入高校133.1亿元,仅占政府科技总投入的20.65%,而投入科研机构的比重则达65.91%。相比之下,2003年美国高校R&D支出占政府R&D总投入的16.8%,英国则达21.4%。如果考虑R&D经费总量,则这一差距更加明显。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294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41%。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2003年美国这一比例为2.6%,韩国为2.64%,日本则达到3.15%。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总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会影响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一流的师资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师资总量方面,2000-2006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从46.28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5.3%。其中绝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2001年我国高校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8.89%,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6.44%,并逐年增加。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2月中国高等学校教师当中有博士学位者,全国平均是7%,重点高校教师有博士学位者为20%左右。同一时期,美国本科以上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英国大学为70%,德国接近100%。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增强,但高学历者大多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教育经验丰富者普遍未经历博士教育训练,二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乃至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具有高学历、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反映出我国成熟的创新型教育文化尚未完全形成。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检验,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项目来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绩效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08GXS5D107);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高校服务社会的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FIB070305)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人才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本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学家卢卡斯曾与1988年提出了以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说明了人力资本不但具有内部效应,而且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用,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收益。其理论模型为:。模型中Y(t)表示经济中的产出,则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在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中,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解释了人力资本与对外贸易的关系,H—O定理表明:一个地区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高校为社会培养和提供的人才,不论是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企业,还是对于以资本与技术为主导的企业,都能增加企业自身相对于国外的要素比较优势,并使其优势得到巩固,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模式转轨,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水平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高校对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协整分析,以河北省为例,研究河北省高校对于外贸发展的服务。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入手,探究非平稳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解决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和代表性,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标可选取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除此之外,高校的数量以及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也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产生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可选取进出口差额来反反应。

所用数据取自《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用Y表示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用X表示高校的发展情况,X包括的指标包括: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人数X,各指标如表1:

表12007年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与河北省高校相关数据

年份

进出口差额(+.-)

(单位:万美元)Y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人)X

河北省高校数(所)X

河北省高校专任教师人数

(人)X

1990

153353

22762

50

13585

1991

163554

23406

50

13226

1992

143375

23387

48

13372

1993

92255

22130

54

14250

1994

144541

27491

52

14740

1995

180466

36388

47

14808

1996

197566

41837

45

15514

1997

239032

42234

46

16656

1998

200346

40562

46

16622

1999

165876

39606

48

17263

2000

217910

41255

47

19414

2001

217450

15871

63

23707

2002

252239

62910

75

28091

2003

287834

107562

83

34542

2004

515438

143148

87

39235

2005

578238

183213

86

46538

2006

714322

207566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实验 人才培养 创新方法

2008年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经受剧烈冲击,究其原因是全球金融化使然。由此可看出,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国际社会,受国际金融事件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金融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也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实验教学建设与定位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根据金融业的飞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实验教学针对金融人才培养措施建设为中心,提出我国高校金融实验教学的目标与定位,即应按照面向金融现代化、金融全球化,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以当下及未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金融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保证高校金融学专业不仅在总量上培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同时在结构上满足社会对多种类、多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围绕高校金融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定位,本文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并对这些措施建议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重组整合金融学实验教学,构建多类型、综合型金融实验教学体系

为适应金融现代化、金融全球化需要,有必要对目前比较陈旧的高校金融学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重大调整。根据金融学科自身发展与认知规律,打破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附属金融理论课程的束缚,更新实验选题,重组整合金融学实验教学内容。

1.构建多类型的金融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金融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构成按创新的推进层次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构建多类型金融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目标在于改变现阶段金融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缺漏,,在研究金融学实验教学自身的教学与认知规律基础上,根据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删除传统重复的实验内容,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研究性实验,形成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多层次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以下就这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展开探讨

(1)演示性实验:该实验类型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演示性实验由教师亲自操作,学生仔细观察、验证理论、说明原理、介绍方法,延时性实验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验证性实验:该实验类型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结论的实验过程。验证性实验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学生操作并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实验数据处理。

(3)综合性实验:该实验类型是指实验内容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可以是学科内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方面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知识点的关联性与衔接性,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完成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对接。强调不同特长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研究性实验:该类型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生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设计、制作并实际操作运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多采取教师设置障碍、改变实验情景,调整实验路径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细致观察实验对象,对现成的实验质疑问难、对那些反常现象,深入思考本质,激发灵感,开展创新思维,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设计性实验的目标在于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构建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金融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应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按学科群的研究层次和方向,依托行业优势,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统一规则,开设包含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及跨学科综合实验的多层次综合实验。

(1)结合实验教学的认知规律组织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金融应用型人才,要求课程综合实验的重点集中于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方面的掌握。

(2)专业综合实验是在金融市场专业的相关课程综合实验基础上,从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整合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综合实验课。

(3)跨学科综合实验从金融学一级学科上整合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培养专业基础宽、动手能力强、自主发展能力强的高层次金融学人才。

3.创建多层次实训系统

建立金融仿真实训室,把金融机构“搬到”学校,进行配套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多层次模块化金融学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实施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校内综合模拟实训、设计创新性训练的四种层次模式金融学实训体系。

二、创建高素质的金融学实验队伍,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采用引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加强金融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教师中或在经济、金融企业工作人员中选拔、培养或聘请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充实实验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实验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管理。

其次,金融实验教学采取实验室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以网络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发展为目标,充分满足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投资、外汇买卖、期货期权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提升金融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地位。

最后,根据金融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与产品创新,采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金融实验技术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及时融入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渗透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研究性和障碍性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使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紧密有效结合。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