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性人才培养

技术性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性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性人才培养

技术性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日益繁荣,人们对环境艺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在此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针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各高校要以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为核心,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文章围绕技艺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了环境艺术专业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环境艺术;技艺型人才;高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和设计艺术之上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最终塑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技艺型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早期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近年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等分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环境为主体,围绕建筑内外空间展开的规划将景园和家居都纳入到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美术设计理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是以建筑、园林、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让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从生态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感的行为。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灵感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是理性的技术活动,设计者的技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二向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境界。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图形处理软件,模拟光影、色彩和结构等设计要素,使得传统的渲染更加高效。杂乱的图纸被数字化的资料代替,技术和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又比如新材料的发现,使得非传统的变形和异化能够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人感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同技术教育并行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前沿科技手段、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技艺型人才,才能从设计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满足我国对于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巨大需求。

三、关于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图形软件操作、材料分析等技术能力是技艺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新科技、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普及,迫切需要院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性课程的质量。首先,各高校要明确教学目的,打消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环境艺术概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向、内容以及同就业有关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技术性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应当得到拓展。室内施工图制作、景观设计表达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强调这些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应组织考核,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检测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全而不精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当前,市场要求设计师能够在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可见,在技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多训练,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思考而变得敏捷而开阔,从而产生更多奇特的构思和方案。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同时带领学生赏析名家的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并根据学习的反馈情况来判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行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对此,学校可以引入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施工、管理等课程,学生有必要在实地进行学习,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要得到业主的肯定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此类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前沿信息。在查找资料和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岗、课、证、赛”四融通

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参照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重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调技术同艺术的融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技术性课程的开展,将基本的艺术规律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才能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作者:曾庆东 熊鑫 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

注: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53350

参考资料:

技术性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 需求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Z201202420):《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绿色物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员:徐秋怡、张化疆、李梦川、于坤、陈设、程莫茹、马剑锋、刘丽波、李娜、贾丽颖、王鹏、张勇、符一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7-02

一、绿色物流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的意义

如今,物流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也给许多人们带来了许多利益,但是,在获益的同时,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而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发展领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后物流发展的必要选择。所以,为了满足今后的生态保护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发展绿色物流。但由于我国的绿色物流理念并未普及,虽然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与肯定,但是消费者对此理念淡薄,使得理念只能是理念,还没能真正的开始实行。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来展开我们的行动,而校企合作,则是一个提供人才输出的平台。不仅能大量招揽人才,还能让更多的人认知绿色物流,不断开拓发展绿色物流市场,让绿色物流走上国际市场[1]。

二、当前绿色物流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笔者针对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的研究提出的各种问题分析。

(一)对于校企合作的培养理念认知淡薄

由于物流这个专业发展的太慢,还没被大众所了解,许多人们只是知道有这个专业,但是真正懂得的却没有几个。再加上许多学校的专业教育不到位,没能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认识物流专业,导致了合作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实现合作收利益甚微的现象。许多企业或者学校合作意识匮乏,没能正确明白合作的意义,不懂得改革创新,一味的按照之前的老模式经行工作。或是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成熟与没有完善的合作制度,只是单纯的口头合作而没有注重其培养,企业没有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一味的让学校进行文字教育,没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2]。

(二)校企合作现象表面化

很多学校和企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的合作关系,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各方面的利益签订了合同协议,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实践与培训。企业多以接收实习生为主,而学校则是为了招揽更多学生就读。学校盲目的安排了学生进企业工作学习,而具体的什么形式却没有去管束,减少了对企业与专业的认知,无法达到企业的技术人才的要求,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越来越消极,学校也更加散漫的对待培养人才[3]。

(三)对于绿色物流点的认知不够

许多学校与企业看到合作便热情高涨,实际上对与绿色物流的概念与理解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明朗,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盲目合作,过于表面化。由于学校不够了解企业绿色物流的理念,也没有与企业进行详细的沟通,所以导致学校盲目的教学生去学习古板的书本内容,而书本上的内容有过于老旧,无法适应当代要求[4]。

(四)政府只是单方面支持绿色物流,而没有重视校企合作

针对绿色物流,国家各级政府给予了许多支持与优惠政策,但对校企联合的宏观调控营造乏力,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支持,还没有颁布具有可行性的对绿色物流与合作的学校和企业道德优惠措施,让校企联合出现“一头热“的情况,无法加深合作关系。许多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参与力度不够,基本上就是走个形式。组织、领导、协调与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让许多想要发展的企业对此只能望而止步。

三、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的解决问题

造成上关于绿色物流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出现的问题因素有很多,主要归结为我国目前的物流业经验不足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还有培训机构的不专业,让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到绿色物流的益处及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所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一)学校应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物流专业很看重操作实践性,而绿色物流的要求则更高,因而,各高校应当着重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灵活结合企业需求地去培养学生。不仅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应该不断去寻找企业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全面发展。也可成立实训基地,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不仅能增强此专业的适应能力,也让企业能凭借学校的教育力量来提高素质层次。还可更深入地参与合作,例如创立专门培养人员机构,可由企业的资深员工对在校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也可让学校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去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得合作更加完善,培养处更多专业技术性人才。

(二)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加快完善绿色物流策略

一门行业想要发展,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会壮大的,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立即着手去完善物流制度,出台政策保护处于萌芽阶段的绿色物流。同时也应该支持关于绿色物流的校企联合,让学校与企业更加重视绿色物流,培养更多人才,让此行业得以加速发展,为我国下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又增加几个小数点。且校企联合模式的正式确立,也间接推动了教育业发展,使其更具实际性,所以政府应当大力扶持让其快速发展。

(三)借鉴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绿色物流技术

我国的绿色物流要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撑。通过国外先进成熟的物流技术,使我国的物流水平更加健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造目前技术落后的状况,更是为我国行业就业发展又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国外的社会体制与我国存在些许差异,我们不能盲目引进,而要客观性的引进,并在其基础上不断修改,不断进步,使得绿色物流成为我国今后行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让绿色物流这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实际行动走上国际的大舞台。

(四)加强校企联合的管理制度

要想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绿色物流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企业与学校必须要重视培养的过程。学校应当把职业教育的培训融进企业价值链当中,加强老师的专业型与全面性,把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视为己任。企业应该在学校培养人才是不断提供本企业的案例与工作经验,让学学校明白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校企联合才能真正上的实现合作。

四、总结

总的来说,绿色物流刚开始萌芽,要想发展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稳稳的发展。而绿色物流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与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对于目前要通过校企联合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研究,更是需要企业和学校还有各级政府的的相互协调与帮助才会取得成功。同时也希望这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这低碳环保的绿色物流成功打开中国市场。

参考文献:

[1]郭薇.“十二五”区域经济转型中高端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2):15-16+24.

[2]李庆满,吕赞.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2(3):6-8+11.

技术性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k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appli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mode based on strength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university.

关键词: 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ode;training appli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61-03

1 概述

1.1 背景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产业和经济的转变,因此教育要成为新支撑、新动力;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而实践教学则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来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对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学校发展都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1.2 校企合作的现状

1.2.1 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概念源自欧洲,到上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培养技能人才的效率,先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合作中,双方必须履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双方共同承担培养技术人才的法律责任。德国的“双元制”,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目前主要有以下模式:①“学生顶岗实习”模式: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训之后,由企业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的企业择优录用学生,与学生签定就业协议。②“校企共建专业”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内容、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③“企业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与学校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此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模式,但这些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进行的一些初级合作,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1.2.2 高校在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时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虽历经多年的尝试,目前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难找、难合作、难落实、顶岗难上岗。

①校企双方在合作中随意性太强,在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受学校地域、规模、性质及主管部门等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经济因素的影响,学校很难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②校企双方未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双方之间的合作。一些校企合作缺乏维系双方关系的坚实基础,许多都是学校一厢情愿,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主动来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则很少。③当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是浅层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建立起持续发展机制,有的签有合作协议,但难落实,所以许多学校真正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不多;有的有基地、虽然也采取顶岗实习,但存在不到岗、难实现真正的顶岗,特别是现在许多企业,因为实习生的安全、难管理等原因,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使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

2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技术性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电子技术;建筑行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训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2-03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

技术性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的现状

至2008年,我国有22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1]]包括教育软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等多个培养方向,专业性质有师范性、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三种,开设院校已从开始的师范院校发展到目前综合性、理工科、农业、民族学院等不同性质的院校。但有不少院校存在专业基础深度不够、专业性质不明确、克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与实验条件不具备等问题。[[2]]

2.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杨改学总结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3]]从早期的“四种人”(电教课的教师、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研究人员和电教管理人员)到当前的“四种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新媒体的开发与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适应范围由学校走向企业等各种行业。但是具体到各个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则存在着“轻实践目标、轻创造目标和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闭门造车”等问题,[[4]]出现了同构现象,不论学校层次、规模、类型都要培养成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显然是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

3.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庞杂老化

由于教育技术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专业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性学科,因此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庞杂,课程设置求大求全,大有将学生培养成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电视编导、教育学为一体的全才教育论文,但实际上形聚神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课程繁多,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学而不精,知而不解。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所学“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境地。但造成课程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培养目标不明确。

另外,有一些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比较早,没有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许多课程与现实的教育技术实践需要脱节。[[5]]还有一些院校存在“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6]]

4.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当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利于系统地讲授知识,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素养以及主动地开展学习。另一方面,课堂讲授方法主要依托教师的口头语言,辅以板书等向学生传递信息,其表现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单一,表现能力和信息量有限,传递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该学科中包括许多直观性内容、技能性内容和过程性内容,难以表现教育论文,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教育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主要有常规性实验、制作性实验和教学技能训练性三种类型。但是不少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往往忽视教学技能训练,所开展的常规性和制作性实验也多是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多依附于理论课,没有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按照详细的实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一些基本操作,至于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操作,在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中都没有涉及,指望这样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培养目标——明确研究领域,选择培养方向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应该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但是“专业”与“学科”是不同的概念,从学科研究范畴出发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合适的。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都要囊括这理论与实践的五大范畴,那么这种“大而全”的专业教育必将使眼高手低,学生不能胜任具体的实践工作。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教育面向的是整个教育技术领域,那么其课程将十分庞杂。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开展数字媒体研究及开发技术,能够从事教育软件工程和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的人才,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几乎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才,其在大学阶段所要学习的课程就太多了。[7]

培养目标要具体说明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以能力要求、专业领域和职业类型或方向来限定的。[[7]]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也是一个交叉跨度较大的专业,而本科生在四年中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所有系统知识都纳入学习的范围,这就决定了教育技术专业比教育技术学科的面要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必须要具有其他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教育技术领域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教育论文,重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一个专业下构建几个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侧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反映学科结构,突出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9]从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由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从主干课程来看,都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到传播学,从普通物理到电路设计,从电视教材制作到网络课程开发,从电教美术、电教音乐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课程教育的同时,重点突出该专业在本校优势领域的拓展,在求专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竞争力。

本科层次应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并熟练掌握某类教学资源开发技术的专业人员,其课程设置应该反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结构,技术与技能类课程不应该“杂而全”,而应该是“专而精”,使学生在学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门专长,以改变长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人才“广而不专”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手段——强化实践环节,重视设计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广泛支持,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已从“音像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扩展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传媒的原理技术、操作技术,重要的是要基于传媒技术能够设计、开发出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意义建构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诸如音像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基于传媒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上,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性人才教育论文,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综合性实验一般可以在一门课程的一个循环之后开设,也可以在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时间较长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经过常规和综合性实验训练,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开始时可由指导教师出题目,给方案,由学生自己拟定步骤。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在指导教师出题后,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丁楠(1983.3-),男,河南邓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研究。

[[1]]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J].教育研究,2009(05):3-9.

[[2]]许霞,刘伟德.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互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72-174.

[[3]]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1.

[[4]]唐烈琼.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及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2):116-118.

[[5]]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6]]王余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分层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43-44..

[[7]]张军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逃定位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