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华法林;心房颤动;临床护理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在维吾尔族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是血栓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2/3的卒中危险[1]。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NVAF158例,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干预该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8例, 男116例, 女42例, 年龄53-76岁。所有患者经12导联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为房颤,158例中有既往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病史9例,高血压63例,糖尿病29例,冠心病57例。

1.2服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用药前详细了解患者有无出血史,检查肝肾功能,检测血小板数和凝血酶原。服用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mg/d,第5天早晨抽取枸橼酸钠抗凝血2ml,监测INP,隔天复查,根据INP水平调整华法林用量。

2 结果

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mg,根据INR及时调整华法林用量,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无出血并发症,均全愈出院。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有心悸、头晕、疲乏、黑蒙等症状,入院后患者精神出现恐惧、紧张、忧虑、悲观等心理,有些患者服药期间还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针对这些不良因素,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多沟通,耐心讲解有关房颤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远期疗效,口服华法林的目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中断用药擅自增减用药量的不良后果,定期监测PT、INR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密切观察出血是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应指导患者预防出血的方法,如用软毛牙刷和棉球清洁口腔,进食易化、少渣饮食,不食过热、过硬刺激性食物,防止皮肤外伤等,服药期间如出现皮肤黏膜瘀斑、紫癜、牙龈出血、鼻衄、血尿、柏油样便等现象,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以防颅内出血。女性则应观察月经量的变化。如出现咯血、呕血、颅内出血、眼底出血等,应立即停药静脉注射维生素K,并严密观察出血量和生命体征变化。

3.3 用药指导 针对患者对华法林的敏感性不同,注意药物用量的个体化,用药时间、剂量和次数,告知服用剂量的误差,轻者可引起INR波动,重者会引起出血或栓塞。讲解药物存在的相互作用,并明确其影响,如阿司匹林等血小板抑制剂可与本类药物发生协调作用;水合氯醛、羟基保太松、甲苯磺丁脲、奎尼丁因置换血浆蛋白,水杨酸盐、丙咪嗪等因抑制肝药酶均使本类药物加强;巴比妥类、苯妥英钠诱导肝药酶,口服避孕药因增加凝血作用可使本类药物作用减弱等,应尽量避免与上述药物同时应用,如必需应用,则应密切观察凝血酶原与全身情况,以防出血或抗凝血作用减弱[2]。未经医生许可不得擅自改变药物的剂量,如果漏服不得加大剂量补服,根据INR调整用药剂量时应严格查对后给药,且不能漏服、重复及延迟口服,确保用药安全。

3.4饮食护理 华法林属维生素K拮抗剂类药物,故给予维生素K含量相对较低食物,维生素K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豆奶、棉籽油、蕃茄等少用,如连续进食菠菜250g/d1周以上,可明显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3];酗酒可以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增强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告知患者严格控制饮酒量或戒酒。本组1例因食用大蒜50g后次日发生鼻出血1次,量约3ml,用无菌棉球塞鼻腔,监测INR为2.9,考虑大蒜与华法令合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建议患者暂停含大蒜饮食,隔2d后复查INR为2.5。

4 小结

NVAF患者常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一般较好。护理中要正确给药,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正确采集INR血标本,做好饮食指导,强化出院指导,以保证华法林在NVAF患者中安全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5(3):16-18.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脑梗塞;老年;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28-01 

目前,老年性脑梗塞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的脑动脉管腔狭窄,多种因素都可促使局部血栓的形成,进而加重动脉狭窄,导致动脉阻塞,引发神经功能障碍[1]。老年性脑梗塞多发于60~90岁的老年群体,且多数患者都有家族遗传史。诱发因素包括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40例老年性脑梗塞实施优质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符合老年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标准[2],且经CT检查及MRI检查确诊。入选患者具备老年性脑梗塞的典型体征及症状,无精神病史、意识障碍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6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5±1.7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66~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82±2.1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实施病情观察、健康指导以及饮食指导等,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复护理 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大部分患者面对突发性脑梗塞的发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一时很难接受,再之,老年人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对周围环境相对陌生,非常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期间,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有效安慰患者,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进而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与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 

1.2.2 环境护理 为确保患者可以尽快康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相对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及湿度,并保证病房内具有相对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及光线条件。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适当的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从而使患者在生理上及心理上都得到一定的满足感。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病房内部物品的整齐,确保地面平坦,避免老年患者出现意外情况,从而减少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2.3 康复训练 脑梗塞患者病后通常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加重家庭负担。因此,护理人员需重视患者的康复训练,包括穿衣、洗脸、进食等。需保证患者所穿衣服简单、宽大;穿衣时,按照先患侧、后健侧的顺序进行。洗脸,开始需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洗漱,待逐步适应后鼓励其用患侧肢体协助进行洗漱。此外,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一定的关节功能锻炼,如四肢的关节拉伸训练等。在康复训练期间,要指导患者调整好自身的生物钟,并严格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开展康复锻炼。 

1.2.4 出院指导 出院前,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发放宣传手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协助行动不便或没有家属陪同的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向患者发放写有主治医生联系方式的卡片,出院后,对床单等患者接触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情况,采用专业化的Barthel生活能力评分表进行评分[3],内容包括:吃饭、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用厕、转移、移动、上楼梯,总评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越高。100分表示 患者的常生活能力恢复正常;75~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轻度缺陷;50~74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中度缺陷;25~49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重度缺陷;0~24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非常严重的缺陷。②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含10个问题,具体内容医院卫生、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病房环境、医疗效果、护理措施、投诉服务、家属服务、医生服务、收费情况、就医流程;每个问题10分,满分为100分。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arthel指数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当前,脑梗塞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对脑梗塞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机体机能下降,因此,不仅要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治疗,更需实施全方位的优质康复护理[4]。 

优质康复护理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注重患者的中心地位,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专业知识。该护理模式的应用,弥补了常规护理的局限性,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持续进步。康复护理分别从心理干预、环境干预、康复训练、出院指导四个方面开展护理服务,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环境干预旨在为患者创建舒适的住院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康复训练能够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为功能恢复提供有利基础,减少偏瘫、语言障碍、吞咽受限等后遗症的发生;出院指导能够促使患者积极防范日常危险因素,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实施优质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慢阻肺;社区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07-02

慢阻肺(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主要指的是一类临床特征表现为气流阻塞的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1]。慢阻肺是一种临床上的多发性、常见性疾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发展慢、反复发作等特点[2],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护理干预治疗。本文随机抽选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护理治疗的24例老年慢阻肺患者,将他们按照抽签法进行分组分方法社区护理,并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情况和效果。现将具体情况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1月之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护理治疗的老年慢阻肺患者24例。患者年龄大约在56岁~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5±6.2岁;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16例;病程时间大约为2年~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6±2.5年。根据抽签法将24例患者随机划分成平均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2例)年龄大约在56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4±5.6岁;女性患者5例,男性患者7例;病程时间大约为2年~2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9.4±2.1年。观察组患者(12例)年龄大约在60岁~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1±4.7岁;女性患者3例,男性患者9例;病程时间大约为4年~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2±2.2年。经过临床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表现等方面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社区常规护理干预。

1.2.2 观察组 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呼吸功能训练、家庭氧疗、行为干预以及营养支持等等[3]。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分析

经过临床统计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12例)的FVC为1.49±0.074L,VC为1.41±0.031L,FEV为0.90±0.029L,FEV1/预计值为16.84±0.954%,PVC/预计值为8.03±1.098%;观察组患者(12例)的FVC为1.93±0.067L,VC为1.60±0.054L,FEV为1.15±0.029L,FEV1/预计值为24.02±0.908%,PVC/预计值为18.06±1.407%。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7,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价分析

经过临床分析统计显示,对照组患者(12例)护理前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0级2例(约占16.67%),1级3例(约占25.0%),2级1例(约占8.33%),3级3例(约占25.0%),4级1例(约占8.33%),5级2例(约占16.67%);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0级3例(约占25.0%),1级4例(约占33.33%),2级2例(约占16.67%),3级2例(约占16.67%),4级1例(约占8.33%),5级0例(约占0%)。

观察组患者(12例)护理前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0级1例(约占8.33%),1级1例(约占8.33%),2级3例(约占25.0%),3级2例(约占16.67%),4级3例(约占25.0%),5级2例(约占16.67%);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0级4例(约占33.33%),1级7例(约占58.33%),2级1例(约占8.33%),3级0例(约占0%),4级0例(约占0%),5级0例(约占0%)。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情况无明显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均较之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慢阻肺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等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和作用[4]。由于其病程时间较长,患者多在家中休养,因此,社区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在24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中,采用社区康复护理的患者其在各项肺功能指标(FVC、VC、FEV、FEV1/预计值、PVC/预计值)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能力等级评价(0级,1级,2级,3级,4级,5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治疗及护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27(27):105-106.

[2] 赵吉来.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4(09):51-52.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4篇

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现状

调查显示,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如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则能早期活动,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25%~75%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4~1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不能恢复到骨折前水平[1]。有研究者[2]采用自制问卷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术后防脱位知识的知晓率为62%,正确掌握功能锻炼方法者仅为56%,能做到主动功能锻炼者仅为26%。因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不理想与术后康复锻炼效果不佳密切相关。

2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的因素

2.1年龄 老年人记忆力下降,领悟能力差,且文化水平较低,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均较差。加之身体系统功能退化,全身各脏器机能下降,这些均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有研究者[3]调查了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手术疗效,发现年龄较轻患者的术后恢复较快。

2.2手术方式 目前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而近年来伴随着内固定物和置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内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为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

国内研究[4]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使患者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术,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大多数医师认为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康复可起到促进作用[5]。

2.3基础疾病 有研究者[6]统计了321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基础疾病的数量、病种和分布,分析并发症与健康状况、功能康复、生命留存的关系。结果显示,80%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心、肺、脑、糖尿病等共计469例,发生率最高为心血管系统疾病;49例因术后并发症而无法下地,52例患者在1年内死亡,肺炎是高龄患者的首位死因。

Tarazona-Santabalbina等[7]对136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提示:性别、Barthel指数、心脏衰竭及认知损害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功能恢复不良的相关因素为认知损害、体力状态、年龄、脑卒中、Charlson合并症指数以及在住院期间发生谵妄。

老年患者因其自身的生理特点,且术前常伴有较多的内科系统疾病,使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疾病的康复。

2.4疼痛管理 髋部骨折患者在受伤至创伤愈合的整个过程中,均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如果术后疼痛不能有效缓解,将严重制约患者的康复锻炼、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8]。

有研究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还可促进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提高早期康复训练效果[9]。

2.5抑郁情绪 国外报道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9%~47%,平均29%[10]。研究发现,抑郁症状评分高的老年患者行走功能、生活自理和移动功能的评分较低,说明抑郁是影响老年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素[11]。文献表明,存在抑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缺乏功能锻炼,易导致关节僵硬、肌无力、无法行走,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12]。

有研究者[13]通过对照研究发现,经过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后,心理抑郁程度得到缓解,可提升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帮助其更快恢复健康。

3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干预

3.1干预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治疗理念的更新,康复干预的重点已由单一的肢体功能训练转向全面康复,强调康复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通过多学科的康复团队协作不断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治疗、护理和康复的效果,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恢复功能的独立性,增强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加强社会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髋部骨折的康复干预模式有多学科协作模式、老年骨科医疗模式、综合护理模式、连续康复护理模式。连续护理是以护士为核心,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至出院后得到经过精心设计的、多方团队支持的、连续性护理活动。

3.2干预内容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个性化的制定基础疾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康复宣教、术后随访内容。多因素干预治疗,例如准确监测基础疾病、对症治疗、增加营养、完善术前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案和时机、多模式镇痛、早期功能锻炼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恢复有良好的作用,优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贯彻整个疾病过程,包括术前、术后的功能锻炼。由于关节结构异常和疼痛,术前功能锻炼主要围绕关节周围肌来展开,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锻炼。有研究者[14]对60例老年髋部手术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术后正确的功能康复锻炼指导,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

术后功能锻炼应遵循早期主动、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和全面锻炼四大原则。对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患者可在术后第1 d开始鼓励患者做小腿、踝部的自主活动,锻炼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活动,遵医嘱3 d左右在床上活动(如膝关节伸屈),4~6 w后试做伸屈髋、膝关节、抬腿活动。为了防止术后过早负重导致骨断端移位,于术后至术后1个月内其主要的锻炼方式是在床上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1~3个月的访视中才开始部分负重锻炼直至行走锻炼。对于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可于手术当天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肌肉舒缩运动;术后1~2 d可主动屈髋、直腿抬高、伸髋;术后3~5 d进一步主动屈髋、屈膝。遵医嘱于术后第6 d、第7 d开始站立训练,术后第7 d~第9 d开始步行训练。

有研究表明[15],术后立即开始关节运动可使胶原纤维沿应力沉积,从而将瘢痕对关节活动的限制降到最低。规律的功能锻炼可增加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形成,保持髋部正常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并逐渐恢复日常活动能力,这对于老年患者的完全康复非常重要。

3.3出院后康复指导 髋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系统的康复训练长达1年之久。在英美国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之后,医院会为其提供服务,转向康复机构和护理院进行康复;或是联合医院、各专业人员及患者家属,共同解决持续性照顾问题。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尚不成熟,面对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的需求大等问题,髋部骨折术后主要通过居家康复完成,家庭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对患者要加强出院健康指导如下。

3.3.1嘱患者及家属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术后康复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由弱至强。因患者个体差异,需根据医嘱,确定扶拐下床时间、完全负重行走时间。

3.3.2术后注意事项 ①正确使用助行器及拐杖,预防在家时意外跌倒;②避免摔倒、剧烈跳跃和急转急停;③扶单拐时需置于健侧;④避免快速行走、避免进行剧烈的竞技体育运动;⑤避免过多负重;⑥控制体重;⑦预防骨质疏松。

3.3.3术后注意预防和控制全身部位炎症的发生,防止造成人工关节感染;拔牙、发热、出血或有局部炎症时要使用抗生素;术后功能恢复期间,需要服用消炎止痛药,减少功能锻炼期间关节的肿胀疼痛。

3.3.4预防关节脱位 ①根据医嘱避免坐小板凳及蹲便;②避免跷二郎腿或两叉;③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屈曲;④避免术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位等不良姿势。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5篇

方法:社区护士上门护理,做好康复活动的相关工作,以及对康复情况的记录分析整理。社区护士对该次护理工作的心得体会的回馈。具体可行方案:首先对社区护士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考核合格。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月每周上门3次,第二个月每周上门2次,第三个月每两周上门一次,上门频率亦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关键词:脑中卒患者 家庭康复护理 干预社区护士 效果分析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5-01

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通俗地说,脑血管病是由于供应脑内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的疾病,医学上分为脑血管意外、脑中风、脑卒,意思是脑血管发生了紧急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偏瘫、视力障碍、语言表达障碍等。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对于已是老龄化的中国来说,绝大多数患病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做到长期住院治疗,只有选择回家等待康复,面对疾病的困扰,患者以及家属由于对病情的认识了解不够,对病情的恐惧等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都将导致病情的复发与恶化,对我国脑卒中疾病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不幸。此次康复护理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患者的康复。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1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的项目

1.1 患者身体各部位的正确摆放姿势,行动灵活度与存在的风险。

1.2 床上活动的移动,包括侧翻身,腿部的抬落,头部的转向情况。

1.3 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倚坐、位坐的平衡训练。

1.4 行走站立的平衡情况。

1.5 日常生活活动中语言功能训练,吞咽食物的训练,呼吸功能的训练,简单自理训练。

2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或因忽略了康复训练,存在很多病后后遗症,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2 患者自身依赖程度比较高,依赖心理越来越重。

2.3 绝大部分患病患者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2.4 照管人员的情绪以及对患者心态的影响,还包括家属照管中存在的疏忽对患者造成的身体直接伤害。

2.5 看管人员的实际照看能力有限。

3 干预后数据显示分析

3.1 患者心理状况:负性情绪明显减少,病人家属情绪稳定。

3.2 生活方式有很大转变。

3.3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3.4 康复训练逐渐被接受,患者能够自己主动去训练。

4 效果分析

通过此次社区护士的康复护理工作的实行,不难看出社区护理的此项举动真真正正的帮助了脑卒中患者在家康复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需要性。首先社区护士的宣传与讲解使家庭人员对患者在家康复活动意义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脑卒中疾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使他们能够更加的细心对患者的照顾,引起家庭人员对患者的重视度,同时也带给了家庭患者康复的信心与鼓励。

4.2 可行性。为患者在家康复提供上门护理指导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通过社区护士的上门服务,既为身为护士工作人员提供了学习机会,同时为更多出行不便的患者解决了生活开销的经济问题。

4.3 有效性。社区护士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对于患者在家中出现的突况有了更专业更安全的应急措施。同时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再况,预防情况有了一定的增强。使患者自身对于疾病有了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在对抗疾病中树立了坚强的信心,给家庭及患者自身身心上来了一次洗礼。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家庭为我国脑卒中疾病康复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依据,也为家庭康复护理工作起了导向作用,是发展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展开的一个好的开始。

5 讨论

在对病患的康复护理工作上,我们不难看出,最好的护理措施,最实际的护理方案,会为病人康复护理起到直接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的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自我护理为原则”、“充分发挥脑卒中患者的潜能”、“护士充当了指导者与监督者”的地位,鼓励患者与照顾者。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卒中患者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死亡率仍成为上升趋势。因此,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工作显得尤重要,护理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也日见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仍是有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同时,现如今护士对护理操作缺乏整体护理和全人意识,家庭康复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康复和普及社会健康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6 护理体会

脑卒中患者的情绪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就特别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多数有负面情绪影响,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身呈现出的焦虑,暴躁,对他人帮助的抵触,给人自暴自弃的感觉,也有因对病情不了解,持有放弃治疗的心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不仅要给与他们身体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很多疾病都与患者自身的心理有着莫大的牵连,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疾病的向上心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帮助他们调整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对于护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只有病人积极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才有意义,才能进行,才能让我们的康复护理工作得到认同。

病人家属的情绪态度和照顾能力也是康复护理成功的关键。家属的情绪会对患者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一个乐观,细心的看管人员会给患者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深深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相反而言,家属的不耐烦,照管的疏忽,不仅会对患者带来正面的身体伤害,还会让患者有轻生之念。这些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来说,甚至会比实际护理工作还要重要。与患者,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护理环境,对于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有着尤为重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梅.临床心理护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1-192

[2] 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