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第1篇

(一)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建立成人学生双创组织机构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强力支持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和成教特点制定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成人教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处、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实验管理处等部门,旨在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发挥统筹协调,确保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同时,各高校能够做到全日制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管理、平等对待,积极制定和出台助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成人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为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在基础设施保障、初创资金支持、专业技术入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1]

(二)理论教学、学以致用,融入成人学生培养质量方案

成人教育可以从狭义上划分为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而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是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高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各高校能发挥本校教学资源和邀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企业CEO走进课堂和网络面向成人学生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创新创业成果,帮助成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信心。同时,部分高校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实地走访创新创业企业和产业孵化园区开展现场教学,大大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质量。

(三)注重实践、知行合一,提升成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帮助受教育者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也是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人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生活阅历、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群体,各高校在保证成人学生常规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基础上,能够依托全国职业能力大赛、行业特色技能比赛和企业技能对抗赛等技能竞赛平台深入推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成人学生结合行业特色和职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帮助成人学生在技能比拼中理解和认识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动手实践中检验和转化创新创业的成果。[2]

(四)整合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成人学生双创实践平台

随着各高校对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越发重视,他们在保证政策引领、硬件建设、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区、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和挖掘校友资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为成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舞台。少数高校还通过科研立项、技术入股和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和人人受益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各高校还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例如校友基金、天使基金和企业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二、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正处于青黄不接、举步维艰的境地,如何营造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最终依靠创新创业动力扭转成人教育所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举步维艰

各高校虽设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二级部处和成人教育学院为牵动的成人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机构,但在具体成人教育实施过程中无法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部分高校仍残存只重视全日制普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形式组织上,指派成人教育学院主要牵头负责,无法在政策、资金和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存在不作为、两层皮等现象。同时,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类别以网络授课为主方式、授课过程照本宣科传授知识、专职成人教育创新创业教师人才缺乏和课程体系学分认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形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二)创新创业融资体制不成熟,投融资渠道急需拓宽

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4种:银行政策性贷款、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和自筹资金。[3]从成人学生选择融资渠道来看,自筹性资金受迫于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创业风险性投资对项目成熟度和可行性要求较高,成人学生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政策性贷款和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等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政策性贷款需要成人学生提供抵押证明、偿还能力证明及家庭收入相关材料等导致获取资助难度增大;而政府创业专项资金由于受制于成人学生身份性质影响,其资助力度、项目数量和比率都千差万别,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

当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和校企合作基地,但双方因资金投入、专利转让和项目红利等因素制约,导致合作基础相对薄弱。[4]大部分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仍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例如邀请创业人士进校讲座、参观走访校友企业和聘任校外创业导师等方式,这些方式导致企业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空间小、利润薄、见效慢。此外,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企业资金注入、新型技术入股和创业基金设立等方式较少,进一步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的局面。

(四)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亟待优化

衡量创新创业环境条件主要有以下9个要素: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5]我国总体创新创业环境在逐步改善,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扶持全日制普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并在税收、养老保险、人事制度和市场信息化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受自身身份、学历学位和社会认可度等不利因素影响造成创新创业不公正待遇和项目亏损等情况时常发生,与之配套的应急措施、赔偿方案和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如何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确保成人学生效果化、合理化和收益化创新创业是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6]

三、创新创业视域下“三型人才”模式的提出和具体内涵

基于前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已经纳入成人教育全过程,在对创新创业视域下成人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型人才”模式,该模式就是根据成人学生的学制特点和职业需求分类细化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人才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地将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传授给成人学生,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激发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最终使成人学生按需选择、按需求学和按需实践,探索了一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三型人才”模式理论层面内涵,即结合成人学生入学层次、年龄、学制和职业需求等特点,按照不同专业、年级和行业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状态、创新创业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技能掌握情况,及时有效地根据每个成人学生受教育情况将其细分为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再根据每个类型的不同特点和专项需求制定专属方案助力各类型成人学生成长。“三型人才”模式丰富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路径,有效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型人才”模式实践层面内涵,即将第一课堂的面授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保证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借助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基地等实践平台指导成人学生按照不同类型模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同时,注重帮助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成人学生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风险评估方面给予技术指导,从而全面拓展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创新创业实战“大舞台”。

四、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三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以重点培养为抓手,构建科技创新育人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1设立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各高校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成人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打造成人教育创新人才”为宗旨,注重向自身内部挖掘创新潜力,全方位构建“意识启发、能力提升、实践孵化”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以优势学科和行业特色为基础,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职业领域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建立生物制药、农业技能、服装设计、汽车工程、护理技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工程等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指导成人学生从入学就进入导师工作室进行创新熏陶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成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2打造成人教育按类培养模式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创新型目标,各高校可采取将本校成人教育专业实行按经济与管理类、农业生产类、安装操控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服务护理类和化工检测类等进行按类招生,成人学生入学后将按大类统一开展基础学习,一年后成人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按类招生方式最大限度激发成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专业创新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3培养成人教育创新型科研助手为全面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各高校可采取实施“杰出学者”计划,下设首席教授、高端学者、学术骨干和青年才俊等项目板块,选拔聘任高校具有博士学位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入“杰出学者”计划。选拔优秀成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杰出学者”科研项目团队,辅助“杰出学者”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成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搭建“杰出学者”和成人学生科研工作平台,完善成人学生创新育人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建立创新型成人学生培养“生产线”。

(二)以育人体系为基础,搭建实践孵化平台,培养创业型人才

1完善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夯实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把成人教育创业人才师资库建设工作纳入校十三五规划的整体部署中来,实施创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通过高度关注、重点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本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人才,为人才成长营造有利环境。二是打破全日制教育用人理念,积极选留和重点扶持熟悉成人教育规律、了解成人学生特点和具有创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优秀成人教育创业教师发展开辟“快车道”,以点带面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整体水平。同时,构建以《创业基础》和《成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为主,以基本素质培训、职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辅的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成人创业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实训。2利用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构建“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新模式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大讲堂、创客沙龙、创新创业报告会等成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逐步构建了以创客空间、成人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校企合作基地为载体,以成人学生创业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类职业比赛等活动为牵引,从培训、到实训、再到实施的成人教育“第二课堂”创业育人体系。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实践,激发成人学生创业活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互联网高效、便捷和智能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助力区域经济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引擎。3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搭建成人学生创业实践大舞台高校要注重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依托本校科技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客空间和校企合作基地,为成人学生提供成果孵化的“训练场”。各高校还应为已经注册成立公司的成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场地,配备必要的办公座椅、网络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并邀请法律专业专家和社会法律中介机构点对点地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发挥校科技处、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优势,为成人学生创业企业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扎根基层为目标,发挥成人教育优势,培养落地型人才

1激发落地型成人学生情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各高校要积极创新成人学生培养思路和方式,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在成人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和以情留人,重点打造服务现代化农业生产、商品制造和检测检疫领域一线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以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奋力营造创新创业外部良好氛围,对于愿意留在基层、愿意扎根基层开展创新创业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要给予倾斜,解决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后顾之忧。2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潜能,服务现代社会发展为了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各高校要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按企所需采取“订单”式培养,加速对口专业成人学生培养进程,培养“能扎根、懂技术、强实践、会创新”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依据现代各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打破传统全日制教育讲—听—写的单通道授课模式,根据成人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因需授课,采取成人教育双通道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当前经济发展急需的落地型成人学生。3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各高校要与各地市成人教育培训委员会、职教中心等机构通力配合、互利互惠共同建设成人教育平台,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接地气”“懂实践”“扎根牢”的优势,采取“互联网+成人教育”“落地型成人学生+项目”等模式,解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鼓励落地型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联盟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大力推进落地型成人学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彰显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启动落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引擎。

作者:安美忱 杨楠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石薇.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6(10):81—83.

[2]安美忱,张卫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6(5):91—93.

[3]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4]王勇.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4(10):79—80.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铁路职业院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总体思想

高等职业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具体思路

1.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着眼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鉴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学校与企业达成全面、全程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按照用人单位未来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确定明确的人才需求目标和服务岗位核心技能标准。按照订单,根据岗位特征修订教学计划。对于没有签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采用1+x+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第一年学习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并且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以后所从事的职业,并确立感性的学习目标,第二年学习专业技能课程,采用分段式,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企业施工及维修实际情况,每个学期利用1~2个月的时间,把学生带到企业,与企业工人同吃同住,请企业专家现场讲授专业技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训练,其他时间在学校利用学校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年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加大实践力度,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2.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建设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引入项目课程开发,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模式,这个模式的开发流程可以概括为: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合理归并工作过程中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设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分析表,明晰了源于职业的工作任务转换为高于职业的项目课程的技术开发路径。

3.构建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途径上要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要注意: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形成以“应用”刀主旨及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衔接。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打破传统的“先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淡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人为划分”。要根据“精选”、“渗透”、“整合”、“跟踪”的原则,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确定知识和能力结构,然后设计、开发课程。要坚持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出发,强调职业能力系统的完整性和复合性,使本专业学科课程与相关技术课程相结合,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相配套,组建模块化课程。要加大对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力度,缩减必修课,增开选修课;要精选教学内容,删除陈旧、重复的知识块,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应用性知识,切实做到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便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留出足够的时问。这种理论体系不是学科性的,而是技术应用性的。其核心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较深的技术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有机联系、相对独立的原则,将实践教学彻底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中解脱出来。首先,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再根据课程和专业要求,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上,要求实训活动必须在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要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特点,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训导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逐步形成“入学教育―专业认识―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理论学习―课程设计―顶岗学习―毕业设计―就业指导”这样一种循序渐进、螺旋递升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第3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高度的融合,越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越发需要人才建设的支持。因此,我国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正在积极实施“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本文将从市场外贸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情况,找到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阻碍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和“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全程校企合作”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拓展相关技能,为我国输送高级别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证。“全程校企合作”是我国进行高阶段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人才输送渠道。就目前而言,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一直是受到家长和学生青睐的重要课程,因此该门专业所背负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获得理论知识,拓展实践技能,成为“复合式”的发展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行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下,仍旧有许多问题等待相关教育专家学者和专职教师去解决。只有在传统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中找到教育方式改革的新出口,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要想了解“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如何运作的,首先需要弄清楚这种模式的定义、涵盖范围、实施原理等基本方面。首先,“全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国际贸易专业引入外贸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模式下,市场上的企业和合作校方需要经过协商来确定人才发展的计划和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妥善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内容和时间,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逐渐形成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实践”体系。

1.2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在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旧有许多地方需要积极改进。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比较复杂,对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严格,因此,该门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法律等多门课程的核心理论内容,同时需要加强在实际贸易工作岗位中的实践技能。在这个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的重要阶段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首先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教师描述或在头脑中进行想象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梳理以及对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然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让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实现实践对理论的飞跃。基于此,有必要将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到战略高度的位置,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发展阻碍在于“校企合作”的实现机制还不够完善,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本体系还有待提高。具体而言,在“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校方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贸易市场”为目的,往往想尽一切办法来与合作企业进行相关事项的协商。然而,就合作企业方而言,尤其是对于中小贸易企业的合作方而言,因其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多的是考虑到企业成本、商业利益及运营机密等问题,一方面表现出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行实践的特征,但是另一方面却在实际配合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大打折扣。这种以“合作面窄、合作深度浅”为现阶段特点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校方和学生对于国际贸易课程实践的要求。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在该经济背景下提出“全程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确定的“激励增长机制”,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中。如此一来,有必要对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

3改革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当下,我国对妨碍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改革是我国教育业发展的题中之义。这一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具体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国际贸易专业在“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和体系,以确保整个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改革的践行奠定坚实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条件下,校企合作机制是以“自愿互利”原则为实现基础,遵循市场运转基本原则,以校企双方达成“共赢”为目标,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良性运转。因此,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参与进来的各方都需要保持畅通的交流,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来进行保障。例如:需要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广、强度高”的专业“校企合作指导机构”,通过强化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各方的信息沟通来迈出“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的第一步。再如:在将人才培养策略付诸实际行动的层面来看,“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培养方法、方案实施、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实践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协商。这就需要相关计划人员保持活跃的思维,在充分保证各方利益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同时兼顾外贸业务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以保证“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培养,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不论是那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永远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专业与企业实行“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战略计划的效果和进度。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学能力,更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时时刻刻为学生设身处地地着想,为他们解决在课堂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此外,校方也需要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支持,权力帮助教师和企业在具体时间项目上的合作和沟通,让自己在这个模式当中成为一个坚实的沟通“桥梁”和“支撑点”。

4结语

考虑到世界市场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对变幻莫测的经济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让企业在日后的自身发展中找到了更多且更加合适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帮助企业规避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阶段,“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因素,因此需要校方、企业甚至是政府联手支持该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寻得新的发展出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完美接轨提供高端贸易人才。

作者:沈靓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画画.基于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2]董保民,王运通,郭桂霞.合作博弈论分解与成本分摊[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3]侯建军.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系部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0(23).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第4篇

与过去相比,现代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改善,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创建为土木工程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土木工程显示了在发展中应有的现代感、多元感及科技感的特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专业化的培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强大的施工管理能力,同时还得跟上时代的需求,及时吸收当前建筑领域的先沿信息。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对于高新技术的使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是直接面向土建行业,面向社会,这必须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不然他们不合格的成果会给人们带来无法预测的安全隐患。

2、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的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很难符合人才培养的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是受限于学科教材,无法打破学科教材内容的束缚;创新教学方式的缺乏,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科的求知欲;教师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动手能力的教育思想,也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   专业师资的整体素质

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开展的条件和保证。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缺乏高水平教学团队领导者,团队教学合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体教学方式、水平、质量不高。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而且缺少具有工程师、教师的“双重角色”型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提高现代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水平。

2.3   课程结构的亟待优化

公共基础课的比例过多,专业必修课比例过少。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角度,基础课学的太过深入,但技术基础课的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掌握。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上,应当坚持土木工程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缺少综合化课程。此外,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3.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面对建筑行业更为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高校对建筑人才的培养应满足对21世纪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多种技术,而且还必须有较强的施工项目管理能力,具备“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符合现代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

3.1 强化专业课程的体系

调整课程的构架。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可分为大块体和小块体。大块体包括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小块体包括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从而调整人才市场活跃式转变的需求,同时也便于学生多角度选择发展方向。根据此体系构架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除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外,也储备了与土木工程专业相邻方向的知识。

优化课程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也应该慢慢增加。同时,建立课程评审委员会,针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质量及授课的课件等等进行评审把关。

3.2  完善实践的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包括施工管理实践、工程设计实践和实验室实践。这三部分都必须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培训。

3.2.1  施工管理实践

与施工单位共同配合,让学生分析组件、了解组件,将原有固定的实习时间分段实习,同时,将勘测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类实习分散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施工阶段,且让学生参与施工过程中的小项目实践,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2  工程设计实践

与设计单位共同配合,从一个简单的建设项目来接触设计,以工程设计为练习,练习工程制图,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完成不同任务,在完成设计中学习课程知识,将设计与基本理论知识想结合,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3.2.3   实验室实践

提倡学生在实验中采用“自主+传授”的模式,预先公布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实验视频和预习实验内容,再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然后由指导教师传授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实践,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的理解实践的有用性,又能有效的激发、巩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3.3   建设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

培养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关键是要建立一个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且 “双重角色”型教师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巩固师资队伍的力量:第一,加强教师对外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教学改革信息,学习先进的科研、教学方法,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及时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增强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第二,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平均分配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部门去锻炼,确保最短的时间内教师队伍在不同单位得到充分的培训,积累实际的工作经历,再结合理论知识,教导学生才能更加具有科学性。第三,通过引导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教学,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再经过学校的短期理论培训,形成一套较强操作性兼理论的教学系统,提高土木工程人才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运用能力。

3.4 构建创新活动的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人才培养成本 核算

人才成本是以高校培养对象作为人才成本核算对象,以高等学校作为人才成本的核算的会计主体,反映高等学校在整个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象化的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总和。狭义的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对象所消耗的货币价值。广义的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是培养一个大学生所付出的全部成本(包括家庭、国家、社会),通过人才成本核算,使高校能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成本费用及相关的定额指标,同时为学校确定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和国家核定高校财政拨款数额提供依据。

一、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内容与特点

从经济学、成本学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研究是关系到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着高校教育活动的各项经费使用效果的重要课题;研究它对于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改革财政补贴办法,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特点

高等教育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它不像企业那样生产出产品,而是为社会提供劳动能力。同企业的产品的生产过程相比,高等教育的产品――人才只有向社会输送,最终才能核算其经济效益。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专业设置多、层次间隔多、培养周期长、成本投入大等特点,也必然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有以下特点:

一是人才培养成本补偿的间接性。高等教育既是一种直接的消费,又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投资。人才培养成本不可能在其教育中得到补偿,高等教育的产品只有在投入物质生产后,所获得的价值才超过补偿教育成本的价值,因此,其补偿具有间接性。二是人才成本核算对象多元化。人才成本核算对象有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来自不同专业,在核算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三是人才成本核算具有间接性。高等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协作性非常强的活动,行政、科研、后勤等各个部门和各专业之间要紧密配合以及密切协作,才能完成教育活动。例如,采取“孤立式”的教学活动是无法完成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人才成本直接费用少,间接费用需要分配计入各种对象的成本。四是人工费用占比重大。高校目前的主要的成本是人工费用(老师的工资、奖金、助学金)。人工成本在整个成本中占的比重偏大,从另一面也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主要是教与学双边都要付出劳动的特点。

(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内容

人才培养成本的构成要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精神、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以及教育成本要素,成本核算的构成要根据人才培养成本的构成便可进行会计科目和明细科目的设计。首先要确定人才成本核算的对象和人才成本项目,高校人才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学生。高校通常分为文、工、理、林、农、医等几大类别,每类学生又可分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外国学生等不同层次。人才成本项目是对培养学生所消耗的各种费用,根据现行我国高校的会计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成本项目可设置为工资、补助工资、差额补助费、职工福利费、学生奖贷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离退休人员返聘费和其他费用等项目。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存在非人才成本的部分,核算人才培养成本时,应该除掉与培养人才成本无关的一些项目开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成本项目可以区分为直接人才成本项目和间接人才成本项目。直接人才成本项目指与教育活动培养人才成本有直接关系的,如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学生的奖助学金、本科生(研究生)业务费等项目。在进行人才培养成本会计时,直接人才成本项目可直接计入人才培养成本;间接成本项目是指不直接用于学生本身而与教学有关的那些费用项目,如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补贴、办公费、教学设备的购置费、修缮费、学校公用经费和固定资产的购置费等。对于间接人才成本,按照合理的标准进行在教学、科研之间进行分摊。研究生业务研究或学生的毕业论文等费用,也要归集到相应的费用项目,计入人才培养成本。

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项目与方法

高等学校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制度和人才成本核算体系,才能适应教育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使高校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高校的成本费用支出项目作了明确的阐述,高校的费用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自筹基建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一)教学经费支出

教学经费支出是指高校各教学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此项支出包括本科培养费、公用支出费用、研究生培养费用、其他费用等,如能明确归类到某一班级发生的费用,可直接记入该班级人才成本,其他需要分摊的费用(如教学用的设备购置),按照服务年限和班级人的多少分段分摊记入各班的人才成本。

(二)教学辅助支出

教学辅助支出是指图书馆、计算中心、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在核算教学辅助支出时,应首先核算出教学、科研各自耗用的教学辅助支出,然后,再把与教学有关的支出在各班级之间分配。例如,图书馆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费用、公务费、业务费、其他费用等)可按教学、科研人员分别借阅图书的册、次、时数即耗用的工作量分摊,计算出教学活动所应承担的教学辅助支出,再按接受服务的各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进行分配。

(三)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指行政管理部门为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支出。例如,办公费、印刷费、邮电费、交通费、行政差旅费、招待费、行政设备及家具备用品购置费等。在具体核算时,可以先将行政管理支出按一定工作量为系数标准分摊出教学和与科研支出,接着按各班学生数占全校学生的比例,分别计入各班人才成本。

(四)学生事务支出

学生事务支出指直接核算到用于学生的各项费用开支,包括学生奖贷勤基金、助学金、学生补贴、学生医疗费和学生活动费等。这些项目的支出已经非常明确,可直接分别按各班承担费用的多少进入各班的人才成本进行核算。后勤管理支出:后勤支出是指后勤各部门为完成学校的后勤保障任务所发生的支出,如取暖费、水电费等。其分配方法可比照教学辅助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的分配。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是关系到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到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果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大家不断地努力,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实用的高校人才成本核算体系。

(作者单位为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文苛.高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探讨[J].浙江统计,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