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这两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工具性;人文性

一、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作为文化载体,它的教学本质就是跨文化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任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结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大学英语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应用能力是掌握英语的知识结构和使用技能为目标的,人文素养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使命。具体方案如下:

1.教师本身

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的视野,敬业的态度就是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除了精通英语语言,还应透彻了解西方文化,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和文化两个方面交叉渗透给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2.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教学内容应注重异国文化和风土人情背景的介绍,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交流中理解感悟。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人文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重视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带领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3.校园人文环境

优美的校园不仅是碧绿的草地、健全的设施,更应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寝室等设施应传递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例如,校园里的双语名人箴言,墙上悬挂的中外名人佳作,都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和名家对话,和思想家交流,从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探索。

4.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也置身于浓厚的语言和人文环境中,教师应在第二课堂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1)举办诗歌朗诵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收集优美的英文诗歌,从欣赏诗歌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可以先听音频,模仿跟读,直至表达熟练。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去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文化思想,鼓励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诗歌。在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2)举办外文歌曲大赛。外文歌曲大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巨大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连读、吞音、弱化等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查询和体会外文歌曲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3)设置英语角。学校的留学生可以去组织和参与英语角,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每周一次,一次围绕一个主题,涉及范围由学生提议和决定,比如中西教育的对比等。这样的形式改变了呆板、被动的学习氛围,满是欢声笑语与智慧碰撞。

(4)举办外语文化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文化节,如英伦风情、美国文化展示、西方博物馆微观展览、东方文化神韵等系列,也可组织观看英文原声电影,阅读经典文章,举办英语墙报展览等。浓厚的人文环境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四、总结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本文从课堂教学及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夯实语言基本技能,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吸纳外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更要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基础知识 职业技能 训练

近些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迷状态有了不少起色,但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和人文教育日益淡漠。

这种情况首先与生源有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中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升高中无望的初中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低,缺乏学习热情,存在着"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 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 提起来就 "头疼"。这样,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需要了就 "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的"大酱碟"。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其次,中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生学习重点,就业的需要很自然地把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的比例加大了。

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矛盾,厚重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把人的培养当成劳动工具的制造,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教育,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使他们成为能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专业人才。

为此,在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中就有必要施行以下教学措施:

1.启发式教学法。怀海特说:"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法……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1](P55)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的特点与不足,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人施艺。对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天资和才能,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启发,使其在这一领域能有深造的机会,有成才的基础。

在技能训练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尽量利用训练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分层教学法

夸美纽斯说:"知识如果不合于这个或那个孩子的心灵,它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心的不同和植物、树木或动物之各不相同一样大; 这个必须这样去对付,那个又必须那样去对付, 同样的方法是不能够用在所有的人身上的。"[2](P153)

对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各异的学生,其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可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

在分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对接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培养综合性或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便于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智力及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特长,也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扬长避短,适合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3.学导式教学法。切实做到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应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旧观念,树立教师导向的新思路,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精神。

4.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笔者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几条建议和对策。

(1)明确目标。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国家教委颁布的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总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好文化基础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文化课为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学好文化课,才可能更好地学习技能知识。在职业技能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职业技能竞赛中,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

(2)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二者不可偏废。重理论轻实践会造成专业技能的萎缩,最终华而不实,纸上谈兵,而不能适应劳动实践的需要;而重实践轻理论会造就出现代的熟练工,他们没有相应的知识做基础,缺乏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力,这是不适应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的。

在专业教学中,应以理论分析为线,以技能训练为面,将基础知识始终贯穿于技能训练之中,不能将二者孤立开来。在强调基础知识指导作用的同时,重点在于应用,只有应用于实践中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有用的。因此,只有把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我们以为,在专业教学中,只有把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术学习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3)实行校企合作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过分超前于社会需求或者之后于社会需求。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开展中职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以中级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范式。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要取向。

总之, 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实行校企合作,可以让更多地学生亲身到企业去体验,感受,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 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系统化;抓重点;多练习

汉语言文学学习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天通过各种方式使用汉语言,掌握汉语言这门基本的课程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汉语言文学的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有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样才能够掌握好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其他语言或者课程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说,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记忆技巧中,在背诵诗词歌赋时,可以采用一些背诵技巧,譬如英语单词的背诵技巧有词义分析,联想记忆法,词缀词根的分类记忆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语单词有许多的后缀,如—tor,或者—er,有这类词缀的单词一般属于名词且,比如work加er后缀变成worker,就从动词变成了名词。类似英语单词这种单词分类,后缀等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方法要在学习经验中,多加总结或者套用一些其他科目课程的学习技巧。另外,在学习汉语言中,针对字词的学习可以通过形声字或者句子等来帮助记忆和学习。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通过变通来解决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注重技巧和方法,要提高学习效率或者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就必须要下足功夫,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前面提到的主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在上述的基础上,学好汉语言文学还有一点重要要求,就是要动手实践,多做练习。我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到再多的理论或者懂得再多的学习技巧,没有动手去实践,没有做配套的练习还是不能够掌握知识的。俗话说,勤能补拙,勤动手,多做练习才能把学到的理论进行实践,才能在做练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学习是否有遗漏或者学习重点是否正确等等,学习汉语言就不能离开实效练习。做练习,是我们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做练习中,我们可以深入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或者研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的同时,必须要多做练习才能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综合学好汉语言文学。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全面地、系统化地,并且有重点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技巧,还需要多做习题。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后,要配合多做练习才能巩固知识,这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相关资料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各大高校对这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综合素质课程、网络、外语工作课程、专业骨干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使该专业具有国际性、适用性与创新性等特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1.教学方法忽视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自主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类现象:教师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所以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否则将为建设课程体系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某高校曾经创建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想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中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共和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研究人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人才。

3.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多数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从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通常将教师的教课方法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趣味性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本科与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都被定义为师范类专业,属于文科。而其他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科目。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非师范类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所教授的都是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语言学等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性。若长期保持这样的体系而不开设新的课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傲慢态度,但思想理念却保持落后和保守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将外语课程与计算机心理课程也算在普通的基础课程中。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也进行了培养。另外,对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特色

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深造与就业共同进行的教学目标,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重点,从而提升专业培养高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3.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将以参照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将学生对于就业的需要作为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重点,达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外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前了解社会角色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脚步。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现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创新已经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在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