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步入低谷,大部分服装企业面临寒冬。尤其是高库存问题,使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整个服装行业,国内和国外都处于复苏阶段。国内市场终端销售、去库存、出口订单量未见好转迹象的情况下,明年形势仍然难以乐观。
纺织服装行业的高库存压力主要源于内需无力和出口低迷。去年我国整体社会消费品总体销量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的零售终端也不能例外。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去年国内大型服装公司出口订单量相对都出现削减,出口形势非常不利,三大贸易对象中只有美国市场有所增长,今年的出口情况依然难乐观。产量方面,增速最高的是纱产量,而色织布产量萎缩。进入下半年,纺织业和服装服饰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平缓或略有下降。此外,棉花价格对纺织制造业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上升期,服装行业整体价格偏高。并且在当前物流、地价、租金以及工资等众多因素提升下,服装价格仍有继续上升之势,但其速度和当前普通市民工资水平提升速度明显脱节。而消费者对于服装消费渐趋冷静,市场需求进一步减缓,库存压力就成为必然。
此外,服装行业还面临突出的供需矛盾。2012年以前,服装行业市场前景看好,尤其是内需市场火热,各服装加盟商基本都保有大量订货和存货。而进入2012年以来,虽然销量放缓,但厂家不能及时得到这种市场信号,仍然按照常规思维继续保持全力生产甚至增产扩产,造成供大于求。企业为了取得一份好看的报表,保证实现销量增长,只能通过包括折扣在内的各种方式给销售商施压,促使经销商继续保持高订货量,这就造成经销商的高库存压力。
市场需求和供给是一个负反馈的机制,从国内外服装行业现状对比来看,高库存压力的根本在于服装市场的销售体系。我国幅员辽阔,服装厂商想在各地区搞定当地零售终端,并与之建立起长远关系,势必会选择加盟商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前几年对服装行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行业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这套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直接或间接导致决策滞后,产生供销失衡。反观国外,包括优衣库在内的大型服装商都采用直营模式,而并非类似于我国的加盟体系。相对而言,直营模式下企业可以更加有效监控零售终端,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准确。
为了减轻库存压力,各地区的零售终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优化升级,包括网购。但从长期来看,解决高库存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通过调整生产环节,主动性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2013年各服装企业主要任务除了去库存化,更主要的是及时完成销售渠道改革,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营销渠道,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服装行业发展至今,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课题。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中小企业只能被市场淘汰,而大型企业可以把厂房迁往东南亚或者我国中西部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此外,企业转型也应该更加注重高附加值,以及含设计成分更高的产品。
随着3D打印的兴起,及其在服装领域尝试性的应用,长远来看也将推动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3D打印在服装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无缝针织方面,而且成衣效果所见即所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装行业的成品水平。但由于其局限性,包括西服在内的大量正装目前还不能完全靠3D打印技术来实现。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的服装原材料是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包括原材料的供应都不比国际差。而国内企业的高端化路线之所以很难走出来,还是因为品牌建设不到位。“微笑曲线”的两端是设计和品牌,而这也正是国内服装企业所缺少的。
国内服装行业高端化路线,尤其是盲目性的高端化,也是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克服的弊端。通过价格对比不难发现,国内衣服价格存在盲目虚高的现象。同样的品牌款式服装,国内价格会比国际价格高一倍甚至更多。
品牌服装企业走高端路线无可厚非,毕竟高端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但价格升高以后,势必面临消费群体的流失,尤其在当前中国,同样价格在欧洲或中国香港可以淘到更好的国际品牌服装,性价比会更高。国内部分服装品牌定价偏离市场消费实际,最终将影响行业正常发展。
国家城镇化政策的确立和逐步展开,对服装行业虽然没有直接利好,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工和地产成本上涨,居民收入也会提高,意味着国内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提升,这些地区的消费增长将继续快于一、二线城市,纺织服装企业在上述地区的竞争也会增强,尽早实现布局的企业才能占领先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孙瑞哲: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从“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衍变
早在2005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就提出了我国首个标准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2006年,了我国首份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风气之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对纺织服装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环境保护和公平竞争纳入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中。
近年来,作为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主要进口国和地区,纺织服装产品的生态安全尤其是儿童用品的化学品使用安全性问题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到普遍关注,欧盟的多个成员国、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科研院所也相继推出一些绿色或生态纺织品标志及有害物质检测认证,对纺织品的生产环境和产品可能对人体的影响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不断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并逐渐在纺织品服装的国际贸易中为人们所接受。
另一方面,国内不断曝光的消费品领域的安全事故也促使消费者对消费安全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基于此,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与时俱进,由原先的“三位一体”升级至包括劳工关系和谐、环境友好、公平竞争以及消费安全在内的“四位一体”模式。
历经 8 年多的时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从开始普及和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到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和创新责任机制的新阶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将2014年称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年”。据透露,除了原先的推广活动之外,今年将重点在服装、家纺、化纤、印染等 4 个分领域,基于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责任工作。其中,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服装和家纺行业主要围绕“消费安全和品牌信用”主题,化纤行业以“循环经济”为主题,印染行业则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题。通过系列活动,引导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与各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促进企业发展。
坦诚,才能赢得尊重。社会责任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理性消费已是大势所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如耐克、levi’s等都曾因“血汗工厂”事件而遭遇过消费者的抵制,但通过及时的危机公关以及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反而迅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对于国内一些品牌建设正处于重要阶段的服装和家纺企业来说,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案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成熟,社会责任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及消费者忠诚度的重要驱动力。
陈大鹏:“社会责任建设就是品牌道德”
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
自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全行业推行CSC9000T以来,服装企业就成为其中重要的践行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一批业内领先企业如波司登、红豆、真维斯等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主动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进展,不仅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的提升,同时对于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责任建设体现了企业发展的连续性、系统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行业品牌价值构建的重要内容。企业不仅要关注供应链各环节的责任建设,同时必须关注产品对终端消费者和社会的影响,与各利益相关方形成良性互动。而作为行业服务机构,中国服装协会也将不遗余力地引导和推进整个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渐在发达国家成为引领消费的主流。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多地关注所购买的商品是否是绿色环保或生态安全的,即商品的原料是否可再生或可重复利用,商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物质及相关的工艺,商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可能对人的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风险,商品在失去使用价值而被废弃后是否会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显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产品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注重绿色消费的倾向迅速影响到纺织品和服装领域。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社会责任的主战场开始发生迁移,过去主要集中在服务于国际供应链的国际出口市场,而现在中国本土的品牌企业已成为一些国际机构特别是非政府组织(NGO)重点关注的对象。
近几年,绿色和平组织等高调推出的名为“时尚之毒”、“为时尚清污”的系列报告,在吸引大众媒体和社会公众眼球的同时,对国内外一些著名品牌、生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报告中大量涉及中国的企业和其生产的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的错觉是,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方面既无国家法规的规范,也无企业自律。面对这样的质疑,“中招”的中国服装品牌和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不知所措和被动应对后,勇敢地选择了坦然面对,以实际行动向整个社会展示中国的服装品牌在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中的决心。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深远谋略的品牌和企业日渐体会到,品牌建设应以诚信为先,一个品牌之所以被奉为经典,离不开诚信的累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曾将社会责任建设比作品牌道德。为了将这种道德发扬光大,同时也为了响应近年来国内外消费者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对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期望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关于深入开展社会责任建设的新要求,中国服装协会在2014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开展以“负责任品牌,可持续消费”为主题的“中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集体行动项目”,活动得到了我国多个知名服装品牌和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附 1)。
据介绍,目前已有包括波司登、红豆、雅戈尔、森马等在内的 9 个著名品牌和企业主动承诺履行对各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陈大鹏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向整个社会传递出服装品牌和企业对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关注和努力,提高消费者对国内服装品牌的信心,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同时也期望以此为起点,引导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利用行业协会的平台,主动披露在社会责任建设中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梳理优化内部管理流程,逐步改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杨兆华:社会责任建设需要行业引导与企业自律结合
自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以来,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家纺协会”)就以此体系为行动方针,督促和引导企业落实和完善社会责任工作。作为与终端消费者有直接关联的行业,家纺行业坚持“消费者的利益大于一切”,近年来围绕标准化建设、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健康消费等核心内容开展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推进标准化建设,维护消费者权益
在行业协会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系列标志性事件。
例如,2007年,针对一些媒体对市场上劣质毛巾的报道,家纺协会专门召开记者见面会,邀请中国消费者协会、国家质检部门和“中国名牌”毛巾生产企业参加会议,并携11家中国名牌毛巾企业共同发出“维护消费者权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倡议书,呼吁全行业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为消费者负责的生产理念。
2009年10月13日,北京市工商局委托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中心对北京市场销售的床品类商品的质量进行了检测,28个批次的不合格床品被要求强制退出北京市场。对此,家纺协会第一时间采取行动,邀请北京市工商局有关领导、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中心有关专家、相关生产企业以及新闻媒体召开家纺床品企业新闻会,要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树立对消费者负责的经营理念。
2013年9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部分床上用品的质量问题后,家纺协会高度重视,及时与相关企业负责人一一沟通,要求企业积极整改,回收了问题产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呼吁所有家纺企业引以为戒,强化社会责任和质量意识,加强供应链管理及过程控制,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
在经历几次诸如此类的事件后,家纺行业企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标准化建设对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家纺协会的组织以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目前已建立的与家纺相关的行业标准已达200多条,其中60多条是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实现了保驾护航。
把握市场需求,引导健康消费
为了帮助消费者树立健康科学的家纺产品消费理念,2011年家纺协会针对床品、毛巾两大类家纺产品,专门组织国内知名大专院校专家及企业负责人编写了《家用纺织品消费指南》一书。该指南以消费者为导向,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消费者在选购与保养床品、毛巾类家纺产品过程中的各种生活小常识;2012年,为深化行业服务职能,持续培育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家纺协会对《家用纺织品消费指南》进行了修订再版。
2013年8月28日,“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八次社会责任年会。10家行业骨干企业和7家产业集群了社会责任报告,会议以“美丽纺织,责任发展”为主题,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并根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战略,探讨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未来在行业内外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思路和规划。
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持续推进,促进了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在纺织国际贸易和产业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未来要继续加强中国纺织企业与国际纺织界品牌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认真把握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变化。提高在全球纺织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建设水平。
——出席会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需要常态化、科学化、规模化。
2009年平湖是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的集群,今年我们有七家产业集群联合社会责任报告。这个好处在于什么?首先产业集群有我们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那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集群进统筹。他们的诉求,他们发展远景通过当地集群政府进行统一的协调推动。另外作为我们区域品牌的建设,通过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对于我们营造区域品牌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纺织造就了每个个人的美丽,也因此使得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加美丽。而对于行业而言,负责任的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我们今天的这个报告不是拿回去放回抽屉,下一步我觉得要用好我们产业集群社会责任的报告,要从政府推动、企业推动、全民联动和美丽行动着手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光在嘴上说不行,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
——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成为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在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范浩毅看来,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并不是终点,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用好社会责任报告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就企业争取良好发展前景和更多市场机会而言,环境责任正从约束企业的“门槛”,变为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中上协鼓励更多会员公司编制并披露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主动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鼓励上市公司关注生态文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7月50日,关注气候中国峰会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执行副会长姚峰表示,随着绿色城镇、绿色消费理念扩展,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产业有无限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前景。
虽然近期公司的所有权有所改变,但我们的价值观、文化和基本的经营方针维持不变。尼克森成为世界最大的油气勘探及生产公司之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我们能为员工、作业所在地投入更多,并以更具经济效益和更环保的技术开发资源。
——8月13日,尼克森公司了2012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首席执行官Kevin Reinhart表示,报告表明了尼克森公司员工在实现产量最大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影响方面做出的努力。
向西部和偏远地区推动律师行业的交流,帮助这些地区培养年轻律师,业务骨干,推荐律师去参加帮扶,未来我们会加强这方面的力度。让社会更广大的群众,老百姓、社区,能享受到法律服务,推动地方增大法律意识,推动依法行政,做这样一些努力。
——8月27日,全国律协首次《中国律师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律师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形象。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将全方位、多层次引领公益法律服务发展。
专业市场激发新能量
“常熟不仅是服装行业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著名的休闲服装名城,在常熟做服装贸易的很多,做品牌的也不少,招商城也比较多,但量都不大,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营销论坛没有提前在这里开。当然现在开还不晚,我们的企业都在转型升级时期,此次论坛的召开一定会使我们有所启迪。”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德康表示,一个品牌谁有了核心技术,谁有渠道,谁就是最赚钱的。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品牌价值创新、文化创新,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服装品牌企业,特别是中小品牌应如何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牌运作模式,如何实现品牌营销渠道模式的创新,如何通过渠道管理创造更大的品牌价值,至关重要。可以说,渠道是品牌成长的发动机。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表示:“专业市场在产品营销环节,和品牌的营销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专业的孵化基地的作用,也备受行业的关注。大量的成长性品牌,其实就是在专业市场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未来中国服装专业市场将进一步优化,其核心价值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可以肯定未来各级行业协会,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将在完善品牌营销格局中继续担当重任,以更完善分校渠道,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空间。”
据了解,目前常熟上规模档次的服装企业已有1700多家,波司登、梦兰等纺织服装品牌均已成为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但相比较兄弟城市的品牌发展速度,常熟的服装品牌发展能量还需更大幅度地引导和开发。
品牌中心蓄力引领
会上,仕德伟捞品城(即“中国外贸内销中心”)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确定为“中国品牌服装中心”。该中心作为常熟服装城中的全品牌市场,将打造成商场式、品质化的服装批发专业市场,坚持企业品牌、经营品牌、管理品牌的创新服务思路,不但给常熟的服装品牌从品牌形象、营销渠道塑造上的升级换代,还将带给其它区域品牌更多的发展机遇,并将吸引到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第一次大规模地来到常熟,进行深度对接与合作。作为纺织工业协会在全国设立的唯一品牌服装基地,对提升整个中国(常熟)服装城的地位、知名度及其服装服饰品质、品味和档次,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