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红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为加强全旗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推进全旗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我旗加大投入力度夯实了文化建设基础。目前,全旗建有综合博物馆和普提济度寺博物馆2个,建有影剧院1个,旗文化馆设有多功能展厅1处,综合排练室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1处。旗图书馆设有地方文献资料室1处。2017年,为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尔多斯古如歌的保护、挖掘和传承,由旗委宣传部牵头,投入250余万元将旗800余平米旧电影院成功改建为集非遗传习和非遗展览为一体“鄂尔多斯古如歌”展演厅。2014年至2016年,全旗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2个,2017年投入8万余元在各苏木镇(管委会)新建图书分馆11个。2018年我局选址挂牌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9个,专门用于开展各类非遗培训活动。相对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全旗民族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提供了保障。
(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旗成功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国家级1处,自治区级3处,市级3处,旗级22处。成功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个(其中鄂尔多斯古如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级非遗传承人27人(其中鄂尔多斯古如歌传承人古日巴斯尔已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成功申报市级文化艺术之乡4个。2017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洛柴登古城遗址草原神灯项目实现了与公安网和政务大厅接轨,遗址安防系统工程竣工并顺利通过公安部、建设、施工、监理4个单位所派专家组验收。同年通过积极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日特莫图庙三防工程防雷、安防方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核。目前,130万元防雷工程项目已开始走招投标手续。
(三)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鼓励扶持民间文艺队及文化户的发展,活跃基层民族民间文化活动。2017年计划新增文化户35个,民间文艺队15支。同时采取开办培训班、举办比赛活动,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等多种措施,积极为全旗民族文化爱好者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潜力,有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一是按要求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不断增强现有非遗传承人民族文化传承能力。二是以现有文化馆多功能活动室、乌兰牧骑排练厅、拉苏荣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每年至少开办“乌仁堂奈”蒙古族四大民乐、蒙古族刺绣、“阿拉腾鸿达嘎”“蒙古族四胡”、大正琴等各类培训班6次以上。三是通过创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实践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2017年成功开展马文化、“游牧文化之骆驼”和“游牧文化之羊”等蒙古族传统文化实践课3场次。四是加强开展民族文化比赛活动。每年连续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与教育局联合举办十一届全旗蒙古族中小学生朗诵演讲比赛,加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鄂尔多斯民间故事讲述、诗歌朗诵,吸引蒙古族学生从小关注本土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每年连续举办六届鄂尔多斯古如歌大赛,扩大国家级非遗项目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宣传,激发群众传唱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兴趣。五是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传习,每年至少举办“母驼圣火祭祀”、“珠拉格马奶节”、“剪鬃节”、“阿拉腾敖包祭祀”等特色文化活动4场以上。六是加强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每年在“世界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期间通过发放宣传材料、设立宣传展板、开办民族手工艺作品展览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文化遗产知识,通过宣传增强群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七是积极开展对外演出交流活动,有力提升杭锦民族文化知名度。2016年新编排《河套之花》《上帝的恩典》两首曲目组织杭锦旗远古神韵古如歌合唱团于7月份参加全国中老年合唱比赛获比赛最高奖马兰花金奖。9月下旬参加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胜利八十周年、庆祝合唱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走进国家大剧院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演出比赛,荣获比赛银奖。同期受主办方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邀请,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办了杭锦旗远古神韵古如歌合唱团“古如歌”专场音乐会。2017年组织“鄂尔多斯古如歌”演出团队赴香港、蒙古国参加演出活动,有力地宣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尔多斯古如歌”,成功打响了杭锦文化名片。2018年5月上旬,杭锦旗乌兰牧骑将携《和谐四瑞》、《阿拉腾鸿达嘎》2部舞台剧赴蒙古国参加参加蒙古国十四届“葛根木扎-2018”国际戏剧艺术节。
(四)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成绩斐然。我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带给艺术创作者们无限的创作灵感。而独具特色的精品艺术作品又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动力之源。近年来,我旗乌兰牧骑平均每年新创文艺作品达10余件以上。特别是2016年精心编创的《阿拉腾鸿达嘎》、《和谐四瑞》2部精品舞台剧成功绽放出杭锦民族文化独特魅力。2016年《和谐四瑞》申报参加了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评审,从全国7400多个参评剧本中脱颖而出成功被列为146个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之一。《阿拉腾鸿达嘎》也在参加第二届全市文艺团体文艺汇演中斩获银奖。2017年经修改完善,舞台剧《和谐四瑞》成功首演,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同年,2部舞台剧在参加首届内蒙古蒙古语戏剧节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最佳编剧奖等10项大奖。2017年底《阿拉腾鸿达嘎》被文化厅列入第一批戏曲进乡村剧节目推荐目录。此外,在2017年“孙良杯”八省区第五届蒙古四胡演奏大赛中,由杭锦旗乌兰牧骑编创的《“班泽尔达日”》、《“森吉德玛”》和《草原红色轻骑兵》3部优秀四胡作品获得佳绩。其中,《“班泽尔达日”》和《“森吉德玛”》分别荣获比赛的演奏二等奖和作曲一等奖。《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斩获作曲一等奖和演奏三等奖。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空间受限。由于市场经济竞争,人们无心顾及传统历史文化,使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品难以与同类型科技产品竞争,进而使其丧失了生存和传承的环境和条件。
(二)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我旗财政困难,在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上缺少必要的扶持政策,既没有专项扶持资金,也没有设立专门保护机构。目前我旗非遗保护中心为文化馆内设机构,没有独立编制和机构,缺乏必要的采录设备和专业人员,保护手段落后,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三)专业人员匮乏制约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我旗至今未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项工作一直由文化馆负责。在现有工作人员中,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人员更为匮乏,使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有效开发、保护和利用。
(四)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高。社会各阶层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比较模糊。现有传承人缺乏对“非遗”品牌的专项使用和保护规划,部分身怀绝技老艺人年事已高,有的不收徒弟不外传,子女又不愿学,传承人青黄不接。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一是确立政府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的主导地位。由政府出面,组织各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评比和各类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展示及竞赛,并制定奖励计划,从而形成民族民间文化的激励机制,养成全社会保护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文化部门与发改、财政、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合作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
(二)广泛宣传,调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社会力量。一是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要将传统文化欣赏和技艺引入中小学课堂,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给青少年一代,从小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爱好,让各级学校承担起非遗的传承义务。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和微信、二维码、微博等高科技传播手段,通过举办“文化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民间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使人民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同时也是宣传者、保护者。
(三)加大投入,落实机构、人员及经费保障。一是用足用活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国家、自治区、市里都有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议我旗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成立专门非遗保护机构,招聘专业人才加入非遗保护管理队伍,提升我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效率。四是用好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
海龙屯申遗成功,将使这座矗立于群山之巅的神秘古堡要塞在废弃400年后迎来新生。如何塑造海龙屯文化符号,处理好其保护与利用、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复杂棘手的问题,不仅是公众关注的重点,更是未来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经济价值索取中的文化符号拓展之困
随着遵义海龙屯申遗成功,较多的人看到了其背后的巨大文化价值。以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已箭在弦上。这也是世界范围内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与利用的必然趋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后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跃升为世界大家园的共同财产。然而,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追求经济价值,其开发利用必然面临着众多威胁。
一是容易陷入“文化内核定位不清”的漩涡。作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典型象征的海龙屯,自然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也涵盖着多方面的文化精神。杨氏统领的播州之地,自唐至明一直是中央王朝与“苗蛮”、“倮夷”、“僚人”互动的最前沿,各族群其实早已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在海龙屯未来的利用中,如何定位其核心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应避免将其“单纯看做是物质遗产而忽视其精神层面的扩充”。海龙屯遗产的光环体现在其漫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倾圮的宫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物质层面的雄伟壮观、灿烂巍峨、巧夺天工,从而产生海龙屯是一个纯粹的物质实体的错觉。实质上,任何一处文化遗产都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相比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海龙屯其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象征更耐人寻味,更是我国古代西南人民勤劳、智慧、和谐、富有、坚毅的象征。因此在海龙屯的利用中,不能忽视对其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宣扬。
三是容易产生“重申报轻管理”和“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利用等的关系则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味地开发,追求经济利益,容易使文化资源成为市场奴隶,沾满铜臭气,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将酿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一味地保护,过分强调文化遗产的唯一性与不可再生性,则不利于文化资源本身的传承和发展,真正的资源应该为世人瞻仰和欣赏,而不能在角落里腐化变质,使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锁在深闺人未识”。“重申报轻管理”是“重开发轻保护的延伸”,妥善的保护和完善的管理是海龙屯获得新生的必要条件。
四是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假文化之名而行经济之实”。此种做法忽视了遗产自身的巨大文化价值,其目的是片面地发展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没有提出具体的文化资源保护及发展的具体做法。反之,文化遗产却成为一个获取经济利益的幌子,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牌效应”则成为其产业发展最好的广告宣传口号,成为其攫取经济利益的附庸和工具。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其损害的不仅是地方的经济利益,更损害了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
五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获取不能统一。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应当是在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中追求的目标。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上就谈到,“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那么,围绕文化遗产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同样是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文化活动,并且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六是“是否能够与其他文化相融相生”值得思考。遵义至少汇集了历史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和土司文化等多彩灿烂文化,作为代表土司文化的海龙屯,应借助申遗成功之后的强势文化品牌效应,在多元文化中找准契合点并与其他文化和谐共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在贵州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面向未来的多赢文化符号拓展之路
海龙屯文化符号的塑造需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提升,必须做好海龙屯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工作,使海龙屯获得重生,成为贵州乃至中国的又一个文化符号。
一是坚持多元文化并存,将海龙屯土司文化打造成为与红色文化、酒文化等文化齐名的文化代表。遵义是贵州文化重要的汇集地之一,既有名垂千古的红色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更有悠久的夜郎文化,每一个都是声名远扬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海龙屯申遗成功后,遵义和贵州又多了一张文化名片,海龙屯象征着土司文化却又彰显着民族文化。因而,在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借申遗成功的品牌效应,坚持多元文化并存,加强海龙屯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工作,将其打造成为与众不同的文化名片将成为可能。
二是加强海龙屯自身的文化定位,并提炼其核心文化精神。政府和学术界应尽快讨论分析海龙屯文化的源流与文化内涵,代表的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虽然目前较多学者都认同海龙屯是民族文化,也是土司文化的一部分,但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尚不明晰,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不明朗。这种文化定位既要符合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历史源流,更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来看,定位为“勤劳勇敢、智慧豁达、团结和谐、追求和平”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
三是注重对其精神层面文化的挖掘整理,真正形成完备的海龙屯文化体系。目前,由于长时期内贵州交通不便,信息较为闭塞,海龙屯遗址在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的同时,外界对其文化鲜有了解。申遗成功后,海龙屯的知名度大为提升,但公众对其了解也仅仅限于土司文化载体这个层面,而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那么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大力挖掘并整理海龙屯文化资源,尤其是厚重的精神文化资源,从而构建海龙屯文化体系,对提升海龙屯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重要作用。如海龙屯土司文化中的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拉网式的搜集整理,构建海龙屯地区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文化资源在内的海龙屯文化体系必将大有收获。
(一)致力于在“打好新闻宣传主动仗”上下功夫,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1、牢牢把握党的十胜利召开这一宣传工作主线,全面做好十胜利召开会前成就、会中动态、会后落实等系列报道工作,积极在内宣和外宣上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2、对内新闻宣传紧扣我县“奋力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省经济强县和全国旅游名城”这一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选题策划、研究和落实,开办好“进园区、看工业”、“创建在行动”、“人口”、“转变作风促进发展提升”等专栏;全年力争对内新闻宣传发稿2400篇,比上年增加150篇,其中选题策划新闻力争突破600篇;对内新闻宣传在质量和数量上有新的突破。
3、对外宣传继续围绕在市台用稿实现“争一保二”的目标,力争在市台新闻上稿850篇、专题用稿150分,全年在大要稿和高层主流媒体用稿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突破,参评节目等级得奖数确保在全市排名位居前三名。
4、坚持“新闻立台”和“品牌强台”策略,办好《新闻》和《视点》,努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自办品牌节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办民生类专题节目《民生》,完善制片人制度,办好《平安》、《文化》、《旅游》、《教育》、《嗳敲哟天》等一系列制片人栏目。加强选题策划、精细采访、精心制作、节目评比等,将上述节目办成群众满意的知名品牌节目。加快推进节目采编播审发稿局域网建设,实现节目采编播全程局域网操作,使新闻宣传真正上水平上台阶。
(二)致力于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按照2012年民生工程下达的任务,完成送戏下乡79场,指导乡镇自办文体活动79场,送电影下乡3301场,建农家书屋68家。不断提高送戏、送电影下乡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不断提高乡镇自办文体活动的水平,扩大影响面和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范围,使民生工程真正惠及民生。
2、实施好“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的免费开放工作。
3、联合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深入各乡镇调研文化站建设情况,以了解人员在编在岗、人头工资及费用、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开展等各方面情况,针对问题,有的放矢提出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可行性意见,举办乡镇文化站人员培训班,组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文化站管理办法》,提高文化站人员素质进一步完善县、乡、村文化网络。
4、全力以赴完成新博物馆建设工程,抓紧新馆陈列布展,招聘博物馆讲解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争取早日开馆。实施好县文化馆建设改造工程,力争新建青少年宫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创建文明城市打好基础。
(三)致力于在“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和演出”上下功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倾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增强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骨干、社会艺术团体和各类文化艺术协会为基础的全县文艺活动组织指导网络,配合县里重大节庆活动,分期分部门举办文艺汇演,在县电视台推出评比大赛及文化讲坛活动,调动全县人民的参与积极性,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一批少儿作品、音乐舞蹈作品参加省艺术节。
2、抓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组织优秀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成立和完善各类协会组织,通过协会每年组织1-2次创作会,大力培养歌曲、舞蹈、书画、摄影等创作人才。
3、加强、、三山边界文化交流合作,探索浙赣边界文化艺术交流新路子,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参加第27届“三山”艺术节,协助办好第六届三清山旅游文化节。
(四)致力于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上下功夫,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编辑出版文化遗产画册。通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资料,展示我县多彩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上半年征集图片资料,下半年完稿付印。
2、做好樟村板灯、“班”演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罗纹砚雕刻、临湖串堂班、横街茅楂会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工作。
3、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活动,鼓励和支持樟村板灯、“班”演艺和下塘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机制,传习非遗技艺,引导非遗技艺展演融入我县“一河两岸”旅游综合体大开发格局中,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五)致力于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下功夫,推出和实施一批文化产业招商项目
认真研究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和项目跟进制度,建立县级文化产业示范点、示范基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按照“创意为先、项目为王”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与科技互补,文化市场与旅游消费品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培植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以及工艺美术品创意等产业群,重点推出一批文化招商项目:
1、考棚项目---维修清代考棚,建造科举制度馆,展示历史悠久的“考”文化。全面进行修缮考棚,建立科举制度陈列馆。
2、阎立本墓项目---整修开发阎立本墓。新建祭祀享堂,牌坊、阎立本雕像,碑记。搜集阎立本书画资料,生平事迹,向世人展示其人、其事、其画。
3、《三清山之夜》大型歌舞剧项目---积极筹建“三清山之夜”演艺公司,围绕自然三清山,打造文化三清山,把三清山的道教文化、自然风光、民间传说和信江源文化化通过文艺的形式加以诠译,使之成为自然三清之后可供游客品味的人文三清。
4、怀玉书院重建项目----重建怀玉书院,在书院旁新建全国著名高校名校校训碑林石刻,以及朱熹在怀玉书院讲学时的《讲义》,重现朱熹怀玉书院讲学时的情景,丰富“原始怀玉、浙赣儒山”的旅游内容。打造怀红色文化旅游园项目。
5、怀玉砚雕刻博览园开发项目----充分利用丰富的怀玉砚系列资源,做好以怀玉砚文化为主题、三清茶文化为依托的融合砚台雕刻、木雕、碳雕、三清茗茶、奇石观赏等文化旅游工艺品为核心的怀玉砚雕刻博览园。
6、山头淤生态文化休闲综合开发项目----维修清代考棚、古城墙、大东门、南门门楼及女墙,建设城墙外环城市交通线路,整休阎立本墓、恢复端明书院,维修冰溪第一楼,还有整合即将竣工的武安楼、博物馆等,结合山头淤自然秀美的田园风光,倾力打造山头淤绿色生态文化休闲综合开发项目。
(六)致力于在“提升广播电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进一步顺应三网融合大格局
1、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不放松,全力以赴推进广播电视向20户以下自然村延伸,解决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2012年全县城乡力争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680户以上。
2、加大管网建设力度不放松,运用横街、白云杆线搭挂改造的成功经验,逐步做好网络搭挂改造工作,以期在三网融合的竟争中占据有利先机。
3、加快推进数字化进程不放松,实施县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启动光结点后分配网的改造,配合省公司做好网络整合工作。
(七)致力于在“规范行业管理和促进发展并举”上下功夫,营造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
1、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以党的十召开及暑期、国庆为重点时段,以网吧、游艺娱乐等市场为重点区域,以交叉执法、明查暗访等开式,部署开展系列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规范网吧经营业主守法经营行为。
2、培育繁荣文化市场,全面开放演出市场,让优秀演出团体和演员更多地登陆演出市场,进一步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大力培育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3、打击侵权盗版出版物,查处取缔非法报刊,坚决扫除凶杀暴力、低俗文化、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内容的音像制品、游戏软件、图书、卡通画册,查处违法违规出版、印制有害出版物的出版单位和印刷、复制企业,捣毁制售有害出版物的窝点和网络。
4、强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接收行为,完善境外卫星电视设施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全力保障党的十期间安全播出。
(八)致力于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推进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综合执法改革,打造一支文化市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综合执法队伍。
2、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加快推进电台、电视台两台合一,做到资源、结构合理优化。
3、根据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稳妥推进剧团体制改革,以及电影院、剧院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文艺院团的改革。
4、进一步深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设置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度,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
(九)致力于在“加强文广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的对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跟班学习、重点培训、名家指导,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开展戏曲、歌曲、舞蹈、文博、群文等专业学科带头人的磷选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一、精心举办各具特色的乡村春晚
全省农民文化乐园(省级、市级)及有条件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0个村),充分挖掘庙会灯会、民俗庆典等资源,以村民为主体,请群众当主角,于2018年春节期间,每村组织演出1台自编、自导、自演的联欢晚会。围绕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互动参与的艺术形式,展示我省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方面的新变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成果,宣传好人好事,热情歌唱新农村、歌唱新农民、歌唱新时代、歌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各县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结合“百馆千村文化结对帮扶活动”,做好辖区内乡村春晚活动的总体设计策划,在活动筹备、节目编排、舞台布置、演出保障等方面提供指导,并结合“群星奖”创作展示提供节目支持。
二、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
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增设服务内容,节日期间面向群众正常开放。其中,公共图书馆联盟120个成员单位联动,以“共读共享,共度书香年”为主题,举办读者活动、百姓讲堂、公益展览、巡讲巡展、网络书香过大年等5个系列、20多项活动。全省博物馆联盟以“文化共享、全民参与”为主题,推出40余项展览。xx博物院还将举办“新年书画笔会”、“新年开门送祝福”、“欢欢喜喜过大年、非遗展示送春联”、“正月十五闹元宵”等年味十足的活动,邀请书法家以及剪纸、糖画、面塑等非遗传承人,现场书写春联、展示手工技艺,猜灯谜、包汤圆、制花灯,深化群众对中华传统节日内涵的了解。全省画院联盟成员单位的书画家将为城乡基层群众开展40多场(次)义务书写春联活动,举办各类书画展览20多个。
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
各市县国有文艺院团和民营十大名团、百佳院团要以乌兰牧骑为榜样,争做“红色文艺轻骑兵”。一方面加快进度,尽快完成“全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入选项目的创作任务,将新创大戏纳入演出内容。一方面把文艺演出与送戏进万村、进校园演出活动结合起来,以“文艺进基层,携手迎新春”为主题,新创一批小戏小品、快板相声、音乐舞蹈等节目,选调一专多能的精干人员,组成文艺演出小分队,利用流动舞台车等方式,把舞台搭建在基层,立即到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百团千场”演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艺术成果。每个团演出不少于20场。
四、两节期间文化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厅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统筹策划调度、列出项目清单,协调各方力量,精心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乡村春晚、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
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以互联网吧、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抵制杜绝低俗之风,保持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3.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前制定重大活动预案,严防火灾、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节日值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突出价值 彰显魅力
当代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作为贵州省第一个也是目前仅有的世界文化遗产,请问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王红光:土司遗址是中国13-20世纪土司制度推行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土司”用于行政管理和生活起居的城寨和建筑遗存,是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统治地区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的珍贵、特殊物证。
本次申报的湖南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是保存有大型的规模、完整的格局、丰富的遗存、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可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和未来的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多样性维护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就海龙屯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海龙屯所代表的播州土司是元代最早设立的土司之一,到明展达到鼎盛,海龙屯代表了土司制度产生和鼎盛的重要阶段。播州土司在元明时期主要为宣慰使品级(从三品),属土司制度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土司,也是中国西南地区辖境最大土司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播州土司在土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第二,海龙屯是播州土司的战备军事防御城堡,作为少数民族遗产,其占山环水的选址特征,因地制宜、自由布局的整体格局及以石材砌筑的主要遗存体现了土司制度推行地区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特征;在土司制度作用下,又添加了对中原地区城市防御格局的趋同,对轴线对称的礼制特征和社会秩序的遵守,以及对官式建筑做法与装饰题材的吸收。这反映了土司统治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体现了土司制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间谋求利益平衡及共同发展、实现文化多样性传承的民族生存与社会管理理念。
当代贵州:海龙屯成功申遗,对贵州有什么意义?
王红光:海龙屯土司遗址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是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增强了遵义的文化魅力,提升了地方文化形象,对于促进遵义乃至贵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保护和申报的过程,是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也是让本土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贵州人掌握贵州文化的话语权的过程。
海龙屯申遗成功,将会助推全省文化旅游的跨越发展,是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有力举措,更是在我省调研时指出“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最好印证。
参照标准 联合申遗
当代贵州:申遗过程中,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海龙屯符合申遗的哪些标准?
王红光: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海龙屯符合两项标准。一是符合“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在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上,展现了重要的人类价值交流。”例如,海龙屯土司遗址在选址模式、整体格局及建筑形式与风格等,主要体现出鲜明的当地民族特征,部门建筑物增添了具有中央官方规制和文化特征的元素。清晰地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
二是符合“能为传衍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这一标准。纵观历史,海龙屯的兴、废时间与土司制度发展阶段相对应,播州土司授宣慰司职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是最早设立的高等级土司之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明王朝发动平播之役,武力“改土归流”。其典型的地理环境、小型族群文化传承特征、土司职级体系、管理模式等都明确反映了土司遗址共同的价值主题。
当代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联合申遗,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王红光: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海龙屯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从土司职级和功能来看,老司城遗址和海龙屯遗址是高等级土司宣慰司治所(海龙屯为战时治所),唐崖土司是等级较低的长官司治所。
从建筑风格来看,老司城的建筑和文物记载反映了800年来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历史;唐崖土司的建筑布局吸收了“围合内向”“序列关系”“中轴对称”等体现汉族中央政权礼制文化的营造理念;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则是中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内有城墙、关隘、卡门等一系列设施遗存。
总体来说,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海龙屯遗址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色,同时表现出象征土司统治权力和吸收中央官式文化的共性特征。
保护第一 合理利用
当代贵州:申遗成功可以说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大家关心的是如何更加科学地保护海龙屯。
王红光:早在1980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就普查登录了海龙屯;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海龙屯申遗过程中,我们就非常重视海龙屯的保护。在制度层面,我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海龙屯保护管理规划(2013―2030)》、《海龙屯保护管理办法》。
在联合保护方面,建立联合保护机制,贵州省文物局于2013年8月与湖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联合签署了《关于土司遗址保护管理的联合协定》,为系列遗产的协调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组织架构上,2013年10月,遵义市政府批准设立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屯文物管理局,成为海龙屯的专职保护机构。
在经费上,我们充分发现、挖掘和研究贵州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把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大项目来抓,海龙屯在两年之间争取1.3亿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科学合理的保护手段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龙屯土司遗址成功申遗,对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遗成功只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始。保护好包括海龙屯在内的土司遗址,是中国政府向世界的庄严承诺。
当代贵州:如何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要求保护好海龙屯?
王红光:现在,海龙屯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的遗产,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海龙屯。
一是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加以保护。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我国出台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层面上予以保护,此外,还要结合海龙屯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
二是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在现有保护管理体系基础上完善系列遗产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妥善协调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落实管理保障,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遗产保护管理专业水平。
三是要建立起遗产监测的平台,制定好监测手段,完善实时预警和处置机制,从遗产的本体、环境、气象、水纹、地质,以及人为活动等全方位开展监测,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处理好遗产惠及民生的关系。申遗给地方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要使文化遗产发挥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改善好遗产区民生等等的作用。
当代贵州:海龙屯目前正在封闭施工,预计今年国庆节对外开放旅游。海龙屯土司遗址开发旅游,您认为应该怎么做?
王红光:在中国文化深度旅游、文化特色旅游深入老百姓生活的现实情况下,海龙屯必将成为推进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遗产重要品牌和积极力量。海龙屯丰富了遵义文化遗产的类型,使之成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遗产地”,加之民族村镇文化、红色文化遗产等,遵义的文化遗产类型完整了,这对遵义的文化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将是最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