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者人才培养

管理者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者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者人才培养

管理者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 重要性 人才培养 哲学交流

一、当代信息管理学科的重要性

1.清除发展中的不确定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属于个体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属于群体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属于一个民族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甚至属于整个国家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清理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其有力法宝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化模块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估。目前信息科技创新迅猛发展,首先离开科学的系统的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就会造成多项社会管理活动陷入盲目状态,政府组织等社会机构以及个人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决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其次离开信息,人类的沟通也将受到影响,彼此的关系逐渐变得弱化,后果严重时还会出现猜疑、矛盾和误解。甚至引发新的冲突。所以有效的信息管理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促使工作的顺利展开。

2.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和良好的工作业绩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受丰富的信息资源影响产生了革命性改变。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以及未来的认识能力,都因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得到了不断的增强。通过信息数字化的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全新的变化:一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子商务购物网站获取所需的生活用品;二是许多高校毕业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就可以同时投递多份简历寻找适合自己岗位的工作;三是政府学校等组织通过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就可以制定工作计划和业务安排;四是企业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某些环节出现问题,通过搜索信息很轻松地就可查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五是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科学地对生产成本进行精确的预算,及时提供客户满意的需求信息,不仅可节约大量的单位工作时间,而且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新的社会需求,在传统的社会中是很难变成现实的,但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这些需求正在通过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信息管理技术得到了满足,进而加强了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依赖,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联合,提高了整体的凝聚力。

3.科学合理的管理信息资源

我们以科学的信息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有效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就会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信息资源按马费成教授的观点可分为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智力型信息资源和零次信息资源。人们可以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这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可根据信息分布规律和基本格局的三种层次,即集中与分散规律、时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在时间轴上揭示信息资源的增长与老化,把握信息的变化,实施动态管理;在空间轴上对信息进行扩散与分布,设计文献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和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对信息进行传播和利用。马费成教授指明要想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组织信息资源的科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各种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信息管理的人才培养哲学理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集信息技术资源和管理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复合性学科,对当代社会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大量的知识型人才,是灵活运用信息管理技术的关键。对如何培养人才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以人为本,系统而有效的分型培养

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信任学生的发展能力,尊重学生个性选择,做好能力分析。同时,要建立弹性学分制,开放的模块课程,推进主辅修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是管理与计算机两门专业的简单叠加,而应该采用自己的人才培养类型,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培养出专业人才。

2.没置案例培训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固然是知识传播的基础,但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已跟不上信息化科技时代的发展速度。改变教学计划,设计丰富多样的与生活更贴切的教学案例,结合实际是使学生快速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设计一定形式的模拟案例教学方案,带学生先入门了解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有个整体的生动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点。

3.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因此,增加学生社会实习机会是快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要求,通过参考企业的信息开发与管理模式经验,明确日后的学习方向,也是培养人才探索本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就会迅速得到提高,也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计划。

4.加强环境建设

培养浓厚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高校加强本学科本专业环境建设也至关重要。高校除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种竞赛、知识问答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管理专业的热情,只有热爱这个专业学生才能全力以赴认真学习,高校才能加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所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人才培养也是重点。

参考文献:

管理者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新理念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重在激发师生贯彻教育理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育管理应该实现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本文将从现状、解决措施及前景思考等方面讨论教育管理新理念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受社会制度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模式仍然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没有得到解放,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利用行政管理的办法进行教学管理,虽然曾经对我国的教育管理起过极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和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行政型教学管理注重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将学生放置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打造,墨守陈规的管理模式禁锢了人才的发展,高校的学生都存在知识面狭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接受老师灌输给自己的思想而缺乏创新和研讨的精神,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齐头并进地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当前的高等教育的弊病严重阻碍了这类人才的发展。

■二、 转变教育管理模式措施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病,管理者应当认真学习、贯彻教育管理新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将教育管理模式引导走向注重人性发展的道路。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转变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加强民主管理,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全方位改革。

(一) 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者是转变教育管理理念的中坚力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思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的不同方面,教育管理者必须对自己管理范畴的主体思想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称为一个合格或者优秀的管理者。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不仅是对错误的理论进行纠正,也不仅是对不完善的理论加以补充,更重要的是注重与时俱进,在信息广泛快速传播的当今时代,仅靠历代传承的思想理念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随时接收并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规矩并不代表教育管理者必须因循守旧,在规范的管理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二) 实现对学生的民主管理

教育管理对象主体是学生,传统的管理模式让学生禁锢在单一的思想模式下,自身个性无法发挥出来,在转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转变也是重中之重。教育管理的受益者也是学生,因此教育管理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最具发言权的,因而管理者应当采取各类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学生的民主管理。问卷调研、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都是让学生充分阐述观点的平台,教育管理者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改革,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使学生不觉得身为被管理者是处在一种被压制的状态,民主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 教育管理模式的全方位改革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思想模式的转变需要在一个促进其思想观念升级的环境中进行。教育管理理念、教育观念等抽象意义和课程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微观条件的改革是营造良好改变环境必不可少的因素。教育管理者要将教育改革切实可行地贯彻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传播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深入研究当前的课程体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接受民主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为学生营造积极上进,个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体会活跃、自由的学术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压制学生好奇心的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广泛阅读、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新的教育管理观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重点是将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应用性研究或技术开发的工作中,应用型人才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产品,针对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需要,培养人才的课程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加强各类基础课程的建设的同时突出专业知识的积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自由发展和表现的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样强调实践能力。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步协调进行时理想的培养方式,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又能通过实际操作升华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是这类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所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积累,同时不能忽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管理新理念实践,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作为指导,所以奠定客观、完善、正确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实现最基本的前提,通过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正加以落实,通过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创造服务和发展的砥柱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玉兰.高等教育管理新理念阐析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4期

管理者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 人才培养 分析

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员工就是用来衍生利益的机器,而一旦员工的专业技能下降或者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时,企业管理者采取的措施就是替换人员、调整配置。

一、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落后。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较为落后,淡化模糊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制度缺失或不完善,没有形成人才培养氛围,没有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2.缺乏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没有明确的人才梯队建设目标,多数企业认为员工培训是给员工的福利,从而降低对员工培养的投入,还有要求员工自行培训,不给予经费支持。一些知名企业为吸引人才而例举完善的培训制度,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严重缩水,如此导致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质量低,完全不能培训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而员工在培训过后发现自身能力依然没有得到提升,对培训失去信心,对职业安全产生危机感,导致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下降。

3.企业人才培养形式单一。目前企业还是以培训为主进行人才培养,培训内容完全不符合培养的初衷。如企业新进人员培训做得细致到位,新员工也能通过培训适应岗位的技能需求。但此后员工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却很少进行培养,最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组织员工参加相关的公开课或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企业授课,培训形式单一且没有新意,员工感觉枯燥乏味。这种培养形式导致员工对培训十分反感,缺乏兴趣和激情。而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员工,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对职业充满迷茫,从而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对在该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容易导致员工离职、人才流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人才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管理者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为企业塑造人才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国际上对企业资产普遍界定为“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而人力资源正好符合企业的经济资源。而一般想要获得经济资源,就要付出相同的成本才可以取得。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意识到人才培训的成果是企业巨大隐形财富,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力量,而还要认识到,人才资源的管理不是简单的对员工的管理,而是对员工的重视和关心。员工也不是为自身企业产生效益的机器,是家人、朋友,需要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留住人才,才能让员工产生“企业的兴衰关系着自身的荣辱”的归属感。

2.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人才梯队建设,打通职业生涯通道。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人力资源实际情况与战略发展需求,通过适当的程序、方法,分析出人力资源发展差距,针对差距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和发展的平台,促进管理、研发、技能操作等人才队伍成长,建设梯次明晰、结构合理、数量充沛的人才队伍。根据岗位需要、能力趋势和潜力开发,为员工制定个人培训计划,并与员工共同制定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动态性的创造职业发展空间,以职业生涯发展激发员工自我发展。

3.企业要有明确的培养流程。明确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厘清培养原因;明确培养人才计划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培训对象的筛选确定,以及培训方式、内容、时间、地点等。重要的是要建立培养评估系统,完善培训评估质素,并将评估结果与员工薪资相联动,提高员工重视程度,最大限度扩大培训效率。

4.企业人才培养要实现双赢,尤其是员工要实现增值成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还要考虑员工利益,营造员工积极成长、自我增值的氛围,形成人才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造就人才的局面。对员工来说,首先看中的是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激发员工成长的热情,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培训的成效作为员工晋升和薪酬高低的一项评估标准,让员工意识到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自身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薪酬高低,以此激发员工自我成才的积极性。同时量身定做技能和文化培训,帮助员工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企业获得了更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世光.试论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1)

管理者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跟他们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近几十年来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于粗放,导致整个行业效率低下,出现管理混乱导致工序复杂,无用功比例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合理的培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从而使其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此必须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诚实可信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为企业所用。

1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的重要地位

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的主要成员就是人,人是企业的主体,而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的人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上,他们直接接受上级领导的命令,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中可以提出自己创新的想法,改进意见,进而更有效率地提高公司效益;对下,他们是普通员工的管理者,要把上级领导的安排要落实在员工中,这其中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员工完成各项任务。可见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了他们,企业就像一盘散沙。

1.1工程管理人员是各企业竞争的重要力量

如今是一个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只能被社会淘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强不强,主要看企业内部知识分子多不多,而工程管理人员是先进知识的代表,他们自己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企业的领头羊。工程管理人员在一个企业内有着长远的目光,他们比普通员工都看得远一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很清楚的见解。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保证企业在项目择取和投标决策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工程管理人员是各企业竞争的重要力量。

1.2工程管理人员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工程管理人员直接同企业经理和普通员工接触,他们就像一条细绳将上级领导和下级员工串起来了,如果企业没有了他们,企业将难以运行。工程管理人员既要同上级领导交流,反馈意见,在日常管理方式上可以有更好的措施;同时他们也要和普通员工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保证企业能够安全运行,踏实地做好一个管理者,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人员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2国外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美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代表了现代西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在发达国家,工程项目管理强调的是人员素质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专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和工作经验。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培养主要是在学历、经验及知识的广泛性方面。发达国家大部分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有50%以上拥有工程硕士或经济学硕士学位,他们的学科不同,从事的工作不同,且均在第一线磨练过2~3年,掌握了管理者所需的技术技能并拥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人员组成多样化,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架构;分工明确,协同工作,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容易完成相关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反观我国,无论是设计、施工、监理还是咨询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大学本科及大专学历占了从业人员90%以上;且人员组成不完善,绝大部分以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专业人员为主,经济学、管理学及法律专业的人员基本没有,但企业依旧只注重从业人员的工程技术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员工的标准;从业人员再教育走形式的情况常有发生,违背了工程项目管理学的初衷。

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

根据国外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学历普遍过低,且只注重工程技术的学习,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不予重视,例如许多施工企业现场技术人员只负责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工程质量,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往往为求较高质量而导致成本增加、工期拉长。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要使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因此首先做好、做强国内的高等教育,使即将走向工程项目管理岗位的大学生有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与经济的理论体系,然后在基层工作中培养实践经验,加深对基础工程技术理论的认知,从而使自己的工程技术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然后重点培养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最终成为一个以工程技术为依托,懂经济、善管理、知法守法的优秀管理人才。在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中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巩固工程技术的基础作用

工程技术即建设工程的实用技术,以各门工程力学为理论基础,还包含有施工技术、设计、造价以及相关的实用技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是关键。工程技术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基本技能,是从事建筑行业各个领域工作的基础。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也是必修的内容。技术进步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关键。为此,在人才培养上首先要有良好的工程技术作为以后走向工程项目管理岗位的基础。

3.2综合管理才能的培养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绝大部分均因专业技术优异、工程经验丰富而被提拔到管理层,经此渠道走向企业管理层的人占80%以上。这种管理层的“工科化”导致也加重了建筑行业“重理轻文”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然而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还必须培养其具备管理才能,具体包括具有经济头脑、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法律意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要使项目盈利,就要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头脑,做好成本控制的基础;要善于把握投资、质量和工期三者的关系,在于工程质量过关,工期不延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增加利润。对企业而言,项目管理者拥有了经济头脑就可以制定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计划和方针,协调好各个项目的利害关系。

项目管理者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论,先进的工程技术是无法推广和应用的,相反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建筑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此外,还要培养管理者在与工程建设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让工程项目管理者懂法、守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项目经营风险,依法依规范运作,才能做到依法管理工程项目与企业。

根据调查得知: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者而言,越是高层的管理者越应拥有更多的综合管理才能,越是高层次管理者的工程技术技能所需要的比例越少,综合管理技能所需要的比例大为提升。从基层到高层的管理者的工程技术能力都应保持高水准,并尽可能提高,只是由于越到高层的管理者,更多的是从事管理工作,越少应用现场的专业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综合管理能力越来越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因此需要的综合管理能力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因此,培养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首先应具备足够的工程技术,以专业技术为支撑,注重培养其综合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

4结语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相对较低,且培养的“重理轻文”模式,致使国内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只有整个行业及企业重视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成为以工程技术为依托,懂经济、善管理、知法守法的优秀管理人才,建筑业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才能与国际接轨,使建筑企业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国家发展的建设重任和真正地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张伟,苗飞,宋进朝,冯敏。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价值工程,2011,(35)。

管理者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0-0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工作的依据,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意义深远,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高校应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十二五”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问题

1.从修订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容易被理解成对原培养方案的否定,导致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忽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过大的改动影响年级间的衔接,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反而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

2.从修订的过程、修订的方式以及修订者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修订前缺乏广泛调研,指导性意见论证不充分,在修订过程中缺乏规范审核,修订过于频繁,在修订后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每一轮的计划修订只是表现在个别课程的调整上,对于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后对计划实施的意义存在主观判断,缺乏说服力。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务员或者不熟悉本专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负责人。

3.从修订的内容来看,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整体架构,为了突出培养方案,经过修订,修订者会破坏原有的课程结构,添加或者删除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往往没有经过系统论证,随意安排。

4.从修订后的执行情况来看,对修订后的方案执行坚持度不够,常因人因事改动培养方案。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依据

1.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其培养目标有关,高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前都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一切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立,每一个知识结构体系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培养对象有关,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学风较差,上课不专心,考试不理想。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风差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因材施教有关,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程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课程的难易度。

3.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各项教学资源有关,许多本科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合理,课程设置接近当前社会需求,学生也喜欢学习,但是无法开设。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师、教学场地(包括实验室)等各项教学资源。缺乏任何一种资源,再完美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因此,方案修订者必须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制定可行的方案。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1.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开展。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修订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修订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探讨,切忌实用主义和浮夸主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完善计划,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有所学,而不是充斥一些眼花缭乱的课程。

2.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突出专业特色。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成为吸引高考生的重要指标,做为教育管理者和方案制定者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结构。既能给学生架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能让学生学得满意,在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或是进行略微改动,最终的结果是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出现问题。

3.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期望,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压缩理论课时时间,强化实验和实践课时。

4.规范审核机制,加强执行力度。方案的修订者对修订意图有自己的理解,为了避免一言堂现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核机制,让各种力量加入到计划的修订中来。学生(包括毕业生)、任课教师、学校专家、行业专家甚至家长在修订计划时都可以积极参与。也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计划的执行力度才会加强,不会出现只有一两个人能了解计划修订的意图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和修订者应该担负起传经解道的责任。

5.规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合理的专职队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资力量强大与否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本科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各种招聘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计划的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所修订培养方案的评价和论证。包括实施前的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比较热衷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而比较忽视对源头的评价和效果的评价。方案的修订者和管理者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社会,切身体验,更要与相关的单位部门沟通交流,多听听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是毕业生的意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动都要有所依据,并按照规范的审核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方面注重计划要紧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另一方面尊重方案的稳定性,因为只有在规范的审核流程中才能对方案修订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避免因方案修订而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

[2]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关于开设公共选修课几个问题的量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罗刚淮.高效热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

[6]王帅.论校本知识创造与校本能力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7]古祥生.对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