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94—02
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采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即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体系、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使师生与实际劳动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使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结合,共同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够,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还沿袭着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思想,片面追求知识完整性及系统性,忽视了培养学生成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社会适应性差。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深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很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职业院校也进一步转变了观念和认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如以培养学生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团体互利为基础的人才培养途径,以“专项—综合—顶岗”能力培养的三阶段人才培养途径等,这些人才培养途径彻底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途径,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其的基础环节。我国传统课程体系是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不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它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其教学过程以传授学科知识为宗旨,忽视发现性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它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不是等同的。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能力,增进学习者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帮助学习者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具体的职业行为相联系。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职业者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一种课程体系,它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同培养师资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校企共同培养师资有多个层次,例如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每个层次的教师培养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如可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以及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的选拔符合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职称评定标准来引导“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同时将考核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
(三)坚持“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1、整合教育与管理机构,推动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的深层合作。院校可以将学生处、社科部、团委等部门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依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解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行为自律性等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
2、落实和完善学分制度。教育管理采用内容量化的学分制度,建立学生的学分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以引导与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3、深化学院素质教育体系。学院应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形成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特色文化为抓手,构筑素质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学院通过企业理念文化进校园、企业高管专家上讲台,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背景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实行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制度等措施,使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在素质教育考核方面,形成“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三结合的模式。
三、工学一体化人才“组合式订单培养”培养途径实践
(一)“组合式订单培养”是一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与管理机制,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为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它适合于行业企业规模较小、年用人需求量较小的行业。通过“组合式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联合向学校“订制”培养学生,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规格,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评估标准。“订单”不只是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包含着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及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机制。
(二)通过“组合式订单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企业员工举行培训班、个别辅导,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企业可以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生产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知识运用能力,同时教师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为企业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通过“组合式订单培养”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强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领域教学体系实施中,行动导向教学被认为是“学习领域”教学体系的教学实施原则。该教学法将专业学科知识与职业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初衷。我们在教学中贯彻“做中学、学中做”这一理念,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满红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1):151—153.
[2]张彤,王艳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途径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7,(2):22—24.
关键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医疗资源;DRG
1引言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在医改中发挥医保引擎作用的重要途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引导医疗资源配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以及促进现代医院管理。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的内生动力,健全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对医院的价值导向作用,改变医疗机构的行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以取得最佳医疗率和医疗效果的管理活动过程[1]。医院管理是影响医疗体系运行的关键因素。从管理系统的视角看,医院管理是由若干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要素所构成的管理整体。这些要素包括人的管理、事(医疗)的管理、信息的管理、物和设备的管理、财的管理[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以激励医院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同时提高诊疗行为的规范性,降低风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必然促使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本文总结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现状,探索建立基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医保支付方式概述
国际上医保付费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1)数量付费(FFS)阶段(始于德国,1883—1980年)。该阶段以医院为核心,主要依据人头、人次、项目、床日等收费,项目由政府部门定价,医院关注服务数量,忽略医生诊疗风险和差异,推动了医院粗放经营模式,即以扩大规模为手段促进医院发展。这一阶段院方关注如何提高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等数据指标,整体上对入院指征把握不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这种支付方式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产生优势医疗资源聚集,超大规模医院陆续建成,典型的例子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编制床位8475张,有三个院区,12个院中院。2)质量付费(DRG)阶段(始于美国,1980—2010年)。该阶段以医生为核心,实行按病种、疾病分组收费,关注医生工作的风险和贡献,同时推动医院朝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促进临床创新、服务质量提高。按疾病诊断付费的目的是减少过度利用服务,最终达到费用控制的目标。但是医院运营中可能会诱发医生道德风险,即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床位周转率,将术前检查环节置于门诊环节,导致门诊费用上涨,医疗服务的总费用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医院尽可能压缩住院病人在院时间,部分需要短期护理的病人可能会面临转院继续接受后续治疗及护理的问题;部分医院被迫取消成本高、社会又确实需要的临床服务项目;对医院透明度及提供适宜性医疗服务提出挑战;增加了医院的管理成本,审查工作难度加大。3)价值付费(VBP)阶段(始于美国,2010年以后)。该阶段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价、定价和发展阶段,医疗定价的权威不是政府和医院,而是患者体验和疗效评估,推动医院管理朝人本方向发展,关注患者体验,避免过度医疗。质量付费回归医疗本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正处于按数量付费到按质量付费过渡的阶段,由于区域卫生发展水平及病案管理水平不平衡,并行付费制主要有三种:病种付费;按人头、床日等多种数量付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同期,国家卫计委在深圳市、三明市和克拉玛依市开展C-DRG收费方式试点,三明市已率先实行C-DRG付费。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确定了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并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障DRG(CHS-DRG)分组方案》,融合当前主流DRG版本的优点,形成全国统一的26个主要诊断分类(MDC)和376个核心DRG分组(ADRG),并要求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2020年模拟运行,2021年启动实际付费。
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的影响
医保支付是基本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各地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控制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支付方式改革必然影响医院管理和医院发展。我国2O世纪8O年代末开始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未与支付方式关联,主要是因为缺少四个方面支撑: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名称分组、编码的标准化、病案首页的规范化填写、医院信息系统化。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医院管理人才水平不断提升,医院逐步具备上述四个方面能力。基于此,可以探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以这个点来分析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立。医院需要思考部门设置及职责是否适应DRG支付方式改革。支付方式改革与医院经济运营密切相关,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运行指标体系数据,医院经济目标对医院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医院运营部门面临支付方式改革挑战,激发医院成本核算精细化、医疗行为规范化、收治患者合理化。工作办法方面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成本和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开展病种成本分析,获取病种人力、物力资源消耗,指导医院管理者能够确定哪些程序或服务应该被保留,哪些应该被放弃。医院还需要建立灵活而透明的管理机制以支持激励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在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医院需要质量与安全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监管,促进规范行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及对关键节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的监管,基于DRG数据是质量与安全精益管理及科学化决策的重要手段。支付方式改革得以实现与疾病诊断编码密不可分,病案管理关系DRG收付费方式的可靠性,病案管理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病案利用价值。疾病和手术编码是病案数据质量的关键一环,要严把病案书写质量关,特别是病案首页信息填写质量,建立病案信息准确性及有效性审查机制。支付方式改革能否得以实现,信息化手段是基础保障,医院信息化水平是实行DRG收付费改革的重要因素。医院精细化管理需要医院信息工作做到精确化、模块化、数据化,以提高医院管理层具体应用的可操作性。
在分析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从安全意识—核心安全能力—行业安全能力“三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阐述了“三层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等。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人才能力;三层递进式
基金项目: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施保障研究”(项目编号:XHGZ2015024)
安全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国家、社会、国民经济。指出,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承担好的重要责任。[1]因此,加快培养安全技术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任务。
一、安全技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分析
为准确把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研讨的基础上,又以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企、事业单位的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真正了解和掌握了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查发现,生产安全工作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安全工作是安全理论和技术手段应用于行业工作的过程,不同行业的安全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2)安全工作过程不是制造和完成产品的过程,而是与完成产品同步的管理和控制过程,因此,目前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3)安全工作具有行业特性,也具有“共性”。分析得知,用人单位对安全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技术+管理”并重型人才,既要懂安全,又要会技术,还要能管理。对此,明确了培养“安全意识+核心安全能力+行业安全能力”的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职业认知+核心能力+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来实施该专业从安全意识到核心能力再到行业能力“三层递进式”的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行业需要。
二、“三层递进式”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为机电、建筑等企业安全管理员、安全检查员、安全生产监察员、安全生产技术员、安全评价员、风险评价员等。[2]鉴于生产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容易导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定位不清、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这也是安全专业人才市场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调研分析,把安全技术管理岗位群专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3-4],第一层次为安全意识,主要是树立安全思维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论;第二层次为核心能力,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及安全管理能力;第三层次为行业能力,体现了“共性+个性+实用性”的特征。因此,设置“职业认知→核心能力→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从安全意识到安全思维,从核心能力到行业能力,以安全意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平台、以行业能力为支撑、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应。
三、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三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通过分析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制定能力培养方案总体安排计划与要求。将课程进行解析、重构,确定新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结构总体分为三大层次部分。第一层次:安全意识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形成高职学生基本文化素养、逐步培养安全思维和建立安全意识(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掌握安全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例如,安全导论与职业认知、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等。第二层次:核心安全能力课程,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面向本专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包括基本安全操作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例如,安全监测与控制、安全急救与护理、防火防爆技术、安全评价、责任心决定执行力等。第三层次:行业安全能力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能满足行业企业具体需要的行业安全能力。例如,机械、电气、建筑安全技术等。通过模块式教学与阶梯式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意识到技能,同时,重点加强安全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开设“责任心决定执行力”等课程,突出该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执行力的养成。核心能力最终落脚于行业岗位能力,以五年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为例,可在第四学年按专业方向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培养,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通过第十学期近半年的顶岗实习,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按“三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三层递进式”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契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实施好“三层递进式”能力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抓好课程内涵建设。通过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形式,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也要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等。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大专业小方向”的方式,灵活设置行业能力模块课程的“三层递进”模式,符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特色。这是安全生产实际工作的需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途径,为培养出受行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者:郑庆新 沈兆振 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6):172-175.
[2]王福亮,黄进,李世新,等.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382-38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云会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1高职院校实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1.1管理会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管理会计专业对于相关从业者的要求较财务会计高许多,其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为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还能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来看,许多会计人员在高职院校毕业之后,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大多是从基层会计人员做起,很少能够马上进入管理会计工作当中。鉴于此,高职院校出于学员毕业后的就业率考虑,在开设课程中多以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较为基础性、适合其未来工作需要为主,而非从管理会计教学需求出发。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管理会计教程,但是多半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其课时数量及教学的要求明显不足。长此以往,使得高职院校对于管理会计课程的讲授不很重视,难以让学员掌握到管理会计课程的精髓部分,对于管理会计的系统性、体系性的掌握不足。久之,使得高职院校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缺失。
1.2管理会计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都十分注重对于教师队伍学历的要求,客观地讲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素质都有了较大水平的进步。但是,问题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于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在管理会计实务方面稍显欠缺。然而,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核算,其实务操作大多来自于实际工作当中。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不断进步,管理会计工作的问题在企业内部可谓是层出不穷,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材为主,缺乏实战经验要求,非常易于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而学生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有很多难以应付将来的实际工作。可想而知,其未来的就业形势较为堪忧。
1.3管理会计教学跟不上时代需求
互联网、IT、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不断充斥着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大企业都在研究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相连,以便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但从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来看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原因出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教学模式略显陈旧。几十年来,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于一些学校之内,管理会计教学亦是如此。许多高职院校在管理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教材为准,基本上属于“照本宣科”,教学是为了应付学生的考试。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非是为了将来的一纸文凭。这种略显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合当今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其二,教材更新换代较慢。高职院校教学用管理会计教材更新速度较慢,自然会影响学生接触到最为先进、前沿的理论知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及纷繁复杂,国内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完善及更新,尤其是2017年财政部最新颁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可以说对于管理会计教材的更新提出了高水平要求。由于管理会计教材的落后,使得学生难以接收到最新知识,且部分老师讲授课程过程理论部分过于冗长,使得学生难以提起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最终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也造成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的连贯性不佳。
2云会计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2.1云会计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管理会计意义
云会计提出及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个区别在于,其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其分析决策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度发达,各类信息的数量之巨是难以想象的。云计算技术的提出,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云计算演变而来的云会计应用,以其数据存储及处理方面的优势,为管理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云会计构建于互联网技术之上,为企业提供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及会计决策服务。云会计的逐步应用,给传统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管理会计功能实现依靠的是对于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决策,传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会计需求。而云会计的产生与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管理会计所需信息不足的问题,并且帮助企业管理层制定出较为合适的生产经营决策、投融资战略分析,成为现代管理会计应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会计对于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首先,云会计的产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对于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收集、整理的速度与效率,其给依赖于大量财务或是其他信息而完成准确决策的管理会计提供了较多便捷。其次,云会计的大量应用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决策职能。云会计独特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各类信息具有及时、精确、全面、动态的特性。同时,云会计的“云端”特点,使决策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获取企业信息,无疑会大大提高管理会计的决策科学性。最后,云会计以其云端特点,使得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能够在企业所处行业内部横向获取相关有效信息的同时,还可以从纵向层面获得原材料供应商或是相关服务供应商的有效信息,从而使得各类决策更加从容、全面。
2.2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第一,合理设置会计课程。高职院校在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专业学核心课程的同时,应该适当结合云会计的特点进行。云会计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以后很有可能将接触甚至是运用云会计开展相应的业务处理。高职院校要将云会计应用与管理会计进行紧密结合,设置一些适合于学生未来管理会计应用的课程。例如,可以设置一些IT、大数据、云计算等课程辅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云会计的应用。鼓励教师申报管理会计优质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对于管理会计进行相应讲解。并且,作为院方应该设立一定奖励政策,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提升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第二,优化教师队伍。改革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注重职称培养而忽视相关会计执业资格提升的现状,高职院校在鼓励本校教师参加“双师考试”———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以期增加教师的“实战”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管理会计业务开展得较为优秀的企业管理会计负责人,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来学校定期进行授课,在提升对于学生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优化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另外,客观地讲,经济管理类教师对于相关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掌握的要比专业人士有些差距,因而校方应该加强对于管理会计教师IT综合能力的提升,以确保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将云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结合,以实现云会计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第三,加强理论与实务的联系。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对于学生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实际业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管理会计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其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一定理论基础上具备相应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宗旨。同时,学校可以结合云会计同管理会计相互应用的案例,从直观上让学生对于二者结合有着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升职都是极为有利的。
关键词 技术力;文化力;生态力;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57-03
党的十昭示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概念。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和谐的实践状态。教育的目的与生态文明的内核一致。生态应该是和谐的,教育也应该是和谐的。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生态文明时代主旋律,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生态文明价值精神结合起来考察,从注重技术力一维的单向度线性模式转向融合技术力、文化力、生态力①三维的多向度、立体新模式,“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积极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以技术力奠定高职人才培养基础
高职教育自兴起之日起,便高扬“差异化”,强调应用性,主张从普通本科高校的固有发展模式中跳出来,适应以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主要表征的现代化需求,培养紧缺高级技术职业人才,解决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的脱节现象,更好推进现代化实践进程。这是高职教育的初衷所在和立教之本,也是其矢志坚持的发展理念。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及以技术为强大支撑的诸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正在释放日益强劲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产业经济发展的势头。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力教育理应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的最根本区别。
虽然高职教育发展自始至终高扬技术力的旗帜,从未敢怠慢,但从技术力彰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速度与质量来看,表现得仍然有所缺失,在某些关键行业和领域甚至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较大程度而言,高职人才所能胜任的岗位所体现的“技术品位”还不高,有的甚至还有些“低阶”。高职人才在技术力上普遍存在几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一是能应用但应用不纯熟;二是有技术但技术不高端;三是有应用能力但无研发能力。可以说,这是制约高职人才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高职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抉择一个问题:究竟是打造“新型农民工”,还是培养“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前者显然违背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后者显然是对初衷的坚守与超越。
“高技术品位职业人”的培养正好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的要求。有纯熟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高端的技术、具备良好的技术研发能力,这就是一个“高技术品位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技术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人才的技术力培养,绝不能将人与技术割裂开来,不能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应让人左右技术,不仅左右其应用,而且左右其创新与研发。一言概之,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必须深谙技术应用和研发的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了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技术,如何将不好的技术替换,如何将好的技术进一步优化升级,将高技术品位的理念牢牢记在心里,将高品位的技术牢牢攥在手中。这就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技术力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以文化力支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学者王永丽在《文化力》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力的内容,认为文化力包括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思维力、文化先导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凝聚力等在内的21种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一语中的:“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1]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指标,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价值实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而不论作为整体意义的人还是作为个体意义的人。“文化力是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终极力”[2]。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原本重文化轻技术的本科院校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千方百计弥补技术教育短板,寻求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正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致力于培养有文化、有精神且有技术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重技术轻人文”、“只重职业”不见人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长期看来是不可持续的,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高职教育要在竞争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一以贯之地发挥其“技术操练场”的作用,更应增添其“技术发明馆”和“精神塑造园”的功能。换言之,高职教育除了一以贯之地发展其技术力,更应花大力气提高和发展其文化力,让文化力成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重要支撑。文化力教育融技术―思想―人格精神于一体,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依笔者看来,文化力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文化能力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能力教育更加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相对于科技力等硬实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高职教育应培养有思想,会思考和创新;有能力,会学习和创造;有素质,会做人和做事的高文化力人才。
三、以生态力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方向
如果说现代化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应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素质教育时代,那么第三个改革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即生态教育时代。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融入教育理念是大势所趋。生态文明与教育在价值上具有同一性,都以人的全面、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生态文明价值目标能够引导教育目的更加人性化、德性化。生态文明时代呼唤教育的生态化,呼唤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当今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地位趋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和实践状态,以此为蓝本重新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脉络中对其确立和发展进行逻辑分析,不难看出,现行高职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培养模式,功利主义、经济主义、技术主义色彩较浓重,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长此以往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不能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当下时代教育的主题,即生态教育时代,叠加了应用教育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将人的发展视线从人与人的关系延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审慎思考和慎重抉择中,从脱离了自然的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延展到了与自然唇齿相依的人-自然-人的关系抉择。很显然,技术力奠定基础是应用教育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文化力支撑体系是应用教育时代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技术力还是文化力,从根本上说,均未能彰显自然之于人的先在地位以及人对于自然的敬畏责任,未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时展的主旋律,高职教育应走出一条学生――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之间持续共荣、和谐共生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高职人才培养应综合应用教育、素质教育和生态教育的价值要求,除了以技术力奠定基础,以文化力支撑体系外,更加需要培养、锻造出一份“生态力”,让其引领方向。生态力一方面引领技术生态化,一方面引领文化生态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生态教育时代的人才不应仅仅懂技术和文化,更应懂生态,注重生态整体价值。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绝非是会技术操作、懂技术发明、守法讲德而已,取而代之的必定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最优的产品,以最低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总之,生态力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技术力和文化力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是生态文明时代向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更是高职教育本身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形势所应做出的明智抉择。
参 考 文 献
[1]金元浦.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EB/OL].[2015-03-12].http:///2008/01/21115872944-2.shtml.
[2]孙粤文.试析文化力之于中国梦的五重价值支撑[J].实事求是.2015(1):92-94.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echnical Force, Cultural Force and Ecological Force
Lu Yan Hu Xiaoyu
Abstract New era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ditionally training model or one-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l which mere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echnical force urgently need to shift. And it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echnical force, but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force and ecological force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on that technical force lays the foundation, cultural force supports the system, ecological force leads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