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道德;传播者;思想教育
一、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具体方法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到“独慎”
“独慎”是一种修养方法,也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它使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能坚持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去行事。它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这要经历一个由十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斗争和锻炼的过程。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不断锻炼和改造自己,以达到“独慎”的境界。
(二) 要_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
古人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的是人难免都有过失。通过自己不断地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正确认识自己,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教师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善于向他人学习,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进而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
(三)推动自我修养,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教师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奋斗目标和教师修养目标,既为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又成为不断推动和鼓舞教师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巨大力量。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惟一标准。
(四)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
树立教师理论人格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二、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
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
倡导科学用人机制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 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 一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按照 “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二)建立奖罚制度
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建立监督制度
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 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四)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洋.浅析如何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经验管理者,2013(8).
关键词:中小学生 美术教育 课堂教学 美育
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以生为本,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因而我们美术教学的课堂只是一个学生接受美育的起点,学校课堂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要让学生们有更多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的时间与机会。小学和中学同属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美术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在初中从事美术教育十几年后,又步入小学成为了一个新手。一切从头开始,从教青春期的少年转变为教可爱的小朋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的制定了1――9年级四个学段的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但真正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这些在职教师不断的探究、摸索、实践,特别是从少年转向儿童年龄段转变,教学实施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内容实施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的差异
美术学科是一门活泼、轻松、富有魅力的学科。美术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老师互动交流。使学生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 在中学的课堂,教师进入教室讲解相关知识时,虽然也要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入,但一般只是一两句便进入课题在十几分钟的讲解后,教师即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问答式、讲述式、抢答式等与学生为主体的横向交流之后学生们就可以动手实践了。例如七年级上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七年级上册学习速写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后,学生们就可以讨论交流所学到知识然后动笔实践。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的辅导。而在小学课堂上教学需要分步骤讲解分步骤巡视才能达到教学要求。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三年级下册第六课迷彩服,用彩纸对折之后打开,一面镂空剪出动物的轮廓,一面用彩笔绘制出动物的斑纹,完成后将纸对折可以看出有斑纹的动物。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把步骤分解。第一步,把彩纸对折,然后进行巡视并辅导。在确定学生们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再进行第二步的讲解。一面彩纸镂空剪出动物的轮廓,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教师需要边示范边讲解边巡视边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及时表扬只正确的学生,在另一面画上斑纹,不做具体要求,学生们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发挥,最后对折完成作业。同样是讲解的时间短,动手实践时间长,但如何讲如何动手却大相径庭。
二、学生理解力的差异
中小学的理解力有差异这一点尽人皆知,好像没必要说,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理解力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就“教”学生是否能“学”会。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者的过程不仅是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学习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去发现,探索所学的知识和规律。在美术课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起决定性的只要,学生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是作为学生认识与发展的主体所具备的内因和动力。中学生在经过六年的小学教育后,在所学知识有一定积累后,掌握新知识理解新知识都比较容易。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即使他理解了掌握了所学知识也会想凭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法,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材料。而小学生则不同,他们很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同,希望能够用和老师一致的方法,绘画作品能和教师的一样,但由于能力有限,作业的质量当然和教师的范作有较大差距。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以及谈谈自己的感受,要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发挥自己想象的冲动,是上好小学美术课的主要任务。
三、作业要求的差异
中学生的美术作业要求,构图合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作业内容有个布局,要有整体规划。线条要简洁流畅,色彩的搭配要有美感,小学生的美术作业要求,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会如何选择合理的构图,辅导学生们会用点线面来表达美术作品。学会三原色及认识多种色彩。美术欣赏部分,更体现了巨大的差异,小学阶段欣赏自然景色动植物、图片录像剪纸、民间艺术、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以讨论比较的方式来表达美术作品,是在特定的范围中进行感知。而中学生有单纯的欣赏课,课题建议学生们欣赏古今中外的大师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价。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对于小学生美术作业的质量不必强求,实践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尝试失败的教学方法,就是事先不必给学生过多指导和框框加以限制,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要对小学生的作品要多肯定,且鼓励形式多样。对学生作品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哪怕是 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
中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无论差异如何作为美术教师必须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论》 上海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美术教育杂志 》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意识;体育心理
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的真正含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而社会则应该加大体育意识宣传力度,并且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众所周知,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利于增强我国国民体质。中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增强体质,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体育运动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加强他们的体育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颇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全面地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改变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呢?在我看来,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生本身体育意识的转变
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题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内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想改变中小学体育现状,首先要改变中小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体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主动接受关于体育的思想教育。德、智、体、美、劳是中学生要接受的必不可少的教育。要想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当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他们对体育认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想、兴趣、意志、爱好、个性等等方面都容易在体育活动中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们应当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主动并乐意接受关于体育的思想教育。
(2)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小学生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长期的学校生活、有规律的体育课程使他们形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加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而对于那些体育意识比较淡薄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逐渐改变对于体育的看法。
二、学校方面应做的转变与改善
学校对于体育方面的转变与改善将会对中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1)学校要改变对体育的传统看法。目前,我国的学校出于升学压力,应付教学,由于重智轻体,导致许多学校指导思想出现偏差,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把体育当成了一门必须要考试的课程,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培养个性、形成良好品质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校有必要改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努力改变学校的体育设施。现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改善,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就是如此,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学生没有足够的良好的设施去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就只能以学习为主,体育意识相当淡薄。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尽量去改变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毕竟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教育设施的完善与否,与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必然有一定的关系。
(3)教师方面的改善。在中国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教师的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及他对本职工作的看法和重视程度都将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看法。
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就应该端正态度,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刺激和宣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定向和恰当地设置目标,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一步一步地提高体育能力,进而实现更高的目标;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结果正确归因的指导等等。
三、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教育,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因此,要想好好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加强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就需要我们的这个社会多理解,多支持。
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只片面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些想法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认识看法。根据调查表明,当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比较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该看到,在很多的学生中存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萎缩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就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参加较少,很少有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总而言之,中小学生是最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之一。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正确的目标。正因为这样,社会各界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不合时宜的传统看法,为中小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中小学德育;嬗变取向;研究分析
一、前言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我国高度的重视,国务院也曾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小学校来说不仅要抓好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言行会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不断改变落后思想,将新知识、新理论运用于德育工作中。只有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才能够保证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德育工作的实施还需要学校的积极参与与支持,认真落实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文件,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近些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真研究中小学生认知行为的特点,并综合分析传统德育存在的缺点,及时探索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嬗变取向
1、创建学校德育管理系统,保证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不同的管理层次从学校开始到年级再到班级,并组成责任分明的领导小组,使他们处于一种纵向关系。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还应该保持有效的畅通,经常进行互动交流,对于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及时提出改进性的意见,保证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明确责任制,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要想做好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首先应该从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开始,使班主任能够明白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严格的奖惩责任制,明确各班主任的职责和范围,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津贴和奖励。同时还要多给班主任预留一些晋升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本身来说还要加强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德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下去。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教师作为班级的领导者,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德育精神,争做学校的教师骨干。要想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平时还应该多对中小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
3、班主任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一定要不断更新传统落后的德育思想观念,不要只注重形式主义,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工作,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要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学会做人。学校之间的竞争无非是德育工作者素质之间的竞争,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素质,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着眼于未来,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客观环境的德育作用
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恶劣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与学校积极联合起来,做好对校园德育工作的宣传,使每一个学生时刻都处于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中。学校还应该向学生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举行升国旗仪式,同时还要举办一系列的公益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发挥客观环境的德育作用。
5、实现德育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性,过于注重道德知识和道德信念的灌输,对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设置却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同,分层次、按步骤地做好对中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整合,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对中小学生边缘化课程的整合力度。边缘化课程一般指的是除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加大对边缘课程的整合力度可以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结束语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它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抓好学生们的德育工作。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时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生活规律,不断创新与前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落后的德育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高军.现代思维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9(1).
[2]李庆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J].政治政育,2011(6).
[3]于卫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关键词】:体育 舞蹈 结合
舞蹈艺术是一种集体能、艺能、知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一种融音乐韵律、人体美感、肢体技能于一炉的有机整体。舞蹈艺术对青少年品行素质、自身修养及智力开发等方面均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沃尔特・特里说:"舞蹈可以强健身体,纠正错误姿态,调整肌肉,加强动作的准确性,同时,因为舞蹈是一种运动,对学生而言,是比柔软体操更完备的体育课程。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跳舞除了自身和情感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舞蹈进入课堂丰富了体育教学手段,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身心,培养兴趣,调节情感,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和个性的发展,提高练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促进美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健康的舞蹈进入教学。
在体育课中适时地穿插一些思想内容健康的舞蹈和配以优美的音乐,能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从而提高兴奋性,减轻疲劳感,激发机体的潜能和学习的兴趣。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热身运动。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由于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
二、舞蹈进入课堂丰富充实了体育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了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舞蹈进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健康美、形态美的教育,得到各种美的感染和享受,进而使美育富于体育之中,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如准备部分练习我配上健康、轻松、愉快的乐曲,来替代以往准备的徒手操练习,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真地完成练习,使头、肩、髋等关节及全身得到充分的伸展活动,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轻松。也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和充实了体育教学的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舞蹈进入课堂后,对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和健身的能力,陶冶和健身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和个性发展,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当中充分运用了舞蹈这一教学手段,而且在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中,重视传授美育知识和加强各种舞姿动作的练习,使学生得到各种美的感染和享受,并提高了学习,自我锻炼和健身的能力。在开始运用舞蹈进入课堂教学,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时,同学们在完成健美操,节奏操等各种舞姿动作练习中,在美感和韵律感,舞蹈应有的舒展大方,富有表情的优美动作,使一些不受参加锻炼,胆小、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在美的音乐,舞蹈的感染下也能积极主动的参加锻炼,不少学生特别是学习不佳的学生,也能够参加学习,使得健美操、节奏操等优美的艺术体操,陶冶了儿童的情操和个性的发展。
可是要让舞蹈课作为中小学美育教育体系之一,进入课堂,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要确立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附庸于其他艺术的思想。在教育系统内,一些学校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另一些学校在"舞蹈是一种形体律动"的观念支配下,视舞蹈为广播体操等一类的肢体动作组合形式,抽去了舞蹈自身内在的美的艺术本质。上述两种观念影响或支配下的舞蹈教育,学生最终学到的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只不过是形似舞蹈实无内涵的毫无"真功夫"的"花拳绣腿"而已。当然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界及舞蹈艺术界应首先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实现。
其次,要解决教材问题,教材即课本,所谓课本乃一课之本。中小学舞蹈课本必须在体现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思想,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目的上下功夫。必须做到舞蹈的美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相结合,舞蹈的动律教育与身体体能教育相结合。要抽调教育舞蹈界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组,并让这些专家去认真仔细体验中小学生的生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广泛征求教育界文艺界人士的意见,编写出易让中小学生所接受、风格高雅、适应中小学各年段学生的舞蹈教育教材。
再次,要解决师资问题。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让舞蹈教育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普及舞蹈教育,师资问题是根本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合格舞蹈师资奇缺,艺术师范教学学科设置模式又不尽合理,设置舞蹈教育专业的艺术师范院校少得可怜。对现任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定舞蹈基础,但舞蹈专业知识还相对欠缺的教师应进行在职进修。这样双管齐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舞蹈师资奇缺的现状就会得到根本改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让舞蹈教育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学生产生激动,联想和想像,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志观念乃至学生心灵深处的陶冶,如同春雨滋润大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 《舞蹈教育学》
[2]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体现美育》
[3] 郭达明 《美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4] 体育教学《校园集体舞培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