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 创新型人才; 教学改革; 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67-02

1 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疾病的治疗方式也日益变化,死亡率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在不断的上升,公共卫生的领域有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巨大的挑战并不能难道我们的科学发展,见招拆招,最大化的推进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要将传统的预防医学有利的方面与现在的医学相结合,转变以前已有的思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新型创造性的预防医学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型的预防医学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将实践融合起来,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要有着穿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预防医学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相关的课程,有些科目也今早的开设,并且还开展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革新,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并且对预防医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给与足够的重视,也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到实处。知识的制约性要得开放,要在教育思维上下工夫,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深蒂固的惯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所以。预防医学的教师施教能力和学生的创造行学习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很关键的一步。

2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优化实践教育平台

我们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学模式的革新,这些一系列的转变才能为培养人才创造机会和方式,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医学的专业性强,知识性强。需要专业的医学人才。要给与一定的重视。实验室教学是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为培养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能够了解预防医学实际工作过程,方法和技术,实验中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很好的结合。在实验室的教学中,引入开放式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着创新的思维。并且让学生们总结实验的经验并且得出结论。这一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的能动性,也怕恶恶扬了学生们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实习是实践教学别关键和重要。为此,要创建大样本的社区人群健康基线研究基地来满足学生们来开展现场点差以及开设综合实验课的需求。为学生们实习教学开辟了一条道路,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这一培养机制将促进预防医学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时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清工作的症结所在,要创新教学理念,开展一系列的措施,从教学模式,实践应用,科学研究等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血药的创新型人才。

3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通过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将高素质的人才模式构建,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人才。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以五大卫生科目为主,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以疾病防治,环境卫生安全,人类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事务管理,职业技能,医务人员的素质等课程模块,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但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也要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的培养,选择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完善基地建设。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将更多的书本知识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感兴趣的学生,与此同时也要鼓励老师多为学生开设实践和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才能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有利于预防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将传统的一些方式改变,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要解决好,为以后的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人类的健康也更加有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华,万成松,郑莉,卫秦芝,吴娴波,邹飞.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11) .

[2] 林立,刘永春,高波.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03) .

[3] 杨乔欣,黎志东,马文煜. 现代医学教育中应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的统一[J]. 医学与哲学, 2002,(04) .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一、全球健康的学科概念与内涵

全球健康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与国际卫生两个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苏小游等[2]在综合了WHO健康促进部前主任Kickbush、新西兰W克兰大学的Beaglehole和Bonita教授、埃默里大学Koplan教授等,以及《全球健康概论》教材编委会的意见后,提出了全球健康中文版的定义: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领域。全球健康本质是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为主要目标,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参与的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的国际组织,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涉及的学科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领域其他各学科,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学科,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学科主要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和多学科交融的特点。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2016JGB176)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良好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助推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搭建互利多赢的平台。但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合作上,签一个合作协议,开个交流会,没有实现学生在岗的体验和实践,即使有也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第三年顶岗实习。

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选择校企合作具体模式时,采取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合作模式,即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全日实践,学生在企业顶班劳动,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反思总结,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实际岗位去锻炼提升技能水平,真正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实际岗位技能,就业时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建设中聘请了多名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岗位职责的分析,确定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工学交替”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企校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聘请物流企业专家兼职参与学校教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有效实现校企“零距离”衔接。通过实现“工学交替”,企业模式早期注入教学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模式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学生更早的确立职业需求,规划职业目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

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以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根据岗位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实施项目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借助“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一)岗位认知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形成初期的岗位认知,以理论知识加校内仿真实训室实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并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对物流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岗位体验学生二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中期岗位实习,即每学期中期有一个月的时间全日制到企业学习、实训和生产实践,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企业模式和行业文化,使学生得到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经过一个月的锻炼学生再回到学校总结实践经验来完善理论知识,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做中学、做中教”,实现了学习与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顶岗实习经过如此两年时间的循环反复学习、实训、生产,第三年即可直接进人企业顶岗就业实习。

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了一批适应企业需求的物流实用型人才,并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四、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构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运用能力强的优势,发挥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相互融合的互补效应,搭建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

(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完善和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制定《校企合作方案》、《顶岗实习方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

(三)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与多家优质企业合作,签订协议,共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人才,既扩充了校企合作数量,也提高了校企合作质量。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引企入校,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的建设等;二是与优质企业合作,与企业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企业员工到学校兼职等诸多方面合作;三是利用企业优势,实施订单合作培养,搭建“共享互利”平台,实现“专业校企共建、人才校企共育、师资校企共组、管理校企共抓”,摒弃原有订单培养只要企业订单,不要企业参与管理的弊端。

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聘请多位物流行业专家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并参与教材审定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贏”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构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工学交替,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派教师到公司实践,掌握企业业务流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还是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写、审定,都是为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实际业务过程有效衔接,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达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目标。

(三)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能力对接,完成企业人才所需技能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目标的对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人才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助推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几年来,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按照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流程,重点建设了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运输配送模拟实训室、模拟超市等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及叉车实训场地,为师生提供教学、实训的场所,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设施设备及企业运作流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了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桥梁,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学生转变为员工的时间。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17-02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双重疾病负担、伤害与职业危害、国民营养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卫生公平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SARS的暴发、致病性禽流感、含毒食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危机频发,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已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要较好地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因果链条的第一环就是高素质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2009年底,由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央编办联合下发的卫人发[2009]131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扩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高校,担负着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重大责任。所以探讨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适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预防医学人才,是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一、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由于过去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现阶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还存在不合理因素,如缺乏明确、具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风格院校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和完善等,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一直沿袭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在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也是一样,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结合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实际,船山学院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探索高素质通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办学的重要考量,很有必要。也唯有结合船山学院实际,依托母体学校特色与优势,利用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课程众多的资源优势,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改革,形成新的具有船山学院特色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承载起维护人类群体健康的历史使命。

二、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以《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六个基本要求)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依据,培养学生自觉建立、强化和维护公共卫生专业价值(专业精神);学习和正确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医学基础);牢固树立群体观念,深刻理解生态健康模式,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群体健康);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有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动员卫生相关资源的意识;正确收集和分析各类卫生相关信息,并能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信息管理);以及批判性评价现有知识、技术和信息,在职业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环境下的高素质通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可行途径,对指导与提高独立学院的现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公共卫生教育六个基本要求为依据,突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紧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步伐,主动利用南华大学“核-医-环保”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破二级学科壁垒,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有机整合相关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新增加《公共卫生写作》、《健康管理》、《卫生应急与处置》等选修课程,加强人文、管理和科研训练。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突出培养和提高船山学院预防医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急应变等现场工作能力。

2.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公共卫生技能培养。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一直是本科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强化、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与省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机构广泛合作,邀请一线实践部门的专家上讲台讲课,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环节的条件建设,将毕业论文专题实习环节与基地实践相结合。

3.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创建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和现场融入与实际工作能力。①开展互动式、观摩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电教设施,引导同学观看教学录像片、观摩片或应急视频,并就有关内容和同学互动,边看边讨论,提高同学学习热情。②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开设专题讲座。学院与实习单位一道,经常性地开展案例讨论。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建立互动教学平台。建设已有的《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实践技能》、《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等公共卫生相关的精品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地实现师生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

4.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质量管理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调动“教”与“学”的两方面积极性。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方面强调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查,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包括:①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试方法。②成绩考核:采取多段式、多种方法结合进行考核评分。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强调评估、反馈和帮扶相结合,以评促教。克服只重视评估过程与结果,忽视反馈和帮助提高的现象。学校目前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四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包括期末网上评价、积极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充分发挥好学生信息员的定期信息反馈平台的作用,及时处理反馈信息。每种评价均要求评价者课后和教师沟通,及时指出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母体学校南华大学拥有的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芙蓉学者”特聘岗位等优势平台的作用,培养、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知名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自身培养孕育学科人才梯队;加强现有教学团队的建设。分阶段将年轻老师派送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教学基地访问和实践,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和梯队。还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考评机制,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办学形式,发展尚有不成熟地方,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也不例外。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每年招收40人左右,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稳定,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中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针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所开展的创新与探索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反过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一定会推动船山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瑞泉,丘钦英,钟鑫琪.浅谈SARS给公共卫生教育带来的思考与启示[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6):67-68.

[2]关于加强卫生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9]131号文件[Z].

[3]卫秦芝,万成松,郑莉,等.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6(3):274-275.

[4]《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暨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系会议[C].浙江杭州.2006,7,1-4.

[5]李乐,龙鼎新,何淑雅,等.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1,84.

[6]李乐.大预防观背景下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38-39,53.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课堂教学 个性化特征 互动

随着我国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培养具备个性化特征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教育的关键阶段,不同的性格和思想决定他们对教育的不同诉求,而教学课堂是大学生思想个性体现的重要空间和场所,通过知识的传授加强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公共卫生课程教学课堂上大学生个性培养现状的梳理,公共卫生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个性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医学与教育学两大主干学科,对公共卫生课程教学课堂培养大学生个性的路径和策略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思考和借鉴,为提出我国公共卫生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奠定基础。

一、公共卫生课程教学课堂上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现状

国家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越来越放到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改革重要的着力点,其中,大学生个性教育是重要的着力点,尤其是当前社会对于公共卫生人才的特殊需求,更要求在人才培养中重视个性化特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公共卫生人才个性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足以强有力支撑和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课堂容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和卫生改革后的要求,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课堂人数不断增加,百余人的大课堂一方面增加了教学效果的传播压力,另一方面也稀释了教学资源的集中凝聚度。公共卫生课程近些年在医学院校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课堂人数的不断增多与教学资源的短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重。

2. 教学方法改革在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步伐滞后。但当前几乎所有的公共卫生院系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却不够重视和关心,更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课堂教学的落后。对比现在大学生信息量丰富的个性特征,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日益提高,这样的两元矛盾直接导致了由于不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而出现的问题显现,不注重抓教学研究,更忽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满足于就照本宣科的 “满堂灌”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成为大学生课堂个性教育的重要问题。

3. 教学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课堂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控性强。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单向传授容易造成“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大容量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探求精神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虽能掌握某些理论,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个性化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最终,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新媒体的流行分散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低头族”现象亟需。新媒体的流行改写了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模式,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会加重学生对新媒体的关注而致使对课程的弱化。尤其是公共卫生知识本身的专业性较强,在一些讲解能容上如果不能通俗化讲解,更会加重学生的腻烦心理。而手机新媒体监控的难度,又为课堂上学生的分离注意力提供了平台,所处年龄段对一些时尚个性的追求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新媒体的正确运用也成为公共卫生课堂上大学生个性教育的一个凸显的问题。

二、公共卫生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个性的原则

1.适当原则

适当原则是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科要求和课堂容量,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恰当、适量地设计互动环节和知识传授环节,以调动课堂氛围,更高质量地完成授课模式。

大学生的个性教育是课堂上的重要内容,但是,并不是全部内容,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需要教师把握。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整体安排,规划好实施大学生个性教育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量公共卫生的课程特点,分析出课程对学生个性方面的需求,根据需求来设计具体的个性教育相关环节。

适当原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人性化的具体显现和要求,原则规束的根本在于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学生个性自由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科学培养大学生个性特征的目标任务。

2.契合原则

契合原则是指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吻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趋势,联合课堂不同元素,融合不同学科特点,多元化、个性化实施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开始,就应该关注公共卫生发展以及研究的前沿情况,并将公共卫生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授课的切入角度要从社会现实切入,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的特征,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在整个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授课知识和所讲事例的贴近性,尽量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生动性,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会熏染学生的个性特征。

契合原则是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艺术规律,将“学以致用”理念深入贯彻课堂的集中体现,也是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契合原则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授课融合。

3.艺术原则

艺术原则是指课堂教学要讲究人性化、个性化和策略化特点,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积极地、灵活的教育手段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

艺术原则要求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主张授课的灵活多变,具体的要求就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要具有鲜明具体性和典型性;授课的节奏要具备生动性和曲折性;授课过程要具备严谨性和完整性;授课语言要具备准确性和鲜明性;讲课手法要具备精当性和多样性;授课思维表现要注重民族性和独创性等。

三、公共卫生课程教学课堂培养大学生个性的路径和策略

1.以多元化、层次丰富的课堂互动来强化大学生个性的加强

公共卫生课堂上的大学生个性培养可以成为医学人才个性培养的普及型个案,有效载体就是以互动特色为中心的多元化、层次丰富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凸显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加强课堂的主人翁精神来丰润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在这个过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有以下方法:

(1)PBL 教学法。这是“以问题为先导的讨论式”教学法,学生通过对事先设置的问题或议题进行讨论、探究,以求得对问题的回答或验证而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小课堂进行,需要教师针对班级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通过学生现实参与实际场景的模拟来加固学生的知识认知,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更为有效连接课堂知识和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求解欲,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得到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健全的个性特征也就自然确立了。

(2)分组竞赛法。这是以紧张的知识比拼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对课堂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通过不同组员的比赛竞争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会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由于高度紧张的精神语境,这些个性特征更能够反应学生自身的实际,所以,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不同的个性反应进行对比分析,使同学们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个性发展更为科学完善。

(3)实景模拟表演法

课堂表演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凝聚学生注意力。完善学生个性特征的有一方法手段。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公共卫生知识和案例设置主题,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尝试,拉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巩固、加深知识的同时,通过表演,形成自我对照和对比,查缺补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身个性。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来完善学生的个性特征,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通过内化的经验认知来完善自身的性格,而且,通过现实场景的真实模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深刻印象,在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的同时取得良好的个性育人效果。

2.强化以大学生个性教育为中心的公共卫生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强化大学生的个性教育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个性教育应该摆在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中德育水平亟需提高。一个只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良好个性特征的学生也不是培养出的合格人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强化以大学生个性教育为中心的公共卫生教学理念。

(1)转化教师角色。为了更好培养大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更注重自我发展,着力于重构自我形象特征。应该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服务者转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提供不同的课堂知识传授服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指导性和引导性,不主张硬性的灌输。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还应该定位成激励。要适时鼓舞激励学生,鼓励他们的优点,在鼓励和激励中让学生彼此学生,慢慢相互切磋,完善彼此的个性特点。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学习,就无所谓课堂教学的存在。课堂上,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一定成都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强化学生知识书评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技能认真学习又能自主研究,既能全面兼顾又能个性发展的优秀人才。

3.构筑以新媒体为特色的新型授课模式

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新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各个学科。虽然 ,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致使“低头族”出现,但是它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性也成为强化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新媒体形式加强及时联系,也可以定时群发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通过课下和学生们随时、随地交流来掌握课堂的学习情况。新媒体具备便捷交流和保护隐私性等优点,这样,可以更为便利地融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等交流,增加学生交流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增强,教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个性发展也有了深入了解,有利于教师拓宽自己的教授时间和空间。

运用新媒体辅助教学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教师要具备熟练地和与时俱进的新媒体知识,要能够熟悉新媒体业务流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们才能够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凝结传播,形成较强的传播力度,也可以占据较有优势的战略高地。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仅不要规避新媒体,还要帮助学生新城较高的新媒体素养。可以设置一些题目,供学生们交流探讨,运用新媒体搜集资料,这样,潜移默化可以形成学生运用新媒体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新媒体的语境中,进一步完善自己运用新媒体的方式、方法,对一些不利于自己良好性格形成的事物具备较高的鉴别力,以进一步完善其个性特征。

以上这些路径和策略的采用,使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学方法从教师课堂讲授,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探索研究方式自主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变;呈现出从灌输到启发、从被动到主动、从单向到互动、从个体到合作、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转变的趋势。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改革的力度还不大,涉及面不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束缚,但这些改革尝试,是对我国公共卫生现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科学的现代公共卫生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值得借鉴和推广。

[1] 朱敏洁,朱文华. 案例教学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应用 [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6):66-67.

[2] 郭爱民,梁万年,崔树起,等. 面向 21 世纪预防医学专业教学 改革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3-5.

[3] 郝加虎,孙业桓.情景教学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中的应 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63-265.

[4] 翟金霞,叶冬青.PowerPoint 技术促进预防医学教学[J].疾病 控制杂志,2004,8(4):3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