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的好处

老龄化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龄化的好处范文第1篇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引发了关于中国将“未富先老”的预测。2012年,该国的劳动力人口几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到本世纪中叶,将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超过60岁,决策者已被迫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不久前,中国政府宣布,它将正式取消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尽管被描述为“历史性事件”,但人口专家王锋(音)说,它可能来得太晚了。“它不会对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产生任何影响,但它会改变许多年轻家庭的特征。”

2013年生育政策放宽后,有资格的人当中只有7%的人申请“二孩”,因为养孩子的成本不断增加。在上海,生育率降至每对夫妇只生育0.7个孩子,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是2.1的人口替换率的三分之一。预计中国人口将在2025年达到14.1亿的峰值,随后会在2050年下降至13亿,不过人口专家张聚伟(音)认为,劳动力人口直到2030年前依然是“大致稳定”的,可维持“至少10年的中速发展”。

与此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通过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和福利设施在今后50年使日本人口保持在1亿以上的目标。安倍就此问题召集了一个顾问小组,他说,按目前的出生率,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可能会面临50年内人口从1.27亿降至8000万,100年内降至4000万的情况。尽管有人曾呼吁“移民革命”,但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向新移民开放门户的讨论。2014年,日本收到创纪录的5000份难民申请,但仅接受了11人。

邻近的韩国也面临着人口危机,它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根据韩国政府2014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果出生率保持在每名妇女1.19个孩子,该国到2750年将会灭绝,如果没有与朝鲜统一或者没有大量移民流入的话。据韩国经济研究所称,为防止衰退,到2060年前该国可能需要多达1500万移民,2014年韩国接受了总共170万移民。

老龄化的好处范文第2篇

我国老龄问题愈益严重,引发各界关注。随着中国老龄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也是国内外养老企业开拓中国养老市场的最佳时机。一批房地产企业正抓紧时机,抢先战略布局。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解决中国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配套政策、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 房企布局养老产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1亿,而且在今后的40年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老龄化有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大。每年以1000万的人口增长,到2033年将突破4亿人;

二是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本世纪前半叶,全球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11.8%,我国则上升23.6%;

三是峰值高。2040年到2060年,中国老龄化存在一个凸起的高峰;

四是发展不均衡。203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突破33%,高于城市12个百分点,少数省市会突破30%,我国老龄化会出现一个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半失能人口出现剧增;

五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与人口数量高峰相重叠,需要长期保持一个适度低生育水平。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肖才伟认为,近几年,尽管我国老龄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我国老龄产业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老龄产业政策、老年产品研发、老年用品品种和专业化护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攀升,我国养老形势日益严峻。这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但也同时带来一定的市场机遇。基于这样的形势,养老产业逐渐成为企业眼中的朝阳产业。以万科、绿城、保利等地产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已在养老产业展开布局。

保利创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明表示,早在3年前,保利地产就在全国开始战略布局和产业尝试。

目前,保利地产在机构养老方面覆盖半介护、全介护和全龄综合型三种业务模式。已建和拟建养老设施面积达14.18万平方米,总床位张数达2356张。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三亚、阳江等城市有在建项目。 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 养老产业是蓝海?

“第一个试点是北京的西山和熹会。2012年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入住率达93%。从运营现金流平衡和满床率主要指标看,经营业绩已经提前两年达到原有预期。这充分说明市场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保利创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明分析。

房地产企业与大型保险机构合作共建养老产业也是近年来的一大趋势。目前,万科、金地、金融街、佳兆业、碧桂园等房企被险资大鳄举牌或入股。《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保利地产年内也将联合国内大型保险机构,设立养老产业基金,发起规模30亿元,将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专项产业基金。

按照规划,保利地产在机构养老方面,计划至2020年,实际运营机构总数达80个。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预计未来3年内建200个生活馆,实现保利地产40余个城市社区的全面覆盖。此外,还将开发新型养老综合社区,功能配套适老化、生活氛围去老化的全龄、亲情综合社区。从幼年到暮年,满足全家多代日常居住与养老康复需求。在配套上,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医院、养老机构、护理院配套完备。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或近郊景观较好处,弥补目前市场空白。

李晓明还透露,未来保利地产将加大产业链布局,借助国家部委政策的相关资源,通过并购和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国际一流的养老研究机构、培训机构、医疗机构,培育养老机构健康网上商城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从需求端和政策来看,我国的养老产业前景一片美好,但在实际操作中,究竟有多少老年人能够支付得起庞大的养老费用,政策具体落实、专业人才素质等方面都面临不少难题。

老龄化的好处范文第3篇

老龄化:人口转变的“债务”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十年时间,十年之后中国将开始为提前享受的“红利”偿还“债务”。中国在收获人口转变“红利”的同时,准备好了应对人口转变的不利后果――快速老龄化的挑战了吗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曾经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减缓,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多年低于1%。与此相对应,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195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到现在已降至21%左右。中国人口增长占世界人口增长总量的比例已由1980年后期的19.3%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

抚养比下降:人口转变的“红利”

中国人口快速转变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这样一种有利的人口环境: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实施所导致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抚养比例(0~15岁的孩子和65岁的以上的老人占16~64岁劳动力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进入最丰富的时期。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经济起飞无一不对应着一个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的人口结构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负担较轻,同时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这样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就类似于一种“红利”。如果把抚养比的下降看成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红利”,这样算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但不幸的是,人口“红利”时期似乎很快就要结束。据预测,总抚养比会在2013年时达到其最低点,然后开始上升,并且这种上升的趋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加速趋势。2013的总抚养比为38.77%,这意味着近三个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人,这一年将是中国历史上劳动力负担最轻的一年。因此,从现在开始的今后十年,是中国劳动力存量最丰富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最为有利的时期。换句话说,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十年时间,十年之后中国将开始为提前享受的“红利”偿还“债务”。

为人口“红利”偿还“债务”

如果说人口转变的“红利”主要来自于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上,那么其“债务”则来自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上。同样是被抚养人口,少儿和老人具有非常不同的经济学含义。从生命周期来看,孩子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抚养孩子的成本不仅对于家庭而且对于社会来说都近似于一种“投资”,而老年人则处于生命周期的结束,抚养老人的成本完全是一种成本,是一种“净”消耗,这些成本或者负担永远也不可能再被收回来。因此,抚养孩子和抚养老人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激励机制。

从抚养者的角度来看,孩子主要由家庭抚养,老年人则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削弱,社会化养老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抚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其成本必须由社会所集中承担。老年抚养比上升将加大社会负担,极大地削弱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并对社会的保障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收获人口转变“红利”的同时,准备好了应对人口转变的不利后果――快速老龄化的挑战了吗?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所面对的都是人口过多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随着生育率的持续降低和老龄化程度的加速,中国会在有朝一日出现劳动力短缺吗?换句话说,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有利时期,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未富先老”的挑战

其他国家都是“先富后老”,中国则是“未富先老”。

如果我们无法在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建立起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那么,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就意味着老龄化的危机。

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53年为4.4%,1964年为3.6%,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接近7.0%,2002年底则为8.2%。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经跨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到201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程度来看,虽然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但老龄化的速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快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际上一般认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就步入了所谓的老龄化社会或者说老年型国家,达到14%以上则称为老龄社会和老年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一般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所用的时间来表示。以此测算,英国花了45年,瑞士50年,美国65年,法国115年。作为后起发达国家的日本,在1970年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其老年人口比例从7%增加到14%仅用了24年左右的时间,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老龄化的速度来看,中国和日本不相上下。例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0%,日本用15年的时间,中国要用16年的时间;从10%上升到14%,日本用9年的时间,而中国要用大约11年的时间。中国不仅有着世界上最快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而且还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老龄化国家所没有的特点。一是中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庞大。例如,日本老龄化比例达到7%时,老年人口规模只有700万左右,老龄化比例达到14%时,老年人口规模也只有1800万左右。而中国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就已经超过了9000万,2015年前后这一数字将超过1.3亿,届时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日本总人口数。二是中国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实现老龄化的。其他国家都是“先富后老”,中国则是“未富先老”。例如,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在老龄化比例达到7%、10%和14%时的人均GDP为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穴IMF?熏2003?雪。而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2000年,人均GDP只有850美元;预计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会在2020年左右超过10%,届时中国的人均GDP预计也只能达到3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是在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而不得不提前面对一个相对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不断弱化。人口的快速转变使得家庭结构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1953年平均家庭规模为4.33人,1964年为4.43人,1982年为4.41人,1990年为3.96人和2000年为3.44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的平均规模经历了一个剧烈的下降,在近20年的时间内家庭平均规模减少了一个人左右。同时,家庭结构也出现了核心化的趋势。在城市地区,家庭结构越来越趋于小型化和简单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城镇地区普遍流行“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当独生子女长大婚嫁之后,不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方式,届时只会出现夫妻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空巢家庭等,而不会再出现联合型的大家庭。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意味着家庭已经不可能同时也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对养老的职能。

然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结构导致城乡养老体系存在巨大差别。城镇老年人口主要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而农村老年人口以家庭供养为主,社会供养为辅。但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对老年社会保障的需求都将不断地扩大,城乡分割的养老体系将无法满足这一日益扩大的需求状况。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陷入贫困。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口老化高峰的至少前20年~30年,必须建立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进行足够的资金储备,以应付人口老化的高峰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上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将在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阶段,届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会突然加速而逐渐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这样算来,我们的准备时间恰好有20年~30年时间。如果我们无法在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建立起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那么,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就意味着老龄化的危机。

养老保险改革踏上不归路

中国能否成功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取决于能否对这样两个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一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和健康地增长,二是中国能否建立起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在中国城市,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处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的转轨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职工养老是企业的责任,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过去单一的养老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目前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世界首创的养老金体制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在上述三种养老保险中,基本养老保险是作用最大、覆盖最广,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险形式。从筹资方式上来看,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类养老保险模式,一类为现收现付制,另一类为完全积累制。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意味着养老金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实际上是一种积累制的养老金,中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养老金体制在世界上属于首创。从养老金的筹集模式上来看,中国的这一制度采用了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截至200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5506万人,基金收入3680亿元,支出3112亿元,累计结余2207亿元。

将大多数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虽然中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在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确保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基本养老金的覆盖面还很低,它仅仅覆盖城镇中的部分人,参加养老保险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只有大约60%左右,农村人口基本上被排斥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根据美国战略与研究中心的报告,仅25%的中国劳动力,包括农村与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养老保险。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再分配制度,养老保险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安全。因此,今后的养老保险改革,必须尽可能实现广覆盖,从而让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都能够享受制度的好处。

中国能否成功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取决于能否对这样两个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一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和健康地增长,二是中国能否建立起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目前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力资源优势是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变得更加明显。可以预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有可能会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制造业中心,从而让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物化为产品的形式实现在国际上的“流动”,为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说,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进程也将加快,中国完全有能力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制,从而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

阅读背景

老龄化的中国与世界

老龄化不仅是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世界人口变动的趋势。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步入了老年型人口国家的行列。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已经成为三个“老年洲”。1865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人口国家。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共有22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了15%,除了日本以外,全部为欧洲国家。整体上看,25年后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5%上升到20%左右。

一般来说,在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以及有着净迁出人口(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容易迁移)的社会?熏老年人口的比例就会较高。瑞士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熏其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在世界上最高,达到18%左右。相反?熏在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有着净迁入人口的国家?熏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会较低。例如,非洲拥有世界上最低的老年人口比例?熏仅为3%左右。

老龄化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地理学科 标志性知识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97-02

所谓标志性的地理知识是指教学中所遇到的核心知识点、核心地理原理、最基本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它是地理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方法,是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出发点与关键点。将标志性知识内化,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地理原理的应用乃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

笔者认为读书可分为“书越读越薄”和“书越读越厚”两个阶段。其中“书越读越薄”的过程就是去繁就简的过程,而“书越读越厚”的过程,就是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的过程。

1.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去繁就简将书读“薄”。现行各版本教材都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编写的,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标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故而运用大量的图、表、文字等各种方式对相关知识加以解释说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在认真研读课标同时还要考虑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等应试需要而去钻研考试说明。众所周知,课标与考试说明对知识的要求往往说的比较笼统,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翻阅教参、上网搜索、查阅大量资料……希望面面俱到,生怕哪个知识点有遗漏。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往往也是这种感觉,希望面面俱到。于是,师生会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大量的文字、图表等,使书变得很厚,致使师生倍感疲惫,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也不理想,事倍功半。如果教学中能抓住标志性知识,则有利于将书读“薄”,减轻师生负担。如教学《城市空间结构》(鲁教版必修二)时,只要抓住城市功能区及其成因这一标志性知识:综合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也就是说在城市功能区中住宅区分布最广泛);商业(付租能力最高)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地租最高)和街道两侧;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一般分布在城市(地租最低),并沿交通干线分布。抓住了这一标志性知识,其他的就不必细究了。

2.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知识迁移将书读“厚”。学会迁移是对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层面的要求。课本上知识很多,而且在考试中的呈现方式也是千变万化,只要抓住标志性知识,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也不论是怎样的呈现方式都将云开雾散,剩下的将是核心知识的考查。如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则该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则严重老龄化。抓住这一标志性知识,所有有关老龄化问题的题目都将迎刃而解。如:

读“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下图),回答第(1)题:

(1)、该省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

A . 1990 年以前 B.1990 ~ 2000 年之间

C. 2000~ 2004 年之问 D. 2004 年以后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1月 l 日零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 10 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增加了约 7 400 万人.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知下表所示。据此回答第(2)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正处于人口加速增长阶段

B.青壮年比重上升,劳动力过剩

C.我国已进入老龄化行列

D.我国应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很明显第(1)题选B,第(2)题选C。

二、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

地理思维方式是认识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及地理原理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是相对固化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对我们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等都将带来很大的帮助。如在分析某地理现象的成因时,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分析。在分析地理事件的影响时,通常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去分析,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去强调,今后学生只要看到影响马上能从利与弊两方面去分析。对于动态地理现象或事件的影响,要强调对源头与终点的影响(当然也是从利和弊两方面去分析)。笔者曾在教学《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一节时给学生归纳时就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归纳,而且将其作为标志性的知识在黑板上作了如下板书,并强调要掌握这种地理思维方式。

而在教学《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鲁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节)时,在读过P101知识窗后,笔者让学生思考“产业转移的影响”时,许多学生马上想到要分别从产业转移对输入区和输出区两个方向去考虑其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姑且不说他(她)们的答案是否完整、准确,单从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在 “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中的抓标志性知识引导,无疑是成功的。

三、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老龄化的好处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 建设 构想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出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厂泛关注,但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权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保护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现状

1.家庭养老占据着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农民养老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以“孝文化”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自我保障和家庭保障为基础的养老模式。但是,这种养老方式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2.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养老保险是指从1991年开始,民政部门有组织地对农村实行的试点养老保障模式,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村老人享受到了这种养老保险。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是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缴费情况。实际上,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集体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农民缴纳养老保险,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到集体的补助。因此,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根本不能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3.农民工以及他们家里老人的养老保障日益成为一个巫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相继涌向城市,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许多农村老人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而且还在继续地尽着本该父母尽的义务。另外,农民工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却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种种社会保障。农民工远离土地、远离亲人,却没有享受到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尤其是女农民工没有生育子女的福利保障,农民工子女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上的不公平让农民工子女在今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更是处于劣势。如此艰难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使农民工没有精力去考虑,也没有经济实力去购买养老保险,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巫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4.养老保险基金过于分散,管理费用高

养老基金有县级财政统一管理,财务制度滞后,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缺乏,数量太小并且还经常出现基金挪用的现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混乱,中间环节太多,关键时候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运营效率太低;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保险机构管理不合理,部分乡镇工作出现了断档;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存在着许多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有待各级决策部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实际操作技术方面的提高。

二、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养老保障,涉及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较为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有以下四方面重要的意义。

1.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现象;二是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三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未来发展趋势更加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中,明确提出要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

2.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退出了劳动领域,又面临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弱,如果社会各方面不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障,那么长寿对他们来说将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能为农村老人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3.有利于打破“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尤显突出。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球人口达到61. 37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仅占19%,欠发达国家占8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加以贯彻实施,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这一政策实施的难点和重点,由于农民“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二胎、多胎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农民的养老问题提供制度保障,解除农民在养老问题上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工作的快速发展。

4.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预测,农村人口老龄速度以及老龄人口绝对数远远大于城市,这将是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巨大挑战。如果这些数量庞大的老年人享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实现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小康农村就没有小康社会。因此,要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就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构想

1、端正思想认识

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三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农民“有土地就有保障”,将农民承包的土地视为特殊的养老保障机制,进而忽略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事实上,农村居民特有的土地保障面对养老、失业、疾病等高速积累的风险正在弱化。其二,认为国家并未对农村居民有过社会保障的承诺,因而,也不应该像对待城镇居民那样给予社会保障,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养老保障,这种观点将社会保障看成是城市居民的专利品。事实上,政府是城乡人民选举产生的公共政府,农民当然应该从政府那里取得公共福利。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保障制度天然追求公平的属性出发,从政府与国家财政的公共属性与法定职责出发,还是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出发,为农村居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都应当不是事先契约的规定,而是发展进步的必然。其三,认为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可以依靠商业人寿保险来解决,这种观点是不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商业保险的营利性,决定它更倾向于有较高收人的社会成员,农村居民收人水平显然还达不到这一水准。因此,端正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就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关键环节。

2.政府要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都应该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经济发展并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经济发展仅仅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把农村养老保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大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养老保障知识的力度。只有农民真正认识到了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性和好处并积极身体力行,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才能在广大农村顺利开展,农民才能真正从农村养老保障中得到好处。

正如郑功成教授所言:“尽管国家不能按照城镇职工的办法来建立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但若对农村养老问题视而不见,则肯定会酿成巨大的社会风险。因为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保障的需求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国家可以重新研究面向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应对之策,却不应当停滞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是老年人的权益,将农村养老保障建设视为一种负担的认识,不仅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属性,而且也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相违背。纵观各国养老保障的实践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政府不能承担社会保障建设的全部责任,但是,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建设的责任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加强立法力度

立法先行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首要规律,所谓立法先行是指,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于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定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先行,既表明了政府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审慎而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是充分汇集国民或绝大多数国民在福利方面的意愿表现。目前,涉及到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婚姻家庭法》,这远远不够,应加快制定《养老保险法》,并在该法中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另外,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政府、集体以及个人三方缴纳资金的具体数目,规定具体的缴纳方式,必须专款专用。如果哪方没有按时缴纳责任范围内的资金或者挪用资金,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农村养老保障建设要纳人法律轨道,让农村居民无条件参加社会保险,政府和集体也明确责任,从根本上为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4、倡导和鼓励农民购买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又称金融保险,是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的,是一种较高的投资受益保险,较为富裕的农民可以购买商业保险。由于中国社会医疗保险运行时间短,个人支付的费用比较高,如果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人遇到一些大病就要背负大量的债务,而商业医疗保险就可以承担大部分费用。因此,政府应该向农民加大购买商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储备基金,提高自我养老意识。

5.实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享受到城镇职工所享受到的基本养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必将因为知识的贫乏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享受的待遇与他们作出的贡献不成正比,必将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这不符合我们国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原则,最终必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因此,让脱离了农业的农民直接享受城镇基本养老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6.建立社会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保障理念影响下,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水平、运行机制具有不同特点,社会保障模式事实上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发展决定的。”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也应当遵循上述规律,既要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又要坚持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相符合的原则,同时还要坚持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一致的原则。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在农村建立社会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我们所说的社会化养老,是指农村的养老主要靠社会,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保险等方面,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以安度晚年。“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得以建立和持续发展的事实,应当能够打消中国对这种制度的必要性的疑虑。尤其是在进人老年型社会后,通过民主方式形成的公众意愿也会促使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得到改善。”目前,在我国建立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关键是要改变“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由于农民经济生活相对贫穷,政府应该对农村养老保险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从长远看,这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核心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只能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障制度。首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养老不仅给老人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还有利于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家庭养老,现在以及将来都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导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囚我们不能把家庭养老作为养老保障的惟一依靠。其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老人,也不可能享受完全一样的养老保障,因为这种做法违背“效率优先”的原则,容易导致“平均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积极建立农村老人的照顾服务体系。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敬老院或托老所,并进行严格而规范的系统化、人性化的管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可以适当出一部分钱放心地把自己的老人送往敬老院或托老所接受照顾。孤寡老人,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由国家或集体出钱,把他们送往敬老院或托老所接受照顾。鼓励农民积极兴建合作医疗,改进农村医疗设备,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医疗服务网络,让农村老人看得起病,并且有病能及时得到救治,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建立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及其他文化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