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花艺造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7工作要求
会议提出2017年的总体工作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党的建设统领企业发展全局,加强战略引领,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核心能力,强化落地执行,加快推进网络智能化、业务生态化和运营智慧化,持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企业价值、客户价值和员工价值共同成长,为经济发展和网络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明确2017年的重点工作:一是坚持党建统领,进一步落实全面难现蔚骋求;二是细化战略举措,加快推动网络智能化、业务生态化、运营智慧化取得实效;三是深化改革创新,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动力;四是加快能力提升,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五是强化落地执行,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战略转型3.0
在2016年建成全球最大的LTE FDD运营商、全球最大的FTTH运营商、全球最大IPTV运营商“三个第一”跨越的基础上,伴随着800M黄金频段重耕等多项红利逐渐释放,中国电信面向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底气。围绕综合智能信息服务的路线更为清晰:放眼整个智能化应用市场蓝海,做强自身大连接,构建五大生态圈,实现协同效应。
在刚结束的中国电信智能生态合作暨终端产业峰会上,中国电信:2017年中国电信将建115万个4G基站,发展4G用户2.2亿,宽带用户超1.5亿,销售终端1.2亿部。面对物联网蓝海市场,中国电信提出物联网用户年均增长2200万,2020年过亿户的目标。
拓展发展空间
在美学范畴内,意境被宗白华先生解释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在每一幅水彩画中,画家用尽心思的构图、试用各种表现形式也只是外在,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构图、表现形式等来营造作品的意境,即画家的思想意识、情感情趣,这才是画家创作每幅作品的最终目的。每个画种都有其独特性。油画笔触鲜明,有时候能通过笔触直接感受到画家的情绪;国画的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而水彩画的创作则有种“妙手偶得之”的灵性,每一次下笔,水与水的交汇、颜色之间的融合、力度的拿捏都很重要,所以才使得水彩画的创作有种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画面效果恰好呈现出了水彩画独特的意境,是别的画种所不及的。
画种与画种之间可以简单地通过绘画材料来区别,而通过不同的工具材料所呈现出来的意境效果也不经相同。油画靠“摆与堆”,先是大面积的着色,不停地涂厚、覆盖,在厚重中寻找与物品的交流。水彩颜料则恰恰与之相反,水彩颜料单薄、水感、清澈,画面简约明快,完全没有油画的厚重,也可大面积的留白,这是油画所不能及的,而且很多水彩画的留白往往让人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水润透彻、浑然天成。
很多人都认为水彩画是“抒情诗”般的绘画,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水彩画家、理论家拉斯金曾这样评价水彩画:水彩在画家处理下,水滴和它明快性质所形成的幻想与造化,泼溅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斑的颗粒虽然对画面表现没什么,但由于它偶然产生的梦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松软的感觉是其他材料所没有的。 可见它是画家与心灵沟通的最完美的媒介,它是最适合画家释放内心心境的一种绘画方式。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一、中国画以虚映实的特征
中国画以虚映实的意象造型,简单来说就是依客观事物的“意”来取客观事物的“象”,需要画家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寻找自己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与客观事物表象之间的一种“形似”的造型方式,是一种以虚映实的表现手法。以虚映实的核心就在于尊重客观事物的形貌,但又不为其所束缚,创作的过程中要对客观事物的形与神认真分析,把握其中的真谛,同时又能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到作品之中。以虚映实的灵魂之源是来自于作者的品味、态度、意念等一系列情感所凝练成的主观意识,这是作者基于对物象进行认真观察之后,将自己的精神取向物化于创作之中,这一过程不受物象自身外表特征所束缚,而将“移情”之后的事物之本质内容加以表现。因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仅仅是自己的一种精神情趣,它并非客观物象的真实写照,同时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客观物象的形象塑造是围绕着作者主观意念而存在的。因此,以虚映实的意象造型对物象外形特征的依赖程度非常低,这是中国画以虚映实的一个重要特征。齐白石先生曾经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半抽象”理论,这理论恰好可以诠释中国画以虚映实的内涵。其中的“似”指的是与事物形体相符的部分;“不似”则是指作者在主观体验与加工之后所留下的精神烙印,是作者的主观精神寄寓到客观物象之中,从而使作者的主观精神占据了作品内涵的一定的空间。
二、中国画意象的美学基础
无论是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无一例外都将意境当作是审美追求的极致。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是“中庸”之道,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而中国画意象造型艺术所追求的正是让人们透过作品本身,感受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画之所以拥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历代艺术家们把握住了物象之中富有诗意的艺术因子,并且通过令人惊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物象之中,物化成形之后,再通过作用表达自己的意识。从而使受众能够在有形、有限的艺术形象之中领悟到那无限宽广的艺术意蕴,从而形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余意不尽,韵味十足。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与西方的具象造型相比,它更符合国人的“中庸”审美需求,如果对物象描绘得太过逼真,则会显得过于呆板,太过抽象,则无法欣赏。
三、国画虚实造型的具体表现
(一)注重“留白”
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使作品的章法表现得精美、协调而刻意留下的空白,从而使观者能够留有想象的空间,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高度。中国画之中的“留白”历来都是画家们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几千年来中国书画艺术的精华所在。在留白的地方,多数以画家的诗词、印章来补白,这也是中国画虚实造型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虽然不同时代艺术家们对意象造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见素抱朴”、“计白以当黑”一直都被众人所推崇,千百年来被艺术家们深入挖掘,并且乐此不疲。而且“留白”也是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比如工笔画中,其造型遵循着“以形写神”的原则,形,实际上就是物象的具体表象;神,则是指物象的精神内涵。画家在对象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必须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同时使作者内心深入的情感与作品遥相呼应,再结合技巧的运用,使作品饱含深意。
(二)以线造型的手法
我们知道,意象造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把握好“得意忘象”的程度,虚实造型在对“象”与“意”之间的揣摩过程中形成的。比如传统的工笔画造型手法是以线造型的典型手法,它通过对光线、明暗、立体等因素的处理,来实现意象造型,这种手法追求的是比较平面化的造型手法。这一点甚至可以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之中探寻到它的踪迹。生存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记忆,用线来描绘出脑中对物象的印象,使线在描绘的过程中能够成为事物形态组成的载体,这种意象造型手法一直沿用至今。摊开绘画这部丰富而又厚重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线”已经成为画国的重要造型手法。比如宋代的李公麟就有过这样的描述:“扫尽粉黛,不着一色,光彩照人”,这种白描画法,正是虚实造型的最好体现。“线”天然具有一种意象的表达性,它是物象形的主要载体,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古人很讲究线的画法与风格,比如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一书中就将“线”归纳出十八种画法之多。艺术家们通过笔墨的粗细、长短、曲直与方圆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其作品也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形式与艺术感染力。
(三)夸张与变形
受中国画意象思维的影响,由于造型过程是从主观意识出发的,所以夸张与变形成为了虚实造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传统画家在对物象造型进行设计时,并没有照搬对象,作者需要经过一段思考、选择的过程,需要抓住物象的“神”,那么作品表现为夸张,甚至是变形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唐代的仕女人物画之中,经常会看到头大身小的人物造型,这显然带有一种夸张的意味;五代时代的画家贯休,相信看过他笔下的罗汉形象的人都会无法忘怀,那种变形的手法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了作者的创作意象;明清画家陈洪绶已经把这种变形的绘画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其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夸张,甚至使人感觉到了一种怪异的、不真实的感受。夸张与变形的造型就是为了实现达意而取形的目的,作品拥有这些表现,是由于在意象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创造的,反过来这种夸张与变形又成为了虚实造型的具体表现。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虚笔实境的意象造型已经成为国画的根基。中国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在丰富我国文化的同时,也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其基本特征,因为这些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许艳华,冯晓敏,中国画欣赏中艺术特征的把握[J],大舞台(双月号),2009(02).
[3]张晓伟,中国画的审美浅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4]田丹,孙迎春,中国画的笔墨、传神与意境[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1).
(一)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设计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两个不同方面。意境是客观存在和创作者的主观表达连结在一起的产物,实现了情和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在绘画中,把以客观事物为参照,加入创作者自身的情感领悟、审美情趣,加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为“意境”。中国画特别强调以“意境”作为创作的灵魂,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形容的那样,我国艺术家们所变现出来的是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自然美景之间的相互交融,描绘出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也成就了艺术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妙意境。可以说,意境一直是中国绘画非常看重的一点,追求所描述的事物的意境美是我国独特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特征,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能不能恰当地表现出意境美直接体现了绘画者水平的高低。
(二)景观设计的意境美诉求
景观设计是指对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桥梁、河边、绿地等所有生活区、工商业区、娱乐区等室外空间和一些独立性室外空间等所有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以及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包含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景观设计是人和自然关系的调和者。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与设计是相通的。一方面,它们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用于艺术,同样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运用到设计之中。中国绘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追求物象的真实,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表现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意境美的追求。因此,中国画的意境美与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要求非常契合,如果能把意境美的精神运用于景观设计之中,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充分显示出景观的新颖性和独创性。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景观设计不能只是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照搬,它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中国画的意境美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设计灵感,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
二、中国画的意境美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情景交融”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情景交融是指内心的感情和客观的景物相互融合在一起。只有通过情景交融才可能产生我们追求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正如明代王世侦所言:“气从意畅,神与境合。”此种境界也可以用李可染先生曾经的描述来形容:意境是艺术追求的灵魂所在,也是客观景物精华的集中表现,再加入人的情感的熏陶和大脑的加工重塑,经过精巧的艺术创作而达到情景交融,进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艺术的意境,诗一般的美幻意境。在注重情景交融的作品中,意境美有时强调客观,偏重自然美的流露;有时又倾向于主观,强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之后再进行主观情感的表达。不管是强调客观,还是偏向主观,情景交融都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景观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它的观众,所以如果设计出来的作品能打动人心,使观者产生共鸣,产生心理的愉悦感,设计作品的初衷就能达到。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的成品看做“景”,那如何能使观者在欣赏的时候产生“情”,就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景”能不能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景观的“情”。当然,应该强调的是,地域不同、经济水平差异、受教育水平高低等因素会影响到不同人群的审美价值。因此,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根据景观所服务的人群进行设计。这样,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能被广泛接受,也更容易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不似之似”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不似之似”作为中国绘画的一大准则,是很多绘画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行与意的关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科技与思想而进一步总结出来的。中国绘画作品不仅有极具欣赏性的画面,而且意在其中、神形兼备是其一大特点。著名山水画画家黄宾虹对这点有深刻的感悟,他这样总结道:“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并不追求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原模原样地呈现在画纸上,而是经过大脑的筛选、重塑、加工,先转化成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画面形状,然后经过绘画的过程产生表达情感的意境。而这种创作过程更讲求“神似”之美,这便是绘画家们一致追求的目标之所在,这种“神似”也赋予了中国绘画不一样的魅力。不似之似的神似要求绘画创作具有神韵、意境、趣味、精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现代设计的某些要求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景观设计中,也同样需要这种“不似之似”的韵味。在这一方面,沈阳建筑大学的实践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学习。用东北稻作为客观的景观设计素材,根据不似之似的韵味这一原则设计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稻田。在这片校园稻田中,因时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田园风光,同时在不同的方位角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读书台,使得稻田都拥有书香四溢的意境,夏夜三两个好友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意境好不自在,其借助普通的、贴近生活的,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材料,重现了我国延续至今的农耕文化的故事,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不似之似”之美。这样的例子在设计界不在少数,中国画这种“不似之似”的意境美,已经被很多设计者成功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是对他人作品进行模仿,对国画“不似之似”的意境要因时因地,更要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将国画魅力更好地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设计出体现设计者自身设计水平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虚实相生”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的意境美还体现在它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中国传统绘画非常注重虚实相生,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就是用虚表实的体现,画面中空白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者会有不同的领悟,亦天,亦水,亦地,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产生无限的美感。中国绘画讲求虚实相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哲学理念在塑造个人品格的同时,也为绘画创作带来了中国人特有的理解。“虚”和“实”原本是一对矛盾的范畴,体现在绘画中则变成了一对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元素。“虚”和“实”在绘画中实现了“和而不同”,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意境美。目前,中国景观设计出现“同质化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只顾着向西方学习,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很多对景观设计有益的东西。这一点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反而被外国的设计者运用,其设计者设计的作品反过来销往中国,抢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鉴于此,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要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多在设计上下功夫。其实,中国的景观设计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就是运用了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技巧。在空间层次感上,园林的设计要求是不仅可以显得空间很流畅,而且还需要有空间阻隔感,变在其中,难以一眼穷尽,借以激起观赏者无尽的想象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对园林这种虚实结合感的最好阐述。园林中的各处景观相互映衬,诠释着虚与实奇特的美妙之处。庭、井、院等景观之间或是由围墙相互阻隔了视线而不能一览通透,或是由建筑物将其分割为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部分还有山石、植物等景物相互衬托,形成了相对内敛安静的空间形态。在高处,还分布着众多的亭、台、楼、阁,有着开阔的视角,以一种“登高望远”的心态欣赏周围的山水、植物景观以及建筑景观,可以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