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的考古系主要分为四个方向: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古代建筑。普通大众所认知的考古专业其实指的仅仅是考古学一个方向。现在无论是科教节目还是报纸书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几个学科方向,却不知其实那里也包含着无限的乐趣和挑战。我就是因为特别喜欢考古而选择了文物保护专业。
很多人以为文物保护专业是文科专业,实际上本专业高考时只录取理科生。这是因为本专业对物理化学要求较高,大一大二的时候需要学量的物理化学知识。但是这门专业又不是纯理科专业,需要深厚的文科知识,所以,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所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因此这个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深造。
文物保护专业在入学的前两年,基本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两部分。文科内容包括所有考古系学生都要学习的考古学导论、古代建筑导论、文物保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等几门基础课程:理科内容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更为专业的课程。比如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概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选修诸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佛教石窟、动物骨骼学、人体骨骼学、农业考古、科技考古等课程。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选择旁听考古专业的新旧石器、三代、秦汉、隋唐考古课程来充实自己。
文保专业最有意思的课程,应该是保护修复类的专业课,这门课包括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些课程包括课堂部分和实践两部分:课堂部分包括文物保护理念、法规、各种保护方法,保护材料以及实际案例:而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操作,比如修复陶器。从对出土陶片的清理开始,到拼接粘贴成整器,再到撰写修复报告,也就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古修复过程。在完成陶器修复训练之后,会有专门修复瓷器的老师进行讲座和亲自示范,并有亲身实践环节。陶瓷部分的实验课完成后。会有铁器和青铜器的修复保护练习,对于铁器和青铜器,修复实践仅仅是整个保护过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青铜器和铁器的缓蚀和封护处理。因为文物保护专业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技师,而是文物保护的全才。同样的,有机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主要包括对丝织品的清洗、修补以及对古代纸张的清洗和装裱等最基本的保护修复操作。而由于条件限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程。更多的倾向于参观已有的遗址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记者:姚老师您好!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期间,经过20多年的积累,对古代文物的真伪判别、对瓷器的检测断代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广大收藏爱好者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检测在古董收藏中的重要性,请您介绍―下有关科学检测方面的知识?
姚青芳: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科技工作者试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测定古文物的真伪、测定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这些技术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期间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了大量的馆藏和考古发掘的瓷器和瓷片标本,整理出馆藏和考古发掘文物的数据库。其对古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等系列,科技检测的数据按朝代比对误差率在1%-5%左右;对玉器、田黄、犀角等系列,科技检测的数据按材质比对误差率在1%左右。
记者:目前有很多检测机构,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进行检测,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姚青芳: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优缺点是古董收藏领域最为关心的和更想了解的内容。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法的主要优点:一是检测速度快,在2-5分钟内就可以把釉或胎样品中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全部测定出来,在较短时间内分析出是否属现代制品,其数据比对的时间和数据审核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二是相对被检测物的数据测定,检测准确率高,元素含量分析范围检极限达ppm级别,误差极小。主要缺点是需要庞大和完善的数据库比对数据,建立数据库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巨大的资金支持。在目前情况下,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士、非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门、非科技研究院校等专业部门,想建立相对完善和权威的朝代比对数据库是极其困难的。
记者: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检测是依据什么原理呢?
姚青芳:是利用X光管发出的X射线,激发古陶瓷样品中所含元素的特征X射线。从每种元素激发出来的X射线荧光谱线均有其特征波长值,其峰值强度与该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有关,因此用X射线荧光光谱进行定量测定就可以分析样品中所含元素及其含量。
X射线荧光能谱仪科技检测的过程,其流程介绍如下:样品(可以是整器或采样标本)进入靶室抽真空(0.04Mpa)液氮制冷至摄氏零下195度或电制冷进入测试阶段能谱仪测定送检物元素及含量由仪器转换成数据制作成特定数据格式有电脑与数据库扫描计算出最近似0的比对值计算机出示计算后的比对结论专家审核后出具检测报告书。
记者:可以肯定地说每件瓷器检测的数据都不可能一样,那么您怎样认定每件器物的真伪?
姚青芳: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各种原料都是化学物质,选用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现代的各种仿品,为了能做出晃得过眼的仿古瓷器,满足工艺要求和性能需要,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瓷釉成分,并出现在唐、来、元、明、清各朝代的仿古瓷器中,我们称之为添加了现代元素。人们一般很难用肉眼去区分清楚,但如果用仪器检测,那就一目了然了,如:氧化钡、氧化锌,以及大剂量的氧化锆等。不是那个朝代应该出现的物质在检测中出现了,该器物称为“赝品”也就不奇怪了。
在科技检测中,陶瓷的中胎、釉、彩的化学组成通常用氧化物的相对重量百分数进行表达。几十年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对古陶瓷的化学分析和各种物理性能测试中,发现历代瓷器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配方,以及烧造工艺所产生的元素都有比值规律,而这其中的主成分比值是一致的。科学检测出的数据一旦超出了人们已掌握的正常比值范围,并在与朝代数据库的数据比对中出现误差,科技工作者将这一类的器物列为仿品或臆造品,人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科技检测在古董艺术品的收藏鉴定中,是判别真伪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管理;田野文物;馆藏;流散
山东省郓城县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和丰富历史文化的文物县,文物管理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文物包括:田野文物、馆藏文物和流散在民间的文物,由于文物分布面积广,品种繁多,流散的杂乱,对文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本文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谈一下对文物管理的几点看法。
1 田野文物管理
我县田野文物共有五十余处,分布在各乡镇和村庄的野外,管理起来比较困难,根据具体情况要具体管理。
第一,要加强文物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面人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法规的宣传要坚持长期性,持久性,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不但城市要大力宣传,广大的农村更要深入持久地宣传,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使文物得到更合理的管理,并且对各类文物违法案件要及时给予网络曝光,奖罚分明,以震慑不法分子,对广大人民群众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这样对文物的管理会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提高文物工作者自身素质是田野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田野文物分布面积广,必须要有一支政治修养好,业务素质强的文物工作队伍,对田野文物的调查、管理、要负出艰辛的工作和吃苦的精神,要了解全县田野文物的分布情况,确切的地理位置,掌握田野文物管理知识,做好对文物的管理。
第三,强化政府职责,加强县乡村三级文物管理组织建设。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出具体有效的田野文物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县乡村三级领导,县文物管理所、乡文化站、村文物管理责任人层层负责的田野文物管理模式,为田野文物的管理提供重要保证。
第四,结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分子,依法保护田野文物。坚持严厉打击非法盗窃、挖掘田野文物和走私返运文物的犯罪活动,是依法管理文物的重要手段。
2 馆藏文物的管理
我县馆藏文物主要包括古字画、玉器、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钱币、古书籍、杂项等,由于质地、年代、用途、器型、破损程度的不同,不同的文物所需的保管条件不同,实际情况要择情处理。
第一、对馆藏文物进行分类管理。首先要根据馆藏文物的不同点和每件文物的基本物质和自然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进行分组、分类管理。
第二、馆藏文物帐目的管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应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细,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所以藏品入藏是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大部分藏品主要来源于征集、捐赠、收购、调拨及考古发掘等几个方面。(1)我们要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组织专业鉴定小组,对真伪、年代进行鉴定,决定是否入藏,对决定入藏者,应及时办理入藏手续,逐件、逐项填写入馆凭证,并注意收集有关的原始资料。对不够入藏标准的文物也要及时建立参考品帐和待处理品帐。(2)定级是藏品的重要程序。所谓藏品定级就是在科学鉴定的基础上,根据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划定分为一级藏品。二级藏品。三级藏品三个级别,以更好地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利用。(3)建立健全帐目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核心。要努力做到制度健全,文本档案要编目详细,电子档案要查检方便。第三馆藏文物种类多,管理要根据不同性质、质地、损坏程度进行不同的管理。例如古字画,我县的馆藏古字画的数量居全市之首,因此对古字画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防雷、防光、防潮、防尘、防虫、防火、防折。第四对馆藏文物要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红外线监控报警设备,干粉灭火器等,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
3 流散民间文物的管理
流散文物是指流散在民间的传世文物,如何做好流散文物的管理,充分发挥流散文物的作用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保护我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移游奈锲詹椋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欣赏到了郓城文化遗产的丰富与精彩。我县流散文物的收藏、保存状况比较复杂,主要是私人的收藏、散存民间、掺杂于废旧物资中,保存于非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根据以上几种情况应采取有法规的管理,有计划地管理,专项管理等管理方法。
第一:法规管理,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省级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规,各级政府和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管理流散文物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流散文物管理的重要规章制度。
第二: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流散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计划,如私人收藏文物登记计划、文物选拣计划、特许出口文物计划等。
关键词:虚拟现实 矿冶文化 保护
我国拥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冶炼史,是最早进行矿石冶炼的国家之一,矿冶文化十分丰富,矿冶遗址遍布各地。进入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数字时代最具代表的三种关键技术。黄石市(地区)要将矿冶文化作为发展特色文化的重点来抓,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矿冶文化研究和保护的前沿,就必须学会利用新技术,善于开拓新思路。
一、古代遗址的数字化三维复原与虚拟场景漫游
近年来,随着硬件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高效的3D运算能力的提升,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虚拟场景方面的应用逐渐变为可能。由于虚拟现实展示技术能突破平面的限制,而不仅仅局限于二维空间的文字、图片及影像,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一般图片和文字展示中缺乏真实感的局限性问题。可以重点选择黄石地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冶炼古迹进行数字化三维复原,包括古代遗址的数字化三维复原与虚拟场景漫游。如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可以采用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全景图片建模的方式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仿真环境,用户通过多种传感器和多维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虚拟物体的三维效果,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矿冶遗址进行数字化三维复原和虚拟场景漫游是一个全新的展示设计表现概念,它让观众从单纯观测计算结果中解脱出来,转变为沉浸到计算机创造的环境中,提供了其它传统展示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崭新的信息交流界面。
二、古代青铜冶炼过程的数字化虚拟仿真
大冶铜绿山古代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初步回答了我国青铜时代铜是怎样开采、冶炼这一重要历史课题,为研究我国矿冶技术发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有力地说明,我国古代采冶技术有一套独立发展的体系。采用浅井探矿和利用淘砂盘进行重砂测量是古代开发铜绿山矿区的重要探矿方法,当地的古代矿冶遗址均分布于富矿带上的事实也说明了其科学性。采冶结合是铜绿山古铜矿的又一特点,在春秋早期即已采用鼓风炉炼铜,此外,在采矿方法、矿井提升、通风、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是我国矿冶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真实再现这些青铜冶炼的技术过程,如冶炼工序、冶炼方式等方面的虚拟再现。这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在文化建设领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建立黄石虚拟数字化博物馆
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全方位和多形式采集、标准化存储和加工,并通过网络连接和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和游戏娱乐等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黄石地区的矿冶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从1981年以来,通过考古发掘、遗址采集、流散收集、废品拣选,已收集铜铁器文物二千余件。其中,战国时期的“青铜砝码”全套13件;战国时期的楚国货贝“良金一朱”、“良金四朱”;商代“提梁”;战国时期采矿工具“铜斧”等33件文物被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文物。另外,古矿井中发掘出土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铜斧、铜锛、本铲、船形木斗、木瓢、竹篓、绳索、陶器碎片、竹蓝等。所有这些文物,我们可以采用数字化三维扫描的方式进行文物的保存和陈列,建立黄石虚拟数字化陈列馆。也可以将现有的博物馆进行虚拟数字化,把馆藏文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数字化复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其为网络虚拟博物馆,采取馆藏荟萃、虚拟陈设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更及时地了解和认识黄石地区的矿冶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黄石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结 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攫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利益,成为世界各国在21世纪的重要战略之一。黄石市大冶地区具有丰富的矿冶文化资源,由于文物保护和展示条件的局限性,这些矿冶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正在逐步走向没落或消亡。长期以来,由于展陈条件的限制,黄石地区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难于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的功能。虚拟现实技术在黄石地区矿冶文化保护中的运用,将极大地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供黄石所能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也将使黄石市在进一步提高文化知名度,创建青铜文化、山水园林城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论文是黄石理工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黄石矿冶遗址三维虚拟仿真”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jr61Q.]
参考文献:
[1]康凤举:《现代仿真技术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9。
[2]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7。
水污染对文物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被污染后,水体中含有很多污染物质,如酸、碱、有机污染物等,污水在排放过程中渗入地下,对文物遗迹的可能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文物如陶制品、墓葬、化石等的危害,降低了文物的开发和贮藏质量。文物遗址周围水体的恶化及富营养化等影响整体文物环境感官。
辐射线对文物的影响辐射线可使文物表面老化,降低文物品质,缩短文物保存寿命,其中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尤为严重。光辐射污染在文物保护中不容忽视,光环境影响织物的颜色,降低织物强度.光辐射对文物损害还表现在光化学污染,或称“光化学烟雾”,即在有阳光直射时,光线中较强的紫外光、紫光、蓝光诱导汽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少量有机醛类等腐蚀性强的污染物,日积月累将毁坏文物的质地[6]。
地下水对文物的影响地下水对文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地下水水质污染造成对文物的影响,还表现在地下水水位的变化的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升高,对文物的侵蚀作用加大,水位降低,地表塌陷影响对文物破坏加剧.这方面例子很多,古城西安超采地下水至地面沉降危及多处文物景观[7],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着名的狮身人面像正受到地下水位上升的威胁,近年来发现,地下水位上升正在侵蚀和削弱狮身人面像的基座和主体[8]。
田野考古对环境的影响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与信息资料的学科,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田野调查发掘作为直接获取资料的环节,是考古的重要方法,但同时,田野考古过程如不注意采取对环境的保护措施,考古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在水土流失、局部生态的影响。
水土流失的影响在野外考古的过程中,对文物及遗址的挖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土体和岩石等固体的废弃物,由于土方开采,会对原有的地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面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出现滑坡甚至坍塌等危害的出现,从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野外考古搭建的临时居所用及临时性的施工便道,如果没有的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大雨或者大风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水土流失。
局部生态影响:土地利用、文物景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野外考古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原有土地的用途,改变了原环境景观,由于挖掘等方面的原因,对原有的植被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改变了动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他影响考古作业人员生活废水如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甚至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在河道中的考古会使河流的含泥沙量有所增加;考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周围居民及生物有一定的影响。考古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影响。
文物考古及保护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环境污染造成文物的损坏,考古过程对环境又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文物考古过程,还是文物的保存保护,既要保证环境质量保护文物,又要在考古过程中保护环境不受影响。
田野考古的环境保护措施田野考古从田野调查开始到发掘完毕对遗址进行保护的整个过程,既要考虑文物的保护,又要考虑到发掘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9]。
调查阶段要充分了解环境考古调查是发掘和保护的基础。考古调查不但要对当地遗址文物情况有着初步的了解,还要了解清楚自然和生态环境状况。野外调查对该地发掘前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有着相当大的作用[9]。
发掘阶段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发掘时要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和遗物分布状况合理布设探方,发掘出的土层要分层堆放,对于地表土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地表土连同地表植被需要单独码垛,回填探方后,尽量恢复发掘前状态。
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常用的保护方式有回填保护、建博物馆保护和露天展览。保护方式要根据文物的性质决定。
文物及遗址的保护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文物保护方式要分类保护,对于分散的文物,建议采用建博物馆保护的方式,而对于大遗址的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的大遗址具有年代悠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类型复杂等特点,是中国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精髓部分[10]。中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大遗址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并明确要求设立专门的对公众开放的遗址展示区。2008年10月21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提出:应将大遗址保护同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大遗址保护的成果惠及社会,实现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发展[11]。中国对大遗址实施大规模的抢救保护工作,整治环境,也是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创新。考古遗址公园是在许多国家经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10]。中国汉阳陵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显着成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过程,不仅是保护遗址的过程,更是形成优美生态环境的过程。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每座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公园和城市绿地,而位于城市中心和城郊结合部的大遗址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的首选。中国的一些古都,建城年代早,经历朝代多,持续时间长,在城市规划区域遗存了众多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如通过城市规划的设计,将这些遗址的整体保护与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调整相结合,从而在城,近郊区形成了蔚为壮观,特色鲜明的考古遗址公园带,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通过土地利用性质的置换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又有利于大遗址的整体保护,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文化品位[10]。
加强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文物文物及遗址所
在地要采取措施,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要满足环境质量标准和要求。大气质量标准要达到一类区一级标准,水质标准要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噪声标准按达到城市O类标准。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要全部收集,集中处理,保障文物所在地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整治,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12]。 加强规划、全面保护文物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协调一致。在制定各级文物保护规划时,要重点考虑环境保护因素,根据目前社会经济状况,充分开展区域内文物调查,制定博物场馆建设规划和遗址建设规划,对文物分类保护。各级各类环境保护规划要充分考虑区域内文物保护问题,保护目标要首先考虑文物保护的环境需要,环保措施要有针对性考虑文物保护。
加强环保部门和文物部门的合作两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一直在各级开展,如工程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文物遗址因素,文物部门文物证明是环保部门环评审批依据之一。实践证明,环保部门与文物部门的合作,对于提高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提高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效率,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