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在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论文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不仅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存在严重不足,而且学生的写作态度也非常不认真,存在严重的抄袭、剽窃等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转变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的认识和态度,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技巧,促进毕业学生论文写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写作问题,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增强该专业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毕业论文不重视
由于接受电大开放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职人员,平时主要忙于实际工作,很少有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同时,学校和教师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高,批改和答辩比较容易通过。这就使得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对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论文写作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很多学生选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希望利用剽窃、抄袭、拼凑等行为来蒙混过关,这就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二)学生缺乏论文写作技能的训练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提纲的撰写以及反反复复的修改,最后还需要掌握有效的论文答辩技巧,这些都是学生在短时内难以有效完成的任务。因此,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技巧的缺乏,导致论文写作难度较高,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三)学生与指导教师不能有效配合
一般而言,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校都会安排相应的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指导论文的写作。但是,在具体的教师指导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由于观点不一致,或是学生对于教师反复修改的要求感到厌烦,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这就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升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对策
(一)注重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视
对于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的不重视,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强调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提前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然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时间和课程,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技巧和水平,强化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促进其提升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二)强化论文写作技能的训练,加大对于学生的指导
为了有效提升电大开放教育中文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仅仅依靠论文写作期间的指导,明显是不够的。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富有写作经验的教师,开设相关的写作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技能,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拟定论文的观点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同时,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和指导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进行初稿、二稿、三稿的不断修改,打磨论文的结构,调整论文的语言表述,合理配置论文的论证材料,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三)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答辩技巧
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论文写作与学生具体的学习实践相结合。例如,有的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某一朝代或是某一作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探究,然后再去寻找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使得学生在这方面具有充分的积累和准备,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比较有益。同时,教师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答辩技巧,掌握如何表述文章的观点和论据,从而使得学生在答辩环节顺利通过,这样就能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答辩到最后通过,都能顺利完成。
三、结语
毕业论文对于接受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视,提升写作技能,从而有效保障论文的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9).
[2]林丽君.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电大学报,2007,(11).
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理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提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日后,学术界将雷马克将所言的“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具化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及“文学与宗教”等。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5年,法国学者让•皮埃尔•巴利塞里在一次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该受制于学科界限,可以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角度,加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②。这是比较文学领域首次出现“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中国比较文学的“跨学科”吁求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杨周翰在为《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按照比较文学的一般定义,它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或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比较研究;它还包括文学和其他学科、其他艺术或其他表现领域之关系的研究”③。他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工作者在前一个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在“跨学科”领域所做的研究不多,有很多的不足。为此,他发出呼吁:“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不仅要跨越国别和语言的界限,而且还要超越学科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文学”①。
历史上,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又被称为“科际整合研究”,即把人类社会童年时期处于同一个母体的、日后被细化的社会分工所割裂开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学科重新整合起来,以文学为中心,从文学的入手,在文化的背景下,在比较的视野中,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跨学科”理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构建,得益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得益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视野的拓宽和思维方式的嬗变。这种情形下,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语言的、国别的、传统的、人为的界限早已打破。传统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但“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①,而且已不能满足宏观视野下综合研究的需要。而超越时空观念,超越学科界限和超越文学自身的综合性研究,既可为当代比较文学研究开辟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也是比较文学研究顺应时展所做出的必然抉择。其实,在提出“跨学科”理念的同时,雷马克就谈到了“科际整合”或曰综合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必须综合,除非我们宁愿让文学研究永远支离破碎。只要我们有雄心加入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我们就必须随时把文学研究中得出的见解和成果集中起来,把有意义的结论贡献给别的学科,贡献给全民族和全世界”②。因为比较文学“是把人类创造活动本质上有关而表面上分开的各个领域连结起来的桥梁。”如果想发挥这座桥梁的作用,就要在研究领域上做文章,即“不仅把几种文学互相联系起来,而且把文学与人类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③。跨学科研究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边缘性、渗透性和交叉性特征。它的出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外延,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空间,使文学研究走出了自我封闭的藩篱,使部分的、彼此孤立的文学现象连成了一个整体。与此同时,跨学科研究又将文学置于同其他学科相关联的时空领域中,不但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开辟出一条文学与其他学科沟通与对话的渠道,还使我们有机会站在文学以外,站在其他学科的视角上观察文学,研究文学,鉴赏文学,从而对文学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如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途径已为比较文学界所认可和接受。
二、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现状
中国比较文学的文献中最早出现“跨学科”研究的信息是20世纪80年代。1982年,张隆溪选编的《比较文学译文集》选入了美国学者里恩•艾德尔的《文学与心理学》、牛顿•P•斯托尔克奈特的《文学与思想史》和玛丽•盖塞的《文学与艺术》;1985年,干永昌、廖鸿钧、倪瑞琴编选的《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也选入了艾德尔的《文学与心理学》;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的《比较文学研究资料》,除了将上述三位美国学者的文章选入外,还选入了中国学者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乐黛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钱仲联的《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1987年,杨周翰、乐黛云主编的《中国比较文学年鉴》除了继续收录乐黛云和钱仲联的同名成果外,还收录了傅鸿杰的《奥尼尔与尼采》、程代熙的《朱光潜与尼采》、朱维之的《禅与诗人的宗教》等;1989年,乐黛云、王宁主编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除了王宁的长篇《导论》外,还收录了很多当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乐黛云的《文学与其他学科》及《文学与其他艺术》、许明的《文学与哲学》、王锦园的《进化论与文学》、徐志啸的《文学与宗教》、伍晓明的《文学与音乐》、王长俊的《文学与绘画》、王宁的《后结构主义与分解批评》、孙津的《中西文论的哲学背景》等。中国比较文学的教材中最早出现“跨学科”研究的内容也在20世纪80年代。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以“非本科范围研究”为题介简要提及了“社会学与文学”、“神话、民俗学与文学”、“哲学与文学”、“宗教与文学”、“思想史与文学”、“语言与文学”以及“其他艺术与文学的关系”等跨学科内容。1988年,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原理》在“科际整合”一章中介绍了“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学与艺术”跨学科内容。1988年,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在“跨学科研究”一章中,介绍了“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等跨学科内容。
同年,陈惇、刘象愚的《比较文学概论》,在“跨学科研究”一章中,介绍了“文学和艺术”、“文学和宗教”、“文学和心理学”以及“文学和哲学”等跨学科内容。90年代及至21世纪,“跨学科研究”不但成为比较文学教材必不可少的内容,外延还拉伸到“文学和经济学”、“文学和历史学”、“文学与社会学”、“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系统论”、“文学与信息论”、“文学与控制论”等领域。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著作多出现于20世纪尾声和21世纪初叶。如陈洪的《文学与宗教》、龚每律、谭桂林的《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冯川的《文学与心理学》、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彭兆荣的《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麻承照的《文学与民俗》、许建昆、陈又凌的《文学与电影的对话》、阮庆岳的《文学与建筑相问》、王宁的《文学与精神分析学》等。此外,一些非文学工作者也在自身学术视野内探索文学与其专业的关系,如罗小平的《音乐与文学》、蒋容理的《音乐与文学的对话》、罗立刚的《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唐德刚的《史学与文学》、周群的《宗教与文学》等。另外,还有学者将“跨学科研究”引入具体的学术领域中,如郑杰文的《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陈致文的《跨学科视野下的诗经研究》等。与著作类成果相比,中国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论文类成果上呈辐射式和多元化态势。除了“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及“文学与宗教”外,在“文学与计算机”、“文学与网络”、“文学与动漫”、“文学与医学”及“文学与农业”等方面均有数量不等的成果出现,展现出一种较为可观的局面。纵观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历程,有如下问题值得关注:(1)全方位、多视角的多元化研究格局已经形成。其内涵和外延不但突破了雷马克当初制定的界限,而且随新兴学科发展的脚步不断延伸,使比较文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渗透性”功能得到充分施展。(2)文学界主宰研究的局面被打破。很多非文学领域的学者纷纷从自身的学术追求出发,深入探讨所在学科与文学的关系,如“绘画与文学”、“建筑与文学”、“医学与文学”等,有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已呈赶超文学之势。(3)整体理论性探索不够,实践阐释不足。很多研究流于表层,流于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泛泛叙述。系统的、有理论探索的、有实践个案的、有学术含量的成果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相比,“跨学科研究”尚未形成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也无法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相提并论。
三、“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在比较文学基础教学中,“跨学科研究”至今还是一个配角。尽管作为三大研究途径之一,“跨学科研究”拥有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相等的地位,但落实到教学环节中,“跨学科研究”则往往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性角色。这一点,在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以来出版的教材中就可见一斑。最早的“跨学科”内容,是以“附”的方式出现在教材的角落中,篇幅也很小。随后的“跨学科”内容,或以“科际整合”,或以“跨学科研究”为题,正式出现在教材的章节中,范畴和篇幅也有所扩充。日后及今的比较文学教材,基本上延续了这一格局,即大多把“跨学科研究”作为一个章节的内容加以介绍,范畴相对稳定。然而,一旦进入到具体的教学,对“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关注度,就远远大于“跨学科研究”。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留给“跨学科研究”的寥寥无几,其“附属”的配角地位至今没有大的改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首先是前面所述的理论建构的不足。自雷马克提出这一理念起,“跨学科研究”始终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产生“影响研究”的“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以及“平行研究”的“主题学”、“题材学”、“文学类”、“比较诗学”以及由此变异而生的“形象学”和“译介学”等理论范畴。缺少了理论根基,就缺少了底气,教学上自然会产生无话可讲的感觉。其次是知识结构的陌生。由于“跨学科研究”的外延超出了文学本身,使从事文学研究的人们对所“跨越”到的学科领域或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在文学与这些学科之关系面前不知所措,更不知如何下手。这种知识结构上的陌生感就导致人们或被迫放弃,或敬而远之,至今尚无成型的理论体系,在课堂上沦为配角就不足为怪。而理论建构的不足和知识结构的陌生,势必导致“跨学科研究”在个案研究上的缺憾。缺少了实践个案的支撑,教学上就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可讲可不讲,可有可无就在所难免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与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是分离的”,与传统教育相比,其更加具有独特性、现代性、发展性和深刻性。由此,基于时展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基于目前学生实际和我国教育现状,以科研为先导,积极进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是必要的。
1 “一网双向人性化”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前提和事实基础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存更多地建立在技术平台上,高科技无疑已经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占领。就教育而言,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新的时代面前,知识的获得不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同时,教育从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相连、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人本主义始终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学习。而网络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手段,它可以把远方的物体在学生面前呈现,可以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时空观。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我们现代远程开放式教育对象,都是有知识渴求、有能力提高、有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急待解决的问题的学生,都是有工作、有家庭、承受着多重压力的成人,他们对于教师也许没有小孩子的那种依赖,但是更加迫切需要一种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需要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上,在提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倾注一种最真诚、最平等的爱心,也许这正是开放教育理念的体现,正是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重要桥梁。
基于此,我们在开放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导和统领下,立足于我们的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针对我们在开放教育办学过程中掌握和了解到的诸多现状,从开放教育责任教师的角度,进行了积极而又塌实的探索,提出了利用网络手段,建立起师生双向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把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并轨,并在其中始终灌注教师高尚的道德和人性,以期唤醒学生的情感的“一网双向人性化”教学模式,最终达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自觉实现。
2 “一网双向人性化”教学模式研究问题的落脚点
我校自2001年春季开办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来,至今已累计招生百余人。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开放教育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2.1 学生需要一种简单易行的学习手段。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已经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必须,作为成人学生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中再学习,必然要求这种现代化的学习手段简单、简便,节省时间,容易操作。
2.2 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和综合运用能力不够。学生普遍对网络知识的选择和综合运用能力十分的欠缺。当我们针对各种基础、各种水平、各种层次的学生,把难易程度不同、涉及内容丰富的多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的时候,对那些专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的同学来说,没有教师最直接的、面对面的指导和提示,对知识的选择往往就会表现的茫然而无所适从。而取其所需运用到整个课程、整个专业、自身工作实践中去就越发显出能力的不足。
2.3 师生交流、信息反馈的渠道单一。因为对网络学习手段使用的不熟练,师生交互的渠道还比较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都缺乏畅通性与及时性。
2.4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知识的结构上看,文学性、情理性、人文性特性明显;从学生的到课率、对面授辅导的需要和网络辅助教学的可能性上看,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交互是可能的。
3 “一网双向人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网双向人性化”教学模式示意图。
正是在以上诸多考虑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着建构这个“一网双向人性化”教学模式。依托一个网页 “关老师主页”,把教师和学生密切的联系起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和信息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辅导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管理和信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网络学习的基本技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所应具有的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师生之间的这种交互是不断进行、反复运作的,甚至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他仍然是这个网络循环中的一个分子,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我们这一模式的探索经过了一个逐步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人文关怀特征突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明显;教师队伍充实,教学质量提高。现在网页小组已经有7名成员,都是本专业的教师,学历层次研究生以上4人、本科3人,平均年龄30岁,对计算机技术比较熟练,对我们的这个模式探索和实验十分有热情。
4 “一网双向人性化”教学模式的使用效果和预期前景
我们的教学网页虽然还处在尝试阶段,刚刚开始使用,但是前后三次改进,已经有100多名学生去浏览、使用,所放的辅导文字近百篇,论坛帖子(包括教师发帖和学生发帖)共计80余篇,参与论坛上话题讨论的共计67人次。而且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其基本使用技能,并切实起到引导学生登录三级电大在线平台学习的作用。学期末统计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我们学校在线平台的使用情况:在线平台上注册的学生由原来的21人增加到98人,注册率达到100%;发帖数量由原来的86篇增加到452多篇;参加本专业所组织的网上课程讨论的达到210人次。这个网页模式的探索已经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网页建设前后学生对我校在线平台的使用情况统计
总结网页建设和使用,我们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首先,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对网络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其次,让大部分学生熟练都掌握了网络使用技能,诸如浏览资源、查找资料、发帖子、发邮件等。第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网络的使用手段,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就加强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需求,有目的的去使用资源。第四,师生交互、生生交流方便畅通,弥补了成人学生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接受面授辅导很少,而对所存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不足。第五,通过沟通和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取了学习资源,而且建立了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践了人性化学习的目标。
虽然现在的学习网站、学习资源很多,但是我们认为,建立我们教师自己的、小规模的、针对性很强的个人网站,目前而言是有必要的。针对这个网页,我们所预设的前景是:通过有价值、质量高、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通过我们教师的素质、修养和人文关怀,吸引学生并留住学生,让学生离开电大的校门之后仍然与我们保持联系,仍然能从我们这里获得帮助,由此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终身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我们这个网页教学模式的探索必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期望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改进、完善,最终能找到一条适合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高克明等著.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
[2] 董艳,黄荣怀浅析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乃林.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简论远程教育师生之关系》,2002
2013年元月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本科):
时间 专业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82)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关键词:大学语文;困境;高等教育;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下,去过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这一课程,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使汉语不断发扬光大继进而影响世界。大学语文的作用是一种文化积淀的基础性作用,其他学科无法取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更加重视对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学语文面临现实的困境。
一、高校大学语文勉励的困境
1.师资力量不够强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300所高校在2004年语文教师中的教授及副教授的比例是10.78%和39.92%,到2006年下降为9.1%和36.99%。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和晋级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多是一些年轻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流动性很大,因而很难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学校虽然设有固定的教研室,师资队伍也很稳定,可是语文教师在科研及论文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心理压力较大,没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师,让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教授大学语文,这些教师也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过渡性工作来做,有的学校甚至让研究生教授大学语文,所以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大学语文教师兼职现象普遍,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所以师资问题比较严重。
2.大学语文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薄弱,课程性质不明确
自从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课程的性质就一直没有确定,没有统一的理论认识,所以就造成了混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二字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语文就是人文,所以人文素养是高效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主要责任。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就是夏中一的《大学人文读本》。此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语文的传统内涵,与高中语文注重知识传授严格区分开来,可其缺点就是使大学语文没有清晰的边界,丧失了这一学科的独立性。
(2)语文就是文学,相信文学远远大于语文,注重对经典文学现场的再现,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语文教师开放的、多元的讲解促进学生进行相应的审美体验、人文情操和文化认知。此观点注重强调大学语文的本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它的界限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界限很难划清。
(3)语文就是语言文学,此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汉语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通常被称作“高四语文”。
3.教材的选编不够科学合理
首先,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同中学语文教材有所重复,因而很难提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热情,基本上属于一种“高四语文”。其次,大学语文的教材比较多,可是质量比较低下,很多都是受利益驱动编撰的。最后,很多语文教师喜欢用比较熟悉的老教材,所以比较优秀的新教材就难以推广,因而很难转移新的教研成果。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大学语文通过学习我国汉语进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校教育对于社会而言,主要起着引领方向、提升品质的作用。高校不断培养出各式各样的人才,他们术业有专攻,但共同点是有教养、有思想、有境界,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秉持人文情怀,进而成为精英。如果高校单纯的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教育,那么就放弃了对社会的引导责任,使自身变得被动。
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定时期,所以高等教育对于人的综合素养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由自然人转化为优秀的社会人,可以使人有效抑制个人私欲,进而同他人、社会、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浮躁的社会当中,大学只有坚持一颗淡定的教书育人之心,才能不被世俗所污染,从而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三、结论
高等教育担负着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责任,担负着培育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人才的责任,而大学语文正是具体落实这一责任的重要工具。面对纷扰的经济市场,大学只有重视语文教育,突围当前的困境,才能充分实现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美).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文,袁明,唐汛等.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科技,2007(4)
[4]陈洪,李瑞山 .“大学语文”应有明确定位——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