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政策建议研究综述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人才培养是人才开发的重要基础及核心内容之一,人才培养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的人才培养政策所给予的支持。本文分别从人才政策的概念界定、内容分类、制定原则和依据及其针对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 对国外人才政策的研究

国外人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方面,以及各国不同人才政策的优势和特点。吴莲姬根据人才需求层次不同,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对高级科技人才采取一系列的优待措施[1]。段莉研究了美、德、日、英在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诸多环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

2 国内人才政策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人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才政策的概念界定、内容分类、存在问题以及制定依据和完善人才政策的建议等方面。

2.1 人才政策的概念界定

对人才政策的概念界定的学者主要有萧鸣政和陈颖。萧鸣政等认为人才政策是指与发挥人的才能与作用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与法规,是政府为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人才的培养、开发、利用等活动做出的规定和采取的措施与行动[3]。陈颖等则认为人才政策是为实现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配置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规则体系[4]。但两位学者都认为人才政策是各级政府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杠杆,是配置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2.2 人才政策的内容分类

纵观对人才政策进行研究的学者中,大部分集中在对各个地区政府高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丁向阳将人才政策按制定的主体和适用范围、内容及以人才对象等方面对人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5],对人才政策的内容分类界定为以后学者对人才政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萧鸣政,韩溪等从横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国家人才政策体系等进行了分类[3]。

2.3 人才政策研究的分析理论和方法

分析人才政策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博弈论和SPSS软件中的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及模糊聚类分析等。赵昕对我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客观地对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互动特点及其演化路径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6]。范柏乃则从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角度,采用SPSS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科技产业人才政策的若干建议[7]。

2.4 人才政策的效用研究

研究人才政策实施效果方面,大都从人才政策效能优、劣势进行分析研究。蒋南平等指出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优势与不足,在突破、突出市场取向,突出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突出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建议[8]。谢俏洁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人才政策的演变与创新,他认为人才政策能够发挥重要的杆杠和导向作用,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产生积极影响。

3 人才政策制定的原则和依据

吴淑元认为,人才政策制定的原则和依据必须从认识人才重要性、摸清需求、明确目标和合理的机制四个方面着手[10]。王磊等从高新区人才政策体系的多个角度,采取问卷调查,借助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人才政策评价研究,并得到动态聚类谱系图,为人才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9]。

4 完善人才政策的建议方面的研究

对完善人才政策方面,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集中在引进股份期权的激励制度、高额科技奖励制度、优惠政策和竞争机制方面。范柏乃以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从股权激励、公司登记、科技奖励等制度提出了完善科技产业人才政策的建议[7]。陈颖认为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时应注意保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发展、竞争与合作的平衡;政策稳定性与灵活性、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平衡[4]。

5 总结

针对人才政策的研究,不同学者之间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省、市、地区的人才政策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专门针对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专门研究了发达国家人才政策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给我国制定人才政策提供依据。总结起来,所有的学者研究的要点不外乎文中提到的几点,归根结底是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科技人才政策成功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省份、城市的具体情况对人才政策进行调整,目的是制定适合我国具体地区的人才政策,从而引进、培养和留住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莲姬.韩国人才培养政策及管理体制研究[J].当代韩国,2004年秋季号.

[2]段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人才战略实践集锦[J].现代人才,2007,(6).

[3]萧鸣政,韩溪.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才政策回顾与分析[J].中国人才,2009,(1).

[4]陈颖,朱柳萍.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政策体系的平衡观探析[J].市场论坛,2009,(4).

[5]丁向阳.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研究[J].中国人才,2003,10(10):47-50.

[6]赵昕.中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博弈研究[D].安徽大学,2010,4.

[7]范柏乃.科技产业人才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3.

[9]王磊,汪波,张保银.环渤海地区高新区科技人才政策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

[8]蒋南平,黄方正.四川省人才政策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13(6).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重点课题《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由于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我院07级国际商务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珠江三角洲近200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总量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建立提供依据,并以之指导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我院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从事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中小型民营和三资企业。我们将从事进出口生产、加工与贸易业务的民营和三资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这类企业数相加,发现这类企业共有126家,占总体调查样本数的68%。这一数字与我们近几年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3.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外贸企业的类型,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进出口业务比重等;(2)外贸企业在今后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3)外贸企业获得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途径;(4)外贸企业设置的主要国际贸易业务岗位;(5)外贸企业对主要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6)外贸企业对现有岗位人才能力、素质的满意情况;(7)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来源分析

1.1总体需求分析

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186家企业3年内对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需求数量为2076人,平均每个企业需求11.2人。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三年内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

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的外贸企业总数应在4万家以上。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按照每家企业需求11人计算,可得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岗位设置与岗位需求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问卷还显示,外贸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未来3年预计需要招聘的2076人中,外销业务员1059人、跟单员374人、单证员270人、报关员166人、报检员145人、其他62人,分别占51%、18%、13%、8%、7%和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在未来3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广东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3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

在回答“企业获取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186家企业有110家选择向社会招聘、61家选择院校毕业生、9家选择企业内部培养、6家选择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在回答“企业主要录用哪一类院校毕业生”这一问题时,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的仅有2家、选择“大学本科生”的有66家、选择“普通大专生”的有61家、选择“高职大专生”的有50家、选择“中专或职中生”的有7家,分别占1%、35%、33%、27%和4%。

在回答“企业录用院校毕业生时,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这一问题时,有9家选择“必须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151家选择“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26家选择“不考虑专业背景”,分别占5%、8I%和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大专层次的院校毕业生是外贸企业向院校招聘一线员工时的首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86家企业中有111家在招聘院校毕业生时主要面向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外贸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第三,高职大专毕业生在外贸企业的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外贸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偏向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但愿意聘用高职大专生的比例也高达27%,与本科和普通大专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第四,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外贸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业务岗位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三大类共21个能力项目,还设计了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4个职业素质项目,要求接受调查的企业对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进行评分。每个能力或素质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可以给10分,最低1分。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现有在岗业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能力与素质项目要求受调查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值为l0分,最低值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在每类能力及职业素质下提供了“其他”选项供企业补充和评分,但极少有企业增加能力和素质项目。因此,我们没有在表1中统计“其他”选项的得分。这也反映出列表中所选取的能力与素质项目基本涵盖了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转贴于

2.1重要性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重要性得分情况是:最低6.04分,最高8.91分,中值为7.57分,平均值为7.55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对所有的能力与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其次,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这表明:外贸企业特别重视上述4种能力与4种素质;业务人员在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在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开拓、交易磋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质的修养,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

2.2满意度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的满意度得分情况是:最低6.08分,最高7.94分,中值为7.22分,平均值为7.11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外贸企业对业务员不同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差别不大且普遍偏低。

其次,表中数据显示,企业对业务人员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几项能力不太满意,这几项的得分没有一项超过7分。而企业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满意度都在7分以上,在各类能力与素质中得分最高,说明企业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比较满意的。第三,表中数据还显示,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项目,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员工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院校毕业生使用中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两道陈述题,希望企业就院校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陈述。186家企业中有132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会做人的问题,包括职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浮躁不踏实、不虚心学习、人际关系差、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及这些问题,并建议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外语能力差的问题。132份问卷中有87份提到了院校毕业生存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3.3动手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66份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能力不强,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3.4适应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43份反映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建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三、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本次调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服务于广东外向型经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进出口业务岗位操作能力、面向珠三角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一线业务人才。

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外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建议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根据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业务岗位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非常高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

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外贸企业业务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4.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

外贸企业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调查也反映出了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与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来加以解决。通过考证的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5.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院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偏低的问题与我们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说明我们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2)增加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3)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6.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学校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学生进行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创造条件。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流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改革;实践;持续改进

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一流专业需要做到“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郑州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始建于1959年,2007年获批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2018年两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相比以往的人才培养要求,一流的工科专业需要培养工程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这也是“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要求。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水工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途径。针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郑州大学提出“服务区域经济,让学生忙起来;明确定位,让团队指导力量强起来;加强监控,让培养质量高起来”的改革举措,并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生中实施这些改革措施。课题组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从改革实际成效出发,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和对策,为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支撑。

一、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评价

(一)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情况

毕业设计课题由指导教师申请,经院系审核通过后向学生,再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毕业设计质量利用过程文件控制,包括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计划进程表、中期检查表(含指导教师评价意见)、毕业设计文本、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及对应的英文文献原件、毕业设计答辩记录及评阅意见(含一位非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及答辩委员会意见)。课题组针对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选题缺少大工程概念、一些青年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带领学生深入工程现场、加强青年教师与水电企事业单位合作、严把答辩关等举措,并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实施。

(二)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评价方法

为了便于了解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课题组设计了包含十个基本问题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在实施改革的2021届毕业生中进行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并与2020届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十个问题包含了卓越工程师十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1.独立完成设计思路;2.了解设计的工程意义;3.了解设计对社会、环境、伦理的影响;4.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现状或发展趋势;5.联系实际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6.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7.清晰规范地表达设计过程;8.在设计中与教师、同学交流观点;9.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10.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评价结果

此次调查面向2020届和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生,具体过程如下:在2020届水工专业毕业生中发放155份问卷,回收132份,回收率约为85.2%;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生中发放145份问卷,回收126份,回收率约为86.9%。问卷回收率较高,可满足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的要求。具体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二、郑州大学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成效分析与讨论

调研发现,2020届水工专业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在独立完成设计思路,了解设计的工程意义,了解设计对社会、环境、伦理的影响,联系实际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清晰规范地表达设计过程,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较高。他们对毕业设计在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现状或发展趋势,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设计中与老师、同学交流观点,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等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两个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这进一步印证了2020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缺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从大工程中分离课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实现国际市场通行的必备条件。郑州大学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实施了结合实际工程服务区域选题、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工程师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强化过程监控和严把答辩关等改革举措。由表1可知,2021届毕业生对上述10项能力培养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其中,对联系实际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设计中与教师、同学交流观点,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等方面能力培养的满意度提升较为明显,说明学校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实施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尽管如此,在2021届毕业生中,仍然有19%的学生对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现状或发展趋势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18.3%的学生对能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意或很不满意,31.8%的学生对提升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课题组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选题方面。虽然此次选题均来自于实际工程,并且每人一题,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的课题,如“王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与“青山扒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以及“洛阳洛宁崛山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与“洛阳洛宁张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等。英文能力培养方面。毕业设计中主要有两处涉及英文,分别是毕业设计的英文摘要、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通常由4~5名教师组成答辩考核小组对该组教师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考核。另外,在答辩过程中,教师通常就专业问题进行提问,很少涉及英语表达。

三、“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郑州大学在2021届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实施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够完善之处,课题组从产出导向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工程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对毕业设计环节持续改进,主要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升课题设计与指导质量

一些学生尤其是自我要求不高的学生看到相似课题容易滋生惰性,他们套用其他学生的模板或方法进行计算和绘图,“掌握”知识而非“运用”知识,“简单套用”原理而非“深入应用”原理,“照搬”方法而非“经过分析”寻找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有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教师在选题时,应进一步提升课题质量,尽量避免雷同,让学生看到课题时充满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中间过程。指导教师每周都要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展,除了关注学生做了什么,更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多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并对计算过程进行探讨。通过这两方面工作提升学生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利用工程原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英语的使用度

通过阅读、翻译文献提升英语能力对不少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部分学生对借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非常依赖。此外,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大多关注毕业设计课题的进展,很少过问英文翻译的细节,采用英文交流更是少见。一方面,建议指导教师不要停留在审核英文文献翻译及对应的英文文献原件是否具备上,而要在指导过程中加强英文文献翻译的询问交流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翻译的进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和学生就英文文献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建议指导教师在答辩环节增加英文的使用度,通过英文问答切实提升学生中对英、英对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底线

目前,答辩考核小组多以指导教师本人为主要考核者,其他教师无法真正发挥考核者的作用。一方面,建议毕业设计答辩采用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作为该生的答辩考核小组成员,以利于最大限度发挥答辩考核小组成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议答辩考核小组成员就毕业设计核心问题和关键方法技术进行深入问询,杜绝“水”答辩、“形式”答辩,提高答辩的难度,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同时,答辩考核小组应客观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完成情况,并严格把控答辩通过底线,对未完成培养目标要求的学生暂缓毕业。对标一流专业建设和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郑州大学水工专业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针对实践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毕业设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选题、指导、答辩的质量关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人才培养的内涵在国内外发展格局中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毕业设计不断变革、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

[3]陈宝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国[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3).

[4]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

[5]陈旭东,程红强,刘晨辉.“双万计划”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20(6).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第4篇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毕业生质量;调查分析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Undergraduates’ Quality

Zhao Ze-mao Wang Yun-lu Wang Xiao-jun Lv Qiu-yu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ZhejiangHangzhou 310018)

【 Abstract 】 In order to get th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 who major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the employers’ and the undergraduate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personnel training, investigate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2008-2012 information security graduates i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 interviewed and investigated the employers and part of the undergraduates, and analysed and research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nterprise demand for graduates ability, overall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cluding graduates’ evaluation, idea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school teaching work and personnel training . At last ,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suggestion on undergraduates major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about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 knowledge and ability structure, the basic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ways of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1 引言

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是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毕业生是高校直面社会,检验自己培养的产品合格与否的窗口,毕业生就业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认同度。在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能得到充分展示,而弊端也会暴露无遗。

分析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职业成长,分析毕业生职业成长与在校期间接受学习和训练的潜在关系,从就业的角度评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更多地吸取企业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建议,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水平,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2 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就业情况及分析

2.1 总体就业情况

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杭电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虽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也不容小觑。近5年来,我校信安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比较稳定,考研出国人数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图表中考研和出国的人数未算作就业)。

2.2 就业单位情况

最近5年,毕业生就业仍然以大型和中小企业为主,部分国企和事业单位,少量公务员,总体上保持稳定,也存在细小的变化,毕业生就业于大型企业的比例,2008年至2012年分别为38.8%、27.4%、48.5%、46%,29.3%,其中2010年和2011年所占比例较高,突出表现出我校毕业生较高的竞争力,总体趋势相对稳定,其中前两年的就业单位中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9%和16.2%,如图2所示。

2.3 就业地区情况

就业地区仍然以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市)、北京市、上海市等为主,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其中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等都是发展更为迅速,毕业生选择在这些地方就业,就业的信息丰富,虽然竞争会比较激烈,但就业的机会也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新一代大学生中很典型的选择,如图3所示。

2.4 就业情况分析

(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且比较稳定,2008年至2012年就业率(考研和出国未算作就业)分别为89%、82%、83%、84%、75%,位于浙江省高校前列,这是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全校毕业生就业井然有序、稳步发展。

(2)浙江省的杭州市、金华市等,还有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毕业生的首先,这也充分体现了我校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竞争力。

(3)近几年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考研或者出国来提升自身的学历和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4)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用人单位的类型主要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有约70%的毕业生进了相关专业的企业,有约20%的毕业生进了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有约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还有约5%的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中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外企等。毕业生在这些企业中从事的主要职业有软件研发(包括开发与测试)、技术支持、工程实施、销售服务(售前、售中、售后)等。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则主要从事管理服务方面的工作,极少部分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

(5)从毕业生从事职业的类别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指继续读研或留在高校里就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工程应用型人才指系统工程师、产品开发工程师、安全维护工程师及技术培训工程师等。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程序设计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技能型人才指从事销后服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3 企业对毕业生人才培养的评价及建议

3.1 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我校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大部分都是从事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职业,他们基本满足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既具备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很多学生进入移动、联通、电信、华为、诺西等大公司,也有很多学生进去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还有学生进去专门做信息安全产品的公司,如杭州市基础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天是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杭州三零盛安信息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等。不管他们进入什么公司,基本上都是从事与计算机、通信、信息安全相关的工作。有的做软件开发,有的做软件测试,还有的做技术支持等。

根据信息安全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不同,可具体分析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不同要求。

(1)系统工程师,也称系统架构工程师,指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分析用户需求,能用各种系统平台和服务器软件进行设计并实现业务解决方案,这个技术职业要求能够亲自动手进行软件、硬件操作,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刚刚毕业的学生一般是很难胜任系统工程师这一职位,至少需要经过两三年的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才有可能完成系统工程师的任务。

(2)产品开发工程师,具备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实现的基本能力。能够承担软件工程各个阶段的工作,从需求、设计到编程实现。不同的公司,对产品开发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也不同。一般的公司都会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C++、Java、.NET等,做网站开发的公司还要求掌握html、js、css等网页编程技术等。

(3)软件测试工程师,具备利用测试工具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的基本能力,甚至能够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公司要求应聘该岗位的学生必须熟悉目前常用的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如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还有黑盒/白盒测试等。还能够根据产品特点,制定测试方案,完成测试与调试工作。

(4)技术支持工程师,具备从事售前或售后技术维护、应用培训、升级管理、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基本能力。要求能够快速熟练地掌握本公司各类软件产品的各种功能,能够针对需求及时完成各种形式的产品解决方案,还要求应聘者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2 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普遍较高。第一,由于我校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IT企业精英,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得到了一致好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的比较务实;第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尤其在面试的时候表现的很出色,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与学校的教学培养培养密不可分;第三,由于我校是工科类的学校,毕业生在对于语言类的学科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英语水平;第四,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错,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创新意识也不够。

(2)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那些只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懂实践技能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他们不但没有实习经验,就连基本的软件应用能力都很差,这样的学生可能最后就选择了非对口的工作。而那些理论知识缺乏但实际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企业往往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课程成绩。但是这些学生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发现,由于理论基础不扎实,他们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效率。只有那些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学生,才会比较顺利地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3.3 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经过调研、访谈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干部,他们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总结。

(1)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层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方案。一部分学生可能要继续深造,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理论基础课的教学,开展适当的科研方面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可能要直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开展产、学、研合作,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还要强化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是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课程的设置要结合企业的需求,除了要保证学生的基本理论扎实,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接轨,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学生借此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情况决定是否毕业留用。

4 毕业生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建议

4.1 毕业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毕业生对我校教学在几个方面的评价。

(1)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但是具体的课程内容不够新,没能及时更新课程中的新技术和新知识。

(2)毕业生的专业课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能力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学生过于注重这些方面的能力,而忽略了英语的学习,并且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以后学校要着重加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

(3)学生比较活跃,比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与学校的鼓励分不开,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放松自己,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

(4)我校大部分老师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老师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然而不能忽视师德风范,有些学生反映部分老师的教风不理想,孔子曰:“其身正不会则从,其身不正,虽会不从”。老师的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老师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思想和品德上给学生做好示范。

(5)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有些毕业生认为母校还应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前提,希望学校在改革方面听取一下学生的建议。

(5)我校毕业生工作大部分都是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因此普遍认为大学里学的课程中,专业方面的课程和工作直接相关,这应该得益于学校合理的教学培养计划。

4.2 毕业生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等人文素质,课余时间多邀请一些各个学科的知名人士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这样学生在放松的同时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2)由于信息安全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外,还涉及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因此作为一个偏向实践的学科,仅仅通过课本的学习是很难学好的,必须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既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内,也可以通过到企业实习。

(3)在课程中及时加入行业的最新和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会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针对企业需求开设一些更为实用的课程,则可以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多赢。

5 我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发扬优势、克服弱点,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受社会欢迎是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因此基于信息安全专业2008年至2012年的就业质量调查分析和企业对我校的反馈,对我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几条建议。

5.1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自己动手来验证才能深入地掌握核心的原理性的内容。因为学生是要到企业工作的,而信息安全专业有自己的特点,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最根本的目标,也是提高我校社会知名度的最有效的方式。

5.2 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在仅仅看重专业技能,他们还要求毕业生要有基本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心里承受能力等综合素养。因此,学校也要结合企业用人的需求,调整专业的培养计划,适当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一个企业有自己的文化,它或许是一种价值观,或许是企业的某种信念,又或是一种精神,它们都是一种正面的向上的表达,所以学校不能仅仅加强专业课的教学,更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人文精神,更好的适合时代的需求。

5.3 基础理论和专业课教学方面

毕业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他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在企业面试的时候赢得机会,也会为母校赢得声誉。因此,学校必须要抓好学科建设工作,并且学科教学要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在师资方面要重点引进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与时俱进,科学改革,借鉴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己也要结合学校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改革道路;有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不搞盲目的形式主义。

5.4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

要避免一直使用相同的教材,既要增强专业知识,更要提升实际动手的能力,信息安全专业与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密码学、电子工程等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要及时结合这些学科的最新前沿发展,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及时更新。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学科比较多,课程的设置面要宽,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并且除了单独的学习这些学科,还要从具体应用的角度增加一些跨学科的课程。

5.5 培养途径方面

杰出的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友和某些企业的关系,寻找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这样既能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最新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学到企业需求的技能,企业可以通过实习生选拔优秀的毕业生。

5.6 就业指导方面

作为浙江省开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最早的大学,杭电担负着为浙江省乃至全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做好育人的这项工作,有限的毕业生输送到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行业就业,唯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才能实现这个理想和目标。

就业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毕业生能够顺利从学校走向社会,顺利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岗位,在走向岗位接触社会的时候少一些迷茫,而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进行,因为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所以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并且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上大一时就开始重视起来,大学四年每年的课程内容要循序渐进,除了开设理论课程,还要每年进行现场模拟训练,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让每个毕业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2007(12):26-28.

[2] 黄培清,林逢春.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反思及对策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1):54-55.

[3] 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01):71-74.

[4] 康敬群.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1-103.

[5] 马洪亮,王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6):62-66.

[6] 蒋春堂.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指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02):47-50.

[7]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02):91-93.

[8] 张安涛,田保状,孙慧敏,张小村.对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405-407.

[9] 马于强,李井红.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22-23.

基金项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高教研究课题重点项目(ZD1010)。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第5篇

根据本课题组的实证调研,以广东省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为样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

1.制度方面存在的缺点。尽管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发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拓展可供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资源,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缺乏制度方面的监管,使得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陷入了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未能切实满足培养学生金融实务的目标,且因制度监管机制缺失而导致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

2.师资方面存在的缺点。双师型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对一线教师的能力要求,而且一线教师不仅包括专职教师,还含有校外兼职教师。从对教学效果的调研中可以感知,校外兼职教师授课的随意性比较强,从而其教学效果就无法切实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然而,由于兼职教师资源并不容易获得(因较低的课时费和时间消耗使得企业人员普遍不愿承担学校教学任务),因此校方在这方面也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机构方面存在的缺点。目前广东诸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职教联盟,这种基于董事会机构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极大助力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现实表明,学院与企业之间因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从而在合作的绩效上也就大打折扣。例如,企业面对校方的实训计划普遍采取消极配合态度,即提供岗位但不提供传帮带的人员。

二、针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缺点的反思

上述对缺点的分析为优化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提供了解题思路,但仍缺少区域植根性特征。为此,以下从广东地区的实际来进行现状反思。1.针对制度建设方面的反思。广东省高职学院在整体发展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从金融专业教学现状来看,仍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周期和校外实训上强化制度建设。上文已经指出,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学院教学资源配置的蓝本,因此频繁调整方案将使学院和一线教师难以适从。针对学习国外先进理念而进行的教学企业轮岗式实训教学,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在中国银行校外实训基地的轮岗,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在制度上提供稳定、健全的支持和保障。

2.针对师资建设方面的反思。在师资建设方面,广东省高职学院具有地域优势,因此金融专业的专职教师都具有较好的双师型素养,问题主要出现在兼职教师方面。具体来说,兼职教师的岗位技能优势难以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对兼职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师素养培训,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沟通,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另外,金融行业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也是出现上述现状的客观原因。因此,在优化教学模式上就需要对这方面进行改观。

3.针对机构建设方面的反思。机构建设不仅对课程建设起到支撑作用,也有助于协调金融专业的教学资源配置。诸多机构建设都存在着形式上满足,而职能上却未能起到应有作用这一问题。关于这一点,在广东省的诸多高职学院中也同样如此。因此,需要在调和校企双方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激发起相互合作的意愿。用经济学术语来评价,那就是要实现双方的“正和博弈”。

三、反思引导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优化途径的构建

1.现状分析方面。针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属于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纵向联动,还需要横向协同。因此,在着手优化前需要对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现状分析可以遵循三段式来展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间存在差异,教学目的不仅纳入了教学目标,还在校本要求下纳入了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此,明确教学目的并参照检查教学绩效,便构成了现状分析中的逻辑自洽过程。

2.制度保障方面。根据广东省高职学院所反馈的问题,制度保障应着力在保障顶岗实习领域。在遵循双方游戏规则的基础上,顶岗实习时间和周期应配合相关金融企业的工作安排来进行。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为例,该系和广州地区多家中国银行签订校外基地协议,银行安排了近90个一线岗位常年提供顶岗实习。但按照金融企业的运营要求,这90个岗位必须常年在岗,不能中途停止实习。于是该系将各班的教学安排调整,每个班都在9个月里排课,另外空出3个月,以4个班为一组进行轮岗。这样既确保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确保了银行岗位的人员配备。但此类操作只在系一级,甚至专业群一级每年进行临时操作,无法上升到教学管理部门,更无法让学校层面做出整体的制度保障。

3.兼职教师方面。兼职教师承担着培训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任务,因此应设置校内兼职教师岗位和校外兼职教师岗位。从目前所反映出的问题出发,应强化校内兼职教师对教学技巧的掌握,以及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在校内实训环节上,还应强调兼职教师的到岗率。对于那些有专职工作任务在身的兼职教师,应在学期开始前就以任课清单的书面形式告知该教师。总的来说,对校内专任教师需持续培训其职业素养,对校外兼职教师则需加强教学素养的培训。

4.机构职能方面。在优化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机构路径上,有不少专家进行了研究。有的建议在学校层面设置专门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有的更建议与企业直接合作建立金融学院,推进各种实践教学的实施。本文则认为,为了真正达到优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机构路径建议实施四步走:第一步,设置专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教师岗位,专职实践教学事宜;第二步,建立系或专业群一级项目中心,承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步,整合整个金融专业群的优势企业项目,成立金融学院;第四步,在学校层面设置专职机构统筹全校资源。如果没有前面两步,直接设立金融学院或专职机构,则无法达到优化教学模式的真正效果。所以,机构职能路径的实施,建议按照上述四步进行,循序渐进,确保能达到优化金融专业教学的真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