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角色

班主任在班级心理辅导中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才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中转变角色,以一种新的形象、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笔者对班主任在实施班级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变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平易近人的辅导者

1.要有正确有效的辅导方法。在班级心理辅导中,班主任要把注意力放在“导”上,而不是“教”上,要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由班主任来解决学生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引导鼓励――积极活动”的方法。

“引导”就是指班主任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就是班主任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肯定,并以此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积极活动”则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投入辅导活动,在活动中努力做到直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品表演等活动,努力理解、体验角色;认真倾听和观察别人的活动。这种辅导方法能促进全班同学相互交流,分享感受。

2.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班主任应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论学生们表达的观点或情感在别人看来是对还是错,班主任都应该表达充分的尊重。当然,其他学生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或情感,但绝不允许取笑或嘲讽他人。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哪怕是一点一滴,也要尽量让学生沐浴在老师的爱和同学的友情中。

二、师生关系的剂

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班主任应了解并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因势利导。中学时代是“成人感”日趋明显的时期,他们希望自己的意志、人格、独立性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他们又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表现欲。班主任处事要公,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信任。班主任表扬学生要充满深情,实事求是,发自肺腑,而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则要学会移情思考。移情(心理互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这是暂时将自己和情感、知觉跟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双方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在情感上得到沟通、认可和理解。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从教育者转变为辅导者,师生之间更应该是朋友关系,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对话,而是像朋友般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有时,班主任在参加学生的讨论时作出自我表露,这并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更加真实可信。只有这样才能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班主任只有在心理辅导课中积极起到师生关系的剂作用,转换角色,真诚地面对每位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学生也才会自然地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感受,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一个积极的具有关爱的环境才会逐渐形成,那么学生在其中就会健康成长、成才。

三、家校之间的一座桥梁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班主任应该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当前情况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增加家长的心理教育知识,最终为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环境。

1.建立班级家长学校,是向家长们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进家长心理辅导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家长学校中,开设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通过对有关青少年心理知识的传授,让家长逐步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特征,掌握与自己子女进行心灵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2.邀请家长共同参加学校的心理教育活动。尽管学校心理教育活动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学校的这些心理教育活动形式对学生在学会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前提下逐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活动同样可教育家长,震撼家长的内心,促使他们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

3.开通家长心理热线或开设家长心理信箱。开设家长心理热线或家长心理信箱以后,使得家长和学校心理教师、家长和心理专家交流的渠道更加畅通。当然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向学校心理教师发电子邮件及时告知学生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家庭、学校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除此以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心理沙龙、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讨论、亲子游戏、家庭互助等活动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相互理解,而让家长学会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也能够真正让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这又是学校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主编.班级心理辅导.

[2]张冬梅.初中新生心理辅导设计.教学与管理,2006.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第2篇

心理教育策略是指为增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而开展的一系列心理辅导的方案的集合。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对一年级新生及相关家长、老师进行相关调查访谈,发现近34%的学生存在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学习方面,主要问题是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注意力的发展方面表现更差一些。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

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教育已经开始走进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轨道。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偏弱。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一直未被列入中学教育课程结构,也没有相应的目标体系、教材和人员编制。许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形同虚设,或是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临时调整;或是没有专任教师随意指派。这样既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引导和治疗。其次,“应试教育”带来的误区。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为准绳,评价学校优劣,造就了一批只会抓升学率的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也按传统思路进行“苦教”,要求学生按老方法“苦学”。这样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身不由己地卷入“升学大战”,与接踵而至的各式试卷频频交手。程序化的应试现象,不仅淡化了素质教育,而且对许多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其次,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亲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因此,他们不惜重金从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培养,千方百计开发孩子的智力。到了中学阶段,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购置了大量的辅导材料和学习设备,而且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他们在高度重视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家长与孩子之间连一点交流和沟通都没有,更不用说解答孩子心理发展中萌发的问题了。父母的这种重智力轻心理的教育结果,使孩子变得自卑、胆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知识单一。

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构建

2.1 开设心理教育课。中学开设心理教育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教育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容纳自己,调控自己。心理教育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收集自编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师参考书、定教育人员、定课时(每周一课),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知识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训练、作品交流、小组讨论等。心理教育课以中学生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三成多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小学生出走、自杀、杀亲等事件频见报端,引发了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中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有重要影响。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个体成长阶段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急剧变化,骨骼肌肉快速生长,第二性征逐渐显露,他们要逐步适应自身的这种变化,接受一个全新的自我。

身体成长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接触到更多人、事,建立更复杂的关系,接受老师、同学、社会带给他们的诸多影响。中小学生在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意识。

但是,不同于身体的快速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速度相对缓慢,身心发展不平衡带给他们更多成长压力,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质疑以父母为代表的权威,希望摆脱各种来自成年人的束缚,即进入我们常说的叛逆期。

对于尚处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外在环境变化都将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而纵观现阶段教育实际,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很多人容易将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混淆,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种习惯意识并不科学。多数人虽然心理相对健康,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个体成长、发展及人际交往,因此需要时时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状况,让自己能有更好地状态参加学习、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家庭或其他对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明确区分“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不要等到问题发展为疾病才采取行动。

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活动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建立或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多种心理辅导器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家庭或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专题活动,抓好新生、毕业生及其他特定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做好重点突破。加强心育队伍建设。举办心理教师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辅导,互相交流经验,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贯彻全员育人理念,组织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非专业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考取心理辅导资格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轮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设计班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记录表,由心理委员记录近期办学学生行为表现的变化情况,定期上交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或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分析,相关结果记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探索“学生发展顾问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将为学生带去心理、学业、生活等综合性咨询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可由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担任,一些担任顾问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将给辅导对象提供更切实的帮助,取得更好心理辅导效果。

开展多项体艺实践活动。学校应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组织种类繁多的“阳光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强健学生体魄,引导其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提升其融入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积极乐观、耐挫折的阳光心态。学校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经验阅历。

抓住家庭教育这个重点。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带动下,不少家长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以引导家长有效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但是仅有这样的知识渗透是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家长还应不断进行充电和调整,在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教育目标。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发展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成绩为主的单一教育目标势必导致孩子单一追求成绩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包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实践水平、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从而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应设置有效的奖惩措施,杜绝单纯的物质奖励或极端的打骂教育,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开放日等亲子互动活动,多与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的表现,敏锐捕捉细微变化,及时肯定进步,指出并引导改正不足。

【参考文献】

[1]范明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文学教育,2012(6).

[2]韦丽珍.学生心理疏导策略浅谈[J].广西教育,2004(24).

[3]张晓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陈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2(3).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离婚现象存在一定的偏见,周遭的议论和评价都会在这些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感。他们往往认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见不得人的,这用社会环境给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暗示就成为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性格养成的摇篮。父母早年离异,对子女在少儿时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温暖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是非观;相反,在破碎的家庭会使孩子形成扭曲人格和偏差的观念,消极的对待人生。

3.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逆境中直面人生,自强自立,但也有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父母离异,想法和行为也比较极端,受到生活的变化冲击,他们不善于调节和宣泄,大多选择消极的抵抗,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回避现实,认为人生没有美满和幸福可言,出现价值偏差。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教育方式

1.父母离异后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管子女,把孩子当成了乒乓球,有的还把孩子推给老人抚养。这种家庭往往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没有归属感。

2.有的家长虽然抚养孩子但责任心不强,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更谈不上家庭教育,这中家庭的孩子在校表现有行为自我、懒散,难于管教。

3.有的家长忙于生计,管理子女力不从心,也没有时间。这样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失,而忽视子女的心理需求和思想教育,这种家庭的孩子大骄横任性、自私自利。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1.抑郁逆反心理。表现为:从不向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的自我封闭,或心理抑郁, 或行为粗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评价人和事,因此不轻易相信别人,从不表白自己的心愿,不爱和同学接触, 不善言谈, 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2.怯懦自卑心理。表现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从满了无奈和辛酸,对待任何事物都没有情趣和激情,极少参与集体活动。

3.放任懒散心理。表现为:个别家长补偿式的极端娇惯,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等。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懒散,精神涣散,无视管制,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等现象。

四、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1、社会的影响。社会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消极因素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有些社会上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就极为容易发展成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优化社会环境,给予现代人正确的婚姻观和离婚的认识和舆论引导。

2、学校的重视。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学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开展和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系统档案可以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最好是在入学初就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不记名的心理问卷调查,辅导员深入谈话,排查特殊学生,定位特殊群体,开展特殊教育,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诊断和干预,预防这一群体心理和行为不良倾向的发生。同时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 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解。实行班导师制也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班导师可以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给予离异家庭大学生无限的关怀,为他们提供了讲心里话的机会。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他们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工作能力,明确职责,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2、教师的关爱。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一定场合下,有时教师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离异家庭大学生大多自卑感较强,教师在评价他们时特别应施以爱心,用爱心抚慰创伤,用友情弥补亲情。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一线教师,做好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成长成才教育是每一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首先,辅导员应深入学生课堂、寝室,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谈心,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和信任。其二,辅导员老师应积极营造年级、班级、寝室,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通过心理互助,让同学们和离异家庭学生平等相待,有好相处,鼓励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氛围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友情般温暖,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其三,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还应他们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体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找到生活的乐趣。

3、家长的配合。“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要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子女对家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家长自身必须整理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尽快走出离婚的阴影,建立正常的家庭氛围,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应当多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他们的伤害。家长还应积极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在沟通中了解学生家庭的、学校的双向信息,有利于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思想偏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祖霞.郑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科学教育论坛.2005.

[2]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3]贾晓明.单亲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J].中华子女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