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早期阅读;学前儿童;教师;家庭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各类的信息,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来培养。

一、做好阅读前的准涔ぷ鳎引领孩子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期儿童的早期阅读亦是如此。一直以来,因幼儿不识字或只能识别少量的、简单的文字而产生了很多阅读障碍,因此,运用多种方法来指导幼儿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早期阅读材料通过其自身的内容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极其重要。

1.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根据孩子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书。比如有的女孩子会比较喜欢芭比娃娃、公主之类的书籍,小男生会喜欢汽车,机器人、史前动物之类的书籍。阅读初期尽量满足孩子的阅读愿望,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儿童的阅读兴趣。

2.选择色彩较鲜艳,配图精美的图书。儿童阅读初期都会比较喜欢阅读这类书籍。例如,绘本作为儿童的“人生第一书”,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的语言简洁精练,生动亲切,并且朗朗上口,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了学习语言的乐趣。绘本的图画部分,基本上是世界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材质,营造适合故事情节的图画。儿童能在简单易懂的绘画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和深刻的道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享受故事,也受到美的熏陶。

3.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孩子早期的很多是非观念和习惯都是在故事中建立起来的。比如在孩子的童话世界里,动物对他们而言跟人一样,比较亲切,比较容易接受。因此为孩子选择富有生命力的动物故事,特别是正面形象的故事,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4.选择语言优美的图书。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语言优美的图书,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提高孩子的内在的文学性,为儿童以后良好的交流打下基础。

5.选择认知类的图书。认知类的图书,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孩子见过的和没见过的,听过的和没听过的,都可以从书本中得到认识和了解。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在幼儿园中应该尽量为孩子们创设温馨、舒适,易于取放的家庭式阅读环境。如:把阅读区设在安静的角落或用矮柜隔出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地板上铺设柔软、舒适、漂亮的卡通地垫、放置两张适合的小沙发,沙发上摆放几个毛绒玩具、色彩柔和的大靠垫,尽可能地让他们拥有一个光线充足、柔和、宁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老师多利用适当的机会引导儿童在阅读区尽情的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保持良好的阅读环境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让幼儿处在安静、明亮、优美的环境里,专心阅读,创造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让儿童觉得读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随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轻松欢快的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一)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

在家庭中应该尽量为儿童创设独立适宜的阅读空间。根据学前儿童阅读的特点,他们在进行阅读时所需要的物理空间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比较讲究童趣、温馨和舒适。因此有条件的家庭应为儿童提供书房,最好选有木地板或者地毯,然后配有柔软的沙发、低矮的板凳和书架。书架上不仅有丰富的图书,还要配以家庭成员的照片,适当的玩具摆设,要让儿童感觉到在这个环境中非常放松,感觉在这个环境中与爸爸妈妈一起讲故事、读绘本、做阅读游戏等是每天最期待的时刻。此外,作为儿童的第一位榜样人物,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要通过自己的多读书、多看报、多去图书馆,多去书店、多与孩子交流的行为和方式,让孩子在大人的潜移默化之下爱上阅读,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二)作为家长,亲子阅读很重要

亲子阅读是培养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强调阅读,也注重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亲子阅读也绝不是父母买书给孩子读那么简单,更需要父母亲在时间和情感上的投入。作为家长如果想要读书给孩子听,首先要及时了解好书信息并做好预习,注意书中的每一处细节并且用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这样孩子在读和听得过程中就不会倍感压力,使得整个阅读顺利愉快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文静,罗良.阅读与儿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二孩政策;教师;教育规模;教育资源配置

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将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也给幼儿教育的发展和规划带来新的挑战。“百年人生,立于幼学”,幼儿教育担负着“人之初”教育的重大责任。作为人生的初始工程,它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发展,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着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将来。

一、学前教育迎来新的机遇

“2015年11月4日,按照我国计划生育有关部门的预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未来几年新生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增加。数据显示,最高年份人口出生数量会超过2000万。”新生人口数将在2016年到2020年迎来增长的高峰。西南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正式实施,从2019年开始,学前教育资源将大幅度增长。2016年到2020年在园儿童人数将从4000万增长到5000万,约新增1000万个需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需求在不断增加,实际却依旧面临着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随着政策的落实,人口数目的增长,原本存在的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但问题的加剧也带来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二孩的到来,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品牌较好的私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可能会变得更高,公立和普惠性幼儿园学位紧缺。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综合各种因素公办和普惠性的幼儿园将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公立及普惠性幼儿园却供应不足,造成了学前资源的相对紧张以及学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公益性幼儿园,重点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学前教育服务公平化将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私立幼儿园也应更新理念提高质量,在与国际新的教育理念接轨的同时融合本土特色,为民众提供多种选择。与此同时,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早教行业、培训机构等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方式、观念产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幼儿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重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家庭从原来的“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结构变成了“四二二”形式的家庭结构。很多家庭将转变为非独生子女结构,长久以来的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家庭结构。二孩的到来,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家中的老大不再孤单,有了新的游戏伙伴。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长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二孩较小,家长很容易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老二身上,使得家中的长子(女)出现心理落差感觉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他们害怕自己不再是家中的唯一,担心弟弟或妹妹夺走父母的爱,并将这种失落感归罪于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从而开始抗拒家里多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并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段威胁抵触。因此做好沟通,协调好家长与两个孩子关系以及教导两个孩子和谐相处是每个二孩家庭必须面临的新课程。家庭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教育方式作出适当地调整也是家长们面临的挑战。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公平理智施爱是必要的,关注长子(女)的心理变化是必须的。家长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独生子女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适应新的亲子关系,做好二孩生育前的沟通和解释工作,让孩子早些适应自己即将成为哥哥或者姐姐的事实,缓解其心理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为几代人的唯一寄托,家长把所有的爱和所有的期待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一切地对孩子进行各种培养。二孩的到来,这种唯一状态将会被打破,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存在使得父母过于集中的注意力得到分散,原有的过度关注、过度期望的教育观念将会得到平衡和改善。

三、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生育二孩的家长大部分是80后和部分的90后以及少数的70后,随着近些年媒体的介入与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这种需求将变得更加强烈,无论从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配套的硬件设施,还是对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家长对幼儿教师期望的增高;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短缺却在进一步地加剧,尤其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各幼儿园渴望拥有热爱学前教育、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有新的学前教育理念、技能扎实全面、愿意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入门资格较低,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不到合格的标准。放开二孩政策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二孩的到来,家中幼儿的社会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家中的老大要接受弟弟或妹妹到来的现实,弟弟或妹妹也要学习如何和哥哥或姐姐相处。如何应对这种关系的变化,不但是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单要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应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交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培养孩子互帮互助的精神,相互分享的意识,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四、对教育资源发展规划的影响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人口数量的增长,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应当未雨绸缪,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新的发展规划,确保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兴办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城区配套幼儿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增配师资以及修建新的园舍,确保教育公平。其次,加强学前教师的培养和补充。幼儿教师的不足严重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师德高尚、技能全面、组织完善的学前教师队伍。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全面合理地扩充幼教队伍,完善幼儿教师权益保障体系,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特别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创新培训,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给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建构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保证所有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李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8).

[3]张晓亮.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张瑞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6,(8).

[5]张慧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J].智富时代,2016,(4).

[6]宋梅.生育第二胎对长子女的心理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导刊,2015,(6).

[7]杨利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教育前沿,2016,(9).

[8]赵姗.全面放开二孩是教育深刻调整的契机[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9]王晓卫,赵雯娟.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2016,(8).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第3篇

城镇化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出现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稳步上扬,居民居住地的物质面貌和生活方式向城镇化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趋势。其中人口流动是城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一方面给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对仍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而言,“人的城镇化”还将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一)城镇化改变农村学前教育需求,挑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应。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程的重要标志。它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条件、扩大内需、推动区域经济均衡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促动,促使广大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作为80后的年轻父母,进城务工期间亲眼目睹了城市学前教育的“优质”后,自然不再满足让自己的儿女再重过自己的童年,而是要过一个“城里人”的童年,对正规学前教育的高期待自然不在话下。但农村家长节节攀升的学前教育需求,甚至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要求与当下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不能配套的现实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焦点集中在正规学前教育的供应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上。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足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瓶颈,城乡二元分立的长期割据致使农村学前教育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近些年,国家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项目的推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足,但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满足城镇化要求的立场而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依然需要更持久的支持。

(二)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出现,成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中的“务工人员”或称“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容易,定居困难,出现所谓的“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里,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尴尬来自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和城乡迥异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并不能顺理成章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也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与待遇,这些外出务工人员身份的边缘化与尴尬境地,使得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自然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在子女如何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上,只能出现两种选择:一是带着孩子务工,孩子成为“流动儿童”;一是留下孩子外出务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相比较留守小学或初中儿童,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处境更让人担忧,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匮乏、严重不足的家庭教育资源、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隔代教养以及亲情缺失而导致的缺少教育关注、监管不利、安全隐患增加等因素,可能成为脆弱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特殊背景。

(三)城镇化要求农民工市民化,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变为城市地区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人口城镇化的标志,就是农民的市民化程度。新一代的农民工不同于以往农民工进城只为输出劳动力,获得报酬,最终返乡生活的格局,他们更期望自己能通过进城务工,了解和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永久居住在城市中,成为“城里人”。这种市民化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农民工父母自身的成长历程中,也自然投射到子女的身上,甚至是子女“优先”市民化。但在“劳动力进城,非劳动力留村”的“半城市化”状态下,市民化的内在要求就需要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来完成。体现在年轻一代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渐转变,他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已摆脱以往肤浅的“看孩子”的层面,更多地转向关注孩子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品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这种教育需求的多元、多层次取向,势必要求农村要提供充裕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但现在农村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及政策保障,硬件设施条件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良莠不齐,质量严重低下;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素养偏低,教育理念落后以及“小学化”倾向等问题,明显与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诉求相距甚远。

二、人的“城镇化”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文化难题

扎波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徙源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推力是指现有的、低下的生活水平,将人口从现有的地域往外“推”,而拉力则是现有地域之外人们渴望达到的生活水平对人口的吸引力。当两种生活水平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由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人口才开始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因而,城镇化总体上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靠拢,城镇化最核心的内容也不再是农村场域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是“人的城镇化”。即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农村人口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精神层面的进一步提升。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城乡二元割裂的制度,以及以往倾斜的发展政策所导致的城市偏向,使固定在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在各自的文化圈中,形成了属于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体系,也就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当城镇化的进程让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必须遭遇时,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心态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了不一样的诠释和规定,成为当下发展和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必须要顾及的话语情境。

(一)农村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工具化抑或全面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要让农村儿童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遭遇后最首要的差异。在乡村世界中,幼儿园就是教育机构,就是学校,就是学文化的地方,文化就是知识和技能,是能让农村儿童获得市民的身份,跳出农门,顺利进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敲门砖。因而,学前教育就需要教幼儿拼音、识字、算数,为他们入小学做准备;每当孩子离开幼儿园时,门外翘首盼望的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写字了没?有没有作业?”这一系列的表现都是顺理成章的。换句话说,被学界痛斥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对于乡村世界中的儿童而言是极其自然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伴随城镇化而来的城市文化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规定。现代学前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要采取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教学方式,比如游戏;要从儿童生活经验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主题等。《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学前阶段儿童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显然,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更能使儿童在当代高度个体化、复杂、多元的现代城市社会中立足。农村幼儿园的“小学化”只可能解决儿童当下摆脱“农门”的问题,却不能解决日后如何在城市立足的问题。从学前教育的终极追求而言,工具化的价值选择无疑于饮鸩止渴。但农村学前教育如何才能让农村儿童既跳出农门,又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农村学前教育究竟要先实现升学的价值,还是先实现育人的价值?这似乎是一个现实的悖论。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知识基础:乡村教养习俗抑或现代学前教育知识

现代学前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衍生物。妇女解放、妇女就业以及女性产业工人的出现等许多因素促成了现代公共学前教育的诞生,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科学的、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与现代学前教育机构一同发展起来,成为支持现代学前教育的两大支柱。在城市家庭中,儿童从胎儿期开始,就一直蜷伏在科学的学前教育知识的羽翼下,优生优育、出生后的抚触训练、动作发展监测、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亲子互动、入园准备、幼儿园课程改革,任何一个细微的教养和教育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支持。但是在乡村,社会公共支持系统的微弱和乡村教养习俗的强大之间反差明显。传统教养习俗是唯一能够支持农村儿童教养和教育的知识体系。以隔代教养为例,年轻父母亲外出务工后,孩子大多由家中的年长者抚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看孩子、管娃娃”的层面。爷爷奶奶依据自己的成长经验和祖辈传下来的养育经验,较好的完成了儿童身体的“保育”任务,但心理发展就很难顾及。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必然要处理好传统教养习俗和现代学前教育知识之间的关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和普及。

(三)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家庭范式抑或机构范式

家庭范式和机构范式之间的差异,儿童生活的组织和安排如何的问题。在机构范式中,儿童生活的组织和安排要遵循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来“科学”安排,让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过一种制度化生活,是一种幼儿园根据儿童教育目标,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予儿童生活以“制度化”的影响的过程;而家庭范式则坚持乡村世界自在的日常生活方式。很明显,儿童一旦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就要与群体生活要求的社会角色规范保持一致,这区别于儿童在家庭中较为随意、自在的生活方式。在学前教育机构内(主要是幼儿园),制度化生活要体现出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与此相反,日常生活则表现为人的一种自在性生活,以人的习惯为基础,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习惯性和情感性。由于农村长久以来相对散居的地域分布形态,人们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家庭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其内容和规则以传统、习俗的方式在农村代代相传,是一种经验式的代际传递。当我们将城市生活中的学前教育机构“置于”农村日常生活中,将制度化生活置于农村本体文化中时,其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从作息时间来讲,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总是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相对自由、灵活。而教育机构内的制度化生活则要求每个组织内的成员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规范行事,需要约束和纪律。比如说,如果遇到雨天,农民可以在家休息,但孩子不能因为下雨就不去幼儿园。而从日常交往方式来看,幼儿园有专门为孩子们制定的常规要求,但这些看似合理的常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先生曾讲到,农村是一个以“土”为根基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熟人”圈子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亲疏远近之分,处事方式也是带有很多“人情味”的成分,更多的处于道德范畴之内,是“人治”大于“法治”的,而制度化的东西则明显的更加注重法律层面的约束。即便是两个孩子发生冲突这样的时期,在如何理解冲突和解决冲突的问题上,教师和农村家长之间与其说是因为立场不同,更多的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锋。

(四)农村学前教育的内容:农本抑或离农

农本抑或离农的问题,与农民工进城后究竟是留城还是返乡的尴尬在其本质上是一样的。农村学前教育走“离农”的道路还是“农本”的道路,理由一样充分。如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是要让儿童“离农”,那么,农村学前教育就必须在内容上与城市保持一致。城市意味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便利条件。城镇化就是要逐渐实现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待遇与市民均等化,让农民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这是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基本目标。如此一来,如果农村学前教育在内容上依然抓着农村的教育素材不放,依然要坚持因地制宜,显然与“进城”的愿望南辕北辙。坚持向城市文化靠近,开展城市文明教育,以城市文化武装儿童的头脑才是正道。反过来,如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是要立足“农本”,那么,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就不能遵照“城市标准”,或者一味地与“城市标准”拉齐,而是要因地制宜,开拓乡村世界自己的学前教育发展路向。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必定会导致乡村文化的失落。理论上,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为农村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培养人才”,是“教育学界对农村教育定位的强势呼吁,占据了主流地位”,坚持推进城镇化而不消灭农村,避免乡村教育的萧条与乡土社会的衰落。但实际上,更多的教育移民在涌现,更多的年轻父母愿意花高价、托关系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城里”的幼儿园。式微的理论话语与强劲的“教育移民”反差明显。或许,在一定意义上,农本或者离农,并不单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尴尬,也是整个农村教育或者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尴尬。

三、抓住发展机遇,与“城镇化”化,发展和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城镇化打破了农村社会的传统进程,突破了农村学前教育固步自封的藩篱,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虽然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但农村学前教育实质上在新旧观念的碰撞间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比如,频繁的人口流动,要求农村学前教育要担负起人力资源转化的责任;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均衡,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现代学前教育知识的快速传播,将持续改变农村传统的儿童教养习俗等。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必须要“与境化”。这里的“境”当然指的是“城镇化”背景。“城镇化”化的进程要求农村学前教育要将自身的发展和改变全然置于城镇化背景下,关注城镇化进程与自身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和农村学前教育的双赢。

(一)明确发展取向,以促进儿童发展为宗旨

学前教育能为儿童发展带来什么?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大力推进和发展学前补偿教育的经验,说明学前教育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农村儿童来说,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开发,而且对于农村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对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对于农村家庭幸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强民富国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始终明确我们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是以促进儿童发展为宗旨,而不能盲目的为迎合家长的不合理要求,以及为维护自身的生存状况而放弃追寻教育的本真价值,丧失教育自身的尊严。无论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还是“城市化”倾向,都错误地仅仅将教育理解为一种工具或者装饰,忽视了教育的主旨所在,脱离儿童正常的发展轨道,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因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必须要明确发展取向,将促进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和核心的地位,归根到底,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

(二)立足乡村教养习俗,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一方面,传统的儿童教养习俗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任何适宜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必然要在乡村文化中成长。传统的儿童教养习俗虽然多以经验的形式散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它一定是乡村文明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既然“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都是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区别,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两种不同文明。”那么,农村社会就必然需要立足于乡村文明而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乡村儿童也需要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乡村教养模式”,兴许这个模式有不“科学”的细节,或者有不为城市人所接受的行为方式,但这些习俗和经验却是乡村儿童童年的发端,有童年过往的记忆,也是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说,争辩乡村教养习俗与农村学前教育的关系就显得没有必要,而究竟“怎样使作为乡村少年基本生存场域的乡村进入乡村少年的精神建构,使其成为乡村少年发展的精神场域,培养其基本的乡村情感与价值观,培育乡村生活的基本文化自信。”才是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之于儿童发展的终极意义。

(三)增加农村学前教育供给,创新机构形式

研究者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的学前教育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国学前教育在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上都非常严重,在校舍建设、物资情况、师资水平等方面的比较“呈现出明显的从城市到县镇再到乡村逐步衰减的趋势”,并提出“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大我国义务教育福利框架之内”。事实上,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城乡二分的发展政策,因而,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在供给上有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已远远超过农村的发展速度,拥有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种优越的条件又吸引着为数不多的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使本来薄弱的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更加稀缺。为平衡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就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逐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区域限制,多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比如“新建扩建托幼机构,让乡镇中心幼儿园设立分园、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师资等形式,加快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差异较大,因此,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在学前教育的形式上大胆创新,比如,有研究者指出,针对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的现实,可以设立农民工家庭活动中心,家庭活动中心可以定期为农民工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困惑,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增加其养育知识,并使家长能更深地理解儿童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需求和活动,使农民工家长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真正合作者,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或者可以在分析不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分层次,以不同的形式来满足。当然,增加学前教育供给,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要在硬件设施方面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应配备,更要实现核心软实力的提升。比如,创造各种机会促进城乡幼儿园之间定期的互动交流,将城市幼儿园先进的办园及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式带进农村,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四)清晰发展语境,因地制宜的创造农村学前教育特色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第4篇

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国家重视,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确立家长学校的法律地位。家长学校应成为教育中的一支,国家立法,以一定的强制手段保证家长学校的正常有序开办,从而引起全民、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形成走进家长学校学习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一种共识,是一件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地方各级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促成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进行监督、协助、宣传家长学校的具体运作,以保证每位家长受教育的权利。客观面对家长教育。21世纪,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融合,面对新一代的孩子们,家长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有些家长也许会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跟家庭关系不是很大,我们只管让孩子吃饱、穿暖、送孩子进校,剩下的事就交给吃这碗饭的专业人员,由老师来处理,但事实不然。首先,孩子是一个丰富的、有着情感、思维的人,他们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怀,呵护,是立体的。其次,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与支持,它们应相互协助,否则学校教育是搞不好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二、家长应对新一代孩子有一正确的客观认识

“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每个孩子应都是好苗子,后天出现的任何状况都是因后天的环境,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家长不应将孩子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进行随心所欲的支配。同时,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孩子出息,成功,将带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今年5月4日湖南台的成人礼节目,在讲黄舸和黄爸爸感恩的故事,现场的90后少男少女们好些被感动的鼻涕眼泪的,哭的好是伤心,这场面深深的打动了我,谁说90后是没有感情,不懂真情,不负责任的一代?再过30年,我们国家的主力军,中国的大梁就由他们来担,相信他们能做的比我们现在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家长应转变些教育观念,学习些现代的教育理念。“头悬梁,锥刺股”,想想那种场景吧,学海无涯苦作舟,那还有乐可言,学习简直是一种受罪,没有坚定信念和毅力的人是很快就会打退堂鼓的,有坚强毅力的同学咬牙坚持下来了,可是在考上大学之后却发泄把书烧了,有的甚至恨书,恨课本、恨教书方法不适合自已的老师。这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代价,它严重损害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孩子如此“仇视”学习,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败。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毫无兴趣,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体验快乐,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乐学,乐学一是指愿意去学,二是指愉悦学,开心,愉快去学,是一种美,一种享受,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有些老观点担心尽让孩子听好话,恐把孩子鼓励骄傲了,却从来不怕孩子被打击的没有自信心了,家长认为应忠言逆耳,苦口良药才好。殊不知,就是这些忠言逆耳,苦口良药把孩子的自信,希望扼杀的荡然无存,严重的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家长却埋怨孩子,一天到晚没有精神,不知道学习,却不知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自已身上。给孩子判断、选择的权利,培训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让孩子们学会分析、选择和判断,而不是事事都由家长、老师来为他们选择,做决定。从自已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将比从家长的正确指导中学到的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最后的决定还在于你自已。不跌到是永远都学还会走路,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听话,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幸运不被欺负,但也不会被重视。

重视孩子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从依赖成人到独立,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需要经历一个良好的社会化教育环境,倘若儿童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就会表现出任性,不合群,霸道等行为,甚至影响人格发展。独生子女实在是太孤独了,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小笼子,而与电视,游戏机的亲密接触,又使他们与大家离心离德。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品质,交朋友是孩子必修的一课,也是孩子个性获得健康发展的必经一步,合作的前提首先是要沟通。培养孩子跟家长、孩子跟老师、孩子跟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做起。同时我们做家长的要教育孩子正思维,培养孩子有个好的心智模式。人们迫切希望成功,但心智不好,就很容易负迁移,负思考,有时聪明反被,人生平庸,甚至走上歧路。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第5篇

目前,社会上办起了各种各样的早教室、亲子园,一些妇幼保健机构也开展了儿童早期潜能开发的服务,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受到了一部分家长的关注。这个问题之所以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概念:未来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下一代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聪明才智和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6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是儿童心理、智力发展极为迅速又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发展的经历对其认知、语言、学习、社会情绪能力以及健康等具有终生可持续的影响;为儿童早期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充分实现儿童发展的潜能奠定重要基础,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支持,会获得最佳的效果。据研究报告显示,在早期儿童发展上投入的比例是1:17。也就是说,每投入一美元,就有17美元的回报。在生命早期接受了高质量养育和适当智力启迪的儿童具有较好的认知和社会技能,以及较高水平的积极的学习能力。

1、儿童早期发展就是儿童早期教育,就是脑力、智力的发展。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关注的不仅是儿童的学习,更要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早期整体素质的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涉及教育、医疗、健康卫生、饮食、体育等,需要从营养、保健、疾病防治,环境支持和教育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早期教育仅是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五大内容之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简称IECD)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身心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造舒适的环境,开展科学的综合性干预话动,使儿童的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达到健康完美状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是从孕期开始,到孩子出生后一直到3岁,是人一生中体格和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对孕妇及其所生的0~3岁婴幼儿持续地进行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全方位的指导,及时给予适当有效的刺激,能促进胎儿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大程度地发挥婴儿的智能潜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促进是根据儿童大脑及体格生长发育的规律、心理发育的特点,从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训训练儿童,促进儿童智能等各方面发育。

2、儿童早期发展就是教育机构的责任。

目前,各地兴起的儿童早期开发热潮为儿童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儿童早期潜能开发是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儿童保健医师才能胜任。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并不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办起了所谓的早教中心和亲子中心。有的把学龄儿童时期的学习内容前移到婴幼儿时期来,让孩子为识字而识字、为绘画而绘画;学音乐、教外语也搬进了亲子中心。由于受这些错误做法的诱导,一部分家长在这些方面和别人的孩子盲目攀比,使孩子本来充满童趣的幼儿时期变得苦不堪言。这些做法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反而会徒自增加儿童的负担,妨碍儿童的成长。

3岁以前儿童主要是神经心理的发展奠基时期,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认知思维能力,也就谈不上知识的学习。在早期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目的是促进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而不是让孩子掌握什么知识与技能。因此,3岁以前的儿童潜能开发主要是促进神经心理发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早期潜能开发应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与促进,进行针对性的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干预训练,为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环境,通过亲子互动、日常游戏、人际交往等方式,起到塑造儿童性格、调适儿童情绪、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作用,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所谓教育。

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提高儿童在未来的健康水平、教育成就,获得更公平的经济与社会机会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儿童优先的方针,从保障和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着手,大力呼吁和推动儿童早期发展策略的实施,推动人类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策略,创造适宜发展的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积极向政府及各部门做好对儿童早期发展加大投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大力开展儿童早期发展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努力争取把儿童早期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列入规划,不断地出台政策、加大投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今后儿童早期发展应在政府政策环境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积极作用,深入研究相关的理论,探索最佳的儿童早期发展模式,使每个儿童都有最佳的人生开端。

二是建立有效的部门协作机制,共同促进儿童早期发展。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逐步探索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管、卫生支持、各部门合作的托幼管理机构;探索建立早期教育与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优势互补,教育、卫生保健人员携手,家长直接参与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健全“社区-家庭-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在社区中开展0-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与卫生保健、早期干预、健康教育等项目。总之,我们需要建立多部门沟通协作的机制,密切协作、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三是利用有效载体抓手,提升儿童早期发展的品质。儿童早期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的协作,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早期的健康、营养、养育、教育、保护等多个方面,我们要紧紧依托现有的一些载体,不断丰富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内涵,切实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儿童和家庭受益。

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加强幼儿

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重视儿童早期发展,加强0-3岁婴幼儿教育。教育部门要利用现有幼儿教育的资源,不断拓展和扩大办学范围,逐步将早期教育纳入教学范围,将传统的3-6岁学前教育范围延伸到0-3岁,建立0-6岁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要加大对0-3岁儿童教育的集体管理和业务指导,对学前教师进行额外的专业培训,为家长提供更专业的早教服务。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完善,原有的孕期保健和产后访视等工作均由基层妇幼保健部门转移到社区,为实施从胎儿期开始进行连续的儿童早期发展的社区服务奠定了基础,这就为开展以社区为依托的、与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内容有机结合、从胎儿期开始进行连续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但可以满足社区家长的需求,而且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儿童保健服务理念,并极大地发挥了社区的资源优势。卫生部门要提高参与意识,并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卫生部门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妇联组织应积极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开展0-3岁儿童早期启蒙指导服务,通过各级工作网络,将“父母的陪伴、家庭的关爱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营养素’”等科学育儿信息和理念传递给家庭和社区,鼓励社区、媒体以及家长的参与,依托社区开展活动,广泛进行社会宣传,培训家长、家庭以及儿童保育人员,对儿童生存、发育、发展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指导,改变儿童培养的不科学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