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众动机环境治理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其实就是公众以什么样的目的去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这种动机反映着公众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也会影响着其在服务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
根据数据调查资料汇总,笔者认为大部分的志愿者在参加环境保护的时候同时考虑到了利己和利他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社会占了主导作用,个人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环保志愿者年龄、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风险设施、环保知识培训与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目的、态度、个目的改变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1)年龄数据显示,各个年龄层次都将参与环境保护的最初主要原因视为环境保护问题很严重,环保公益活动很有意义。即不管哪个年龄层次,人们都普遍认识到了环保公益活动的意义性。其次年龄与个人目的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60%的人将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作为主要动力,其次是丰富经验实现自我成长。
(2)文化程度数据显示,环保志愿者团队是个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达90%,文化程度与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人们将个人目的定义为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在数据中,我们发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对目的定位不清晰地为零。文化程度较高人群,能更清晰得到了解到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对个人自我成长的益处以及参与环保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
(3)职业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正处于一个知识不断累积,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在参与环保过程中对提升自我显示出了强烈的倾向性。而且,校园是培育环保意识的温室,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易受到其他环保志愿者的行为感召,所以在社会目的的选择中,大于60%将改善生态问题视为社会目的,大于30%将感召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视作社会目的。在环保公益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资源。
(4)居住地周围风险设施数据显示,居住地周围是否有些令人感到不快的环境风险设施,与参加环境保护的个人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认为居住地周围有令人不快的环境风险设施的人高达60%多。且居住地周围有风险设施的人群对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更为清晰。现在环境问题与人们息息相关,感受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人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就更为纯粹。
(5)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数据显示,是否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与个人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大于20%接受过环保知识培训的人将丰富闲暇生活视为主要的个人目的,且有22%接受过环保知识培训的人认为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必须做而已。而大于30%未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的人却将提升个人服务意识设为个人的主要目的。在调查中,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只占样本的数量的15%,这跟现阶段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有很大的关系, 20%的人表示在接受完环保知识培训后对环境保护认知还是比较茫然。
二、对策思路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环保公益活动对公众的积极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者群体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加入到环保公益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也大大的增加和有利,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以不可预计的速度增加。从目的结构以及转变状况来说,环保公益活动的实践对志愿者目的积极导向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环保知识,让公众知道环保活动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宣扬积极的环保公益事件,引导更多的人群,将环保的思想落实到点滴小事中,慢慢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让公众了解为何要进行环保公益活动。
2.专业的环保知识培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志愿者团队中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仅占小部分,并且有些在接受完知识培训后仍对环保知识较为模糊。笔者认为,要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必须得传播科学的系统的环保知识,让公众在意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之后,知道从哪做起,如何做起。
3.处理好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动机
从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将主要的目的分为自我提升动机和利他动机,从自身角度来说,通过公益活动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从而增加社会阅历和参与社会竞争筹码;从社会服务角度来说,志愿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特征是自愿行为,无报酬的奉献行为,出于助人动机的行为。志愿服务动机其实是肩负着社会的使命,同时也是个人人生价值实现。不同的年龄层次应该选取不同的动机作为引导,我们应该鼓励从内在需求出发,以服务社会为路线进行环保公益活动的展开。组织者应正确认识到不同年龄结构的动机主次差别,一方面,对志愿服务动机进行有效管理,尽量满足志愿者的动机需求,使志愿者个人愿望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志愿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指导志愿者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目的,指导其落实志愿者现实行为,辅以适当心理调节,从利己和利他角度将环保公益活动对人的意义深入人心。
三、总结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是实现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思路,实现公众参与的重心在于让公众了解为何要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如何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
关键词 公益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性
作者简介:文雯,长江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在公益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一方面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性研究,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针对性,进而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公益活动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载体,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选择途径。
一、公益活动的概述
公益活动的具体涵义是指某些结构或组织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出人、出钱、出物赞助、支持某些具有公共关系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实务性活动。目前,社会各界的公益活动都具有宣传性,可以说,公益活动的宣传是当前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用来扩大企业影响,提升美誉度的关键手段。公益活动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包括环境保护、社区服务、青年服务、慈善活动、高校的社团活动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等等。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单位或学校组织员工、学生开展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献爱心、献血、关注孤寡老人等活动,这类型的公益活动都是帮助别人、给予他人爱心的行为,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提倡。
公益活动的对象与内容十分广泛,公益活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福利慈善活动是公益活动中的一种,一些企业或机构为了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往往会赞助一些慈善事业,他们通过出资参加福利、慈善事业的建设,为社会各界需要照顾的人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形式有赞助福利院、赞助养老院,赞助康复中心、少年宫等等,另外当一些地区遭受灾难时,这些机构也会出资修建相应的公共设施。对文化活动的赞助也是公益活动的类型之一,企业对文化公益活动的赞助,一方面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突出的文化活动赞助形式有大型的文艺联欢晚会、文艺汇演、电视与电影的制作等,另外,对科学事业、文学事业的赞助也是文化公益活动的范畴。
二、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公益活动是公益精神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实践形式,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充分挖掘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公益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公益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此种载体性体现在它能够承载与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公益活动必须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的顺应时代的潮流。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公益活动适应了当代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公益活动在高校中的开展,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不仅为大学生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而且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公益活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取得一定的功效,就必须将理论付诸于实际行动,贯穿到日常的生活中。高校开展的公益活动符合大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广泛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对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的大学生在进行公益活动时,高校的领导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引导,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倡导帮助他人也在帮助自己的服务型理念,在此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能动性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活动过程中,应学会主动的将在校所学的理论性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实际性行动,以便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优秀的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大学生的思维得到的扩展,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自身的素质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三)公益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公益活动中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可以说,公益活动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进入新时期,和谐社会倡导“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在和谐社会理念的倡导下,公益活动强调和谐、奉献、法治等精神,似乎公益活动与和谐社会在大部分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共同的要求。公益活动的开展与进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义务植树、爱心献血、关注留守儿童以及环保活动等,都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推动作用,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需要广大的社会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益活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我们能够看到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会随着降低。大部分的高校领导者认为公益活动应由校共青团或者是学生会干部负责,而未将公益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去开发。高校的公益活动基本上得不到校党委部门与学校教务处的重视,唯一受到关注的是公益活动在举办之前会受到这些部门形式上的批准,活动后形式上听取一下工作汇报,此类型机构很少参与、组织公益活动的过程。另外,高校的公益性活动大都由高校的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参加,其他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公益性活动,对公益活动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认识上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当前,高校的一些公益性活动要求比较高,对参加者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因此在选拨学生时,往往会优先考虑一些有经验的学生,因此一些想加入的新成员,便缺少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公益活动的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当前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我国很多的公益活动缺乏法律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未得到完善的建立。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开展定位、公益项目的内容确立以及公益活动经费等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保障机制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公益活动是一项公益性比较强的活动,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人受到伤害以及财产上的损失,而此类情况出现时,我国的管理保障机制未能得到相应的配套。公益活动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社会活动,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做支撑,公益活动才能够长期的持续下去。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高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保障机制,在公益活动的激励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及动力机制上表现的不是足够好,整个的公益活动也缺乏整体的规划与管理,往往是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性的内容,社会影响力也比较低。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很多人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存在有一定的误区,他们大都认为既然是公益性的活动,那么就应该不求回报,发扬雷锋精神,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服务,公益活动的开展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公益活动的管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致。
四、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措施
(一)倡导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相挂钩
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将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相挂钩,公益活动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上一层台阶。当前,国内外的许多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像尼日利亚就倡导大学生去边缘地区做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一定的期限后,会为大学生颁发国家服务证书,这个证书便成为大学生之后就业的保障。再如泰国,也是提倡当地的大学生去边远地区工作,支教,服务期满后,将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讲,公益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从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通过参与广泛的公益活动,大学生不仅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还未他们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针对此种状况,高校应将公益活动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结合起来,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实习以及学习成绩综合起来,将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经验用于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从而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公益活动中。
(二)加强组织与协调,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公益服务体系
无组织、无纪律的公益活动将只能是一种分散的,效率低下的行动,收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如若无组织、无纪律的公益活动长期存在下去,那么公益活动的普遍价值与意义将不可能得到实现,公益服务的理念将得不到进一步的传播。进入新时期,国外的一些高校积极与社区联合起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共同行动,建立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这些体系包括公益服务介绍机构、公益服务资源管理机构以及公益服务评价体系。鉴于国外,大学生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我国的大学应加强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性,构建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健全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公益活动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健全制度保障是推动公益活动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公益性事业具有非盈利的性质,但是也离不开物质保障,缺乏必要的物质经费做支持,很多公益性活动将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公益活动的经费大都来自共青团的资助或是社会各界的赞助,总的看来筹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从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公益活动的开展,为此高校应积极寻求新的筹资渠道,广泛寻求社会各界与政府的支持,为高校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法律制度的保障也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我国当前公益活动的法律保障处于空白状态,高校在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时,还应将法律保障列为重点建设的内容,并加以合理的规范。
这场公益活动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爱心助学捐款、捐物和媒体宣传炒作组成;另一部分是包括总经理签名售机活动和新品展示、推介活动。活动期间创维单天销售电视417台。逐行销售39台,1台43背投,大机比例占到了37%,纯平比例28%,销售结构较为合理。同时,通过这场活动,有效的拉动了乡镇客户对纯平机、新品机的提货。
可以说,它是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的有效结合。它既实现了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美誉度的目的;又有效地实现了产品销量的提高,牢牢占据了短期目标市场的占有率。因此,这种活动就达到了“办事处与客户的双赢;企业繁荣与教育发展的双赢”的一种多赢局面。所以,我们把这种通过公益活动又能提高短期销量的操作模式谓之“用两只脚走路”的营销模式。 公关+营销=公关营销
如果仅仅为了公益活动而活动,经济人、商人则总感觉到不合算,这就如同我们只用“单只脚”走路,仍然还有大量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传统概念里,品牌公关、赞助活动仅仅从品牌的提升角度考虑,往往不考虑营销活动的参与(他们认为:公关活动产生事件,提升品牌美誉度,消费者自然会亲近品牌,产生销售)。然而在超竞争时代,信息繁杂、产品众多、消费者忠诚度低,这种效果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公关营销应该既作为对品牌的长期投资(公关赞助活动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正面的联想),又会取得短期的促销效应,实现投入的高回报率。在竞争特别残酷的今天,产品处于微利时代,这种公关策略符合大多数企业的实际需要。
在公关营销的运作中,关键在于对营销部分的执行。这就是本文集中研究的“用两只脚走路”的细节操作策略,具体包括媒体的传播技巧、促销方式制定、客户政策等,以下是对其的具体分析。 公关营销的媒体策略:以小博大
以祁阳助学活动为例:如果为了提升创维品牌形象,其实这场活动的操作就可大可小。假设我们只用“单只脚”开路:捐赠仪式选在一个小学进行,送几百套学习用品,教育局购几百台彩电,再加上当地的报纸、电视台广告广告完事,这对祁阳县的品牌拉动肯定是可以看得见的。创维用“两只脚走路”的媒体策略:搞一个特大型的现场捐赠仪式,再举行一个有省、市、县新闻媒体都参加的新闻会。活动当天邀请了永州市副市长、祁阳县委领导、教育局领导等参加,永州电视台、祁阳电视台跟踪拍摄;湖南省会长沙的《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的专栏记者进行专题采访,并刊登出整版报道辐射到整个湖南区域。通过对创维健康概念、爱心义举和做有社会责任企业的塑造,加深、巩固了对创维品牌的认识。无疑,这时候,就局部而言:品牌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宣传和提升;就地区而言:这一场活动就起到了以点带面,以小博大,四两博千斤的效果。 公关营销的促销策略:借船出海
而在运作公益活动的同时,我们又迈出了第二只脚——操作商业活动——举行总经理签名售机和新品推介活动。9月6日,在祁阳县客户门口创维举行热闹非凡的户外秀,以“创维总经理签名售机献爱心”为主题,并展示出创维最新的电视新品,让消费者一饱眼福。活动从上午8点开始,一大清早就已经人山人海,等着购机的人等待着签名售机开始;整个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天创造了销售417台的奇迹。整个赞助活动从6月份就开始宣传,一方面消费者对爱心活动的了解及认识比较深刻,所以签名售机的效果特别好;另一方面,我们搭了公益“广告”的便车,转嫁了广告费用;同时做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了借船出海的效果。 公关营销的客户政策:荣辱共享
在“总经理签名售机”的活动当中,我们也尝试着用“两只脚走路”。以前,我们举行的促销活动仅仅依靠的是一个办事处平台,而在“平台”也可制胜时代,我们更多的忽略了客户平台,而这个平台又可承载多少信息和资源呀!在促销的活动当中,只有让客户这只脚也动起来,那样才能走得更稳健、更踏实。
事实证明,从事公益与步入职场,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叉。无论公益组织,还是职场,始终欢迎一种人:人才。
那么,它们所共同界定的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求学·考研》记者专访了公益项目“为中国而教”的项目组老师,让她为读者揭开谜底。
《求学·考研》:您在接触过那么多大学生之后,认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是怎样的?
项目组老师:优秀分两种,一种是做出大动静的,另一种是默默无闻的。比如我们有个志愿者组织孩子们画自己的家乡,然后请其他志愿者帮助结集出版画作;另一种,如冬天有孩子尿湿裤子,志愿者就会马上帮他换裤子。这两种人在我眼里都是优秀的,在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中都有,并且大家也不觉得特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两位大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是北师大的毕业生,现在在河北农村支教,当地的教育局领导说可以把他调到县里条件较好的地方去,可他不愿意,非要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去更艰苦的环境。还有一位小姑娘,是免费师范生,父亲去世后,她就扛起了家里的担子。现在她每个月的工资不够偿还贷款,可我从没见过她满面愁容的样子,直到现在还坚持在偏远的“前线”。
《求学·考研》: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比较无私。
项目组老师:是的。年轻人成长中的一个共性就是比较自我。他们更看重自己将来的工作、待遇和实际的需求,而很少考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观,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关注物质,并不是认为物质有意义,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不仅大学生有这个问题,整个社会都有这种困扰。
《求学·考研》:很多大学生也想变得乐于奉献、无私,也想找到人生的意义,但不知从何做起。
项目组老师:力所能及地参加公益活动是一种方法。参加活动之前,很多人可能很自我、很幼稚,甚至很偏激,可是他们渐渐地发生了改变,有的志愿者改变了人生观,有的志愿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比如有一个学生就对我说,他可能不知道两年以后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可是他确定做公益这个方向。这就是参加这个活动最大的意义。而且志愿者们呈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他们虽然拿的工资不高,却很充实、很快乐。在项目中,他们扎根到一线的农村去,看到自己做的事情能够给当地的社区和孩子带来改变,他们也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这种来自同龄人的影响,对大学生改变自我有很大的作用。
《求学·考研》:大学生的困惑有部分来自目前的就业形势。您认为大学生在步入职场前,应做好哪几方面的准备?
项目组老师:我认为主要提高四种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专业技能、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大学生亟须提高的,也是我们在项目中有意识培养他们的。
《求学·考研》:您是指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公益项目里,所需的能力都是共通的?
项目组老师:对。比如克服困难的能力,因为志愿者所到的地方会很艰苦,冬天没有暖气,厕所离得较远,不能上网……这些都要想办法克服;他们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教学,因为那些孩子会比较顽皮好动,而我们的志愿者不能体罚孩子,只能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领导能力,要学会课外带领孩子们一起玩耍,努力让他们都参与进来并感到快乐;至于团队合作能力,我们会分4个小队到一个县,一个小队3个人,这12个人在一个地方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当然,我们希望志愿者在参加完支教后的收获不仅仅是容易找到工作。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为别人做事情的善念,大家这样做,不都是要求回报的,所以我们会更看重过程。做志愿者是一个成长的契机,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地帮到你,可是对人生却是一笔真正的财富。
不过,我们也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成员之间联系密切。如校友会就是其中之一,参加完我们的项目可以加入校友会,在这里我们投放了很多资源,有专门的人对志愿者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规划,以便志愿者更好地进入职场。
此外,社会上也有一些对我们的项目认可的有责任感的企业,如乐视网、壳牌等。它们愿意为我们的志愿者提供实习机会,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也会优先录取“为中国而教”的志愿者作为正式员工。
《求学·考研》:很多应届大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多选择摆在他们面前,比如找工作、考研,他们会非常迷茫。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29-02
一、对象方法
(一)对象长沙医学院大学生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创意性活动现场随机发放100问卷,并通过随机的方法在大一大二大三各发放100份问卷,通过讲解目的和要求后秉着自愿的原则由其亲自填写问卷,同时在创意性活动现场填写问卷的同学不参与后面的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1,问卷回收率为97.74%。
2、文献调查法
查阅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困境各方面的的文献,从中发现当下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并根据相关信息编制问卷。
3、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了相关图表。
4、访谈法
访谈参与“用手编织的诚意”活动的成员,了解其活动前后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看法的差异。
二、结果
本文从对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的渠道,参与的方式,对其的认识和态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的措施五个方面阐述了调研结果,并对大学生志愿者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了解志愿服务的渠道
在活动现场外调查发现,对于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有61.5%的表示曾经通过海报,传单了解校内外青年志愿行动,其他同学主要就是通过校团委网站以及义工联组织等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而在对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同学中调查得知,只有21%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如果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还是很愿意的,而从创意性活动现场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中有高达90%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愿意以志愿者、义工身份参与创意性的如义卖义演等公益活动,也有50%左右的同学表示愿意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机构。从中反映出合理而有创意性的志愿服务方式能够更好的唤醒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二)参与志愿服务方式
从调查结果中能很明显的看出大一大二大三愿意参与的志愿服务内容有明显不同(表1)
大一新生与大二学生热衷于社区服务相比较更偏向于从事助老扶幼方面的志愿服务,可能与其阶段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很到关系,大一大二主要是学习任务,而通过现场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大三的学生除此此外,就业压力占主导,支教和助老妇幼等志愿服务的开展既能满足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同时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参加工作前的社会交际和社会阅历。
(三)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与态度
90%的同学认同志愿服务事业是倡导了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给人们创建了一个奉献的平台这一观点,在活动现场外有67%的同学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学会了关爱他人,能宽容和理解,心态变的更好,认为其符合他们认为的志愿服务拥有的是个人心灵上的回报这一对志愿服务期望的初衷之外,更主要的是能使自我感觉到被社会,他人所需要,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与之相比在活动现场的调查中有96%的同学也支持这个观点。
(四)志愿服务面临的阻碍因素(图1)
76.9%的同学表示主要是找不到可以帮助的对象,找不到可供发挥其志愿服务热情的平台,其次他们认为是时间因素,与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再者是经济因素,参加志愿服务还要花钱的占53%,而有35.4%的同学以社会因素,多数人对志愿者有偏见为主要因素,另有6.2%的表示是外界压力造成的。除上述因素外,了解志愿服务渠道的狭隘,服务方式内容以及本身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态度在不同程度上也可能会成为阻碍因素。
三、讨论
(一)创意性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影响
通过对参与组织“用手编织的诚意”义卖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访谈了解到,在开展具体志愿服务前后最大的思想差异在于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评估程度。就其原因,经过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不够完善,宣传和平台构建等客观方面的不足,在正式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觉得你不从心,同时在心理上还要承受大众怀疑甚至质疑。但是在问及通过这样的活动的收获时。大家都表示就个人而言,收益匪浅,首先,能使自己的志愿服务意识更加强化,对于以后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得认识,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组织能力等。有97%的同学表示创意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更能吸引他们。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
目前公众对于志愿者的了解还不广泛,也不深刻。由于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提供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方面做得不够,让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少,学校只是偶然有组织参与公益的活动,校园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根据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应顺应国际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将我国志愿服务纳入到公民社会的视野之中。作为志愿服务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掘身边可以进行的较为实际的参与方式,并投身其中帮助他人。21世纪中国在发展志愿服务时,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继续发展多元的志愿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克服以往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大学生进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种,在访谈中了解到像开展类似于义卖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大学生自主设计和动员的志愿服务活动能深层次激发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事业的思考,同时对于其长远稳定的志愿服务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得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还能尽早背负社会责任心。
(三)阻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因素
问卷调查中发现,过半同学对公众诚信度缺乏信心,对需要帮助者积极参加公益者都产生了怀疑的心理。公益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诚信度的缺失、对公信力的下降。当今社会诚信度缺失是一大问题,本次义卖活动采取的是实名制义卖,在活动后期及时公布经费的去向和用途,做到资金的透明。访谈中同学都反应这点构思很到程度上加强了其对这次活动的可信度。志愿服务结构应首先提高自身质量和诚信度,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况公开透明化等。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自我价值认同的影响
大学生对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了解甚小,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志愿事业的现状、参与途径等信息了解甚小,并且极少主动关心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他们通常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才会参加,对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则完全不理会,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五、建议
(一)学生自身角度: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公益意识,积极主动关心大学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高校中开展的志愿者活动日益增加,形式多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在志愿服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志愿服务的主体认识到可以和应该发挥的这种力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角度: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做好宣传。学校及校内的社团组织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青协等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围,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
(三)社会角度: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完善的各项相关制度,应该努力吸收大学生这一阶层,充分发挥其在志愿服务事业中得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雪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M].中央民族大学,2011.1-2.
[2]赵银侠.公民社会视野下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与社会支持性因素探讨[J].理论导刊,2009,(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