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现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与过程控制、教学质量评价以及专业教育特色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可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12-05
[收稿日期] 2014-10-19;[修回日期] 2014-12-11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江学良(1977-),男,湖南益阳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下工程稳定,岩土力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大中城市都出现了用地紧张、交通阻塞、空间拥挤、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中隶属于土木类,但不是基本专业,而是特殊设置的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既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又是多个学科的结合点,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与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虽然在基础课甚至是专业基础课设置上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存在着部分重叠,但是土木工程专业没有真正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地下建筑与地下结构、地下水力学、岩土力学、地下通风与空调、监测与测试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与多个学科,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它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城市地下工程的自身特点[1]。
2001年中南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办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又有大约20余所高校相继开办了该专业,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2010年在中南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研讨会”,此后又在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与北方工业大学连续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与第四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研讨会。从研讨会讨论的结果来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毕业设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高校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脱胎于采矿工程专业、矿井建设专业或者铁道建设专业,具有浓厚的行业特征。另外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学校有教育部部属高校,也有省属地方院校。由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层次与所属行业不同,办学水平与效果也参差不齐[2,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是由于它切合了当前我国城市地铁与隧道建设的,再加上以前培养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的严重匮乏,该专业的就业率相当高,近几年甚至比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建筑工程方向与道路桥梁工程方向的就业率还要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就业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与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培养特色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办于2013年,目前在校人数120人,隶属于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为了积累办学经验,在开办该专业之前,在土木工程专业下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方向已有三届毕业生。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兄弟院校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也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在此就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
一、结合学校实际,做好专业定位,确定好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专业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决定着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要务。专业定位应该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基础、发展潜力、地域特点确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湖南林学院。在五十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观念,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以林为特色,理工农并进,经管法文结合,文理渗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居国内先进行列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中南、面向全国,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招生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8人。设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力学4个本科专业以及7个教研室、6个研究所、2个实验中心、1个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和1个设计研究院。学院拥有林区道路与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建设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学院的实际,顺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将该专业定位为:立足中南,辐射全国;面向城市地下工程技术与管理行业,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定位,该专业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受到工程师素质基础训练,能够从事城市地下工程项目施工、设计、监理以及在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详细规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即毕业要求,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一律不允许毕业。毕业要求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和“五个方面”,“三个层次”是指掌握层次、熟悉层次与了解层次;“五个方面”是指要掌握、熟悉和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与相关领域知识等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具有工程科学应用能力、具有城市地下工程技术基础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信息收集、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三个方面。
二、整合相关学科,构建基于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大类的核心课程设计,重新确定平台核心课程。充分利用我院学科的优势,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重新整合相关学科。本着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专业的原则,构建以力学与土木工程为基础,并兼顾城市规划、监控与测量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将《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地下工程施工与管理》、《地下工程勘察与测试技术》与《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护》等五门课程列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体现弹性学习要求[4]。整个课程体系被分为四大模块: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与学科基础科、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毕业学分见表1所示。
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完整性以及城市地下工程的复杂性所要求的综合性,课程在开设次序上也充分考虑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课空间,学生能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规划自主制订课程学习计划。经过几年努力有望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构建了由实验教学、毕业专题实践、课外科技实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外社会实践五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5]。
(一)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资源配置,建立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1. 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
实验教学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的力量,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计划性、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实验内容缺乏的现状,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丰富和充实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使得能力较强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实验任务而气馁,避免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师在实验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度,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此外,通过E-mail、QQ、MSN、E-learning等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在线互动,进一步促进科研人员参与教学。
2. 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力学实验中心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占地面积948m2,仪器设备316台(套),设备总值947.74万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由六个专业实验室组成,实验仪器设备1297台(套),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1460万元。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稳定的科研方向、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学生开放式试验创造了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自由舞台。实验教学中心以学院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所有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学生可以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像资料。学生可以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
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4~5人组成科研小组,提出自己科研思路,自行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标书,由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可申请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资助,遵照实验中心的管理规定,按照正式科研程序,自由地进行实验工作,并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1. 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
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对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实习单位性质(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小组配备1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2. 调整教学计划,提早并延长毕业实习时间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7学期期末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第8学期的第2周周末,这样,既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以安心进行毕业实践;又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做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成果。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题相互匹配
毕业设计题目全部采用设计课题的形式,一人一题,课题全部来源于已实施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课题主要包括隧道施工图设计与地铁车站施工图设计两大类。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三大部分。为促使学生将已学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量将“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题的内容相互匹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三)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社团作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以“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力学竞赛、结构模型竞赛、工程制图竞赛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 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在现有的“中铁五局城轨公司”与“湖南安信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更广泛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2. 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与施工企业、设计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合与共建,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现实践与创新并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固的、更广泛意义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
(五)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对接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巩固专业知识,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报告会、生态中南林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专业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锤炼了综合素质,也提升了专业素养。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培养环境,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出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服务中心,通过制度建设,在学分制选课上提供最大的自由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指导教师制,建立“严格、严肃、严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与增补机制等,在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依据学校有关制度,结合学院与专业实际情况,创新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确保实践培养环节的学习效果。譬如毕业设计实行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与开题、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过程控制;学生毕业设计执行在指定教室每天签到考勤登记制度,指导教师排班指导,学院领导,教学督导不定期检查制度。
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创新人才推免研究生等奖励制度,健全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举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发展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五、重视教学管理的过程控制,为持续改进创造条件
教学管理的过程控制包括监控体系、反馈机制与评价制度三个方面[7]。监控体系涵盖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事前监控包括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检查、教材选用的审查、多媒体课件的审查、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等;事中监控包括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质量信息员评价、校院领导听课、同行听课、毕业设计过程检查等;事后监控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教、试卷分析等。
学校对教学过程监控的信息建立了规范的反馈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当面反馈、书面反馈、会议通报等形式,及时反馈到学院、教研室、教师。督导听课评教、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检查等信息采取当面交流进行反馈;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反馈的信息经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汇总分类,以书面形式反馈到学院及相关专业、教师;教学督导、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发现的共性问题,经过分析整理以会议通报的形式进行反馈。学院对教学监控获得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整理,通过院例会、教研室主任例会、教研室会议等形式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并落实整改,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整改。
构建规范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坚持每学期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将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组成,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挂钩,实行奖优罚劣。定期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行了跟踪评价,采取教师与学生代表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并结合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的评学、评教结果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六、立足学校优势学科,努力培育专业教育特色
突出林业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立足于林业优势,实现重点学科与地下工程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基于“节能、节材、节地、节水”生态环保理念的专业素养。
强化实践教学,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完善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拓展能力。依托结构模型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挑战杯等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学生自主、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土木工程检测中心、设计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纵横向科研课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学良,杨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47-50.
[2] 蒋冲,唐礼忠,蒋青青,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中南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3(6): 29-32
[3] 徐帮树,刘健,王清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7-108.
[4] 李兴高.地下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92-94.
[5] 屈铁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人才培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6] 江学良,杨慧.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J].创业与创新教育,2010,1(2):31-34.
随着管理者层次的提升,管理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应对复杂演变的市场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和危机的防范能力,因此管理者要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要有洞察能力,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技术和方法等,要有变革和创新精神,另外,当企业面临危机时要有处变不惊、化危机为契机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包括如何有效的决策,如何计划,如何进行技术操作,还包括如何处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是个考验,也是这些应届毕业生在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因此,在校园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公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和实践课构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偏高,实践课所占比例很少,且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照搬公立学校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应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通才型,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设置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之外,要灵活的加大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投入力度。专业选修课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增强学生择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公共选修课亦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要加强外语、计算机操作、社会心理学、体育等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实施个性化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工作岗位是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所以应当在强调学生综合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体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这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实行“个体兴趣模块”的方式。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目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考虑设置“项目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经营分析”“、投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对这类专项人才需求较大,而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较少;另外,要在大学的大三以后每学期分别开设两至三门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成立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采取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理论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倒“T”型的知识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外,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可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以及通过各种证书的考核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并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判断、总结最终得出结论,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很多高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整个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方式,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毕业就可以上手的第一线培养实际操作人才。
[关键词]软件工程 课程体系 构建 实现
[作者简介]李泽平(1971- ),男,布依族,贵州贵定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教育。(贵州 都匀 55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贵州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项目编号:黔教科20090048)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jg-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28-02
2011年,软件工程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通知(学位[2011]11号)文件确定增设为一级学科(080835),同年5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软件工程专业被列为目录内专业(080902),而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随之印发,标志着软件工程专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崭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界定已非常明确,教学方法也比较成熟。本文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力求既能符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际,又能凸显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一、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核心,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重点培养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教育兼具的科学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指南。通过对SWEBOK、CCSE2004和《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研究我们发现,软件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发展交叉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外语、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为基础,以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知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训练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的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使之在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领域软件工程4个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并体现出明显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
根据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条件、就业情况,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生源素质等实际,设计出以工程专业课和工程实践课为主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有益补充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框架(见129页图1)。
1.理论课程。贵州作为全国“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之一,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软件人才更为紧缺,目前在应用领域的需求比较旺盛。我校在软件工程理论研究和领域软件工程方向的办学条件尚不成熟。因此主要以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作为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践教育课六大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如图1。
关键词:示范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前提
一、引言
自从教育部、国家计委发文(教高[2001]6号)《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批准设立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以来,软件工程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层次来看,大体可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分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和其他本科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两类,其中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大多分布在985工程院校中,这类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清晰地定位为高端软件人才,其课程体系虽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差别很大,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说理论教学仍然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这与其学生的素质好、教师的水平高、教学投入大是密不可分的。与这些985工程院校相比,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在开设软件工程专业时面临着学生的层次多、教师总体上综合能力弱和教学投入不足等更多的约束,如何在这些约束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总体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找准定位,体现因材施教,展示特色,满足社会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学校自身培养人才的潜能。
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前提
社会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学校的学生层次差别很大,不同专业的内涵不同,尤其是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之间更需要体现不同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弄清软件工程的内涵。软件工程脱胎于计算机软件技术,随着软件应用日益广泛、软件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开发、使用、维护软件不得不采用工程的方法,以求经济有效地解决软件问题。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今天的软件工程己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工程性是软件工程有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大差别,而二者采用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是相同的。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有体现工程性的课程和训练内容。
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要因材施教。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生源水平差距很大,简单地用现行的本科、高职、技校来划分学生的培养层次对本科生的培养是不合适的,如在辽宁一本和二本的分数线差距就达到100分左右,即使是在一本学校中985院校和其他学校的分数差距也少则几十分,多则上百分之多。因此,所有各学校在制订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层次和接受水平。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了解社会需求。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采用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在这些具体的领域内也存在低、中、高端人才的划分,因此各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有针对性,要有市场细分的意识。
三、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方法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法
教学管理者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在考虑学生的层次、所在专业的优势研究方向、学校的教学投入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体现本专业的内涵。
我国各地教育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各高校同一专业入学学生的成绩存在重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安排理论课程的比重,不同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极端的情况的下甚至可以考虑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
所在专业的优势研究方向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是一个现实的约束,我们应该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扬长避短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教学指导和训练。
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与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否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关系到学校的软硬件投入,因此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该对学校的投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能制订太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以免造成后续试验环境难以搭建问题的出现。
目前,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软件开发、测试等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对技术能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以便学生顺利就业。当然,更为全面、细致的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目标的制订具有契合实际的指导作用。
软件工程专业是以工程性为其专业特征的,因此必须注重工程素质的训练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师。
此外,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内容,例如虽然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但培养方案也要为其中少部分高素质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知识和训练;工程师素质的训练要与技术的学习相结合;学生就业和其长远发展相结合等。
(二)按培养目标确定学习知识点,整合课程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虽然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体系为背景,但在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却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既要能整体上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体系,又要学习软件工程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所以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和软件工程学科的知识点两部分。
目前,在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不按知识点确定讲授内容,而是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直接照搬到软件工程专业开设,如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这种方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软件工程专业需要讲授的课程过多,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而应该学习的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如需求工程、软件工程过程等又没有时间讲授。
(三)面向工程的培养方法
工程不是科学,甚至也不是“应用科学”。科学是分析性的,是努力去了解自然;而工程是综合的,是努力去创造,但受自然、成本、安全关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学、可靠性、生产能力、可维护性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工程要求在制约中进行设计。国际著名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三个层面是对所有工程学科通用的,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参考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于1996年制订的EC2000等认证标准来实施。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部分一定要体现工程的设计性,要安排尽可能多的设计性学习内容,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训练、扎实的课程学习和广泛的探索兴趣结合起来,安排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际项目来培养学生。
(四)体现自身培养特色
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应该体现特色。特色的确定可根据自身的积累,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可行性来确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是全国煤炭类院校中唯一一家软件学院,多年来为煤炭企业开发了很多软件,熟悉煤炭行业特点,了解煤炭企业运行机制,所以其打造的第一个特色就是面向煤炭行业软件开发的能力和优势。辽宁抓住世界信息产业地域转移的机会,提出打造软件外包强省的目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标,决定培养面向对日外包领域的软件人才。语言是对日软件外包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开设了128学时的日语课程,为学生从事对日外包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面向煤炭行业和面向对日外包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五)课程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学习最主要的动力来自兴趣,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培养方案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在入学之初可采用兴趣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考虑开发一个软件系统,教师将各个模块编程实现,然后在课堂上讲授软件系统的功能,在实验中指导通过设计基本的参数将各个模块组装成实际可用的系统,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兴趣。在后续的某一方向课程中做课程内的实验,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大三下学期和大四阶段可通过就业压力和工作之后达到的美好前景督促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理解软件工程专业自身的内涵,认清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区别,从而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素质来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培养方法和特色,进而采用必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地提高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还要认识到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专业领域,所以,还要有动态更新培养方案的机制,以便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潮流。
参考文献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加强新闻观教育。把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更加注重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1.办学设计。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5.构建评估机制。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1.组织领导。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2.政策支持。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