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要完成神华宁煤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亿吨大矿的进程,技能人才肩负光荣而崇高的使命。集团公司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落实人才强企的战略,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增强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实施战略管理,把技能人才的开发使用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

企业发展需要系统的人力资源支撑。组建宁煤集团不久,集团就提出了“兴企靠才、以需育才、人尽其才、企兴聚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规划和实施了人才工程战略,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措施性战略之一。在战略规划中,把技能人才作为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力量,放到了和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通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实施,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又深度开发用活了现有的技能人才,满足了集团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统筹规划,建设功能完备的五大实训基地

为全面提升员工技能,集团公司将员工培训业务、技能鉴定业务与宁夏工业职业学院整合,组建了教育培训中心,由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主抓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了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统一编制、工作统筹安排、经费统一管理、资源高度共享的专业化管理,建立了中心—矿厂—区队分级实施、三级联动的实操培训工作体系。按照统一建设、统筹安排、资源共享的原则,集团公司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装备齐全的银川综合实训基地,建成了长度150米、设施设备一流的综采综掘模拟工作面和涵盖矿井主要设备的机电设备车间,可承担采掘机运通等多个工种等比例全仿真实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企业主营业务板块,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了灵新煤矿、太西洗煤厂和甲醇厂四个基层实训基地,构建了以银川实训基地为龙头,基层四个实训基地分工明确、分类实施、各负其责的“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实训格局。

四、突出重点,推行“三部曲”技能操作人员培训模式

1.抓好理论教学

针对培训任务、培训要求和学员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合理精简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设备构造原理和工艺流程,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煤矿职业卫生、安全生产案例、危险源辨识等知识有机融入理论教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基本功训练和现场实训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突出基本功训练

注重强化岗位操作、标准化操作两个关键环节,全面推行理论讲解、操作演示、单兵训练、检查指导、分析点评为一体的“五步教学法”和“视听技术法”,把学员分成3~5人的教学小组,利用高清摄像机、大屏幕电视组成的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将教师对其中一组的讲解示范及学员练习过程清晰地传递给其他教学小组,既强化了学习效果,又增加了学员练习密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强化现场实操培训

采取“任务下达、委托培训、分类指导”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安排学员到四个基层实训基地开展现场实操培训。本着“立足岗位、切合实际、因岗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为学员设计符合岗位需求和工作实际的现场实训“菜单”,开展“点餐式”岗位技能培训。让学员置身生产现场,以各自岗位技能为基础组织教学,做到培训和生产同步,在学中干、干中学,工作学习相结合,提升实操技能。

五、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严把员工招录关

为了全面提高技能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矿井发展建设要求,我们制定了操作岗位的岗位规范,对上岗人员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等资格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综采综掘等关键性技术岗位人员招录时,严把招录关,凡招录的人员必须具有技校、中专以上学历并经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制定了实习期制度,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身体能够胜任岗位需要,方可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2012年集团公司把员工岗位准入制度又延伸到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全部岗位操作人员,要求两年之内全员必须持证上岗,否则调岗或解除劳动合同。

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充分发挥集团煤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通用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社会考核”职能,通过加大技能鉴定的工作力度,逐步扩大了鉴定工种覆盖面,为操作层员工的技能鉴定、等级晋升敞开大门。我们首先将劳动合同签订时间长短与技能等级相挂钩,技能等级越高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就越长,技能等级越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就越短,没有取得技能等级,合同期满后就不再续签。2006—2012年共对156个工种75000人进行了技能鉴定,40000多人取得职业等级证。2012年集团公司又安排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员培训、全员技能鉴定活动,参加此次技能鉴定活动的人数超过16000人。

七、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大力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

为了培养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激励和引导广大技术工人立足岗位,学练技能,成长成才。

2004—2012年我们连续举办了七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涉及35个工种,参赛人数超过5万人次,每届大赛都历时三个多月,分宣传动员、基层培训、基层竞赛选拔、集团决赛、表彰奖励等几个阶段。我们把竞赛的重点放到了基层岗位练兵和选拔阶段,通过扎扎实实、有声有色的开展基层培训和选拔活动,使技能竞赛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技能竞赛结束后,我们评选出了一批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对获奖的选手分别授予集团“技能状元”“杰出技术能手”和“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同时颁发技师、高级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从而带动全体员工掀起“学技术、钻技术、增技能”的。集团62人取得全区“技术能手”,226人取得全区“杰出岗位能手”,1人取得神华集团“特级技术能手”称号。

八、组织“技能明星”队,建立技能人才工作室,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作用

1.组织“技能明星”队

为了充分发挥“技术能手”“技能状元”的带头作用,从2007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了历届技能大赛中各工种取得第一、二名的选手组成“技能明星”队,在矿区各生产单位巡回开展了以演讲、绝招绝技展示和现场操作演示、典型案例剖析、技能经验交流、答疑、现场解决问题、“拜师结对子”等形式的技能展示活动。

2.建立技能人才工作室

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标杆引领作用,因企制宜建立以个人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和“精品工作室”,促进技能人才团队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形成教有师傅、学有内容、练有场所的良好环境,带动更多技术工人成才。

九、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2005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按照业绩、成果和岗位贡献等,每年从基层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员中择优选拔集团突出贡献专家10名、高级专家100名和后备专家1000名,授予荣誉称号,每月根据所在单位及岗位不同,给予一定数额的专家津贴,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从而使他们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引导激励了那些适合于从事高技能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成长成才,为集团所用。2007年我们又制定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从一线操作员工中评选金牌技工,银牌技工和铜牌技工三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对选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岗位工种不同每月给予160~600元的津贴。截至2012年7月底,共选拔出金牌技工128人,银牌技工612人,铜牌技工1225人。在生产一线继续推行师徒合同制。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可带徒弟,每月给200元津贴,考核发放。其责任是在一定期限内徒弟要达到初级工、中级工的技能等级;在合同期内徒弟如出现三违,不仅要处罚徒弟,而且师傅也要受到连带处罚。

十、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努力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

一是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二是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员工培训中心,重点开展煤矿特殊工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四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高技能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不断完善培训设施,改善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培训教学系统开展培训,提升培训效果;积极鼓励技能操作员工参加各类脱产、业余培训班、提升其技能;组织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编制技能操作培训教材,方便员工学习,提高员工培训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一、公共管理基本概述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下各种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人才的渴求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度,而公共管理人才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很是重要的位置,所谓的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职能的一种,它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一个是把公共利益作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两者都是为了能够实现公共利益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服务的活动,其主要特点就是多元价值以及正当性和以公共福利、利益为目标,对于公共管理的人才需求正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当下的公共管理人才培训模式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笔者根据实际的情况把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就是在培训教学的方式上比较的滞后,当下的培训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核心,把书本知识给学生进行灌输,在对公共管理人才的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完全是依靠着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模式上没有新意,都是统一的进行培养,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兴趣的激发作用不强,对于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以及有层次的教学。

还有就是在培养的内容方面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专业,它在我国的发展上起到关键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当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当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缺乏创新,也没能够全面的体现出实用的价值,对于理论知识过于偏重没有在实践上得到重视,创新的环境也较为的缺乏。

三、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培养探究

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的培养要向着市场以及实践的方面发展,把社会的需求进行深人的了解,把培养的内容以及能力的需求和市场相结合,根据以上在当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以及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笔者根据自身的一些经验并结合实际归纳出一些相对合理的培养策略。

第一,要对当前滞后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专业要和市场相结合,根据市场的特点来进行设置课程,充分的利用资源,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当下的改革正不断的深人,而公共管理人才在社会中的角色非常的重要,其职业的素质以及能力对公共组织的成败有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要能够在模式上得以创新,内容上要和社会的实际发展相贴近,积极的对教学的方法得以创新。

第二,在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在使之具备专业性以及综合性和灵活性。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着重的在公共政治素养以及公共行政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素养方面进行培养,公共政治的素养能够让其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以及所要承担的义务,这对提高我国的政治文明水平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公共行政素养的培养能够对于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正确确立有着很好的帮助,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政绩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存在,对于公共管理的本身就是对于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在知识结构的素养方面的培训能够在心理素质上得到平衡。另外,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复合型的职业能力培养,在以上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在各方面的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比如计划组织能力和文案写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不可或缺的。

第三,在当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有着创新,首先就是要在培养的内容上得以创新,对于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政治性太重,这样就显得在教学上比较的枯燥乏味,故此,在内容上要把我国的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国外的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之互相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要得到有效的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当下的创新方面还比较的薄弱,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要把公共管理人才在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得到全新的转变,要把知识体系得到合理的构建,在复合型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得到有效的拓展。

四、结语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人才培养;心理咨询;重要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38-02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将推进、发展和保障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及健康心理作为目标,是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在教育发展中有机整合的结果。而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一部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独特系统,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教学中,应重视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充分发挥出心理咨询的教育价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心理健康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属于一种高效且相对持续和满意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是人在适应社会和心理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人们心理协调活动基本达成一致性的过程。衡量心理健康程度的标准主要包括:健康情绪、和谐的人际交往、正常智力、健全人格、正确的自我评价、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意志以及健康的心理行为特征等[1]。曾经有教育学家指出:“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通常只会用到15%的专业知识和自身学识,而85%都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人际关系、社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那么他们也能够了解一些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地认识他人和认识自我,并且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能力,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教育中,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心理咨询形式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大学生的内在潜能。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要成为一个为社会做贡献、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素养、健康心理、身体素质以及文化素养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心理咨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且在有关素质教育决定中指出,高校教学应该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同时针对当前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

二、心理咨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促M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而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心理方面问题,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消除,那么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堆积,很容易变成非常严重、扭曲的心理疾病,从而限制大学生的发展,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专业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变化,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及时了解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和压力,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和克服困难,使得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开展德智体美劳等多种教育活动的首要前提,如果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那么他们也很难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从德育角度分析,健康心理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如果学生具有较为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以及理性的思维等,那么德育教育工作也会变得非常容易进行,并且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效果,更快地实现教育目标。从智育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是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稳定的情绪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推动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不稳定,那么他们自身的认知机能和大脑智力就会被压抑,这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且还会限制他们智力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精神性、恐怖性等因素与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相关性[3]。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高校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不仅可以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有效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实现自我价值。潜能通常也被叫作潜在能力,主要指学生内在的没有体现出来的,但是可能会在将来发展出来的一种能力。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认为,实现自我主要包括高峰体验、热情、虚心、坦率、同情、独立以及务实等人格特征,并且认为它们对潜能开发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自我实现水平。虽然当前大学生零星体现出这些特征,但是还相对较为欠缺,而通过心理咨询工作的不断深入,能够帮助大学生很好地养成人格特征,并且使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更加完备,为大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

第一,通过多种心理咨询途径,促进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普及。高校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学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使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相关心理健康内容。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针对当代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进行讲座活动,并且将大一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同时,学校团委也可以成立素质宣传拓展中心,带领专业院校、班级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同时,普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团体性活动,如“心情主宰”“心灵成长”等情绪管理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释放自我,增加对健康心理知识的了解,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4]。此外,在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高校首先需要成立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其中最好包括团体辅导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心理测评室以及沙盘游戏室等,保证心理咨询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展开。并且还要安排充足的心理咨询师和指导教师,每天轮班工作,帮助学生疏导心理的不良情绪、解答学生的疑问、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等,使学生重拾自信心。

第二,实现家校合作,构建心理服务体系。高效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构建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学校可以将各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由辅导员来负责完成。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辅导员要与家长之间建立一种长期联系关系,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进行实际有效的沟通。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掌握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辅导员也能够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有效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此外,通过家校联合,实施就业指导的心理咨询服务,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适应能力。高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为毕业后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辅导员和家长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得学生内心变得更加大,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第三,注重高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同时还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例如,高校应该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在学生宿舍、甬道两旁、湖边设置一些桌椅和秋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休息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广场设置一些名人雕塑、文化标志等。此外,还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力求通过美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结论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在高校培养人才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心理咨询,通过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和方法,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并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大学生的可持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江昕,朱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5-58.

[2] 李刚.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思考[J].戏剧之家,2016,(10):226.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工荒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春节刚过,劳动力市场又出现了用工荒、技工荒的现象。与往年“局部出现”不同的是今年“全国普现”,可为“荒烟四起”。在全国普现用工荒、招工难的时候,企业技能人才的招聘情况又如何呢?从用工需求来看,春节前后全国企业数量与生产任务保持基本平衡,用工量不可能突然放大;从劳动力供给来看,短期内全国劳动者总数量不可能突然减少。《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数由53.5万人增加到115.2万人,增长了1.2倍。从2010年9日14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了解到,1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仍然满足不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这说明我国真正荒的是“技工荒”。

二、技工荒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因: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尽管中国的人均GDP还很低,世界排位还比较落后,2011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创造出了世界发展史上的经济奇迹,创造了神话式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双程驱动,“中国制度,世界工厂”,自然需要更多的普通工人与技术工人,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偏紧。

2.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用人要求提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期,多数企业属于低端生产企业,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工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只要求工人能从事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不需要较高的技术与工艺,工人的工资水平也严重偏低,因此企业仍然可以做到获利丰厚,工人容易聘请,自然不需要重视技能工人的培养。

3.技工培养成本高,周期长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技工培养也不可能短期完成,也需要多年磨练,因此企业不愿直接培养技工,更愿意直接到市场招聘与“挖人”,或者到学校去招现成的学生。企业这种对技工只使用不培训的做法,是缺乏人才储备意识的表现,此举必然走上恶性循环之路,必然造成更加严重的技工荒。

4.新生代劳动者对职业追求的层次提高

时展,老一代劳动大军逐步过渡到新生代劳动者,新生代劳动者最少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职业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追求收入高、休息多、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奋斗但不可艰苦,可以刻苦但不可劳累,再加上他们入职时间短的原因,导致技能人才新老交替的真空时期,必然会出现技工荒。

三、技工荒成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给力引擎

教育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高职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是破解技工荒的关键抓手,技工荒使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技工荒成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给力引擎。

1.技工荒突显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

高职教育招生的分数低,生源较差,社会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学生的出路是蓝领工人,是分配到流水线上工作的廉价劳动力,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技工荒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技工的歧视,市场需要掌握技术技能的员工,需要实操强的专业人员,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因此,政府、市场、企业都重视发展高职教育。

2.技工荒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

技工荒逼使企业特别器重技工,不得不提高待遇以吸引技能人才,技工轻松实现华丽转身,就业率高,薪酬高待遇好,身份蓝领身价银领,实现幸福就业、尊严工作、体面生活,出现高职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的现象,成为了香喷喷的饭碗,这必然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媒体的宣传,从而得到家长与学生的认可。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它们培养的正是市场所需要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技工荒有利于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开展。

3.技工荒促使高职院校重视发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工荒给高职院校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市场试金石,高职院校培养的劳动者能否胜任它们的岗位要求,能否具备技术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技能人才的使命,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

4.技工荒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品质的教育

用人单位表示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上表现欠佳,毕业生要求高报酬却低付出,不安心工作、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的现象越来越多。实践证明,企业招聘毕业生时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职业修养重于专业技能,企业重视技工高待遇的同时也对技工提出对等要求,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踏实勤快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必须是工作干得好、留得住的技工,技工荒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技工荒促成校企深度融合

“技工荒”越演越烈,企业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建设人力储备体系,重要出路之一就是主动与高职院校寻求合作,改变以往校企合作“学校热情高涨,企业动力不足”的局面,主动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特别是为解决用工荒问题而积极要求学校教学过程向企业生产延伸,实现教、学、用深度融合。

四、给力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加快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瓶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给力。

1.媒体给力:扬技能强国,树技能人才典型

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就必须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技工荒使技能人才华丽转身,收入高待遇好,媒体加强宣传技能人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充分宣传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趋势,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树立一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彰显“平凡岗位,亮丽人生”的技能舞台,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学技能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风尚,使年轻人深深明白“身怀一技,报国有门”,可以强国强家强己。

2.政府应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全面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1)大力推行职业技能资格就业制度

技术岗位从业者必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从事某种技能工作的第一门槛,成为入职就业的必要条件,没有职业资格证者不得从事技能工作,引导社会人员加强技能学习与培训,营造推动技能学习的良好条件。

(2)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

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力资源部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组成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组织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应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习见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鼓励学校教职工下企业到一线参加实践,学习企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职业技能,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育造双师型教师。

(3)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广东2010年“省长杯”技能大赛非常成功,“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声有色,这些由政府部门举行的职业技能竞赛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能够发现、培养、选拔技能人才,激励广大劳动者努力学习技能、钻研业务、提高技艺,激发技术工人争做技术能手、勇于创新的热潮。

3.企业给力:外联学校合作,积极参与技能人才教育活动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用人单位,技工荒的出现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长期不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建立人才储备体系、不重视校企合作造成的。在社会各界给力破解技工荒问题时,企业应积极、主动创造各种条件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用的技能人才。

(1)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

企业应主动参加高职院校的专业委员会,根据本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企业行业技能人才的各项标准,参与制定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建议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做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开设课程、教材选用等方面提出企业方面的建议供院校参考。

(2)共建高职院校见习实习实验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比较短,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学生培养技能能力缺乏实践性的观摩与体现。校企共建校内外见习实习实验基地,按照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室,共同投资,共同策划,企业提供部分设备,营造工厂模式的教学环境,建设企业真实环境,由企业老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生的技能形成往往比较快,教育效果好。

(3)支持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不缺乏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他们的理论水平比较高,但他们大部分是从学生到教师,没有企业一线经历,实践能力比较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技能水平都不高,又如何培养出技能高的学生呢?现在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掌握职业的基本技能。企业给力技能人才的发展,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计划,接受教师参观、工作、调研,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企业向高职院校派出技术骨干、管理中层到学校中去从事教学工作,担任职业技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实践教育薄弱的环节,也可以让技术骨干好好总结,教学中进行科研思考,有利于其技术进一步提高。由于企业技术骨干的教学贴近实际,应用性强,学生觉得教育效果明显,技能更易认识更易形成。

4.高职院校给力:立足技能,紧跟市场,打造技能品质双优人才

近十年来,顺应经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服务社会,高职教育为时下出现的技工荒破解给力,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1)以职业为核心,着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职”施教,着眼于学生职业追求,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中务必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实践教学,侧重于培养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培养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学生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双证,为学生毕业入职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以服务就业市场为目标

首先,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技能人才”,才能确定“如何去培养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首先深入到市场了解生产第一线需要哪些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指市场的技能岗位,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的需要,课程设置必须是行业职业所要求的,实现职业教育随经济转型而“转”,专业设置随产业升级而“升”,课程设置随市场变化而“变”,彻底改变“教育落后市场”的局面,彻底改变“重理论、轻技能”的陈旧教学模式,彻底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效果。

(3)实施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再教育工程,建设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技能决定了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质量,也最终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明天。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围绕“职业技能”痛下苦功,彻底改变教师队伍理论强、实践弱的现状,鼓励教师参加再教育,参加职业技能学习,考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逐步达到既有“学历证”也有“职业资格证”的“双师”要求。学校制定政策,如与工资挂钩,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观、工作、调研,让他们更多地贴近现场、接触生产实践,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从实战中提升从事职业技能的教学能力。

(4)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着重建设校外实训实验基地,努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来进行。但是,各高职院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多数属于教学机器,与市场实际的设备相差甚远,利用率不高,甚至处于半废弃状态,投入高但实践教学收效甚微,因此要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建议争取企业支持,院校适当投入,着重建设校外实训实验基地,这基地能够紧跟市场需要,再配备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就是最好的实训实验基地,学校投入成本与管理成本低,职业技能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同时这个基地对于企业来说,同时也是生产线,可直接用于生产,具有实训指导与生产的双重功能。

(5)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如燃烧湿面条、羊毛牛奶屡屡暴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这说明企业、从业人员拜金主义严重、正义感缺失、职业观和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所以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我们在思考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不重视综合素质的高职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是祸国殃民害人害己的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诚信、守法、敬业、开拓的职业风格,培养他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使学生成为利国利民利他利己之人。

(6)展职场成功人士的风采,搭职业技能比赛平台,树技能自强的风尚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最新职业发展趋势,各种职业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优秀毕业生成功案例,邀请成功校友回校与在校生座谈,谈职场、谈技能、谈发展等。这些活动靠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追求,良好榜样在身边,成功案例在当代,学生易接受、易认可、易感染,形成职业技能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学生看到职业前途,看到事业追求有奔头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

高职院校在校内开展各种层次如班级、系级、校级的技能比赛,让全体高职学生都参与,激发学生对职业追求的执着精神,培养他们不断进行技能学习的习惯。通过校内比赛发现、选拔技能高手,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强化技能、提高技艺,进一步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技能大赛,技能也可以拿大奖,技能也可以创造美丽人生,激励他们争做技术能手、技能高手。

参考文献:

[1]彭四平.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

[2]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0,(9).

[3]何智明.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塑造[J].教育与管理 2010,(8).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养 技工教育 职业培训 研究

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及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的应用,越来越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的技术人才在生产工作岗位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高学历,而这些高学历又不具备高技能,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方面,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中短缺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手拿文凭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做起的研究的意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是少之又少。本论文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引起我国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和方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使我国企业能快速在现有的职工和技工中培养出适合企业生产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在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我国企业设备大都是自动化、程序化、系统化。这些高科技的设备就需要有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但在我国现有的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术人才仅占3.6%,这与发达国家的技能型人才占20%~40%的比例还差很多,我国还有200多万的高技能岗位需要高技能人才补充。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分布不够合理

我国大中城市具有岗位多、工资高、待遇好的特点,同时也能发挥并提高自己本身的技能,这就使本来就缺少的高技能人才,大部分都涌到大中城市,而中小城市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中小城市的企业要想发展只能高薪聘请或从现有的工人中挑选,进行简单的学习,根本不能适应现代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虽然我国高技能人才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但大中城市也存在着严重断层现象,也不能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现有的技术人员中有三种断层,一是技术断层,技术等级高的少,而低的多,二是文化断层,文化程度高的少,而低的多,三是年龄断层,年龄偏大的多,而偏低的少,这三种现象就造成了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培养速度太慢,技能人员结构偏差太大的结果。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

我国有史以来,一直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把高科技人员和领导界定为企业人才,而把基层的骨干技术人员划归为工人,一是一直没有重视培养,二是作为基层骨干技术人员得不到企业重视,不能发挥潜能和积极主动提高业务水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一直追求高学历,致使人们不愿意报考技术专业。

(二)缺少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几年前,国家没有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行严格要求,还有企业没有长远计划,缺少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我国一些企业对现有的人员只要能维持生产就不考虑今后的发展和技能的提升。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技术员工的培训周期过于长、费用过于高,还担心培训后员工跳槽。

(三)科技快速发展造成科技人员短缺

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设备更新非常迅速,技术含量也非常高。企业的技术和需要的能力都需要技术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比较强。这就需要综合性的高科技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技能还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做起的策略建议

(一)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我国就需要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育,从年轻人中抓好专业技术培训。三、四年后就可以充实到工作岗位,并同时要加强师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就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双元制教育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企业就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职工进行教育,达到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般采取的是学习一周理论课,实践二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企业会为学生提供培训场所、设施和学徒岗位。学校教师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更加重视综合性实践能力

一方面,企业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人员对现在的工作岗位熟悉,可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训,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能快速提高现有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与学校联盟,定向培训,更加重视综合性实践能力,走校企合作路线。同时,还要定期对高技能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三)增加技工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

对在基层的技术骨干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福利待遇。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首先可以提高我国现有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其次,也可以鼓励技工人员和其他人员参加职业培训,获得更大的收获。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影响企业的发展,为了使企业能快速、持续发展,就要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即改变职业教育学校现有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培训;同时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快速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高技能。本文通过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现有高科技人才短缺的对策,旨在抓好职业培训,从根本上解决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企业高科技人才培养,保证我国企业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凌光,张学英,咸桂彩,影响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经济因素分[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3-12(23).

[2]王向岭.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