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 农村中学体育 兼教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紧抓住机遇,基于农村中学自身艰苦的办学条件,应充分发挥非体育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促进体育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全面提高农村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我国现今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体育新课标,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山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问题,很多山区中学教师兼教体育学科;由于教师从事兼教学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基本功不够扎实,再加上相关的考核评价办法不够完善,因而兼教学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给体育教育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试图就山区农村中学教师兼教体育学科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1.山区农村中学教师兼教体育普遍存在的原因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山区中学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大部分山区农村中学还存在客观、主观的诸多问题。诸如学校硬件设施差、管理制度跟不上、教师老龄化趋势,尤其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还存在着骨干教师流动大,年轻教师进不来,素质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目前,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改进措施,这既是重中之重,又是当务之急。因此,山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编制不足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1 客观因素尤为突出
师资不足。教师缺乏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中突出问题,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缺乏,兼职和转科、调岗的教师较多,无法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更不能保证体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1.2 影响山区农村中学发展的瓶颈因素
1.2.1 学校领导体育与健康观念滞后
不少学校领导思想落后,对学校工作只谈不做,学校体育工作形不成长期的制度,体育教师的评价制度和待遇得不到落实。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1.2.2 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农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
合格教师招不进来,年轻骨干教师外流,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素质差距大。
1.2.3 教师观念老旧,把体育学科当成“副业”
教师长时间局限在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少的环境下教学,很容易丧失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导致教师没有进取心,知识面狭小,创新思维能力降低。教师甚至把体育当成简单的课外活动,它是纯粹的“副”科。可见,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体现了盲目性、随意性。
2.山区农村中学教师兼教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
山区农村中学教师校际间分布不匀,教学差异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虽然师资配备不足,但重视的学校配备了1-2名体育课程相对集中的兼教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实际工作中也注重培养和锻炼体育兼职教师;那么农村体育教学也会得到逐步地提高。不够重视的学校存在体育课随意安排或分摊现象,评价考核制度也不健全,体育课随意被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并不是兼职专代,而是有其它学科教师或分管学校其它工作的人员兼代,兼职并不是因为有专长、有兴趣,而是学校为了凑齐课程,应付上面检查。
每年文化课的安排具有流动性、随意性,兼教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差距较大。作为大多数学校领导和兼职体育教师都把体育教学作为凑足课时的“副业”,在思想上很放松,没有把这门课程当回事,更谈不上从专业的角度去认真研究教材,大多数的兼职教师从未参加过体育专业培训,不了解什么是体育课堂常规,不会运用基本的教学口令,更不要谈体育教学质量了。学校领导更多看重的只是“主科”的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自身体育素质不高,教学无创意,学生兴趣就提不高,教师更不能科学地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引导和指导不到位,体育锻炼强度不够,体育活动形式涣散;甚至为了便于操作,选择活动项目时故意避重就轻造成难重点项目少练或不练。少课、占用课时现象也就不期而遇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贬低了体育作为一门运动技能学科本应具有的科学性、严肃性,致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非常低下。
3.对山区农村初中兼教体育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是关系到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师资的建设制约和影响着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从山区农村中学水平看,远远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但很大程度上兼职教师填补了体育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农村中学的不足,尽可能加大农村学校教育的建设。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需要长久机制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转化提高领导和教师思想,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本着以全面发展,科学学习,积极向上的理念教育学生。着力加强教师评价制度,科学安排课时,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为学生创造合理科学的学习环境。
3.2 因地制宜,合理科学的应用器材,扩大活动空间
山区学校体育场地限制,兼职教师尽量发挥体育场地的作用,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体育场地情况,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进行各项教学内容的训练。这样既解决了场地问题,也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专业知识,转变农村学校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探索农村中学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民族体育运动,训练中穿插游戏,休息中体现师生的融洽,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
3.3 加强建设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科学合理核定编制
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调整城乡师生比例标准,以保证农村教育的基本需要。在每年招聘教师时应按比例招聘、引进专职体育教师,有计划、分阶段逐渐配齐体育教师。
4.分层、有序地对兼职体育教师实行转岗培训;
针对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能力上台阶培训,面向农村,在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同时,培养足够数量的、能胜任农村中学教学工作的教师。首先要重点抓好中青年教师的全员培训,其次要切实把好新师资培训的教学入门关,逐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三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和培训进修奖励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转岗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业务水平。四是建立上岗后的再培训制度,每个学校配备1-2名体育专职教师,注重培养和锻炼体育兼职教师;充分调动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开展体育教研活动;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发现问题时注意工作方法,尽可能从实际出发,为体育教师争取和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4.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总之,在对山区农村中学体育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用科学的培训策略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便利条件,积极探索山区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思路,促使兼教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向.浙江省农村普通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4):65-69.
[2] 王光生.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体育教学,2010.8,月刊总第149期:5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 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儿童的文艺才能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和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开设的教育专业,这些未来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多方面才艺,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模仿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
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部分学校进行的提高舞蹈教学水平的教学改革方向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为提高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模仿艺术类舞蹈专业的教学情况开展本专业教学,但结果是既不能达到艺术类舞蹈专业水平,又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去甚远。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应从自身专业特点出发,将舞蹈技能培训与学前教育技能相结合,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更新速度跟不上幼儿教育变化速度
随着教育意识的广泛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优化,对舞蹈类型的选择变化快,对舞蹈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跟不上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变化速度,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难以胜任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安排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课程安排情况决定了学生能否接受到系统完整的舞蹈技能培训以及幼儿教育方法。课程安排由校方负责,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安排情况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针对幼儿舞蹈的教学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缺乏对幼儿舞蹈技能的掌握,不符合学前专业特点,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落后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方法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舞蹈创造能力。当下幼儿教育发展迅速,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自编舞蹈能力,对幼儿舞蹈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根据具体的风格要求进行舞蹈创作。但是学前教育专业落后的舞蹈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培养与未来的岗位要求不符。
(三)教学模式单一
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之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单调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舞蹈课程本身属于艺术类范畴,兴趣对艺术类专业学习有关键影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舞蹈教学注定会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建议
(一)开展符合专业特色的舞蹈课程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要从专业特色出发,结合当下学前教育行业的具体情况和其舞蹈教学要求,对本专业舞蹈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使培养方向符合学生未来的岗位要求。了解幼儿教育的舞蹈课堂形式和当下流行的幼儿舞蹈种类,根据岗位需求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舞蹈技能的培训要结合幼儿教育技巧,使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同时擅于开展幼儿舞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舞蹈基础训练课程中,帮助学生解放僵硬的肢体,开发自身的柔软度,注重对舞蹈表现力和控制力的训练。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加入幼儿舞蹈成分,使学生善于挖掘童趣,为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二)丰富课堂形式,加强创新培养
改变传统舞蹈课堂教学单一的形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舞蹈创作能力。可以开展小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意将舞蹈基础好的学生和舞蹈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发挥舞蹈基础好的学生的榜样作用,带领其它学生进行舞蹈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舞蹈学习信心,发现舞蹈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创作和舞蹈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丰富课堂形式。
(三)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注重应用和实践,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从实际应用中提高舞蹈技能,为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积累经验。比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幼儿艺术培训基地参观,或者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加强学生对行业现状的了解,通过观摩和活动体验开拓视野,丰富经验,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提前准备。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舞蹈演出活动,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信心。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同于艺术类专业的舞蹈课程,要注意与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的同时具备学前教育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多加入一些幼儿舞蹈的元素,使学生擅于挖掘童真童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洪玲.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发展[D].苏州大学,2007.
[2]刘天娥.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周向东,聂翔.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与创新[J].神州,2012,(18).
关键词:学前教育 农村 师资
一、前言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2007年在十七大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强调重视学前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潜力都在农村。我们必须抓好这个关键点,加快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当前农村的幼儿师资存在诸多问题。
二、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现状
(一)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严重短缺
根据当前颁发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这个目标的背景下,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农村幼儿教师。但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严重短缺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据2005年统计,我国幼儿园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1:36.1,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1:7-8的师生比。[1]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小丫跑两会——民生心意大调查”中有位网友留言:“农村幼儿园现在缺少国家支持,孩子多教师少。有的班级有七八十个孩子,只有两个老师,孩子都管不过来”。
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低,福利差,工作环境很艰苦,没有保障,学前教育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更宁愿到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从事别的职业。尽管《教育法》早已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教师”身份。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在制定教师编制和相关待遇时,仅限定在“中小学教师”,并未将幼儿教师列入其中,造成教师缺编、无边的严重现实问题。学前教育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导致人们对幼师这个职业缺乏信心,相应的报考学前专业的人数在逐步下降,随之幼儿园老师培养渠道骤然减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学前教育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具备基本的身心条件和艺术素质。[2]而目前在农村任教的幼儿教师有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中师毕业的非学前教育专业,他们里面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相关的知识教育,对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缺乏认识,在幼儿园中“保姆式”和“小学化”现象特别明显,这种教学方法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三、保证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们农村学前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以下自己的建议
(一)国家政策确保得到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2010-2020年学前教育的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并且提出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具体任务。国家只有确实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待遇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农村的幼儿教师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才对农村的学前教育职业重拾信心,才能吸引学前教育毕业生愿意服务农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提到,实施中西部特岗幼儿教师计划。以往的特岗教师都是针对中小学,往后农村幼儿园也可以效仿之前的特岗教师方法,为农村幼儿园注入一些先进的理念、新鲜的活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当地教师相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顶岗实习也是保证农村幼儿园师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对学前教育的毕业生需求在逐步加大,甚至供不应求,毕业生大多数会选择在条件好的单位就职。在这种情况下想录用专业的毕业生是难上加难,想把他们引入幼儿园,可以采用每年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样可保证每年都有全日制本/专科生到农村幼儿园实习,他们整体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当地的教师趁这机会长时间相处,交流,学习。同时实习生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可以把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毕业后进入幼师角色作准备,得到一定的锻炼。
(二)国家要加大对师资培养的投入
在2010年6月30日召开的学前教育专题讲座中,有专家指出现在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不少难以适应幼儿教育岗位,建议主要采用初中后五年的幼师培养方法,这个幼师培养方法为保证幼师质量提供保证。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是形势所需,而目前幼儿教师的培养渠道很少。国家要建立相应的政策,鼓励相关学校在保证生源素质的情况下扩招幼师专业人数,同时也鼓励之前没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设这门专业,国家政府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在教师录用时,严格执行录入制度,统一考核,具有幼儿教师资格且成绩合格者人员方可入职。
(三)各单位政府落实教师继续教育
政府应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给予培训和相应的教师资格待遇,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合法地位。政府投入时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保证。【3】农村幼儿教师年龄水平、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培养目标的确定也不一样。要确实的达到提高不同层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就要曾基层做起,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制定从低到高的培养目标,这是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基础。师资培养的平等性原则也是很重要的,师资培养方案的目标是促进所有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发展,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切忌简化过程,指重公立幼儿园教师或只重条件优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而忽视第一层次学前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6年统计分析资料//教育统计报告[R].第二期(总第三十期)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与毕业生就业资格之间的尴尬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还是培养“保育员”、“育婴师”抑或“艺术人才”?几乎所有的国培学员都表示不好说、说不清、不敢说……究其原因如下。
1.中职校不敢向学生承诺:培养幼儿园教师。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包括中师、中专(职)在内的本专科院校共培养幼儿教师231286名,其中中师、中职培养人数为200000名(86.5%),目前还在不断增多,他们都只有中专文凭。201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学历要求都在大专以上,也就是说这20多万中专毕业生是不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没有资格证也就意味着不能走上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因此,中职校也就不敢向学生承诺我们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幼儿园教师。
2.中职校还没有做好培养保育员的心理准备。有学者建议中职学前教育可以把培养方向转向为“培养保育员”,因为我国目前对保育员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笔者就十九个省市的中职国培学员提供的调查信息显示:90%以上的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能走上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岗位,部分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不到三年,有的只有两年或一年半就被幼儿园“抢走”了。
尽管这些幼儿园的做法都违背了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任用要求,但中职校还不情愿把培养方向转向“培养保育员”。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这样的“教师”还有市场,原因之二是因为教师似乎比保育员更有档次,更能吸引生源。今后如何定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职校来说都很模糊,是在等待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还是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中职校的生源数量得不到基本保障,为了生存,中职校招生不断降低要求,放宽标准,来者不拒,生源全部是普通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这些学生综合素质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不是太理想,即使中职校的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在三年内完美“打造”这些学生。然而,社会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全面的育儿知识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解读孩子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教学组织和反思能力等。显然,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很难达到这样的素质要求。难怪常常有幼儿园园长抱怨中职校毕业的幼师生悟性低、文字功底薄弱、提升潜力不大等。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贯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顺应全国教师资格国标省考趋势。教育部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国标省考县聘”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管理机制试点。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将是大势所趋,同时教师资格准入门槛也在提高,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以上水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幼儿教师资格和准入门槛同样也会不断提升。为了顺应全国教师资格国标省考趋势,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应加强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比重,改变原先重弹唱说跳、轻文化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同时为了顺应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可以尝试2+1中专、3+2大专或3+4本科模式,在校学习与自学函授相结合,学历提升与进修并举,目前这些模式已在江苏、浙江等地部分中职校实行。
2.课程建设瞄准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要求。不久前,上海市出台了新的“幼儿园岗位能力标准”,许多地方纷纷效仿。不改革课程结构,中职生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如其中的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依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的能力、对幼儿进行身心保育能力、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幼儿开展生活活动、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能力)、创造性地制订教育计划灵活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生成课程的能力、创设活动环境的能力等等。
对照要求可知,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太陈旧,重知识学习,缺乏专业能力培养。建议完全可以把现行的手工课程改为幼儿园环境布置,把幼儿卫生学改为幼儿保育,或者实行“学科课程专业化,专业课程实践化”等改革,如语文课和幼儿文学相结合,舞蹈课、体育课与幼儿户外活动指导相结合等等,当然这些改革还必须有过硬的师资作为前提。
(二)以促进就业为突破口,发挥专业特长优势虽然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幼儿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但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幼儿教师的饱和现象即将出现,中职校如果不主动寻求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十分困难。以促进就业为突破口,发展专业特长优势不失为一种好思路。
1.利用特长优势,拓展就业渠道。学前教育专业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艺术领域的,中职校可借此培养各种艺术特长人才,学生就业时就可以有多方面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早教中心的育婴师,各种企事业单位的文娱组织人员,各区文化站街道居委会相关的文化宣传人员,各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导人员,琴行、画室、少儿舞蹈工作室的教师,还有一些相关行业如健美中心、瑜伽馆、婚庆策划人员等。
2.利用专业优势,走出专业学专业。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设置大量的选修课,赋予学生更多更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还可利用职业学校专业众多的优势,开放所有专业,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或特色专业,让学生走出专业学专业,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多举措吸引优质生源,逐步提高中职学前专业学生准入门槛生源质量在师范生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如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门槛低,就会造成培养困难,无法保证输送出的幼儿教师受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欢迎,毕业生就会遭遇就业尴尬。一旦就业困难,招生就会越发降低门槛。久而久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就很难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被市场淘汰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专业和中职校本身。
在招生异常激烈的生源市场上,品牌决定着生源的流向。学生选学校、选专业,选的就是质量、特色和品牌。很多地方的中职校已经在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努力打造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品牌,相信这样的举动定能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稳健发展。
师范生职业认同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等的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已有研究认为,幼儿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教师培养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就成为近年来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有效建议和对策,希望有助于学前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培养更多更好的幼教师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国内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问卷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8%。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以小型座谈、个别访谈为辅。调查内容包括: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动机和专业了解程度、在学期间所感受到的社会评价及影响、本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把握,以及作为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态度、对幼教职业的坚定性等。
三结果分析及探讨
1.入学前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65.8%。有一部分(30.1%)学生对这个专业略有了解,只知道以后要当幼儿园老师,仅有4.1%的同学认识清晰,超过一半(65.1%)的学生是因为“服从志愿”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因此接近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而在“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中,各种原因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兴趣”、“父母老师的建议”、“认为是份好职业”等。从整体上看,这种专业选择动机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前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
2.入学后随着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职业认同感逐步增强。(1)比较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在问到“是否喜欢该专业”时,选择“喜欢”、“一般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89.7%,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本专业,这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职业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利。大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了解逐渐加深了对专业的感情。约1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本专业。(2)从教意愿与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统计显示,超过一半(56.8%)的学生表示比较想当幼儿老师。影响被试从教意愿的原因按从多到少排列主要有:“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假期多”、“工作稳定”、“自己比较适合当幼儿教师”等。但仍有近乎一半学生不愿意从事幼教职业,其原因则依次为“待遇不高”、“不适合做这行”、“职业发展潜力不大”、“社会地位低”等。同时,大部分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也较强,约74%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成为幼儿教师,26%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3)对幼教职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角色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幼教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的学生占24.7%;认为这是个“崇高的职业”的占61.6%;认为这个职业“清贫”的占10.3%,认为这个职业“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占3.4%。被试中76%的学生认为从事幼教工作“奉献的同时也有收获”,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同时,仅有30.8%的学生有较强的角色意识。(4)对于做幼儿教师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被试中虽有56.2%的学生表示“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却仅有15.1%的学生认为这个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虽然能意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但不少学生在心底无法认同教师工作带来的乐趣,也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前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乐观。调查显示,91.1%学生认为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受幼儿园等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非常好,很容易找到工作。当然,随着幼教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学生培养数量的越来越多,受地域差异和幼儿园水平差异的影响,竞争压力在逐渐增大。
4.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尊敬度不高。被试学生中,认为幼儿教师受“一般尊敬”、“不受尊敬”的比例高达84.2%。而访谈也显示,有些同学认为幼儿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是社会地位远不如其他阶段的老师。
5.专业坚定性不强。约40%的被试“愿意”和“非常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69.1%的被试只想把幼教职业作为过渡,以后会选择更好的职业,少部分同学压根“不打算做幼儿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表明,学前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尚好,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表现出对幼教行业良好就业的期待,对幼教职业的喜爱度和自我效能感总体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待遇低、社会尊敬度不高等负面因素又影响着学前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使其“专业坚定性不强”。笔者认为,切实增强学前专业在校生职业认同需要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以及学生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转变、提升幼教职业形象。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社会上对这种国家的“非义务教育”认识不一,学生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幼儿教师社会认可程度不足,需要政府、媒体积极投入,多做工作,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可以通过宣传以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更应如此,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改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还必须考虑到以“经济报酬”为核心的衡量元素,因此需要国家及地方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更要积极制定符合时展要求的幼儿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增强幼教职业的吸引力。
2.制定更加合理的招生政策和专业分配政策。学校在招生时可以详细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吸引优秀青年,包括吸引广大男性学生加盟幼儿教育。这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会对职业有较强的认同。在对服从志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分配时,笔者认为学校应更加人性化,以就近原则为主,自愿、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增强专业坚定性极其重要的主观因素。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增强实践的指导性。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能适度地精简理论类课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其学习的效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渗入理论学习中。可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全实践”观,专业课程设置要重视实践环节,也增加考试环节中的实践内容。在校外实习时,建议学校进一步将实践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细化具体化,从微观层面加大老师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例如对实习状况进行“蹲点式指导”(及时的现场跟踪指导)、对实习成果进行细致的评价等。
(2)加强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培养专长。精简课程后,学生训练技能的时间基本得到保证,专业老师应通过定期的技能测试,督促学生提高基本技能水平。学校也可以给本专业配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老师或者是制定更完善切实可行的专门的技能教学大纲,来增加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条件的方面有所专长。
(3)突出学前专业特点,加强职业情感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前教育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幼教角色意识。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培训以及教师课堂中的渗透,也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为学生做一些知识、心得的讲座;各年级学生之间进行座谈或者结对子互助;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等,让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理解幼教职业的内在价值,使之与自身成长密切联系起来。
(4)优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老师必备的素质,也需要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独特的特点。比如:热爱幼教事业、富有爱心、活泼开朗、表现力丰富等,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专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那学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议高校教师能多到幼儿园了解幼教理论在幼儿园落实的真实情况及幼儿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
4.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养成对幼教职业的高度认同。
(1)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的价值,认真看待自己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自豪,不要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职业地位和作用。要有良好的心理接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少一份质疑和退缩,多一份坚定和勇气。只有自身素质的切实提高,真诚付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