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育摘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生;美术教育;审美价值
通过国内外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基础美术鉴赏水平和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但是我国固有的高中美术教育过于重视训练学生的绘画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阻碍了学生在美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教育改革之后,美术教育方式得以改善,高中美术教科书添加了许多关于审美鉴赏的要点,这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高中进行美术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就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素质与技能也需要随之提高,所以国家十分重视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我国进行高中教育改革的原因是希望高中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高中是进行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培养高中生的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一些人对美术教育存在误解,认为美术教育不过是教学生画画而已,其实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助于高中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高中生的情操,提升其艺术修养,开阔其视野。所以教育者需要重视高中美术教育,重视对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高中生实施美术教育是合理且必要的。
二、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的途径
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政策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首先是重视高中美术教育。可以增加高中美术教育的课时,对高中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让其持续接触美术,逐渐提高其艺术修养,进而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其次是协调美术教育的课程。不能只进行美术理论教育和单纯的绘画教育,还需要抽出一定的课时进行美术鉴赏和美学体验教育。这些美术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提升其道德水平。最后,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要全面实施和监控美术教育改革,健全我国美术教育改革体制,确保国家制定的政策能够在高中得到切实贯彻。加强高中师资力量以支持学校进行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是最重要的角色,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中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注重绘画技能的指导而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高中需要加大对美术师资的投入,对美术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可以将美术基础教学与美术鉴赏教学分开,有针对性地让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美术教师的压力,也可以呼应美术教育改革,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会应用数字技术,这样不仅能够直观地将艺术品传达给学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数字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高中美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以往“黑板+粉笔”式教学的禁锢,利用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和实例,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艺术思想,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三、结语
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对于高中美术教育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高中美术教育不仅要落实好美术教育新课改的措施和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美术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列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高中对美术师资力量的加强以及教师采用数字技术教学等,高中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涵养,最后达到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的目的。国家的稳定、长远发展需要每一个人不断努力,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巫晓疆.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刍议.中国教育学刊,2012(5).
[2]孙中妮.基于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学周刊,2016(2).
[3]曹娉懿.如何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美术教育研究,2016(1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观念及出路;探讨
近年来,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因一些现实条件和历史原因使得我国美术教育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在对美术上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在美术教育上仍存在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无法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一)把美术当做副科
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总认为美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有时候美术教育课可能被某些课目替换掉。在面对大负荷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正科时,美术教育就会被当做副科,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以及人文情怀的一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目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错误认识,认为只有考试课目应该受到重视,而对于不考课目没必要给予过多关注。因此在美术课上总是呈现出美术教师应付了事,学生随便画画的景象。有人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部分人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其他课目的调味剂,以免过多学习而产生厌烦,从而轻视了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其实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更能让学生通过美术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学会感知事物的内在性质,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感受文化的真谛。
(二)把美术当做一种工具
学校的宣传海报,班级的黑板报都简单、直接的把美术教育认为是一种可以宣传的工具,他们过多的注重美术在板报中的宣传手段,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真正的内涵,使得学生在美术教育方面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由于学校没有对美术教育功能真正的认识,从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形成品性等方面的认识。
(三)把美术教育当做获得荣誉的手段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美术教育感兴趣,因此,教师就会片面的认为,没必要对所有学生都进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完善人文素质等,但多数的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就是培养几个特长生,然后靠他们参加市级、省级的各种比赛,以此来争点荣誉,证明该学校在美术教育上的成果。但这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却是背道而驰,新课标的第一页就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文化修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目。(四)把美术教育当做一门技能学习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就是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多一门技能,从而过多的关注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忽视了学生的美术教育要与实际经验相结合。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欣赏、审美水平以及感知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品格、素质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完善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很专业的美术教育,它只是通过美术让学生来感受生活,体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改变小学美术教育中观念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要全面、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对小学美术教育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把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性。(1)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和家长必须摒弃传统、狭隘的美术教育观念,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中对美术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2)在教学内容上,要形成美术教育的观念体系,则必须把美术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切实执行。因此,在美术教学内容上应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吸收新的、好的艺术作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层度和学习技能,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美术资料,以弥补课程繁复性中的不足。(3)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训练他们的参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再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上的学习质量。(4)在教学上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的组合和讨论时间,进一步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发挥特长。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画展、班级展览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主动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学习质量合成效。
(二)加强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实施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校方应重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不止是作为一门课程在进行教育,更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全能型人才而实施的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到教研项目中来,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特征,制定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美术教育课程。并要对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引导他们深入钻研,精益求精,适应现代美术发展的趋势,把小学美术教育真正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去。
三、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转变狭隘的教育观念,紧跟时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王磊 单位:公主岭市西四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孙飞.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观念问题及其出路[J].内蒙古教育(基础班).2010(07):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观念及出路;探讨
近年来,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因一些现实条件和历史原因使得我国美术教育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在对美术上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在美术教育上仍存在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无法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一)把美术当做副科
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总认为美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有时候美术教育课可能被某些课目替换掉。在面对大负荷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正科时,美术教育就会被当做副科,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以及人文情怀的一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目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错误认识,认为只有考试课目应该受到重视,而对于不考课目没必要给予过多关注。因此在美术课上总是呈现出美术教师应付了事,学生随便画画的景象。有人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部分人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其他课目的调味剂,以免过多学习而产生厌烦,从而轻视了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其实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更能让学生通过美术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学会感知事物的内在性质,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感受文化的真谛。
(二)把美术当做一种工具
学校的宣传海报,班级的黑板报都简单、直接的把美术教育认为是一种可以宣传的工具,他们过多的注重美术在板报中的宣传手段,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真正的内涵,使得学生在美术教育方面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由于学校没有对美术教育功能真正的认识,从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形成品性等方面的认识。
(三)把美术教育当做获得荣誉的手段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美术教育感兴趣,因此,教师就会片面的认为,没必要对所有学生都进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完善人文素质等,但多数的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就是培养几个特长生,然后靠他们参加市级、省级的各种比赛,以此来争点荣誉,证明该学校在美术教育上的成果。但这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却是背道而驰,新课标的第一页就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文化修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目。
(四)把美术教育当做一门技能学习
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就是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多一门技能,从而过多的关注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忽视了学生的美术教育要与实际经验相结合。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欣赏、审美水平以及感知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品格、素质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完善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很专业的美术教育,它只是通过美术让学生来感受生活,体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改变小学美术教育中观念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要全面、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对小学美术教育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把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性。
(1)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和家长必须摒弃传统、狭隘的美术教育观念,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中对美术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
(2)在教学内容上,要形成美术教育的观念体系,则必须把美术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切实执行。因此,在美术教学内容上应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吸收新的、好的艺术作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层度和学习技能,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美术资料,以弥补课程繁复性中的不足。
(3)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训练他们的参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再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上的学习质量。
(4)在教学上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的组合和讨论时间,进一步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发挥特长。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画展、班级展览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主动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学习质量合成效。
(二)加强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实施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校方应重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不止是作为一门课程在进行教育,更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全能型人才而实施的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到教研项目中来,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特征,制定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美术教育课程。并要对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引导他们深入钻研,精益求精,适应现代美术发展的趋势,把小学美术教育真正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去。
三、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转变狭隘的教育观念,紧跟时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飞.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观念问题及其出路[J].内蒙古教育(基础班).2010(07):11.
[2].王昌标.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能力培养对策[J].新课标(教育学术版),2009.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美术实践
一、美术教育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占据重要位置。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塑造学生的灵魂,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美术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美术教育既是一种专业技能的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美术教师可以用美术的形式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事迹、英雄人物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不断发展的创造力,让学生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了解画作背后的历史的同时,思想和心灵得到洗礼。学生感悟了这些作品的思想之后,融入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产生艺术创作灵感。部分美术作品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可使学生体会到前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顽强抵抗、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美术教育会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能改变人的行为;思想的影响力也是持久、稳固的,一旦形成很难被改变。
二、学习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学习与教育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美术基础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美术基础教育中美术理论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美术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即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在西方,美术教育学家注重美术理论教育,将美术理论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之一。西方学者认为,美术理论教育对全民审美教育和人生观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只有发现美、鉴赏美,才能创造美。美术批评是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美术批评能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学习美术史,可了解美术发展的历程,能够掌握美术发展的脉络,知道在不同时期美术发生的改变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汲取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精华之后,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鉴赏能力。
三、我国美术理论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美术理论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实践应该以美术理论为基础,现在部分高校存在忽视美术理论教育而只注重美术实践教育的问题。部分高校认为美术理论教育由初级美术教育完成,不需要过于强调,但实际上初级美术教育涉及美术理论教育的内容甚少。所以,笔者认为,美术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初级美术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衔接失败造成的。在高校中,部分学生只会画画而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不了解画作的思想,也不知道画作的背景,只是单纯地模仿,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灵魂也没有创造力的。发展美术理论教育,要从基础做起。我国小学教育中早已有美术学科,应该将美术理论教育加入小学美术教育,同时,各阶段的美术理论教育应该做好衔接。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美术理论教育细化,培养美术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将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培养优秀艺术工作者的同时,也为社会培育有素质、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结语
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传景.浅谈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2).
[2]马静.高等美术教育中美术理论课程开设现状及其价值——以河南高校为例.大舞台,2014(8).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s still the weak link i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nation’s school, and the division of high art education courses has a 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basis of art education. So we must refor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some old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present.
关键词:高等师范 美术教育 课程改革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简介:张晓纪(1981.12),女,汉,河南太康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及研究工作。
美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美术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美术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美术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现行美术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美术教育走上系
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在一段历史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没改变。面对新世纪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师范院校沿袭了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专业美术院校是以培养美术创作、鉴赏、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即“一专多能”。
二、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怎样更好的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育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高师美术教育也相应提出了“一专多能”的教育目标。 “一专”,就目前高等师范的生源和学制情况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很难达到专业美术院校学生的水平;“多能”又出现了“多而不能”,看似学了很多课程,但都没学通,不能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中。高师美术教育如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与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已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关键课题。目前,高师美术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一些脱节的情况。这问题主要出在教学目标和体制上;不注重师范特性,片面追求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水平;套用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要求,对师范类院校与美术学院办学宗旨的不同情况认识不清,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关心、不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教改的精神、内容。
美国全国美术学校协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美术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美术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知识,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美术能力,即美术教师能凭着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和技术,进行创作、鉴赏并评价他人的作品;三是专业素质,美术教师必须能解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国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一)美术艺术的特殊性和美术教育规律统一
美术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实践,美术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美术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美术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美术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
(二)多元化美术教育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统一
我们应该改变以往以西方美术为主、中国美术为辅的美术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美术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三)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统一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高师美术教育应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美术教育。
(四)增开部分适应时代、实用性强的课程
如增开《中小学美术新课标及新教材解析》、《电脑美术及新课件制作》等课,使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了解新课改的精神及内容,掌握新观念、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法。部分课程应作科学、有机的整合。如《美术鉴赏》与《中西美术史》,可整合为《中国美术史与欣赏》与《外国美术史与欣赏》。这样不仅避免了课程设置与知识学习的重复浪费,而且有利于学习的系统性的连贯性。
(五)加强教育实习
学生深入中小学实习,可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为专业课学习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打好基础。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是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晓红,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