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技术工艺

传统技术工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技术工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技术工艺

传统技术工艺范文第1篇

MVS and MHS are the most prevalent methods adopted to produce monofilaments. The former, which is primarily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ornamental and home textiles materials, comprises a one-step process and a two-step process. Comparatively, the one-step process is more efficient, low-cost, low-energy-consumption with higher spinning speed and stable quality.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one-step filament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developed by Chonglee Machinery Engineering including correlated techniques,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MVS method was also compared.

1前言

单丝是具有足够强度和韧性、可直接作为单纱或网线使用的单根长丝。较粗的合成纤维单丝(2 000 ~ 3 000 dtex)可用作渔网线或制绳索等;稍细的单丝(66 dtex以上)可用作人造鬃丝、假发、睫毛、眉毛和刷子等;再细的单丝(44 ~ 55 dtex)可制作汽车座垫间隙布、床垫、垫肩、罩杯、窗帘布等;单丝线密度为 22 ~ 33 dtex的单丝应用较为广泛,可用来织造蚕翼布面料、头巾、婚纱、面罩、鞋材等;更细的单丝(6 ~ 13 dtex)可加工成弹力丝,用于织弹力袜、丝袜及其他高级纺织面料,在工业上则可用来织造高档渔网线、高密度滤网、印刷筛网、造纸长网和人造草 坪等。

2涤纶单丝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单丝生产广泛使用两种工艺,即传统立式纺丝工艺(MVS)和卧式低速纺丝工艺(MHS)。

传统立式纺丝工艺(MVS)用于生产单丝的生产工艺路线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二步法通常是由常规纺丝的UDY设备生产出未牵伸母丝,再经牵伸机牵伸成分纤母丝,最后经分丝得到成品单丝。该法生产单丝一般采用 4 头纺,纺速不到 3 000 m/min,单机产量低、能耗高,特别是UDY母丝在存放过程中纤维大分子的预取向度等超分子结构容易发生变化,甚至存放 1 周以上就会发生结晶,破坏了初生纤维的可拉伸性,因此可存放周期短,对平衡、存放环境的温湿度要求高。另外,由于生产路线长,单丝产品质量指标的稳定性较差,整体生产效率低、运行成本高。

一步法是用FDY设备,采用纺丝 拉伸 卷绕工艺生产出牵伸母丝,喷丝板孔数有 10、12、14、16 等 4 种,再经分丝加工而成,单丝规格 16.7 ~ 33.3 dtex。该方法工艺先进、流程短、加工成本低、能耗小、纺速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目前这类单丝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法国等地,而单丝设备的生产商主要包括德国的Oerlikon Barmag(欧瑞康巴马格)、意大利VIBA公司等,两家公司均提供 3 纺位生产模块,卷绕速度 2 500 ~ 3 200 m/min,产能 250 ~ 320 t/a。国内MVS单丝生产基本采用常规纺丝工艺,经拉伸、分丝而成单丝。

日前,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众多单丝用户的帮助下,与下游化纤厂合作,自主研发了单丝一步法生产工艺和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

3北京中丽MVS的工艺与设备特点

3.1概述

北京中丽制机、中纺精业公司、中纺优丝公司和吴江精美化纤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生产分纤母丝的纺丝 牵伸一步法纺丝设备联合机,可采用 6、8、10 或 12 孔的喷丝板,在同一台机器上先后完成纺丝成形、初生纤维牵伸取向、纤维热定形和卷绕等工艺流程,在卷绕的丝饼上得到分纤母丝,再经过分丝机分纤后得到 6、8、10 或 12 根单丝。其FDY分纤母丝及单丝的生产工艺路线为:聚酯切片 干燥 熔融挤出 纺丝成形(侧吹冷却) 牵伸 热定形 卷绕 分纤母丝 分纤 单丝。

这是典型的一步法生产全拉伸丝(FDY)工艺路线。该技术不仅单机产能大、流程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设备占地面积小,而且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比二步法有较大提高。这是一种生产涤纶母丝的方法,包括:经过熔融挤压的聚酯熔体通过圆孔的或异形孔的喷丝板纺丝组件喷出细流熔体,然后通过丝束冷却装置凝固,经过牵伸、定形、卷绕得到相应的母丝纤维丝束,进而可以分成单丝。其特征在于聚酯熔体采用低温工艺纺制,用自补偿方式的热媒循环系统熔融聚酯熔体,圆孔或异形孔的纺丝组件兼顾孔少、单孔纤度大的特点,保证熔体细流均匀流动,冷却凝固的初生纤维经过牵伸辊的多级牵伸、定形、卷绕,最终得到截面为圆形或异形的、且可以分成单丝的母丝纤维产品,其中可以同时纺制多个丝饼。

3.2设备特点

(1)研制了热媒加热系统:采用汽液分离型热媒加热系统,系统温差可以控制在 ±0.5 ℃以内,满足了纺制分纤母丝的温度要求。其特征在于加热聚酯熔体温度的热媒循环供热系统是全系统的汽液分离,进汽、排汽、回液采用全并联、单流向、自补偿方式,以保证分纤母丝低温纺丝对温度精度的要求。

(2)研制了新型螺杆挤压机:针对纺丝时熔体流动黏度大、反压大的情况,选配了合适的加强型齿轮减速箱;螺杆设计上避免了熔体高聚物的降解,保证了高黏度熔体的物理性能。

(3)研制了熔体管道系统:原则上使熔体在纺丝管道的停留时间尽量短,根据工艺温度选择了最佳的管道直径。

(4)研制了高性能纺丝箱体:分纤母丝的生产一般采用高压纺丝,纺丝全过程要承受较大的熔体压力,因此加大了纺丝箱管道的管壁厚度,在熔体进入喷丝板前的短时间内,提高熔体自身温度,提高了熔体的输送压力,改善了熔体的流动性,并保证熔体以相等的滞留时间输送到每一个纺丝部位。

(5)研制了新型纺丝组件:与一般复丝生产相比,对分纤母丝中每一根单丝的纤度要求更高。因此要求纺丝组件的结构设计能够保证熔体到达每个板孔的压力降相同,同时喷丝板的微孔精度高(孔径要高度一致)。纺丝压力通常在 16 ~ 26 MPa之间,泵、组件和喷丝板都需要耐高压。为了防止漏浆,设计上采用被普遍认可的圆形下装式,纺丝分配板为斜孔分布的高压自密封式下装杯形组件,并根据纺丝特点,对组件结构做了适当改动,确保了熔体的分配均匀,流动无死角。

(6)研制了专用的缓冷器:纺丝时,为承受高倍拉伸,在喷丝板下方设置了延迟冷却区,使从喷丝板喷出的熔体细流暂时在 200 ~ 300 ℃的热空气中保留一段时间,延缓冷却速度,不至于使其迅速冷却。设计了特殊的缓冷器,起到了延迟冷却的作用。使纺丝机的各部位间都可以获得取向度低、无结晶结构、拉伸性能良好的初生纤维。

(7)研制了专用侧吹风及纺丝甬道:设计的甬道进口装有均流板,出口装有挡风板和泄压孔,确保甬道气流稳定,以减小丝条的摆动,冷却效果好,丝束稳定。

(8)上油、吸丝、断丝监控系统:上油选用宽体油轮,可使丝束垂直下降,减小丝束条的集束角,确保单丝在冷却时不粘连。上油量可以通过调节油轮转速来控制,丝束经上油、剪丝、吸丝、导丝、断丝监控器后进入牵伸。低温纺丝方法是保证纤维丝束通过油剂轮时低于玻璃化温度,以利于丝束的牵伸。

(9)牵伸 定形辊表面处理:根据纺丝特点,第 1 对喂入辊表面采用镀镜面铬并有预张紧作用(带张紧角的方式),以增加丝束与牵伸辊的摩擦力和预张紧,起到稳定拉伸点的作用;第 2 对辊表面采用镀陶瓷处理,增加辊的耐磨性;第 3 对辊表面采用镀铬犁地处理,既减小了丝束与辊的摩擦,又避免了“镜面吸附”现象,降低卷取张力。纺制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时,可采用具有双段、不同材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喂入辊和热牵伸辊。

(10)热牵伸辊的制造工艺技术:热牵伸辊采用电感应汽相加热热辊。辊体为圆周钻孔管列式,热辊表面温度分布均匀,在 45 ~ 250 ℃范围内,温度控制精度可达 ±1.5 ℃。

3.3工艺参数

3.3.1熔融温度及纺丝温度

采用不高于聚酯熔融温度的低温工艺纺丝方法。干燥后的聚酯切片,由充填干燥器出口进入螺杆挤压机,为了避免切片过早熔融发粘,冷却区温度控制在 60 ℃以下。对比 200 D/10 f圆形截面分纤母丝和 240 D/8 f 三角形截面分纤母丝生产中螺杆各区及纺丝箱的温度控制情况,由于聚酯熔体在三角形截面喷丝孔中流动时,其流动阻力远大于圆形喷丝孔,因此提高了螺杆各区的温度及纺丝温度,以降低熔体黏度,提高熔体在三角形截面喷丝孔中的流动性。

3.3.2冷却条件

在风速、风温、风压、风湿等冷却条件中,风速对纺丝过程的影响最大。当纺制分纤母丝的单丝纤度较大时,风速高于普通涤纶复丝。当然也不能过高,过高的风速会使纺程丝束扰动加剧(纺丝线上张力增大),不利于实现稳态纺丝。因此还要适当降低风温和提高冷却风的湿度,项目的侧吹风湿度控制在 80RH%。

3.3.3喷丝头拉伸比

分纤母丝的喷丝头拉伸比与一般复丝差别较大。生产 200 D/10 f圆形截面纤维时,聚酯熔体从喷丝孔的喷出速度为 47.5 m/min,喷丝头拉伸比为 20.2;生产 240 D/8 f三角形截面纤维时,聚酯熔体从喷丝孔的喷出速度为 32.7 m/min,喷丝头拉伸比为 27.5。由于喷丝头拉伸比比一般涤纶复丝低得多,而且纺丝过程又采取了缓冷措施,因此确保到达第 1 对热辊的初生纤维为低取向、无结晶结构,其拉伸性得到很大提高,为制取高强度纤维奠定了基础。

工艺上,通过调整不同热辊速度、牵伸比及热辊温度,能够得到不同强伸度和不同沸水收缩率的丝束。本项目生产的分纤母丝的纤度范围为 60 ~ 300 D,单丝纤度为 15 ~ 30 D,纤度CV值 ≤ 2%。

3.3.4第 1 喂入辊(热辊)速度

本项目中,第 1 对热辊的速度就是纺丝速度,纺丝速度将随决定纺丝机产量的卷绕速度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但在卷绕速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纺丝速度的提高,纤维的强力降低,伸度增加,沸水收缩率降低。

3.3.5第 1 喂入辊(热辊)温度

第 1 对热辊的温度对纤维微观结构有很大影响,会影响纤维染色性能的均匀性和丝束的条干不匀率。第 1 对辊起喂入预张紧作用,以增加丝束与牵伸辊摩擦力,稳定拉伸点,同时又要将丝束加热到玻璃化温度;第 2 对辊将丝束拉伸,以获得高取向、高张力和低结晶效果;第 3 对辊将丝束充分结晶和定形。

3.3.6拉伸比

名义拉伸比由第 1、2、3 对热辊的速度控制。拉伸比分配及大小将决定拉伸过程的稳定性、纤维强度和均匀性。本项目的第 1 级拉伸(在第 1、2 对热辊之间进行)不仅完成了细颈过程,且使细颈部分进一步变细,即实际拉伸比要大于初生纤维固有的自然拉伸比。第 2 级拉伸(在第 2、3 对热辊之间进行)应使纤维再进一步发生均匀变细过程。

3.3.7拉伸温度

拉伸温度由第 1、2 对热辊的温度控制。拉伸温度的基本要求是要在玻璃化温度以上。第 1 级拉伸后纤维大分子发生了沿纤维轴向的取向,纤维玻璃化温度得到提高,因此第2 级的拉伸温度要高于第 1 级拉伸。拉伸温度过高将会减小纤维大分子间在拉伸过程中的内摩擦,影响纤维大分子的取向;拉伸温度过低,纤维形变困难,容易出现毛丝,从而影响纤维的力学指标。实际生产中第 2 对热辊的温度控制在 125 ~ 135 ℃。

3.3.8热定形温度

热定形温度由第 3 对热辊的温度控制,其温度越高成品纤维的沸水收缩率越低。温度偏高会出现丝条抖动,断头率增加,温度偏低会出现染色不匀。实际生产中其温度控制在 130 ~ 150 ℃。

3.3.9超喂卷绕

本项目为了提高热定形效果,在第 3 对热辊和卷绕辊之间给予了一定的超喂。如 200 D/10 f圆形截面分纤母丝的超喂率为 4.6%,240 D / 8 f三角形截面分纤母丝的超喂率为 3.9%。即将第 3 对热辊上的定长热定形与离开第 3 对热辊瞬间的控制收缩热定形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热定形效果,使产品纤维的结构及尺寸更加稳定。另外适当的超喂也有利于纤维的卷绕成形。

3.4单丝物理指标(表 1)

传统技术工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竹制家具;传统工艺;创新

竹制家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工艺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完善,形成了独树一帜,充满文化气息的特殊艺术风格。竹家具的手工艺人在传统工艺的定型和配套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着技术改进。在竹家具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竹家具手工艺人(民间俗称为篾匠)坚持不懈努力创新,从生产工艺到材料的结构,材料的组合上取得了许多突破,使得竹制家具传统工艺不断得到升华,为传统特色的竹制家具增添了时代的特色。

一、竹家具工艺的发展

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竹制家具的生产这一领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不断地改进和磨合过程中,竹制家具的生产技艺不断成熟、完整。概括起来总共是四点,即郁制、火制、拼嵌、装修这四大工艺。这些工艺构成了竹制家具的传统生产基础,并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保存下来,被沿袭采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竹艺工人在这些传统工艺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形成了新的竹制家具基础四大工艺,对我国竹制家具的发展和相关手工技艺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材料的着色。对于竹制家具材料的着色,是在不影响竹材本身质量的情况下,对竹材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呈现出与本身完全不同的色彩。在色彩上,和容易褪色的木制家具相比,竹制家具的色彩更为稳定。竹制家具古铜色的材质,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又清新别致,富有民族风味和传统文化气息。

在着色的过程中,一般是使用酸性的硫酸和硝酸作为化学试剂,经过处理之后在放到碱性的石灰水水溶液中中和。需要注意的是,硫酸和硝酸对竹材的处理时间不能过长。应控制在标准时间之内,超过时间限度会造成竹材的损伤,影响竹材质量,在制作竹制家具成品上大打折扣。

(二)竹青贴面装饰。贴面主要用于版面的装饰,是在已经完成的产品上加工,按照设计需求增加不同的图样,使其更加的精致美观。竹青贴面的过程是:截取竹节完整的毛竹,除去表面附着杂质,铲掉竹黄,留取二至三毫米的青层,将青层劈成二毫米左右,抛光、压平,以胶粘剂胶粘。根据产品中设计的图案将其胶粘在适当位置,固定之后,经过打磨使得表面光滑,然后进行喷漆。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使得表面平整且光滑,犹如镜面一般。竹青贴面这一工艺的出现,改变了竹制家具版面装饰离不开压片和竹钉的传统方法,很大程度上的改进了竹制家具板面不平,其中藏污纳垢的缺陷。提高了竹制家具的质量,为发展中高档竹制家具市场开辟了道路。

(三)竹头镶边。竹制家具的镶边是对产品的边沿部分进行装饰,使其更加美观的一种新工艺。将制造竹制家具中多余的毛竹头锯成小块,然后用胶粘剂粘合成长条状,粘合在设计中需要镶边装饰的边沿部分,经过修饰打磨,使之光滑整洁。竹头的颜色本来就是接近象牙白,质地也比较特别,经过修饰处理,看起来就好像镶嵌了一排象牙,从远处看还闪烁着特殊的光彩,端庄典雅,熠熠生辉。

(四)竹枝郁花。传统形式的竹制家具在空间上的装饰多是使用花格,根据需要将竹材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花格样式。花格多用箭秆竹、实心竹等。竹枝郁花这一新工艺的产生,给竹制家具在空间装饰的传统形式上增添了新的内容。竹枝郁花和竹头镶边类似,在选材上都是选用了竹家具制作过程中废弃不用的竹材的枝桠。通过加工处理,根据设计的需要形成各种各样的花形和图案,用于镶嵌在竹家具产品的空间部位需要装饰的地方。竹枝郁花这项新工艺和传统的花格相比,线条变化更多,从而能完成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图案,使得竹家具产品更加出彩。

二、竹产品结构形式

(一)可折叠式结构。竹产品的可折叠结构一般用于桌、凳、椅子一类的产品。主要是将面和脚分开,加以连接,在不需要使用或者需要远距离的搬运的识货,可以将其折叠起来,大大减少了该产品所占用的空间。如果需要使用,只要将该产品再度打开,就可以恢复正常使用,是一种灵活且方便的产品。在转动的地方需要进行连接,有采用竹制的竹钉,也有用金属制的螺栓和螺母。在连接用材上并没有特殊限制,只要产品的强度达到使用要求即可。

(二)组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常用于大型的竹制家具,需要将多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达到使用需要。比较常见的有写字台,书架,柜子等家具。组合式的竹制家具主要是将多个单独的个体组合成大件,这种组合突破了传统形式上的竹家具单件使用,将小件竹家具进行合理的组合拆装,形成一种新的使用方式。经过不同的组合,相同的竹家具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组合式竹家具在产品造型上继承了传统工艺,又突破了要求对称的旧模式,坚持继承和发展同步进行。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确保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坚持走“非对称,非平衡”的道路,追求不一般的整体效果。各个部分之间采用榫合结构连接,产品古朴,典雅同时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感。

三、材料结构的发展

(一)刚竹结合。将钢管通过预制、焊接、连接件连接、去锈、喷漆或烤漆等工序做成支架。按照家具设计需要装配上竹制的部分,修饰细节之后就完成了产品。钢管的硬度很强,在加工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弯管机根据设计需要对钢管进行机械加工。通过流水作业高效生产的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规格化。

(二)竹塑结合。主体材料为竹材,在适当的位置加入塑料制成的部件,形成独特的竹塑结合的竹产品,美观轻便。竹塑结合的生产原理是将竹粉与塑料混合在一起,从而制造出具有环保型的竹子与塑料复合材料,这种竹塑材料具有木材的质地并且具有塑料不怕水和不变形的优点。

(三)竹木塑结合。主要以钢管和竹材作为原料,经过着色处理制成支架,以干燥的杉木板作为面板,固定在支架上。取带有木纹的塑料板粘合到杉木板上,然后在支架底部装饰花格或者其他图案。竹木塑结合材料具有耐蛀虫,耐腐蚀,较低的吸水率,难以滋生细菌的优点。由于与塑料材料复合,部分改变了竹木纤维表面的亲水性,使最终材料相对于原竹、原木,具有更好的防潮防水性能

结束语:竹制家具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制作工艺上也逐渐形成了有鲜明的特色的技术工艺。在竹工艺品的发展创新融入传统的手工技艺,对于在当下就行文化下的竹制家具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传统技法的同时,吸收其中精华,以便于后续的传统技艺在竹制家具的发展的应用,为竹制家具的创新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传统技术工艺范文第3篇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对效率、成本的追求总能带动相关技术或生产方式的革新。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国内外,已有很多企业应用了CNC及3D打印技术来完成工艺品、首饰品、家具、建筑装饰构件等的打样与生产工作,并且开发或利用了现有软件对接了设备,使设计与制作的结合有了可行性,也启迪着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会很直接,解决办法相对也会粗陋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国内的企业都是安排操作机器设备的技工在绘制相关工艺美术品的图纸和软件输入工作。诚然,在国际分工线上、国内企业目前更多的是从事生产的部分,对设计与美术的要求不高,但这样的情况随着国家的产业调整不会持续多久。用技工代替工艺美术师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市场早晚会呼唤既有美术功底又有设计能力、即懂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又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复合型工艺美术人才。

哪怕是制作阶段,当前由技工来绘制JDP源文件(国内与CNC设备对接的绘图软件)时,他们的每一笔“刀路”(软件命令)就像画家的每一笔一样对作品的最终效果的呈现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他们如何保证能完成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呢?我们认为,JDP源文件绘制无论是制作设计师的作品还是自己设计制作都应该具备完善的美学观念和专业设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工艺美术的现代化革新保持在美学与艺术的道路上并最终形成一门新兴的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专门美术类别——数码工艺美术。弥补市场对JDP绘制人才需求的缺口、改善相关设计人才结构是数码工艺美术专业的重任。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抓住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教育产业互动、教学模式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紧密对接国际先进的数字雕刻及3D打印艺术理念和技术,解决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打造集设计、制作、实训为一体的数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不断推动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应用领域及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领域的教学实训体系改革。该专业的建设紧跟社会需求、科技进步、行业潮流、国际趋势,充分对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进而前瞻性的提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保证学生的能力“不落伍、跟的上、有特色、能创新”。在具体建设内容上,根据专业内涵建设需要,结合数码工艺美术特点,室内设计专业数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将建设成由“一个中心、四个工作室”(即研发设计中心、木雕实训工作室、石雕实训工作室、金属雕刻实训工作室、3D打印实训工作室)组成的实训工作室群,前端培养学生研发设计能力,后端提升学生操作先进技术和设备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动手能力,从而构建成完整的教学实训体系。

二、数码技术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

传统技术工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现代艺术;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工匠精神”,早已成为当下文化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们无法估测这种步伐能走多远,路向何方。每一门民间工匠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艺。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面对非遗保护思路的探索与创新,国家文化部及各省市都针对“传统技艺”针对“民间匠人”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活动,一是展示各地各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二是营造更多人群认识并参与保护的氛围;三是通过活动分析了解各地民间工匠精神的本质,探讨未来“传统技艺”“工匠精神”路向何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持与现代艺术的追求,实质并不是矛盾的存在,非遗保护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允许在保护思路上的创新,鼓励一些艺术追求的创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关系应该是相容是互补的,两者相遇应该是会碰撞出民族文化艺术火花的。近几年来,根植于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艺术、创意线下、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等一系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文化载入点的创意活动,不仅为一大批艺术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互动平台,更让广大人群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传统与当代的文化碰撞。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一度面临失传濒危的局面,有一部分技艺即将消亡。但近年来,无论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还是在当代艺术和设计领域,都能看到手工艺的再度走热。而这股热潮能否为传统手工艺找到新的出路?传统手工艺如何真正“活”在当下?这就是作为非遗保护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管窥云南省非遗传统技艺门类国家级项目16项,傣族慢轮制陶、白族扎染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傣族织锦技艺、斑铜制作技艺、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火腿制作技艺(宣威火腿制作技艺、蒙自过桥米线、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1。16项传统技艺是经过历史考验,人类无数次的实验才能传承至今的,能够传承并被人们认可成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说明它们有独到的工艺特点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性是现代文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从文化角度着眼,人类在文化财富上的积累是渐进的,累加的,不断的2。如今,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与对文艺作品的审美要求也随之提高,面临这样一个文化时代大潮,把具有较强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手工技艺置于文化繁荣的大背景里来提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需求,已是众多艺术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共同的话题。这些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精彩的作品几乎让所有消费者青睐,作品赋予了浓烈的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人根据民族传统巧妙的加入感情、色彩、造型,使作品富有生命,富有神韵,体现民族的灵魂。传统技艺的作品往往不复杂却能在淳朴的造型中体现美感,色彩不复杂却能在细部微妙的转换中衬托意境,每一位民间大师的每一件作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阅历的渗透。就云南省祥云县汪情珐琅银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而言,从化银到刻、雕、錾、锤、嵌等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否则加工制作出的银器饰品就不够精美,且容易变俗。

学习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至少3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出师,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能制作并熟练掌握整套制作技艺和流程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其实在国内或是其他国家,银器民族手工艺饰品有一定的市场,也有很大一个消费群体,但往往因为传统手工技艺花费时间长,经济效益无法提升,关键是现代艺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冲击,很多年轻人也就不愿学,不愿做,一是觉得累,二是觉得赚钱不多。面对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路在何方”?带着这样的问题,不乏有一大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学者,专家和一大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者一直在寻找一个出口、一种可能性。其实,近10年来的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主题方向是非常明确也正确的,大家都希望能在具体的主题之下,探讨某一门类或是某一领域最新的出路与面貌,并为这一门类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找到比较可能的路径。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个切入点,能在现代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之间找到一个节点,相互包容,互推互进。第一,传统手工技艺和现代艺术的双向突围。审视一些较好省、州、县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室、传习所、传承基地等,我们不难看到设计师、艺术家、手工艺传承人、民间匠人进行的一场场跨界融合的对话和展示。同时,我们能看出各地传统手工艺的经典与特色,大家都在保留传承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出路。不难发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接近,甚至相互碰撞出很多理念上、技术上的创新,只要我们尊重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与文化,鼓励现代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就会编撰出一个当代艺术家和民间艺人之间跨界、合作的发展个案。

浅表层面评价传统手工技艺,大多数人认为传承人或是民间匠人的作品存放于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就能界定作品的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需鲜活地存活在民间,存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活态的传承,保护成就作品的制作过程。各地探索的保护措施和活动形式证明,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匠人和当代艺术家的合作是可以活在当下的,并且可以保留朴质的温情、温暖和文化来点缀与丰富我们情感和生活。因此,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的相遇是一次双向突围。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可以向现代艺术的方向寻找一个出路;另一方面,现代艺术面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可以寻找无数种可能性。创新与现代艺术的融入是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一个出口,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木雕,到了工业化时代,只能以衡量艺术作品的眼光来衡量它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工百匠之说,各类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精美绝伦,内涵丰富。但比起一些西方国家,包括亚洲国家日本在内,我们并没有真正实效的探索出一套对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和匠人足够尊重的文化评价体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门类的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匠人精神,反思匠人文化。传统手工艺发展需要政策支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族传统手工艺,一些门类市场前景较好,也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容易保护与传承,而一部分项目具有代表性,属于急需抢救保护的濒危项目,但保护传承较为困难。后者的存续与现代艺术的发展几乎无法比拟,更谈不上技艺的持续性保护,往往因为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民间艺人,传承人对自己的手艺保护激情高涨,感情深厚,但往往是想做而做不了,能动而动不了。同样,一些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从一个项目的调查、记录、整理、保存、保护都需要经费和现代化科技载体及手段。由于经费不足,一些濒临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记录、抢救,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缺乏相应的资金。

传统技术工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融合创新;发展理念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得到不断改进与更新,在现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很多现代设计师从传统工艺美术中找到创作灵感,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浓厚的审美艺术情趣,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和特殊价值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运用各种材料和工艺设计制作出的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人工造型的统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核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能体现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情趣爱好,在视觉上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独特感受,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代服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商业招贴广告设计都注重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

其一,文化的标志性。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国传统的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先进、装饰雕刻之精美、文化内涵之丰富,是举世无双的,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二,技艺的特殊性。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漆艺,有史料记载的就达数百种,但如今很多已经失传,现存的漆艺水平普遍达不到历史的高度。其三,经济的无价性。无论是彩陶艺术还是佛雕艺术,其精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估算,可以说价值连城。如,中国元代瓷器《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罐、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与乔家大院、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都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无价之宝。其四,精神的凝结性。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其物质实体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水平,其造型、色彩、装饰等视觉形象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亟须传承的精神价值。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必然趋势,现代设计需要传统工艺美术来充实、丰富,使作品既有民族感又具现代感。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现代社会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在世界经济中独领,现代设计必须引领社会时尚潮流,必须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设计作品底蕴更深厚、底气更充足,呈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如,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年画艺术,能使作品更具灵活性、更富有生命力。此外,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凤翔的泥塑艺术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可以使现代包装呈现出传统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

三、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1.设计思想的创新

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把儒、释、道的思想融入产品的形态、色彩、功能设计,以现代审美观念改造、提炼和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追求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设计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设计形态的创新

中国古人一向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在钟鼎、器皿的形态设计中都运用了方与圆的元素,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产品设计者要结合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传统精神与传统造型进行深度加工提炼,使设计契合现代美学思想,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高度融合。

3.设计色彩的创新

中国古人运用的色彩蕴含了阴阳、五行、中庸的精神内涵,贯穿了生动传神的美学理念。现代设计师应该先对传统色彩进行深刻感悟,然后进行再加工、再提炼、再升华,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以此表达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设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

四、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设计在理念、形态、色彩等方面,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融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设计作品,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娜.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现代园艺,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