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折后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术后患者18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和预防使用镇痛药。
结果: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3±2.1)d,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为(3.3±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患者对疼痛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率达96.52%,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50.55%,前者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后者(p
结论:通过对192例骨科手术后镇痛的观察及护理,可见采取有效的综合镇痛的护理方式,可达到及时有效镇痛的目的,对患者术后康复有较大影响,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镇痛护理 骨科 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09-02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入,医疗护理人员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已经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1]。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对于这种主观的感受进行定量分析是临床工作必须进行的。我院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术后91例患者给予了相应的治疗及镇痛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明显增加,改善了医患及护患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术后患者182例,男109例,女73例,年龄13~83岁,平均年龄为(32.3±15.7)岁。上肢骨折72例,下肢骨折24例,其他10例。将所有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疼痛评估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是使用一条游动标尺,正面是无刻度10cm长的滑道,“0”端和“10”端之间一个可以滑动的标定物,“0”分表示没有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背面有“0~10”的刻度。临床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其使用原理,患者在理解的情况下根据疼痛的强度滑动标定物至相应的位置,疼痛测量尺的背面是有具体的刻度,根据标定物的位置可以直接读出疼痛程度指数。疼痛分数转换0为无痛;5疼痛加剧,影响患者情绪和睡眠,伴心率快,出汗、难以忍受;10为剧痛难以忍受。取每天中疼痛的最高分记录,然后取观察5d的平均值比较。
1.3 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标准。Ⅰ级(缓解):疼痛程度可以承受,不影响睡眠与正常工作;Ⅱ级(部分缓解):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患者需要使用一般性止痛药与安眠药等类药物;Ⅲ级(无效):疼痛程度强烈,患者承受,严重影响睡眠与正常工作,需要麻醉性药物减轻症状。
1.4 镇痛药物治疗方法。术后第一日观察术中麻药消失情况,根据疼痛评估3~4分即可使用镇痛药,较大手术和复发性损伤者,镇痛使用杜冷丁,对于手术较大及多发损伤的患者,镇痛药物可使用杜冷丁肌注,根据疼痛的程度,一般1~2次/天,50~100mg/次,疼痛时间较长者可使用3d;如手术较简单、损伤小或耐受能力较强的患者,可给予曲马多肌注或者口服,1~2次/天,50~100mg/次。同时结合临床观察病情进行用药。
1.5 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及镇痛药物。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5.1 心理护理。由于骨科患者受到严重创伤影响,非常关心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因而常常表现紧张、焦虑、恐惧情绪等,所以,作为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要用自然、婉转、友好的语言耐心与患者交流,根据患者不同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介绍将提供的帮助,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亲切感,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5.2 生活护理。时刻关注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帮助其选择舒适的,按摩受压部位使肌肉放松,减小张力,提高疼痛阈值。告诉患者早期排尿,避免尿潴留和并发症产生。保持病房清洁、舒适、安静,减少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刺激。播放音乐、广播等调节患者的心情,使其转移注意力[3]。
1.5.3 疼痛知识教育。通过医疗护理人员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识,医护人员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改善疼痛护理质量。通过宣教疼痛的册子制作,册子内容主要涉及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和止痛认识、术后康复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止痛的方法和止痛的重要性等,将册子发放至患者及家属,其发给患者和家属[4]。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认为P
2 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3±2.1)d,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患者调查满意度
疼痛缓解情况
缓解部分缓解无效有效率
观察组9111.3±2.13.3±0.996.52%73180100.00%
对照组9114.2±2.97.1±2.765.47%32144550.55%
PP
[关键词] 高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
1.临床资料
患者,女,90岁,因不慎摔倒致左髋部疼痛,不能站立5小时入院,查体:T36.4℃ P84次/min R20次/min BP110/70mmHg 老年消瘦病容,神清。左下肢外旋畸形,左髋部压痛,股骨纵向叩击痛,未扪及骨擦音,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缩约1cm,左膝、踝关节活动正常,血运感觉正常,左髋关节X线提示:左股骨颈骨折。经讨论决定,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拟定康复护理计划,术后成立护理小组,认真组织实施护理方案,住院40d后康复出院,出院后追踪2年回访,效果满意。
2.康复护理
2.1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和病人沟通,给病人介绍手术方面的知识,消除病人的疑虑和恐惧,帮助解决日常所需,同时让家属分别陪在病人身旁让病人有安全感,感受到亲人的亲情,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及血运、动度等情况。24小时内如患者疼痛较剧,可采用药物止痛措施。
2.3与制动 保持正确的,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外展,防健侧肢体近患侧肢体而过度内收。目的是防人工假体脱位。
2.4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 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引流瓶位置应低于患肢,在倾倒引流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如发现引流物流出不畅,及时排除故障,一般术后72小时或引流量小于50ml/d,即可拔除引流管。
2.5预防并发症护理
2.5.1褥疮 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环差,加之术后卧床时间长,很容易在尾骶部、足跟、肩胛部、枕后部等骨突部位发生褥疮,因此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褥清洁、平整、干燥,每隔2―3小时翻身一次,并按摩骨突处,给予臀部垫气圈,其次应加强营养。
2.5.2肺部感染 定期拍背,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做扩胸运动,还可训练吹气球,吹水泡,多饮水,必要时做雾化吸入,以防发生肺部感染。
2.5.3泌尿系感染 摄入足够的水份,每日摄入2000ml左右(心肾功能正常),保持会清洁干燥,保持便器清洁,每日用0.02%呋喃西林擦试会阴2次,3―4小时如病人不提出排尿,则应主动提示病人排尿,并注意观察尿颜色、量并记录,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5.5术后潜在并发症――脱位
2.5.5.1向病人和护理人员说明脱位的严重后果,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取得病人的配合。
2.5.5.2指导病人卧床期间术后肢置和搬动方法,以免脱位。保持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足尖向上穿“丁字鞋”固定,两腿之间放置软枕或三角形厚垫,以防患肢外旋,内收。术后放置便盆应从健侧置入,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避免置换的髋关节外旋和内收动作。
2.6睡眠紊乱的护理
2.6.1白天和病人多说话,让病人活动,以保障晚上睡眠质量。
2.6.2指导病人促进睡眠取舒适,睡前减少活动,睡前避免喝咖啡或浓茶水,睡前用热水泡脚,做背部按摩。
2.7安全护理
2.7.1设专人24小时守护,病人身边不离人。
2.7.2病人翻身时,一定要将患肢位置摆好,整体翻身,避免扭曲而引起髋关节脱位,防止患肢外旋内收,晚上加床旁护栏,防止病人坠床发生意外。
2.7.3病人取床边坐位时,应坐向健侧肢体方向,协助病人坐好,双腿自然下垂,患侧脚不可触接床头,避免患肢用力。
2.7.4扶病人坐轮椅时,扶双拐,健肢着地,患肢不负重(术后6周)。
2.8康复训练
2.8.1术后将患肢外展15°―30°位,6小时过后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运动,10次/分,一次做10―20分钟,一天分6次做,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同时教病人深呼吸练习。
2.8.2术后第1天病床摇升至30°,做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联合等长收缩运动,收缩维持10秒,放松5秒,10个/组,3组/次,3次/日,以保持肌肉张力和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开始被动屈髋屈膝,髋关节活动范围为25°,膝为40°,逐步增加活动次数。
2.8.3术后第二天病床摇长至60°,髋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由起初的被动向主动和辅助到完全主动过渡。患腿辅助直腿抬高练习,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2.8.4术后5、6天进行患肢不负重,行走训练,患腿先开步,重心前移,人的重量分布在拐杖和健腿,健腿跟上,术后6周经医生看片之后决定是否负重行走。
2.8.5术后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量进行肌肉力量练习。
2.9出院指导
2.9.1术后3―6月不能做髋关节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及髋关节过度屈曲等动作(如患腿放在健腿上等),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做到“三不”:即不坐矮的凳子或软的沙发,不跷“二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以免发生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2.9.2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术后3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
2.9.3定期复查,如出再不适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3.讨论
患者系高龄,护理难度大,通过术后周密的护理计划和正确实施护理措施,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康复出院。出院后追踪回访2年,康复计划实施得当,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谢金萍.人文关怀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86-89.
[2]王肖立.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国医论坛,2008,23(6):35-36.
关键词: 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疼痛;康复
据资料统计,我国的创伤性骨折的案例越来越多。在治疗上,主要是通过手术和功能锻炼者[1]。由于疼痛症状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关键因素,为了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我院骨科成立疼痛控制小组,对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采取了疼痛控制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20例。均符合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且均为股骨骨折,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②神经根血管损坏者;③术前诊断不明确,术后意识不清楚且具有语言和行为障碍者[2]。其中,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20~50,平均(45±12.5)岁,致伤诱因:高空坠落伤25例,重物撞击伤35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20~48,平均(35±11),致伤诱因:高空坠落伤27例,重物撞击伤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致伤诱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观察病情、预防病房症、康复指导等[3]。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了疼痛控制护理,主要是:① 成立疼痛控制小组。主要有骨科医师、麻醉师、专科责任护理等。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分析,并结合疼痛护理计划对患者有计划的进行护理工作,护理前向患者适当说明,争取其配合。②环境护理。病房要按时打扫和消毒,可适当摆放一些绿色植物。为了保证患者的休息,严禁闲杂人等在病房附近吵闹喧哗。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行为语言都要具有亲和力,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从而加剧疼痛。③ 饮食护理。在患者康复期间,应保证患者的饮食清淡而且营养均衡。食物主要以高热量、 高蛋白、 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为主,适当食用谷物类食品防止患者便秘。④ 物理镇痛。在康复期间,需要患者抬高患肢,结合疼痛部位进行适度的按摩。在按摩前,要先跟患者沟通,以免按摩过程中患者感到不适。⑤ 心理护理。在康复期间,护士除了采取药物止痛外,还要积极与患者交流,建议家属在陪伴患者期间可以多看看喜剧性的电影,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⑥ 松弛训练。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护士指导患者做一些特定动作,对全身肌肉进行收缩―放松练习。训练期间给患者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⑦ 质量监测。对于患者的疼痛和康复情况,护士长要及时跟进,并定期召开会议,总结整个疼痛控制的疗效和问题,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基础上及时改进。
1.3 评价指标
①疼痛:1级(无痛);2级(轻度疼痛):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弱,不妨碍日常生活;可以忍受,不影响睡眠和正常生活;3级(中度疼痛):疼痛感较明显,需要药物控制;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影响睡眠和正常生活;4级(重度疼痛):极度疼痛,无法正常作息,且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出现部分肌肉抽搐现象。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少,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详见表2。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的康复过程较为漫长,患者在康复期间,术后疼痛使身体状况和情绪都不稳定。为了帮患者早日康复,减轻痛苦,采取疼痛控制护理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对观察组采用了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增加了疼痛控制护理,两组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在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和护理满意度上都比观察组的情况好很多,说明采取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提示医院在以后的相关病例中应积极采用疼痛控制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采用疼痛控制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护理满意度也较高。所以,疼痛控制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制度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艳梅.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5(6):237-238.
【摘 要】目的:分析疼痛护理在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5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收治的192例骨科患者为研究时象。抽取其中96 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止痛方法,其他96 例则组成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实施疼痛护理。比较以上两组病人在术后早期康复中的疼痛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6h、ld、2d 的疼痛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手术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疼痛护理;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疼痛是一种非常的主观性感受,是通过多种不同因素一起发生作用而产生的,主要涵盖了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因素。一旦人的身体遭受伤害,就会迅即发出疼痛的警告,长时间的剧烈疼痛极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影响到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成效。鉴于骨科病人术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疼痛感,所以为切实降低疼痛所造成的影响,确保手术所具有的疗效,应当主动在其术后早期康复中施行疼痛护理,帮助患者缓解或消除疼痛,减轻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适感。现以我院所收治的192 例病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收治的192 例骨科患者为研究时象。抽取其中96 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止痛方法,其他96 例则组成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实施疼痛护理。192 例骨科患者中,男108 例,女84 例,年龄最小18 岁,最大62 岁,平均年龄为(41.6±2.3)岁,骨折的类型包括了四肢骨折64 例、盆骨骨折46 例、脊柱骨折54 例以及别的类型骨折28 例。选择患者的标准为:一是都施行过骨科手术,手术切口大约为15cm,手术时间在1.5h 以上。二是全面实施全麻;三是都自愿参与到本研究之中,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四不存在意识上的障碍。将患者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等两组,每组96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骨折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止痛法,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疼痛护理,具体的措施包括如下六点:
1.2.1 实施健康教育
护理工作者向病人讲述术后疼痛的有关状况,让其切实了解到出现疼痛的主要原因、评价疼痛的基本方法、止痛的相关方法等,运用健康教育宣传等方式,告知病人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必过于担忧,并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处理,比如,分散注意力法、自我放松、物理治疗等,以求切实降低病人的疼痛感。
1.2.2 术前心理疏导
骨科病人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感与恐惧感等,其心理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术后的早期康复状况。为切实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要依据骨科手术病人的实际病情、经济状况、受教育情况等,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等相关举措。医护工作者要加强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鼓励病人勇敢面对并承受手术所引起的疼痛,让病人的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1.2.3 给予早期镇痛
纠正病人只有在疼痛的时候才用镇痛药的错误认识,丢弃传统的“按需给药”改为“按时给药”。提倡口服给药途径,应用PCA( 病人自控止痛法),通过患者自控给药,克服了不同患者对同一镇痛药物药用剂量上的差异,减少患者反复注射的痛苦,并告知病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1]。
1.2.4 术后疼痛护理
在患者术后完全清醒之后,医护工作者要用镇定自若的眼光来注视病人,告诉其手术非常成功,病灶已经全部切除。即便手术中还存在别的状况,也不适合于马上告诉病人,如此才能降低病患者在心理上的压力,更加有利于其疾病之康复。当病人在术后早期康复中由于剧烈的疼痛而失去了恢复的信心时,医护工作者应当正面鼓励病人,耐心地听其诉说,并且鼓励其投入到康复训练之中,争取早期恢复健康。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指导病人进行主动与被动的活动,应用局部按摩等手段以降低术后的疼痛度。以前患者在康复中通常使用绳索或者布条,在家属或者陪护人员的帮助下实施康复锻炼,但该方法易导致患者手疼,一旦用力过猛,还会产生各类并发症,比如肌肉拉伤等。所以,建议使用直接、方便的辅助器械进行功能锻炼。
1.2.5 其他镇痛方法护理
中医适宜技术的运用,如针灸、推拿、刮痧等,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性质选取不同的镇痛方法,并观察疗效;中药(旧伤药)贴敷护理:初期敷药处皮肤渗出水分较多,注意用药期间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药物结晶阻塞毛孔,影响治疗效果:同时预防湿疹的发生,一般敷药48 小时后有明显的消肿效果,肿痛明显减轻。
1.2.6 出院指导
病人在度过了术后早期康复期之后,应当依据医嘱定期参加复诊,并且要明确与之有关的各类注意事项。一旦病情出现了新的状况,应当第一时间和主治医师进行联系。
1.3 疗效判定
术后6h、ld、2d 与3d,依据数字疼痛分级法来评价病人的疼痛度,0 分是无痛,1 至3 分属于轻度疼痛,4 至6 分属于中度疼痛,7 至10 分属于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通过spss18.0 软件加以处理,计量资料都以(均数士标准差)加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 检验,P<0.05 即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术后6h、ld 和2d 早期康复中的疼痛度均低于对照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两组患者术后3d 的疼痛程度比较起来,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所示。
在此基础上,引入视觉模拟评分法以评估患者的疼痛度,使用本院自定满意度调查表实施疗效评价,分值为0 至100 分。在实施疼痛护理干预之前,研究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是(7.8±1.4) 分, 对照组则是(7.2±1.9)分。在采取了不同的护理干预之后,前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降低至(2.3±0.4)分,后者则为(4.8±1.8)分。两组患者的评分都比治疗之前显著下降,而且研究组的分数更是大大低于对照组,即P<0.01。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前者为93.8%,后者为74.8%,即P<0.01。
3 讨论
在医学上,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是机体象征的危险信号,疼痛的位置常指示病灶所在,而疼痛的性质间接说明病理过程的类型[2]。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可以说是各类因素一起作用之后而产生的,如切割皮肤、肌肉、神经、骨骼以及伤口牵拉,组织缺血、改变等。大多数患者呈现为急性且较强疼痛,病人机体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诸多病理性反应,比如,血压的升高、睡眠紊乱、抑郁和免疫能力下降等,从而会对临床的疗效以及康复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临床中应引入疼痛护理法以降低病人的术后疼痛度,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分析证实,大部分骨科病人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进行活动,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其各项功能的较好恢复,导致病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地降低。鉴于当前护理模式的持续更新,疼痛护理在临床当中也得到了很好地运用。该护理模式不仅针对性非常强,而且对于医院护理工作者的专业要求也相当高,如此即可更好地提升骨科患者术后临床早期康复护理的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评估方法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背部功能状况,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术后抑郁水平,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评价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情况。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SPSS,美国)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8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两组均无断棒、断钉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实验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为14.96±3.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26±5.21(P<0.05);实验组的SDS评分为42.24±3.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17±3.38(P<0.05);实验组的胸腰背痛VAS评分为1.18±0.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1±1.75(P<0.05),详见表1。术后3个月随访时Oswestry各维度评分比较发现,实验组在疼痛、生活自理、走路、坐、站、睡眠和社会生活方面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胸腰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日趋成熟,但手术仍导致较多的软组织损伤,即“骨折病”,同时骨折后路固定融合节段也较长[1],所以,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有其特殊要求。据报道,有高达20%~30%的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腰痛[2],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日常活动能力,而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缺乏严格、有效的指导是其重要原因[3]。国内研究[4]发现,术后胸腰椎伸、屈肌群是影响胸腰椎稳定的主要因素,胸腰背肌肌力与手术预后呈正相关。患者术后因缺乏相关知识,常忽视胸腰椎术后的康复锻炼,导致胸腰背肌肌蛋白合成的减少,椎旁肌肌力恢复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总的临床效果[5]。